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其實拏雲覺著,於自家殿下而言,那幾個不安分的兄弟根本算不上什麽麻煩,殿下最大的麻煩應當是宗承才對。
宗承這人滑不留手,心智又與殿下不相上下,對付起來著實不易。他一個旁觀的想想都替殿下發愁。
桓澈往寢殿折返的路上,捏著那個書筒慢轉心事。
冊立東宮大典前一日,他收到的宗承那封來信,是對他的提醒,提醒他留意皇帝身邊的人。今日這封,卻是要好處來了。
宗承承認山東那撥海寇是因他插手之故臨時改了說辭,並表示他為了擺平這群海寇,花了好大一筆銀子,這筆錢他若是不想還,就作速開了海禁。
重提開海禁之事倒也沒什麽,但他還提起了他當初在楊村的農舍裏寫下的那封言海禁開閉之利弊書。這本身也沒甚,橫豎他當初也是胡亂寫的。但他提起這一茬,就讓他忍不住想起當初他把顧雲容誆走的那檔子事。
那件事,他至今想起都惱得很。種種跡象表明,當初宗承應當是動過邪念的,只是後來不知怎的,居然放任顧雲容留在楊村,而沒有將她帶回倭國。
而且,若非宗承的挑撥,顧雲容又豈會一怒之下在臨封妃前遁走?
他敢肯定,宗承這廝是故意在信中提起他先前寫的那篇書翰的,為的就是在言海禁事之外,讓他想起當年之事,氣他一氣。
這封信還是掐著時間送來的。從倭國遞信過來少說也要兩月光景,所以他至少兩月之前就開始籌謀眼下這樁事了。
岷王出城之後,與自己手下人馬匯合,又躲過了幾撥阻擊,這才跟梁王碰頭。
梁王問了他路上狀況,沈著臉道:“我總覺著,太子這是故意的。不然他若果真想捉拿我們,陣仗應當更大才是。”
岷王覺得梁王就是麻煩,未作理會,只與他計議逃亡路線。
兩人正說著話,沈碧音過來添茶。岷王擡頭瞥她一眼,問梁王怎把她也帶上了。
梁王冷冷道:“不是將她帶來,是她自己偏要跟來。我出來得匆忙,也沒帶個婢女,她跟著倒是正好。”
沈碧音舉動一頓。
王爺這話雖則也沒錯,但她聽了還是有些不舒服,合著王爺只是將她當婢女使喚。
她又暗地裏看了王爺一眼。不知是否她的錯覺,她總覺著王爺如今變得越發陰冷,脾性也愈加暴躁易怒。
她心裏安慰自己,王爺不過是因著謀事不順而已。
岷王與梁王最終打算先往南去。然而他們才出了京師地界,就聽說了一樁事。
皇太子殿下將吳王等人捉拿之後,連夜審訊,方知原來京軍嘩變是早有預謀的,幕後主使打算借著諸藩之勢為自己謀利,順道構陷太子,毀損其名譽。
而這幕後主使就是梁王與岷王兩個。
皇太子殿下痛心疾首,不肯相信自己的兩個兄長會做出這等事,於是下令四尋二王,欲將兄長請回去問個仔細。
只是因幾尋不見,皇太子殿下已經貼出二王的畫像,並許諾,凡有將兩位兄長送還回朝的,重重有賞。
這類似於尋人啟事的布告,一夜之間貼滿大街小巷,岷王與梁王顯然已成了通緝要犯。
二王震驚之餘,帶領親衛逃往流民群聚的荊襄,並聯絡舊部,發下檄文,聲討太子毒害皇帝、淩虐叔父族兄並構陷兄弟等諸般罪名,號召其餘藩王一道討逆。
岷王與梁王這些年來也養了不少私兵,兩廂加起,又兼收納荊襄附近流民與亡命徒,人數也有七八萬之眾,聲勢不小。
太子終於得知兄長下落,調於思賢前去荊襄將二王送回京師。於思賢不辱使命,率兵十萬,只用了一月工夫,就直搗其老巢。
至此,二王之亂平息。
只是,於思賢來晚一步,只擒到了岷王,沒能尋見梁王的蹤影。
沈碧音與沈興在奔逃途中被俘。沈碧音至今仍覺是在做夢,她原本規劃得好好的,甚至兩天前還在憧憬著將來翻身入後宮,如今竟眼睜睜看著二王事敗。
梁王先前預備的那些後手呢?她聽她爹說,梁王應當是籌謀多年的,在海外也培植了勢力,但為何眼下敗得這樣快?
莫說沈碧音,連梁王自己都覺著這一切恍如夢境。
他聽得於思賢一路勢如破竹疾攻而來時,預感不妙,為自己留了後路,暗中潛逃,在線人的接應下,自沿海船埠逃亡海外。
國朝四周蕞爾小國林立,絕大多數都是附屬國,他逃往附屬國跟滯留國土之內區別不大。算來算去,也只有與國朝若即若離的倭國可供奔逃。
謀定去處之後,他卻又開始懊惱。
他在海外經營多年,尤其是倭國國內。只是限於多種緣由,他一直也沒能搭上倭國真正的實權派,更沒能與倭王結交,這也是他一直以來的苦惱。
正因為他深知宗承此人多不好相與,才對於宗承襄助太子之事頗為詫異。
若是他能摸準宗承的脈,有他助力,眼下何至於如此狼狽!
梁王立在船頭,回頭對著愈來愈遠的故國望了半晌,暗暗立誓,他一定要再殺回去。
岷王並一幹從犯押解入京後,桓澈命人押來親視,瞧見只有岷王一個,也未說什麽,只問岷王為何要做出那等事,他們兄弟二人雖然幼時常常打架,但那也稱不上什麽大仇,何況都是兒時往事,也犯不上這般。
其餘從犯皆哭求太子饒命,岷王卻是不發一言。如今聽見太子這般問話,岷王仍是平靜異常,與平日裏嬉笑不羈的模樣大相徑庭。
桓澈眸光微轉,也未繼續追問,揮手示意兵士將人犯帶下去。
在下獄之前,岷王提出要見貞元帝。
桓澈應允下來。
岷王瞧見貞元帝時,他正靜躺在紫檀浮雕的羅漢床上,雙目緊閉,一如他走前模樣。
岷王盯著父親看了好半晌,忽然切齒道:“知道我為何要與四哥合謀麽?自打我知曉母親慘死的真相,就發誓要讓你將來跟母親葬在一處!我要你生生世世都與母親相對!不然憑什麽我的母親被冤死了,害了我母親的人和她的兒子卻可以生享富貴、死得尊榮?”
“我不稀罕什麽皇位,那張龍椅就是個靶子,我也不想瞧見後宮的諸般紛爭。四哥答應我,說將來即位之後,會破例將我母妃的骨灰放入你的棺櫬之中,這是我願幫四哥的主要緣由。”
“我也想過倘若四哥敗了,我的下場會如何,但我不甚在意。若是七弟登基,削藩必是少不得的,而且,保不齊七弟已經知曉當年之事,並認定是我母親害死了端慎皇貴妃,遷怒於我是遲早的事。我這爵位和性命本就是拴在褲腰帶上的,倒不如盡力一搏。只可惜我從龍之功未成,倒先成了階下囚。”
岷王一口氣說了這許多話,歇了口氣,忽然回頭看向桓澈。
“要殺要剮都隨你,但我有句話要說,我母妃必是冤枉的,說起來,是你們欠我的。”
桓澈已藉由太後之口知曉了當年事由,此刻聞言,平靜對上岷王的目光:“五弟憑什麽認為安妃是冤枉的?”
“聽七弟這話的意思,就是認為我母妃是罪有應得了?那七弟又憑什麽認為是我母妃害死了端慎皇貴妃?”
桓澈道:“你我這樣互詰,是不會有結果的。倒不如你去問祖母。我的話你不信,祖母的話,你總該信吧?”
岷王冷笑:“誰不知祖母最是偏疼你,我怎知你是不是早跟祖母打好了招呼,串好了說辭。”
“你未免也也太看得起你自己了,我為何要特特與祖母串好說辭來誆你?”
岷王不語,半晌,答應去見太後。
等岷王從太後處出來,茫茫然掃了眼前的宮闕殿宇一番,久久無法回神。少刻,桓澈迎面過來,問他究竟是誰將安妃當年的事歪曲後告訴他的。
他沈默一下,道:“是我身邊的大伴趙安,不然我也不會輕信。”
他說話間又搖搖頭:“不,我還是不信趙安會騙我。”
桓澈倒是有些理解岷王的心情。皇室中的皇子世子們最信任的可能不是自己的爹娘,而是身邊從小伺候的內侍。就好像宦官與朝臣相較,皇帝必定更信任宦官。
桓澈命人將岷王押下去,面上神色變幻萬端。
最清楚當年狀況的應當是他父親,只他父親後來從沒跟他提過這件事,約莫是不想讓他心存恚怨。
實則時至今日,他也不是十分了解當年詳情,但他覺著沒準兒這件事還跟馮皇後有關。
馮皇後正來回在殿內踱步。
她聽說岷王已經被抓,有些擔心岷王把她供出來。她已經使人前往牢裏打探,希望能尋見時機解決掉岷王。
但是她派出去打探的人卻遲遲未歸,她心裏多少有些不安。
正胡思亂想,就見她的貼身宮女迎秋急急跑來,在她耳畔道:“娘娘,大事不好了,馮府被圍了,說是要捉拿老爺去問話。”
馮氏悚然一驚,忙問端的。迎秋回道:“聽聞是岷王為了將功折罪,主動供出了老爺,說他與梁王謀逆之事,老爺也參與其中。說不得……說不得眼下老爺已被帶到了刑部大牢。”
馮皇後一時心慌,惱恨之下一巴掌扇在迎秋臉上:“什麽刑部大牢,你知道的還倒挺多,能不能說點好的!”
她話音未落,就瞧見內侍來稟說韓夫人遞牌子求見。
韓氏甫一見到馮皇後就兩眼冒淚,直催她快救救她父親。
馮皇後本就恐慌,聽見韓氏哭個不住,一時頭疼欲裂,怒喝道:“救父親自是要救的,但我倒想問問母親,當時攛掇我擇一皇子扶立的是不是你與父親?當初說得萬般篤定,我還道父親胸有成竹,誰想到不過也是胡亂揣度皇帝的心思!如今可好,父親即將下獄不說,還要連累我!太子一早就瞧我不慣,天曉得此番會如何借此對付我!”
韓氏聽來亦是惱怒,連抹淚也忘了:“我當時就說了,擺在你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夾起尾巴做人、討好太子,二是擇一親王扶立,趕太子下臺。是你自己當時說受不得冷宮的苦,一心要選第二條!怎麽,合著你都忘了當初種種,如今事敗,竟是責怪起爹娘來?虧得你爹還殫精竭慮為你謀劃!”
母女兩個爭執半晌,又聽一內侍過來傳話說,馮家老爺已經下刑部大牢,小爺得知韓夫人入了宮,便請韓夫人並皇後娘娘一道過去一趟。
馮氏瞬間捏緊帕子,居然生出了跑走的念頭。然而眼下事已至此,她又能逃到哪裏。
馮氏母女兩個硬著頭皮一路到了乾清宮。
桓澈掃了馮氏一眼,問起她父親參與謀逆之事,起先她緘默不語,後面聽桓澈言辭越發激烈,再三狡辯,稱那都是岷王胡亂攀扯,讓他萬不可信他的鬼話。
桓澈笑道:“馮娘娘確定?你父親好歹現下還是國丈,馮娘娘認為我會在只有一份岷王供詞作為孤證的狀況下就拿了你父親?”
言外之意,他手裏另有其他證據可作證。
馮氏被他說得面紅耳赤,忽而惱道:“誰曉得那些證據是不是你偽造的。你因著當年你母親與我的恩怨,一直耿耿於懷,對我懷恨在心、不尊不敬,宮中人可都看在眼裏!”
桓澈冷笑森森:“馮娘娘莫非日子過得太舒坦,記性也衰退了,當年先行挑事的人不是你麽?馮娘娘敢問心無愧說你與我母親的死半分幹系也沒有麽?如今倒是一副受了千般委屈的模樣,我竟不知馮娘娘面皮原來如此之厚。”
馮氏不知太子這話是何意,忽然摸不清太子究竟知道當年的多少事情,手心不住冒汗。
她驀地掩面啜泣,哭著說要見陛下,要陛下還她一個清白。
桓澈聞言,竟當真帶她去見貞元帝。
因京軍嘩變已平,貞元帝隨後被擡回了乾清宮東暖閣。
馮皇後一入暖閣,就跪伏在貞元帝榻前,悲憤飲泣:“陛下您快醒醒,妾身知道您不喜妾身,但您向來英明嚴正,縱不喜妾身也會給足體面。可您瞧,太子如今非但說妾身父親參與謀大逆,還冤屈妾身,將當年酈妹妹的死也推到了妾身身上!”
“陛下若還清醒著,定能還妾身一個公道!”
馮氏哭喊聲響極大,雖則泣涕如雨,但字字句句號得清晰。
韓氏忽然明白了女兒的意思。她方才還聽說太子在乾清宮東暖閣附近召了幾個閣臣堂官議事,如今那幾個朝臣興許尚未離開,女兒這麽一鬧,說不得能拿輿情壓一壓太子。
畢竟太子說酈氏的那一段空口無憑,而她女兒至少眼下尚是太子嫡母。
顧雲容悄無聲息進來,立在桓澈身側。
不知是否危難狀況都能激出人的急智,馮皇後居然使出了這一招。瞧她這模樣,不知道的還以為她在皇帝面前多麽得臉。這般哀泣,哭靈似的,這便是篤定皇帝橫豎不會醒,借著個活死人借題發揮。
這要是被個別註重體統的老臣瞧見,沒準兒真能給桓澈施壓,但可惜,馮皇後註定要失算了。
顧雲容想到這個嫡婆婆前世在她面前是如何刻薄尖酸、明譏暗諷的,想到馮皇後當年在酈氏面前的嘴臉,再瞧瞧她如今的可笑模樣,就禁不住要感慨一句多行不義必自斃。
馮皇後這頭正鬧著,有內侍來報說幾位閣老詢問太子殿下是否還要議事,若無他事,他們便要去票擬今日的奏章了。
桓澈命內侍將幾位閣臣並六部幾個堂官都帶過來。
馮皇後不知桓澈此舉何意,暗暗與韓氏通了個眼色。
一眾臣子入內行罷禮,桓澈讓他們仔細敷陳國丈諸般罪戾。
馮皇後不肯聽,一面讓幾個閣臣莫要被太子蒙蔽,一面回頭拉住貞元帝的手,慟切道:“陛下您快些睜眼瞧瞧,這世上哪有這般對待嫡母的道理,刑部那邊尚未定罪,就要先行羅織罪狀……”
她面朝貞元帝,站立不穩,手扶龍榻,正哭到悲慟處,無意間低頭一瞥,卻是驀地一頓,渾身僵直。
她不敢置信地凝著榻上,對上一道冷厲目光,登時面如土色。
幾個正不知所措的臣子擡眼一看,撒然一驚,喜不自勝,齊齊跪地,高呼萬歲。
貞元帝在內侍的攙扶下緩緩坐起,對著呆若木雞的馮皇後道:“你方才不是一直喊著讓朕睜眼瞧瞧麽?如今朕醒了,不如你來說說你的冤屈?”
宗承收到消息稱梁王已到了倭國近海,命手下人繼續盯著。
“大人,”長隨韋弦踟躕著,“另有一樁事……梁王的子孫根似乎廢了。”
宗承覺著新鮮,嗤笑道:“怎麽廢的?莫非是那個風流王爺色心過重,被哪個看不過眼的貓狗啃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宗承這人滑不留手,心智又與殿下不相上下,對付起來著實不易。他一個旁觀的想想都替殿下發愁。
桓澈往寢殿折返的路上,捏著那個書筒慢轉心事。
冊立東宮大典前一日,他收到的宗承那封來信,是對他的提醒,提醒他留意皇帝身邊的人。今日這封,卻是要好處來了。
宗承承認山東那撥海寇是因他插手之故臨時改了說辭,並表示他為了擺平這群海寇,花了好大一筆銀子,這筆錢他若是不想還,就作速開了海禁。
重提開海禁之事倒也沒什麽,但他還提起了他當初在楊村的農舍裏寫下的那封言海禁開閉之利弊書。這本身也沒甚,橫豎他當初也是胡亂寫的。但他提起這一茬,就讓他忍不住想起當初他把顧雲容誆走的那檔子事。
那件事,他至今想起都惱得很。種種跡象表明,當初宗承應當是動過邪念的,只是後來不知怎的,居然放任顧雲容留在楊村,而沒有將她帶回倭國。
而且,若非宗承的挑撥,顧雲容又豈會一怒之下在臨封妃前遁走?
他敢肯定,宗承這廝是故意在信中提起他先前寫的那篇書翰的,為的就是在言海禁事之外,讓他想起當年之事,氣他一氣。
這封信還是掐著時間送來的。從倭國遞信過來少說也要兩月光景,所以他至少兩月之前就開始籌謀眼下這樁事了。
岷王出城之後,與自己手下人馬匯合,又躲過了幾撥阻擊,這才跟梁王碰頭。
梁王問了他路上狀況,沈著臉道:“我總覺著,太子這是故意的。不然他若果真想捉拿我們,陣仗應當更大才是。”
岷王覺得梁王就是麻煩,未作理會,只與他計議逃亡路線。
兩人正說著話,沈碧音過來添茶。岷王擡頭瞥她一眼,問梁王怎把她也帶上了。
梁王冷冷道:“不是將她帶來,是她自己偏要跟來。我出來得匆忙,也沒帶個婢女,她跟著倒是正好。”
沈碧音舉動一頓。
王爺這話雖則也沒錯,但她聽了還是有些不舒服,合著王爺只是將她當婢女使喚。
她又暗地裏看了王爺一眼。不知是否她的錯覺,她總覺著王爺如今變得越發陰冷,脾性也愈加暴躁易怒。
她心裏安慰自己,王爺不過是因著謀事不順而已。
岷王與梁王最終打算先往南去。然而他們才出了京師地界,就聽說了一樁事。
皇太子殿下將吳王等人捉拿之後,連夜審訊,方知原來京軍嘩變是早有預謀的,幕後主使打算借著諸藩之勢為自己謀利,順道構陷太子,毀損其名譽。
而這幕後主使就是梁王與岷王兩個。
皇太子殿下痛心疾首,不肯相信自己的兩個兄長會做出這等事,於是下令四尋二王,欲將兄長請回去問個仔細。
只是因幾尋不見,皇太子殿下已經貼出二王的畫像,並許諾,凡有將兩位兄長送還回朝的,重重有賞。
這類似於尋人啟事的布告,一夜之間貼滿大街小巷,岷王與梁王顯然已成了通緝要犯。
二王震驚之餘,帶領親衛逃往流民群聚的荊襄,並聯絡舊部,發下檄文,聲討太子毒害皇帝、淩虐叔父族兄並構陷兄弟等諸般罪名,號召其餘藩王一道討逆。
岷王與梁王這些年來也養了不少私兵,兩廂加起,又兼收納荊襄附近流民與亡命徒,人數也有七八萬之眾,聲勢不小。
太子終於得知兄長下落,調於思賢前去荊襄將二王送回京師。於思賢不辱使命,率兵十萬,只用了一月工夫,就直搗其老巢。
至此,二王之亂平息。
只是,於思賢來晚一步,只擒到了岷王,沒能尋見梁王的蹤影。
沈碧音與沈興在奔逃途中被俘。沈碧音至今仍覺是在做夢,她原本規劃得好好的,甚至兩天前還在憧憬著將來翻身入後宮,如今竟眼睜睜看著二王事敗。
梁王先前預備的那些後手呢?她聽她爹說,梁王應當是籌謀多年的,在海外也培植了勢力,但為何眼下敗得這樣快?
莫說沈碧音,連梁王自己都覺著這一切恍如夢境。
他聽得於思賢一路勢如破竹疾攻而來時,預感不妙,為自己留了後路,暗中潛逃,在線人的接應下,自沿海船埠逃亡海外。
國朝四周蕞爾小國林立,絕大多數都是附屬國,他逃往附屬國跟滯留國土之內區別不大。算來算去,也只有與國朝若即若離的倭國可供奔逃。
謀定去處之後,他卻又開始懊惱。
他在海外經營多年,尤其是倭國國內。只是限於多種緣由,他一直也沒能搭上倭國真正的實權派,更沒能與倭王結交,這也是他一直以來的苦惱。
正因為他深知宗承此人多不好相與,才對於宗承襄助太子之事頗為詫異。
若是他能摸準宗承的脈,有他助力,眼下何至於如此狼狽!
梁王立在船頭,回頭對著愈來愈遠的故國望了半晌,暗暗立誓,他一定要再殺回去。
岷王並一幹從犯押解入京後,桓澈命人押來親視,瞧見只有岷王一個,也未說什麽,只問岷王為何要做出那等事,他們兄弟二人雖然幼時常常打架,但那也稱不上什麽大仇,何況都是兒時往事,也犯不上這般。
其餘從犯皆哭求太子饒命,岷王卻是不發一言。如今聽見太子這般問話,岷王仍是平靜異常,與平日裏嬉笑不羈的模樣大相徑庭。
桓澈眸光微轉,也未繼續追問,揮手示意兵士將人犯帶下去。
在下獄之前,岷王提出要見貞元帝。
桓澈應允下來。
岷王瞧見貞元帝時,他正靜躺在紫檀浮雕的羅漢床上,雙目緊閉,一如他走前模樣。
岷王盯著父親看了好半晌,忽然切齒道:“知道我為何要與四哥合謀麽?自打我知曉母親慘死的真相,就發誓要讓你將來跟母親葬在一處!我要你生生世世都與母親相對!不然憑什麽我的母親被冤死了,害了我母親的人和她的兒子卻可以生享富貴、死得尊榮?”
“我不稀罕什麽皇位,那張龍椅就是個靶子,我也不想瞧見後宮的諸般紛爭。四哥答應我,說將來即位之後,會破例將我母妃的骨灰放入你的棺櫬之中,這是我願幫四哥的主要緣由。”
“我也想過倘若四哥敗了,我的下場會如何,但我不甚在意。若是七弟登基,削藩必是少不得的,而且,保不齊七弟已經知曉當年之事,並認定是我母親害死了端慎皇貴妃,遷怒於我是遲早的事。我這爵位和性命本就是拴在褲腰帶上的,倒不如盡力一搏。只可惜我從龍之功未成,倒先成了階下囚。”
岷王一口氣說了這許多話,歇了口氣,忽然回頭看向桓澈。
“要殺要剮都隨你,但我有句話要說,我母妃必是冤枉的,說起來,是你們欠我的。”
桓澈已藉由太後之口知曉了當年事由,此刻聞言,平靜對上岷王的目光:“五弟憑什麽認為安妃是冤枉的?”
“聽七弟這話的意思,就是認為我母妃是罪有應得了?那七弟又憑什麽認為是我母妃害死了端慎皇貴妃?”
桓澈道:“你我這樣互詰,是不會有結果的。倒不如你去問祖母。我的話你不信,祖母的話,你總該信吧?”
岷王冷笑:“誰不知祖母最是偏疼你,我怎知你是不是早跟祖母打好了招呼,串好了說辭。”
“你未免也也太看得起你自己了,我為何要特特與祖母串好說辭來誆你?”
岷王不語,半晌,答應去見太後。
等岷王從太後處出來,茫茫然掃了眼前的宮闕殿宇一番,久久無法回神。少刻,桓澈迎面過來,問他究竟是誰將安妃當年的事歪曲後告訴他的。
他沈默一下,道:“是我身邊的大伴趙安,不然我也不會輕信。”
他說話間又搖搖頭:“不,我還是不信趙安會騙我。”
桓澈倒是有些理解岷王的心情。皇室中的皇子世子們最信任的可能不是自己的爹娘,而是身邊從小伺候的內侍。就好像宦官與朝臣相較,皇帝必定更信任宦官。
桓澈命人將岷王押下去,面上神色變幻萬端。
最清楚當年狀況的應當是他父親,只他父親後來從沒跟他提過這件事,約莫是不想讓他心存恚怨。
實則時至今日,他也不是十分了解當年詳情,但他覺著沒準兒這件事還跟馮皇後有關。
馮皇後正來回在殿內踱步。
她聽說岷王已經被抓,有些擔心岷王把她供出來。她已經使人前往牢裏打探,希望能尋見時機解決掉岷王。
但是她派出去打探的人卻遲遲未歸,她心裏多少有些不安。
正胡思亂想,就見她的貼身宮女迎秋急急跑來,在她耳畔道:“娘娘,大事不好了,馮府被圍了,說是要捉拿老爺去問話。”
馮氏悚然一驚,忙問端的。迎秋回道:“聽聞是岷王為了將功折罪,主動供出了老爺,說他與梁王謀逆之事,老爺也參與其中。說不得……說不得眼下老爺已被帶到了刑部大牢。”
馮皇後一時心慌,惱恨之下一巴掌扇在迎秋臉上:“什麽刑部大牢,你知道的還倒挺多,能不能說點好的!”
她話音未落,就瞧見內侍來稟說韓夫人遞牌子求見。
韓氏甫一見到馮皇後就兩眼冒淚,直催她快救救她父親。
馮皇後本就恐慌,聽見韓氏哭個不住,一時頭疼欲裂,怒喝道:“救父親自是要救的,但我倒想問問母親,當時攛掇我擇一皇子扶立的是不是你與父親?當初說得萬般篤定,我還道父親胸有成竹,誰想到不過也是胡亂揣度皇帝的心思!如今可好,父親即將下獄不說,還要連累我!太子一早就瞧我不慣,天曉得此番會如何借此對付我!”
韓氏聽來亦是惱怒,連抹淚也忘了:“我當時就說了,擺在你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夾起尾巴做人、討好太子,二是擇一親王扶立,趕太子下臺。是你自己當時說受不得冷宮的苦,一心要選第二條!怎麽,合著你都忘了當初種種,如今事敗,竟是責怪起爹娘來?虧得你爹還殫精竭慮為你謀劃!”
母女兩個爭執半晌,又聽一內侍過來傳話說,馮家老爺已經下刑部大牢,小爺得知韓夫人入了宮,便請韓夫人並皇後娘娘一道過去一趟。
馮氏瞬間捏緊帕子,居然生出了跑走的念頭。然而眼下事已至此,她又能逃到哪裏。
馮氏母女兩個硬著頭皮一路到了乾清宮。
桓澈掃了馮氏一眼,問起她父親參與謀逆之事,起先她緘默不語,後面聽桓澈言辭越發激烈,再三狡辯,稱那都是岷王胡亂攀扯,讓他萬不可信他的鬼話。
桓澈笑道:“馮娘娘確定?你父親好歹現下還是國丈,馮娘娘認為我會在只有一份岷王供詞作為孤證的狀況下就拿了你父親?”
言外之意,他手裏另有其他證據可作證。
馮氏被他說得面紅耳赤,忽而惱道:“誰曉得那些證據是不是你偽造的。你因著當年你母親與我的恩怨,一直耿耿於懷,對我懷恨在心、不尊不敬,宮中人可都看在眼裏!”
桓澈冷笑森森:“馮娘娘莫非日子過得太舒坦,記性也衰退了,當年先行挑事的人不是你麽?馮娘娘敢問心無愧說你與我母親的死半分幹系也沒有麽?如今倒是一副受了千般委屈的模樣,我竟不知馮娘娘面皮原來如此之厚。”
馮氏不知太子這話是何意,忽然摸不清太子究竟知道當年的多少事情,手心不住冒汗。
她驀地掩面啜泣,哭著說要見陛下,要陛下還她一個清白。
桓澈聞言,竟當真帶她去見貞元帝。
因京軍嘩變已平,貞元帝隨後被擡回了乾清宮東暖閣。
馮皇後一入暖閣,就跪伏在貞元帝榻前,悲憤飲泣:“陛下您快醒醒,妾身知道您不喜妾身,但您向來英明嚴正,縱不喜妾身也會給足體面。可您瞧,太子如今非但說妾身父親參與謀大逆,還冤屈妾身,將當年酈妹妹的死也推到了妾身身上!”
“陛下若還清醒著,定能還妾身一個公道!”
馮氏哭喊聲響極大,雖則泣涕如雨,但字字句句號得清晰。
韓氏忽然明白了女兒的意思。她方才還聽說太子在乾清宮東暖閣附近召了幾個閣臣堂官議事,如今那幾個朝臣興許尚未離開,女兒這麽一鬧,說不得能拿輿情壓一壓太子。
畢竟太子說酈氏的那一段空口無憑,而她女兒至少眼下尚是太子嫡母。
顧雲容悄無聲息進來,立在桓澈身側。
不知是否危難狀況都能激出人的急智,馮皇後居然使出了這一招。瞧她這模樣,不知道的還以為她在皇帝面前多麽得臉。這般哀泣,哭靈似的,這便是篤定皇帝橫豎不會醒,借著個活死人借題發揮。
這要是被個別註重體統的老臣瞧見,沒準兒真能給桓澈施壓,但可惜,馮皇後註定要失算了。
顧雲容想到這個嫡婆婆前世在她面前是如何刻薄尖酸、明譏暗諷的,想到馮皇後當年在酈氏面前的嘴臉,再瞧瞧她如今的可笑模樣,就禁不住要感慨一句多行不義必自斃。
馮皇後這頭正鬧著,有內侍來報說幾位閣老詢問太子殿下是否還要議事,若無他事,他們便要去票擬今日的奏章了。
桓澈命內侍將幾位閣臣並六部幾個堂官都帶過來。
馮皇後不知桓澈此舉何意,暗暗與韓氏通了個眼色。
一眾臣子入內行罷禮,桓澈讓他們仔細敷陳國丈諸般罪戾。
馮皇後不肯聽,一面讓幾個閣臣莫要被太子蒙蔽,一面回頭拉住貞元帝的手,慟切道:“陛下您快些睜眼瞧瞧,這世上哪有這般對待嫡母的道理,刑部那邊尚未定罪,就要先行羅織罪狀……”
她面朝貞元帝,站立不穩,手扶龍榻,正哭到悲慟處,無意間低頭一瞥,卻是驀地一頓,渾身僵直。
她不敢置信地凝著榻上,對上一道冷厲目光,登時面如土色。
幾個正不知所措的臣子擡眼一看,撒然一驚,喜不自勝,齊齊跪地,高呼萬歲。
貞元帝在內侍的攙扶下緩緩坐起,對著呆若木雞的馮皇後道:“你方才不是一直喊著讓朕睜眼瞧瞧麽?如今朕醒了,不如你來說說你的冤屈?”
宗承收到消息稱梁王已到了倭國近海,命手下人繼續盯著。
“大人,”長隨韋弦踟躕著,“另有一樁事……梁王的子孫根似乎廢了。”
宗承覺著新鮮,嗤笑道:“怎麽廢的?莫非是那個風流王爺色心過重,被哪個看不過眼的貓狗啃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