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章:要有古代版的“大數據監測”!(1)
關燈
小
中
大
第799章:要有古代版的“大數據監測”! (1)
辛苦很會揣摩人心,她知道皇後對自己並不反感,相反還有些親近,也就毫不拘束。
“娘娘,除了弓箭倉庫,元廷一定有幾個很大的馬料場,作為儲備之用。偽宋接收中原後,改牧場為農田。那麽,元軍那麽多戰馬的草料從哪來呢?”
崔秀寧暗自讚許,辛苦沒有從戰場的角度考慮,卻從後勤的角度考慮,說出了一些有用的東西。
辛苦上任司婦寺卿之後,將司婦寺卿打造成為一個強力衙門,聲勢之大,竟然直逼九部。
“你說的不錯。這些事,本宮也不會瞞你。”崔秀寧越來越喜歡能力出眾的辛苦,她拿出幾分密封的文件,“你自己看看。”
辛苦恭敬的接過來看完,露出敬佩至極的神色,“娘娘果然算無遺策,竟然已經有所謀劃了。臣還抱著獻策有功的心思,原來還是多此一舉。”
崔秀寧笑道:“倒不是多此一舉,起碼讓本宮明白,這一步棋還是靠譜的。”
要是毀掉蒙元大軍的弓箭和馬料儲備,起碼讓蒙元在一到兩個月內,處於軍需短缺的窘境。那麽大數量的弓箭和馬料,不是那麽容易就能很快補充的。
這一到兩個月功夫,就是有利於唐軍騎兵的時間窗口。通過這個計劃,來降低元軍騎兵的作戰能力。等到元廷的軍需補給恢覆,那唐軍騎兵已經擊敗元軍騎兵,恢覆整個河南江北地區了。
到那時,一切都遲了。
既然無法再提高唐軍騎兵的作戰能力,那就降低元軍騎兵的作戰能力。崔秀寧的思路明顯和大臣們不同。
辛苦烏黑的大眼睛滿是敬慕之色,但有幾分真幾分假就不知道了。
“娘娘,這上面所說的馬料場和弓箭倉庫,一共有十三個,遍布北地。而且都在城池之中,戒備森嚴。不能提前燒毀,也不能太延後,這時機要把握的恰到好處才成,要做起來很不容易。但臣相信,這一切都在娘娘的掌握之中。”
崔秀寧點點頭,“此事已經在安排了。本宮想要這些倉庫在合適的時候被燒毀,那就多半能燒毀。不過此事乃是絕密,萬萬不可洩露,免得元廷奸細知道了。本宮告訴你,除了放心你,也是因為你也想得這一步。”
辛苦乖巧的一笑,“臣其他事不行,保守機密最是拿手。嗯,等臣忙過司婦寺的差事,就想法子再幫娘娘找一條小蛇,娘娘就不怕蚊蟲了。”
崔秀寧正色道:“小蛇那是私事,你不要花太多心思。司婦寺你做的甚好,本宮很滿意。可司婦寺是千古未有的新衙門,權責重大,又是女官衙門,一舉一動都有人盯著,做好這個寺卿不容易。”
辛苦拱拱手,“謝娘娘提點。請娘娘放心,臣一定不會娘娘和陛下為難。”
崔秀寧對她的話很滿意。和聰明人說話就是省事啊。
辛苦很清楚自己想說什麽。
崔秀寧拿起一顆剛剛采摘下來的李子,又指指案上的果盤,示意辛苦自己拿著吃。在女官們和弟子們面前,崔秀寧倒是像個大姐姐,沒有多少皇後架子,這也是她籠絡人心的獨特手段。
換句話說,皇後在誰面前表現的越接地氣,就越信任誰。
這和李洛不同。李洛無論在誰面前,都是不遠不近,讓人很難蠡測皇帝的心思。
“謝過娘娘賞賜。”辛苦看著案上玉盤中新鮮的李子,“只是,臣不敢吃啊。”
“為何?”崔秀寧拿起李子,張開亮晶晶的牙齒咬了一口,“你這丫頭會這麽膽小?這不是你的風格吧。”
辛苦長長的眼睫毛一顫,“好教娘娘知道,這大唐治下,已經不敢有人吃李子了。”
“你說什麽?”崔秀寧愕然說道,原本秋水般的眼神浮現一絲冷厲的波光,“辛苦,你好好告訴本宮,到底怎麽回事?為何不敢有人再吃李子?誰的主意?”
辛苦斟酌著回道:“去年開始,就沒人敢吃李子。說是李子事關陛下,事關大唐國姓,吃李子是不敬之罪。所以,這各地不但沒人敢吃李子,鯉魚也不敢吃。當然,吃的人還是有,只是不敢明著吃了。要是被人看見告發,就會被鄉村官吏捉拿,罰作苦役。”
崔秀寧臉色很難看。因為,這麽重要的事,她作為特察局實際上的大老板,竟然毫不知情!
這還得了?
《大唐律典》的確有大不敬和不敬這兩條。大不敬先不說它,這不敬之罪也規定的很明確。
比如,民間稱呼皇帝名諱,直書皇帝名諱,但並沒有辱罵,就屬於不敬之罪。
可並沒有規定,吃李子和鯉魚也是不敬之罪。
“嬋兒,傳李織來見本宮。”崔秀寧神色不愉的說道。
顏嬋兒很少見過娘娘這麽不高興,心中一緊,趕緊領命去傳李織。
李織聽到皇後傳見自己,本來覺得很是正常。可她畢竟是個資深特務,立刻敏銳的觀察到顏嬋兒的神色有異,頓時心知不妙。
“顏庶令,娘娘鳳顏可悅?”李織小心的問顏嬋兒。她不敢問出了什麽事,那是犯忌諱的,只能問娘娘心情如何。
顏嬋兒淡淡說道:“娘娘鳳顏平和。”所謂平和,其實意思就是,娘娘不太高興,你小心點。
會是何事讓老師不高興?
李織皺著眉頭,患得患失的進宮,一眼看見鳳凰鄉候也在。
難道是這辛苦,編排我了不成?
“學生拜見老師。”李織大禮參拜,“請老師吩咐。”
崔秀寧的神色此時才算真正的平和。她讓辛苦退下,直接說道:“特察局,還有什麽重要之事,沒有告訴為師麽?”
李織毫不猶豫的說道:“啟稟老師,任何重要之事,無一敢隱瞞老師。莫說學生不會也不敢。就算學生真有那個膽子,那也做不到。內察司,可是天天監督特察局的。”
內察司,名義上屬於特察局,其實是監管特察局的局中之局。在機制上,特察局要想隱瞞情報,很難。
崔秀寧還是很信任李織的,她的語氣也緩和了不少,“那這民間都不能吃李子和鯉魚了,這麽大的事,為何不報?陛下和本宮,何時下過這種禁令?《大唐律典》中,何曾有這一條?”
這是小事麽?
當然不是。
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到律法,涉及到天下百姓,那就絕對不是小事!
原來是這事。李織恍然大悟,又暗罵自己大意。
“老師,此事,特察局去年就知道。可各地分局,並沒有專門走情報程序,匯報此事。因為覺得…理所當然!先唐也有類似禁令,官民們覺得正常,我等也就沒有上報。最早時,是江南先有禁令,後來其他地方官都紛紛效仿,這才成為整個大唐民間之禁。是臣等疏忽,請老師治罪。”
沒錯,覺得此事理所當然,再正常不過,所以才沒有匯報。
特務們都覺得這事沒問題,壓根沒什麽不對,不上報也就可以理解了。
李織雖然知道,可也覺得沒什麽大不了,也就沒有稟報。天下之事那麽多,大事重事都不少,豈能事事上報?那娘娘還有安生的時候麽?
崔秀寧聞言不禁搖頭。
她知道,這的確是特察局沒有匯報的原因。
可問題是,這真的理所當然麽?
就因為皇帝姓李,就不許吃鯉魚,吃李子?所有人都覺得正常?
這就是封建專制時代的普世認知。
百姓會不滿,卻不會感到奇怪。
雖然她和李洛沒有下令禁止吃李子和鯉魚,《大唐律典》也沒有條文禁止,可官員們為了討好皇帝和朝廷,會拿著雞毛當令箭,放大一些條款的邊際,形成約定俗成的“律法”。
就是後世,這樣的事情也屢見不鮮,典型的就是層層加碼,更加嚴格,甚至過度解讀各種“精神”,讓終端執法走樣。
這個口子,一定不能開!
但是,崔秀寧也不好訓斥特察局。畢竟他們不是後世人,他們的思想,還是古人那一套,即便他們學了崔秀寧和李洛的一些新知識,那也無法改變他們屬於古人的觀念。
換句話說,他們要是真的能改變,那李洛也坐不穩皇位了。
“百姓口中之食,本就不多。這天下到處都是李子和鯉魚,怎麽能不讓食用?難道天子的威嚴,需要靠這些來表明麽?這樣只會讓人認為天子沒有胸襟,只會增加百姓的怨氣。”崔秀寧說道,“以後凡此等事,都應該上報。”
她只能輕輕放下。
“遵旨!”李織松了口氣。
第二天,一道廢除禁食李子鯉魚亂命的聖旨,就頒發下來。
攝政皇後代發的聖旨曰:“…大唐以道治天下,順道者皆可為之,違道者皆不可為。李子,時令之果,鯉魚,江湖之鮮,此乃華夏天賜美食,合食之道。因國姓而禁食,不近人情,不合道理。
皇帝天授,其威在德,其法在道……地方官吏,擅自禁食,有傷天子之仁,豈忠君乎?自今日起,不得禁食…官吏再敢有擅出法令,擅改法令者,一體問罪…欽此!”
聖旨一下,很快由通政司火速刊印,通過驛站發送各州郡,廣為張貼。
這道聖旨第一說明皇帝根本沒有禁食李子鯉魚的意思。第二是不許地方官吏再推行此類禁令,第三就是警告地方官吏不要擅自出臺和修改法令。
即表明了皇帝的胸襟,表明了天子順應天道,愛護百姓的意思,又狠狠敲打了地方官員。
此事也讓崔秀寧心生警惕。對於民間和地方官場的監測,一定要制定非常量化的指標,建立新的方法論。光靠臣子們的主觀經驗認知,來判斷事物的好壞,來判斷是否出了問題,是不可靠的。
必須要有古代版的“大數據監測”!
否則,下面很多事情,朝廷和皇帝就會搞不明白。
PS:對不起我親愛的書友大大,今天實在太少了,我也不解釋,是我錯了,因為太饞,就貪圖一頓飯。明天一定加更,萬字打底!蟹蟹原諒我!
第800、801章:真是貪心啊
崔秀寧把自己關在寢宮,拿起一支炭筆,一邊思索一邊寫寫畫畫。
她要設計出,大唐版的大數據統計模型。當然,這肯定不能叫大數據,只能算統計年表。
古代當然也有數據統計。但因為方法論的問題,數據真實度非常可疑,而且采樣元素太單一。宏觀上勉強能用,微觀上完全不能用。
這個問題,她和李洛之前都忽略了。大唐成立了很多新部門,卻沒有統計部門。這麽大個國家,沒有專業的統計部門,行嗎?不行。
“數據還是比官員的奏章更可靠。”崔秀寧自言自語的說了一句,像做數學題那樣,開始建立模型。
在調查監測過程中,最令人信服的是采集到的數據,而不是官員的主觀匯報。數據很冰冷,可數據也最能反映客觀問題。很多看似沒有聯系的不同維度的數據組合在一起,就能看出問題的真相。
這才是真正的以小見大。
前提是,數據不能失真。
崔秀寧當李洛這個“書法家”的老婆已經多年,字比當年漂亮多了。她的筆下,首先出現“縣域”兩個秀麗的字。
沒錯,經過斟酌,她要以縣域為最小地域統計單位。以古代的條件,以縣域為數據采集最小地域單位已經是極限了。
接著,女人的筆下出現1182四個阿拉伯數字,這是大唐所有的縣域數量。
好了,最小數據統計地域定好了。那麽由誰來采集數據?
當然要多方提供,而絕不能讓地方官衙單方面采集。
原則上,專業部門,對口采集專業數據。
比如,某縣一年的新生兒數量,性別比例,這項數據要有司婦寺來負責提供。
田畝變化數據,要有戶部負責采集。
某地糧價等,要有商部負責采集。
如此一來,不同部門采集不同數據,不但便於專業操作,也增加了數據渠道,避免全盤作假。
那麽地方官衙幹什麽呢?評審數據。
朝廷采集到的綜合數據,先以草案的形式下發給郡縣。郡縣官衙覺得數據不對,就可以提出異議。
一旦某個地方的官衙對統計數據提出異議,那麽相關調查就會展開。就這麽追責,誰的責任誰承擔。
特察局幹什麽呢?各地的特務不但提供另一套簡化版的秘密數據以作參考,還要監視數據采集者的行為。
那麽,統計大權由誰來主管呢?當然是準備成立的統計局。
統計局的績效考核只有一個:數據的真實度和有效性。
數據好壞和統計局的考評完全無關,只和數據真假相關。以此為導向,統計局就會監察數據真假,就會派出統計員核查各渠道的統計數據,只要糾正錯誤,就有話語權。
如此一來,統計數據就是多方參與,任何一方作假都很困難。
最後得到的統計數據,會作為分析依據,供統計局研究,及時發現各種問題,為大唐政治服務。
這以上是大概構架。
崔秀寧設計完構架,就開始添加數據采集的元素。
有哪些數據需要采集呢?
有人口、主要物價、出生和死亡率、稅收、就學率、服役率、田畝、人均壽命、食物種類、犯罪率、出家人口、訴訟數量、降水、旱季天數、驛站流動量、林地和漁場數、戲劇演出場次、銅簋舉報次數、人均口糧等等。
最後,崔秀寧一共羅列出四十項數據,涵蓋了民生、吏治、教化、治安、醫療、民意、風氣等多個方面。只要數據在,哪個縣的現狀,立刻清清楚楚。
每年采集一次,每年都要做一個全面的數據分析。
這就是讓整個大唐每年做一個全身體檢,及時了解健康狀況。
比如一個縣,明明降水不少,而且水利數據也不錯,數據顯示沒有天災,可人均口糧少,死亡率高,出生率低,那一定是吏治出了問題。
再比如一個縣,明明就學率不低,可是升級考試錄取人數很低,那一定是教育出了問題。
一個縣青壯人口多,可是服兵役的人數很少,那要麽是吏治有問題,要麽是百姓對官府和朝廷不滿,或者民風不尚武。
要是同一個縣連續兩年的數據差別很大,那就一定有原因。
可以說,只要數據沒有失真,什麽問題都瞞不過皇帝和朝廷。
特察局配合統計局,這才是真正的監測天下!
崔秀寧的目光越來越亮,似乎看到科學統計帶來的美妙前景。
中國古代政治,發展到唐宋已經高度發達,非常精細了。然而,唐宋明清的精細,主要體現在權力制衡和人才選拔上,而對於基層管理設計,卻始終失之粗放。
新的大唐,一定要彌補這塊短板,追求古典化的“信息治理”。
草案這就完了麽?
沒有。
崔秀寧必須還要推導一個公式,計算“信息治理”的成本。
首先,是統計局的官員編制,這是要吃國家財政的,這筆賬必須要算算。
嗯,特察局是正二品衙門,等同九部。可問題是,特察局不屬於外廷衙門,而是屬於皇帝內廷衙門,不受政事堂和軍師閣管理,類似於錦衣衛,目前還是小透明,還沒出圈呢,很多官員甚至不知道特察局,只知道信訪司。
那麽統計局呢?設為幾品?
在後世,國家統計局其實是高官(名義上副部)。可是要把統計局提升到二品,和九部並列,就會顯得非常突兀。
可要是設置為正三品,那麽就很難和其他部配合,因為級別上被壓制。
想了想,崔秀寧劃掉統計局的字樣,改為政事堂統計署,正三品,成為政事堂的直屬機構,由宰相兼任統計署令!
再任命一個常務署丞。
那麽,統計司和其他部的區別,就如同後世國務院直屬部門和國務院組成部門(各部)的區別。
如此一來,就能壓制其他九部,也能讓政事堂對數據更加了解,便於行使宰相之權。
崔秀寧對自己這個設置很滿意。接下來就是編制了。
統計署的中央官員不多,二十來個足夠了,拿不了太多工資。拿工資的大頭,是各州郡負責執行的統計特派員。
一個郡起碼要有一個吧?大唐現在有142個郡,那就需要一百多個編制吃皇糧。加上雜七雜八,整個統計署的編制,最少兩百人!
皇後大人有點心疼了。兩百官員啊,人均一年拿七八百銀元工資,那就是十幾萬銀元…咦,不多啊!十幾萬而已。
但是,還有辦公費呢?
每年統計一次,兩百人的衙門,這辦公費怎麽也要十幾萬。
嗯,這加起來就是三十萬了。
其他各部的配合,以及數據真實度監察,也會增加辦公費,這總共…崔秀寧大致算了一下,又要增加二十萬元。
綜合下來,“信息治理”的成本,一年需要五十萬銀元!
每年五十萬!崔秀寧心疼的直皺眉。幹不幹?值不值?
崔秀寧拿不定主意,覺得還是等男人回來再說。
但是想了想,女人還是決定…媽蛋,幹了!
反正,以她對男人的了解,李洛是一定會幹的。既然他一定會幹,那麽就不如早幹。要等他回來,最少還要一個月。
崔秀寧反覆修改方案,直到三天後,才拿出滿意的終案。
“就這個了。”崔秀寧不再猶豫,當即以攝政皇後的名義,代替皇帝頒發了一道聖旨:成立政事堂統計署。
抽調各部官員,組成統計署領導機構。統計署令由三位宰相共同兼任,統計署丞由一個叫姬長恭的特務出任。
此人當年曾經臥底在福建右丞薩普勒的身邊,獻上買賣流民的計劃。
不光如此,統計署的官員,骨幹多是特務出身,因為大唐沒人比特務更適合幹統計,都不需要太多培訓。崔秀寧僅僅把他們集中起來培訓了統計學方法論,就讓他們走馬上任。
政事堂統計署,就這麽掛牌成立了!
…………
“皇後陛下,天竺之北的大理國和梁國,都派了使臣來朝,請為藩屬之國,還請求大唐正式冊封!”
這日常朝,禮部尚書吳鎮樓語出驚人的稟奏,“兩人是一起來到,已經安排在驛館。如今,正在宮外候旨。”
外使覲見,這可是重大國事,政事堂無權處置,必須君主處理。
什麽?群臣都是有些驚愕。
大理和蕭梁,請求冊封,自為藩屬?這算什麽事兒啊?
崔秀寧卻早就得到特察局的匯報,她神色平靜的說道:“讓他們進來吧。本宮倒想聽聽,他們有什麽說道。”
原來,唐軍南征數月,連滅四國,已經傳到一海之隔的蕭焱兄妹耳中。兩人驚懼之下,生怕唐軍攻打他們。加上中部和南部的天竺聯軍越來越勢大,這才趕緊遣使來朝,表示臣服。
沒辦法,李唐現在如此強大,他們害怕啊。
雖說兩國占據了天竺北部,也算站穩了腳跟,可畢竟是鳩占鵲巢,精力只能放在鎮壓天竺土著反抗上面,無法和大唐對抗。
現在大唐國土推到他們家門口了,他們如何還能淡定?
很快,兩個漢人打扮的男子就聯袂上殿。
“外臣大理國禮部侍郎高君重,拜見大唐攝政皇後陛下。”
“外臣梁國禮部侍郎王興祖,拜見大唐攝政皇後陛下。”
兩人一起下拜行禮,神色有些緊張。
尤其是王興祖,心中還很是感慨。因為這個大殿,當年可是大梁的皇宮啊,他絕不陌生。
恍惚間,王興祖似乎還見到大梁皇帝蕭隱,坐在上面的龍椅上侃侃而談。
“貴使平身。”大唐皇後清正平和的聲音傳來,美妙悅耳當中蘊含著一種威嚴。令人忍不住想擡頭打量聲音的主人。
“外臣謝過皇後陛下。”兩人小心翼翼的爬起來。
這就是那個牝雞司晨的女人麽?
高君重謹慎的擡眼打量一眼,發現大唐皇後似乎比太後(蕭畾)更加美麗,氣質也更加大方高貴,不愧是大國皇後。
“皇後陛下,這是下國國書,奉表向大唐稱臣,請為藩屬。下國國主言明,我梁國乃華夏一脈,沒有天子冊封,名不正言不順,請求大唐冊封為國主,願年年譴使入朝朝拜。”
“下國特獻上象牙一百對,黃金一千兩,天竺童女一百人,敬獻大唐!”
梁國使者王興祖,高高舉著一卷犀牛角卷軸國書。
唐廷大臣們頓時有點激動。
有藩屬了,有藩屬了啊!
雖說大唐越來越強盛,陛下乃千古聖君,可遺憾的是,竟然沒有一個藩屬!這讓滿朝文武,都感到有點遺憾。
倒不是沒面子的事。因為周邊小國,幾乎被大唐滅光了。
所以,文官們看向兩位使者的目光,就格外炙熱。
崔秀寧拿過國書看了看,也忍不住微微一笑。
是滅掉梁國,占領北天竺呢,還是保留梁國為藩屬?這個問題,其實李洛之前和她探討過。
李洛的意思是,這兩國是留是滅,不在大唐,而在於他們自己怎麽選擇。
天竺之北,可以大部分留給兩國,以為華夏藩屬。可恒河之北,包括後世的尼迫爾,孟加拉國,全部要割讓給大唐。
等於說,恒河之北的天竺領土都要納入大唐版圖。後世整個喜馬拉雅山脈,都是大唐的!
還有後世極其重要的孟加拉灣,也是大唐的。
大唐和兩國,以恒河為界。
這是李洛和她早就商定好的原則。兩國同意,就留著。不同意,那就滅了。
當然,還要有其他條件。
“皇後陛下,下國攝政太後,也請為藩屬,求大唐冊封。願意年年譴使入朝!”大理國使臣高君重也奉上國書,“敬獻象牙一百對,黃金一千兩,天竺閹童一百人為貢禮!”
崔秀寧看完,將兩份國書遞給康西,意味深長的說道:“允你二國之請,也無不可。可你二國還有什麽誠意麽?”
什麽?誠意?
兩人聞言都露出苦笑,他們花了一兩個月來到江陵,自求為藩屬,又送了禮,這還不是誠意麽?
“敢問大唐攝政皇後陛下,下國之誠意,已俱言表啊。”高君重硬著頭皮說道。
崔秀寧微微一笑,“本宮問你們,梁國和大理如今國土幾何,人口幾何,兵馬幾何呢?”
她其實對天竺的現狀基本了解,就是想看對方能說多少真話。
整個天竺北部,相當天竺三分之一的地盤,包括後世的孟加拉和尼泊爾,全部被大理,蕭梁,海宋占領。
這三國憑借相對天竺人先進的華夏技術,以及相對強悍的華夏武力,幾年來征服了整個恒河流域,超過天竺三成的地盤,還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區。而南天竺和中天竺還在天竺諸邦國的手中。
海宋占據的土地和人口最少,只占據了東北沿海地區,但面積也不小,足有十萬平以上,人口大概三百餘萬。
大理國的地盤最大,足足占了整個北天竺西部,面積比滇州(雲南)還要大。人口超過千萬!
蕭梁占據了北天竺東部,面積也不比滇州小,人口上千萬!
哪裏是什麽小國?根本就是天竺版的北魏,前燕!甚至是天竺版的金國!
三國以加起來幾十萬人口的基本盤,征服兩千多萬人口,數千裏疆土,這的確是一個不小的奇跡了。
只是,三國雖然瓜分了北天竺,可外面要應對南部和中部天竺聯軍的反撲,內部要應對天竺人的反抗,壓力其實很大,會不會被天竺人“驅除韃虜”,還很難說。
就特察局天竺分局掌握的情報,天竺聯軍的勢力整合還不順利,一旦整合成功,好幾十萬天竺諸邦聯軍北下(的確是北下),那三國未必能擋得住。
要知道,南天竺人和中天竺人,比北天竺人要強悍的多,打仗的本事高出不少。
一旦三國敗了,特察局的判斷是,天竺將會合並為幾個強大的邦國,甚至有統一的可能,對大唐有害無益。
所以,兩國可以保留,甚至可以得到大唐的支持。但是,必須要割讓恒河之北的土地。
這些土地,占了他們小半的領土,卻占了恒河平原最好的地帶!
真是貪心啊!
PS:第一更到。哎,上周向書友請假,卻忘記向平臺請假,系統就顯示斷更一天,結果全勤獎沒了,20%稿費獎勵也沒了,損失慘重。第二更會晚點到。蟹蟹。
第802、803章:哭唐廷…大唐有藩屬了!
“大唐皇後陛下,不知怎麽,才算下國有誠意呢?”大理國使高君重不卑不亢的說道。
蕭梁使者王興祖,也提出了相同的疑問。
崔秀寧掩飾住目中的一絲戲謔,正色說道:“當年宋向金元稱臣,除了稱臣納貢,還有什麽呢?那才是誠意啊。”
什麽?兩位國使頓時楞住了。
大唐皇後的意思是…割土麽?
這如何能答應!
“皇後陛下,下國已經稱臣納貢,為何,為何還要…”
這割土兩個字,高君重雖然心裏雪亮,卻不敢說出口。王興祖也是心裏涼了半截。
大梁和大理,急需和李唐保持和平啊。他們來之前,都被千叮萬囑,一定要爭取到藩屬的地位。
如此一來,兩國才能應對天竺聯軍的反攻。要是再被大唐攻打,那就徹底玩完了。
可是這割土,他們根本做不了主!
崔秀寧也懶得繞圈子,幹脆單刀直入的挑明,“海宋這次得罪了大唐,大唐是遲早會出兵討伐,那麽,海宋在北天竺東岸的土地還能保全麽?到時,你兩國是何處境?別忘了,你們和大唐,本就是敵非友。”
“還有,如今你們內有天竺人反抗,外有天竺聯軍反攻,西北邊還有蒙元阿姆河行省虎視眈眈,要不是阿姆河行省的元軍去西邊鎮壓叛亂,早就南下了,你們還能保得住?”
“如今,海宋固然自身難保,你二國也岌岌可危。明年今日,大理和梁國能否存在,都難說的很。到時,就是你們願意獻土,那也遲了。”
“本宮一向見不得別人可憐。有心想幫你們一把。這樣吧,這恒河之北的土地,你們要是願意敬獻,不但能得到大唐的冊封,大唐還能幫你們擋住西北的蒙元,南邊的天竺聯軍。要是不願意獻土,那大唐也不勉強。橫豎,大唐將來自己也會拿。”
兩國使者都露出悲哀之色,卻無法反駁。他們只是奇怪,為何李唐對天竺的情形,了解的這麽多?
沒錯,兩國的確是內憂外患,盟友尚且難尋,哪裏還敢增加敵人?要是李唐再出兵,那便是立時亡國的局面。
蒲甘如今已是李唐一州,從緬州西海岸出兵攻打北天竺,距離並不遠!
怎麽辦?
兩人深吸一口氣,高君重首先跪下來:“皇後陛下洞若觀火,句句屬實。可看在中土一脈的份上,還請大唐幫幫大理啊!”
王興祖也跪下,流淚道:“皇後陛下,中天竺南天竺聯軍數十萬準備北下,國內反叛不斷,局勢危若累卵。看來同文同種,還請大唐幫幫我梁啊。”
王興祖一哭,高君重也反應過來,也立刻伏地大哭,以手捶地:“皇後陛下…”
這是哭唐庭啊!
大唐君臣都楞住了。
這春秋有楚人申包胥哭秦庭,求秦國發兵救楚抵抗吳軍。這今日,有高王二使哭唐庭,求大唐相救啊。
崔秀寧頓時有點慌張,趕緊說道:“好了好了,你們不要哭了,本宮可受不了這個…”
這不說還好,一說,兩人哭的更是起勁,眼淚不要錢的往外流,一邊哭還一邊訴苦。
這就叫哭訴。
“可憐我等也是華夏一脈,卻要被天竺土著盡滅,匹馬不能東歸了,呼呼哀哉…”
“前有狼,後有虎,內憂外患,死不旋踵矣!我等一滅,天竺再無中原典籍了…”
唐國君臣都是聽得直皺眉。你們不要哭了行不行?
這兩國的局勢的確兇險,可還沒到你們在唐廷嚎啕大哭的地步。
要點臉不好麽?
左相楊漢明怒道:“兩位貴使是因亡國而哭麽?若因亡國而哭,只管哭泣!若兩國未亡,莫不是要咒其亡!”
都烈也喝道:“嚎哭何故!為國哭喪麽!”
此言一出,兩人果然不好再哭,一起收了悲聲。卻聽見有個女子的聲音噗嗤一笑。
王興祖正在拭淚,此時忍不住循著笑聲望去,竟然看見一張熟悉的俏麗面容。
“光明公主?”王興祖立刻認出,此女是當年的大梁光明公主。
“公…貴人,還請貴人替我梁在皇後陛下面前美言幾句吧。”王興祖趕緊向辛苦求援。
辛苦笑的很燦爛,“你是趙王蕭焱的家臣吧?我記得你。剛才大唐皇後陛下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把恒河以北的地方獻上,大唐不但冊封你們為藩屬,還會幫你們抵抗元軍和天竺人。”
王興祖萬分為難,“公…貴人,此事,在下萬萬無法做主啊。”
辛苦玉面一板,“你們怎麽如此死板愚蠢?難道你等的腦袋,是一根筋不成?”
“你們想想,以大理蕭梁兩國如今之局,大唐要強取恒河之北,何等容易?那不過是陛下一句話的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辛苦很會揣摩人心,她知道皇後對自己並不反感,相反還有些親近,也就毫不拘束。
“娘娘,除了弓箭倉庫,元廷一定有幾個很大的馬料場,作為儲備之用。偽宋接收中原後,改牧場為農田。那麽,元軍那麽多戰馬的草料從哪來呢?”
崔秀寧暗自讚許,辛苦沒有從戰場的角度考慮,卻從後勤的角度考慮,說出了一些有用的東西。
辛苦上任司婦寺卿之後,將司婦寺卿打造成為一個強力衙門,聲勢之大,竟然直逼九部。
“你說的不錯。這些事,本宮也不會瞞你。”崔秀寧越來越喜歡能力出眾的辛苦,她拿出幾分密封的文件,“你自己看看。”
辛苦恭敬的接過來看完,露出敬佩至極的神色,“娘娘果然算無遺策,竟然已經有所謀劃了。臣還抱著獻策有功的心思,原來還是多此一舉。”
崔秀寧笑道:“倒不是多此一舉,起碼讓本宮明白,這一步棋還是靠譜的。”
要是毀掉蒙元大軍的弓箭和馬料儲備,起碼讓蒙元在一到兩個月內,處於軍需短缺的窘境。那麽大數量的弓箭和馬料,不是那麽容易就能很快補充的。
這一到兩個月功夫,就是有利於唐軍騎兵的時間窗口。通過這個計劃,來降低元軍騎兵的作戰能力。等到元廷的軍需補給恢覆,那唐軍騎兵已經擊敗元軍騎兵,恢覆整個河南江北地區了。
到那時,一切都遲了。
既然無法再提高唐軍騎兵的作戰能力,那就降低元軍騎兵的作戰能力。崔秀寧的思路明顯和大臣們不同。
辛苦烏黑的大眼睛滿是敬慕之色,但有幾分真幾分假就不知道了。
“娘娘,這上面所說的馬料場和弓箭倉庫,一共有十三個,遍布北地。而且都在城池之中,戒備森嚴。不能提前燒毀,也不能太延後,這時機要把握的恰到好處才成,要做起來很不容易。但臣相信,這一切都在娘娘的掌握之中。”
崔秀寧點點頭,“此事已經在安排了。本宮想要這些倉庫在合適的時候被燒毀,那就多半能燒毀。不過此事乃是絕密,萬萬不可洩露,免得元廷奸細知道了。本宮告訴你,除了放心你,也是因為你也想得這一步。”
辛苦乖巧的一笑,“臣其他事不行,保守機密最是拿手。嗯,等臣忙過司婦寺的差事,就想法子再幫娘娘找一條小蛇,娘娘就不怕蚊蟲了。”
崔秀寧正色道:“小蛇那是私事,你不要花太多心思。司婦寺你做的甚好,本宮很滿意。可司婦寺是千古未有的新衙門,權責重大,又是女官衙門,一舉一動都有人盯著,做好這個寺卿不容易。”
辛苦拱拱手,“謝娘娘提點。請娘娘放心,臣一定不會娘娘和陛下為難。”
崔秀寧對她的話很滿意。和聰明人說話就是省事啊。
辛苦很清楚自己想說什麽。
崔秀寧拿起一顆剛剛采摘下來的李子,又指指案上的果盤,示意辛苦自己拿著吃。在女官們和弟子們面前,崔秀寧倒是像個大姐姐,沒有多少皇後架子,這也是她籠絡人心的獨特手段。
換句話說,皇後在誰面前表現的越接地氣,就越信任誰。
這和李洛不同。李洛無論在誰面前,都是不遠不近,讓人很難蠡測皇帝的心思。
“謝過娘娘賞賜。”辛苦看著案上玉盤中新鮮的李子,“只是,臣不敢吃啊。”
“為何?”崔秀寧拿起李子,張開亮晶晶的牙齒咬了一口,“你這丫頭會這麽膽小?這不是你的風格吧。”
辛苦長長的眼睫毛一顫,“好教娘娘知道,這大唐治下,已經不敢有人吃李子了。”
“你說什麽?”崔秀寧愕然說道,原本秋水般的眼神浮現一絲冷厲的波光,“辛苦,你好好告訴本宮,到底怎麽回事?為何不敢有人再吃李子?誰的主意?”
辛苦斟酌著回道:“去年開始,就沒人敢吃李子。說是李子事關陛下,事關大唐國姓,吃李子是不敬之罪。所以,這各地不但沒人敢吃李子,鯉魚也不敢吃。當然,吃的人還是有,只是不敢明著吃了。要是被人看見告發,就會被鄉村官吏捉拿,罰作苦役。”
崔秀寧臉色很難看。因為,這麽重要的事,她作為特察局實際上的大老板,竟然毫不知情!
這還得了?
《大唐律典》的確有大不敬和不敬這兩條。大不敬先不說它,這不敬之罪也規定的很明確。
比如,民間稱呼皇帝名諱,直書皇帝名諱,但並沒有辱罵,就屬於不敬之罪。
可並沒有規定,吃李子和鯉魚也是不敬之罪。
“嬋兒,傳李織來見本宮。”崔秀寧神色不愉的說道。
顏嬋兒很少見過娘娘這麽不高興,心中一緊,趕緊領命去傳李織。
李織聽到皇後傳見自己,本來覺得很是正常。可她畢竟是個資深特務,立刻敏銳的觀察到顏嬋兒的神色有異,頓時心知不妙。
“顏庶令,娘娘鳳顏可悅?”李織小心的問顏嬋兒。她不敢問出了什麽事,那是犯忌諱的,只能問娘娘心情如何。
顏嬋兒淡淡說道:“娘娘鳳顏平和。”所謂平和,其實意思就是,娘娘不太高興,你小心點。
會是何事讓老師不高興?
李織皺著眉頭,患得患失的進宮,一眼看見鳳凰鄉候也在。
難道是這辛苦,編排我了不成?
“學生拜見老師。”李織大禮參拜,“請老師吩咐。”
崔秀寧的神色此時才算真正的平和。她讓辛苦退下,直接說道:“特察局,還有什麽重要之事,沒有告訴為師麽?”
李織毫不猶豫的說道:“啟稟老師,任何重要之事,無一敢隱瞞老師。莫說學生不會也不敢。就算學生真有那個膽子,那也做不到。內察司,可是天天監督特察局的。”
內察司,名義上屬於特察局,其實是監管特察局的局中之局。在機制上,特察局要想隱瞞情報,很難。
崔秀寧還是很信任李織的,她的語氣也緩和了不少,“那這民間都不能吃李子和鯉魚了,這麽大的事,為何不報?陛下和本宮,何時下過這種禁令?《大唐律典》中,何曾有這一條?”
這是小事麽?
當然不是。
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到律法,涉及到天下百姓,那就絕對不是小事!
原來是這事。李織恍然大悟,又暗罵自己大意。
“老師,此事,特察局去年就知道。可各地分局,並沒有專門走情報程序,匯報此事。因為覺得…理所當然!先唐也有類似禁令,官民們覺得正常,我等也就沒有上報。最早時,是江南先有禁令,後來其他地方官都紛紛效仿,這才成為整個大唐民間之禁。是臣等疏忽,請老師治罪。”
沒錯,覺得此事理所當然,再正常不過,所以才沒有匯報。
特務們都覺得這事沒問題,壓根沒什麽不對,不上報也就可以理解了。
李織雖然知道,可也覺得沒什麽大不了,也就沒有稟報。天下之事那麽多,大事重事都不少,豈能事事上報?那娘娘還有安生的時候麽?
崔秀寧聞言不禁搖頭。
她知道,這的確是特察局沒有匯報的原因。
可問題是,這真的理所當然麽?
就因為皇帝姓李,就不許吃鯉魚,吃李子?所有人都覺得正常?
這就是封建專制時代的普世認知。
百姓會不滿,卻不會感到奇怪。
雖然她和李洛沒有下令禁止吃李子和鯉魚,《大唐律典》也沒有條文禁止,可官員們為了討好皇帝和朝廷,會拿著雞毛當令箭,放大一些條款的邊際,形成約定俗成的“律法”。
就是後世,這樣的事情也屢見不鮮,典型的就是層層加碼,更加嚴格,甚至過度解讀各種“精神”,讓終端執法走樣。
這個口子,一定不能開!
但是,崔秀寧也不好訓斥特察局。畢竟他們不是後世人,他們的思想,還是古人那一套,即便他們學了崔秀寧和李洛的一些新知識,那也無法改變他們屬於古人的觀念。
換句話說,他們要是真的能改變,那李洛也坐不穩皇位了。
“百姓口中之食,本就不多。這天下到處都是李子和鯉魚,怎麽能不讓食用?難道天子的威嚴,需要靠這些來表明麽?這樣只會讓人認為天子沒有胸襟,只會增加百姓的怨氣。”崔秀寧說道,“以後凡此等事,都應該上報。”
她只能輕輕放下。
“遵旨!”李織松了口氣。
第二天,一道廢除禁食李子鯉魚亂命的聖旨,就頒發下來。
攝政皇後代發的聖旨曰:“…大唐以道治天下,順道者皆可為之,違道者皆不可為。李子,時令之果,鯉魚,江湖之鮮,此乃華夏天賜美食,合食之道。因國姓而禁食,不近人情,不合道理。
皇帝天授,其威在德,其法在道……地方官吏,擅自禁食,有傷天子之仁,豈忠君乎?自今日起,不得禁食…官吏再敢有擅出法令,擅改法令者,一體問罪…欽此!”
聖旨一下,很快由通政司火速刊印,通過驛站發送各州郡,廣為張貼。
這道聖旨第一說明皇帝根本沒有禁食李子鯉魚的意思。第二是不許地方官吏再推行此類禁令,第三就是警告地方官吏不要擅自出臺和修改法令。
即表明了皇帝的胸襟,表明了天子順應天道,愛護百姓的意思,又狠狠敲打了地方官員。
此事也讓崔秀寧心生警惕。對於民間和地方官場的監測,一定要制定非常量化的指標,建立新的方法論。光靠臣子們的主觀經驗認知,來判斷事物的好壞,來判斷是否出了問題,是不可靠的。
必須要有古代版的“大數據監測”!
否則,下面很多事情,朝廷和皇帝就會搞不明白。
PS:對不起我親愛的書友大大,今天實在太少了,我也不解釋,是我錯了,因為太饞,就貪圖一頓飯。明天一定加更,萬字打底!蟹蟹原諒我!
第800、801章:真是貪心啊
崔秀寧把自己關在寢宮,拿起一支炭筆,一邊思索一邊寫寫畫畫。
她要設計出,大唐版的大數據統計模型。當然,這肯定不能叫大數據,只能算統計年表。
古代當然也有數據統計。但因為方法論的問題,數據真實度非常可疑,而且采樣元素太單一。宏觀上勉強能用,微觀上完全不能用。
這個問題,她和李洛之前都忽略了。大唐成立了很多新部門,卻沒有統計部門。這麽大個國家,沒有專業的統計部門,行嗎?不行。
“數據還是比官員的奏章更可靠。”崔秀寧自言自語的說了一句,像做數學題那樣,開始建立模型。
在調查監測過程中,最令人信服的是采集到的數據,而不是官員的主觀匯報。數據很冰冷,可數據也最能反映客觀問題。很多看似沒有聯系的不同維度的數據組合在一起,就能看出問題的真相。
這才是真正的以小見大。
前提是,數據不能失真。
崔秀寧當李洛這個“書法家”的老婆已經多年,字比當年漂亮多了。她的筆下,首先出現“縣域”兩個秀麗的字。
沒錯,經過斟酌,她要以縣域為最小地域統計單位。以古代的條件,以縣域為數據采集最小地域單位已經是極限了。
接著,女人的筆下出現1182四個阿拉伯數字,這是大唐所有的縣域數量。
好了,最小數據統計地域定好了。那麽由誰來采集數據?
當然要多方提供,而絕不能讓地方官衙單方面采集。
原則上,專業部門,對口采集專業數據。
比如,某縣一年的新生兒數量,性別比例,這項數據要有司婦寺來負責提供。
田畝變化數據,要有戶部負責采集。
某地糧價等,要有商部負責采集。
如此一來,不同部門采集不同數據,不但便於專業操作,也增加了數據渠道,避免全盤作假。
那麽地方官衙幹什麽呢?評審數據。
朝廷采集到的綜合數據,先以草案的形式下發給郡縣。郡縣官衙覺得數據不對,就可以提出異議。
一旦某個地方的官衙對統計數據提出異議,那麽相關調查就會展開。就這麽追責,誰的責任誰承擔。
特察局幹什麽呢?各地的特務不但提供另一套簡化版的秘密數據以作參考,還要監視數據采集者的行為。
那麽,統計大權由誰來主管呢?當然是準備成立的統計局。
統計局的績效考核只有一個:數據的真實度和有效性。
數據好壞和統計局的考評完全無關,只和數據真假相關。以此為導向,統計局就會監察數據真假,就會派出統計員核查各渠道的統計數據,只要糾正錯誤,就有話語權。
如此一來,統計數據就是多方參與,任何一方作假都很困難。
最後得到的統計數據,會作為分析依據,供統計局研究,及時發現各種問題,為大唐政治服務。
這以上是大概構架。
崔秀寧設計完構架,就開始添加數據采集的元素。
有哪些數據需要采集呢?
有人口、主要物價、出生和死亡率、稅收、就學率、服役率、田畝、人均壽命、食物種類、犯罪率、出家人口、訴訟數量、降水、旱季天數、驛站流動量、林地和漁場數、戲劇演出場次、銅簋舉報次數、人均口糧等等。
最後,崔秀寧一共羅列出四十項數據,涵蓋了民生、吏治、教化、治安、醫療、民意、風氣等多個方面。只要數據在,哪個縣的現狀,立刻清清楚楚。
每年采集一次,每年都要做一個全面的數據分析。
這就是讓整個大唐每年做一個全身體檢,及時了解健康狀況。
比如一個縣,明明降水不少,而且水利數據也不錯,數據顯示沒有天災,可人均口糧少,死亡率高,出生率低,那一定是吏治出了問題。
再比如一個縣,明明就學率不低,可是升級考試錄取人數很低,那一定是教育出了問題。
一個縣青壯人口多,可是服兵役的人數很少,那要麽是吏治有問題,要麽是百姓對官府和朝廷不滿,或者民風不尚武。
要是同一個縣連續兩年的數據差別很大,那就一定有原因。
可以說,只要數據沒有失真,什麽問題都瞞不過皇帝和朝廷。
特察局配合統計局,這才是真正的監測天下!
崔秀寧的目光越來越亮,似乎看到科學統計帶來的美妙前景。
中國古代政治,發展到唐宋已經高度發達,非常精細了。然而,唐宋明清的精細,主要體現在權力制衡和人才選拔上,而對於基層管理設計,卻始終失之粗放。
新的大唐,一定要彌補這塊短板,追求古典化的“信息治理”。
草案這就完了麽?
沒有。
崔秀寧必須還要推導一個公式,計算“信息治理”的成本。
首先,是統計局的官員編制,這是要吃國家財政的,這筆賬必須要算算。
嗯,特察局是正二品衙門,等同九部。可問題是,特察局不屬於外廷衙門,而是屬於皇帝內廷衙門,不受政事堂和軍師閣管理,類似於錦衣衛,目前還是小透明,還沒出圈呢,很多官員甚至不知道特察局,只知道信訪司。
那麽統計局呢?設為幾品?
在後世,國家統計局其實是高官(名義上副部)。可是要把統計局提升到二品,和九部並列,就會顯得非常突兀。
可要是設置為正三品,那麽就很難和其他部配合,因為級別上被壓制。
想了想,崔秀寧劃掉統計局的字樣,改為政事堂統計署,正三品,成為政事堂的直屬機構,由宰相兼任統計署令!
再任命一個常務署丞。
那麽,統計司和其他部的區別,就如同後世國務院直屬部門和國務院組成部門(各部)的區別。
如此一來,就能壓制其他九部,也能讓政事堂對數據更加了解,便於行使宰相之權。
崔秀寧對自己這個設置很滿意。接下來就是編制了。
統計署的中央官員不多,二十來個足夠了,拿不了太多工資。拿工資的大頭,是各州郡負責執行的統計特派員。
一個郡起碼要有一個吧?大唐現在有142個郡,那就需要一百多個編制吃皇糧。加上雜七雜八,整個統計署的編制,最少兩百人!
皇後大人有點心疼了。兩百官員啊,人均一年拿七八百銀元工資,那就是十幾萬銀元…咦,不多啊!十幾萬而已。
但是,還有辦公費呢?
每年統計一次,兩百人的衙門,這辦公費怎麽也要十幾萬。
嗯,這加起來就是三十萬了。
其他各部的配合,以及數據真實度監察,也會增加辦公費,這總共…崔秀寧大致算了一下,又要增加二十萬元。
綜合下來,“信息治理”的成本,一年需要五十萬銀元!
每年五十萬!崔秀寧心疼的直皺眉。幹不幹?值不值?
崔秀寧拿不定主意,覺得還是等男人回來再說。
但是想了想,女人還是決定…媽蛋,幹了!
反正,以她對男人的了解,李洛是一定會幹的。既然他一定會幹,那麽就不如早幹。要等他回來,最少還要一個月。
崔秀寧反覆修改方案,直到三天後,才拿出滿意的終案。
“就這個了。”崔秀寧不再猶豫,當即以攝政皇後的名義,代替皇帝頒發了一道聖旨:成立政事堂統計署。
抽調各部官員,組成統計署領導機構。統計署令由三位宰相共同兼任,統計署丞由一個叫姬長恭的特務出任。
此人當年曾經臥底在福建右丞薩普勒的身邊,獻上買賣流民的計劃。
不光如此,統計署的官員,骨幹多是特務出身,因為大唐沒人比特務更適合幹統計,都不需要太多培訓。崔秀寧僅僅把他們集中起來培訓了統計學方法論,就讓他們走馬上任。
政事堂統計署,就這麽掛牌成立了!
…………
“皇後陛下,天竺之北的大理國和梁國,都派了使臣來朝,請為藩屬之國,還請求大唐正式冊封!”
這日常朝,禮部尚書吳鎮樓語出驚人的稟奏,“兩人是一起來到,已經安排在驛館。如今,正在宮外候旨。”
外使覲見,這可是重大國事,政事堂無權處置,必須君主處理。
什麽?群臣都是有些驚愕。
大理和蕭梁,請求冊封,自為藩屬?這算什麽事兒啊?
崔秀寧卻早就得到特察局的匯報,她神色平靜的說道:“讓他們進來吧。本宮倒想聽聽,他們有什麽說道。”
原來,唐軍南征數月,連滅四國,已經傳到一海之隔的蕭焱兄妹耳中。兩人驚懼之下,生怕唐軍攻打他們。加上中部和南部的天竺聯軍越來越勢大,這才趕緊遣使來朝,表示臣服。
沒辦法,李唐現在如此強大,他們害怕啊。
雖說兩國占據了天竺北部,也算站穩了腳跟,可畢竟是鳩占鵲巢,精力只能放在鎮壓天竺土著反抗上面,無法和大唐對抗。
現在大唐國土推到他們家門口了,他們如何還能淡定?
很快,兩個漢人打扮的男子就聯袂上殿。
“外臣大理國禮部侍郎高君重,拜見大唐攝政皇後陛下。”
“外臣梁國禮部侍郎王興祖,拜見大唐攝政皇後陛下。”
兩人一起下拜行禮,神色有些緊張。
尤其是王興祖,心中還很是感慨。因為這個大殿,當年可是大梁的皇宮啊,他絕不陌生。
恍惚間,王興祖似乎還見到大梁皇帝蕭隱,坐在上面的龍椅上侃侃而談。
“貴使平身。”大唐皇後清正平和的聲音傳來,美妙悅耳當中蘊含著一種威嚴。令人忍不住想擡頭打量聲音的主人。
“外臣謝過皇後陛下。”兩人小心翼翼的爬起來。
這就是那個牝雞司晨的女人麽?
高君重謹慎的擡眼打量一眼,發現大唐皇後似乎比太後(蕭畾)更加美麗,氣質也更加大方高貴,不愧是大國皇後。
“皇後陛下,這是下國國書,奉表向大唐稱臣,請為藩屬。下國國主言明,我梁國乃華夏一脈,沒有天子冊封,名不正言不順,請求大唐冊封為國主,願年年譴使入朝朝拜。”
“下國特獻上象牙一百對,黃金一千兩,天竺童女一百人,敬獻大唐!”
梁國使者王興祖,高高舉著一卷犀牛角卷軸國書。
唐廷大臣們頓時有點激動。
有藩屬了,有藩屬了啊!
雖說大唐越來越強盛,陛下乃千古聖君,可遺憾的是,竟然沒有一個藩屬!這讓滿朝文武,都感到有點遺憾。
倒不是沒面子的事。因為周邊小國,幾乎被大唐滅光了。
所以,文官們看向兩位使者的目光,就格外炙熱。
崔秀寧拿過國書看了看,也忍不住微微一笑。
是滅掉梁國,占領北天竺呢,還是保留梁國為藩屬?這個問題,其實李洛之前和她探討過。
李洛的意思是,這兩國是留是滅,不在大唐,而在於他們自己怎麽選擇。
天竺之北,可以大部分留給兩國,以為華夏藩屬。可恒河之北,包括後世的尼迫爾,孟加拉國,全部要割讓給大唐。
等於說,恒河之北的天竺領土都要納入大唐版圖。後世整個喜馬拉雅山脈,都是大唐的!
還有後世極其重要的孟加拉灣,也是大唐的。
大唐和兩國,以恒河為界。
這是李洛和她早就商定好的原則。兩國同意,就留著。不同意,那就滅了。
當然,還要有其他條件。
“皇後陛下,下國攝政太後,也請為藩屬,求大唐冊封。願意年年譴使入朝!”大理國使臣高君重也奉上國書,“敬獻象牙一百對,黃金一千兩,天竺閹童一百人為貢禮!”
崔秀寧看完,將兩份國書遞給康西,意味深長的說道:“允你二國之請,也無不可。可你二國還有什麽誠意麽?”
什麽?誠意?
兩人聞言都露出苦笑,他們花了一兩個月來到江陵,自求為藩屬,又送了禮,這還不是誠意麽?
“敢問大唐攝政皇後陛下,下國之誠意,已俱言表啊。”高君重硬著頭皮說道。
崔秀寧微微一笑,“本宮問你們,梁國和大理如今國土幾何,人口幾何,兵馬幾何呢?”
她其實對天竺的現狀基本了解,就是想看對方能說多少真話。
整個天竺北部,相當天竺三分之一的地盤,包括後世的孟加拉和尼泊爾,全部被大理,蕭梁,海宋占領。
這三國憑借相對天竺人先進的華夏技術,以及相對強悍的華夏武力,幾年來征服了整個恒河流域,超過天竺三成的地盤,還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區。而南天竺和中天竺還在天竺諸邦國的手中。
海宋占據的土地和人口最少,只占據了東北沿海地區,但面積也不小,足有十萬平以上,人口大概三百餘萬。
大理國的地盤最大,足足占了整個北天竺西部,面積比滇州(雲南)還要大。人口超過千萬!
蕭梁占據了北天竺東部,面積也不比滇州小,人口上千萬!
哪裏是什麽小國?根本就是天竺版的北魏,前燕!甚至是天竺版的金國!
三國以加起來幾十萬人口的基本盤,征服兩千多萬人口,數千裏疆土,這的確是一個不小的奇跡了。
只是,三國雖然瓜分了北天竺,可外面要應對南部和中部天竺聯軍的反撲,內部要應對天竺人的反抗,壓力其實很大,會不會被天竺人“驅除韃虜”,還很難說。
就特察局天竺分局掌握的情報,天竺聯軍的勢力整合還不順利,一旦整合成功,好幾十萬天竺諸邦聯軍北下(的確是北下),那三國未必能擋得住。
要知道,南天竺人和中天竺人,比北天竺人要強悍的多,打仗的本事高出不少。
一旦三國敗了,特察局的判斷是,天竺將會合並為幾個強大的邦國,甚至有統一的可能,對大唐有害無益。
所以,兩國可以保留,甚至可以得到大唐的支持。但是,必須要割讓恒河之北的土地。
這些土地,占了他們小半的領土,卻占了恒河平原最好的地帶!
真是貪心啊!
PS:第一更到。哎,上周向書友請假,卻忘記向平臺請假,系統就顯示斷更一天,結果全勤獎沒了,20%稿費獎勵也沒了,損失慘重。第二更會晚點到。蟹蟹。
第802、803章:哭唐廷…大唐有藩屬了!
“大唐皇後陛下,不知怎麽,才算下國有誠意呢?”大理國使高君重不卑不亢的說道。
蕭梁使者王興祖,也提出了相同的疑問。
崔秀寧掩飾住目中的一絲戲謔,正色說道:“當年宋向金元稱臣,除了稱臣納貢,還有什麽呢?那才是誠意啊。”
什麽?兩位國使頓時楞住了。
大唐皇後的意思是…割土麽?
這如何能答應!
“皇後陛下,下國已經稱臣納貢,為何,為何還要…”
這割土兩個字,高君重雖然心裏雪亮,卻不敢說出口。王興祖也是心裏涼了半截。
大梁和大理,急需和李唐保持和平啊。他們來之前,都被千叮萬囑,一定要爭取到藩屬的地位。
如此一來,兩國才能應對天竺聯軍的反攻。要是再被大唐攻打,那就徹底玩完了。
可是這割土,他們根本做不了主!
崔秀寧也懶得繞圈子,幹脆單刀直入的挑明,“海宋這次得罪了大唐,大唐是遲早會出兵討伐,那麽,海宋在北天竺東岸的土地還能保全麽?到時,你兩國是何處境?別忘了,你們和大唐,本就是敵非友。”
“還有,如今你們內有天竺人反抗,外有天竺聯軍反攻,西北邊還有蒙元阿姆河行省虎視眈眈,要不是阿姆河行省的元軍去西邊鎮壓叛亂,早就南下了,你們還能保得住?”
“如今,海宋固然自身難保,你二國也岌岌可危。明年今日,大理和梁國能否存在,都難說的很。到時,就是你們願意獻土,那也遲了。”
“本宮一向見不得別人可憐。有心想幫你們一把。這樣吧,這恒河之北的土地,你們要是願意敬獻,不但能得到大唐的冊封,大唐還能幫你們擋住西北的蒙元,南邊的天竺聯軍。要是不願意獻土,那大唐也不勉強。橫豎,大唐將來自己也會拿。”
兩國使者都露出悲哀之色,卻無法反駁。他們只是奇怪,為何李唐對天竺的情形,了解的這麽多?
沒錯,兩國的確是內憂外患,盟友尚且難尋,哪裏還敢增加敵人?要是李唐再出兵,那便是立時亡國的局面。
蒲甘如今已是李唐一州,從緬州西海岸出兵攻打北天竺,距離並不遠!
怎麽辦?
兩人深吸一口氣,高君重首先跪下來:“皇後陛下洞若觀火,句句屬實。可看在中土一脈的份上,還請大唐幫幫大理啊!”
王興祖也跪下,流淚道:“皇後陛下,中天竺南天竺聯軍數十萬準備北下,國內反叛不斷,局勢危若累卵。看來同文同種,還請大唐幫幫我梁啊。”
王興祖一哭,高君重也反應過來,也立刻伏地大哭,以手捶地:“皇後陛下…”
這是哭唐庭啊!
大唐君臣都楞住了。
這春秋有楚人申包胥哭秦庭,求秦國發兵救楚抵抗吳軍。這今日,有高王二使哭唐庭,求大唐相救啊。
崔秀寧頓時有點慌張,趕緊說道:“好了好了,你們不要哭了,本宮可受不了這個…”
這不說還好,一說,兩人哭的更是起勁,眼淚不要錢的往外流,一邊哭還一邊訴苦。
這就叫哭訴。
“可憐我等也是華夏一脈,卻要被天竺土著盡滅,匹馬不能東歸了,呼呼哀哉…”
“前有狼,後有虎,內憂外患,死不旋踵矣!我等一滅,天竺再無中原典籍了…”
唐國君臣都是聽得直皺眉。你們不要哭了行不行?
這兩國的局勢的確兇險,可還沒到你們在唐廷嚎啕大哭的地步。
要點臉不好麽?
左相楊漢明怒道:“兩位貴使是因亡國而哭麽?若因亡國而哭,只管哭泣!若兩國未亡,莫不是要咒其亡!”
都烈也喝道:“嚎哭何故!為國哭喪麽!”
此言一出,兩人果然不好再哭,一起收了悲聲。卻聽見有個女子的聲音噗嗤一笑。
王興祖正在拭淚,此時忍不住循著笑聲望去,竟然看見一張熟悉的俏麗面容。
“光明公主?”王興祖立刻認出,此女是當年的大梁光明公主。
“公…貴人,還請貴人替我梁在皇後陛下面前美言幾句吧。”王興祖趕緊向辛苦求援。
辛苦笑的很燦爛,“你是趙王蕭焱的家臣吧?我記得你。剛才大唐皇後陛下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把恒河以北的地方獻上,大唐不但冊封你們為藩屬,還會幫你們抵抗元軍和天竺人。”
王興祖萬分為難,“公…貴人,此事,在下萬萬無法做主啊。”
辛苦玉面一板,“你們怎麽如此死板愚蠢?難道你等的腦袋,是一根筋不成?”
“你們想想,以大理蕭梁兩國如今之局,大唐要強取恒河之北,何等容易?那不過是陛下一句話的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