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08章 一零七

關燈
107

當天散朝之後,章臺宮偏殿。

趙維楨和呂不韋應侍人傳話,跨過門檻。二人剛剛步入偏殿,佇立其中的少年嬴政便將手中帛書展開:“請夫人與仲父看看。”

秦國正在推廣紙張,上至國君、下至學堂,用的都是廉價且輕便的紙。而韓非上書卻依舊用的帛書,僅這一行徑,就足以看出公子非對秦國的態度。

侍人將帛書轉交給夫婦二人。

在歷史上,韓非被迫入秦後,確實曾經上書秦王政提議存韓滅趙。如今即使韓非早了許多年入秦,原因不同、背景不同,可他的立場不曾變過。

手中這份帛書,仍然秉持著與《韓非子·存韓》篇章相同的觀點。

趙維楨與呂不韋拿過帛書,先是不約而同因韓非的字跡頓了頓。

“倒是一手好字。”呂不韋評價道:“筆跡淩厲,暗藏殺機。”

公子非生得少年相,看起清貴好拿捏,可下筆的筆鋒卻透露出其尖銳的個性。至於行文,更是條例清晰,極具邏輯性。

總結下來,公子非的文章邏輯是層層遞進的。

首先他先言及韓國弱小,多年以來不曾找過秦國的麻煩,反而挨秦國不少打,且毫無還手之力。

面對氣勢洶洶的強國,韓國身為弱國宛如刀俎上的魚肉,只能獻地、送人,低頭求和,對秦國沒有任何威脅,也願意成為秦國的屬國。

其次再反觀趙國則野心勃勃。近年來,趙國攻魏、攻燕,連秦連齊,更是打的匈奴都擡不起頭來。

雖然趙國與秦國沒有直接的沖突,但他們的目的仍然是在於開疆拓土、壯大自己。如果秦國坐視不理,遲早成為六國之中對自己威脅最大的勁敵。

最後,秦、趙本有仇怨,秦昭王在世時,便一個勁盯著趙國打。若昭王多活幾年,估計趙國都已經為秦國打下來了。秦王政身為秦昭王最寵愛的太孫,理應完成先王未就的夙願。

由上述觀點,韓非引出來自己的結論:韓國願意支持秦國攻打趙國,甚至列出一系列的條件,與秦國共同發兵、做攻趙最為堅強的援軍。

有了結論,便是建議。韓非還寫明了攻趙時穩定其他諸侯的辦法:一則秦、楚有聯姻在先,而春申君在聯姻完成之前就打破聯盟,合縱攻秦,可向春申君發難。既挑撥了楚王與春申君的關系,又可借未曾完成的婚約與楚重新修好。

二則,韓國也願意幫助秦國說服魏國出兵攻趙。魏國為趙國打的很慘,斷然不會拒絕。

三則是燕、齊本與秦有盟約,又相距甚遠,不會反對的。搞不好兩國還會借機渾水摸魚,從趙國手中沾點便宜。

一篇長文,行文簡潔、直中要害,還給出了合適的行事方案。

待到她與呂不韋閱讀完長文,趙維楨合攏帛書後,嬴政才轉過身來。

“夫人與仲父怎麽看?”嬴政問。

趙維楨:“公子非所言,不是不可行。”

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韓非的長文,每個地方都說得通,每個地方都是對的。

“若按公子非所言行事,用他主事。”呂不韋淡淡補充:“滅趙未嘗不可。”

只是說到最後,他的話鋒卻突然一轉:“但不能行。”

嬴政側了側頭,看向李斯。

一直佇立在偏殿內的李斯,直至與秦王視線相接,才平靜說:“斯以為不可。”

“為何?”嬴政問。

“公子非不為秦所用,王上以為為何?”李斯不答反問。

“他為韓國公子,若不為秦效力,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嬴政回答。

“此為原因之一。”李斯說:“之二在於,公子非入秦,他不能說服秦王放下吞韓之心,乃大勢所趨,無人置喙為公子非之過;可他如若說服秦王,促成韓、秦聯盟,歸韓之後,公子非則是大大的功臣。斯敬畏公子非的才能,亦欽佩不已,但斯不認為其毫無利己之心。”

說著,他擡手示意趙維楨手中的帛書:“這封上書,不為兩國,只為公子非一人所寫。”

“韓國毗鄰秦國,於秦國而言,韓國便是心腹上的爛瘡。平日不會發作,可出現情況,就會病發,痛苦不堪。”李斯又道:“依臣之見,公子非上書,等的是秦王的決策,王上可借此利用一番。”

“哦?”

少年國君沈著的面孔中浮現幾分意外之色。

他等的就是李斯的反對,但即使是嬴政也沒想到,李斯不僅出言反對,他還甚至給了更進一步的意見。

“公子非上書還不過幾個時辰。”嬴政說:“李卿已有對策,寡人看李卿怕是早就想好了。”

李斯苦澀一笑:“昔年同窗時,我與公子情同手足,自然是曉得他有什麽想法。”

嬴政:“李卿不妨直言。”

“秦國準備攻韓,卻不言及攻韓,韓國便會認定有回轉餘地,心甘情願做秦國的屬國。”李斯說著,擡手深深行一禮:“請王上準許斯出使韓國,斯願說服韓王入秦朝見,王上可直接借機扣留韓王做人質。”

面前的少年國君因李斯之言陷入思索。

如今的嬴政,儼然已是大人的模樣。十六歲的秦王在身高上早就超過了趙維楨,不見稚嫩、只餘威嚴。

他沈默不言,誰也不會輕易打破這份寂靜。

這安靜由嬴政發起,亦由嬴政結束。良久之後,他再次擡起鳳眸:“韓國人出言,不論說什麽,目的還是在於拖延攻韓之計罷了。可惜!”

國君並沒有正面回覆李斯的請求。

他轉頭看向宮中宦官:“寡人還是想聽聽公子非自己的想法。”

偏殿中的宦官領命離去。

沒過一會兒,他就將早就等候在外的公子非領進偏殿。

嬴政耐心等韓非行禮,而後擡了擡手,侍人把趙維楨手中的帛書又送還給他。

少年國君難得放緩臉色:“你這文章寫得很好,但寡人並不打算采用。寡人有一問欲問公子。”

秦王直接拒絕了韓非的提議,後者也不懊惱。

韓非只是深深看了嬴政一眼,而後再次行禮:“秦王,請。”

嬴政:“若寡人執意攻韓,公子會如何?”

韓非:“……”

趙維楨在一旁不禁挑眉。

這問題問的,橫看豎看都是刁難。

不得不說,嬴政現在越發有流氓大國國君的意思了——說是問問題,但這個問題,若是回答出疏漏,秦王以此為由頭砍了韓非都不會有人說什麽。

但韓非並沒有退縮。

他只是擡起頭,整理了一下語言:“君有主、主張,於臣於,於國,是好事。”

嬴政聞言,鳳眼不著痕跡地亮了亮。

旁人也許看不出來,但趙維楨一眼就能看出來,韓非一言就說到了秦王政心坎裏,他來興趣了。

“可公子非上書坦言是為秦謀事。”嬴政故意反駁:“國君若做錯了事,你為臣子,不該出言勸誡麽?”

韓非看向嬴政手中帛書:“此乃,非一家之言,只有,有片面道理。”

說完,他擡手比了一下自己的軀幹。

“一國,如,如身軀,君為項上頭顱。”韓非頓了頓:“臣子、如手腳。手腳理應,應聽從頭顱做事,不可向,向頭顱發布命令。”

這番道理,完全是中()央()集()權的核心思想。

他現在回覆秦王政的話,既不出紕漏、亦闡明了自己的觀點。

而且韓非撰文就很擅長以典故比喻,《韓非子》中留下的篇章留下了數不清的成語。

重點是,還說得讓嬴政很高興。

嬴政難得在外臣面前流露出幾分真情實感,他一聲嘆息,近乎惋惜道:“寡人就不明白了,公子非這般君臣理念,如此文采,又有切實的治國之策,為何韓王就不重用呢?”

韓非苦笑幾聲。

他明明可以不回答這個問題的,但青年依然是開口了:“心有餘而力不足。”

說得不是自己,而是韓王,乃至整個韓國。

一個弱小的國家,是搞不出中()央()集()權的。韓國的政治、經濟條件擺在那裏,韓王不采納,韓非從未埋怨過。

“但寡人有力。”

嬴政接道:“公子可為寡人效力。”

韓非言簡意賅回答:“我在秦國。”

意思就是,他人都在秦國了,也上書諫言了,就是在為秦國效力。

但其中真心實意有幾分就不一定了。

嬴政與韓非彼此心知肚明。

“罷了。”

因而少年人並沒有就此強求,他只是不冷不熱地嗤笑幾聲:“今日勞煩公子走一趟,請回使館休息吧。”

韓非聽聞後,好生行禮。

青年如釋重負,可臉上也展現出幾分真實的遺憾。他深深看了少年秦王一眼:“外臣告退。”

可惜了!

趙維楨目送韓非的背影消失在偏殿中,心中嘀咕。

她又看向嬴政。

雖然少年人的表情沒變化,但他的眉心卻又微微擰了起來。那一雙黑白分明的鳳眸中有些許不悅的情緒飛速閃過。

這就是不高興的意思了。

看來與自己心心念念的能臣第一次見面,感覺不太妙。

趙維楨想著,失笑出聲。

嬴政轉頭:“夫人笑什麽?”

“都說君求一賢臣,如郎求一佳偶。但孟隗看來,倒是不見得。”趙維楨俏皮道:“不說天下,就說鹹陽,多少年輕姑娘想嫁給王上,當那後宮第一人呢,可見這番比喻是不準確的。”

嬴政:“……”

他剛擰起的眉心立刻散開,嬴政忍俊不禁:“夫人莫打趣我。倒是李卿方才說出使韓國,可還有其他的話要說?”

這就是聽了韓非的態度,徹底死心了。

李斯接著說了下去:“扣留韓王,亦可支持一位更為軟弱的公子即位,徹底斷了韓國翻身的心思。期間王上可助燕攻趙、助趙攻魏,令兩國自顧不暇,相互消耗。待到秦滅韓國之後,再轉而滅趙不遲。”

幾句話就為秦國鋪了未來的道路:先讓周邊的國家打起來,然後滅韓之後趁其不備一口氣繼續打下去。

這倒是符合李斯的一貫方針。

直到此時,一直沒有正面發表意見的呂不韋才幽幽開口:“李卿很著急啊。”

嬴政身形一停,看向呂不韋。

“仲父要慢慢來?”他不茍同道:“可六國不會等秦國。”

“但王上派鄭國主修的那條渠可以。”呂不韋溫言道:“關中之渠,已修兩年。在修渠之間籌謀,待到修完之後再打,既不勞民、亦增加戰力,不好麽?”

嬴政沒有立刻說話。

他收回了與呂不韋對視的目光。

片刻後,國君才點頭,看不出情緒道:“李卿所言是今後事,修渠結束亦是今後事,同為籌謀,寡人以為,可按李卿的辦法來。”

嬴政不軟不硬地把呂不韋的評判撅了回去,也是在偏袒李斯。

呂不韋一點也不意外。

秦相國沒有強求,而是好聲道:“王上說的是。”

趙維楨:“……”

她平靜地看向呂不韋。

後者感應到趙維楨的目光,微微轉頭,一雙明眸與之相對,回給她一個足以稱之為坦蕩的笑容。

在呂不韋的臉上,很少能看到這般笑意。

“可不韋還想試一試”——在這一點上,呂不韋格外堅持。

雖則這正中趙維楨下懷:她不能與呂不韋在政見上同進同退。但這也意味著呂不韋必定要與秦王政意見相左。

不過現在的情況還是比歷史上好一點。

至少兩個人都是對的。

趙維楨相信,秦王政的心中也很清楚:若滅六國,必須果斷;但欲速則不達,之後定會橫生事端。

這也是他沒有與呂不韋徹底翻臉的原因。

嬴政不在乎臣工與自己意見相左,只要他們不膽大包天,欲圖阻礙自己的步伐。

“公子非上書,也不全無道理。”

趙維楨適時插嘴,扯開了呂不韋與嬴政的話題:“秦國確實可借此與楚修好。”

“啊。”

呂不韋恍然,而後驚喜一笑。

他本就生得溫潤謙遜,這麽笑起來,一掃偏殿之內肅穆緊繃的氛圍。呂不韋既自豪又狡黠道:“王上今年十六,是時候把楚國公主接到秦國來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