第一七零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七零章
離開紹雍城之後,葉瑤枝一直信守承諾,定時給自己的弟弟和朋友們寄信。來到皇都之後,她寄信的頻率也穩定了下來。
葉瑤枝並不是收到了回信後才寄出自己的信,而是每個月的月中定時往紹雍城送信。有的時候,她一個月會給弟弟、艾淺紅或者曾翠翠寄兩、三封信。
即使需要寫的信再多,葉瑤枝也沒有詞窮的時候,明明每天的生活都大同小異,可她總是能發現微小的樂趣,並把這些事寫到信中去。
令葉瑤枝感到意外的是八月底的時候,她收到了一封來自徽月城的信。
按理來說,她並不認識任何一個出身是徽月城的人。但是在她看清楚信封上的字跡之後,就明白送信的人是傅空山了。
“原來徽月城的動靜是傅小侯爺弄出來的。”
葉瑤枝默默的感嘆了一聲,抽出了信件。
傅空山的字跡十分的漂亮,帶著他身上那種灑脫的韻味,可是在落筆回收的時候,還有幾分無法擺脫世俗的無奈沈重感。
幾張輕飄飄的信紙,裏面透露出的消息卻讓知道消息的每一個人都很沈重。
人人都清楚,淮南王已經走上了一條不可回轉的道路,可是有一個人不相信,她費盡心思離開了徽月城,直奔前線,只為再見淮南王楚熵一面。
“……我在游菡姑娘離開前曾經有幸與她見上一面,如今的她與從前已經大為不同了。”
這一句話,透著無比蕭瑟寂寥的意味。
葉瑤枝明白傅空山想說的意思,游菡總算是願意睜開“心眼”了,可惜的是,她睜開得太晚,而她人微言輕,淮南王楚熵又怎麽可能聽得進去她的勸誡呢?
離別之時,游菡對傅空山說:“此行無論成敗,總得先試一試,但願……”
“但願”什麽,除了游菡,又有誰能說得清。
游菡的命運讓葉瑤枝感到唏噓,而這封信也讓葉瑤枝聞到了烽火硝煙的味道。游菡用盡辦法離開徽月城,只想再勸楚熵一次。
讀懂了信中淒涼意的葉瑤枝明白,以游菡從小受到的教育,自她“心眼”打開,決定面對現實的那一刻起,這一輩子便走到了盡頭。
她的父親是大理學家,就算古板木訥,教授人的道理裏也有著“忠君報國”四個字。而她所愛慕的人,卻是一個想要顛覆正統,妄圖君臨天下的反賊。
一邊是自幼接受的理念,一邊是自己所愛之人。
倘若游菡能早些醒悟又能如何?也不過是憑添痛苦,與現在也沒有差別。
以楚熵的為人,他怎麽可能聽得進去一個婦人的勸諫,不過是殊途同歸而已。
葉瑤枝把游菡的事情告訴了楊蔓蔓,得來了楊蔓蔓的一聲嘆息。
“這個游姑娘可真傻。”
“好歹,她也算死得其所。”葉瑤枝說道:“就算她這一輩子行將踏錯,可她如今也是為道義而死,不會輕於鴻毛。”
楊蔓蔓說道:“倘若她的死真的能夠喚回淮南王的良知,那才是死得其所。”
前線局勢的緊張蔓延到了皇都,每個人的臉上都是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行人偶爾會站在原地望望天,又往向皇都裏最恢弘的建築的方向。
誰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夕變天的那一日。倘若事情發展到了那個地步,他們又要如何自處?
彌漫於皇都的不安氣氛,屬於人之常情。可在葉瑤枝看來,這完全是眾人的自尋煩惱,他們根本不是真正為局勢而擔憂,絕大部分人只是在無病呻吟。
這種氣氛也蔓延到了桂舟學堂當中,引起了各位秀才的討論。然而身為工舉考生的葉瑤枝和楊蔓蔓,被天然的排斥在了外面。
作為後來的“插班生”,葉瑤枝每一次的考核都維持著自己“乙中”的水平,毫無起伏波瀾,著實令人驚奇。
連楊蔓蔓的成績都有過起起伏伏,可是葉瑤枝卻不論試題簡單還是困難,都保持著這樣的水準,著實把元屏給氣得不輕。
若不是顧忌葉瑤枝是一個女孩子,元屏就要指著葉瑤枝的鼻子破口大罵了。
因為元屏的態度,其他人在看待葉瑤枝的時候,也在不知不覺間染上了成見。覺得葉瑤枝就是一個“玩世不恭”“冥頑不靈”,仗著有幾分天賦而“不求上進”的井底之蛙。
對於其他同學的看法,葉瑤枝並沒有放在心上。只要她認準的路,從來不會輕易更改。
在葉瑤枝之前,每一個有幸進入桂舟學堂跟隨元屏大學士學習的學生,都覺得這是自己一生的榮耀。
可是在經歷了兩個月的學習後,葉瑤枝漸漸發現,這好似成了達成自己目的的“甜蜜的負擔”。
她的內心漸漸萌生出另外的想法。
元屏在教導葉瑤枝的過程中,也越來越清楚葉瑤枝和他從前教過的那些學生是不同的。
他從前教授的那些學生,對他說的話都是相信的,並且會牢記在心中去實踐。但是葉瑤枝對於他說的話,卻保持著懷疑的態度,只摘取對她有利有用的地方。
在“斷章取義”方面,葉瑤枝的造詣可不比那群禦史臺的言官差,這就讓元屏非常的生氣。
有著卓越的天賦,就該比普通人更加努力刻苦才對,葉瑤枝的“不以為然”實在是與天理相互違背,與他的教導背道而馳!
可是元屏怎麽也想不到,葉瑤枝竟然會當著他的面說出:“元夫子,我認為文章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一味的追求文章的境界,這是本末倒置。”
當葉瑤枝在課堂上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整個桂舟學堂一片寂靜,沒有人敢說話了。
元屏認為,文章必須要有境界才行,文章寫得好的人才能成大事。古往今來,無數的先人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實了這個道理。
杜甫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聲豈浪垂。”
曹丕說:“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墨客都說過寫得一手好文章的重要性,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流傳千古,給後人以指點。
元屏想要培養的就是學生們追求文章之道的精神,用寫文章的方式磨礪他們的心性,從寫文章的過程裏得到人生的升華。
他所提出的“文章境界之論”,在整個大政帝國都十分有名,即使是與他的學問觀點相悖的人,也讚成他的觀點。
但是今天,葉瑤枝當著他的面,對他的觀點提出了質疑。
元屏並沒有像其他人以為的那樣怒不可遏,而是捋了捋自己的胡子,然後語氣平靜的說道:“你先說說看。”
“對聖人而言,文以載道,對夫子而言,文章的作用在於教化,對我而言,文章是傳達訊息的工具。在我看來,文章寫得太華麗,就可能存在誇大事實的問題。文章寫得太長,就有可能偏題,洋洋得意的炫耀自己的文采,不過是‘紙上談兵’的笑話。”
元屏問道:“你認為文章只是傳達訊息的工具?”
“是。”葉瑤枝並沒有因為可能惹鬧元屏就退讓說謊:“文章的目的是傳達事實,描寫山川大江大河瑰麗壯美的文章,古往今來數不勝數,可是又有幾個人記載了一座山裏物種的變遷,山川的走勢,山的各個部位的氣候變化?多少文人墨客描寫邊塞苦寒,又有多少人記錄過我們大政帝國邊境線的變遷,每一個關塞的自然條件、地理環境、關塞外的胡人的體態、儀容、服裝,他們說的什麽話?使用什麽武器?他們的作戰方式是什麽,他們的歷史文化從何而來?”
葉瑤枝直視著元屏:“我翻遍自己能夠接觸到的藏書,發現這樣的知識少之又少。我記得《孫子兵法》開篇有言,兵者為國之大事,要從道、天、地、將、法五個方面仔細分析比較。我想,這就是自衡。”
“可惜的是,這麽多年來,駐守關外的將士對關外的情況皆為口耳相傳,鮮少有文字記載保存下來。武院教學更是依賴於有在邊關從軍經驗的退休將士,可是口耳相述,總會有差別,何況自然環境也會因地震、洪水、幹旱、風沙、隕石等天劫地災而產生變化,可是這麽多年來,眾人對邊關的印象,卻拘泥於古人先哲們的詩詞。”
“更為精確的地理、人文描述卻幾乎見不到。這成了中央施展邊境政策的妨礙,除此之外,農耕、織布、冶煉、鍛造等等這些工藝的傳授也需要詳細的記錄才能確保老百姓不會上當受騙,就像醫書一樣崇尚精確。”
“一種技術想要流傳下去,推廣到讓更多的人受益,那就不能有太大的誤差。”葉瑤枝說道:“技術是在革新的,即使最新的技術不會在第一時間傳到大政帝國最偏遠的地方去,但也要保證他們那裏的能人能夠根據書上已經有的記載,推演出新技術來。”
葉瑤枝直視著元屏:“我不否認‘文以載道’是一種崇高的理想,可是比起求道,我更擅長對‘術’的研究,道啟民心,可是如果百姓還在餓肚子,吃不好穿不暖,因為天災人禍而無家可歸,那誰又聽得進去高高在上的‘道’呢?”
“我想做的,不過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讓更多的人吃飽穿暖,有一間屋子可以擋雨、遮風、避寒、取暖,讓農民可以依照四時而耕田,讓其餘三百六十行的人才都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僅此而已。”
當葉瑤枝說出這句話之後,元屏終於明白。葉瑤枝追求的從來不是“理想”,她追尋的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
元屏長嘆了一聲,對葉瑤枝說道:“你的確是我見過的最有天賦的學生,但是我們的道路是相悖的,繼續呆在桂舟學堂只會耽誤你。”
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不可思議的看向元屏,沒有想到元屏也會有服軟的一天。
葉瑤枝恭敬的向元屏行禮:“這段時間,勞先生教誨,我會一直銘記在心,多謝。”
元屏看著葉瑤枝:“我教過很多學生,他們考上貢生離開桂舟學堂時,皆是意氣風華的模樣,揚言要踐行自己的信念和承諾,可是他們當中有一半的人都迷失在了宦海當中。我希望你能記得你今日的發言,有的人選擇‘立心’,有的人選擇‘立命’,有的人選擇‘繼絕學’,有的人選擇‘開太平’,他們選擇不同,卻終究逃不出一個殊途同歸。”
“我不知道你是哪一種人,但我要你記得三個字。”元屏對葉瑤枝說道:“致良知。”
這三個字砸在心上,讓葉瑤枝在感覺肩膀沈甸甸的同時,胸內的氣氛又豁然開朗。
她再次恭敬的向元屏行禮:“學生多謝夫子教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離開紹雍城之後,葉瑤枝一直信守承諾,定時給自己的弟弟和朋友們寄信。來到皇都之後,她寄信的頻率也穩定了下來。
葉瑤枝並不是收到了回信後才寄出自己的信,而是每個月的月中定時往紹雍城送信。有的時候,她一個月會給弟弟、艾淺紅或者曾翠翠寄兩、三封信。
即使需要寫的信再多,葉瑤枝也沒有詞窮的時候,明明每天的生活都大同小異,可她總是能發現微小的樂趣,並把這些事寫到信中去。
令葉瑤枝感到意外的是八月底的時候,她收到了一封來自徽月城的信。
按理來說,她並不認識任何一個出身是徽月城的人。但是在她看清楚信封上的字跡之後,就明白送信的人是傅空山了。
“原來徽月城的動靜是傅小侯爺弄出來的。”
葉瑤枝默默的感嘆了一聲,抽出了信件。
傅空山的字跡十分的漂亮,帶著他身上那種灑脫的韻味,可是在落筆回收的時候,還有幾分無法擺脫世俗的無奈沈重感。
幾張輕飄飄的信紙,裏面透露出的消息卻讓知道消息的每一個人都很沈重。
人人都清楚,淮南王已經走上了一條不可回轉的道路,可是有一個人不相信,她費盡心思離開了徽月城,直奔前線,只為再見淮南王楚熵一面。
“……我在游菡姑娘離開前曾經有幸與她見上一面,如今的她與從前已經大為不同了。”
這一句話,透著無比蕭瑟寂寥的意味。
葉瑤枝明白傅空山想說的意思,游菡總算是願意睜開“心眼”了,可惜的是,她睜開得太晚,而她人微言輕,淮南王楚熵又怎麽可能聽得進去她的勸誡呢?
離別之時,游菡對傅空山說:“此行無論成敗,總得先試一試,但願……”
“但願”什麽,除了游菡,又有誰能說得清。
游菡的命運讓葉瑤枝感到唏噓,而這封信也讓葉瑤枝聞到了烽火硝煙的味道。游菡用盡辦法離開徽月城,只想再勸楚熵一次。
讀懂了信中淒涼意的葉瑤枝明白,以游菡從小受到的教育,自她“心眼”打開,決定面對現實的那一刻起,這一輩子便走到了盡頭。
她的父親是大理學家,就算古板木訥,教授人的道理裏也有著“忠君報國”四個字。而她所愛慕的人,卻是一個想要顛覆正統,妄圖君臨天下的反賊。
一邊是自幼接受的理念,一邊是自己所愛之人。
倘若游菡能早些醒悟又能如何?也不過是憑添痛苦,與現在也沒有差別。
以楚熵的為人,他怎麽可能聽得進去一個婦人的勸諫,不過是殊途同歸而已。
葉瑤枝把游菡的事情告訴了楊蔓蔓,得來了楊蔓蔓的一聲嘆息。
“這個游姑娘可真傻。”
“好歹,她也算死得其所。”葉瑤枝說道:“就算她這一輩子行將踏錯,可她如今也是為道義而死,不會輕於鴻毛。”
楊蔓蔓說道:“倘若她的死真的能夠喚回淮南王的良知,那才是死得其所。”
前線局勢的緊張蔓延到了皇都,每個人的臉上都是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行人偶爾會站在原地望望天,又往向皇都裏最恢弘的建築的方向。
誰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夕變天的那一日。倘若事情發展到了那個地步,他們又要如何自處?
彌漫於皇都的不安氣氛,屬於人之常情。可在葉瑤枝看來,這完全是眾人的自尋煩惱,他們根本不是真正為局勢而擔憂,絕大部分人只是在無病呻吟。
這種氣氛也蔓延到了桂舟學堂當中,引起了各位秀才的討論。然而身為工舉考生的葉瑤枝和楊蔓蔓,被天然的排斥在了外面。
作為後來的“插班生”,葉瑤枝每一次的考核都維持著自己“乙中”的水平,毫無起伏波瀾,著實令人驚奇。
連楊蔓蔓的成績都有過起起伏伏,可是葉瑤枝卻不論試題簡單還是困難,都保持著這樣的水準,著實把元屏給氣得不輕。
若不是顧忌葉瑤枝是一個女孩子,元屏就要指著葉瑤枝的鼻子破口大罵了。
因為元屏的態度,其他人在看待葉瑤枝的時候,也在不知不覺間染上了成見。覺得葉瑤枝就是一個“玩世不恭”“冥頑不靈”,仗著有幾分天賦而“不求上進”的井底之蛙。
對於其他同學的看法,葉瑤枝並沒有放在心上。只要她認準的路,從來不會輕易更改。
在葉瑤枝之前,每一個有幸進入桂舟學堂跟隨元屏大學士學習的學生,都覺得這是自己一生的榮耀。
可是在經歷了兩個月的學習後,葉瑤枝漸漸發現,這好似成了達成自己目的的“甜蜜的負擔”。
她的內心漸漸萌生出另外的想法。
元屏在教導葉瑤枝的過程中,也越來越清楚葉瑤枝和他從前教過的那些學生是不同的。
他從前教授的那些學生,對他說的話都是相信的,並且會牢記在心中去實踐。但是葉瑤枝對於他說的話,卻保持著懷疑的態度,只摘取對她有利有用的地方。
在“斷章取義”方面,葉瑤枝的造詣可不比那群禦史臺的言官差,這就讓元屏非常的生氣。
有著卓越的天賦,就該比普通人更加努力刻苦才對,葉瑤枝的“不以為然”實在是與天理相互違背,與他的教導背道而馳!
可是元屏怎麽也想不到,葉瑤枝竟然會當著他的面說出:“元夫子,我認為文章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一味的追求文章的境界,這是本末倒置。”
當葉瑤枝在課堂上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整個桂舟學堂一片寂靜,沒有人敢說話了。
元屏認為,文章必須要有境界才行,文章寫得好的人才能成大事。古往今來,無數的先人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實了這個道理。
杜甫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聲豈浪垂。”
曹丕說:“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墨客都說過寫得一手好文章的重要性,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流傳千古,給後人以指點。
元屏想要培養的就是學生們追求文章之道的精神,用寫文章的方式磨礪他們的心性,從寫文章的過程裏得到人生的升華。
他所提出的“文章境界之論”,在整個大政帝國都十分有名,即使是與他的學問觀點相悖的人,也讚成他的觀點。
但是今天,葉瑤枝當著他的面,對他的觀點提出了質疑。
元屏並沒有像其他人以為的那樣怒不可遏,而是捋了捋自己的胡子,然後語氣平靜的說道:“你先說說看。”
“對聖人而言,文以載道,對夫子而言,文章的作用在於教化,對我而言,文章是傳達訊息的工具。在我看來,文章寫得太華麗,就可能存在誇大事實的問題。文章寫得太長,就有可能偏題,洋洋得意的炫耀自己的文采,不過是‘紙上談兵’的笑話。”
元屏問道:“你認為文章只是傳達訊息的工具?”
“是。”葉瑤枝並沒有因為可能惹鬧元屏就退讓說謊:“文章的目的是傳達事實,描寫山川大江大河瑰麗壯美的文章,古往今來數不勝數,可是又有幾個人記載了一座山裏物種的變遷,山川的走勢,山的各個部位的氣候變化?多少文人墨客描寫邊塞苦寒,又有多少人記錄過我們大政帝國邊境線的變遷,每一個關塞的自然條件、地理環境、關塞外的胡人的體態、儀容、服裝,他們說的什麽話?使用什麽武器?他們的作戰方式是什麽,他們的歷史文化從何而來?”
葉瑤枝直視著元屏:“我翻遍自己能夠接觸到的藏書,發現這樣的知識少之又少。我記得《孫子兵法》開篇有言,兵者為國之大事,要從道、天、地、將、法五個方面仔細分析比較。我想,這就是自衡。”
“可惜的是,這麽多年來,駐守關外的將士對關外的情況皆為口耳相傳,鮮少有文字記載保存下來。武院教學更是依賴於有在邊關從軍經驗的退休將士,可是口耳相述,總會有差別,何況自然環境也會因地震、洪水、幹旱、風沙、隕石等天劫地災而產生變化,可是這麽多年來,眾人對邊關的印象,卻拘泥於古人先哲們的詩詞。”
“更為精確的地理、人文描述卻幾乎見不到。這成了中央施展邊境政策的妨礙,除此之外,農耕、織布、冶煉、鍛造等等這些工藝的傳授也需要詳細的記錄才能確保老百姓不會上當受騙,就像醫書一樣崇尚精確。”
“一種技術想要流傳下去,推廣到讓更多的人受益,那就不能有太大的誤差。”葉瑤枝說道:“技術是在革新的,即使最新的技術不會在第一時間傳到大政帝國最偏遠的地方去,但也要保證他們那裏的能人能夠根據書上已經有的記載,推演出新技術來。”
葉瑤枝直視著元屏:“我不否認‘文以載道’是一種崇高的理想,可是比起求道,我更擅長對‘術’的研究,道啟民心,可是如果百姓還在餓肚子,吃不好穿不暖,因為天災人禍而無家可歸,那誰又聽得進去高高在上的‘道’呢?”
“我想做的,不過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讓更多的人吃飽穿暖,有一間屋子可以擋雨、遮風、避寒、取暖,讓農民可以依照四時而耕田,讓其餘三百六十行的人才都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僅此而已。”
當葉瑤枝說出這句話之後,元屏終於明白。葉瑤枝追求的從來不是“理想”,她追尋的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
元屏長嘆了一聲,對葉瑤枝說道:“你的確是我見過的最有天賦的學生,但是我們的道路是相悖的,繼續呆在桂舟學堂只會耽誤你。”
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不可思議的看向元屏,沒有想到元屏也會有服軟的一天。
葉瑤枝恭敬的向元屏行禮:“這段時間,勞先生教誨,我會一直銘記在心,多謝。”
元屏看著葉瑤枝:“我教過很多學生,他們考上貢生離開桂舟學堂時,皆是意氣風華的模樣,揚言要踐行自己的信念和承諾,可是他們當中有一半的人都迷失在了宦海當中。我希望你能記得你今日的發言,有的人選擇‘立心’,有的人選擇‘立命’,有的人選擇‘繼絕學’,有的人選擇‘開太平’,他們選擇不同,卻終究逃不出一個殊途同歸。”
“我不知道你是哪一種人,但我要你記得三個字。”元屏對葉瑤枝說道:“致良知。”
這三個字砸在心上,讓葉瑤枝在感覺肩膀沈甸甸的同時,胸內的氣氛又豁然開朗。
她再次恭敬的向元屏行禮:“學生多謝夫子教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