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廷議(下)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五十九章廷議(下)
“今日並主和議,蓋以二聖播遷,非和則速其禍。不知漢高與項羽戰於滎陽,太公為羽所得,置之幾上屢矣,高祖之戰彌厲,羽卒不敢害而還之。昔金人與契丹戰,必割地厚賂講和,既和則又求釁以戰,二十餘載,卒滅契丹。金又以此惑中國,至於破都城,墮宗社,易姓改號,而朝廷猶以和議為然,是將以天下畀之而後已也。為今之計,專務自守,建籓鎮於要害之地,置帥府於大河及江、淮之南,修城壁,治器械,教水軍,習車戰,使其進無抄掠之得,退有邀擊之患,則雖有出沒,必不敢以深入。故今日法勾踐嘗膽之志則可,法其卑詞厚賂則不可。止當歲時遣使奉問二聖,三數年間,軍政益修,甲車鹹備,然後大舉討之,以報不共戴天之仇,而雪振古所無之恥。”
大宋朝堂之上,新任尚書左丞李綱獻了救國抗虜十策。
確定了救國抗虜的大方向,下面就是宋朝廷具體策略了,如何安邦定國,如何與金作戰等等。
李綱所獻“十策”,其一便是“議國是”,大略為“今日之事,欲戰則不足,欲和則不可。竊恐國論猶以和議為然,蓋以二聖播遷,非和則所以速二聖之禍。臣竊以為不然。漢高祖與項羽戰於滎陽,太公為羽所得,置之俎上者屢矣。高祖不顧,其戰彌厲,羽卒不敢害而還太公,然則不顧其親而戰者,乃所以還太公之術也。為今之計,莫若一切罷和議,專務自守之策,建藩鎮於要害之地,置帥府於大河及江淮之南,修城壁,治器械,教水軍,習車戰,使其進無抄掠之得,退有邀擊之患,則雖有出沒,必不敢深入。三數年間,軍政益修,甲車鹹備,然後大舉以討之,報不共戴天之仇,雪振古所無之恥。彼知中國自強如此,豈徒不敢肆兇,而二聖有可安之理矣。”
其實李綱這第一策,是大可不必如此,原因就是大宋宰相李三堅早已確定了大宋國策,那就是決不與金茍和,膽敢輕言與金言和者,李三堅定不會輕饒。
不過這第一策是李綱事先擬定的,同時李綱害怕李三堅,害怕朝廷抗金意志不堅定,因此...其實李綱也大可不必如此,李三堅的抗金意志比誰都堅定。
其二就是“議巡幸”,大略為“”天下形勢,關中為上,襄、鄧次之,建康又次之。今四方多故,除四京外,宜以長安為西都,襄陽為南都,建康為東都。各命守臣葺城池,治宮室,積糗糧,以備巡幸。三都成而天下之勢安矣。陛下用臣此策,其利有三,一則籍巡幸之名,使國勢不失於太弱;二則不置定都,使夷狄無所窺伺;三則四方望幸,使奸雄無所覬覦。議者或欲留應天,或欲幸建康,臣以為皆非計。夫汴京宗廟社稷之所在,天下之根本也。陛下即位之始,豈可不一見宗廟,以安都人之心?願先降敕榜,以修謁陵寢為名,擇日巡幸。計無出於此者。
李綱三策為“議赦令”,大略為“惡逆不當赦,選人不當盡循資,罪廢之人不當盡覆。”
第四策為“僭逆”,大略為“張邦昌久與機政,擢冠宰司。國破而資之以為利,君辱而攘之以為榮。願肆諸市朝,以為亂臣賊子之戒。”
五曰“議偽命”,大略為“國家更大變,士大夫屈膝於偽庭者不可勝數,宜等差定罪,以勵士風。”
六曰“議戰”,大略為“軍政久廢,宜一新紀綱、信賞必罰。”
七曰“議守”,大略為“沿河及江淮措置抗禦,以扼敵沖。”
八曰“議本政”,大略為“崇、觀以來,政出多門,閹宦、女謁皆得以幹預朝政。所謂宰相者,保位固寵而不敢言,遂至紀綱紊亂,宜一歸之中書。”
九日“議責成”,大略為“靖康間進退大臣太速,功效蔑著。宜擇人而久任之,以要成功。”
十曰“議修德”,大略為“上初膺天命,宜益修孝悌恭儉之德,以副天下之望。”
李綱十策確為定國安邦之策,但其中也有許多不妥之處,也有許多有待商榷之處的,因而在李綱在朝堂之上,大聲獻上這十策之後,諸臣是爭論不休。
大宋宰相李三堅端坐在黃緞錦座之上,認真思考著李綱十策,由得他們爭論。
絕黨錮之禍,並非就是不允許爭論了,有時候,有不同見解或看法,反倒是好事。況且絕黨錮之禍,是根本不可能的,黨錮之禍,自古有之,根本是無法斷絕的,關鍵就要看執政者如何控制了。
良久之後,李三堅在伺候在一旁的弟子丁偉元耳邊耳語了幾句。
丁偉元頷首,便走出了宋臨時宮殿。
過了半響,丁偉元便將十餘人帶進了殿中,正在殿中爭論的諸臣見狀頓時就停住了爭論,安靜了下來。
“臣邦昌叩見太後,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其中一名四十多歲的人,進殿之後納頭便拜。
這十餘人便是張邦昌、時雍、徐秉哲、吳幵、莫儔、範瓊、胡思、王紹、王及之、顏博文、餘大均、宋齊愈等人,這些人等皆為“議楚”之人,也就是擁立張邦昌為“楚帝”之人。
李三堅命韓世忠領軍前往開封府,就是將這些人“請”到了應天府。
“臣死罪...”張邦昌一頭磕下去,就再也沒有起來,伏在地上泣道。
“張邦昌等人該如何處置?諸君議議吧。”李三堅隨後看著諸臣說道。
“太後、陛下、李相國。”又是半響之後,汪伯彥出班奏道:“邦昌所為僭越之事,實屬無奈也!邦昌於金營之中,聞金人欲立自己為帝,不喜反懼,曾大驚曰:‘趙氏無罪,遽蒙廢滅,邦昌所不敢聞,必欲立邦昌,請繼以死’。邦昌執意不肯為帝,數日被金人放回,城中百官父老哭告,令即權宜之計,救取一城老小,而邦昌答曰:‘身為大臣,豈忍篡逆耶?有死而已’,此刻邦昌仍是不肯為帝。太後、陛下、李相國,此時正是用人之際,當寬勉之,以不令人寒心。”
“太後、陛下、李相國。”張浚也是出班奏道:“邦昌有罪,罪不至死。謀逆大罪,罪及九族,而邦昌僭越,一為金人所迫,金人曾言,限三日立邦昌,不立,城中盡行殺戮;其二便是邦昌受城中官吏百姓的懇請,可謂是騎虎難下,因而邦昌有罪,罪不至死。”
要說張邦昌此人,實為一個悲催的人物,生性懦弱,膽小怕事的。宋靖康元年元月六日被拜為大宋少宰,十四日便跟隨趙構入了金營。而正是因為張邦昌懦弱,因而金人就執意立張邦昌為帝,使其成為金控制宋之傀儡的最佳人選。
張邦昌懦弱,膽小怕事,因此堅不肯為,可金人不斷逼迫,是以死相逼,且以開封府城中百姓相脅,再加上王時雍、徐秉哲等人攛掇,因而就成為“大楚”皇帝。
若是一般人,天下掉餡餅,一下子就成為了一名皇帝,多少會有些喜形於色、洋洋自得的,可張邦昌這個皇帝做得卻是憂形於色、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絕一切皇帝禮儀,連暫時過過皇帝癮都不敢,對於君臣大義還是心存敬畏的。
不過到底是因為張邦昌是對君臣大義心存敬畏,還是因為其確實膽小,是無人知道的。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張邦昌此人並未利令智昏到了忘乎所以但地步。
李三堅等人擁立趙諶稱帝,並命韓世忠率軍相“請”張邦昌等人,張邦昌等人也心甘情願的應召而來,否則,韓世忠也不會如此順利的。
“騎虎難下?騎虎難下就僭越稱帝,為此大逆不道之事耶?”李綱隨後大怒,出班奏道:“臣不可與邦昌同列,正當以笏擊之,太後、陛下、李相國欲用邦昌,便罷臣勿以為官,無不可者!”
李綱說罷,是怒氣勃發,真的持笏要向張邦昌打去。
李綱忠直如是,眼睛裏是揉不進半粒沙子的,張邦昌雖有許多苦衷,雖是被迫的,但確實是為了僭越稱帝之事,因而李綱欲將張邦昌登入明正典型。
“哎,哎,李伯紀,朝堂之上,不可動粗。”李綱摯友許翰慌忙拉住了李綱。
李綱被人拉住了,宗子趙子崧出班奏道:“京城人士籍籍,謂王時雍、徐秉哲、吳幵、莫儔、範瓊、胡思、王紹、王及之、顏博文、餘大均,皆左右賣國,逼太上皇,取皇太子,汙辱六宮,公取嬪禦,捕系宗室,盜竅禁中財物。張邦昌未有反正之心,十人皆日夕締謀,冀以久假。至僭號時,思獻赦文,直用濮安懿王廟諱。“
張邦昌惶恐不已,李綱又奏道:“雖欲避堯之子,其如畏天之威!伏望將此十數人付獄鞫治,明正典刑,以為萬世人臣之戒。“
“此事今後再議吧。”李三堅說道。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今日並主和議,蓋以二聖播遷,非和則速其禍。不知漢高與項羽戰於滎陽,太公為羽所得,置之幾上屢矣,高祖之戰彌厲,羽卒不敢害而還之。昔金人與契丹戰,必割地厚賂講和,既和則又求釁以戰,二十餘載,卒滅契丹。金又以此惑中國,至於破都城,墮宗社,易姓改號,而朝廷猶以和議為然,是將以天下畀之而後已也。為今之計,專務自守,建籓鎮於要害之地,置帥府於大河及江、淮之南,修城壁,治器械,教水軍,習車戰,使其進無抄掠之得,退有邀擊之患,則雖有出沒,必不敢以深入。故今日法勾踐嘗膽之志則可,法其卑詞厚賂則不可。止當歲時遣使奉問二聖,三數年間,軍政益修,甲車鹹備,然後大舉討之,以報不共戴天之仇,而雪振古所無之恥。”
大宋朝堂之上,新任尚書左丞李綱獻了救國抗虜十策。
確定了救國抗虜的大方向,下面就是宋朝廷具體策略了,如何安邦定國,如何與金作戰等等。
李綱所獻“十策”,其一便是“議國是”,大略為“今日之事,欲戰則不足,欲和則不可。竊恐國論猶以和議為然,蓋以二聖播遷,非和則所以速二聖之禍。臣竊以為不然。漢高祖與項羽戰於滎陽,太公為羽所得,置之俎上者屢矣。高祖不顧,其戰彌厲,羽卒不敢害而還太公,然則不顧其親而戰者,乃所以還太公之術也。為今之計,莫若一切罷和議,專務自守之策,建藩鎮於要害之地,置帥府於大河及江淮之南,修城壁,治器械,教水軍,習車戰,使其進無抄掠之得,退有邀擊之患,則雖有出沒,必不敢深入。三數年間,軍政益修,甲車鹹備,然後大舉以討之,報不共戴天之仇,雪振古所無之恥。彼知中國自強如此,豈徒不敢肆兇,而二聖有可安之理矣。”
其實李綱這第一策,是大可不必如此,原因就是大宋宰相李三堅早已確定了大宋國策,那就是決不與金茍和,膽敢輕言與金言和者,李三堅定不會輕饒。
不過這第一策是李綱事先擬定的,同時李綱害怕李三堅,害怕朝廷抗金意志不堅定,因此...其實李綱也大可不必如此,李三堅的抗金意志比誰都堅定。
其二就是“議巡幸”,大略為“”天下形勢,關中為上,襄、鄧次之,建康又次之。今四方多故,除四京外,宜以長安為西都,襄陽為南都,建康為東都。各命守臣葺城池,治宮室,積糗糧,以備巡幸。三都成而天下之勢安矣。陛下用臣此策,其利有三,一則籍巡幸之名,使國勢不失於太弱;二則不置定都,使夷狄無所窺伺;三則四方望幸,使奸雄無所覬覦。議者或欲留應天,或欲幸建康,臣以為皆非計。夫汴京宗廟社稷之所在,天下之根本也。陛下即位之始,豈可不一見宗廟,以安都人之心?願先降敕榜,以修謁陵寢為名,擇日巡幸。計無出於此者。
李綱三策為“議赦令”,大略為“惡逆不當赦,選人不當盡循資,罪廢之人不當盡覆。”
第四策為“僭逆”,大略為“張邦昌久與機政,擢冠宰司。國破而資之以為利,君辱而攘之以為榮。願肆諸市朝,以為亂臣賊子之戒。”
五曰“議偽命”,大略為“國家更大變,士大夫屈膝於偽庭者不可勝數,宜等差定罪,以勵士風。”
六曰“議戰”,大略為“軍政久廢,宜一新紀綱、信賞必罰。”
七曰“議守”,大略為“沿河及江淮措置抗禦,以扼敵沖。”
八曰“議本政”,大略為“崇、觀以來,政出多門,閹宦、女謁皆得以幹預朝政。所謂宰相者,保位固寵而不敢言,遂至紀綱紊亂,宜一歸之中書。”
九日“議責成”,大略為“靖康間進退大臣太速,功效蔑著。宜擇人而久任之,以要成功。”
十曰“議修德”,大略為“上初膺天命,宜益修孝悌恭儉之德,以副天下之望。”
李綱十策確為定國安邦之策,但其中也有許多不妥之處,也有許多有待商榷之處的,因而在李綱在朝堂之上,大聲獻上這十策之後,諸臣是爭論不休。
大宋宰相李三堅端坐在黃緞錦座之上,認真思考著李綱十策,由得他們爭論。
絕黨錮之禍,並非就是不允許爭論了,有時候,有不同見解或看法,反倒是好事。況且絕黨錮之禍,是根本不可能的,黨錮之禍,自古有之,根本是無法斷絕的,關鍵就要看執政者如何控制了。
良久之後,李三堅在伺候在一旁的弟子丁偉元耳邊耳語了幾句。
丁偉元頷首,便走出了宋臨時宮殿。
過了半響,丁偉元便將十餘人帶進了殿中,正在殿中爭論的諸臣見狀頓時就停住了爭論,安靜了下來。
“臣邦昌叩見太後,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其中一名四十多歲的人,進殿之後納頭便拜。
這十餘人便是張邦昌、時雍、徐秉哲、吳幵、莫儔、範瓊、胡思、王紹、王及之、顏博文、餘大均、宋齊愈等人,這些人等皆為“議楚”之人,也就是擁立張邦昌為“楚帝”之人。
李三堅命韓世忠領軍前往開封府,就是將這些人“請”到了應天府。
“臣死罪...”張邦昌一頭磕下去,就再也沒有起來,伏在地上泣道。
“張邦昌等人該如何處置?諸君議議吧。”李三堅隨後看著諸臣說道。
“太後、陛下、李相國。”又是半響之後,汪伯彥出班奏道:“邦昌所為僭越之事,實屬無奈也!邦昌於金營之中,聞金人欲立自己為帝,不喜反懼,曾大驚曰:‘趙氏無罪,遽蒙廢滅,邦昌所不敢聞,必欲立邦昌,請繼以死’。邦昌執意不肯為帝,數日被金人放回,城中百官父老哭告,令即權宜之計,救取一城老小,而邦昌答曰:‘身為大臣,豈忍篡逆耶?有死而已’,此刻邦昌仍是不肯為帝。太後、陛下、李相國,此時正是用人之際,當寬勉之,以不令人寒心。”
“太後、陛下、李相國。”張浚也是出班奏道:“邦昌有罪,罪不至死。謀逆大罪,罪及九族,而邦昌僭越,一為金人所迫,金人曾言,限三日立邦昌,不立,城中盡行殺戮;其二便是邦昌受城中官吏百姓的懇請,可謂是騎虎難下,因而邦昌有罪,罪不至死。”
要說張邦昌此人,實為一個悲催的人物,生性懦弱,膽小怕事的。宋靖康元年元月六日被拜為大宋少宰,十四日便跟隨趙構入了金營。而正是因為張邦昌懦弱,因而金人就執意立張邦昌為帝,使其成為金控制宋之傀儡的最佳人選。
張邦昌懦弱,膽小怕事,因此堅不肯為,可金人不斷逼迫,是以死相逼,且以開封府城中百姓相脅,再加上王時雍、徐秉哲等人攛掇,因而就成為“大楚”皇帝。
若是一般人,天下掉餡餅,一下子就成為了一名皇帝,多少會有些喜形於色、洋洋自得的,可張邦昌這個皇帝做得卻是憂形於色、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絕一切皇帝禮儀,連暫時過過皇帝癮都不敢,對於君臣大義還是心存敬畏的。
不過到底是因為張邦昌是對君臣大義心存敬畏,還是因為其確實膽小,是無人知道的。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張邦昌此人並未利令智昏到了忘乎所以但地步。
李三堅等人擁立趙諶稱帝,並命韓世忠率軍相“請”張邦昌等人,張邦昌等人也心甘情願的應召而來,否則,韓世忠也不會如此順利的。
“騎虎難下?騎虎難下就僭越稱帝,為此大逆不道之事耶?”李綱隨後大怒,出班奏道:“臣不可與邦昌同列,正當以笏擊之,太後、陛下、李相國欲用邦昌,便罷臣勿以為官,無不可者!”
李綱說罷,是怒氣勃發,真的持笏要向張邦昌打去。
李綱忠直如是,眼睛裏是揉不進半粒沙子的,張邦昌雖有許多苦衷,雖是被迫的,但確實是為了僭越稱帝之事,因而李綱欲將張邦昌登入明正典型。
“哎,哎,李伯紀,朝堂之上,不可動粗。”李綱摯友許翰慌忙拉住了李綱。
李綱被人拉住了,宗子趙子崧出班奏道:“京城人士籍籍,謂王時雍、徐秉哲、吳幵、莫儔、範瓊、胡思、王紹、王及之、顏博文、餘大均,皆左右賣國,逼太上皇,取皇太子,汙辱六宮,公取嬪禦,捕系宗室,盜竅禁中財物。張邦昌未有反正之心,十人皆日夕締謀,冀以久假。至僭號時,思獻赦文,直用濮安懿王廟諱。“
張邦昌惶恐不已,李綱又奏道:“雖欲避堯之子,其如畏天之威!伏望將此十數人付獄鞫治,明正典刑,以為萬世人臣之戒。“
“此事今後再議吧。”李三堅說道。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