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一絲不茍 畦田之北,三個村人各持一把……
關燈
小
中
大
畦田之北,三個村人各持一把石鍬,開始按照槿榮劃的位置挖坑。
有人再度確認尺寸:“長兩丈一尺,寬九尺,深,深多少來著?”
槿榮以自己小臂的長度仔仔細細估量過,村裏的一尺與現代社會的一尺差不多,三尺可為一米;十尺即為一丈。
家家戶戶都有抄量的刻度,縱然有誤差,也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槿榮答道:“深四尺,無須多挖,最終砌磚時還會冒出地面一些。”
“好嘞!”
三百多人的蓄肥池,容積以二十立方為佳。
考慮到桃花村的牲畜數量遠勝過現代農村,槿榮將容積擴至二十五六立方,得出了以上的數據。
這邊坑刨得熱火朝天,挖出的泥土堆在田地兩旁,沒一會兒便被蓋房需要用的人家運走。
那邊陶窯也是烘烘地開燒,蓄肥池裏要用的陶管並不多,更多的是得埋在地下,作“下水道”用。
槿榮匆匆瞧了兩眼,有裴松盯著,她很放心。估摸著蓄肥池的基坑該挖得差不多了,槿榮沿途往回走。
路過從前的家門口,槿榮同鄰居劉嬸打了聲招呼。
“槿榮啊,正好你在。昨兒後來我沒聽清,既然蓄肥池開挖了,咱們的茅廁是不是也可以改了啊?”
“先不急劉嬸,這幾日依舊正常用。”
“為什麽啊?”
“因為還早。”
槿榮解釋道:“等那邊蓄肥池築好,陶管也在地下埋妥,最後再改造茅廁就成。一個上午就能搞定。”
“那村東的蓄肥池啥時候挖呢,我家是不是得等到最後一波才能改好了?”
唉,先前勸說的時候一個比一個勉強,如今開始幹上了,都希望早一點,再早一點。
“急不得嬸嬸,穩妥為上。”
槿榮看了看天,估算道:“七日,順利的話七日就能全部完成。”
“好,好。孩子你辛苦啦,等一下。”劉嬸端著藤筐進院,一串咯咯雞叫響起,出來時劉嬸圍裙裏兜著四顆雞蛋。
“這,這不必了。嬸留著家吃吧。”
劉嬸往槿榮手絹裏一裹一塞:“拿著,午飯的時候記得讓做飯的給煮了或者加油煎。你們幹活兒的都辛苦,槿榮你又是個姑娘家,吃點營養的補補。”
雞蛋摸著溫溫的,槿榮的心裏也暖呼呼的。
“謝謝嬸兒。”
回去時基坑恰好挖好,三個村人靠在樹下稍作歇息。
槿榮誇讚道:“好極了,下一步鋪池底板。磚石打底,上澆築三寸的糯米砂漿,再貼上一層薄石板。”
“多少,三寸?”村人們以為自己聽錯了,“是砂漿與石板統共三寸吧?”
槿榮搖搖頭,重覆道:“是三寸厚的糯米砂漿。自下而上分別是磚、糯米砂漿、石板,最後再抹上一層糯米砂漿。”
“我的乖乖,這得多少糯米啊。”村人詫嘆道。
也還好吧。二點一立方米的糯米砂漿澆築在坑底,再加上後面塗抹表面的用料,算起來頂天再添零點三立方。
按照村裏的配比,石灰漿與糯米汁三十比一摻和,一個蓄肥池最多需要六十升糯米汁即可。
而熬成這些糯米汁,則需要三十斤糯米。
好吧,槿榮承認,她有點何不食肉糜了。
“村裏攏共收集了百餘斤糯米,三個蓄肥池恰恰剛好。”
“兩人鋪底磚,一人同我一起熬糯米汁。”
竈是簡單堆好的,石鍋架上,放入二比一的糯米粉和水,文火熬煮,直至糯米成汁。
香騰的水汽從鍋蓋縫隙中滲出,槿榮掀開蓋子,用小石耙推攪著,使其不至凝滯。
第一次幹這樣的活,沒一會兒槿榮額頭上便沁出汗來。一旁的村人主動接手。
“倒挺像熬漿糊的。”槿榮閑話道。
小時候她見過長輩用面粉熬漿糊粘春聯,效果比買的膠水、膠帶美觀多了。
“還是不一樣的,漿糊粘個竹條什麽的可以,蓋房子的材料咱們都用的糯米。”
他取過竈上的半個葫蘆瓢,舀起一瓢糯米汁,任其緩緩滴下。
“成絲了,這便可以用了。”
槿榮忙將其盛出置於瓦缸內晾著。鍋倒是無需再刷,直接加入另一份材料,熬制下一鍋。
二十升的桶裝水就已經很大分量,槿榮他們要熬出六十升糯米汁來。
恰逢底磚鋪好,又有人送來石灰漿。村人們將二者兌在一起,摻合攪勻,便制成了石灰砂漿。
澆底,熬漿;鋪石,再抹面。同時進行,有條不紊。
其實若是有鋼筋混凝土和水泥漿的話,並不用如此費料。
槿榮為了保險起見,在最為重要的池底采用雙層底板,防止肥水滲漏進土地。不然,輕則養料損失,嚴重還會汙染水源。
“好了!該砌池壁了是不?”村人抹抹頭上的汗,問道。
“正是,留出我畫在木板上的幾處不用管,等明日埋管後再砌。”
她提醒道:“記得用左邊這堆磚來砌築池壁,右邊這些回頭我叫人拉走換一批。”
“為啥呢?”村人們看右邊的也都是好磚。
槿榮撿起一塊青磚,橫過來給他們看:“咱們需要的磚不能少於三寸厚,這些磚有的勉勉強強,有的還不夠。”
“用來蓋別的建築都行,可若是砌蓄肥池,會滲漏的。”
村人們紛紛點頭:“這樣啊。”
槿榮越是較真,他們反倒越踏實了。
有人開起玩笑道:“那右邊這摞磚,砌皇宮行不行呢?”
槿榮笑道:“皇宮也不能比咱們的蓄肥池鄭重!”
因為這是正經的科學。
“我去換磚,再把陶管帶回來。你們記得三個池的長度比例,分別為二、一和三。”
“好嘞。”
一日忙中不亂,太陽落山前蓄肥池的池底全部完工,池壁大體築成。
這三位村人幹活踏實細心,時不時還向槿榮請教設計的原理,合作得相當愉快。
關鍵的底子都打好了,明日換另一班來埋管和抹面,估計比今日還要快些。
第二日,烈日藏在雲朵裏,天氣悶悶的。
“等一下。”槿榮蹲下,拿著繩結丈量,“進肥管上端距離池頂應該是六寸,如今砌了這塊磚,就成四寸的位置了。”
“要改。或者削磚,或者挑一塊厚度合適的橫著砌,尺寸一定要對。”槿榮收起繩結,又去丈量其他兩池的開管處。
“哦。”村人其實記得槿榮說的話,但直接壘上去一塊磚比較方便,他便想著差兩寸也沒啥。
補補鑿鑿,又多費了兩倍的功夫,終於將進肥管按要求埋好了
然而並不是只有這一處存在馬虎眼。
槿榮眉頭深鎖:“不對,二三池之間的過肥管下端應該自二池底起兩尺高,這已經兩尺三寸了。”
這裏差兩寸,那裏差三寸,她從未監過如此費心力的工。
村人急忙解釋:“我記著尺寸的。但是陶管太長,要想上端離三池頂四寸,啊不是,四寸半,這底下就得往下延點啊。”
槿榮與人一同共事,不怕對方問題多,就怕明明是小白還總要自作主張。
“管的長度是正好的。”昨日歇工早,她一個個量過的,分毫不差。
這人做錯了事,不想著自己變通,總以為錯在別的地方。
“啊?那我怎麽試都是長的啊,真不怪我。”
不思考如何解決,還在推諉責任。
“槿榮你看,這管都架上了,砌完磚就成了,沒必要再改吧。”
呵,最後想糊弄了事。
槿榮擡頭,記住這人的臉,打算以後再不用他參與施工。
“按照我說的高度架管,最終的效果該是再放平一些。”
就像奶茶杯裏的吸管,豎著放和斜平著一些放,管尾的高度自然不同。
此人沒有調整好陶管的傾斜度,只看上方尺寸合適,就匆匆定好了支點的位置。後面發現不對,又妄想蒙混過關。
被槿榮檢查出來,開始百般推諉。
“趁著沒砌磚的時候改,還不算麻煩。接下來把粘土刨掉,重新找好位置再來。”
村人卻沒有動。
“這裏不對,那裏也不對。我們平時蓋房也沒這麽細致,怎麽就要一寸兩寸地較真兒了?”
另兩名村人不約而同停下手裏的活兒,沒搭腔,卻也沒有反駁。
槿榮都要被氣笑了:“首先,這回差的是三寸。”
“再者,蓋房細不細致那是各人家的事情,而蓄肥池是全村的設施。不能相提並論。”
村人仍舊不服,幹脆說出心裏話:“我蓋了那麽多間房,粗中有細從沒出過差錯。槿榮你啥也不懂,非要較真。根本沒那個必要嘛!”
來了來了,說到底還是自以為是,不信任她。
“還是那句話,術業有專攻。蓋房歸蓋房,蓄肥池從頭到尾都是我設計的,沒人比我更了解它。”
“為什麽要兩尺高。二池又名厭氧區,最為狹窄,管道接在池深的一半處,才能剛剛好確保進入下一池的肥料中沒有蟲卵病害。”
真聽到道理後,村人不作聲了。
槿榮強壓著火氣,重申道:“幹活的時候對事不對人,吩咐尺寸的時候沒有異議,後頭也不能再出差錯。”
磕磕絆絆。埋管,抹漿,制作池頂板和池蓋。第一個蓄肥池終於完成。
槿榮最後帶著三人砍了幾棵竹子,制成長長的簡易引水渠,連到不遠處山腳溪邊。
眼見著水緩緩流進蓄肥池,槿榮交待道:“明早標記水位。兩日後檢查,下降不超過三分即為合格。”
三分,即一厘米。
“三分?那也太少了吧。”村人們這次學乖了,公布標準時商量,比後面幹完活兒再商量能討到好。
“不少了。如果兩天下降三分的高度,說明這兩天內滲漏或者蒸發了四兩的水。”
“高過這個數目,長年累月下去不但肥料損失得多,周邊的環境也會一團糟。”
村人還想討價還價,至少得一寸啊。
槿榮對自己監工的東西還是有把握的,安慰道:“放心,只要咱們嚴格按照標準修建,最終下降的怕是連三分都沒有。”
“那,那如果超了呢。”
“檢查池底和內壁,重新塗刷糯米砂漿面層。”
三個村人默契地在心裏祈禱:老天保佑,一定別超啊。
這槿榮幹起活來,簡直是魔鬼。
本以為輕松的收尾工作反折騰了一天。槿榮回到藥屋,哥哥卡著點做好了飯擺桌。
“辛苦了。”
“哥哥也辛苦。”
多虧裴松監督村人們燒的陶管半點差錯也無,不然今天能不能完工都兩說。
飯間,裴松閑聊道:“這三五日看起來要有大雨的樣子。”
“是啊。”槿榮心想。最好是白天下雨,能阻攔漁人他們一陣是一陣。
裴松看槿榮進飯沒前幾日那麽香了,想了想,提議道:“要不要東西兩個蓄肥池同步開工?也好早些完成。”
還同步呢,她不錯眼地盯著都有人想要蒙混過關,同步的話還不知道會修出個什麽豆腐渣工程。
槿榮沒好氣地回答:“不行。”
之所以一個一個來,而非同步,就是因為擔心質量出問題。
古代個人家的施工固然用心,但很多地方未必有現代講究。
哪怕是再熟練的工匠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盲目地將其他經驗用到陌生領域,很容易犯經驗主義的錯誤。
這也是當代建築從業者必須要考一大堆證的原因,從心裏就要樹立一個準繩,時時提醒自己。
槿榮當然著急,全桃花村上下不可能有人比她更急,她每天早上醒來喉嚨都是幹痛的。可施工不是著急就能成的事,何況……
裴松輕聲嘆了口氣,轉身進入廚房。
槿榮一下慌了神。哥哥走了?
她可真出息,在外面“工作”不順,回家沖哥哥發脾氣。
槿榮忙起身,想去道歉。險些在廚房門口撞上端著菊花茶的裴松。
“看你上火的,飯都吃不下。”裴松安慰道:“村裏人沒經驗,一時跟不上如此詳細的東西。你多擔待些,會好的。”
槿榮擔待了,她這會兒著急只是因為愧疚:“對不起哥哥,我不該朝你撒氣。”
裴松摸摸她的頭,笑了:“沒事兒,心裏不舒坦總憋著怎麽行。你對我發火,我更高興。”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有人再度確認尺寸:“長兩丈一尺,寬九尺,深,深多少來著?”
槿榮以自己小臂的長度仔仔細細估量過,村裏的一尺與現代社會的一尺差不多,三尺可為一米;十尺即為一丈。
家家戶戶都有抄量的刻度,縱然有誤差,也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槿榮答道:“深四尺,無須多挖,最終砌磚時還會冒出地面一些。”
“好嘞!”
三百多人的蓄肥池,容積以二十立方為佳。
考慮到桃花村的牲畜數量遠勝過現代農村,槿榮將容積擴至二十五六立方,得出了以上的數據。
這邊坑刨得熱火朝天,挖出的泥土堆在田地兩旁,沒一會兒便被蓋房需要用的人家運走。
那邊陶窯也是烘烘地開燒,蓄肥池裏要用的陶管並不多,更多的是得埋在地下,作“下水道”用。
槿榮匆匆瞧了兩眼,有裴松盯著,她很放心。估摸著蓄肥池的基坑該挖得差不多了,槿榮沿途往回走。
路過從前的家門口,槿榮同鄰居劉嬸打了聲招呼。
“槿榮啊,正好你在。昨兒後來我沒聽清,既然蓄肥池開挖了,咱們的茅廁是不是也可以改了啊?”
“先不急劉嬸,這幾日依舊正常用。”
“為什麽啊?”
“因為還早。”
槿榮解釋道:“等那邊蓄肥池築好,陶管也在地下埋妥,最後再改造茅廁就成。一個上午就能搞定。”
“那村東的蓄肥池啥時候挖呢,我家是不是得等到最後一波才能改好了?”
唉,先前勸說的時候一個比一個勉強,如今開始幹上了,都希望早一點,再早一點。
“急不得嬸嬸,穩妥為上。”
槿榮看了看天,估算道:“七日,順利的話七日就能全部完成。”
“好,好。孩子你辛苦啦,等一下。”劉嬸端著藤筐進院,一串咯咯雞叫響起,出來時劉嬸圍裙裏兜著四顆雞蛋。
“這,這不必了。嬸留著家吃吧。”
劉嬸往槿榮手絹裏一裹一塞:“拿著,午飯的時候記得讓做飯的給煮了或者加油煎。你們幹活兒的都辛苦,槿榮你又是個姑娘家,吃點營養的補補。”
雞蛋摸著溫溫的,槿榮的心裏也暖呼呼的。
“謝謝嬸兒。”
回去時基坑恰好挖好,三個村人靠在樹下稍作歇息。
槿榮誇讚道:“好極了,下一步鋪池底板。磚石打底,上澆築三寸的糯米砂漿,再貼上一層薄石板。”
“多少,三寸?”村人們以為自己聽錯了,“是砂漿與石板統共三寸吧?”
槿榮搖搖頭,重覆道:“是三寸厚的糯米砂漿。自下而上分別是磚、糯米砂漿、石板,最後再抹上一層糯米砂漿。”
“我的乖乖,這得多少糯米啊。”村人詫嘆道。
也還好吧。二點一立方米的糯米砂漿澆築在坑底,再加上後面塗抹表面的用料,算起來頂天再添零點三立方。
按照村裏的配比,石灰漿與糯米汁三十比一摻和,一個蓄肥池最多需要六十升糯米汁即可。
而熬成這些糯米汁,則需要三十斤糯米。
好吧,槿榮承認,她有點何不食肉糜了。
“村裏攏共收集了百餘斤糯米,三個蓄肥池恰恰剛好。”
“兩人鋪底磚,一人同我一起熬糯米汁。”
竈是簡單堆好的,石鍋架上,放入二比一的糯米粉和水,文火熬煮,直至糯米成汁。
香騰的水汽從鍋蓋縫隙中滲出,槿榮掀開蓋子,用小石耙推攪著,使其不至凝滯。
第一次幹這樣的活,沒一會兒槿榮額頭上便沁出汗來。一旁的村人主動接手。
“倒挺像熬漿糊的。”槿榮閑話道。
小時候她見過長輩用面粉熬漿糊粘春聯,效果比買的膠水、膠帶美觀多了。
“還是不一樣的,漿糊粘個竹條什麽的可以,蓋房子的材料咱們都用的糯米。”
他取過竈上的半個葫蘆瓢,舀起一瓢糯米汁,任其緩緩滴下。
“成絲了,這便可以用了。”
槿榮忙將其盛出置於瓦缸內晾著。鍋倒是無需再刷,直接加入另一份材料,熬制下一鍋。
二十升的桶裝水就已經很大分量,槿榮他們要熬出六十升糯米汁來。
恰逢底磚鋪好,又有人送來石灰漿。村人們將二者兌在一起,摻合攪勻,便制成了石灰砂漿。
澆底,熬漿;鋪石,再抹面。同時進行,有條不紊。
其實若是有鋼筋混凝土和水泥漿的話,並不用如此費料。
槿榮為了保險起見,在最為重要的池底采用雙層底板,防止肥水滲漏進土地。不然,輕則養料損失,嚴重還會汙染水源。
“好了!該砌池壁了是不?”村人抹抹頭上的汗,問道。
“正是,留出我畫在木板上的幾處不用管,等明日埋管後再砌。”
她提醒道:“記得用左邊這堆磚來砌築池壁,右邊這些回頭我叫人拉走換一批。”
“為啥呢?”村人們看右邊的也都是好磚。
槿榮撿起一塊青磚,橫過來給他們看:“咱們需要的磚不能少於三寸厚,這些磚有的勉勉強強,有的還不夠。”
“用來蓋別的建築都行,可若是砌蓄肥池,會滲漏的。”
村人們紛紛點頭:“這樣啊。”
槿榮越是較真,他們反倒越踏實了。
有人開起玩笑道:“那右邊這摞磚,砌皇宮行不行呢?”
槿榮笑道:“皇宮也不能比咱們的蓄肥池鄭重!”
因為這是正經的科學。
“我去換磚,再把陶管帶回來。你們記得三個池的長度比例,分別為二、一和三。”
“好嘞。”
一日忙中不亂,太陽落山前蓄肥池的池底全部完工,池壁大體築成。
這三位村人幹活踏實細心,時不時還向槿榮請教設計的原理,合作得相當愉快。
關鍵的底子都打好了,明日換另一班來埋管和抹面,估計比今日還要快些。
第二日,烈日藏在雲朵裏,天氣悶悶的。
“等一下。”槿榮蹲下,拿著繩結丈量,“進肥管上端距離池頂應該是六寸,如今砌了這塊磚,就成四寸的位置了。”
“要改。或者削磚,或者挑一塊厚度合適的橫著砌,尺寸一定要對。”槿榮收起繩結,又去丈量其他兩池的開管處。
“哦。”村人其實記得槿榮說的話,但直接壘上去一塊磚比較方便,他便想著差兩寸也沒啥。
補補鑿鑿,又多費了兩倍的功夫,終於將進肥管按要求埋好了
然而並不是只有這一處存在馬虎眼。
槿榮眉頭深鎖:“不對,二三池之間的過肥管下端應該自二池底起兩尺高,這已經兩尺三寸了。”
這裏差兩寸,那裏差三寸,她從未監過如此費心力的工。
村人急忙解釋:“我記著尺寸的。但是陶管太長,要想上端離三池頂四寸,啊不是,四寸半,這底下就得往下延點啊。”
槿榮與人一同共事,不怕對方問題多,就怕明明是小白還總要自作主張。
“管的長度是正好的。”昨日歇工早,她一個個量過的,分毫不差。
這人做錯了事,不想著自己變通,總以為錯在別的地方。
“啊?那我怎麽試都是長的啊,真不怪我。”
不思考如何解決,還在推諉責任。
“槿榮你看,這管都架上了,砌完磚就成了,沒必要再改吧。”
呵,最後想糊弄了事。
槿榮擡頭,記住這人的臉,打算以後再不用他參與施工。
“按照我說的高度架管,最終的效果該是再放平一些。”
就像奶茶杯裏的吸管,豎著放和斜平著一些放,管尾的高度自然不同。
此人沒有調整好陶管的傾斜度,只看上方尺寸合適,就匆匆定好了支點的位置。後面發現不對,又妄想蒙混過關。
被槿榮檢查出來,開始百般推諉。
“趁著沒砌磚的時候改,還不算麻煩。接下來把粘土刨掉,重新找好位置再來。”
村人卻沒有動。
“這裏不對,那裏也不對。我們平時蓋房也沒這麽細致,怎麽就要一寸兩寸地較真兒了?”
另兩名村人不約而同停下手裏的活兒,沒搭腔,卻也沒有反駁。
槿榮都要被氣笑了:“首先,這回差的是三寸。”
“再者,蓋房細不細致那是各人家的事情,而蓄肥池是全村的設施。不能相提並論。”
村人仍舊不服,幹脆說出心裏話:“我蓋了那麽多間房,粗中有細從沒出過差錯。槿榮你啥也不懂,非要較真。根本沒那個必要嘛!”
來了來了,說到底還是自以為是,不信任她。
“還是那句話,術業有專攻。蓋房歸蓋房,蓄肥池從頭到尾都是我設計的,沒人比我更了解它。”
“為什麽要兩尺高。二池又名厭氧區,最為狹窄,管道接在池深的一半處,才能剛剛好確保進入下一池的肥料中沒有蟲卵病害。”
真聽到道理後,村人不作聲了。
槿榮強壓著火氣,重申道:“幹活的時候對事不對人,吩咐尺寸的時候沒有異議,後頭也不能再出差錯。”
磕磕絆絆。埋管,抹漿,制作池頂板和池蓋。第一個蓄肥池終於完成。
槿榮最後帶著三人砍了幾棵竹子,制成長長的簡易引水渠,連到不遠處山腳溪邊。
眼見著水緩緩流進蓄肥池,槿榮交待道:“明早標記水位。兩日後檢查,下降不超過三分即為合格。”
三分,即一厘米。
“三分?那也太少了吧。”村人們這次學乖了,公布標準時商量,比後面幹完活兒再商量能討到好。
“不少了。如果兩天下降三分的高度,說明這兩天內滲漏或者蒸發了四兩的水。”
“高過這個數目,長年累月下去不但肥料損失得多,周邊的環境也會一團糟。”
村人還想討價還價,至少得一寸啊。
槿榮對自己監工的東西還是有把握的,安慰道:“放心,只要咱們嚴格按照標準修建,最終下降的怕是連三分都沒有。”
“那,那如果超了呢。”
“檢查池底和內壁,重新塗刷糯米砂漿面層。”
三個村人默契地在心裏祈禱:老天保佑,一定別超啊。
這槿榮幹起活來,簡直是魔鬼。
本以為輕松的收尾工作反折騰了一天。槿榮回到藥屋,哥哥卡著點做好了飯擺桌。
“辛苦了。”
“哥哥也辛苦。”
多虧裴松監督村人們燒的陶管半點差錯也無,不然今天能不能完工都兩說。
飯間,裴松閑聊道:“這三五日看起來要有大雨的樣子。”
“是啊。”槿榮心想。最好是白天下雨,能阻攔漁人他們一陣是一陣。
裴松看槿榮進飯沒前幾日那麽香了,想了想,提議道:“要不要東西兩個蓄肥池同步開工?也好早些完成。”
還同步呢,她不錯眼地盯著都有人想要蒙混過關,同步的話還不知道會修出個什麽豆腐渣工程。
槿榮沒好氣地回答:“不行。”
之所以一個一個來,而非同步,就是因為擔心質量出問題。
古代個人家的施工固然用心,但很多地方未必有現代講究。
哪怕是再熟練的工匠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盲目地將其他經驗用到陌生領域,很容易犯經驗主義的錯誤。
這也是當代建築從業者必須要考一大堆證的原因,從心裏就要樹立一個準繩,時時提醒自己。
槿榮當然著急,全桃花村上下不可能有人比她更急,她每天早上醒來喉嚨都是幹痛的。可施工不是著急就能成的事,何況……
裴松輕聲嘆了口氣,轉身進入廚房。
槿榮一下慌了神。哥哥走了?
她可真出息,在外面“工作”不順,回家沖哥哥發脾氣。
槿榮忙起身,想去道歉。險些在廚房門口撞上端著菊花茶的裴松。
“看你上火的,飯都吃不下。”裴松安慰道:“村裏人沒經驗,一時跟不上如此詳細的東西。你多擔待些,會好的。”
槿榮擔待了,她這會兒著急只是因為愧疚:“對不起哥哥,我不該朝你撒氣。”
裴松摸摸她的頭,笑了:“沒事兒,心裏不舒坦總憋著怎麽行。你對我發火,我更高興。”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