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關燈
小
中
大
爺爺的信件語氣嚴肅, 也許是文字過於言簡意賅的原因,鐘應看著看著,挺直了身板, 像是當面接受著長輩的教誨。
記憶之中的爺爺, 早就變得模糊不清。
鐘應偶爾能夠想起, 初次見到師父的片段、爺爺和他講述遺音雅社《漢樂府》的片段,更多的事情,他確實回憶不起來了。
但是,他可以肯定, 信中的爺爺與師父告訴他的“溫柔慈祥”, 截然不同。
在信中,爺爺威嚴肅穆, 發號施令, 要求鐘應必須做很多事情——
“意大利的哈裏森.貝盧, 藏著十弦雅韻,我與他打了多年交道, 我說的事情,你必當小心註意。”
“美國的賀緣聲,冥頑不靈,只聽清泠湖學院柏輝聲的勸告, 若是你去,一定要與柏輝聲同行。”
“日本的載寧聞志,即是寧明志,他脾氣蠻橫怪異,但畢竟是我們寧家祖輩,遇見他記得尊之敬之,除了沈聆勿提及旁人, 他才能信之。”
一個一個與樂器相關的人,都寫在了信紙上。
林望歸的語氣,如同交代工作,一列列詳盡無遺。
鐘應一邊看,一邊感慨。
他能感受到這摞信件裏沈甸甸的信任、囑托,也許爺爺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才會把一切一切想對他說的事情,說得清清楚楚。
他看了很久,從意大利的貝盧,看到日本的寧明志。
終於懂得了師父的嘆息。
爺爺生前的一腔執著,盡付遺音雅社的樂器,哪怕當時的自己年僅八歲,在他眼裏也是一位必須接過他重任的繼承人。
厚厚的書信,看起來多,翻閱起來少。
鐘應讀到最後幾封,見到的是爺爺的長籲短嘆。
他傷心琵琶與楚書銘夫婦失去蹤影,也傷心希聲編鐘至今未能找齊。
失散在世界各處的樂器,與那些失散的文物一般,數之不盡,尋之不回。
而他,作為一個勢單力薄的追尋者,作為眾多奔走海外期盼樂器歸國的踐行者,能做的太少太少。
“小應。”他喊,“鐘,是一個好姓氏。它既代表著我們千古音律自編鐘而始,也代表著終於、終究、終能達成的願望。”
“曾侯乙編鐘出土那年,我急切的想去觀摩,終是在友人幫助之下,學得了一星半點兒的編鐘知識,著手於仿制遺音雅社的希聲。”
爺爺字字句句,都在講述著他仿制希聲編鐘的折磨。
卸下了沈重的任務,仔細講述一套編鐘誕生的爺爺,漸漸有了鐘應記憶裏的溫柔慈祥與制作樂器的天賦。
那是師父告訴他的。
說爺爺能夠憑空仿制編鐘,也能夠憑空覆制築琴。
時至今日,鐘應對那些“憑空”總算有了一絲絲感悟。
希聲的一切,是爺爺托人學的曾侯乙,築琴的一切,是爺爺年年都去載寧宅。
師父的輕描淡寫,化作了信紙上字字沈重回溯,更令鐘應覺得肩膀責任重大。
他不知道,如果小時候的自己,收到這樣的信件,會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
但他慶幸,即使自己不知道,他仍舊成為了爺爺期待的人。
他見到爺爺快樂的描述編鐘的形制,描述編鐘的音色。
也見到爺爺邀請了柏輝聲,讓這位馮元慶先生的徒孫,親自敲響古老的《猛虎行》。
然而,那一次試音,雖然得到了柏輝聲的盛讚,爺爺卻坐在琴館,盯著仿制編鐘青銅色的鐘體出神。
他寫——
“到那時我更清楚的意識到,仿制品、覆制品再精妙,也不過是一堆假貨!它們身上無法寄托遺音雅社故人們的期望,更無法回應他們靈魂的呼聲。”
也是那時,他決定要有人繼承一切的一切。
在他與世長辭之後,完成未盡的事業。
最初,爺爺的期望,落在自己的女兒身上。
那位名為“林念琴”的小姑娘,聰明伶俐,天賦絕佳。爺爺傾盡所有,請了名師教導,她融會貫通,琴聲清揚,必成大器。
可惜,林念琴十歲那年突逢車禍,爺爺知道的時候,女兒已經合上了眼,再也不能喚他一聲“爸爸”。
爺爺圓滿的家庭妻離子亡,又是孤身一人,住在陰暗狹窄的瓦房。
繼而遇見樊成雲,收下寧雪絮,住進了樊林。
最後,爺爺悄悄收養了鐘應。
他是寧家遠房親戚的孩子。
一場災難,鐘家只剩下了鐘應這個托管在幼兒園裏的小朋友。
爺爺並未在信中說,他原本的名字。
但是,爺爺說:“當我見到你的姓氏是‘鐘’,我便知道了這是冥冥之中的命運。”
“小應,我將你取名為‘鐘應’,是終於回應了故人們呼聲、終於奏響的五音十二律應鐘。”
“人世紛亂,勿失勿忘,若我走了,他們便只有你了。”
鐘應回憶起爺爺的語氣,終是淚如雨下。
他知道“他們”是誰,也知道“他們”早已經死去。
可是,在這紛亂繁雜的萬千世界,始終有人惦記著他們的魂魄是否安寧,惦記著他們的樂器能否歸鄉。
鐘應懂得爺爺的一切固執。
他不僅將寧明志的過錯,當成了寧家的罪孽,想要努力去彌補。
更是將遺音雅社的故人,當做了至親摯友,要活著為他們完成無法實現的遺願。
鐘應不可能責怪爺爺將如此重任,交托給了當年年僅八歲的他。
因為他記得自己譜寫《華歌》的初衷,為的正是這片土地之上,這片天空之下,經久不息的亡魂。
那是他從小在漢樂府詩篇讀到的不屈,更是爺爺一點一點講述的遺音雅社。
寬闊廣博的華夏大地,誕生過無數有名無名的英雄。
他們以刀劍衛山河,以鮮血鑄長城。
哪怕膝蓋彎折倒下,至死都挺立著錚錚脊梁。
八歲譜曲,九歲登臺,鐘應彈奏的是爺爺轉述的永不屈服。
如今十年過去,鐘應再彈,仍是同樣的堅毅,卻帶著更深沈的歌詠。
鐘應收起厚厚一疊信件,擦幹了眼淚。
他能為爺爺做的,就是讓遺音雅社的曲譜重現於世,告慰逝去多年的故人。
一場重奏遺音雅社譜寫的《千年樂府》的音樂會,並未公開售票宣傳,依然在網上掀起了一陣討論熱潮。
因為這場音樂會,將在清泠湖學院舉辦,由諸多民樂、西洋樂音樂大家演奏,同時邀請了無數名聲在外的音樂家聆聽。
年輕的學生們充滿好奇,經常在緊閉的禮堂外徘徊。
那些悄悄錄下來的視頻、悄悄拍下來的照片,不斷的流傳在網上,勾起了更多人的好奇與震驚。
他們沒有聽過劣質手機收音之後,還能如此震撼的樂曲。
他們沒有見過十根弦的古琴與十三根弦的築琴,更不用說那一套擺放在舞臺上,色澤厚重的編鐘。
於是,一場尚未舉辦的音樂會,因為他們獨特的樂器引發了軒然大波。
清泠湖博物館最新舉辦的遺音雅社專題,成為了不少人喟嘆這場音樂會的源頭。
一間收藏著唐代樂器、研究漢樂府的樂社。
四位面對侵略者不肯屈服,義演募捐還遭到背叛的音樂家。
一段傳奇的經歷,五件歷經艱難終於歸國的流失古樂器,足夠網絡上善良的陌生人,眼眶通紅,熱淚盈眶。
無數人只知道文物歸國,卻不知道這文物流失背後的辛酸與尋回它們的不易。
現在,他們知道了。
知道了歷史塵埃掩蓋背後,一群品格高潔的音樂家,一群堅定執著的尋找者,還有無恥卑鄙的侵略者與漢奸。
也知道了,這場音樂會將由《挽柩歌》作為開場。
議論的人不計其數,但為這首送葬曲解釋的人也數不勝數。
一曲《挽柩歌》,追思的是抗戰犧牲的保衛者、遺音雅社逝去的故人,還有古至今在這片土地上盤旋不去的靈魂。
外界紛紛擾擾,誇讚質疑,並不會影響音樂家們登臺的步伐。
當清泠湖學院禮堂燈光黯淡,樊成雲就坐在觀眾席,遠遠眺望著自己看著長大的徒弟。
年輕人的沖動稚嫩,隱藏在溫柔俊朗的外貌之下。
不像他,這麽大的時候,大約滿腹仇恨、怨天怨地,還不會好好彈琴。
樊成雲這樣想著,視線落在了旁邊的空座。
那兒端正擺放著一張彩色遺像,林望歸溫柔平靜的眉眼,微微笑著凝視著舞臺。
樊成雲看他這樣,不禁想起他和林望歸說的第一句話——
“你們姓寧的沒一個好東西!”
他心胸狹隘,將寧明志的過錯遷怒到林望歸身上。
然而,林望歸並不認識他,只是一笑。
這人就像樊成雲記得的脾氣,總是以德報怨,以笑意對待慘淡的命運。
好像永遠不會難過,永遠不會彎曲脊梁。
唯一嚇到了樊成雲的那天,是林望歸失聲痛哭。
他從未見過這個男人,哭得如此脆弱傷感,眼淚胡亂的流淌,低聲哀嚎道:“念琴不在了。”
“念琴是誰?”樊成雲知道他妻子和他離婚,以為他在為了妻子離家傷心。
卻沒想到,林望歸痛徹心扉的回答道:“我的女兒,林念琴。”
那時候,悲傷過度的林望歸,似乎沒有了平時面具一般的冷靜克制。
即使身邊的樊成雲一直恨他。
林望歸也不管身邊的人是誰,失魂落魄的道:“念琴是一個很有天賦的孩子,她是我的希望。”
樊成雲應該放聲大笑,認定這是寧家人的報應。
可是,他見林望歸如此痛苦,不鹹不淡的安慰了一句,“你還會有孩子的,節哀順變。”
“不,你不懂。”
林望歸的聲音低啞,抓住樊成雲的手臂,仿佛在控訴天道不公,“她能替沈先生拿回築琴,她本該可以的。”
從那一天起,樊成雲了解了一個執著的瘋子。
他從小培養女兒林念琴,為了尋找築琴而生。
因為,他認為只要給寧明志彈琴,就能拿回築琴,只為了、只為了把琴還給沈先生!
樊成雲被這樣的事實,震得腦袋昏聵。
他是沈聆的子孫,曾祖母去世之前,時常叨念,沈家的十弦琴、沈家的築琴,還有遺音雅社故人們的樂器,他也不以為意。
然而,一個寧家的後人,悄悄藏了這樣可怕的願望,還放棄了“寧”這個能夠獲得載寧聞志庇佑的姓氏。
只為了找回那些樂器。
林望歸的偏執,林望歸的瘋狂,還有他的溫柔冷靜,通通隱忍蟄伏在那副病弱的軀殼之中。
樊成雲清楚林望歸會做什麽,所以,他不希望任何孩子變成林望歸計劃那樣。
去討好一個漢奸,去討好一個偷盜者,只為了那些樂器。
於是,他阻止林望歸培養寧雪絮,他阻止林望歸去收別的徒弟。
過了幾年,林望歸像是真的懂得了自己的瘋狂,不再將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樊成雲卻到他死了才知道,這人還悄悄收養了鐘應!
舞臺下的樊成雲勾起嘴角。
他高興鐘應沒有變成林望歸期望的那樣,又高興鐘應依然成長為了林望歸的期望。
曾經小小的孩子,一眨眼,就成為了長身玉立的青年。
他穿著月白長衫,不像林望歸、不像樊成雲,優雅從容的坐於十弦琴前,勾起清泠的冰弦,竟有幾分像黑白照片上的人。
編鐘輕響,一首《挽柩歌》,揭開了漢唐盛世的帷幕。
古琴、琵琶、二胡、編鐘,在大提琴、定音鼓、小提琴的協奏之下,奏響的是這片大地骨血昭昭的低吟淺唱。
有人起歌,有人能和。
那一聲聲旋律回蕩於禮堂,傳入聽眾耳畔,盡是千年不變的樂府,與承載相同愛恨別離的樂曲。
他們顫動的絲弦,是漢朝幽魂,是唐代遺音,更是民國盤旋至今的哀思。
悲傷,又充滿希望。
如血液一般點點浸染腳下土壤,讓音律伴隨著中華從衰落到盛世,從腐朽到光明。
樊成雲聽到了烏鴉低訴,見到了木蘭從軍,眺望著山林猛虎雀鳥,伸手就能接住滴落的朝露。
那些古時候傳下來的弦音,卻像是一條大河波浪寬,又像是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只要有人彈撥起最初的音符,就會有千千萬萬的陌生人,熟練的奏響後續的聲音,重新喚醒歷史長河之中遺落的輝光。
最終,輝光匯聚成一顆星辰,遙遙懸於夜空,亮如景星,照耀整個中華大地。
“你聽到了嗎?望歸。”
樊成雲熱淚盈眶,不禁詢問身旁的摯友,“這就是你一直盼望歸來的聲音。”
作者有話要說: 本文完結,沒有番外,因為它很完整,直至結束都保持著我最初構思的模樣。
故事從遺音雅社樂器的流失開始,到遺音雅社樂器的重聚結束;從沈聆的知音開始,到沈聆的知音結束;從苦苦尋覓數十年的寧學文開始,到實現遺願聽見遺音的林望歸結束;從鐘應的演奏開始,到鐘應的演奏結束。
它是我有史以來寫過最滿意的故事,所以非常感謝大家,謝謝你們喜歡這個我喜歡的故事。
能有你們聽到它微弱的聲音,是我的榮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記憶之中的爺爺, 早就變得模糊不清。
鐘應偶爾能夠想起, 初次見到師父的片段、爺爺和他講述遺音雅社《漢樂府》的片段,更多的事情,他確實回憶不起來了。
但是,他可以肯定, 信中的爺爺與師父告訴他的“溫柔慈祥”, 截然不同。
在信中,爺爺威嚴肅穆, 發號施令, 要求鐘應必須做很多事情——
“意大利的哈裏森.貝盧, 藏著十弦雅韻,我與他打了多年交道, 我說的事情,你必當小心註意。”
“美國的賀緣聲,冥頑不靈,只聽清泠湖學院柏輝聲的勸告, 若是你去,一定要與柏輝聲同行。”
“日本的載寧聞志,即是寧明志,他脾氣蠻橫怪異,但畢竟是我們寧家祖輩,遇見他記得尊之敬之,除了沈聆勿提及旁人, 他才能信之。”
一個一個與樂器相關的人,都寫在了信紙上。
林望歸的語氣,如同交代工作,一列列詳盡無遺。
鐘應一邊看,一邊感慨。
他能感受到這摞信件裏沈甸甸的信任、囑托,也許爺爺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才會把一切一切想對他說的事情,說得清清楚楚。
他看了很久,從意大利的貝盧,看到日本的寧明志。
終於懂得了師父的嘆息。
爺爺生前的一腔執著,盡付遺音雅社的樂器,哪怕當時的自己年僅八歲,在他眼裏也是一位必須接過他重任的繼承人。
厚厚的書信,看起來多,翻閱起來少。
鐘應讀到最後幾封,見到的是爺爺的長籲短嘆。
他傷心琵琶與楚書銘夫婦失去蹤影,也傷心希聲編鐘至今未能找齊。
失散在世界各處的樂器,與那些失散的文物一般,數之不盡,尋之不回。
而他,作為一個勢單力薄的追尋者,作為眾多奔走海外期盼樂器歸國的踐行者,能做的太少太少。
“小應。”他喊,“鐘,是一個好姓氏。它既代表著我們千古音律自編鐘而始,也代表著終於、終究、終能達成的願望。”
“曾侯乙編鐘出土那年,我急切的想去觀摩,終是在友人幫助之下,學得了一星半點兒的編鐘知識,著手於仿制遺音雅社的希聲。”
爺爺字字句句,都在講述著他仿制希聲編鐘的折磨。
卸下了沈重的任務,仔細講述一套編鐘誕生的爺爺,漸漸有了鐘應記憶裏的溫柔慈祥與制作樂器的天賦。
那是師父告訴他的。
說爺爺能夠憑空仿制編鐘,也能夠憑空覆制築琴。
時至今日,鐘應對那些“憑空”總算有了一絲絲感悟。
希聲的一切,是爺爺托人學的曾侯乙,築琴的一切,是爺爺年年都去載寧宅。
師父的輕描淡寫,化作了信紙上字字沈重回溯,更令鐘應覺得肩膀責任重大。
他不知道,如果小時候的自己,收到這樣的信件,會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
但他慶幸,即使自己不知道,他仍舊成為了爺爺期待的人。
他見到爺爺快樂的描述編鐘的形制,描述編鐘的音色。
也見到爺爺邀請了柏輝聲,讓這位馮元慶先生的徒孫,親自敲響古老的《猛虎行》。
然而,那一次試音,雖然得到了柏輝聲的盛讚,爺爺卻坐在琴館,盯著仿制編鐘青銅色的鐘體出神。
他寫——
“到那時我更清楚的意識到,仿制品、覆制品再精妙,也不過是一堆假貨!它們身上無法寄托遺音雅社故人們的期望,更無法回應他們靈魂的呼聲。”
也是那時,他決定要有人繼承一切的一切。
在他與世長辭之後,完成未盡的事業。
最初,爺爺的期望,落在自己的女兒身上。
那位名為“林念琴”的小姑娘,聰明伶俐,天賦絕佳。爺爺傾盡所有,請了名師教導,她融會貫通,琴聲清揚,必成大器。
可惜,林念琴十歲那年突逢車禍,爺爺知道的時候,女兒已經合上了眼,再也不能喚他一聲“爸爸”。
爺爺圓滿的家庭妻離子亡,又是孤身一人,住在陰暗狹窄的瓦房。
繼而遇見樊成雲,收下寧雪絮,住進了樊林。
最後,爺爺悄悄收養了鐘應。
他是寧家遠房親戚的孩子。
一場災難,鐘家只剩下了鐘應這個托管在幼兒園裏的小朋友。
爺爺並未在信中說,他原本的名字。
但是,爺爺說:“當我見到你的姓氏是‘鐘’,我便知道了這是冥冥之中的命運。”
“小應,我將你取名為‘鐘應’,是終於回應了故人們呼聲、終於奏響的五音十二律應鐘。”
“人世紛亂,勿失勿忘,若我走了,他們便只有你了。”
鐘應回憶起爺爺的語氣,終是淚如雨下。
他知道“他們”是誰,也知道“他們”早已經死去。
可是,在這紛亂繁雜的萬千世界,始終有人惦記著他們的魂魄是否安寧,惦記著他們的樂器能否歸鄉。
鐘應懂得爺爺的一切固執。
他不僅將寧明志的過錯,當成了寧家的罪孽,想要努力去彌補。
更是將遺音雅社的故人,當做了至親摯友,要活著為他們完成無法實現的遺願。
鐘應不可能責怪爺爺將如此重任,交托給了當年年僅八歲的他。
因為他記得自己譜寫《華歌》的初衷,為的正是這片土地之上,這片天空之下,經久不息的亡魂。
那是他從小在漢樂府詩篇讀到的不屈,更是爺爺一點一點講述的遺音雅社。
寬闊廣博的華夏大地,誕生過無數有名無名的英雄。
他們以刀劍衛山河,以鮮血鑄長城。
哪怕膝蓋彎折倒下,至死都挺立著錚錚脊梁。
八歲譜曲,九歲登臺,鐘應彈奏的是爺爺轉述的永不屈服。
如今十年過去,鐘應再彈,仍是同樣的堅毅,卻帶著更深沈的歌詠。
鐘應收起厚厚一疊信件,擦幹了眼淚。
他能為爺爺做的,就是讓遺音雅社的曲譜重現於世,告慰逝去多年的故人。
一場重奏遺音雅社譜寫的《千年樂府》的音樂會,並未公開售票宣傳,依然在網上掀起了一陣討論熱潮。
因為這場音樂會,將在清泠湖學院舉辦,由諸多民樂、西洋樂音樂大家演奏,同時邀請了無數名聲在外的音樂家聆聽。
年輕的學生們充滿好奇,經常在緊閉的禮堂外徘徊。
那些悄悄錄下來的視頻、悄悄拍下來的照片,不斷的流傳在網上,勾起了更多人的好奇與震驚。
他們沒有聽過劣質手機收音之後,還能如此震撼的樂曲。
他們沒有見過十根弦的古琴與十三根弦的築琴,更不用說那一套擺放在舞臺上,色澤厚重的編鐘。
於是,一場尚未舉辦的音樂會,因為他們獨特的樂器引發了軒然大波。
清泠湖博物館最新舉辦的遺音雅社專題,成為了不少人喟嘆這場音樂會的源頭。
一間收藏著唐代樂器、研究漢樂府的樂社。
四位面對侵略者不肯屈服,義演募捐還遭到背叛的音樂家。
一段傳奇的經歷,五件歷經艱難終於歸國的流失古樂器,足夠網絡上善良的陌生人,眼眶通紅,熱淚盈眶。
無數人只知道文物歸國,卻不知道這文物流失背後的辛酸與尋回它們的不易。
現在,他們知道了。
知道了歷史塵埃掩蓋背後,一群品格高潔的音樂家,一群堅定執著的尋找者,還有無恥卑鄙的侵略者與漢奸。
也知道了,這場音樂會將由《挽柩歌》作為開場。
議論的人不計其數,但為這首送葬曲解釋的人也數不勝數。
一曲《挽柩歌》,追思的是抗戰犧牲的保衛者、遺音雅社逝去的故人,還有古至今在這片土地上盤旋不去的靈魂。
外界紛紛擾擾,誇讚質疑,並不會影響音樂家們登臺的步伐。
當清泠湖學院禮堂燈光黯淡,樊成雲就坐在觀眾席,遠遠眺望著自己看著長大的徒弟。
年輕人的沖動稚嫩,隱藏在溫柔俊朗的外貌之下。
不像他,這麽大的時候,大約滿腹仇恨、怨天怨地,還不會好好彈琴。
樊成雲這樣想著,視線落在了旁邊的空座。
那兒端正擺放著一張彩色遺像,林望歸溫柔平靜的眉眼,微微笑著凝視著舞臺。
樊成雲看他這樣,不禁想起他和林望歸說的第一句話——
“你們姓寧的沒一個好東西!”
他心胸狹隘,將寧明志的過錯遷怒到林望歸身上。
然而,林望歸並不認識他,只是一笑。
這人就像樊成雲記得的脾氣,總是以德報怨,以笑意對待慘淡的命運。
好像永遠不會難過,永遠不會彎曲脊梁。
唯一嚇到了樊成雲的那天,是林望歸失聲痛哭。
他從未見過這個男人,哭得如此脆弱傷感,眼淚胡亂的流淌,低聲哀嚎道:“念琴不在了。”
“念琴是誰?”樊成雲知道他妻子和他離婚,以為他在為了妻子離家傷心。
卻沒想到,林望歸痛徹心扉的回答道:“我的女兒,林念琴。”
那時候,悲傷過度的林望歸,似乎沒有了平時面具一般的冷靜克制。
即使身邊的樊成雲一直恨他。
林望歸也不管身邊的人是誰,失魂落魄的道:“念琴是一個很有天賦的孩子,她是我的希望。”
樊成雲應該放聲大笑,認定這是寧家人的報應。
可是,他見林望歸如此痛苦,不鹹不淡的安慰了一句,“你還會有孩子的,節哀順變。”
“不,你不懂。”
林望歸的聲音低啞,抓住樊成雲的手臂,仿佛在控訴天道不公,“她能替沈先生拿回築琴,她本該可以的。”
從那一天起,樊成雲了解了一個執著的瘋子。
他從小培養女兒林念琴,為了尋找築琴而生。
因為,他認為只要給寧明志彈琴,就能拿回築琴,只為了、只為了把琴還給沈先生!
樊成雲被這樣的事實,震得腦袋昏聵。
他是沈聆的子孫,曾祖母去世之前,時常叨念,沈家的十弦琴、沈家的築琴,還有遺音雅社故人們的樂器,他也不以為意。
然而,一個寧家的後人,悄悄藏了這樣可怕的願望,還放棄了“寧”這個能夠獲得載寧聞志庇佑的姓氏。
只為了找回那些樂器。
林望歸的偏執,林望歸的瘋狂,還有他的溫柔冷靜,通通隱忍蟄伏在那副病弱的軀殼之中。
樊成雲清楚林望歸會做什麽,所以,他不希望任何孩子變成林望歸計劃那樣。
去討好一個漢奸,去討好一個偷盜者,只為了那些樂器。
於是,他阻止林望歸培養寧雪絮,他阻止林望歸去收別的徒弟。
過了幾年,林望歸像是真的懂得了自己的瘋狂,不再將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樊成雲卻到他死了才知道,這人還悄悄收養了鐘應!
舞臺下的樊成雲勾起嘴角。
他高興鐘應沒有變成林望歸期望的那樣,又高興鐘應依然成長為了林望歸的期望。
曾經小小的孩子,一眨眼,就成為了長身玉立的青年。
他穿著月白長衫,不像林望歸、不像樊成雲,優雅從容的坐於十弦琴前,勾起清泠的冰弦,竟有幾分像黑白照片上的人。
編鐘輕響,一首《挽柩歌》,揭開了漢唐盛世的帷幕。
古琴、琵琶、二胡、編鐘,在大提琴、定音鼓、小提琴的協奏之下,奏響的是這片大地骨血昭昭的低吟淺唱。
有人起歌,有人能和。
那一聲聲旋律回蕩於禮堂,傳入聽眾耳畔,盡是千年不變的樂府,與承載相同愛恨別離的樂曲。
他們顫動的絲弦,是漢朝幽魂,是唐代遺音,更是民國盤旋至今的哀思。
悲傷,又充滿希望。
如血液一般點點浸染腳下土壤,讓音律伴隨著中華從衰落到盛世,從腐朽到光明。
樊成雲聽到了烏鴉低訴,見到了木蘭從軍,眺望著山林猛虎雀鳥,伸手就能接住滴落的朝露。
那些古時候傳下來的弦音,卻像是一條大河波浪寬,又像是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只要有人彈撥起最初的音符,就會有千千萬萬的陌生人,熟練的奏響後續的聲音,重新喚醒歷史長河之中遺落的輝光。
最終,輝光匯聚成一顆星辰,遙遙懸於夜空,亮如景星,照耀整個中華大地。
“你聽到了嗎?望歸。”
樊成雲熱淚盈眶,不禁詢問身旁的摯友,“這就是你一直盼望歸來的聲音。”
作者有話要說: 本文完結,沒有番外,因為它很完整,直至結束都保持著我最初構思的模樣。
故事從遺音雅社樂器的流失開始,到遺音雅社樂器的重聚結束;從沈聆的知音開始,到沈聆的知音結束;從苦苦尋覓數十年的寧學文開始,到實現遺願聽見遺音的林望歸結束;從鐘應的演奏開始,到鐘應的演奏結束。
它是我有史以來寫過最滿意的故事,所以非常感謝大家,謝謝你們喜歡這個我喜歡的故事。
能有你們聽到它微弱的聲音,是我的榮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