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一起搞波大事唄?
關燈
小
中
大
第365章一起搞波大事唄?
人最難能可貴的品質是什麽呢?
不是善良。
是有自知之明!
要不,甭管是想當好人還是壞人,首先得是個活人,不能是一具屍體。
有了自知之明,等於對自己有足夠的了解,才能有根據時局變動,采取審時度勢的行為。
為什麽有些人明明不咋地,卻是能夠活得遠比自己優秀的人更好呢?
就因為他們找到合適自身定位的位置,用正確的方法取得自己的利益,並且絕不心持更多的貪婪。
那叫見好就收。
至於下一次的狩獵是什麽時候?
看情況唄!
現在呂武需要表現出來的立場是滿足於現狀。
國內別再明裏暗裏的搞東搞西。
國外對異族想怎麽撈就怎麽撈,反正沒去損害到哪個“卿”的利益,不會產生新的對立點。
跟諸夏各個列國的邦交?
之前拿到手的邦交權力,或許可以有選擇性地拋掉那麽幾個。
呂武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跟士魴的交流最多。
他想從老範家這裏“取經”,獲知範氏構思律法的思路,窺探采取量刑的基礎架構。
範氏在晉國的崛起便是從擔任“士師”這個職位為起點。
因為是從“士師”開始崛起,明明是該以“範”為前綴,外人以及內部卻使用“士”這個前綴。
這就是以“職位”來為“氏”的一個例子。
像是後世有些覆姓叫“司馬”的人,姓氏的來歷就是某位先祖擔任過司馬。
諸夏這邊,開拓一地出現一個“氏”,擔任某個職位而擁有“氏”,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姓和氏混淆,每一個姓氏都代表著一份沈甸甸的榮耀。
所以要是碰上哪個白皮介紹自己是某某貴族的後代,完全可以“tui”的一聲,理直氣壯回一句:跟誰差了血統似得!
為什麽華夏不講血統?
周遭的人,誰的祖上都闊過,怎麽來顯示自己的特別呢。
也許需要查一查“傷心”兩個字,有多少種寫法。
“斬指,斷手,斷腳,其刑多也!”呂武不專門了解不知道啊!
春秋中葉的律法很簡陋,並且關於對人肢體的傷害量刑太多。
動輒就斬掉腳趾或手指。
嚴重一些就砍掉手臂或腳。
另外一些什麽黥面、挖眼睛,割鼻子、耳朵,無不是朝著讓人面目全非的方向在量刑。
陰氏這邊,呂武是從幾乎什麽都不是發展起來。
等於從一開始就掌握了絕對的主動權,已經有發布過一些懲罰方案。
他本以為自己的一些量刑已經夠嚴重,沒想到完全是小兒科!
比如說,領地內發生盜竊,以盜竊價值來量刑,判處服勞役多久。
到了以國定律法來處置,偷盜的基礎量刑還就是斬手指。
“刑不重,何以恫人心?”士魴一臉的奇怪。
當然,他是習以為常。
並且現在講的是“刑不上大夫”,也就是貴族哪怕犯罪,是能用其它方法補救,一般是采取罰款。
而這個“罰款”基本是上交多少軍事器械。
比如,給甲胄或盾牌。
斬指和斷手斷腳、等等其餘刑法不會出現在貴族身上。
說白了就是,犯的事夠大,貴族大不了一死,還能完完整整入土的那種,其餘刑法又用不到貴族身上。
呂武完全聽懂了。
刑法采取嚴厲,主要還是為了嚇壞人,嚇得他們不敢輕易犯法。
能說這個錯了嗎?
要是不犯法,那些量刑又用不到沒犯法的人身上。
所以,該害怕律法嚴苛的是壞人啊!
“看來我對律法想得有些簡單了……”呂武在沈思。
他得知晉國量刑,第一時間的想法是太重。
這就有點“對壞人的仁慈,是對好人的殘忍”的傾向了。
道理難道不是那個道理嗎?
只有心懷歹意的人,才需要害怕律法的嚴苛。
沒想犯法的人,擔憂個什麽勁???
呂武開始回憶自己的所聞所見。
晉國也沒有隨處可見身體殘缺的人。
他所了解到的是,大多數身體殘缺的人,一般還是在戰場上所導致。
只是,動不動就斬指、斷臂、斷腳、挖眼、割鼻、割耳朵……,殘骸人的身體,真的好嗎?
人沒有再生的能力,肢體斷了就是斷了。
侮辱性質的挖眼睛、割鼻子、割耳朵不妨礙繼續勞動。
手指、腳趾,斷了手腳,這些則會。
沒有勞動力,人還能喘口氣,會增加親人負擔的吧?
另外一些諸如掛掉胡須和剃掉頭發,以呂武來看跟沒處罰沒區別,現在的人卻當成是一種社會性死亡的懲罰。
呂武問了一句有沒有公示。
士魴答曰:“法不明,何為法,何以行?”
律法的制定就是要讓人知道,什麽事情做了會遭到懲罰。
不是制定完律法之後,等著別人去犯法了,才告訴誰犯了哪條律法。
意思就是這麽個意思。
呂武心想:“道理是這個道理,誰能記得住那麽多啊。”
這一點倒是他錯了。
現在又不是現代。
現如今追求的是三言兩語就將事情整明白,覆雜的事情簡單化。
更直接一點的說,大體上規範幹了什麽會遭到什麽樣的懲罰,沒一條又一條的細化。
到了刻板辦事的人手裏,幹起事情會相當的簡單和直接。
一旦落到了懂得操作的人手中,擁有很多解釋方式的律法,看是怎麽個解讀方式了。
這個也是細化與籠統化之間的差距。
現在公示律法是寫在顯眼地方的墻上,一般是在城門這種進出口的位置。
呂武有點印象。
某次進出城池時,看到有人在向黎庶大聲公布出臺了什麽新的律法。
這個就是士魴所說,律法是用來阻勸不要去犯法,一旦犯了法就要遭到什麽樣的懲罰。
陰氏那邊,一樣會有專門的“胥”在幹同樣的事情。
不是沒寫在顯眼的地方。
主要是,也要人人都認識字呀!
不識字,只能聽別人念咯。
幾次交流下來。
呂武有點概念了。
現在制定律法不能太覆雜。
一旦太覆雜,別人搞不懂裏面的道道,不知道幹了什麽是犯法,跟沒制定壓根就沒區別。
歸納起來就是,要簡單、粗暴又直接!
呂武與士魴三天兩頭接觸,談什麽外人並不知道。
各個家族的理解是,陰氏開始和範氏勾搭了。
某次。
國君著實是忍不住,問道:“卿與下軍佐商議出征秦國一事?”
啊?
主要是在聊律法的事情。
出征秦國的事宜聊得比較少。
呂武的想法是:“這位國君是個什麽意思,接觸多了產生忌憚?”
他嘴上卻說:“出征事宜已然妥當,臣求教下軍佐律法之事。”
國君卻是露出了蜜汁表情。
現在講的是術業有專攻。
哪個家族擅長什麽,一般會全心全意地撲在自己說擅長的事情上面,需要等完全摸熟吃透,才會想著去涉及其它。
範氏已經有好幾代人負責晉國的律法制定,一直以來沒有放棄繼續研究,只是出臺的律法越來越少。
國君猶豫了一下,又問:“為何?”
是好奇,還是怎麽啦?
連這個也要問啊!
呂武聽說國君對韓厥、中行偃……等等很多貴族,發生了什麽事情都會過問一嘴。
這樣的人……,又或者說這樣的國君,表現出了強烈沒有安全感的同時,展露出了屬於自己的掌控欲望。
事實上,越是沒有安全感的君主,掌控欲就越強。
呂武卻沒回答,話題轉到了出征秦國的事情上面。
靠攏向國君是一回事。
表達出善意也要有個限度。
一旦讓國君認為可以任意拿捏,必然會是當炮灰的命。
呂武轉話題。
國君也沒有再追問。
這樣的表現是國君一貫的處事原則。
懂得尺度,才不至於令人生出強烈的反感。
他對再次征討秦國很在意,說道:“二‘軍’攻秦,需使之洞察,不生反晉之心。”
要求有點高。
就是打得秦國不敢再有東出的念頭。
這樣一來,不打疼秦國,很難辦到。
一旦將秦國給打疼,又可能會讓秦國會跟晉國死磕到底。
國君想要的是恢覆晉國的霸業。
那麽,晉國最大的敵人就是楚國。
又或者換種說法?
周王室下面的諸侯國是一個體系,他們所認知的世界中只有楚國跟自己不是一夥,又能威脅到他們這個體系。
晉國能壓制楚國對周王室下面的各個諸侯國都有好處,免得發生山河破碎、日月倒懸的變革。
說白了就是,包含國家制度、價值觀、思想觀,兩種文明體系之間的競爭。
能將楚國摁在地上錘的晉國才是中原各個諸侯國打從心裏承認的老大。
反過來被楚國摁在地上錘的晉國,必然會讓某個諸侯國心生“矮油,老大不行啦?我行我上啊!”的念頭。
這樣一來,周王室體系中的各國該亂起來,誰都想爭當老大。
現在已經有這樣的苗頭了。
曾經當過老大的齊國,看到晉國有衰弱的跡象,小動作有點多。
呂武上次為什麽會列國兩個可以征討的一流強國?
秦國是近幾十年來冒犯晉國次數最多的國家,還屢屢跟異族糾結到一起。
吃飯睡覺打秦國,在晉人看來沒什麽錯。
齊國則是太愛瞎胡鬧,大的動作不敢幹,小的動作沒斷過。
看在先輩學習管仲治國之術的份上,晉國的當權者對齊國的容忍度比較高。
再來是,晉國內部和外部原因糾集在一塊,大體上還是不希望齊國出現大變動,以至於只能忍著小動作沒停過的齊國。
“卿有把握,寡人便不再多言。”國君聽了呂武闡述要怎麽攻秦,沒表態滿意或不滿意。
他這是剛才吃了軟釘子,明白呂武是國臣,不是家仆。
既然是國家的大臣,哪能像對待家仆那樣蠻橫和隨意?
國君卻是問起了呂武在“新田”的府宅建得怎麽樣。
“這位國君是交際性的人才啊!”呂武心裏感嘆。
這不。
剛出現略略的梳理。
家裏長家裏短的話題就來了。
能談家事就是一種親近的表現,要不誰跟陌生人扯自己的家事?
呂武對在“新田”的住所肯定用心打造。
近期,往來於“陰”地以及“新田”的陰氏隊伍很頻繁,主要就是運輸一些建材。
如果可以的話,呂武實際上更想就地取材。
關鍵是,一草一木講究的就是歸屬。
不是自己的東西,一草一木都動不得。
“新田”是國君的,哪怕空氣都屬於國君。
呂武也就不能在不屬於自己的土地上起磚窯,需要從封地上運過來。
他倒是能跟國君商量,超大概率不會被拒絕。
只是,何必呢?
有一家算一家都分得清楚和仔細。
呂武為什麽偏偏要搞特殊?
苦些,累些,其實就是一幫手底下的人受罪。
耗費的一應物資,肯定是呂武來出。
他們一邊聊,一邊等著其餘的“卿”過來。
季節馬上就要進入冬季。
沒下雪之前,國君需要跟眾“卿”進行年終總結。
呂武是“閽衛”住在宮城。
其餘“卿”則不是,得到召喚肯定需要一點時間才能過來。
最先抵達的是韓厥。
他還保持著自己的人設,刻板不多事。
人到了對國君行禮,安安靜靜去自己的位置坐著。
國君沒問。
韓厥就絕對不吭聲。
呂武一直在關註國君與韓厥是個怎麽樣的互動關系。
一段時間觀察下來?
他發現挺有意思的一面。
國君自然是想跟韓厥親近的。
韓厥的回饋卻是無比冷淡。
公事就是公事。
私情啥的?
說好聽點叫君臣有別。
實際上就是,韓氏只想簡簡單單過日子,不願意被扯進麻煩的鬥爭之中。
呂武猜想國君一定很慶幸沒硬頂韓厥上位。
真讓國君惡了智罃或其餘會反對的“卿”來當韓厥上位,到頭來卻是沒有獲得任何助力,能把國君給氣死。
慢慢的,其餘幾個“卿”也先後到來。
比較晚來的魏琦一看呂武和士魴湊得很近,不顧場合交頭接耳,下意識分別掃了一眼智罃和士匄。
長期交流下來,呂武和士魴各有所得。
他們近來在商量,是不是互補一下,合作梳理律法,再弄個什麽標致性的玩意,搞一波有助於推動法治的大事。
呂武已經提過,律法是一件極度嚴肅的事情,要不幹脆鑄鼎。
士魴無比心動,只是也存在顧慮。
今天,他們會找機會問一問國君。
只因為鑄鼎,真不是誰都能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人最難能可貴的品質是什麽呢?
不是善良。
是有自知之明!
要不,甭管是想當好人還是壞人,首先得是個活人,不能是一具屍體。
有了自知之明,等於對自己有足夠的了解,才能有根據時局變動,采取審時度勢的行為。
為什麽有些人明明不咋地,卻是能夠活得遠比自己優秀的人更好呢?
就因為他們找到合適自身定位的位置,用正確的方法取得自己的利益,並且絕不心持更多的貪婪。
那叫見好就收。
至於下一次的狩獵是什麽時候?
看情況唄!
現在呂武需要表現出來的立場是滿足於現狀。
國內別再明裏暗裏的搞東搞西。
國外對異族想怎麽撈就怎麽撈,反正沒去損害到哪個“卿”的利益,不會產生新的對立點。
跟諸夏各個列國的邦交?
之前拿到手的邦交權力,或許可以有選擇性地拋掉那麽幾個。
呂武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跟士魴的交流最多。
他想從老範家這裏“取經”,獲知範氏構思律法的思路,窺探采取量刑的基礎架構。
範氏在晉國的崛起便是從擔任“士師”這個職位為起點。
因為是從“士師”開始崛起,明明是該以“範”為前綴,外人以及內部卻使用“士”這個前綴。
這就是以“職位”來為“氏”的一個例子。
像是後世有些覆姓叫“司馬”的人,姓氏的來歷就是某位先祖擔任過司馬。
諸夏這邊,開拓一地出現一個“氏”,擔任某個職位而擁有“氏”,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姓和氏混淆,每一個姓氏都代表著一份沈甸甸的榮耀。
所以要是碰上哪個白皮介紹自己是某某貴族的後代,完全可以“tui”的一聲,理直氣壯回一句:跟誰差了血統似得!
為什麽華夏不講血統?
周遭的人,誰的祖上都闊過,怎麽來顯示自己的特別呢。
也許需要查一查“傷心”兩個字,有多少種寫法。
“斬指,斷手,斷腳,其刑多也!”呂武不專門了解不知道啊!
春秋中葉的律法很簡陋,並且關於對人肢體的傷害量刑太多。
動輒就斬掉腳趾或手指。
嚴重一些就砍掉手臂或腳。
另外一些什麽黥面、挖眼睛,割鼻子、耳朵,無不是朝著讓人面目全非的方向在量刑。
陰氏這邊,呂武是從幾乎什麽都不是發展起來。
等於從一開始就掌握了絕對的主動權,已經有發布過一些懲罰方案。
他本以為自己的一些量刑已經夠嚴重,沒想到完全是小兒科!
比如說,領地內發生盜竊,以盜竊價值來量刑,判處服勞役多久。
到了以國定律法來處置,偷盜的基礎量刑還就是斬手指。
“刑不重,何以恫人心?”士魴一臉的奇怪。
當然,他是習以為常。
並且現在講的是“刑不上大夫”,也就是貴族哪怕犯罪,是能用其它方法補救,一般是采取罰款。
而這個“罰款”基本是上交多少軍事器械。
比如,給甲胄或盾牌。
斬指和斷手斷腳、等等其餘刑法不會出現在貴族身上。
說白了就是,犯的事夠大,貴族大不了一死,還能完完整整入土的那種,其餘刑法又用不到貴族身上。
呂武完全聽懂了。
刑法采取嚴厲,主要還是為了嚇壞人,嚇得他們不敢輕易犯法。
能說這個錯了嗎?
要是不犯法,那些量刑又用不到沒犯法的人身上。
所以,該害怕律法嚴苛的是壞人啊!
“看來我對律法想得有些簡單了……”呂武在沈思。
他得知晉國量刑,第一時間的想法是太重。
這就有點“對壞人的仁慈,是對好人的殘忍”的傾向了。
道理難道不是那個道理嗎?
只有心懷歹意的人,才需要害怕律法的嚴苛。
沒想犯法的人,擔憂個什麽勁???
呂武開始回憶自己的所聞所見。
晉國也沒有隨處可見身體殘缺的人。
他所了解到的是,大多數身體殘缺的人,一般還是在戰場上所導致。
只是,動不動就斬指、斷臂、斷腳、挖眼、割鼻、割耳朵……,殘骸人的身體,真的好嗎?
人沒有再生的能力,肢體斷了就是斷了。
侮辱性質的挖眼睛、割鼻子、割耳朵不妨礙繼續勞動。
手指、腳趾,斷了手腳,這些則會。
沒有勞動力,人還能喘口氣,會增加親人負擔的吧?
另外一些諸如掛掉胡須和剃掉頭發,以呂武來看跟沒處罰沒區別,現在的人卻當成是一種社會性死亡的懲罰。
呂武問了一句有沒有公示。
士魴答曰:“法不明,何為法,何以行?”
律法的制定就是要讓人知道,什麽事情做了會遭到懲罰。
不是制定完律法之後,等著別人去犯法了,才告訴誰犯了哪條律法。
意思就是這麽個意思。
呂武心想:“道理是這個道理,誰能記得住那麽多啊。”
這一點倒是他錯了。
現在又不是現代。
現如今追求的是三言兩語就將事情整明白,覆雜的事情簡單化。
更直接一點的說,大體上規範幹了什麽會遭到什麽樣的懲罰,沒一條又一條的細化。
到了刻板辦事的人手裏,幹起事情會相當的簡單和直接。
一旦落到了懂得操作的人手中,擁有很多解釋方式的律法,看是怎麽個解讀方式了。
這個也是細化與籠統化之間的差距。
現在公示律法是寫在顯眼地方的墻上,一般是在城門這種進出口的位置。
呂武有點印象。
某次進出城池時,看到有人在向黎庶大聲公布出臺了什麽新的律法。
這個就是士魴所說,律法是用來阻勸不要去犯法,一旦犯了法就要遭到什麽樣的懲罰。
陰氏那邊,一樣會有專門的“胥”在幹同樣的事情。
不是沒寫在顯眼的地方。
主要是,也要人人都認識字呀!
不識字,只能聽別人念咯。
幾次交流下來。
呂武有點概念了。
現在制定律法不能太覆雜。
一旦太覆雜,別人搞不懂裏面的道道,不知道幹了什麽是犯法,跟沒制定壓根就沒區別。
歸納起來就是,要簡單、粗暴又直接!
呂武與士魴三天兩頭接觸,談什麽外人並不知道。
各個家族的理解是,陰氏開始和範氏勾搭了。
某次。
國君著實是忍不住,問道:“卿與下軍佐商議出征秦國一事?”
啊?
主要是在聊律法的事情。
出征秦國的事宜聊得比較少。
呂武的想法是:“這位國君是個什麽意思,接觸多了產生忌憚?”
他嘴上卻說:“出征事宜已然妥當,臣求教下軍佐律法之事。”
國君卻是露出了蜜汁表情。
現在講的是術業有專攻。
哪個家族擅長什麽,一般會全心全意地撲在自己說擅長的事情上面,需要等完全摸熟吃透,才會想著去涉及其它。
範氏已經有好幾代人負責晉國的律法制定,一直以來沒有放棄繼續研究,只是出臺的律法越來越少。
國君猶豫了一下,又問:“為何?”
是好奇,還是怎麽啦?
連這個也要問啊!
呂武聽說國君對韓厥、中行偃……等等很多貴族,發生了什麽事情都會過問一嘴。
這樣的人……,又或者說這樣的國君,表現出了強烈沒有安全感的同時,展露出了屬於自己的掌控欲望。
事實上,越是沒有安全感的君主,掌控欲就越強。
呂武卻沒回答,話題轉到了出征秦國的事情上面。
靠攏向國君是一回事。
表達出善意也要有個限度。
一旦讓國君認為可以任意拿捏,必然會是當炮灰的命。
呂武轉話題。
國君也沒有再追問。
這樣的表現是國君一貫的處事原則。
懂得尺度,才不至於令人生出強烈的反感。
他對再次征討秦國很在意,說道:“二‘軍’攻秦,需使之洞察,不生反晉之心。”
要求有點高。
就是打得秦國不敢再有東出的念頭。
這樣一來,不打疼秦國,很難辦到。
一旦將秦國給打疼,又可能會讓秦國會跟晉國死磕到底。
國君想要的是恢覆晉國的霸業。
那麽,晉國最大的敵人就是楚國。
又或者換種說法?
周王室下面的諸侯國是一個體系,他們所認知的世界中只有楚國跟自己不是一夥,又能威脅到他們這個體系。
晉國能壓制楚國對周王室下面的各個諸侯國都有好處,免得發生山河破碎、日月倒懸的變革。
說白了就是,包含國家制度、價值觀、思想觀,兩種文明體系之間的競爭。
能將楚國摁在地上錘的晉國才是中原各個諸侯國打從心裏承認的老大。
反過來被楚國摁在地上錘的晉國,必然會讓某個諸侯國心生“矮油,老大不行啦?我行我上啊!”的念頭。
這樣一來,周王室體系中的各國該亂起來,誰都想爭當老大。
現在已經有這樣的苗頭了。
曾經當過老大的齊國,看到晉國有衰弱的跡象,小動作有點多。
呂武上次為什麽會列國兩個可以征討的一流強國?
秦國是近幾十年來冒犯晉國次數最多的國家,還屢屢跟異族糾結到一起。
吃飯睡覺打秦國,在晉人看來沒什麽錯。
齊國則是太愛瞎胡鬧,大的動作不敢幹,小的動作沒斷過。
看在先輩學習管仲治國之術的份上,晉國的當權者對齊國的容忍度比較高。
再來是,晉國內部和外部原因糾集在一塊,大體上還是不希望齊國出現大變動,以至於只能忍著小動作沒停過的齊國。
“卿有把握,寡人便不再多言。”國君聽了呂武闡述要怎麽攻秦,沒表態滿意或不滿意。
他這是剛才吃了軟釘子,明白呂武是國臣,不是家仆。
既然是國家的大臣,哪能像對待家仆那樣蠻橫和隨意?
國君卻是問起了呂武在“新田”的府宅建得怎麽樣。
“這位國君是交際性的人才啊!”呂武心裏感嘆。
這不。
剛出現略略的梳理。
家裏長家裏短的話題就來了。
能談家事就是一種親近的表現,要不誰跟陌生人扯自己的家事?
呂武對在“新田”的住所肯定用心打造。
近期,往來於“陰”地以及“新田”的陰氏隊伍很頻繁,主要就是運輸一些建材。
如果可以的話,呂武實際上更想就地取材。
關鍵是,一草一木講究的就是歸屬。
不是自己的東西,一草一木都動不得。
“新田”是國君的,哪怕空氣都屬於國君。
呂武也就不能在不屬於自己的土地上起磚窯,需要從封地上運過來。
他倒是能跟國君商量,超大概率不會被拒絕。
只是,何必呢?
有一家算一家都分得清楚和仔細。
呂武為什麽偏偏要搞特殊?
苦些,累些,其實就是一幫手底下的人受罪。
耗費的一應物資,肯定是呂武來出。
他們一邊聊,一邊等著其餘的“卿”過來。
季節馬上就要進入冬季。
沒下雪之前,國君需要跟眾“卿”進行年終總結。
呂武是“閽衛”住在宮城。
其餘“卿”則不是,得到召喚肯定需要一點時間才能過來。
最先抵達的是韓厥。
他還保持著自己的人設,刻板不多事。
人到了對國君行禮,安安靜靜去自己的位置坐著。
國君沒問。
韓厥就絕對不吭聲。
呂武一直在關註國君與韓厥是個怎麽樣的互動關系。
一段時間觀察下來?
他發現挺有意思的一面。
國君自然是想跟韓厥親近的。
韓厥的回饋卻是無比冷淡。
公事就是公事。
私情啥的?
說好聽點叫君臣有別。
實際上就是,韓氏只想簡簡單單過日子,不願意被扯進麻煩的鬥爭之中。
呂武猜想國君一定很慶幸沒硬頂韓厥上位。
真讓國君惡了智罃或其餘會反對的“卿”來當韓厥上位,到頭來卻是沒有獲得任何助力,能把國君給氣死。
慢慢的,其餘幾個“卿”也先後到來。
比較晚來的魏琦一看呂武和士魴湊得很近,不顧場合交頭接耳,下意識分別掃了一眼智罃和士匄。
長期交流下來,呂武和士魴各有所得。
他們近來在商量,是不是互補一下,合作梳理律法,再弄個什麽標致性的玩意,搞一波有助於推動法治的大事。
呂武已經提過,律法是一件極度嚴肅的事情,要不幹脆鑄鼎。
士魴無比心動,只是也存在顧慮。
今天,他們會找機會問一問國君。
只因為鑄鼎,真不是誰都能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