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507章:唐公,善為之,善為之啊! (14)

關燈
食邑兩千五百戶,年俸兩千五百兩;二等伯從三品,食邑兩千戶,年俸兩千兩;一等子正四品,食邑一千二百戶,年俸一千二百兩;二等子從四品,食邑一千戶,年俸一千兩。”

“一等男正五品,食邑八百戶,年俸八百兩;二等男食邑六百戶,年俸六百兩;龍禁尉正六品,年俸六百兩;驍騎尉正七品,年俸五百兩。”

“封文天祥為廬陵縣侯;封陳淑楨為清水鄉侯;封林必舉為蔚山鄉侯;封崔牧為墨源鄉侯,鄭思肖為雲驛鄉侯。”

“封都烈,烏圖,江鈞,楊青雀,鄭和,羅昱,査尹南,尚鑄,張會,龔侃十人為一等伯。”

“封楊序,朱頷,虎古,張斂,蕭北,武巖,光夏,瞿世,劉衛泰,申花生,韓韶,李雍,李揚,李益,宗晝,陳讓……二十人為二等伯。”

“封顏隼,劉大刀,顏仝,阿山,陳羽,喬布,顧鎧……二十八人為一等子;封楊栝,石珊瑚,李織,李綿……三十二人為二等子……”

隨著馬致遠念出一個個名字,很多人都激動無比。

自己封爵了!

很多人祖宗八輩都是種田的農夫,何曾做過一官半職?可是跟了李洛幾年,就封了爵位!

什麽是光宗耀祖?

這就是了。

公侯伯子男五等貴爵,總共封了一百十五個;而作為勳爵的驍騎尉和龍禁尉,也封了一百多個。

加起來近三百人。

江華鄉勇時代最早跟隨李洛的元從,哪怕當年是個普通鄉勇,大多數也撈了一個驍騎尉的世爵。

別看最低的驍騎尉只是七品,可難的是的是“開國驍騎尉”,世襲罔替,和大唐國祚相始終啊。

李洛這次一共拿出了二十萬戶的賦稅封授爵位,接近唐國轄下戶口的百分之三。

在李洛和崔秀寧的設定中,將來所有開國爵位的食邑,不能超過國家總戶口的百分之三,加上宗室的食邑,不能超過百分之五。而且包括宗室在內都要繳納賦稅。

只有一種人可以免稅二十年,那就是為國捐軀的烈士家屬,還必須是配偶和直系家屬。

這樣,國家養勳貴宗室的負擔,就能控制在一個很低的範圍。不會犯明朝的錯誤。

近三百個獲封爵位的人,絕大多數來自軍中,其次就是特察局,再其次才是文官和工匠。

皆大歡喜!

就是文天祥這樣對個人利祿不太熱衷的人,聽到自己封了自己家鄉的縣侯,也很激動。

要不是禮儀規定不能喧嘩,很多人肯定已經歡呼起來了。

但這還沒完,被封了二等男爵的馬致遠繼續宣讀道:

“……以爵授田。國公授予爵田一萬兩千畝,每降一等,遞減一千畝。故,驍騎尉授田一千畝……”

李洛計劃拿出了百分之一的土地,用來封授勳貴和宗室。但勳貴的田畝同樣需要交納賦稅,一視同仁。

除此之外,李洛還打算將對外征戰獲得的奴隸,按照功勞大小分給勳貴。

他又不是救世主,怎麽可能給予華夏之外的外族國民待遇?奴隸在全球範圍內還要存在好幾百年,他也無意改變這點。

接下來,就是《定國是詔》,這是關系唐國體制的大事,所以文天祥鄭思肖等人格外留意。

這些大事,李洛並沒有和群臣商議,而是和崔秀寧琢磨後就“乾綱獨斷”了。

政府一詞來自宋代。以中書省為核心,三省合稱政事堂,樞密院和中書省又並稱二府,政事堂和二府就合稱“政府”。

但是,實際上唐宋的三省是徒有其名,大權全部在政事堂手中。三省的長官,都在政事堂辦公,以堂閣之臣的身份參與政事。三省實際就是政事堂的辦事機構。

“……敕曰,廢除三省,朝廷以政事堂,軍師閣為中樞,統籌軍政大權。政事堂設置左,中,右三相為長,軍師閣設置東南西北四閣太尉,俱稱宰執……”

“政事堂,軍師閣之外,另設禦史臺,總督監察之權,與堂閣並稱三府。禦史臺設置禦史大夫,位同宰執。”

李洛將武官之首提到和文官之首一樣的高度。政事大臣和軍師大臣都是宰相,典型的群相制度。文武七個宰相,都對他負責。

同時又效仿秦漢,將禦史大夫恢覆到與宰相太尉同等的位置,方便行使監察大權。

這既像明朝的內閣,又像清朝的軍機處。兩者結合,既方便他掌握大權,又能做到充分放權。

“堂閣之下,增設三部,共九部。九部者,吏部、戶部、刑部、工部、禮部、財部、兵部、商部、警部。兵部與警部,歸屬軍師閣掌管。”

六部變成了九部,一下子增加了財部,商部,警部。

因為戶部的權力太大,所以李洛就將戶部的財權剝奪出來,專門由財部負責度支和審計大權。而戶部只管戶口,田畝,農稅,民政,農桑。

商部,當然是主管工商,征收商稅,掌管官營產業以及鹽鐵專賣。

警部專管治安,偵緝,審訊,以及輔助軍隊作戰,所以也劃歸軍師閣掌管。

以上就是唐國的“三府九部”。而三府九部的長官,統稱三公九卿。

三府九部之外,還有專司公訴的檢察寺,以及專司審判的大理寺。掌管遍布地方的檢堂和法堂。

李洛又規定工部只管理工程建築,將工匠和制造之權剝離出來,由新成立的匠造司掌管,並規定匠造司的官員,全部由技術工匠擔任。

不光如此,唐國匠造司的品級遠超唐宋,只比九部低一品。

李洛還設置了專管海洋產業的海務司,負責海洋漁業,海鹽,海航等事。還有專管礦產的礦業司。

冗長的詔書中還說,國家的鹽,鐵,礦,茶,全部由朝廷專賣,任何私人不得插手。

至於特察局,李洛始終沒有把這個機構擺在明面上。不但元廷不知道特察局的存在,就是唐國官員,也有很多人不知道。

特察局遲早要光明正大的出現,但不是現在。情報機構這玩意兒,無論是對外對內,都不易過早讓人知道。

其他諸如太常寺,翰林院,鴻臚寺,欽天監,市舶司等機構,一如唐宋。李洛暫時並沒做出改變。

總的來說,李洛的機構改制,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還是封建社會那一套。

至於後世的很多機構,他根本不打算設置,太不現實。

今天的改制只是初步的,慢慢來,不要急。

接著,又重新強調了國旗,國徽,國花等象征,要求全體唐國軍民一體知曉。

此時,馬致遠念的口幹舌燥,但還要繼續念下去:

“……改省道為州。分江浙行省為浙州,揚州。改江西行省為贛州,改福建行省為閩州。州設州牧,州丞,州史。州之下設郡,郡設郡守,郡丞,司馬。郡下設縣,縣下設鄉,鄉下設村,俱設鄉村公所……”

這就是地方官制了。增加了鄉村兩級,將王權伸到基層。

“……三府為一品。九部正二品;各司,各州牧為正三品……各郡正五品;各縣正七品,鄉正九品,村正十品。”

連品級都定好了。

不過,李洛沒有馬上推出海東實行的三級學堂制度,因為在偌大的東南,現階段根本無力推行,也不是當務之急。

接下來就是軍制。

《定國是詔》明確規定,兵員招募以及退役,撫恤,武官升遷任免等權責在兵部。管的是軍政。

而軍令之權則在軍師閣。

軍訓和統兵權,當然在各級將領手中。

乍一看和宋朝很像。

但其實不是那麽回事。因為唐國的文官除了財政後勤,不得插手軍隊事宜。而兵部和軍師閣的官員,也是由武將充任,不是大武士出身的武官,無權掌管軍事。

第二個不同就是,唐國軍人警士的地位和待遇,要遠超宋朝的“賊配軍”和捕快。

就連軍人和警士犯罪,也是由憲兵司和軍法堂負責制裁,其他機構無權插手。

“……大唐軍務編制,以營師旅團聯隊都什為序。分設十級軍銜,三級武士;營等同九部,師等同各州,旅等同各郡,團同各縣……”

隨著唐軍規模和戰役規模的擴大,原本兩萬人的營,明顯不適合再作為戰略單位。於是李洛在營之下增加了師一級編制。

古代,營往往代指“軍”,編制可以很大,和後世的營完全不用。李洛以一師轄三旅,設師督統之。全師加師督的中軍,高達一萬八千人。

營則轄三師,仍然以營督統之,一個營的兵力達到五六萬人,足夠作為戰略單位,獨當一面的擔負方面軍的作戰任務。

關於軍制,李洛沒有在詔書中說的太多,算是一筆帶過,就是告訴百姓,唐軍大概是怎麽回事。

最後,就是百姓最關心的稅率和均田令了。

李洛把這個作為壓軸的重頭戲,放在了開國大詔的最後。

“……自今日起,取消人丁稅,永不加征口稅。而田畝農稅,商稅,鹽稅,俱收貨值二成,地方郡縣,嚴禁加征……”

“……有產既有稅,遑論宗室,官員,勳爵,武士,百姓……除入祭忠武神宮之烈士家屬,概莫能外……”

這一招完全砍掉了特權階級不用繳稅的待遇。避免再犯明朝的錯誤。

二成征稅低不低?

說實話,不算低了。

但和元朝亂七八糟的苛捐雜稅一比,卻好的太多太多。

相差幾倍!

雖說二成稅率不算高,但不再有人包稅了,沒有“中間商吃差價”。那麽唐國的財政不但得到保證,百姓的負擔也減輕很多。

通過這個稅收,專營專賣,和海貿制度,唐國的稅收絕對少不了。

元朝的稅收為何那麽多?就是因為元朝對鹽務和海貿的管理極其嚴格,嚴格到在宋朝富得流油的大鹽商,到了元朝個個成了肥羊,慘不忍睹。

蒙古官人根本不讓鹽商賺錢,不但渠道控制的很死,稅收也極重。

可到了明朝,由於明朝的專營專賣和海貿制度形同虛設,導致大鹽商們富甲一方,官商勾結,讓明朝活活窮死。

只要制度合理公平,哪怕稅率不高,照樣能讓國庫豐裕。

最後,就是最重要的均田令了。

均田令是北魏隋唐的土地分配基石,也是北魏隋唐強大的重要原因。趁著用武力從元廷手中奪回了東南,李洛當然要推行均田令。

之前賈似道搞公田法,遭到大地主們反對,結果沒搞成,他自己也被黑的不像話,還不得好死。

現在,東南的大地主們,大多被唐軍鎮壓,他們兼並的大量土地,也成為李洛的王田。

唐國具備推行均田令的條件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田,俱為王田公產,不得私自買賣。百姓授田,可永世耕種,不可須臾典賣也。官民人等所受田土,非獲罪不得奪田…”

首先一個基點,天下所有的田地都是國有,不得私自買賣。

但是,也強調了使用權的穩定。百姓可以世代耕種,只是不許買賣。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本質上就是私田制。只是以公田的名義,從法律上禁絕了買賣,抑制了土地兼並的可能。

因為你兼並的土地再多,朝廷一句話就可以收回去啊。

PS:今天太忙碌了,只能更新這麽多了,蟹蟹大家支持我,節日快樂!願大家永遠快樂,開心,健康!一切的一切,都歲月靜好。

第550、551章:物價飛漲,改革幣制

說起東南的公田,倒是有一樁歷史公案,說起來很有意思。

南宋晚期,大地主大官僚(貴勢階層)爭相兼並土地,導致南宋國庫收入銳減,不足以應付軍費抵抗蒙元。

宋朝本來有大量的公田,但多年售賣下來,到宋末公田已盡,田土多半集中在“貴勢”手中。

趙宋沒了公田,一下子就陷入財政危機。

於是權臣賈似道大刀闊斧的推行了“公田法”,通過發行紙幣和度牒(沒錯,就是度牒)的方式,用紙幣和度牒強行購買“貴勢”超出品級規定之外的田地。

賈似道企圖通過公田法,重建大宋王朝的公田儲備,增加國庫收入。

賈似道的公田法首先在最富裕,土地壟斷最嚴重的平江(蘇州),嘉興等六郡推行,第一階段即強買三百五十萬畝。

這就是所謂的公田法。也就是所謂的“景定變法”中最重要的舉措。

然而,此舉遭到地主豪強的抵制,他們勾結地方官吏,隱瞞田畝數目,並將政府強買的田土轉嫁給中下地主和富農。

如此一來,宋王朝的危機不但沒有緩解,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

“景定變法”失敗,意味著宋朝通過變法改良的道路被堵死。作為改革者的賈似道也“身敗名裂”。

李洛後世賣過賈似道的《促織經》,他了解過賈似道,覺得此人多半是被黑了,應該不會那麽不堪,起碼比史彌遠,丁大全之輩強的多。

所謂蓋棺定論,而賈似道死去七百餘年,後世仍然褒貶不一。

如果此事到此為止,也不算多有趣,最多是讓李洛總結點教訓。

有趣的是,隨著南宋被蒙元攻滅,賈似道好不容易強買的上千萬畝公田,全部便宜了忽必烈。南宋公田,成了元朝江浙官田的大頭。

忽必烈拿到這麽多公田,剛好可以在不侵犯士紳豪強的前提下,也有大量田土用來賞賜將士,功臣。真真占了一個大大的便宜。

而現在,這些田土全部掌握的李洛手裏,讓他也占了一個大大的便宜。

可以說,唐國大半的田土,都已經掌握在唐廷手裏。這為均田令提供了條件。

“以各縣域公田,扣除職田之後,分授該縣無田少田者,無論男女老幼,以口均分。田以肥瘠分為上田,中田,下田。一畝上田等同中田畝半,下田兩畝。”

“一郡之內,各縣人口田土有多寡之分。是以著各地郡守,以郡為域,遷移百姓,以多均寡。人多地狹之縣,可遷移至地廣人稀之縣……”

李洛這個做法,就是打破國人重遷的習慣,讓人口和土地資源均衡起來,將人均田畝少的地區人口,遷往人均田畝多的地區。不要出現一個縣地少人多,而另一個縣地廣人稀的局面,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資源。

他計劃先以縣為單位,後以郡為單位,最後以州為單位,慢慢擴散人口遷移,緩解人口地區失衡的情況。

“各以縣域人口田畝為基,每人授田三到五畝。五口之家,以挾田二十畝為善,每三年,核準口數,重新劃定田畝…”

李洛按照五口之家二十畝田為參考推行均田令,比隋唐時期的一戶挾百畝看似小氣多了,其實不然。

因為此時的耕作技術早就不是隋唐時的粗放式耕種了,深耕細作之下,畝產大大增加,人均耕種數量也降低了。一家二十畝田,不勤快都種不完。加上東南田肥,人均幾畝田足夠完稅之後略有盈餘了。

只是今年一直打仗錯過了農時,大規模的打糧起碼也要等到明年夏季,這個過度期需要大量的賑濟糧。好在唐國的糧食儲備很多,基本上可以應對,避免了人大量人口餓死。

終於,冗長的《定國是詔》宣讀完畢。

但,仍然沒有結束,接下來,又是一份改革科舉和重開科舉的詔書。這是李洛送給東南寒士的大禮包。

詔曰:“國家掄才大典,名器之重,社稷之本也。王以明道治天下,故以明道權衡天下英才…所謂明道者,明天道,明人道,明臣道,知廉恥,知民心,知善惡…”

“明道者,必知文史以為鑒,必知算術以知數,必習騎射以強身,必知稼穡以勸農……此即為明道也。”

此言一出,一些文人出身的官員,都是有點愕然,但他們都是海東老人了,也沒有腹誹。

自古以來,帝王都是以孝治天下。而唐王李洛,第一次提出“以明道治天下”,可謂首創。作為開國之君,他有這個資格,也有這個便利。

李洛的明道治天下,選拔的其實是綜合素質強的人才。對經史子集的要求大大降低,但沒有取消,而對於算術,農時,民生,君子六藝等要求有所提高。

說白了就是要求智育,德育,體育一體,缺一不可。

“著各州印制科考教本,分發郡縣,以為科考範疇……”

就是將考試資料發下去,讓參加考試的學子先覆習準備。考試的各科權重,和海東相同。目前,傳統的經史子集仍然是分值最權重的科目。

“各郡錄取者為秀才,賜予秀才功名;州考錄取者為舉人,賜予舉人功名;舉人可赴臨安參加會試……會試每兩年一次,五考不中者,取消參考資格…”

李洛借鑒了明朝的科舉制度,明確設定秀才,舉人,進士三等文階。但把每三年一考,改為每兩年一考,還限制了考試次數,免得很多人一直考,浪費人力物力資源。

“定於明年二月初二,重開科舉。五月十五州試。十月初十會試…”

“秀才,可授予正十品;舉人,可授予正九品;進士,可授予正八品。”

就連秀才,都有鄉村之官做。通過這種方式,將基層權力掌握在朝堂手中。三級文階的不同,只在於授官品級的起點不同,但往上都不限制,全部打通。哪怕你只是個秀才,但只要你真有本事,爬到三府九部也有可能。

這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絕不以一場考試定終身。

你是進士,起步就是正八品的縣衙主簿。而我考試不行,只是個秀才,當了個小小的十品村正。

但是,要是我真有做實事的本事,又好好幹,或許多年之後做了州牧,而你這個當年的進士,還只是個郡守。

就像後世一樣。博士碩士的起步肯定比本科生高,但未必都比本科生能幹。將來混的也未必有本科生混得好,就是這個道理。

這麽做,就是抑制官僚隊伍的僵化。同時分化文官,不讓他們像明朝進士那樣,一家獨大,以共同的出身結成文官集團。

重開科舉的詔命一下,文士階層也被籠絡了。

接下來一道詔命,則是廢除諸色戶籍,不再以劃分禁錮官戶,匠戶,農戶,獵戶,漁戶,商戶,織戶,娼戶,樂戶等諸色戶籍,將他們從戶籍的禁錮中解放出來。

如此一來,無論是文武官員,軍隊,百姓,還是士子,工匠等所有階層,幾乎都得到恩惠。

真的是唐王之澤,普降眾生。

還有很多的法令在接下來會一一頒布,但稱王大典上,有這些重磅利好就足夠迅速穩定新生唐王國了。

“宣表已畢,群臣舞蹈!”馬致遠宣讀完幾份詔書後,禮官再次唱喝道。

樂曲大興中,成千上百的官員一起舉臂,張臂,拍掌,口中一起喝道:“哈!呼!”

一聲哈,一起擡腿。一聲呼,一起踏腳。於是,千百人拍掌踏腳,袍袖翻舉,說不上整齊劃一,卻很有氣勢。官員們的舞蹈也很認真。

這就是朝賀舞蹈,也就是所謂手舞足蹈。朝賀舞蹈也是千百年的規矩禮儀了。在文天祥鄭思肖等人看來,再正常不過。

朝賀舞蹈來源於華夏部落時代,那時的先民,通過舞蹈向首領致敬,一直流傳下來,非常古老。華夏原始宗教的儺教之舞,楚國的巫舞,都是以舞蹈致敬上天鬼神。

所以所謂舞蹈,在華夏傳統中是禮,必須是卑下者跳給尊貴者看。

“哈!呼!”

新鮮出爐的王後崔秀寧,努力繃住臉蛋,肚子忍的酸痛。

她很怕自己忍不住會笑出來。

王後大人當然不會真的笑出來,可現場還是有人笑場了。

只聽一個人嗤嗤的笑起來,雖然聲音有些壓抑,但還是聽得清清楚楚。李洛忍不住眼睛一瞥,原來竟是來朝賀的梁國使團正使蕭焱。

蕭焱和辛苦作為慶賀使節,和廣東宋廷的使者坐在側面的貴賓席位上,並沒有像唐國官員那樣在廣場上舞蹈。

蕭焱說起來是梁國趙王,人也不是繡花枕頭,此人能文能武,卻畢竟年輕,有些輕浮了。

不過,蕭焱很快就憋住笑,身子微微顫抖。

李洛只當沒有看到。而蕭焱旁邊的辛苦,則是狠狠瞪了他一眼。

“禮畢!”讚禮官唱喝道,“山呼!”

群臣止住舞蹈,再次下拜山呼道:“天佑大王!萬福金安,與天同休!”

“興!”

“山呼!”

“天佑大王!萬福金安,與天同休!”

“興!”

“再山呼!”

“天佑大王……”

李洛此時也站起來,站在高高的玉階上,張開雙臂,平放大袖,朗聲道:“平身!開國之慶,寡人與卿等同之!”

讚禮官再次唱喝道:“大王有令,明日申時一刻,賜宴西湖先憂園!”

由於鳳凰山趙宋皇宮被蒙元破壞太大,其實已經沒有幾座像樣的宮殿了,以至於宮內大宴都沒有地方。

李洛只好下令將西湖邊風光最秀美的賈似道園林“後樂園”改為“先憂園”,收為王室所有。

這座園林距離此處不過十幾裏,傍山臨湖,富麗堂皇融於湖光山色,非常適合舉辦王家大宴。

“謝大王!”

最後,就是分發封爵者的印綬典冊。在接到印綬的那一刻,他們就是真正的唐國勳貴了。

像都烈,烏圖兩人更是讓別人羨慕,因為兩人都是一門兩爵位。父親都是伯,兒子都是子爵。

當然,別人也不覺得奇怪。因為都知道都烈和烏圖兩家父子不但是大王元從,還是資格最老,效力最早的元從。

爵位最高的文天祥,封了縣侯,這也無人說什麽。雖然文天祥歸唐不過兩年,但他名望很高,軍功也很大,尤其是文天祥一入江南,寒門士子頃刻歸唐,輕而易舉就替唐國收攏了江南士林之心,掌握了文教興盛之地的輿論。

…………

直到下午巳時,整個稱王大典才宣告結束,整整一天的時間。

“將世子送到太上王那裏去!”李洛和崔秀寧一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將大典禮上早就不耐煩的李征送到顏鐸那裏。

他們現在只想休息一下。

李洛到崔秀寧的坤寧宮,揮退所有侍女,自己三下五除二拔掉沈重的袞服,一下子倒在描金繡花的床榻上。

崔秀寧也忙不疊的脫下華服,換上輕便的中衣,撲倒在床榻上。

“有點累啊。保持儀態這麽久,一整天裝模作樣……”李洛笑道,“我就是個傻子,還正坐,腿都麻的沒有直覺了。”

崔秀寧身子一翻,滾到李洛身邊,“給本後按按肩膀,我比你更累好吧,征兒一直鬧,我還要哄著他,又不敢動作太大,不要太辛苦。”

李洛敷衍著按著女人的肩膀,把一條腿伸過去,“寡人的腿,王後按按吧。”

崔秀寧道:“聽鄭思肖說,這比稱帝大典簡單多了,可想稱帝大典更累人啊。”

“好了。稱王這件大事終於完成了。接下來軍事政事一大堆,有的忙乎了。咱們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夠好好歇歇。”李洛嘆息道。

“可不是麽?”崔秀寧一百個讚同,“來臨安城半年了,我竟然沒去過西湖!你也沒去過!想起這茬我就來氣,我們來這個世界五年了,你從來沒到我旅游過一次啊。”

“行行,等忙過這陣,咱們就白龍魚服,微服私訪,在唐國境內好好游山玩水。”李洛也是突然覺得,自己當真是沒有享受過。

來到這個世界後,他唯一的一次享受,還是在高麗仁州李氏家城。

除此之外,他和崔秀寧的生活都很馬虎,也很忙碌,整天像打仗一樣。哪怕現在貴為唐王和王後,小兩口也過的日子很普通。

就連宮中的膳食,也是家常飯菜。平時的衣食住行,也盡量簡單樸素。宮中雖然有幾百個侍女,但真正用來伺候他們個人的時候卻很少。

兩人談了會話兒,隨便用了點晚膳,就開始商議另一件大事。

改革幣制!

如今的江浙,用的還是交鈔,貶值越來越嚴重不說,還是元廷發行的貨幣。這怎麽能容忍?

不光如此,市面上還有以僧人的度牒為貨幣的,而且還很多,簡直是咄咄怪事。除此之外,白銀,黃金,銅錢也在劉拓流通。

這一切使得東南的貨幣制度極其混亂,嚴重影響了財政的施行和經濟的恢覆。

“以我們現在掌握的白銀,在東南施行銀本位足夠了。”李洛很有底氣的說道。

經過大肆鎮反後,東南富庶之地,大地主大豪紳積蓄多年的白銀,大多被李洛收入囊中。大量的白銀集中在李洛之手,讓東南民間的白銀奇缺,更加劇了交鈔的貶值。

因為這個原因,唐國的經濟如今非常脆弱。農村沒有太多影響,可各大小城池,物價如今飛漲,一日三變,城池中開始出現對唐廷不滿的聲音。

城中的米面糧油鹽,近來暴漲了五倍,還只收銅錢和金銀,交鈔都沒人收了。這使得之前以交鈔為主要貨幣資產的城中市民,一下子變得一貧如洗。

很多城池都出現了以物易物的現象。

雖然問題主要是元廷造成的,但李洛既然成了這裏的主人,問題就必須要他來解決。

特察局報告,有人甚至想促使唐國因為交鈔大幅貶值爆發民變!

PS:票票這幾天……哎,票票真的是動力啊。大家晚安,有票的投投票,能訂閱的請支持下吔。還有比心,方便的話請為男女主點個讚比心。蟹蟹!枯燥的稱王典禮終於結束了,接下來就是劇情了。

第552、553章:蕭焱的圖謀…知是故人來 (七千多字)

崔秀寧道:“企圖搞破壞的是元廷餘孽,漏網之魚。他們煽動一些城市的商人,囤積居奇,拒收紙鈔,推波助瀾,使得城中物價要上天了。他們想讓百姓起來造我們的反。人已經在抓了,軍警憲特都在搜捕。”

李洛根本不會問這些人的下場,因為落到特務和憲兵手裏,他們的命運已不可問。

“物價飛漲,紙鈔擦屁股都嫌硬,這也是個機遇!先把銀行幹起來。用銀行回收百姓手中的交鈔,兌換銀元和銅錢。”李洛咬牙說道。

他不能心疼銀子,必須這麽幹!

通過在整個東南鎮壓大地主大豪強,再沒收元廷的官銀,李洛獲得了八千多萬兩白銀。加上他在安南,占婆,日國得到白銀,唐廷掌握的白銀接近一億兩!

可以說,整個後世東亞三分之一的白銀,掌握在唐廷手裏。

問題是,硬通貨只是貨幣媒介,本身並不是物質財富啊。作為東南三千多萬百姓的大王,李洛只能輸出白銀重建貨幣信用。

崔秀寧有點心疼的皺眉,“那麽多銀子,用來兌換成了快成廢紙的紙鈔,我們真是虧大了啊。但我知道現在不是自私的時候,誰叫銀子在我們手裏呢。心疼啊!”

東南的紙鈔為何貶值的這麽快這麽徹底?

原因還是在李洛這。

原本,元廷此時的交鈔雖然因為濫發貶值,可仍然是主要流通貨幣。通脹雖然厲害,卻還沒有崩潰。

所以元廷的濫發不是第一原因。

戰亂對紙鈔的影響雖然很大,也是通脹的重要原因,卻同樣不是第一原因。

不然,看看南邊的宋國和西邊的梁國統治區,同樣經歷過戰亂,為何紙鈔還沒有崩潰,偏偏是治理最好,統治力最強的唐國,反而紙鈔接近崩潰了?

第一原因就是:絕大多數白銀都被李洛收走了。

李洛沒收覆東南前,世面上的流通貨幣,有兩成是白銀。而且元廷規定白銀和紙鈔可以兌換。也就是說,白銀實際上成了紙鈔的信用基石。

可李洛起兵後,沒收的沒收,鎮反的鎮反,抄家的抄家,絕大部分白銀集中在李洛手裏,這使得民間的白銀減少了八成,世面上幾乎沒有白銀流通了。

那麽,紙鈔就無法兌換白銀了,從而開始崩潰。好在還有銅錢作為支撐,沒有徹底崩潰。

李洛客觀上成了掠奪民財的人。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崔秀寧拿起一份特察局提供的市場材料,“什麽鬼,這度牒倒成了貨幣,真是瘋了。”

李洛道:“所以咱們一定要把貨幣改革做好。廢除一切紙鈔,實行銀本位。時機不成熟,準備不充分,就不能發行我們自己的紙鈔。”

宋元紙鈔發行的初衷,一是彌補金屬貨幣的不足,二是合法的掠奪民財。至於方便交易的考量……對不起,朝廷真沒想過。

此時的紙鈔已經廢除南宋會子、度牒、關子、官告,用的是蒙元發行的中統鈔和度牒。這些紙鈔占了六成以上的貨幣流通。

尤其神奇的是僧人度牒,竟然在紙鈔中占據了兩成的流通份額,當真是一大奇觀!

說起來,這個奇觀不是宋元的首創。最開始用度牒做貨幣的,竟然是唐朝。

唐朝安史之亂時,玄宗為了軍費,僅僅在太原一地就通過售賣僧人度牒,籌措到一百萬貫銅錢。

於是,各地藩鎮爭相模仿,利用掌握發放度牒的職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