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50章

關燈
朱麗葉換了身素色的裙裝。

棕紅色的口紅顯得她格外憂愁。

道具師給朱麗葉拿了支萬寶路。

朱麗葉夾著萬寶路走在賭場的長長走廊上。

直至Pierre找到最美的拍攝角度, 方才休息。

普萊瑞思坐在監視器前。

朱麗葉走到普萊瑞思身側, 化妝師拿出工具箱開始給她補妝。

“你們好像聊了很久。”朱麗葉打趣的挑了挑眉。

普萊瑞思不可置否的聳了聳肩。

“他在追你?”朱麗葉問。

“不。”普萊瑞思答。

朱麗葉抽了口煙, 挑了挑眉。

她敢打賭, 那個俊俏少年絕對是在追普萊瑞思。

從助理那兒接過手機, 谷歌了一下德尼斯的資料,發現他同他母親一樣, 也是個作家。

作家配導演。

好像是個不錯的選擇。

朱麗葉打趣的瞧著普萊瑞思。

普萊瑞思被她意味深長的視線看的有些尷尬。

無奈的撫了撫額。

“嗨, 朱麗葉, 真的不是你想的那樣。”

“別這麽緊張,承認又沒什麽大不了的, 難不成你沒談過戀愛嗎?”朱麗葉笑著吐出煙圈。

“……”

普萊瑞思白皙的面龐泛起了紅色。

“……難道你真的沒談過戀愛嗎?”

“……”

朱麗葉不可置信的看著普萊瑞思。

似乎在腦袋裏腦補了一百出年度大戲,許久, 認真且嚴肅的拍了拍普萊瑞思的肩膀。

“哦,親愛的, 你真是太可愛了。”

化妝師安娜突然覺得自己好像知道了什麽了不得的事。

次日, 導演沒有談過戀愛的事便傳遍了整個劇組。

甚至連呂克貝松都打來了電話, 聲稱有個不錯的年輕人或許普萊瑞思可以見一見。

而朱麗葉·比諾什則堅定站在了德尼斯的一方。

一個月內便邀請了德尼斯探班了六次。

“朱麗葉,或許你可以減少些邀請德尼斯的次數?”趁著德尼斯和Pierre說話的功夫, 普萊瑞思捧著德尼斯這個月帶來的第六種口味的烤松餅走到朱麗葉身側,無奈的說。

“松餅不好吃嗎?”朱麗葉眨了眨眼。

“好吃……”

“那不就得了。”朱麗葉打斷了普萊瑞思話, 隨即又道“再說,德尼斯也是薩岡的兒子嘛, 來探探她母親傳記電影的班也屬正常。”

德尼斯來探班是正常, 但是每次來都一臉羞澀的問她是否有空喝杯咖啡就不正常了啊……

似乎感覺有人提到了自己, 德尼斯擡頭看了看,正巧看見了普萊瑞思同朱麗葉正望著自己的方向,耳朵突然變得通紅,呆萌的揮了揮手。

“難不成你不願意德尼斯來探班?”朱麗葉沖德尼斯點了點頭,又看向身側的普萊瑞思,霎有興致的問。

言罷,還特意擡起下巴指向德尼斯的方向。

“………”

雖然很想拒絕,但看著德尼斯那張軟萌無害的臉拒絕的話根本說不出口。

只好轉頭與燈光師攀談起來。

而朱麗葉看到此景更是認為普萊瑞思害羞了。

**

未過多久便拍完了所有鏡頭,將素材全部拷到剪輯師那兒,普萊瑞思便開始了休假。

斯皮爾伯格的《奪寶奇兵4》也完成了初剪,邀請了普萊瑞思去看一看成效。

順理成章的,普萊瑞思訂了張飛機票便回了好萊塢。

“如何?”斯皮爾伯格問。

“是一部不錯的商業片。”普萊瑞思誠摯的回答。

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即使內涵和視聽語言並不出類拔萃,但無礙於這部電影本身在商業性上的優秀。

這是普萊瑞思同斯皮爾伯格的最根本差距,也是歐洲導演與好萊塢導演的根本區別。普萊瑞思能拍《神秘博士》,並且獲得不錯的英國本土口碑,靠的全是“博士”系列本身的哲學氛圍,倘若換成了另外的除了DC的任何好萊塢系列電影,恐怕會票房口碑皆失。

而斯皮爾伯格不一樣,以斯皮爾伯格為首的“新好萊塢”一代一直秉持著雅俗共賞的執導風格,拍商業片時極盡視聽效果,而在拍文藝片時,也會從觀眾的角度出發,拍一些條理清晰的文藝片。

文藝片、條理清晰、不賣弄視聽——這在歐洲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法國。

法國的文藝片往往帶著一種特殊的特質,這種特質或許是明媚細膩的色彩、或是緊張陰郁的鏡頭、或許是細膩憂傷的整體氛圍——但沒有一種是平和沈穩,就像是高潮前的商業片的。

這種獨特的特質也使得法國文藝片在一眾電影中脫穎而出,只需一眼,便可輕松判定。

就像是《羅丹的情人》、《贖罪》同《肖申克的救贖》、《天才少女》放在一起,甚至連音樂都不用開,只用看畫面與敘事便可輕松知道,前者是法國的,後者是好萊塢的。

這是氣質的差別,同時也是立意的差別。

法國電影是藝術品,所以它擁有著孤芳自賞的勇氣,常常將重心放在“人”的變化上,好萊塢電影是商品,所以它以敘事簡潔明了聞名,將主要的“文藝點”放在社會、放在一個問題上。

藝術品的受眾有限,而商品的受眾無限,這也是為什麽好萊塢能超過曾經電影世界第一的法國,占據了電影第一造夢場的名頭。

普萊瑞思突然想起了前世流傳甚廣的一句話。

“法國電影為了藝術,中國電影為了說教,唯有好萊塢,才使‘電影’真正變成了一個世界性的產業。”

不由自主的,有些悵惘。

斯皮爾伯格似乎看出了她的悵惘,同樣也猜到了她為何悵惘。

只是他與普萊瑞思是不同的。

他是美國人,真正的“好萊塢小子”,所以在他抉擇從業方向時便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商業”,選擇了“美式文藝”,而普萊瑞思不同,她出身於英國,骨子裏帶著歐洲的敏感與細膩,她永遠也無法真正做到“商業”。

這也是斯皮爾伯格猶豫的原因,早在西奧提及普萊瑞思的時刻,斯皮爾伯格便有了將這個女孩收為徒弟的念頭,但這個念頭一直未說出口,甚至在將自己的經紀人轉簽給這個女孩時也並未透露半分,因為他不確定,不確定他是否能教給這個女孩她所需要的,不確定他可以教的東西是否會反而削弱女孩本身的淩厲與天賦。

斯皮爾伯格一直在猶豫。

因為說到底,他與普萊瑞思根本不是一個流派,身為歐洲人的普萊瑞思,最佳的、最理想的老師應當是朱塞佩·托納多雷、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那類,而非好萊塢風格明顯的他。

但是斯皮爾伯格的猶豫最終在這個女孩與生俱來的天賦下屈服。

斯皮爾伯格還記得老友馬丁·斯科塞斯那日說的話。

“講道理,史蒂芬,我真不知道你在糾結什麽,這女孩所缺的,或者說法國電影所缺的那一卦東西你不是都有嗎?既然都有,那你還怕什麽沒什麽可教她的?”

既然都有,那你還怕什麽沒什麽可教她的?

斯皮爾伯格那日聽到了這句話,心臟便快速的跳動起來。

他仿佛看見了年輕時候的自己,年輕、熱情,滿懷著對藝術的向往。

而那個年代的電影,什麽都不是,好萊塢電影市場空前低落。

甚至有人說,你想要當藝術家,他人就要為你的藝術挨餓。

所以他最終選擇了商業,直至市場逐漸回暖,他拍攝了《大白鯊》略有薄名,才重新拾起了心中的藝術夢,拍攝了《辛德勒的名單》。

電影的高昂造價決定了電影永遠離不開資本。

——好萊塢的他們認識到了這點,所以才使得新好萊塢真正成為了電影的造夢場。

而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兩方面的平衡。

他們一輩人將電影從藝術真正走向了大眾,他們這輩人的目標就是讓電影活下去,而普萊瑞思代表的這類人,則正好象征著另一類——另一種致力於將電影從“商品”拉回藝術的,有藝術情懷的一類人。

而這通往藝術大道的路、遠離資本的路註定是忐忑的,因為這有違於事物發展的必然性。

而這種途中必經的忐忑,他或許能幫她減少些——甚至憑她的天賦,或許能創造一個藝術與商業共存的新片種——想至如此,斯皮爾伯格便熱血沸騰,仿佛回到了年輕時候,那種義無反顧的對電影的赤子熱愛。

於是,當日,斯皮爾伯格便打通了普萊瑞思的電話,成為了她的老師。

現如今普萊瑞思從法國回來了,第一次以“學生”的身份拜訪了自己。

想至她出道至今拍攝的幾部文藝片,以及那部帶著明顯歐洲哲理的不算出彩的商業電影。

斯皮爾伯格突然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責任感。

雙手合十,看著面前的短發姑娘。

“瑞思,或許你下部電影可以試試商業片?”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