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統一行動
關燈
小
中
大
第669章 統一行動
天塌下來有個子高的盯著,敗了,那是高函不力,他吳襄的兵馬可是拼著全力配合錦衣衛的人馬了,朝廷的板子,那絕對打不到他身上來,但是,若是勝了,那自然是功勞少不得他一份,甚至他的聲望,勢力,會因此再進一步。
作為軍頭,自然是手中的兵馬越多,實力越強,才會被朝廷重用。這個不用多說,遠有李成梁,近有祖大壽,若不是因為手中兵馬夠強,遼東哪裏輪得到他們主事。
其他的總兵馬世龍之輩,也是這樣的想法,所以,大家不謀而合的想到一起去了。
盡管依然有著保存實力的想法,但是,手中能派出去的兵馬,還是盡量派出去了。
但是山海關這邊來的兵馬,可未必是想著這樣的念頭,不管是吳襄還是馬世龍,甚至是後屯的游擊,都是想著依附跟隨在高函的兵馬後面,伺機建功,但是山海關這邊來的六千人馬,雖然統領是山海關副總兵劉謙,但是,真正在這支人馬裏說話了算的,是監軍侯雙龍。
眼下高函身邊以錦衣衛的兵馬為核心的大明兵馬,已經超過兩萬餘人,而若是加上山海關來的兵馬,這人數直逼三萬,而此刻祖大壽被困在大淩河城裏的兵馬,也不過兩萬人。
這個數量的兵馬,這放在前些年,號稱十萬都不為過,至少韃子們就經常這麽做,若是大淩河城下會戰,那麽這次大戰打起來,不會比去年京城下的大戰規模小很多。
去年京城下的大戰,下來了一個袁崇煥,上去了一個祖大壽,至於孫傳庭,更是在兵部尚書的位子上,做得牢靠無比了。
侯雙龍這人,是積年的老監軍了,因為擅長軍事,在天啟年間就被派到了關外監軍,他的遭遇和高函手下的錢良虎,倒是差不多,都是在魏忠賢最得勢的時候,遠離了中樞,雖然閹黨的風光沒有被趕上,但是,後來皇帝對閹黨的反攻倒算,也沒有落到他們的頭上。
侯雙龍也是如此,閹黨沒倒臺之前,他就是比較低調,以至於很多遼東的將軍,都忘記了自家軍中,還有這麽一號人,但是,隨著戰事起,侯雙林慢慢的露出了自己的鋒芒,數次大戰,他或者是建言,或者是領軍,甚至身先士卒,逐漸被遼軍所接受。
而他自己,也因為功績,被擢升為山海關監軍。皇帝的器重,可見一斑。
侯雙龍此人,平生最敬佩的人,就是三寶太監鄭和,與人接觸,都是言必提三寶太監,大嘆宮裏的人,若是多出幾個三寶太監這樣的爺們,大明何懼不興。
他做人做事,都以三寶太監為榜樣,自然是公心多,私心少,說來很難置信,宮裏出來的人,想要建功立業的,怕是除了他,再也找不到第二人了。
這一次,他領兵從山海關出發,在寧遠弄清楚了高函的來歷,立刻快馬加鞭的朝著高函這邊靠攏。
他的心思很簡單,他身為山海關監軍,在諸位總兵都不在場的情況下,以他的職銜,足以節制這些關外的兵馬,諒那些參將游擊也不敢不臨時奉他的將領。
至於錦衣衛那邊,那就更好說了,錦衣衛是什麽人,那是天子親軍,皇帝的爪牙,他而侯雙龍是什麽人,他是皇帝的家奴,是皇帝來出來監管這些兵馬的,大家都是一家人,為一個主子辦事的,還有什麽不好商量的。
他絕對不會認為那個錦衣衛副指揮使高函,在軍事上的才能會比他高,就算對方真的看過幾本兵書,或許打了幾個小勝仗,但是年紀在那裏擺著的,這統帥數萬大軍,一個三十都不到的娃娃,能有什麽聲望,哪怕能力勉強夠了也不行。
錦衣衛的兵馬和韃子打了兩仗,贏了,他也不覺得奇怪,開什麽玩笑,陛下既然敢從海路將這支兵馬沒經過兵部派到這裏來,那是肯定是在這支兵馬上下了大本錢的,從裝備軍械到士卒,肯定都是京營裏的佼佼者,這樣的兵馬要是一點成績都不出,那陛下豈不是糟蹋了銀子。
正經是這些陛下下了大本錢的兵馬,他得盡快趕去,替陛下好好的看著,別讓打贏了兩仗就有些得意忘形的那個錦衣衛副指揮使胡亂謔謔了,當然,如果那個高函好商量,他也不介意和對方齊心協力,好好的在這遼西合作,大戰一場韃子。
如今雙方精銳齊出,大軍雲集,這一仗打下來,沒準真能打出遼東十年八年的平靜,若是運道不錯,有袁崇煥當年在寧遠城頭的運氣,他侯雙龍成為大明朝第二個三寶太監,也未可知。
六千兵馬進駐大營,侯雙龍的山海關兵馬,毫不猶豫的直接越過錦州和右屯的兵馬,朝著距離錦衣衛的兵馬不過十裏的地方而去,這一處營房,錦衣衛的兵馬剛剛離開不過幾天,大部分都還完好。
一邊通知錦州的兵馬和右屯的兵馬的領兵將領,來自己的中軍報道,侯雙龍一面派人去關寧軍那邊,命令吳三桂立刻來見。
在他看來,區區一個游擊將領,領著關寧軍五千兵馬,簡直是一個笑話,幾個參將聽著一個游擊的命令,也實在是不成體統,這是朝廷的兵馬,可不是吳家的私兵。
面對如此強勢的監軍,吳三桂也好,陸萬也好,甚至錦州後來的那位參將田豐也好,一個個老老實實的到侯雙龍的中軍來報道。
侯雙龍倒是也沒有擺什麽監軍架子,只是好生勉勵了一下這幾個將領,並強調一點,大軍行進在外,必須有一個同意的指揮,而此處職銜最高的,就是山海關副總兵李銘和他這個監軍了,所以,大家務必要遵從號令,統一行動。
太監的笑臉,沒人敢信,不過對方雖然強勢,但是占著道理,眾人除了唯唯諾諾,倒是也沒有炸刺的。
而山海關來的兵馬人數最多,氣勢也是最盛,似乎由他們主導戰事,也是不錯的選擇,盡管大家都知道,離開了這裏,各自回到各自的防區,這位監軍大人的話就未必好使了,但是,在這裏,對方的話可是有著六千兵馬做保證的,當中跳出來反對,可不是什麽明智的選擇。
(本章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天塌下來有個子高的盯著,敗了,那是高函不力,他吳襄的兵馬可是拼著全力配合錦衣衛的人馬了,朝廷的板子,那絕對打不到他身上來,但是,若是勝了,那自然是功勞少不得他一份,甚至他的聲望,勢力,會因此再進一步。
作為軍頭,自然是手中的兵馬越多,實力越強,才會被朝廷重用。這個不用多說,遠有李成梁,近有祖大壽,若不是因為手中兵馬夠強,遼東哪裏輪得到他們主事。
其他的總兵馬世龍之輩,也是這樣的想法,所以,大家不謀而合的想到一起去了。
盡管依然有著保存實力的想法,但是,手中能派出去的兵馬,還是盡量派出去了。
但是山海關這邊來的兵馬,可未必是想著這樣的念頭,不管是吳襄還是馬世龍,甚至是後屯的游擊,都是想著依附跟隨在高函的兵馬後面,伺機建功,但是山海關這邊來的六千人馬,雖然統領是山海關副總兵劉謙,但是,真正在這支人馬裏說話了算的,是監軍侯雙龍。
眼下高函身邊以錦衣衛的兵馬為核心的大明兵馬,已經超過兩萬餘人,而若是加上山海關來的兵馬,這人數直逼三萬,而此刻祖大壽被困在大淩河城裏的兵馬,也不過兩萬人。
這個數量的兵馬,這放在前些年,號稱十萬都不為過,至少韃子們就經常這麽做,若是大淩河城下會戰,那麽這次大戰打起來,不會比去年京城下的大戰規模小很多。
去年京城下的大戰,下來了一個袁崇煥,上去了一個祖大壽,至於孫傳庭,更是在兵部尚書的位子上,做得牢靠無比了。
侯雙龍這人,是積年的老監軍了,因為擅長軍事,在天啟年間就被派到了關外監軍,他的遭遇和高函手下的錢良虎,倒是差不多,都是在魏忠賢最得勢的時候,遠離了中樞,雖然閹黨的風光沒有被趕上,但是,後來皇帝對閹黨的反攻倒算,也沒有落到他們的頭上。
侯雙龍也是如此,閹黨沒倒臺之前,他就是比較低調,以至於很多遼東的將軍,都忘記了自家軍中,還有這麽一號人,但是,隨著戰事起,侯雙林慢慢的露出了自己的鋒芒,數次大戰,他或者是建言,或者是領軍,甚至身先士卒,逐漸被遼軍所接受。
而他自己,也因為功績,被擢升為山海關監軍。皇帝的器重,可見一斑。
侯雙龍此人,平生最敬佩的人,就是三寶太監鄭和,與人接觸,都是言必提三寶太監,大嘆宮裏的人,若是多出幾個三寶太監這樣的爺們,大明何懼不興。
他做人做事,都以三寶太監為榜樣,自然是公心多,私心少,說來很難置信,宮裏出來的人,想要建功立業的,怕是除了他,再也找不到第二人了。
這一次,他領兵從山海關出發,在寧遠弄清楚了高函的來歷,立刻快馬加鞭的朝著高函這邊靠攏。
他的心思很簡單,他身為山海關監軍,在諸位總兵都不在場的情況下,以他的職銜,足以節制這些關外的兵馬,諒那些參將游擊也不敢不臨時奉他的將領。
至於錦衣衛那邊,那就更好說了,錦衣衛是什麽人,那是天子親軍,皇帝的爪牙,他而侯雙龍是什麽人,他是皇帝的家奴,是皇帝來出來監管這些兵馬的,大家都是一家人,為一個主子辦事的,還有什麽不好商量的。
他絕對不會認為那個錦衣衛副指揮使高函,在軍事上的才能會比他高,就算對方真的看過幾本兵書,或許打了幾個小勝仗,但是年紀在那裏擺著的,這統帥數萬大軍,一個三十都不到的娃娃,能有什麽聲望,哪怕能力勉強夠了也不行。
錦衣衛的兵馬和韃子打了兩仗,贏了,他也不覺得奇怪,開什麽玩笑,陛下既然敢從海路將這支兵馬沒經過兵部派到這裏來,那是肯定是在這支兵馬上下了大本錢的,從裝備軍械到士卒,肯定都是京營裏的佼佼者,這樣的兵馬要是一點成績都不出,那陛下豈不是糟蹋了銀子。
正經是這些陛下下了大本錢的兵馬,他得盡快趕去,替陛下好好的看著,別讓打贏了兩仗就有些得意忘形的那個錦衣衛副指揮使胡亂謔謔了,當然,如果那個高函好商量,他也不介意和對方齊心協力,好好的在這遼西合作,大戰一場韃子。
如今雙方精銳齊出,大軍雲集,這一仗打下來,沒準真能打出遼東十年八年的平靜,若是運道不錯,有袁崇煥當年在寧遠城頭的運氣,他侯雙龍成為大明朝第二個三寶太監,也未可知。
六千兵馬進駐大營,侯雙龍的山海關兵馬,毫不猶豫的直接越過錦州和右屯的兵馬,朝著距離錦衣衛的兵馬不過十裏的地方而去,這一處營房,錦衣衛的兵馬剛剛離開不過幾天,大部分都還完好。
一邊通知錦州的兵馬和右屯的兵馬的領兵將領,來自己的中軍報道,侯雙龍一面派人去關寧軍那邊,命令吳三桂立刻來見。
在他看來,區區一個游擊將領,領著關寧軍五千兵馬,簡直是一個笑話,幾個參將聽著一個游擊的命令,也實在是不成體統,這是朝廷的兵馬,可不是吳家的私兵。
面對如此強勢的監軍,吳三桂也好,陸萬也好,甚至錦州後來的那位參將田豐也好,一個個老老實實的到侯雙龍的中軍來報道。
侯雙龍倒是也沒有擺什麽監軍架子,只是好生勉勵了一下這幾個將領,並強調一點,大軍行進在外,必須有一個同意的指揮,而此處職銜最高的,就是山海關副總兵李銘和他這個監軍了,所以,大家務必要遵從號令,統一行動。
太監的笑臉,沒人敢信,不過對方雖然強勢,但是占著道理,眾人除了唯唯諾諾,倒是也沒有炸刺的。
而山海關來的兵馬人數最多,氣勢也是最盛,似乎由他們主導戰事,也是不錯的選擇,盡管大家都知道,離開了這裏,各自回到各自的防區,這位監軍大人的話就未必好使了,但是,在這裏,對方的話可是有著六千兵馬做保證的,當中跳出來反對,可不是什麽明智的選擇。
(本章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