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699章霸業啊,霸業!

關燈
第699章霸業啊,霸業!

不行了,真的是不行了!

楚君熊招在接下來會約束舉國上下,不能再一批批上去送人頭。

這樣的流血肯定有意義,證明楚人絕不會屈服。

然而,國家流血過多會失血而亡的!

“我聞秦人其爭,無教從命而征,致流血多也,乃有今日之哀。”公子午肯定配合自家大王的。

講的是秦君贏石頭鐵到不行,為了抵抗晉軍的入侵號召萬眾站出來拼了,非常多的秦人響應秦君號召踏上戰場,他們能夠安全回家的十不存一,導致秦國從此之後消失在諸侯爭霸的舞臺。

楚國跟秦國一直是好朋友,私下的交流非常頻繁,自從呂武西征攻破秦國都城“雍”,或者說贏石有了謚號之後,兩國私底下的交流斷崖式的減少。

當然是因為大量的秦國貴族被俘或被殺,導致很多楚國貴族失去了朋友,後面則是陰氏和魏氏封鎖秦國的東境,以至於秦國那邊很難傳出消息。

一直到後面,其他諸侯國還在茫然之間,楚國已經發現秦國的貴族換了一茬。

楚國君臣倒是沒有想到陰氏要滅亡秦國這一層,他們猜測陰氏要將秦國變成自家的後花園。

哪怕僅僅是後面那個猜測,打從實際上秦國也將得到一個“國將不國”的局面,又有哪個國家願意獲得這般下場呢?

“寡人問諸位,來年起兵雪恥,抑或……”楚君熊招看上去很是羞恥。

決定配合自家大王的公子午立刻說道:“我與晉爭霸,非一朝一夕之功。晉得邲戰之敗可忍氣吞聲,我如何不能?”

可惜了,勾踐生得太晚,要不然用一句“臥薪嘗膽”就挺有意境的。

聰明人已經看出大王和令尹在唱雙簧,考慮到這一波的損失真的挺大,哪怕不湊上去陪著演,也不會幹拆臺的事啊。

當然也存在刻意出戲的貴族,他們喊著吼著遭到奇恥大辱,一定要報覆回去的話。

楚君熊招能看出有人真的想報仇,一些人則是立人設,說道:“鄭、宋蕞爾小國,亦敢辱我?”

大王放話了,都有點逼數啊。

楚國現階段很難再跟晉國打硬仗,收拾鄭國和宋國還是有點底氣的,要不就拿鄭國和宋國出氣吧?

說起來是,楚國要是完全沒有動作,豈不是承認自己真的不行了?

真的去找晉國拼命吧?他們真的挺心虛,但凡存點理智也知道暫時打不過。

“晉有陰子執政,多有變革以至圖強。寡人亦聞鄭子產效仿求變,我遭此大難,不可不尋圖強之法。”楚君熊招敏銳感覺到保持老樣子會糟,一時間對變法相當有興趣。

只是這一下連決定配合的公子午都噤聲了。

一個國家怎麽能夠說變就變,知道一旦稍微出現一點點的改動,會觸犯到多少人的利益嗎?

薳罷說道:“如今我受創頗重,不可放過南疆諸盟。”

什麽玩意?

不是在探討變法的可能性嗎?怎麽突然話題轉到了楚國南邊去啦。

不過,要是了解楚國就會知道一點都不顯得突兀。

楚國歷來就是這樣,他們一旦在北方吃了虧,雷打不動就會去南方跟各部落玩耍找回自信,再則也是用攻打南方的部落聯盟來進行取得收獲,好好的回一波血。

楚君熊招有點搞不懂薳罷講這件“常規活動”是什麽用意。

“我若攻鄭、宋,晉必再南下。”薳罷已經看到很多人對自己怒目而視,無外乎就是覺得自己慫了。他語速極快地繼續往下說道:“臣非懼怕於晉,乃是忌憚陰子。陰子已致秦、齊、衛如今這般,我實無力與之爭鋒,為何再行自欺欺人之舉?”

該罵的人繼續罵。

不少人則是動腦子進行思考。

薳罷的話講得很難聽,說的卻是現狀。

陰氏革新了冶煉技術,晉軍當然不是全部用上了新裝備,楚軍幾次與之較量下來卻必需承認一件事實,也就是楚軍碰上了使用新裝備的晉軍一再吃虧。

本來楚國在軍隊素質上就比晉軍差勁,靠的就是人多和糧多才跟晉國維持一個五五開。

歷經了“鄢陵之戰”、“沫之戰”、“郜之戰”,楚國怎麽都該認清事實了。

再則,以前還有秦國在明面上一再捅晉國菊花,齊國和衛國一直暗搓搓在給晉國找麻煩;現在秦國、齊國和衛國明顯已經躺平,晉國的外交環境得到改善,可以想象“郜之戰”結束後各個諸侯國會更舔晉國。

在這麽一種明顯的局勢下,楚國明知道打不過晉國還一再頭鐵,真的要成為按例送人頭了。

此時此刻,楚君熊招的臉色難看,內心則是一種狂喜。

作為一國之君不好親自出面給臣民潑冷水,免得一潑之下徹底將臣民的心志給澆熄滅了。

然而,現實就是擺在那裏,逼迫人不得不做出一些改變。

有那麽一個敢說實話又不怕得罪人的大臣站出來,吸引了頑固派的火力,是不是也該點醒一些理智者呢?

子強陰惻惻地問道:“薳氏遭受重創,膽氣盡喪也?”

沒毛病!

這一次晉軍和楚軍的交戰區域就是在薳氏封地,未必攻下了薳氏太多的城邑,大肆破壞了薳氏的生產則是一定的。

猜測薳氏被晉軍打怕了,是不是也挺合情合理的?

楚君熊招不能讓薳罷成為攻擊目標,看向伯州犁,問道:“如我攻鄭、宋,晉將如何?”

內事不決問羋姓。

外事迷糊問外姓。

後面這個“外姓”特指從晉國那邊投奔過來的群體。

伯州犁是郤氏的出身,郤氏再怎麽樣也是晉國的老牌家族,肯定了解晉國的吧?

楚君熊招將眾人註意力引導到伯州犁身上是正確的做法,晉國那邊跟楚國爭霸失利也會將上上下下的註意力引到申公巫臣或苗賁皇身上。

誰讓他們是從最強勁的敵人那邊逃過來呢?天生就更吸引人的目光,也真的更加了解母國。

伯州犁就知道被召喚過來參加會議沒好事,面對太多人像是刀子一般的註視,內心裏慌得一批,表面看上去則是穩如老狗,說道:“王上應問陰子將如何。以臣所見,陰子持國,作何決定,諸‘卿’不敢有異議。”

這話說得,好令許多楚國大臣嫉妒呀。

身為人臣,誰不想在一國之中說一不二呢?

他們還是多少了解晉國的人,很清楚元戎能壓制國君和其餘“卿”該是多麽牛逼,又是可怕到什麽程度。

伯州犁選擇擔著一些風險,說道:“臣以為右尹(薳罷)之言持重,我可暫避鋒芒,乃至示弱,使其驕橫,再傾國結交陰子,引餘‘卿’爭強。如此,晉必亂!”

他冒的風險不是被罵賣國賊。

他們這一支小宗先被大宗要強行吞並,搞到不得不放棄祖業逃亡,在晉國時為晉國效力,來楚國肯定不能當透明人。

背井離鄉再當透明人,怎麽把日子過下去,不可能得到出人頭地的機會。而沒辦法翻身,怎麽讓母國知道伯氏的牛逼,哪天還幹一回衣錦還鄉?

還有那麽一個事實,晉國越是強大對伯氏其實是一件好事,與有榮焉的同時,側面證明晉國貴族都有好基因,不愁得不到楚國國君的重視。

至於說伯氏在楚國奮鬥的過程中會傷害到母國?他們只能在內心說抱歉了。

晉國內亂?楚國君臣現在對這個萬分的感興趣!

結果當然是話題再一次被帶歪,七嘴八舌討論晉國內部各個卿位家族都有什麽矛盾,有什麽辦法去加深他們的矛盾,等等之類。

“晉古來自有章法,歷來外部得大勝,內部必起其齷齪。我傾力坐實陰子之能,揭中行獻子、智武子死因,不難使晉諸‘卿’重啟舊事。”公子午突然發現伯州犁對晉國挺狠,大喜之下進行了總結。

大家一想:“對啊!晉國還有一個大矛盾被刻意壓下。”

早先可以是楚國給晉國的壓力太大,逼得晉國內部放棄矛盾,也壓下了中行偃和智瑩死得不明不明。

現在晉國獲得大勝,是不是該翻舊賬了呢?

並且伯州犁說得沒錯,晉國對外戰爭失敗就無比團結,失去外部的威脅則是很喜歡搞內鬥,每一次都還能弄出大陣仗。

楚君熊招靦著臉,問道:“如此,我便暫不追究?”

講這話的楚君熊招還是非常不甘心,問題是真的勢不如人,鐵頭伸出去也會被巨錘砸扁,明知事不可為,又何必呢?

還是有人存在意見,喊著叫著怎麽能夠退縮,打不過也要跟晉人拼了。

這一部分聲音並不大,多少讓楚君熊招心態非常覆雜。

一方面,大多數楚人明顯怕了晉人,挺悲哀的。

另一方面,至少還有楚人頭鐵,說明血性未泯,就是有點憨。

公子午等所有人都安靜下來,說道:“如此,明歲我再啟十萬大軍北上,邀晉人往‘湛阪’會獵。”

啊?

剛剛不是說好了,不再挑事的嗎?

怎麽下一刻又要出動十萬大軍跟晉國打???

這個其實並不矛盾,並且顯得很春秋。

好比如鄭國明明想要保住晉國的大腿,他們的做法是一再招惹晉國,又在跟晉軍打開的時候各種拼命,目的是展現出自己的價值。

楚國暫時不想跟晉國再玩耍,但是不能被以晉國為首的聯軍入侵之後立刻認慫,需要付出必要的代價再跟晉軍打一場。

而明年真的開打,楚人這邊要做好豁命出去拼的心理準備,證明楚國絕對不好惹,打出一個和平的環境,無論輸贏再掉頭欺負南邊那些部落聯盟。

沒人反對,真心想拼命的人心裏高興,不想再繼續折騰下去的人則是想著:“最後一次了?那就來個完美的落幕罷!”

決議得到通過,楚國這邊需要開始在南邊找攻擊目標,一眼盯上了本就矛盾挺大的楊越。

他們正商議著,有人前來稟告,說是沈國背刺了晉國。

“為何呀?”楚君熊招真的不懂。

是,晉國曾經將沈國打得挺慘,甚至倒是沈國慢慢被楚國滲透和控制,雙方的確有深仇大恨。

問題是,以晉國為首的聯軍這一次入侵楚國,深入腹地都到楚國的都城“郢”外面閱兵了。

晉國與楚國的爭霸格局已經清晰,看著就是晉國要獲得爭霸的勝利,怎麽都能當“東方世界”的唯一霸主五六年,乃至於是十來年的時間。

沈國腦子裏面到底是哪根筋不對?怎麽會在晉國聲勢最鼎盛的當下,有那個勇氣玩一手背刺呀?

一眾楚國君臣面面相覷,不少楚人心裏破罵沈國真是多事。

為什麽呢?他們不是已經決定打一場之後就對晉國認慫嘛?沈國那麽一搞,會搞得他們騎虎難下。

道理擺在那裏,沈國為了楚國都不惜徹底將晉國給得罪慘了,明年楚國損失再嚴重,怎麽也要咬牙接著跟晉國拼,不然就不是假意認慫,變成是真的慫了。

“晉上軍將全殲沈軍,沈子戰死。”公子午是徹底無語了。

這個沈國是周文王最小的兒子季載(周武王最小的同母弟)的封國,一開始是侯爵國家,後來不知道什麽情況變成子爵國家。

長期以來一直有沈氏的公族在楚國為官,兩國的關系也就顯得很親密。

恰恰是那種親密讓沈國變成晉國針對的目標,公元前624年,晉、魯、宋、陳、衛、鄭等聯合伐沈,後來又在583年討伐蔡國和楚國,接著繼續攻破沈國,擄走了沈國國君揖初。

楚君熊招問道:“蔡、陳、許,如何行事?”

陳國先投靠了晉國。

蔡國和許國後面被迫臣服於晉國。

現在沈國玩那麽大,是時候看陳國和蔡國的表現了。

公子午面無表情說道:“許北遷,陳、蔡並無異動。”

楚君熊招張了張嘴,看上去有那麽點懵逼。

前一段時間頓國已經搬家,聽說要去晉國北邊落戶?

現在許國又搬家?

那麽就是楚國到了嘴邊的兩塊肉跑啦!

最為讓楚君熊招介意的是,蔡國怎麽不學沈國玩置於死地而後生,不怕楚國緩過勁來,不再保持假裝的溫柔,一口將蔡國給吞了嗎???

“遣使而去,質問陰子怎麽敢如此。”楚君熊招必須為沈國出這個頭啊!

只是吧,楚國剛剛歷經大敗,怎麽個質問方式,需要考驗臣子的智慧了。

第700章 相信我,陰武不是好人(謝‘現實苦澀,還好有夢’萬賞)

沈國真的背刺了呀?

呂武沒有前往樠木山戰區,為了保障上軍能夠消滅樠木山的楚軍,帶著軍隊撤離“郊郢”城外駐紮了下來。

收到消息的呂武多少有些釋然。

沈國是被他們強按頭才進行屈服,日常的表現中多少顯示出了不樂意。

其餘晉人對沈人的不高興感覺挺正常。晉國收小弟並不是依靠為人方面的美德,舉起砂鍋大的拳頭打服而已,小弟一開始會有樂意,後來就會習慣了,幾乎每一個小弟都會有相似的過程,早就見怪不怪啦。

呂武的優點之一就是不會將所有的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察覺到了沈國的不對勁,親自將沈軍帶在身邊會進行提防,輪到指派給中行吳指揮也提醒了一嘴。

很顯然的是中行吳將呂武的提醒聽進去了。

中行吳的做法是,能多麽放縱沈人就有那麽的放縱,出了事再往死裏揍。

大概就是:俺對你這麽好,你竟然背叛俺!?

所以,沈軍背刺晉軍導致沈子顛戰死一事,各個列國的反應都不是太大,甚至認為沈國不知好歹在先,晉軍合理反擊在後,沈子顛完全是死於咎由自取。

晉國的一幫小弟那麽想太合情合理了。他們跟著晉軍一塊南下,位處楚國腹地區域,一旦晉軍有個三長兩短,一塊過來的聯軍能落得個好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令人感覺到迷糊的是,樠木山被圍的楚軍要是有反敗為勝的跡象,或是沈軍為了幫助樠木山突圍,背刺起來還算是一種高招,然而沈軍的背刺就是單純為了某種發洩,對戰局根本很難起到貢獻。

沈國來了多少軍隊?越是兩千左右,他們不是在夜裏突然暴起,也不是在晉軍攻打樠木山楚軍的時候攻擊後陣,選擇了晉軍列陣還沒有發起攻勢前的背刺。

中行吳消滅沈軍後才發現沈子顛死了,說了句:“以諸侯之禮厚葬罷。”

什麽叫諸侯之禮?就是用多少乘戰車,再加上符合規格的其餘陪葬品唄。

建個寢陵什麽的?那是“大一統”的皇朝才有的事了。春秋時期哪怕是周天子也都沒有修建寢陵的財力,何況是其餘諸侯。

晉國的各個小弟覺得沈國君臣腦子有病,眼見著楚國要不行了,還用這種極端的方式對楚國表忠心。

只是吧,他們一想到沈國在楚國邊上,距離晉國卻是那麽遠,不得不佩服沈國的決心那麽大,好像也挺能看清現實的。

畢竟,晉國想收拾沈國起碼要趕一個月以上的路,楚國想收拾沈國則是分分鐘的事情,是吧?

樠木山的楚軍堅持了六天就投降了。他們倉皇從“郜”後撤,僅是攜帶了三天的糧食,吃完又堅持了三天,期間還要應付晉軍的進攻大量消耗體力,餓到連武器都拿不動,還怎麽堅持下去?

呂武攻克“郊郢”只是花了兩天的時間,收到樠木山楚軍投降的消息,才帶著大軍離開“郊郢”繼續向被撤退。

這一場戰爭從秋季中旬開始,一直到臨近冬至,不成規模的局部襲擾還有,千人以上的交戰則是沒有,以晉國為首的聯軍冒雪撤到鄭國地界,落下了大戰的帷幕。

因為初雪非常大的關系,聯軍撤到一個叫“展陂”就迫停了下來,未能完成撤到“新鄭”再長期駐紮的計劃。

這個“展陂”是鄭國南部某貴族的“邑”,長期以來是面對楚國的前線。

諸夏取地名相當有講究,光看“展陂”的名字也能猜出是個什麽地形。

位於潁水東岸的“展陂”是一種傾斜的平坦地勢,面朝潁水的一邊很開闊,東面卻是看著不太明顯的一個高地。

如果距離拉得足夠遠,會發現“展陂”根本就是一個大型的隆起,位處其間的人過於渺小難以發現自己位處隆起的坡上而已。

“楚軍已怯,為何元戎仍令各家征召?”魏絳最近一直想跟韓起走近,今夜又來聊天了。

他們在荒郊野外駐營,輔兵冒雪砍伐來紮營的木材,堪堪搭起了一座能看的營寨。

小兵兵的日子可能不好過,貴族的日子則絕對會好上一些。這個就是環境再艱難也不能為難領導的世間真理了。

韓起屈膝坐在石頭搭起來的烤爐旁邊,臉上被火紅色的柴火照映得通紅。

他轉頭看向魏絳,問道:“你……,此在質疑元戎?”

魏氏跟陰氏分道揚鑣了,要說結仇倒是不那麽明顯,小矛盾方面則是越來越多,主要集中在跟解氏的沖突方面。

現在誰不知道解氏是陰氏的忠實馬仔,沒有呂武的示意,作為馬仔的解朔敢跟魏氏起沖突嗎?

所以,事情看著其實挺明顯,呂武為了一些舊情沒想親自下場,解氏與魏氏的沖突就是一種信號,看魏氏願不願意屈服了。

真的硬要說晉國哪個方向最為“純真”的話,毫無疑問是晉國的北境了。

北境現在獨有一家陰氏,其餘家族在十來年時間裏面先後跟陰氏置換封地,近幾年走了個幹凈。

範氏已經開始在獨霸晉國的南境,關鍵問題在於那邊還是有幾個卿位家族的封地,十分臨近公族的“自留區”,中小貴族的數量也不少。

晉國東境的環境更覆雜,一下子有荀氏(中行氏)、魏氏和趙氏三個卿位家族在較勁,原先就有數量極多的中小貴族,又安置了衛國投奔過來的孫氏,以及齊國的崔氏。

晉國的西境有陰氏、魏氏和解氏三個卿位家族,還有體量和實力不弱卻不是作為卿位家族的韓氏。

魏氏正在遭到來自陰氏和解氏的極大壓力,不怪魏絳想要拉攏韓氏。

韓起對魏絳的頻頻示好很無感,一樣是投靠某個誰,有呂武那支粗大腿,毛病了才跟魏氏抱團取暖,是吧?

當然了,韓起也不能直接給魏絳不好的臉色,維持一個表面笑瞇瞇內心MMP就是最大的限度了。

“楚為南伯,楚人性烈,豈會一戰伏低。”韓起不相信魏絳不知道這個道理。

所以,呂武離開“虎牢”之前讓各家再次征召,壓根不是為了這一次南下,為的是明年跟楚軍的再次較量。

他們這一批南下的部隊到春暖花開就回撤回各自的封地,恰好是新的部隊到來,完美地完成輪換了。

魏絳沈默了一小會,坐到了韓起的邊上,低聲說道:“元戎起一‘軍’之兵。”

這個啊?看看陰氏現在的封地數量,再看面積大小。

另外一點,其他人不清楚,魏氏難道還不清楚陰氏向北邊擴張了多遠,又在秦國那邊獲得了多少好處嗎?

韓起用固定思維在內心裏吐槽了一下下,猛然間反應過來,想道:“魏絳這是在說陰氏膨脹的速度太快!”

好像是那麽一回事呀!

從“鄢陵之戰”到現在才幾年?滿打滿算也就十七年而已。

不要覺得那個“而已”是嘲諷,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十七年很長又很短。

一個人很難有多少個十七年,絕大部分人十七年未必能幹出什麽事情來。

作為一個家族,花上幾代人經營才將家族發展起來是才常規套路,一個人只用十七年的時間就將原本什麽都不是家族,發展壯大到能拉出一個“軍”,僅是稍微想一想就顯得很是震撼了。

而呂武能輕易拉出一個“軍”,代表陰氏起碼有兩個“軍”的兵力儲備,甚至會有更多。

晉國有多少家族能拉出兩個“軍”呢?範氏絕對是其中的一個,荀氏加上中行氏大概也行,其餘家族就沒那個實力了。

那兩個“軍”還不是誰都拉進去湊人頭的雜牌,必定是有經過訓練的人,最起碼也會是一個“羨”。

知道光是武裝兩個“軍”要耗費多少財帛嗎?又或者說光是財力足夠也做不到,需要家族有成熟的工業產力。

哪怕是財力、工業產力和產糧都能支撐,其實也不是想拉出多少軍隊就是多少,必須要有足夠的“士”和“徒”。

了解春秋社會構造的話,怎麽都該明白一點,也就是必須要有能支撐起來的恒產才能維持“士”和“徒”的數量。

直白點來說,封主要家大業大底子厚,才有能力分割出數量極多的土地給予“士”和“徒”變成私產。

擁有能養得起自己的私產,才能夠讓“士”和“徒”武裝自己的同時,去專註訓練軍官技能以及殺人技巧。

“士”和“徒”就是現在所有軍隊的骨幹力量,缺少他們的存在連軍隊的框架都搭不起來。

韓起明悟魏絳在內涵什麽了。

究竟是用了什麽樣的手段才能十七年內使陰氏壯大成那般模樣?特指呂武絕對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麽善良。

另外,原本是郤氏和欒氏的那一批人,他們為什麽對呂武言聽計從的?

陰氏的情況不是以大吞小,完全就是一種蛇吞象。

要是自家的體量足夠,吞下弱小的一方,肯定是一種正向的稀釋,反之則是被反向稀釋,管理方面會是一個老大難題。

帳篷內陷入一種詭異的安靜,只有木材偶爾發出“啪”的一聲。

魏氏在公元前572年開始跟各家置換封地,好不容易將封地給大致集中起來,其它地方哪怕還有封地也數量不多。

一開始陰氏在晉國西境的存在感並不大。這個也是魏氏內部經過開會,同意了跟陰氏一起針對秦國的原因。

魏氏面臨來自秦國的壓力,有陰氏願意過來一起毆打秦國,求之不得,是吧?

從什麽時候開始,陰氏在晉國西境的存在感增多呢?其實就是他們合力滅掉大荔之戎後,魏氏才發現原來陰氏已經將白翟驅趕走,並且陰氏有在原白翟地盤建城的動作。

大荔之戎成為一個歷史符號,陰氏謀求了“侯麗”的軍事控制權,後來更是讓“侯麗”成為陰氏的封地,一下子陰氏的好幾塊封地一下子就相連了起來。

那一瞬間,魏氏直呼“好家夥,真的是好家夥!”,原來呂武這個濃眉大眼的家夥早早就進行了布局。

在之後,魏氏其實就已經對陰氏產生警惕,也就有了後來魏氏不那麽樂意繼續做打擊秦國的事情。

然而,魏氏不願意出力,秦國還是被陰氏單獨給收拾了。連帶秦君嬴石也在逃亡路上病逝,後面陰氏更是除了秦人發源地“冀”周邊之外,控制了其餘的秦國疆域。

是的,陰氏刻意地放過了“冀”那邊的秦人,原因是要留著那些秦人吸引對陰氏有恨意的群體,再來則是很現實的鞭長莫及以及對付起來不劃算了。

秦人經過兩三百年的時間才從“冀”向東發展到“毫(蕩社)”,不到十年被打得重新龜縮了回去。

從“雍”到“冀”的路線並不好走,沿途多山不說,“冀”那邊更是連綿山脈遍處。

最為要命的是“冀”再往西偏偏地勢非常平坦,也就讓這邊的秦人打不過陰氏,逃起來的速度則會是極快,不管是躲進山林,還是消失在茫茫草原,陰氏想在短時間之內消滅他們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楚若屈服,元戎定鼎功成,介時……”魏絳並不埋怨魏琦,心裏則是非常害怕。

韓起截斷,說道:“元戎待魏氏不薄。”

不管呂武想做什麽,現在還沒有做。

當初魏氏面對秦國的壓力,陰氏站出來得到魏氏的歡迎,等秦國完蛋後再來埋怨陰氏,不地道了呀。

韓氏不會去提自己在呂武崛起過程中起過什麽貢獻,因為他們真的沒有幫過呂武一次。

魏氏是有幫呂武幾次,然而呂武該還的早還了個幹幹凈凈,甚至魏氏現在是虧欠陰氏的狀態。

晉國這邊已經有欒氏和郤氏的例子,屬於那種報恩報成了仇人的情況,還不能使各家警醒嗎?

魏絳說道:“趙氏已失‘趙’地,我之‘魏’地將失。”

這件事情韓起還真不知道。

現在“桑田”、“柏谷”和“瑕”,也就是那片區域的大河西岸都落在了陰氏手裏。

魏氏將這件事情當作一種信號,呂武在謀求整塊“魏”地。

趙氏覆滅又覆立,有了更好選擇的趙武放棄“楊”去選擇跟陰氏置換更好的“溫”,不能說趙武腦子壞了,真要有什麽看法只能將趙武的作為視作數典忘宗。

一直是上升趨勢的魏氏沒有淪落到放棄“祖地”的地步啊!

魏絳堅持覺得現在不反抗,等以後想反抗,以呂武善於從大局挖坑的手段,魏氏估計會一夜之間面臨滅頂之災的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