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無畏
關燈
小
中
大
第110章.無畏
“元旦”過後,新的一年開始了。
全國各條戰線上,依然是大幹快上,熱火朝天。
田小苗看著報紙,聽著廣播。
劉家峽水利樞紐工程順利截流了, 第一條跨越長江的高壓輸電線路架通了,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掀起了技術革新運動,朝著半機械化和機械化方向邁進。(註1)
激動人心的消息,不斷傳來。
可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各條戰線上匯集了這麽多人,糧食消耗很大。而今年又是個災年,會進一步加劇糧食緊張問題。
現在不像後世,信息不是那麽通暢。
地方上的情況一靠反饋,二靠實地調研。各省權力很大,自己管自己,上面出臺的政策都不一定能落實下去,下面的情況反饋自然很滯後。農村口糧緊張,可具體緊張到啥程度?省裏若是瞞著,上面很難知曉。
田小苗擔著心,卻又無能為力。
這不是個人能改變的。就像是一道坎,必須邁過去。
轉眼放了寒假。
老家來信了,自然是報喜不報憂。
田老漢在信裏說:“糧食夠吃,不用掛念。錢和糧票都收到了,以後不要再寄了,給幾個娃娃留著……”
田大旺掛念著家裏,卻沒辦法回去。
一個是工作忙,另一個是為了省錢。拿田老漢的話說:“大老遠的,跑回來做甚?不如把錢省下來,給娃娃們買吃的……”
孫梅英也脫不開身。
糧店裏事務繁雜,各種票券發下去,又回收上來。一筆一筆核對後,再送到印刷廠銷毀,幾乎天天加班。趕到“春節”前,副食品到貨了,櫃臺前排起了長隊,更是忙得焦頭爛額。
這一忙,夜校補習也顧不上去了。
孫梅英下班回來,就往沙發上一歪,不想動彈。田小苗也不催促,還寬慰著:“娘,先省省力氣,過了這一段再說。”
營養不夠,要少活動。
夜校補習,田大旺也擱下了。
可吃了飯,心裏不踏實,還是跟梅英一起拿起了課本。
他們在臥室裏自學,不敢打攪小苗。
小苗念高三了,時間寶貴。
田小苗忙著覆習,也顧不上給爹娘補習了。自打放假,就老老實實地呆在家裏。五一也不敢亂跑亂動了,要節省體力。三子在托兒所,一回來就找吃的。
“姐姐,吃糖……”
田小苗取出糖罐,用小勺子挖一勺紅糖,倒在紙上。
三子用小手托著,一點一點舔著吃。
五一也有一份,分量跟三子一樣。
這是去年攢下的,一天吃一點,增加營養。孫梅英把權力下放給了小苗,讓小苗掌管著。田小苗為了顯示公平,都是等三子回來了,一起吃。
存貨一天天減少,早晚會吃光的。
田大旺和孫梅英想了不少辦法。
先是種菜,把陽臺利用起來。韭菜、蒜苗、辣椒栽在盆子裏,擺了一溜。看到家屬院裏有一塊空地,種著花花草草,就覺得可惜。孫梅英想偷著撒一把菠菜種子,被田大旺攔住了。
“梅英,那是公家的地……”
言外之意,不能占公家的便宜。
孫梅英只好作罷。
院裏人多眼雜,不能給大旺找事兒。可看到地閑著,不種點菜就著急。
要說,滬上氣候濕潤,種啥長啥。
不像老家那邊,天寒地凍的,幹旱少雨,啥都不好好長。
冬子和梅子放假了,也不怎麽出門。
上高中後,冬子很用功,畫畫也停了。他把小苗當成榜樣,使勁兒追趕。就像小苗在生日賀卡上寫的那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梅子上初三了,時間也抓得很緊。
跟小苗寫信少了,可到了生日前夕,還是會收到賀卡。
冬子十六周歲,個子躥到了一米七五,細條條的,像個竹竿子。飯量也特別大,一頓要吃三碗米飯。可油水少,餓得特別快,也不敢打籃球了,怕身子骨撐不住。
梅子也不拉手風琴了。那是個體力活兒,一通拉下來,累得兩眼發黑。
這是缺乏營養。
按照口糧標準,高中生每月二十九斤,初中生二十六斤,比機關人員還要高。這是國家照顧,怕影響學生們的生長發育。
柳進原笑道:“冬子,敞開肚子吃,爹那一份均給你!”
冬子呲牙笑笑。
他早就超標了,把父親和梅子的口糧都給吃了。
年關臨近,軍事學院也放假了。
柳進原本想回趟老家,柳老漢說啥也不答應。
“進原,娃娃還小,路上受罪,就不要來回跑了……”
柳進原怕給爹娘增加負擔,只好打消了念頭。
小梅快兩歲了,還沒見過爺爺奶奶呢。
蘇紅霞笑著說:“進原,等天暖和了,咱再回去……”
“好,那把這幾個罐頭寄回去……”
這是部隊上發的福利,柳進原分成兩份兒,給爹娘一份,岳父岳母一份。
雖然不多,是個心意。
冬子和梅子瞅瞅罐頭,眼巴巴的。
柳進原笑道:“冬子,梅子,過兩天還有呢!”
果然,除夕那天,後勤上送來了一個紙箱子。裏面裝著一斤豬肉,兩斤雞蛋,兩條草魚,還有一捆海帶、五斤黃豆。
這是部隊上自個兒生產的。
物資供應緊張,後勤上加大了投入,開墾荒地,種植水稻、蔬菜,還搭建了養豬場、養雞場,挖了幾個池塘,搞起了水產養殖。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這是部隊的光榮傳統,既能減輕地方上的負擔,又能改善生活。
各大軍區都很有經驗,滬上軍分區也不例外。
基層連隊駐紮在郊區,到處都是溝溝叉叉,蘆葦蕩,就把廢地開墾出來,栽了水稻,養了上千只鴨子。趕著過年,往城裏運了兩卡車。
柳進軍和孫玉華分了一只鴨子,兩斤鹹鴨蛋。
“玉華,給梅英姐送幾個過去……”
“好。”
按照人頭數,孫玉華撿了五個鹹鴨蛋,兜起來。進軍外出學習兩年,梅英姐沒少幫忙。前幾天還送過來一包紅糖,讓娃娃們沏茶喝。
兩家聯系不斷,即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
去年秋天,柳進軍從軍校畢業了。
他又回到了警衛營,擔著營長,負責軍區首長的保衛工作。本來,他做好了下基層的準備,可首長點了將,說:“柳進軍同志業務過硬,對大院也熟悉……”
柳進軍留在了機關大院,孫玉華很開心。
分開這兩年,可把她給忙壞了。
凱凱馬上就六歲了,躍躍也兩歲半了,雖然有托兒所,可還是操不完的心。
抽了個時間,孫玉華去了孫梅英家。
孫梅英切了一片鹹肉,又割了一把韭菜,讓孫玉華帶回去。
要過年了,嘗嘗鮮兒。
想著前幾年的熱鬧,不禁感嘆道:“要是柳大哥回來就好了……”
“是啊,等困難過去了,咱們去金陵城……”
孫梅英和孫玉華說著話兒。
田小苗聽見了,也朝金陵城的方向望了望。
“春節”就這麽過去了。
春天隨之而來。
迎春花開了,柳樹發出了新芽。
在農村,這是青黃不接的時節。好在田野裏,野菜冒出來了,一叢一叢的。
社員們挎著籃子,下地挖野菜。
薺薺菜、灰灰菜,還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洗幹凈了,焯一下水,用鹽拌一拌就能吃。或者摻一點玉米面,上鍋蒸著吃,可扛事了。
今年春天,日子不好過。
擱在往年,農戶家裏多少會存點糧食,粗糧、細糧搭配著,熬過春荒。可搞公共食堂後,都大手大腳的,吃到肚子裏去了,沒了細水長流的概念。結果,趕上糧食減產,沒了結餘。
吃慣了好的,換成賴的,誰也不樂意啊。尤其是一些富農、中農,牢騷滿腹。
靠山村這邊還好,春天雖然來得晚,可有山貨備著,熬過春天沒有問題。只是老人和娃娃們,天天吃這些,味同蠟嚼。
上面也察覺到了,出臺了新政策。
要求在春耕前,把包工、包產、包成本的“三包”落實到生產隊。(註2)
這是好事兒,隊裏自個兒結算,跟高級社那會兒差不多。只要老天爺睜睜眼,風調雨順地就好。
這時候,學校已經開學了。
田小苗迎來了十六歲生日。
家裏沒有雞蛋,孫梅英切了一片鹹肉下鍋,做了長壽面。南方主要吃大米,面粉很少,孫梅英特意換了一點,搟了面條。
每逢生日都要量一量身高,稱一稱體重。
田小苗貼著門框,還是一米六六,看來定型了,個子就這麽高了。她的體重保持在五十二公斤,說明營養充分,沒有影響到發育。
這個春天,文化界和教育界熱鬧起來。
第一批右.派摘帽了,全國各地有兩萬多人回到了工作崗位上。這都是思想改造好的,本身也沒啥大錯誤,就是管不住嘴瞎胡說。
擱在以往,田小苗還有點同情。
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資產階級跟無產階級是對立的,都想爭奪話語權。一些小知識分子,從自身利益出發,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上說話,當然要改造思想了。
這是時代使然,世界大環境都是如此。
我國采取的是較為溫和的方式,通過勞動鍛煉,接觸勞苦大眾,繼而改造思想,成為人民的一員。而很多國家采取的是非常手段。
可看到後世公知們跳腳,就同情不起來了。
就是這些人和他們的後代,握著筆桿子,半真半假地編故事,把悲情放大一百倍,哭天喊地的,甚至把個人經歷上升到民族的角度。
大的方向不看,大的成就視而不見,只看自己的。
不就是下鄉勞動鍛煉嗎?農民兄弟能幹,你為什麽不能幹?難道你吃的糧食,是憑空冒出來的?就這還是沒改造好,陰陽怪氣的,還想像過去那樣,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
幾千年來,士大夫階層高高在上,跟底層是脫離的。
他們讀書識字,掌握著話語權。而骨子裏又是自私的,軟弱的,既沒有又沒有無產者的勇敢,又沒有科學家的奉獻精神。
社會主義打破了這一切。要大規模掃盲,普及大眾文化,要培養無產階級的知識分子,真心實意地為人民服務。
相比起文人小知識分子,科學家備受尊崇。
四月裏,我國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下水了。(註3)
這很了不起,在國際上都是先進水平。
張鴻博也參與了研制。自打回國,就在造船廠潛心鉆研。他所在的攻關小組,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研制出了這樣的龐然大物。
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無數科技工作者和工人群眾奮鬥的結果。也為對外貿易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聽到消息,徐立方和趙國江很興奮。
圍繞著造船廠,海外前後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特務,都逐一落網。這就像一個誘餌,引來了一條條大魚。船舶設計是核心機密,後續的保衛工作不能放松。
萬噸級遠洋貨輪下水,田小苗自然註意到了。
這就是工程師的偉大,而她只能當個小文人。
這也是文科的局限性。
後世有一種錯覺,以為改開前三十年“閉關鎖國”,不做對外貿易。殊不知,廣交會每年都開,外商客戶不少。海外敵對勢力一直在搞封鎖、卡我們的脖子,我們就通過港島這個通道,進口和出口貿易風聲水起。
目前,出口的品種較為單一,主要是礦產資源、手工藝品等。換取的外匯,用來購買先進設備、醫療器械等物資。
國家對經濟很重視,不然,幹嘛要躍進?
現在遇到了困難,可終究會過去的。
在最艱苦的年代,也從未放棄過希望。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元旦”過後,新的一年開始了。
全國各條戰線上,依然是大幹快上,熱火朝天。
田小苗看著報紙,聽著廣播。
劉家峽水利樞紐工程順利截流了, 第一條跨越長江的高壓輸電線路架通了,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掀起了技術革新運動,朝著半機械化和機械化方向邁進。(註1)
激動人心的消息,不斷傳來。
可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各條戰線上匯集了這麽多人,糧食消耗很大。而今年又是個災年,會進一步加劇糧食緊張問題。
現在不像後世,信息不是那麽通暢。
地方上的情況一靠反饋,二靠實地調研。各省權力很大,自己管自己,上面出臺的政策都不一定能落實下去,下面的情況反饋自然很滯後。農村口糧緊張,可具體緊張到啥程度?省裏若是瞞著,上面很難知曉。
田小苗擔著心,卻又無能為力。
這不是個人能改變的。就像是一道坎,必須邁過去。
轉眼放了寒假。
老家來信了,自然是報喜不報憂。
田老漢在信裏說:“糧食夠吃,不用掛念。錢和糧票都收到了,以後不要再寄了,給幾個娃娃留著……”
田大旺掛念著家裏,卻沒辦法回去。
一個是工作忙,另一個是為了省錢。拿田老漢的話說:“大老遠的,跑回來做甚?不如把錢省下來,給娃娃們買吃的……”
孫梅英也脫不開身。
糧店裏事務繁雜,各種票券發下去,又回收上來。一筆一筆核對後,再送到印刷廠銷毀,幾乎天天加班。趕到“春節”前,副食品到貨了,櫃臺前排起了長隊,更是忙得焦頭爛額。
這一忙,夜校補習也顧不上去了。
孫梅英下班回來,就往沙發上一歪,不想動彈。田小苗也不催促,還寬慰著:“娘,先省省力氣,過了這一段再說。”
營養不夠,要少活動。
夜校補習,田大旺也擱下了。
可吃了飯,心裏不踏實,還是跟梅英一起拿起了課本。
他們在臥室裏自學,不敢打攪小苗。
小苗念高三了,時間寶貴。
田小苗忙著覆習,也顧不上給爹娘補習了。自打放假,就老老實實地呆在家裏。五一也不敢亂跑亂動了,要節省體力。三子在托兒所,一回來就找吃的。
“姐姐,吃糖……”
田小苗取出糖罐,用小勺子挖一勺紅糖,倒在紙上。
三子用小手托著,一點一點舔著吃。
五一也有一份,分量跟三子一樣。
這是去年攢下的,一天吃一點,增加營養。孫梅英把權力下放給了小苗,讓小苗掌管著。田小苗為了顯示公平,都是等三子回來了,一起吃。
存貨一天天減少,早晚會吃光的。
田大旺和孫梅英想了不少辦法。
先是種菜,把陽臺利用起來。韭菜、蒜苗、辣椒栽在盆子裏,擺了一溜。看到家屬院裏有一塊空地,種著花花草草,就覺得可惜。孫梅英想偷著撒一把菠菜種子,被田大旺攔住了。
“梅英,那是公家的地……”
言外之意,不能占公家的便宜。
孫梅英只好作罷。
院裏人多眼雜,不能給大旺找事兒。可看到地閑著,不種點菜就著急。
要說,滬上氣候濕潤,種啥長啥。
不像老家那邊,天寒地凍的,幹旱少雨,啥都不好好長。
冬子和梅子放假了,也不怎麽出門。
上高中後,冬子很用功,畫畫也停了。他把小苗當成榜樣,使勁兒追趕。就像小苗在生日賀卡上寫的那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梅子上初三了,時間也抓得很緊。
跟小苗寫信少了,可到了生日前夕,還是會收到賀卡。
冬子十六周歲,個子躥到了一米七五,細條條的,像個竹竿子。飯量也特別大,一頓要吃三碗米飯。可油水少,餓得特別快,也不敢打籃球了,怕身子骨撐不住。
梅子也不拉手風琴了。那是個體力活兒,一通拉下來,累得兩眼發黑。
這是缺乏營養。
按照口糧標準,高中生每月二十九斤,初中生二十六斤,比機關人員還要高。這是國家照顧,怕影響學生們的生長發育。
柳進原笑道:“冬子,敞開肚子吃,爹那一份均給你!”
冬子呲牙笑笑。
他早就超標了,把父親和梅子的口糧都給吃了。
年關臨近,軍事學院也放假了。
柳進原本想回趟老家,柳老漢說啥也不答應。
“進原,娃娃還小,路上受罪,就不要來回跑了……”
柳進原怕給爹娘增加負擔,只好打消了念頭。
小梅快兩歲了,還沒見過爺爺奶奶呢。
蘇紅霞笑著說:“進原,等天暖和了,咱再回去……”
“好,那把這幾個罐頭寄回去……”
這是部隊上發的福利,柳進原分成兩份兒,給爹娘一份,岳父岳母一份。
雖然不多,是個心意。
冬子和梅子瞅瞅罐頭,眼巴巴的。
柳進原笑道:“冬子,梅子,過兩天還有呢!”
果然,除夕那天,後勤上送來了一個紙箱子。裏面裝著一斤豬肉,兩斤雞蛋,兩條草魚,還有一捆海帶、五斤黃豆。
這是部隊上自個兒生產的。
物資供應緊張,後勤上加大了投入,開墾荒地,種植水稻、蔬菜,還搭建了養豬場、養雞場,挖了幾個池塘,搞起了水產養殖。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這是部隊的光榮傳統,既能減輕地方上的負擔,又能改善生活。
各大軍區都很有經驗,滬上軍分區也不例外。
基層連隊駐紮在郊區,到處都是溝溝叉叉,蘆葦蕩,就把廢地開墾出來,栽了水稻,養了上千只鴨子。趕著過年,往城裏運了兩卡車。
柳進軍和孫玉華分了一只鴨子,兩斤鹹鴨蛋。
“玉華,給梅英姐送幾個過去……”
“好。”
按照人頭數,孫玉華撿了五個鹹鴨蛋,兜起來。進軍外出學習兩年,梅英姐沒少幫忙。前幾天還送過來一包紅糖,讓娃娃們沏茶喝。
兩家聯系不斷,即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
去年秋天,柳進軍從軍校畢業了。
他又回到了警衛營,擔著營長,負責軍區首長的保衛工作。本來,他做好了下基層的準備,可首長點了將,說:“柳進軍同志業務過硬,對大院也熟悉……”
柳進軍留在了機關大院,孫玉華很開心。
分開這兩年,可把她給忙壞了。
凱凱馬上就六歲了,躍躍也兩歲半了,雖然有托兒所,可還是操不完的心。
抽了個時間,孫玉華去了孫梅英家。
孫梅英切了一片鹹肉,又割了一把韭菜,讓孫玉華帶回去。
要過年了,嘗嘗鮮兒。
想著前幾年的熱鬧,不禁感嘆道:“要是柳大哥回來就好了……”
“是啊,等困難過去了,咱們去金陵城……”
孫梅英和孫玉華說著話兒。
田小苗聽見了,也朝金陵城的方向望了望。
“春節”就這麽過去了。
春天隨之而來。
迎春花開了,柳樹發出了新芽。
在農村,這是青黃不接的時節。好在田野裏,野菜冒出來了,一叢一叢的。
社員們挎著籃子,下地挖野菜。
薺薺菜、灰灰菜,還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洗幹凈了,焯一下水,用鹽拌一拌就能吃。或者摻一點玉米面,上鍋蒸著吃,可扛事了。
今年春天,日子不好過。
擱在往年,農戶家裏多少會存點糧食,粗糧、細糧搭配著,熬過春荒。可搞公共食堂後,都大手大腳的,吃到肚子裏去了,沒了細水長流的概念。結果,趕上糧食減產,沒了結餘。
吃慣了好的,換成賴的,誰也不樂意啊。尤其是一些富農、中農,牢騷滿腹。
靠山村這邊還好,春天雖然來得晚,可有山貨備著,熬過春天沒有問題。只是老人和娃娃們,天天吃這些,味同蠟嚼。
上面也察覺到了,出臺了新政策。
要求在春耕前,把包工、包產、包成本的“三包”落實到生產隊。(註2)
這是好事兒,隊裏自個兒結算,跟高級社那會兒差不多。只要老天爺睜睜眼,風調雨順地就好。
這時候,學校已經開學了。
田小苗迎來了十六歲生日。
家裏沒有雞蛋,孫梅英切了一片鹹肉下鍋,做了長壽面。南方主要吃大米,面粉很少,孫梅英特意換了一點,搟了面條。
每逢生日都要量一量身高,稱一稱體重。
田小苗貼著門框,還是一米六六,看來定型了,個子就這麽高了。她的體重保持在五十二公斤,說明營養充分,沒有影響到發育。
這個春天,文化界和教育界熱鬧起來。
第一批右.派摘帽了,全國各地有兩萬多人回到了工作崗位上。這都是思想改造好的,本身也沒啥大錯誤,就是管不住嘴瞎胡說。
擱在以往,田小苗還有點同情。
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資產階級跟無產階級是對立的,都想爭奪話語權。一些小知識分子,從自身利益出發,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上說話,當然要改造思想了。
這是時代使然,世界大環境都是如此。
我國采取的是較為溫和的方式,通過勞動鍛煉,接觸勞苦大眾,繼而改造思想,成為人民的一員。而很多國家采取的是非常手段。
可看到後世公知們跳腳,就同情不起來了。
就是這些人和他們的後代,握著筆桿子,半真半假地編故事,把悲情放大一百倍,哭天喊地的,甚至把個人經歷上升到民族的角度。
大的方向不看,大的成就視而不見,只看自己的。
不就是下鄉勞動鍛煉嗎?農民兄弟能幹,你為什麽不能幹?難道你吃的糧食,是憑空冒出來的?就這還是沒改造好,陰陽怪氣的,還想像過去那樣,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
幾千年來,士大夫階層高高在上,跟底層是脫離的。
他們讀書識字,掌握著話語權。而骨子裏又是自私的,軟弱的,既沒有又沒有無產者的勇敢,又沒有科學家的奉獻精神。
社會主義打破了這一切。要大規模掃盲,普及大眾文化,要培養無產階級的知識分子,真心實意地為人民服務。
相比起文人小知識分子,科學家備受尊崇。
四月裏,我國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下水了。(註3)
這很了不起,在國際上都是先進水平。
張鴻博也參與了研制。自打回國,就在造船廠潛心鉆研。他所在的攻關小組,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研制出了這樣的龐然大物。
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無數科技工作者和工人群眾奮鬥的結果。也為對外貿易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聽到消息,徐立方和趙國江很興奮。
圍繞著造船廠,海外前後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特務,都逐一落網。這就像一個誘餌,引來了一條條大魚。船舶設計是核心機密,後續的保衛工作不能放松。
萬噸級遠洋貨輪下水,田小苗自然註意到了。
這就是工程師的偉大,而她只能當個小文人。
這也是文科的局限性。
後世有一種錯覺,以為改開前三十年“閉關鎖國”,不做對外貿易。殊不知,廣交會每年都開,外商客戶不少。海外敵對勢力一直在搞封鎖、卡我們的脖子,我們就通過港島這個通道,進口和出口貿易風聲水起。
目前,出口的品種較為單一,主要是礦產資源、手工藝品等。換取的外匯,用來購買先進設備、醫療器械等物資。
國家對經濟很重視,不然,幹嘛要躍進?
現在遇到了困難,可終究會過去的。
在最艱苦的年代,也從未放棄過希望。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