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四章論戰(四)
關燈
小
中
大
第九百五十四章論戰(四)
“如果因為田地遲早有一天不夠分,就可以不分,那麽我想問,人自古皆有一死,那還要什麽醫匠看病呢?生下一個孩子就該就地摔死才是!
田地在未來一百年,或者兩百年後不夠分的確是個客觀存在的問題。
那麽我要問我們大漢的所有臣民。
我們漢人,是那種不敢面對困難的民族嗎?
我們漢人,是那種遇到問題轉頭就跑的民族嗎?
上古之時,天缺一角,自此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動亂!
唐虞之世,洪水滔天,大禹得帝令,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天下乃安!
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堯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萬民皆喜!
天裂了,我們補天!
水漲了,我們治水!
就算天上有了十個太陽,我們也敢射下九個來!
怎麽?就因為擔心未來田地不夠分,就不敢分田?如此怯弱之人,當真是我炎黃子孫嗎?
遇到問題,解決就是,怕什麽呢?
我看不是怕,而是被蒙蔽了眼睛,讓以修德為首的這群人看不到分田的好處。
被什麽蒙蔽了眼睛?
大概左眼是名,右眼是利吧。
希望能讓大將軍府放開對土地的監管,好兼並土地。
而成功兼並土地的豪強們,自然會對修德這樣的人拍手叫好,說不定還會給他個什麽大漢第一君子的名頭戴戴。”
馬強的冷嘲熱諷,讓聽廣播的楊修手都抖了起來。
而楊彪則安撫的說道“不要心急,他如果說不出解決辦法,天下人不會服他的。”
楊修點了點頭,長吸了一口氣。
他堅信這均田令絕無挽救之法。
廣播依舊在繼續。
“也許會有人問,那麽均田到底是不是一條死路呢?”
“我的答案是,是,又不是!”
“說是,是如果我們大漢上下只是分現在的田地,那麽必然會有一天田地不夠分,人口太多,最後大家都沒得吃,更沒錢糧交稅,最後的最後,就是天下大亂,用戰爭消耗人口,等人死的差不多了,大家田又有得種了,再恢覆太平。
我說不是,是因為上面的情況的基礎是兩件事。
一個是田地的數量不增長。
一個是田地的產量不增加。
那麽田地到底會不會增長呢?
一些十指不沾陽春水,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坐在一個書院裏看著風花雪月,幻想天下到底是什麽樣的庸人當然覺得這田地既不會增長,產量也不可能增加。
可只要是真正的農家人,誰不知道這天下能變成田地的地方多了去了。
只要有水,即使是山地也能變成良田。
難的不過是開荒罷了。
我在先帝之時,得先帝信任,擔任平原相,曾經帶數萬人開荒鹽堿地。
開荒難不難?太難了!先不說你要有開荒糧,也不說你要有荒地開墾,這開荒先是找個秋天平地,冬天地太硬,夏天草太茂盛,春天來不及種,先將地裏大小石頭都摘出去,再一鋤頭一鋤頭的將地挖松,然後將高處的土挖出來填到低處。
這時差不多開春了,得深耕一遍,細細的把地翻一遍,土塊打碎了,草根除盡了。
還要紮籬笆,否則你種多少,四周的走獸就給你吃多少,有些地方得日夜有人守著,這樣一點點的開墾,才能把荒地變成良田。
但只要下苦工,除非遇到荒年,否則大都是有回報的。
百姓開荒難,主要是難在沒有開荒糧,沒有地方開荒,熬不過這整整一年的開荒年。”
馬強說著,不少茶館中正在聽廣播的百姓都嘆息不已起來。
“大將軍居然對開荒的步驟如此清楚,必然知道我們的疾苦,我們百姓有福了!”
“是啊,我還從未聽過哪個大官,知道怎麽開荒的,上次有個世家子,看我割韭菜,還問我為什麽要割草,要是朝廷都是那種世家子,我們就慘了!”
“嗚嗚嗚~~”
“這位大爺,你怎麽哭了?”
“你們不知道啊,我家永平年的時候,在我太爺爺那代開始開荒,開了整整三十年啊,才開了十七畝地,我太爺爺為了開荒是活活累死了啊!
但也就是有了這十七畝地,我爺爺才能娶上媳婦,才會有我,我爺爺繼續開荒,然後是我父親,可惜後來災年,我不孝啊!我為了活下去,把田都賣了!!
要不是有大將軍後來給我分田,我都不知道到了地下怎麽見我的祖宗們……”
“可不是麽,我們只要把田給開出來了,有些人就聞到味了,就和那《白毛女》演的一樣,什麽伎倆都使得出來!
現在還想把我們的地收回去,誰敢收,我就和誰拼命!”
“對!和誰拼命!!”
坐在茶館雅間裏的幾個豪強聽著外面的喊聲,各個面面相覷,不敢說話,生怕惹了眾怒,最後死了都白死。
“所以說,覺得沒法開荒增加田地的人,主要是因為他不願意給我們百姓開荒糧,不敢相信我們的百姓,只要官府正確引導,我們可以向山要田,向湖要地,天下如此之大,何來無處開墾之所呢?
而產量更是如此,《管子·輕重甲》有雲“終歲耕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二十鍾。”當時的畝小,換算成我們最新的度量衡,大概是一公畝產糧兩百斤。
《食貨志》曰,戰國李悝時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一石半。換算過來,大概是一公畝二百四十餘斤。
今日的良田,一公畝產量三百餘斤的比比皆是!
何也?一是千年以來,糧種不斷優化,產量越來越高了。
二來是我們有了很多新式的耕作工具,現在大家買鐵器已經比往年便宜了不少了吧?
我們大將軍府下由楊馳主管的農業研究院就是專門研究農耕紡織器械和培育良種的。
我可以告訴大家,楊院長已經有了不少的成就,平原試驗田的畝產是每年都在創新高!
等良種徹底定型後,官府會用最快的速度發到大家的手裏。
遇到問題,想辦法解決,這才是我大漢臣民應該做的事情!”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如果因為田地遲早有一天不夠分,就可以不分,那麽我想問,人自古皆有一死,那還要什麽醫匠看病呢?生下一個孩子就該就地摔死才是!
田地在未來一百年,或者兩百年後不夠分的確是個客觀存在的問題。
那麽我要問我們大漢的所有臣民。
我們漢人,是那種不敢面對困難的民族嗎?
我們漢人,是那種遇到問題轉頭就跑的民族嗎?
上古之時,天缺一角,自此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動亂!
唐虞之世,洪水滔天,大禹得帝令,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天下乃安!
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堯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萬民皆喜!
天裂了,我們補天!
水漲了,我們治水!
就算天上有了十個太陽,我們也敢射下九個來!
怎麽?就因為擔心未來田地不夠分,就不敢分田?如此怯弱之人,當真是我炎黃子孫嗎?
遇到問題,解決就是,怕什麽呢?
我看不是怕,而是被蒙蔽了眼睛,讓以修德為首的這群人看不到分田的好處。
被什麽蒙蔽了眼睛?
大概左眼是名,右眼是利吧。
希望能讓大將軍府放開對土地的監管,好兼並土地。
而成功兼並土地的豪強們,自然會對修德這樣的人拍手叫好,說不定還會給他個什麽大漢第一君子的名頭戴戴。”
馬強的冷嘲熱諷,讓聽廣播的楊修手都抖了起來。
而楊彪則安撫的說道“不要心急,他如果說不出解決辦法,天下人不會服他的。”
楊修點了點頭,長吸了一口氣。
他堅信這均田令絕無挽救之法。
廣播依舊在繼續。
“也許會有人問,那麽均田到底是不是一條死路呢?”
“我的答案是,是,又不是!”
“說是,是如果我們大漢上下只是分現在的田地,那麽必然會有一天田地不夠分,人口太多,最後大家都沒得吃,更沒錢糧交稅,最後的最後,就是天下大亂,用戰爭消耗人口,等人死的差不多了,大家田又有得種了,再恢覆太平。
我說不是,是因為上面的情況的基礎是兩件事。
一個是田地的數量不增長。
一個是田地的產量不增加。
那麽田地到底會不會增長呢?
一些十指不沾陽春水,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坐在一個書院裏看著風花雪月,幻想天下到底是什麽樣的庸人當然覺得這田地既不會增長,產量也不可能增加。
可只要是真正的農家人,誰不知道這天下能變成田地的地方多了去了。
只要有水,即使是山地也能變成良田。
難的不過是開荒罷了。
我在先帝之時,得先帝信任,擔任平原相,曾經帶數萬人開荒鹽堿地。
開荒難不難?太難了!先不說你要有開荒糧,也不說你要有荒地開墾,這開荒先是找個秋天平地,冬天地太硬,夏天草太茂盛,春天來不及種,先將地裏大小石頭都摘出去,再一鋤頭一鋤頭的將地挖松,然後將高處的土挖出來填到低處。
這時差不多開春了,得深耕一遍,細細的把地翻一遍,土塊打碎了,草根除盡了。
還要紮籬笆,否則你種多少,四周的走獸就給你吃多少,有些地方得日夜有人守著,這樣一點點的開墾,才能把荒地變成良田。
但只要下苦工,除非遇到荒年,否則大都是有回報的。
百姓開荒難,主要是難在沒有開荒糧,沒有地方開荒,熬不過這整整一年的開荒年。”
馬強說著,不少茶館中正在聽廣播的百姓都嘆息不已起來。
“大將軍居然對開荒的步驟如此清楚,必然知道我們的疾苦,我們百姓有福了!”
“是啊,我還從未聽過哪個大官,知道怎麽開荒的,上次有個世家子,看我割韭菜,還問我為什麽要割草,要是朝廷都是那種世家子,我們就慘了!”
“嗚嗚嗚~~”
“這位大爺,你怎麽哭了?”
“你們不知道啊,我家永平年的時候,在我太爺爺那代開始開荒,開了整整三十年啊,才開了十七畝地,我太爺爺為了開荒是活活累死了啊!
但也就是有了這十七畝地,我爺爺才能娶上媳婦,才會有我,我爺爺繼續開荒,然後是我父親,可惜後來災年,我不孝啊!我為了活下去,把田都賣了!!
要不是有大將軍後來給我分田,我都不知道到了地下怎麽見我的祖宗們……”
“可不是麽,我們只要把田給開出來了,有些人就聞到味了,就和那《白毛女》演的一樣,什麽伎倆都使得出來!
現在還想把我們的地收回去,誰敢收,我就和誰拼命!”
“對!和誰拼命!!”
坐在茶館雅間裏的幾個豪強聽著外面的喊聲,各個面面相覷,不敢說話,生怕惹了眾怒,最後死了都白死。
“所以說,覺得沒法開荒增加田地的人,主要是因為他不願意給我們百姓開荒糧,不敢相信我們的百姓,只要官府正確引導,我們可以向山要田,向湖要地,天下如此之大,何來無處開墾之所呢?
而產量更是如此,《管子·輕重甲》有雲“終歲耕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二十鍾。”當時的畝小,換算成我們最新的度量衡,大概是一公畝產糧兩百斤。
《食貨志》曰,戰國李悝時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一石半。換算過來,大概是一公畝二百四十餘斤。
今日的良田,一公畝產量三百餘斤的比比皆是!
何也?一是千年以來,糧種不斷優化,產量越來越高了。
二來是我們有了很多新式的耕作工具,現在大家買鐵器已經比往年便宜了不少了吧?
我們大將軍府下由楊馳主管的農業研究院就是專門研究農耕紡織器械和培育良種的。
我可以告訴大家,楊院長已經有了不少的成就,平原試驗田的畝產是每年都在創新高!
等良種徹底定型後,官府會用最快的速度發到大家的手裏。
遇到問題,想辦法解決,這才是我大漢臣民應該做的事情!”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