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8章:沒有華夏文明,就沒有文藝覆興?(11)
關燈
小
中
大
第908章:沒有華夏文明,就沒有文藝覆興? (11)
,就記載了西征途中的大事。
竹簡中說,穆天子到高原後,“千裏無人”,“大荒萬裏”,“高原漠漠”“牛馬蕃蕃”。
意思是說,高原上根本沒有人煙,只有成群成群的野牛野馬。
這說明,當時的吐蕃高原,是無人區。
所以,竹簡中說:“王悅,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哉華夏,泱泱周邦,為此方國。”
意思是,穆天子很高興,說大周的疆土可真大啊,這裏也是我的土地啊。
八思巴等人看後,心中說不出什麽滋味。
竹簡的記載很明顯,吐蕃高原,是周天子發現的新土。
更重要的是,竹簡還記載“王命伯容,取旈為帳,作居,師悅。”
翻譯過來就是,穆天子命令一個叫伯容的人,用野牛的長毛,做成帳篷,當做營房,將士們都很高興。
這麽說的話,吐蕃人特有的的牦牛毛黑帳篷,是周天子到高原時發明的?
以此推論,最早一批吐蕃人,是周朝的駐軍?實打實的華夏人?
因為竹簡又記載:
“王再西,過昆侖,逐落日。”
“王曰:虎賁聶!爾聽予誥!一師作二,以鎮南北,牧六畜。”
“聶曰:王誥是從,臣服佐命。六畜蕃息,王常所用。”
“王曰:聶!以待來年,以女來歸。”
什麽意思?
就是說,穆天子到了高原,意猶未盡,還要向著落日的方向繼續西行。他命令虎賁(周朝禁軍首領)聶,讓他把一個師的軍隊,分為兩部分,鎮守高原南北,牧養野牛野馬。
聶回答:臣遵守王的命令,一定要讓六畜繁盛,為王所用。
穆天子說:聶啊,等到以後,我會把你們的妻子送來,你們就安心守在這裏吧。
除了這些,竹簡有記載了一些後來的事。周穆王繼續西征後,再也沒有來到高原,但天子沒有食言,他送來了留在高原放牧的將士們的家屬,希望聶和他的將士,能夠長期在高原放牧,向周室輸送牛馬牲口。
又記載了,聶帶人修建帳篷,放羊牧馬的過程。
而吐蕃歷史上第一位讚普,名叫聶赤,帶一個聶字!而他的妻子叫南穆,帶一個穆字。
這難道是巧合麽?
這是不是說明,傳說中的第一代讚普聶赤,就是這個聶?
八思巴等人越看越是心驚。他們有看了幾件青銅器,乃是周穆王送給史官姚岐的賞賜,銘文是:太史岐賞功。
這個太史姚岐,沒有跟隨周穆王繼續西征,也沒有返回周都鎬京,卻留在了高原。
為什麽?
為什麽穆天子還要賞賜他銅器?要知道,那時銅器可是很貴重的。
八思巴等人猜測,原因只有一個。太史姚岐是留在高原監視聶的。他應該定期派人送信給鎬京的周穆王,稟報聶是否忠心可靠。
所以他有功,穆天子才賞賜他銅器。
而這個姚岐,最終也沒有回到雍州,而是死在了高原。
結果不難猜測。後來聶果然在高原自立了。讚普之意,本為大丈夫,這本就是中原之語,並不是君主之意。
這說明,聶自稱“大丈夫”,既表明了雄心,又沒有真的以一國之君自居,他應該還是尊奉周天子的。
只是後來,讚普之意才有“大丈夫”變成君主。
李洛看到八思巴等人面面相覷,神色怪異,皺眉問道:“這些竹簡說了什麽?”
八思巴只能實話實話的將竹簡上的內容說了一遍。
“果真?”唐主露出驚訝之色,“朕早聽中原大儒說起,羌人和吐蕃人實為漢人,俱為華夏後裔。只是不知道個中詳細。今日始知其肇也!”
李洛將竹簡一枚枚拿起來端詳讚嘆,恍惚間差點連自己都信了。
八思巴道:“看這竹簡記載,必是如此了。不過,後來中原漢人,估計也不止一次西遷高原。周朝這支,不過是最早的一批,也是最早的一個部落了。”
白蘭法王等高僧也都點頭。
無論他們願不願意承認,事實擺在眼前。
吐蕃人,的確就是華夏一脈,說是中原漢人,似乎也不算錯。
總之,漢蕃羌一家,是可以斷定的。
李洛繞著竹簡,一邊踱步,一邊連連嘆息,目光爍爍的看著八思巴,意味深長的說道:“川西羌人,如今已經歸為漢人,倒也是覆為一家了。如今,漢吐蕃同源之翔實,已經就在眼前,可漢羌同源之翔實,竟然還沒有發現。”
八思巴立刻會意,他心中嘆息一聲,雙手合十的說道:“吐蕃人,實際上並無統一族號,自古以來,諸部林立,實在不利於教化。”
“小僧懇請陛下,令吐蕃諸族,歸漢!”
“哦?”唐主不置可否的看看其他高僧,“金輪法王之言,諸位以為如何?”
大皇帝似笑非笑的目光掃過去,一班高僧人人心中一凜。
“小僧以為,金輪法王言之有理,善哉!”白蘭法王硬著頭皮說道。
事實擺在眼前,吐蕃人本就是華夏移民,這是無可辯駁的史實。而且,吐蕃人本就不是出自一個部族,而是多個不同部族。這些年各族相互爭鬥不休,也不是什麽好事。
諸族歸漢,既符合史書,又符合當前。
唐主欣然點頭,“好。諸位既請,那朕就覆吐蕃諸部之名為漢,不分彼此!嗯,吐蕃諸部,本就綰發右衽,此與漢同,倒是不必大改。”
“不過,吐蕃歷法不夠精準。雖說吐蕃人也過年,可和漢歷元旦,總是差了一兩天。嗯,自今日起,該行漢歷。”
“州郡縣官府公文,宜用中原文字。這既然歸漢,當然要像個樣子。吐蕃人本非夷狄,這文教大法,當然要不分彼此。”
“還有,既然穆天子時,就發現了高原新土,那就改蕃州為穆州,以此紀念穆王吧。”
“另,朕之前已經重新設置度量衡,以為天下標準,一體推行之。”
皇帝一口氣說完,八思巴等人也只能頻頻點頭。
要說與漢人風俗最接近的游牧民族,的確就是吐蕃和羌人。很多地方,包括風俗,三者都有相似之處。吐蕃人和羌人綰發右衽,和北方胡族迥異。就是語言,也同屬一個語系。
很快,竹簡的內容就傳播開來。隨著一道《吐蕃諸部歸漢詔》的詔書頒布,幾十個名稱不同的高原部族,全部歸漢。
沒用幾天的蕃州之名,又變成了穆州。
…………
十月初六,攝政皇後臨朝聽政。
這快到年底了,朝廷事物更加繁忙了。
“攝政皇後陛下駕到!監國太子殿下駕到!”
隨著一聲長長的唱喝,鳳冠朝服的崔秀寧攜著小太子李征,步履從容、落落大方的走入大殿,登上丹墀。
數百名文武大臣在三府相公的領銜下,一起舞蹈下跪,山呼朝拜。
“皇後陛下萬福金安!太子殿下萬福金安!”
崔秀寧坐在寶座上,右下側坐著一本正經的小太子。
只有九虛歲的小太子,不知為何,目光有意無意的瞟了瞟頭戴芙蓉冠的司婦寺卿辛苦。
這個姐姐,好漂亮,好神氣啊,倒是有點像母後。
“諸卿平身,就坐吧。”崔秀寧淡淡笑道,繡著五彩雲紋的袍袖虛扶一下。
“謝皇後陛下!”眾臣一起平身,按照品級,正坐在厚厚的棉花坐席上。
坐在最後面的五品官,隔寶座足有七唐丈遠,只能勉強聽到皇後的聲音。
政事堂中相林必舉首先站起出列,舉起玉笏奏道:“啟奏皇後陛下,大唐簡體字已經推行數年,卓有成效。如今翰林院編纂的《洪武字典》已告功成。”
言罷回首道:“牟院使,快將《洪武字典》上呈皇後陛下過目。”
翰林院牟巘就捧著厚厚的一本精裝大書,出列奏道:“啟奏皇後陛下,這就是新編纂而成的《洪武字典》。共收錄華夏漢字五萬兩千二百一十二字,其中常用簡化字四千八百二十四個。”
“臣等參考前宋《集韻》,共耗時三年零四月,耗銀十三萬七千餘元,參與編纂的大儒名士,共計一百三十七人,查閱典籍圖書三千二百餘冊。”
中官常侍康西接過沈甸甸的《洪武字典》,恭敬的呈現給皇後。
崔秀寧接過這鉛活字印刷的第一本《洪武字典》,打開一看,但見字跡端正,印刷精美,而且註音簡介,感到很是滿意。
就是太厚重了些。
她記得後世的《中華大字典》記載漢字五萬,《新華字典》屬於簡潔版,收錄漢字只有一萬出頭。
這麽說的話,宋末元初的漢字,比起後世要少一萬多字。那麽很多字應該是明清出現的。《康熙字典》好像也有五萬字了。
漢字的數量,其實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現在《洪武字典》花費三年多時間,用了一百多個學者才編纂完成,說明這個時代,漢字也就是五萬多字了。
後世出現的很多新字,只是明清時代鉆研訓詁和考古的八股文人在無聊時搞出來的東西,大多沒有必要。
然而他們借著滿人剛入關沒有文化,借助編纂《康熙字典》的機會,大量造字,挾帶私貨。
“本宮認為,這《洪武字典》編纂的很是典範。不過,收錄五萬兩千字,書本太厚,用紙太多,這成本必定不低吧?”崔秀寧問道。
工部官員出列奏道:“啟稟皇後陛下,工部算過,印刷一套《洪武字典》需要的工料和人工,需要耗銀四塊銀圓。”
四塊銀圓!
這是什麽概念?
一個九品鄉正的俸祿,每月也才四塊銀元。等於說,抵得上一個鄉長一個月的工資!
真的貴啊。
有多少人能舍得買?或者買得起?普通一家百姓的全年收入,也就二三十塊銀元。
這個成本,真的不利於推廣。
崔秀寧道:“再參考《洪武字典》,編纂一部簡化版的小字典,只收錄一萬較為常用的漢字。《洪武字典》改為《洪武字源》,簡化版就叫《洪武字典》,在推廣天下,先刊印一百萬本。”
眾人一聽,紛紛點頭。
這個法子好啊。
如此一來,《洪武字典》成本不到一塊銀元。而且重量厚度都變小了很多,很利於推廣了。至於收錄五萬多字的《洪武字源》,則可以作為研究深造而用。畢竟,一般人還真用不上。
說完了字典之事,錢選出列奏道:
“皇後陛下,如今我大唐已經恢覆中原,一統天下。臣等以為,是該準備編修《宋史》了,還有這《遼史》、《金史》、《西夏史》、《元史》,都應該編修。”
“這一來,可示大唐繼承華夏大統。二來,我大唐武功赫赫,連年開疆拓土,可修文大事,卻相對弱了些。借助修史,也能彰顯大唐文治。同時,也能聚集天下名士,共襄盛舉,為朝廷效力,一舉三得啊。”
錢選話剛落音,文臣們都是紛紛表示附議。
可司婦寺卿辛苦卻出列提出了異議。
“娘娘。”辛苦對皇後陛下的稱呼,顯示了她的特殊。
“適才錢侍郎提到修史,臣是讚同的。可是為何要修《元史》呢?微臣以為,蒙元不過強盜之屬,豪奪中原,荼毒天下,並無一絲功績,一無是處。這所謂大元,根本就是笑話,不配大唐為其修史。”
辛苦說的毫不客氣,完全就是把“大元”扔到地上踩。
“辛寺卿此言差矣!”
大鴻臚李簽站起來出列:“皇後陛下,辛苦此言看似有理,卻是不合史家規矩,也不合國朝大統。”
“元廷雖然暴虐,也是以夷狄強取豪奪天下,可畢竟占了中原近六十年,還占了南方十年。當年蒙元一統天下,這也是事實。怎麽就能視而不見呢?難道還能隱瞞天下人麽?”
“太宗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啊。要是不修元史,那麽後人如何得知中原曾經被夷狄荼毒,又如何引以為戒呢?”
王恂也出列說道:
“大鴻臚言之有理。皇後陛下,辛寺卿的話,雖說聽著解氣,卻並不理智。不修元史,那麽江北這近六十年,是在誰治下?難道中原這五六十年之事,都是虛幻不成?南方元據十年,也是虛幻不成?這不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麽?”
辛苦很不服氣的說道:“朱溫篡位,陛下廢了後梁之號,廢黜朱溫皇帝之號。這就是氣魄!我大唐以道治天下,不修元史,行的是華夷之辯的道。為何要瞻前顧後?”
牟巘搖頭:“此言差矣。陛下雖然廢了後梁之號,也廢了朱溫皇帝名號,可陛下並沒有刪除後梁歷史啊。後梁時發生的事,還是記載在史書之中的。”
“可要是不修元史,那麽這些年的事,不就是被完全抹除,一片空白?這如何使得呢?我大唐以道治天下,陛下和皇後數次強調,與時俱進,實事求是才是依道治國之本。”
太史令姚隧出列道:“臣說句公道話。蒙元雖然暴虐,人神共憤,可要說什麽好處都沒留下,那就不夠實事求是了。”
“起碼,元廷修了幾萬裏的驛道,省了大唐好多功夫。光是這驛站驛道,也不能一筆抹殺。”
辛苦聽到這裏,更是不高興了。冷哼一聲道:“太史令此話,當真好沒道理。元廷累死了很多百姓不假,可何曾修過一裏半裏的驛道?這幾萬裏的驛道,難道不是我大唐修建的?關韃子什麽事?”
什麽?
眾人面面相覷。
辛苦之言,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完全就是睜眼說瞎話了。
誰都知道,元廷修了幾萬裏驛道是事實。可是這女子,竟然不認帳!
蒙元修的幾萬裏驛道,到了她嘴裏,成了大唐修建的了。
沒錯,說內心話,大臣們當然希望,這幾萬裏驛站是大唐的功績。可問題是,真不是啊。
難道煌煌大唐,堂堂朝廷,要當著天下人信口雌黃嗎?
然而,等看到皇後陛下露出沈思的神色,大臣們的反對之言,就只能暫時咽下去。
看樣子,皇後陛下,竟然也認為辛苦說的對?
難道皇後陛下,也想把幾萬裏驛道的功績,記在大唐的賬上?
這…不太好吧?
崔秀寧收回思緒,淡然一笑,“諸卿說的有理。辛苦所言,也不是完全無理。嗯,修史乃大唐文治大事,不可不慎。此事,還是等陛下回朝裁決吧。”
政治上已經很老練的崔後,決定暫時不討論是否要修《元史》之事。
不過,對於修《宋史》和《遼金西夏史》,所有人都是沒有異議,那是肯定要修的。
小太子李征,看著辛苦退下,小臉蛋上露出一絲好奇的神色。
這辛苦,很是不一樣啊。
她說的話,倒是挺有趣。
這時,林必舉再次站起來說道:“啟奏皇後陛下,如今中原植樹造林工程,已經全部結束。環衛寺報,北方難民共植樹三千萬株,各處大山上的小樹苗,最少一半栽倒了兩河沿岸和荒野之處。”
“關中,河南,齊魯之地,從北到南共有三道,也就是皇後陛下所說的防護林。不出十年,中原就會綠樹成蔭,水土豐茂。”
“請旨,這閑下來的難民,如何安排?”
崔秀寧道:“西苑和黃河,水庫不是還沒修完麽?就讓他們參與修吧。總是,不能光吃飯不做事,朝廷那麽多的賑濟糧食,不能白花。”
“遵旨!”林必舉領命。
PS:蟹蟹大家支持,現在月票又一次殺入全站百強了,希望一直能穩住。不會忘記加更的,晚安!哦,今天才知道,還有名叫董事長的人,姓董…
第947、948章:文武之爭
政事堂左相崔牧出列奏道:“啟奏皇後陛下,長安營建大臣張志純奏,長安城和長安皇宮,明年二月就可全面完工。張志純請朝廷準備遷都事宜。”
長安城和長安宮還有幾個月就完工了?文武百官聞言,都是神色振奮。
六七十萬人修建長安工程,已經整整三年了。截止目前,已經耗費錢糧兩千萬了。
這還是在大多數勞工都是奴隸,所有材料都不需要花錢的情況下。否則的話,耗費的錢糧最少需要六七千萬。
長安工程不但用工巨大,耗時數年,而且集中了全國最頂尖的建築工匠三千餘人負責各項修建。可謂空前絕後。
要不是大唐發了很多戰爭橫財,俘獲了很多奴隸戰俘,是根本沒有財力修建長安工程的。
長安工程,可以說是建立在異族的血淚之上。光累死的南洋和天竺奴隸,就數以千計。
如今,還有幾個月就要完工了。
工部侍郎出列道:“臣上月去關中,觀摩了長安工程。哎呀,當真是氣象萬千,天下無雙啊。大概的工程都差不多了,最後幾個月,就是精雕細琢了。以臣之見,更甚先唐長安城矣。”
林必舉笑道:“長安工程雖然還未完全完工,卻已經被稱為天下第一城。作為大唐天朝國度,足夠體面了。”
“除了長安城和長安宮,郭守敬主持的雍州水利工程,也要快完工了。短短數年,此時的關中已經水草豐茂,山清水秀。就連黃河,也清了很多啊。”
這些消息,崔秀寧當然早就知道,可是她還是很高興。
“嗯,朝廷準備遷都事宜,必要安排妥當。明年二月,朝廷就要搬到長安了。”崔秀寧說道。
楊漢明道:“皇後陛下,遷都之後,東都洛陽就空出來了。臣請旨,修建東都洛陽。洛陽宮室殘破狹小,洛陽城也不覆往昔之盛,實在當不起東都之名。”
崔秀寧蛾眉微皺,“這幾年,大唐大興土木,十萬人以上的大工程,就有六個之多,耗費錢糧無數。如今,天下初安,百廢待興,西邊還有元軍虎視眈眈,再要修建東都洛陽,怕是不利於天下民生。”
楊漢明奏道:“皇後陛下仁慈,臣等都是心知肚明。可是,洛陽殘破,終究還是要修。臣等以為,趁著我大唐還有二百萬奴隸俘虜,晚修不如早修。”
“反正,奴隸就是不做事,也要吃法啊。既然他們總要耗費糧食,還不如別讓他們閑下來。要是多少年後再修,耗費的錢糧只會更多啊。”
“不可!”崔牧出列反對,“楊相國之言,看似有理,其實不然。”崔牧舉著玉笏拍拍手,侃侃而談道:
“皇後陛下,奴隸們固然不修建工程時也要吃飯,可他們難道不能幫助朝廷種糧捕魚?難道不能幫助朝廷開礦挖煤?這可都是增加朝廷收益的。他們就是不修宮殿,也不會吃白食。”
“可要是讓他們再修建宮殿,那麽朝廷的公田,就少了糧食。朝廷的礦山,就少了礦石。這說起來,難道不也算是朝廷的損失?”
“眼下,還有幾百萬北方流民要養。再讓那麽多奴隸們不種糧食去修建宮殿,那大唐的糧食就不夠吃了。所以,臣反對再修建洛陽。”
林必舉也說道:“洛陽的確要大修,可一動就是大工程。臣也反對修建洛陽,起碼也要在五年之後。”
“五年之內,不能再動大工程。”崔秀寧搖頭,“大唐要休養生息。就是奴隸,也不能太過苛待。奴隸也是人,總要讓他們有活路。”
皇後既然說暫時不修建洛陽,那就沒什麽好商議的了。
崔秀寧繼續說道:“今年的新科進士,選拔一些高原地帶之人,送到吐蕃為官。朝廷不會虧待他們。凡是在吐蕃為官之人,五年之內一定調回,按政績,升二到四級任用。”
這就是一種補償和優待了。
吏部立刻記錄在案,準備照此辦理。
崔秀寧又道:“眼下最要緊的政事,乃是移民東北四州。楊序雖然收了東北四州,可幾乎就是無人區。那裏物產豐富,土地肥沃,可養民數千萬,怎能荒廢?移民之事,如今進行的如何了?”
戶部尚書出列道:“臣本就要奏明皇後陛下。移民優待條款一出,越州、贛州、揚州這些人煙稠密之地,申請移民者甚多。至今,已超過百萬人。”
“加上其他各州,到洪武六年底,兩百萬移民還是有的。所以,人口已經不是難題,難題是如何將移民送到東北四州。第一批移民,明年開春後就要動身了。”
數倍的授田數量,和十年免稅的優惠,讓很多安土重遷的百姓動了移民東北的心思。越是人多地少的地方,願意移民的人就越多。
崔秀寧道:“讓水師組織商船,分批運送。不但要帶去稻種,還要帶去棉種,甘蔗,土豆,紅薯,玉米等種子。每批運送十萬人,這兩三年功夫,運送兩百多萬移民怎麽也夠了。”
“醫衛寺,還要抽調各地醫院人手,組建東北醫院和東北醫學堂。禮部準備組建東北師範學堂和東北大學堂。工部準備在四州修建各道廟,地方官衙。”
“洪武大移民,是朝廷長期大業,不能貪快。一步步的辦就是了。陛下也說過,三年之內,諸事初備就算小成。十年之後,四州共要移民五百萬,諸事皆備,才算大成。”
皇後一邊說,涉及到的部門就一邊記下。
說完了政事,接下來就是軍事了。
軍師府江鈞奏道:
“朱頷奏報,漠南草原,如今幾乎是無人區。草原上的胡人,幾乎都被元廷帶走西征了,朱頷估計漠北也差不多。軍師府認為,朝廷應該盡快出兵,占據草原西陲的金山山口。不然的話,等元軍緩過勁來,一定會從金山山口重新進入大漠。”
由於蒙古兵少,這些年元廷一直在搜括大漠草原的胡人部落。無論是蒙古部落還是非蒙古部落,都被視作蒙古國族,青壯編入蒙古軍隊。
元廷西遷急需要本部族的人口充實核心武力,所以不但遼東,就是漠南漠北的漁獵游牧部落,也幾乎被挾卷一空。
如今的大漠之上,騎馬跑上百裏,也難以見到一個帳篷,分外荒涼。
但是,這種局面絕對是暫時的。
草原是蒙古人的家,他們不可能真正放棄大漠草原。等到在西方的統治鞏固,等到徹底征服了西方世界,蒙古大軍一定會再次回到草原。
然後,就像當年一樣,南下叩邊!
到那時,大唐就被動了。事實證明,古代農耕民族要想在草原上徹底征服游牧民族,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不是打不過,是跑不過。
只要幾萬蒙古騎兵重新出現在草原,那麽整個大唐的北方邊境,都將承受壓力。
所以,唐廷的對策是,趁著蒙古盡數西遷這個有利的空隙,構築金山防線,堵死蒙古人東歸的草原通道。
然後,慢慢向草原移民,發展羊毛紡織和肉奶產業。
誰說漢人一定只能種地,不會放牧?那只是好處不夠而已。
“準奏。”崔秀寧毫不猶豫的點頭,“朱頷的兵,應該閑下來了。就派兩個火器旅,兩個騎兵旅,構築金山防線。兩萬多人夠用麽?”
“只要不打大仗,足夠了。”都烈出列道,“金山南北一千多裏,山勢巍峨,卻只有四個山口能通過兵馬。兩萬人只要扼守住這四個山口,就能擋住十萬蒙古鐵騎東侵。”
“不過,還需要在幾個山口修建關隘。數千裏迢迢,修建關隘的勞工,倒是個麻煩。”
“這有何難。”江鈞笑道,“就讓守衛金山的將士來修。幾個關隘,修起來並不難。金山想必也不缺石料,工部派一批工匠去指導就行了。”
“不過,金山地處大漠西陲,與西域一山之隔,可因為苦寒,艱苦遠勝西域。將士們在那裏戍邊,時日長了可不行。陛下之前說,三年一輪換。以臣之見,三年長了些,莫若兩年一輪換。”
崔秀寧點頭:“那就這麽辦吧,兩年一輪換。兵部拿出一個章程,將戍邊將士之待遇,按照所在防區,增設津貼銀。越艱苦的地方,津貼銀就越多,並優先升職。大唐以武道安定天下,不虧待將士,就是朝廷的武道。”
“遵旨!”兵部官員們都露出笑容。
而文官們卻神色無奈。
朝廷對這些做軍的漢子,委實是太過優待了些。如今民間好男兒,欲從軍者實在太多了。這是好事麽?
大小武士日益目空下塵,不把文士放在眼裏。武人榮耀水漲船高,這長此以往,恐怕重現先唐武人專橫之禍啊。
財部尚書終於忍不住出列道:“皇後陛下,臣奏請,由財部制定津貼銀額度,不經兵部之手。兵部本就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他們都是武將,當然巴不得戍邊津貼銀越多越好,哪裏知道財部的困難呢?”
“大唐養了一百三十萬軍警,軍費和治安費占了國庫近半啊,朝廷已經不堪其重。這要是再讓兵部制定津貼銀,怕是又要多出一大筆開支。”
都烈立刻反對:“不妥!大司農(財部尚書),你可別忘了,大唐如今還在打仗!你們不能想著過河拆橋。”
“陛下的兵還在吐蕃,楊序的兵還在遼東,朱頷的兵在漠南,陳淑楨的兵在恒北。為了天下太平,開疆拓土,哪裏不需要兵!將士流血報國,遠離家人戍邊,怎麽就不能拿點津貼?”
“馬上要構築金山防線,明年還要對西域用兵,還要對波斯用兵!仗還沒打完,就要和將士計較錢糧麽!”
財部尚書臉色也不好看了,“大司馬,我可沒說給戍邊津貼不對!這是皇後陛下的意思,我安敢不尊?我的意思,是這筆錢這麽定,應該交給財部。兵部自己定,我們信不過。”
“我們信不過?”都烈冷笑,“你們是誰?是文臣麽?某還真不信,文官們都是這個意思。戍邊津貼,事關將士福祉,本就是兵部分內之事,為何不能定,反要交給你們?你們定一點點錢,將士會滿意?”
警部尚書也出列幫腔,“大司馬說的對。這軍費和治安費,兵部和警部當然繞不住去,怎麽讓財部來定?財部巴不得不出錢,這是明擺著的事。”
“沒錯,一百三十萬軍警,每年是要花很多錢糧。可是那麽多鄉村官吏,那麽多鄉村教師,總算文吏吧?難道花的錢少了?”
禮部尚書也不滿了,“這話就不對了。鄉村官吏是多,俸祿開支也不小,可鄉村官吏,大半都是退役武士警士擔任,說起來也應該算是兵部警部的開銷才對。哼,大唐國庫,一半都花在軍警身上,這是事實。財部難道不應該把關麽?”
“好了!”崔秀寧眼看文武雙方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爭執,真的有點生氣了。
媽蛋,為了錢,就在朝堂上開始爭吵,當老娘是假的?
眾人立刻一起低頭,不敢吱聲。
“橫豎每年不過多支出兩百多萬銀圓而已。津貼銀怎麽定,那些人該領,就讓兵部和財部會同商議著辦。兵部不要獅子大開口,財部也不要太過節約。”
崔秀寧似乎是和稀泥般的說道。
她心中很清楚,隨著大唐越來越穩固,朝廷的文武之爭,終於難以避免的出現了。
這是無解的問題。就是後世,也存在。
說起來,還是利益之爭。國庫的錢糧就是那麽多,武人花多了,文人們就要少花。武人的地位越來越高,文人們心中也失落,害怕失去話語權。
這些年,軍費和治安費開支浩大,可因為元軍還在中原,軍事壓倒一切,文官們也沒說什麽。
可隨著中原恢覆,文官們終於越來越不耐煩了。
他們認為,武士們越來越目中無人,開始給武士扣上跋扈的帽子。
甚至有大臣在私下商議,奏請裁軍,削減軍費,減輕朝廷負擔。
但是,崔秀寧只能壓制文武之爭,卻無法消弭。
而對於大唐這樣的體制來說,一旦不打仗了,文武之爭帶來的後果,就是朝廷內卷,相互爭利。
這當然也是文武制衡,說起來也有好處,但弊端同樣明顯。
退朝之後,崔秀寧回到寢宮,沈思良久。
想了很久,都想不出消除將來文武內卷的辦法。
似乎,是無解的。
後世是純粹的文官政府,軍人們完全靠邊站,可那是因為現代屬於後火器時代,軍人比例很小,軍人的武人性質也極大弱化了。
可在古代,顯然無法套用後世那一套。不然的話,不久的將來,就會再次出現以文馭武,文貴武賤的局面。
只要沒有仗打了,得天獨厚的文官們很快就能占據優勢。若是有十年八年太平,他們就會認為,軍餉太多了,還要繼續削減,再削減。
PS:大家晚安,蟹蟹支持。關於怎麽調和文武,制度上有更好的辦法麽?
第949、950章: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夜深了,殿外寒風蕭瑟,霜冷階涼。精美的宮燈下,崔秀寧仍然在伏案策劃。
宮人端上來的燕窩羹已沒有一絲熱氣,可沒有喝過一口。
大唐皇後皺著蛾眉,手中的筆半天也寫不出幾個字。
屁股決定腦袋,利益決定立場。文武之爭的核心,還是對於資源的分配。
首先是財政分配,第二是職務分配,第三是榮譽分配。
僅占人口總數百分之一的軍警,卻花了國庫將近一半的錢。文官們怎麽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就記載了西征途中的大事。
竹簡中說,穆天子到高原後,“千裏無人”,“大荒萬裏”,“高原漠漠”“牛馬蕃蕃”。
意思是說,高原上根本沒有人煙,只有成群成群的野牛野馬。
這說明,當時的吐蕃高原,是無人區。
所以,竹簡中說:“王悅,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哉華夏,泱泱周邦,為此方國。”
意思是,穆天子很高興,說大周的疆土可真大啊,這裏也是我的土地啊。
八思巴等人看後,心中說不出什麽滋味。
竹簡的記載很明顯,吐蕃高原,是周天子發現的新土。
更重要的是,竹簡還記載“王命伯容,取旈為帳,作居,師悅。”
翻譯過來就是,穆天子命令一個叫伯容的人,用野牛的長毛,做成帳篷,當做營房,將士們都很高興。
這麽說的話,吐蕃人特有的的牦牛毛黑帳篷,是周天子到高原時發明的?
以此推論,最早一批吐蕃人,是周朝的駐軍?實打實的華夏人?
因為竹簡又記載:
“王再西,過昆侖,逐落日。”
“王曰:虎賁聶!爾聽予誥!一師作二,以鎮南北,牧六畜。”
“聶曰:王誥是從,臣服佐命。六畜蕃息,王常所用。”
“王曰:聶!以待來年,以女來歸。”
什麽意思?
就是說,穆天子到了高原,意猶未盡,還要向著落日的方向繼續西行。他命令虎賁(周朝禁軍首領)聶,讓他把一個師的軍隊,分為兩部分,鎮守高原南北,牧養野牛野馬。
聶回答:臣遵守王的命令,一定要讓六畜繁盛,為王所用。
穆天子說:聶啊,等到以後,我會把你們的妻子送來,你們就安心守在這裏吧。
除了這些,竹簡有記載了一些後來的事。周穆王繼續西征後,再也沒有來到高原,但天子沒有食言,他送來了留在高原放牧的將士們的家屬,希望聶和他的將士,能夠長期在高原放牧,向周室輸送牛馬牲口。
又記載了,聶帶人修建帳篷,放羊牧馬的過程。
而吐蕃歷史上第一位讚普,名叫聶赤,帶一個聶字!而他的妻子叫南穆,帶一個穆字。
這難道是巧合麽?
這是不是說明,傳說中的第一代讚普聶赤,就是這個聶?
八思巴等人越看越是心驚。他們有看了幾件青銅器,乃是周穆王送給史官姚岐的賞賜,銘文是:太史岐賞功。
這個太史姚岐,沒有跟隨周穆王繼續西征,也沒有返回周都鎬京,卻留在了高原。
為什麽?
為什麽穆天子還要賞賜他銅器?要知道,那時銅器可是很貴重的。
八思巴等人猜測,原因只有一個。太史姚岐是留在高原監視聶的。他應該定期派人送信給鎬京的周穆王,稟報聶是否忠心可靠。
所以他有功,穆天子才賞賜他銅器。
而這個姚岐,最終也沒有回到雍州,而是死在了高原。
結果不難猜測。後來聶果然在高原自立了。讚普之意,本為大丈夫,這本就是中原之語,並不是君主之意。
這說明,聶自稱“大丈夫”,既表明了雄心,又沒有真的以一國之君自居,他應該還是尊奉周天子的。
只是後來,讚普之意才有“大丈夫”變成君主。
李洛看到八思巴等人面面相覷,神色怪異,皺眉問道:“這些竹簡說了什麽?”
八思巴只能實話實話的將竹簡上的內容說了一遍。
“果真?”唐主露出驚訝之色,“朕早聽中原大儒說起,羌人和吐蕃人實為漢人,俱為華夏後裔。只是不知道個中詳細。今日始知其肇也!”
李洛將竹簡一枚枚拿起來端詳讚嘆,恍惚間差點連自己都信了。
八思巴道:“看這竹簡記載,必是如此了。不過,後來中原漢人,估計也不止一次西遷高原。周朝這支,不過是最早的一批,也是最早的一個部落了。”
白蘭法王等高僧也都點頭。
無論他們願不願意承認,事實擺在眼前。
吐蕃人,的確就是華夏一脈,說是中原漢人,似乎也不算錯。
總之,漢蕃羌一家,是可以斷定的。
李洛繞著竹簡,一邊踱步,一邊連連嘆息,目光爍爍的看著八思巴,意味深長的說道:“川西羌人,如今已經歸為漢人,倒也是覆為一家了。如今,漢吐蕃同源之翔實,已經就在眼前,可漢羌同源之翔實,竟然還沒有發現。”
八思巴立刻會意,他心中嘆息一聲,雙手合十的說道:“吐蕃人,實際上並無統一族號,自古以來,諸部林立,實在不利於教化。”
“小僧懇請陛下,令吐蕃諸族,歸漢!”
“哦?”唐主不置可否的看看其他高僧,“金輪法王之言,諸位以為如何?”
大皇帝似笑非笑的目光掃過去,一班高僧人人心中一凜。
“小僧以為,金輪法王言之有理,善哉!”白蘭法王硬著頭皮說道。
事實擺在眼前,吐蕃人本就是華夏移民,這是無可辯駁的史實。而且,吐蕃人本就不是出自一個部族,而是多個不同部族。這些年各族相互爭鬥不休,也不是什麽好事。
諸族歸漢,既符合史書,又符合當前。
唐主欣然點頭,“好。諸位既請,那朕就覆吐蕃諸部之名為漢,不分彼此!嗯,吐蕃諸部,本就綰發右衽,此與漢同,倒是不必大改。”
“不過,吐蕃歷法不夠精準。雖說吐蕃人也過年,可和漢歷元旦,總是差了一兩天。嗯,自今日起,該行漢歷。”
“州郡縣官府公文,宜用中原文字。這既然歸漢,當然要像個樣子。吐蕃人本非夷狄,這文教大法,當然要不分彼此。”
“還有,既然穆天子時,就發現了高原新土,那就改蕃州為穆州,以此紀念穆王吧。”
“另,朕之前已經重新設置度量衡,以為天下標準,一體推行之。”
皇帝一口氣說完,八思巴等人也只能頻頻點頭。
要說與漢人風俗最接近的游牧民族,的確就是吐蕃和羌人。很多地方,包括風俗,三者都有相似之處。吐蕃人和羌人綰發右衽,和北方胡族迥異。就是語言,也同屬一個語系。
很快,竹簡的內容就傳播開來。隨著一道《吐蕃諸部歸漢詔》的詔書頒布,幾十個名稱不同的高原部族,全部歸漢。
沒用幾天的蕃州之名,又變成了穆州。
…………
十月初六,攝政皇後臨朝聽政。
這快到年底了,朝廷事物更加繁忙了。
“攝政皇後陛下駕到!監國太子殿下駕到!”
隨著一聲長長的唱喝,鳳冠朝服的崔秀寧攜著小太子李征,步履從容、落落大方的走入大殿,登上丹墀。
數百名文武大臣在三府相公的領銜下,一起舞蹈下跪,山呼朝拜。
“皇後陛下萬福金安!太子殿下萬福金安!”
崔秀寧坐在寶座上,右下側坐著一本正經的小太子。
只有九虛歲的小太子,不知為何,目光有意無意的瞟了瞟頭戴芙蓉冠的司婦寺卿辛苦。
這個姐姐,好漂亮,好神氣啊,倒是有點像母後。
“諸卿平身,就坐吧。”崔秀寧淡淡笑道,繡著五彩雲紋的袍袖虛扶一下。
“謝皇後陛下!”眾臣一起平身,按照品級,正坐在厚厚的棉花坐席上。
坐在最後面的五品官,隔寶座足有七唐丈遠,只能勉強聽到皇後的聲音。
政事堂中相林必舉首先站起出列,舉起玉笏奏道:“啟奏皇後陛下,大唐簡體字已經推行數年,卓有成效。如今翰林院編纂的《洪武字典》已告功成。”
言罷回首道:“牟院使,快將《洪武字典》上呈皇後陛下過目。”
翰林院牟巘就捧著厚厚的一本精裝大書,出列奏道:“啟奏皇後陛下,這就是新編纂而成的《洪武字典》。共收錄華夏漢字五萬兩千二百一十二字,其中常用簡化字四千八百二十四個。”
“臣等參考前宋《集韻》,共耗時三年零四月,耗銀十三萬七千餘元,參與編纂的大儒名士,共計一百三十七人,查閱典籍圖書三千二百餘冊。”
中官常侍康西接過沈甸甸的《洪武字典》,恭敬的呈現給皇後。
崔秀寧接過這鉛活字印刷的第一本《洪武字典》,打開一看,但見字跡端正,印刷精美,而且註音簡介,感到很是滿意。
就是太厚重了些。
她記得後世的《中華大字典》記載漢字五萬,《新華字典》屬於簡潔版,收錄漢字只有一萬出頭。
這麽說的話,宋末元初的漢字,比起後世要少一萬多字。那麽很多字應該是明清出現的。《康熙字典》好像也有五萬字了。
漢字的數量,其實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現在《洪武字典》花費三年多時間,用了一百多個學者才編纂完成,說明這個時代,漢字也就是五萬多字了。
後世出現的很多新字,只是明清時代鉆研訓詁和考古的八股文人在無聊時搞出來的東西,大多沒有必要。
然而他們借著滿人剛入關沒有文化,借助編纂《康熙字典》的機會,大量造字,挾帶私貨。
“本宮認為,這《洪武字典》編纂的很是典範。不過,收錄五萬兩千字,書本太厚,用紙太多,這成本必定不低吧?”崔秀寧問道。
工部官員出列奏道:“啟稟皇後陛下,工部算過,印刷一套《洪武字典》需要的工料和人工,需要耗銀四塊銀圓。”
四塊銀圓!
這是什麽概念?
一個九品鄉正的俸祿,每月也才四塊銀元。等於說,抵得上一個鄉長一個月的工資!
真的貴啊。
有多少人能舍得買?或者買得起?普通一家百姓的全年收入,也就二三十塊銀元。
這個成本,真的不利於推廣。
崔秀寧道:“再參考《洪武字典》,編纂一部簡化版的小字典,只收錄一萬較為常用的漢字。《洪武字典》改為《洪武字源》,簡化版就叫《洪武字典》,在推廣天下,先刊印一百萬本。”
眾人一聽,紛紛點頭。
這個法子好啊。
如此一來,《洪武字典》成本不到一塊銀元。而且重量厚度都變小了很多,很利於推廣了。至於收錄五萬多字的《洪武字源》,則可以作為研究深造而用。畢竟,一般人還真用不上。
說完了字典之事,錢選出列奏道:
“皇後陛下,如今我大唐已經恢覆中原,一統天下。臣等以為,是該準備編修《宋史》了,還有這《遼史》、《金史》、《西夏史》、《元史》,都應該編修。”
“這一來,可示大唐繼承華夏大統。二來,我大唐武功赫赫,連年開疆拓土,可修文大事,卻相對弱了些。借助修史,也能彰顯大唐文治。同時,也能聚集天下名士,共襄盛舉,為朝廷效力,一舉三得啊。”
錢選話剛落音,文臣們都是紛紛表示附議。
可司婦寺卿辛苦卻出列提出了異議。
“娘娘。”辛苦對皇後陛下的稱呼,顯示了她的特殊。
“適才錢侍郎提到修史,臣是讚同的。可是為何要修《元史》呢?微臣以為,蒙元不過強盜之屬,豪奪中原,荼毒天下,並無一絲功績,一無是處。這所謂大元,根本就是笑話,不配大唐為其修史。”
辛苦說的毫不客氣,完全就是把“大元”扔到地上踩。
“辛寺卿此言差矣!”
大鴻臚李簽站起來出列:“皇後陛下,辛苦此言看似有理,卻是不合史家規矩,也不合國朝大統。”
“元廷雖然暴虐,也是以夷狄強取豪奪天下,可畢竟占了中原近六十年,還占了南方十年。當年蒙元一統天下,這也是事實。怎麽就能視而不見呢?難道還能隱瞞天下人麽?”
“太宗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啊。要是不修元史,那麽後人如何得知中原曾經被夷狄荼毒,又如何引以為戒呢?”
王恂也出列說道:
“大鴻臚言之有理。皇後陛下,辛寺卿的話,雖說聽著解氣,卻並不理智。不修元史,那麽江北這近六十年,是在誰治下?難道中原這五六十年之事,都是虛幻不成?南方元據十年,也是虛幻不成?這不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麽?”
辛苦很不服氣的說道:“朱溫篡位,陛下廢了後梁之號,廢黜朱溫皇帝之號。這就是氣魄!我大唐以道治天下,不修元史,行的是華夷之辯的道。為何要瞻前顧後?”
牟巘搖頭:“此言差矣。陛下雖然廢了後梁之號,也廢了朱溫皇帝名號,可陛下並沒有刪除後梁歷史啊。後梁時發生的事,還是記載在史書之中的。”
“可要是不修元史,那麽這些年的事,不就是被完全抹除,一片空白?這如何使得呢?我大唐以道治天下,陛下和皇後數次強調,與時俱進,實事求是才是依道治國之本。”
太史令姚隧出列道:“臣說句公道話。蒙元雖然暴虐,人神共憤,可要說什麽好處都沒留下,那就不夠實事求是了。”
“起碼,元廷修了幾萬裏的驛道,省了大唐好多功夫。光是這驛站驛道,也不能一筆抹殺。”
辛苦聽到這裏,更是不高興了。冷哼一聲道:“太史令此話,當真好沒道理。元廷累死了很多百姓不假,可何曾修過一裏半裏的驛道?這幾萬裏的驛道,難道不是我大唐修建的?關韃子什麽事?”
什麽?
眾人面面相覷。
辛苦之言,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完全就是睜眼說瞎話了。
誰都知道,元廷修了幾萬裏驛道是事實。可是這女子,竟然不認帳!
蒙元修的幾萬裏驛道,到了她嘴裏,成了大唐修建的了。
沒錯,說內心話,大臣們當然希望,這幾萬裏驛站是大唐的功績。可問題是,真不是啊。
難道煌煌大唐,堂堂朝廷,要當著天下人信口雌黃嗎?
然而,等看到皇後陛下露出沈思的神色,大臣們的反對之言,就只能暫時咽下去。
看樣子,皇後陛下,竟然也認為辛苦說的對?
難道皇後陛下,也想把幾萬裏驛道的功績,記在大唐的賬上?
這…不太好吧?
崔秀寧收回思緒,淡然一笑,“諸卿說的有理。辛苦所言,也不是完全無理。嗯,修史乃大唐文治大事,不可不慎。此事,還是等陛下回朝裁決吧。”
政治上已經很老練的崔後,決定暫時不討論是否要修《元史》之事。
不過,對於修《宋史》和《遼金西夏史》,所有人都是沒有異議,那是肯定要修的。
小太子李征,看著辛苦退下,小臉蛋上露出一絲好奇的神色。
這辛苦,很是不一樣啊。
她說的話,倒是挺有趣。
這時,林必舉再次站起來說道:“啟奏皇後陛下,如今中原植樹造林工程,已經全部結束。環衛寺報,北方難民共植樹三千萬株,各處大山上的小樹苗,最少一半栽倒了兩河沿岸和荒野之處。”
“關中,河南,齊魯之地,從北到南共有三道,也就是皇後陛下所說的防護林。不出十年,中原就會綠樹成蔭,水土豐茂。”
“請旨,這閑下來的難民,如何安排?”
崔秀寧道:“西苑和黃河,水庫不是還沒修完麽?就讓他們參與修吧。總是,不能光吃飯不做事,朝廷那麽多的賑濟糧食,不能白花。”
“遵旨!”林必舉領命。
PS:蟹蟹大家支持,現在月票又一次殺入全站百強了,希望一直能穩住。不會忘記加更的,晚安!哦,今天才知道,還有名叫董事長的人,姓董…
第947、948章:文武之爭
政事堂左相崔牧出列奏道:“啟奏皇後陛下,長安營建大臣張志純奏,長安城和長安皇宮,明年二月就可全面完工。張志純請朝廷準備遷都事宜。”
長安城和長安宮還有幾個月就完工了?文武百官聞言,都是神色振奮。
六七十萬人修建長安工程,已經整整三年了。截止目前,已經耗費錢糧兩千萬了。
這還是在大多數勞工都是奴隸,所有材料都不需要花錢的情況下。否則的話,耗費的錢糧最少需要六七千萬。
長安工程不但用工巨大,耗時數年,而且集中了全國最頂尖的建築工匠三千餘人負責各項修建。可謂空前絕後。
要不是大唐發了很多戰爭橫財,俘獲了很多奴隸戰俘,是根本沒有財力修建長安工程的。
長安工程,可以說是建立在異族的血淚之上。光累死的南洋和天竺奴隸,就數以千計。
如今,還有幾個月就要完工了。
工部侍郎出列道:“臣上月去關中,觀摩了長安工程。哎呀,當真是氣象萬千,天下無雙啊。大概的工程都差不多了,最後幾個月,就是精雕細琢了。以臣之見,更甚先唐長安城矣。”
林必舉笑道:“長安工程雖然還未完全完工,卻已經被稱為天下第一城。作為大唐天朝國度,足夠體面了。”
“除了長安城和長安宮,郭守敬主持的雍州水利工程,也要快完工了。短短數年,此時的關中已經水草豐茂,山清水秀。就連黃河,也清了很多啊。”
這些消息,崔秀寧當然早就知道,可是她還是很高興。
“嗯,朝廷準備遷都事宜,必要安排妥當。明年二月,朝廷就要搬到長安了。”崔秀寧說道。
楊漢明道:“皇後陛下,遷都之後,東都洛陽就空出來了。臣請旨,修建東都洛陽。洛陽宮室殘破狹小,洛陽城也不覆往昔之盛,實在當不起東都之名。”
崔秀寧蛾眉微皺,“這幾年,大唐大興土木,十萬人以上的大工程,就有六個之多,耗費錢糧無數。如今,天下初安,百廢待興,西邊還有元軍虎視眈眈,再要修建東都洛陽,怕是不利於天下民生。”
楊漢明奏道:“皇後陛下仁慈,臣等都是心知肚明。可是,洛陽殘破,終究還是要修。臣等以為,趁著我大唐還有二百萬奴隸俘虜,晚修不如早修。”
“反正,奴隸就是不做事,也要吃法啊。既然他們總要耗費糧食,還不如別讓他們閑下來。要是多少年後再修,耗費的錢糧只會更多啊。”
“不可!”崔牧出列反對,“楊相國之言,看似有理,其實不然。”崔牧舉著玉笏拍拍手,侃侃而談道:
“皇後陛下,奴隸們固然不修建工程時也要吃飯,可他們難道不能幫助朝廷種糧捕魚?難道不能幫助朝廷開礦挖煤?這可都是增加朝廷收益的。他們就是不修宮殿,也不會吃白食。”
“可要是讓他們再修建宮殿,那麽朝廷的公田,就少了糧食。朝廷的礦山,就少了礦石。這說起來,難道不也算是朝廷的損失?”
“眼下,還有幾百萬北方流民要養。再讓那麽多奴隸們不種糧食去修建宮殿,那大唐的糧食就不夠吃了。所以,臣反對再修建洛陽。”
林必舉也說道:“洛陽的確要大修,可一動就是大工程。臣也反對修建洛陽,起碼也要在五年之後。”
“五年之內,不能再動大工程。”崔秀寧搖頭,“大唐要休養生息。就是奴隸,也不能太過苛待。奴隸也是人,總要讓他們有活路。”
皇後既然說暫時不修建洛陽,那就沒什麽好商議的了。
崔秀寧繼續說道:“今年的新科進士,選拔一些高原地帶之人,送到吐蕃為官。朝廷不會虧待他們。凡是在吐蕃為官之人,五年之內一定調回,按政績,升二到四級任用。”
這就是一種補償和優待了。
吏部立刻記錄在案,準備照此辦理。
崔秀寧又道:“眼下最要緊的政事,乃是移民東北四州。楊序雖然收了東北四州,可幾乎就是無人區。那裏物產豐富,土地肥沃,可養民數千萬,怎能荒廢?移民之事,如今進行的如何了?”
戶部尚書出列道:“臣本就要奏明皇後陛下。移民優待條款一出,越州、贛州、揚州這些人煙稠密之地,申請移民者甚多。至今,已超過百萬人。”
“加上其他各州,到洪武六年底,兩百萬移民還是有的。所以,人口已經不是難題,難題是如何將移民送到東北四州。第一批移民,明年開春後就要動身了。”
數倍的授田數量,和十年免稅的優惠,讓很多安土重遷的百姓動了移民東北的心思。越是人多地少的地方,願意移民的人就越多。
崔秀寧道:“讓水師組織商船,分批運送。不但要帶去稻種,還要帶去棉種,甘蔗,土豆,紅薯,玉米等種子。每批運送十萬人,這兩三年功夫,運送兩百多萬移民怎麽也夠了。”
“醫衛寺,還要抽調各地醫院人手,組建東北醫院和東北醫學堂。禮部準備組建東北師範學堂和東北大學堂。工部準備在四州修建各道廟,地方官衙。”
“洪武大移民,是朝廷長期大業,不能貪快。一步步的辦就是了。陛下也說過,三年之內,諸事初備就算小成。十年之後,四州共要移民五百萬,諸事皆備,才算大成。”
皇後一邊說,涉及到的部門就一邊記下。
說完了政事,接下來就是軍事了。
軍師府江鈞奏道:
“朱頷奏報,漠南草原,如今幾乎是無人區。草原上的胡人,幾乎都被元廷帶走西征了,朱頷估計漠北也差不多。軍師府認為,朝廷應該盡快出兵,占據草原西陲的金山山口。不然的話,等元軍緩過勁來,一定會從金山山口重新進入大漠。”
由於蒙古兵少,這些年元廷一直在搜括大漠草原的胡人部落。無論是蒙古部落還是非蒙古部落,都被視作蒙古國族,青壯編入蒙古軍隊。
元廷西遷急需要本部族的人口充實核心武力,所以不但遼東,就是漠南漠北的漁獵游牧部落,也幾乎被挾卷一空。
如今的大漠之上,騎馬跑上百裏,也難以見到一個帳篷,分外荒涼。
但是,這種局面絕對是暫時的。
草原是蒙古人的家,他們不可能真正放棄大漠草原。等到在西方的統治鞏固,等到徹底征服了西方世界,蒙古大軍一定會再次回到草原。
然後,就像當年一樣,南下叩邊!
到那時,大唐就被動了。事實證明,古代農耕民族要想在草原上徹底征服游牧民族,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不是打不過,是跑不過。
只要幾萬蒙古騎兵重新出現在草原,那麽整個大唐的北方邊境,都將承受壓力。
所以,唐廷的對策是,趁著蒙古盡數西遷這個有利的空隙,構築金山防線,堵死蒙古人東歸的草原通道。
然後,慢慢向草原移民,發展羊毛紡織和肉奶產業。
誰說漢人一定只能種地,不會放牧?那只是好處不夠而已。
“準奏。”崔秀寧毫不猶豫的點頭,“朱頷的兵,應該閑下來了。就派兩個火器旅,兩個騎兵旅,構築金山防線。兩萬多人夠用麽?”
“只要不打大仗,足夠了。”都烈出列道,“金山南北一千多裏,山勢巍峨,卻只有四個山口能通過兵馬。兩萬人只要扼守住這四個山口,就能擋住十萬蒙古鐵騎東侵。”
“不過,還需要在幾個山口修建關隘。數千裏迢迢,修建關隘的勞工,倒是個麻煩。”
“這有何難。”江鈞笑道,“就讓守衛金山的將士來修。幾個關隘,修起來並不難。金山想必也不缺石料,工部派一批工匠去指導就行了。”
“不過,金山地處大漠西陲,與西域一山之隔,可因為苦寒,艱苦遠勝西域。將士們在那裏戍邊,時日長了可不行。陛下之前說,三年一輪換。以臣之見,三年長了些,莫若兩年一輪換。”
崔秀寧點頭:“那就這麽辦吧,兩年一輪換。兵部拿出一個章程,將戍邊將士之待遇,按照所在防區,增設津貼銀。越艱苦的地方,津貼銀就越多,並優先升職。大唐以武道安定天下,不虧待將士,就是朝廷的武道。”
“遵旨!”兵部官員們都露出笑容。
而文官們卻神色無奈。
朝廷對這些做軍的漢子,委實是太過優待了些。如今民間好男兒,欲從軍者實在太多了。這是好事麽?
大小武士日益目空下塵,不把文士放在眼裏。武人榮耀水漲船高,這長此以往,恐怕重現先唐武人專橫之禍啊。
財部尚書終於忍不住出列道:“皇後陛下,臣奏請,由財部制定津貼銀額度,不經兵部之手。兵部本就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他們都是武將,當然巴不得戍邊津貼銀越多越好,哪裏知道財部的困難呢?”
“大唐養了一百三十萬軍警,軍費和治安費占了國庫近半啊,朝廷已經不堪其重。這要是再讓兵部制定津貼銀,怕是又要多出一大筆開支。”
都烈立刻反對:“不妥!大司農(財部尚書),你可別忘了,大唐如今還在打仗!你們不能想著過河拆橋。”
“陛下的兵還在吐蕃,楊序的兵還在遼東,朱頷的兵在漠南,陳淑楨的兵在恒北。為了天下太平,開疆拓土,哪裏不需要兵!將士流血報國,遠離家人戍邊,怎麽就不能拿點津貼?”
“馬上要構築金山防線,明年還要對西域用兵,還要對波斯用兵!仗還沒打完,就要和將士計較錢糧麽!”
財部尚書臉色也不好看了,“大司馬,我可沒說給戍邊津貼不對!這是皇後陛下的意思,我安敢不尊?我的意思,是這筆錢這麽定,應該交給財部。兵部自己定,我們信不過。”
“我們信不過?”都烈冷笑,“你們是誰?是文臣麽?某還真不信,文官們都是這個意思。戍邊津貼,事關將士福祉,本就是兵部分內之事,為何不能定,反要交給你們?你們定一點點錢,將士會滿意?”
警部尚書也出列幫腔,“大司馬說的對。這軍費和治安費,兵部和警部當然繞不住去,怎麽讓財部來定?財部巴不得不出錢,這是明擺著的事。”
“沒錯,一百三十萬軍警,每年是要花很多錢糧。可是那麽多鄉村官吏,那麽多鄉村教師,總算文吏吧?難道花的錢少了?”
禮部尚書也不滿了,“這話就不對了。鄉村官吏是多,俸祿開支也不小,可鄉村官吏,大半都是退役武士警士擔任,說起來也應該算是兵部警部的開銷才對。哼,大唐國庫,一半都花在軍警身上,這是事實。財部難道不應該把關麽?”
“好了!”崔秀寧眼看文武雙方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爭執,真的有點生氣了。
媽蛋,為了錢,就在朝堂上開始爭吵,當老娘是假的?
眾人立刻一起低頭,不敢吱聲。
“橫豎每年不過多支出兩百多萬銀圓而已。津貼銀怎麽定,那些人該領,就讓兵部和財部會同商議著辦。兵部不要獅子大開口,財部也不要太過節約。”
崔秀寧似乎是和稀泥般的說道。
她心中很清楚,隨著大唐越來越穩固,朝廷的文武之爭,終於難以避免的出現了。
這是無解的問題。就是後世,也存在。
說起來,還是利益之爭。國庫的錢糧就是那麽多,武人花多了,文人們就要少花。武人的地位越來越高,文人們心中也失落,害怕失去話語權。
這些年,軍費和治安費開支浩大,可因為元軍還在中原,軍事壓倒一切,文官們也沒說什麽。
可隨著中原恢覆,文官們終於越來越不耐煩了。
他們認為,武士們越來越目中無人,開始給武士扣上跋扈的帽子。
甚至有大臣在私下商議,奏請裁軍,削減軍費,減輕朝廷負擔。
但是,崔秀寧只能壓制文武之爭,卻無法消弭。
而對於大唐這樣的體制來說,一旦不打仗了,文武之爭帶來的後果,就是朝廷內卷,相互爭利。
這當然也是文武制衡,說起來也有好處,但弊端同樣明顯。
退朝之後,崔秀寧回到寢宮,沈思良久。
想了很久,都想不出消除將來文武內卷的辦法。
似乎,是無解的。
後世是純粹的文官政府,軍人們完全靠邊站,可那是因為現代屬於後火器時代,軍人比例很小,軍人的武人性質也極大弱化了。
可在古代,顯然無法套用後世那一套。不然的話,不久的將來,就會再次出現以文馭武,文貴武賤的局面。
只要沒有仗打了,得天獨厚的文官們很快就能占據優勢。若是有十年八年太平,他們就會認為,軍餉太多了,還要繼續削減,再削減。
PS:大家晚安,蟹蟹支持。關於怎麽調和文武,制度上有更好的辦法麽?
第949、950章: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夜深了,殿外寒風蕭瑟,霜冷階涼。精美的宮燈下,崔秀寧仍然在伏案策劃。
宮人端上來的燕窩羹已沒有一絲熱氣,可沒有喝過一口。
大唐皇後皺著蛾眉,手中的筆半天也寫不出幾個字。
屁股決定腦袋,利益決定立場。文武之爭的核心,還是對於資源的分配。
首先是財政分配,第二是職務分配,第三是榮譽分配。
僅占人口總數百分之一的軍警,卻花了國庫將近一半的錢。文官們怎麽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