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關燈
小
中
大
那一晚的音樂會之後, 弗利斯竟然主動和樊成雲聯系,說起了家裏收藏的一些中國文物。
明清時候的雕花桌椅,唐宋時期的瓷器茶盞, 還有一些玉器書畫,統統價值不菲。
他想送給樊成雲。
樊成雲格外詫異,說道:“這些都是您的私人收藏,不必送給我們。”
“因為它們不是我買回來的東西, 是祖父拍下的藏品。木蘭琵琶都走了,我還留著也沒什麽意義。”
弗利斯的聲音難得溫柔謙遜,“它們從中國來, 就該回到中國去。”
樊成雲聞言,更期望得到另一項許可。
他說:“那麽, 我能請您同意我們翻譯邁德維茨老先生的自傳嗎?”
弗利斯聲音滿是困惑,“你想在中國出版它?”
“我無法承諾它能否順利出版。”
樊成雲真誠懇切的說道,“但我可以保證, 它會出現在最適合它的博物館。那裏有遺音雅社的故人、遺音雅社的藏品, 還有一群心系歷史、願意為逝者獻出一生的可愛守護者。”
“他們會替邁德維茨先生守住他對楚先生的回憶,也會替邁德維茨先生找到一群懂得這份情義的讀者。”
塞滿了整整一排書架的白底黑字自傳, 在安靜華麗的圖書館不染纖塵, 卻無人問津。
此時卻有了絕佳的去處。
它能夠翻譯成中文,擺放在清泠湖博物館合適的位置, 與遺音雅社一起, 與楚書銘、鄭婉清一起, 等候著參觀者的駐足聆聽。
去聆聽,遙遠毛特豪森集中營奏響的無聲樂曲。
他鄭重的說道:“歐洲無法存在的《紀念》, 就讓我們來接納它。”
維也納國際機場, 鐘應和樊成雲依舊輕裝簡寫, 唯獨帶上了兩把遠離故土七十餘年的木蘭琵琶。
沒想到,楚慕早就在值機臺等候著他們。
“你們終於來了。”
楚慕仍是一副自由散漫的樣子,如釋負重般將手中懷抱已久的紙箱,塞給了鐘應。
“這是什麽?”鐘應好奇看他。
東西不重,卻牢牢緊閉了箱口,鐘應沒法騰出手來瞧瞧都是什麽東西。
“昨天給我姐打掃衛生,我看有些東西不要了,就送給你吧。”
說完就走,仿佛他沒多少留念和悲傷。
“楚老板!”
鐘應大聲喊他,“什麽時候回中國,給我打電話。”
楚慕並沒回頭,擡手揮了揮。
不知道他在示意自己不會回去,還是在說拜拜。
如此我行我素的脾氣,鐘應已經習慣了。
他托運了行李,抱著紙箱通過安檢,登上了回國的飛機。
也許只有在漫長的旅途中,才適合打開陳舊的回憶。
鐘應在機艙溫柔的閱讀燈下,取出紙箱,打開了那些楚慕好好保管卻說“不要了”的東西。
一疊黑白的舊照片,留下了鄭婉清和楚書銘年輕時候的身影。
那是他們從國內帶走的記憶,鐘應見到一家三口無憂無慮的笑容,還能看到幼時的楚芝雅,個子矮矮,年紀小小,一本正經的抱著琵琶。
再往裏面,是幾封保留至今的豎式書信。
鐘應抽出信紙,翻開便見到了遒勁有力的毛筆字——
“致吾卿卿:楊柳垂垂風裊裊,不若相攜賞春去?”
這封楚書銘寫給鄭婉清的家書,滿是閑聊,應當是鄭婉清小心收藏,不舍得丟掉的重要信件。
鐘應將它好好放在一邊,繼續翻看,發現了幾封鄭婉清收件的中德雙語信封。
寄信人的字跡粗獷灑脫,鐘應格外陌生。
他困惑的拆開,發現這是鄭家兄長給鄭婉清寄去的書信。
“五妹:世事難料,你無事便好。驚聞你們留奧始末,已酌請領事協助,盼能尋到妹夫蹤跡。”
“五妹:楚家亦無消息,妹夫吉人天相,必定無事,你與芝雅早日歸來要緊。”
“五妹:奧國郵輪往來多年,為何不歸?”
每一封信,都間隔了幾個月甚至幾年,足夠知道當初跨國通訊的困難。
可字裏行間,滿是鄭家兄長對妹妹一家的擔心關懷。
時至今日,鐘應也只能從這幾封回信,去推測當時的情況。
楚書銘和鄭婉清乘坐的歸國郵輪,中途因郵輪故障,換乘了遠洋貨輪。
那艘從美國前往中國的郵輪,遲了兩個月才輾轉回到中國,而那艘遠洋貨輪卻留在了奧地利,再也無法離開遭遇了德國封鎖的國度。
異國他鄉,語言不通。
楚書銘、鄭婉清遇到了好心的奧地利人收留和幫助,依然沒有辦法離開。
1943年,民國早已撤回了駐奧大使、領事,整個奧地利籠罩在戰爭與屠殺的血色之中。
即使他們保持沈默,也因為特殊的黑發黑眼,遭到難以想象的盤問與刁難。
他將這些書信拿給樊成雲,師父也是陣陣嘆息。
“楚家還存著幾個遠房親戚,鄭家卻是一個人都不在了。”
樊成雲看了看鄭家兄長最後的信件,視線落在郵戳時間,“這恐怕也是他們家發出的最後詢問。”
七十六年時間,戰爭動蕩,足夠兩個大家族分崩離析、銷聲匿跡。
樊成雲也無比理解,為什麽鄭婉清失去了國內的聯絡,更加堅定的留了下來。
因為,楚書銘不在中國,他就在這裏。
照片中年輕優雅的旗袍女人,獨自一人撫養女兒。
她學習德語,外出打工,偶爾教授中文、音樂的空隙,在奧地利寫下了厚厚一摞漢樂府琵琶曲拾遺。
楚慕理得整整齊齊的《木蘭辭》《芳樹曲》《烏生》,比遺音雅社最初的研究資料,多了幾分鄭婉清後期的思考。
她清秀筆跡寫道“木蘭灼灼,忠孝兩全”,為《木蘭辭》新錄了一段琵琶譜。
又於《芳樹曲》的二十譜字旁,留下感慨:“芳樹日月,勿愁勿妒勿悵矣。”
唯獨那一首《烏生》,字字譜譜,反覆訂正。
黑紅藍三色鋼筆圈改的痕跡,占滿了手稿的空隙,偏偏在“烏死魂魄飛揚上天”的詩句旁,幹凈篤定落下了一句——
“死生無常,但求魂魄歸兮,與我話情長。”
鐘應手中的拾遺稿,沒有半句提到楚書銘,他卻能夠感受到這句話深藏的悲傷悵惘。
恐怕年歲漸長的鄭婉清,已然知道楚書銘不在人世。
他若是活著,也該回來了。
深深的悲傷,彌漫在安靜昏暗的機艙。
鐘應頭頂的溫暖明黃的燈,照亮了一箱關於鄭婉清和楚書銘的回憶。
他翻完了手稿最後一頁,在箱底見到了一張清晰的彩色合影。
那是一張普通的全家福,眼熟的公寓前坐著一位神色慈祥的老太太。
她頭發花白,容顏憔悴,笑出一臉皺紋,懷抱著小小的嬰孩。
站在她身邊的,不再是恩愛的丈夫楚書銘,而是身姿挺拔的楚芝雅和一位笑容天真爛漫的小女孩。
這也許是楚家人最後的完整合影,被漫不經心的楚慕小心翼翼的放進了箱子。
像是在虔誠的完成,外婆最後的遺願。
不再年輕的鄭婉清,留在照片上的字跡一如從前——
“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明清時候的雕花桌椅,唐宋時期的瓷器茶盞, 還有一些玉器書畫,統統價值不菲。
他想送給樊成雲。
樊成雲格外詫異,說道:“這些都是您的私人收藏,不必送給我們。”
“因為它們不是我買回來的東西, 是祖父拍下的藏品。木蘭琵琶都走了,我還留著也沒什麽意義。”
弗利斯的聲音難得溫柔謙遜,“它們從中國來, 就該回到中國去。”
樊成雲聞言,更期望得到另一項許可。
他說:“那麽, 我能請您同意我們翻譯邁德維茨老先生的自傳嗎?”
弗利斯聲音滿是困惑,“你想在中國出版它?”
“我無法承諾它能否順利出版。”
樊成雲真誠懇切的說道,“但我可以保證, 它會出現在最適合它的博物館。那裏有遺音雅社的故人、遺音雅社的藏品, 還有一群心系歷史、願意為逝者獻出一生的可愛守護者。”
“他們會替邁德維茨先生守住他對楚先生的回憶,也會替邁德維茨先生找到一群懂得這份情義的讀者。”
塞滿了整整一排書架的白底黑字自傳, 在安靜華麗的圖書館不染纖塵, 卻無人問津。
此時卻有了絕佳的去處。
它能夠翻譯成中文,擺放在清泠湖博物館合適的位置, 與遺音雅社一起, 與楚書銘、鄭婉清一起, 等候著參觀者的駐足聆聽。
去聆聽,遙遠毛特豪森集中營奏響的無聲樂曲。
他鄭重的說道:“歐洲無法存在的《紀念》, 就讓我們來接納它。”
維也納國際機場, 鐘應和樊成雲依舊輕裝簡寫, 唯獨帶上了兩把遠離故土七十餘年的木蘭琵琶。
沒想到,楚慕早就在值機臺等候著他們。
“你們終於來了。”
楚慕仍是一副自由散漫的樣子,如釋負重般將手中懷抱已久的紙箱,塞給了鐘應。
“這是什麽?”鐘應好奇看他。
東西不重,卻牢牢緊閉了箱口,鐘應沒法騰出手來瞧瞧都是什麽東西。
“昨天給我姐打掃衛生,我看有些東西不要了,就送給你吧。”
說完就走,仿佛他沒多少留念和悲傷。
“楚老板!”
鐘應大聲喊他,“什麽時候回中國,給我打電話。”
楚慕並沒回頭,擡手揮了揮。
不知道他在示意自己不會回去,還是在說拜拜。
如此我行我素的脾氣,鐘應已經習慣了。
他托運了行李,抱著紙箱通過安檢,登上了回國的飛機。
也許只有在漫長的旅途中,才適合打開陳舊的回憶。
鐘應在機艙溫柔的閱讀燈下,取出紙箱,打開了那些楚慕好好保管卻說“不要了”的東西。
一疊黑白的舊照片,留下了鄭婉清和楚書銘年輕時候的身影。
那是他們從國內帶走的記憶,鐘應見到一家三口無憂無慮的笑容,還能看到幼時的楚芝雅,個子矮矮,年紀小小,一本正經的抱著琵琶。
再往裏面,是幾封保留至今的豎式書信。
鐘應抽出信紙,翻開便見到了遒勁有力的毛筆字——
“致吾卿卿:楊柳垂垂風裊裊,不若相攜賞春去?”
這封楚書銘寫給鄭婉清的家書,滿是閑聊,應當是鄭婉清小心收藏,不舍得丟掉的重要信件。
鐘應將它好好放在一邊,繼續翻看,發現了幾封鄭婉清收件的中德雙語信封。
寄信人的字跡粗獷灑脫,鐘應格外陌生。
他困惑的拆開,發現這是鄭家兄長給鄭婉清寄去的書信。
“五妹:世事難料,你無事便好。驚聞你們留奧始末,已酌請領事協助,盼能尋到妹夫蹤跡。”
“五妹:楚家亦無消息,妹夫吉人天相,必定無事,你與芝雅早日歸來要緊。”
“五妹:奧國郵輪往來多年,為何不歸?”
每一封信,都間隔了幾個月甚至幾年,足夠知道當初跨國通訊的困難。
可字裏行間,滿是鄭家兄長對妹妹一家的擔心關懷。
時至今日,鐘應也只能從這幾封回信,去推測當時的情況。
楚書銘和鄭婉清乘坐的歸國郵輪,中途因郵輪故障,換乘了遠洋貨輪。
那艘從美國前往中國的郵輪,遲了兩個月才輾轉回到中國,而那艘遠洋貨輪卻留在了奧地利,再也無法離開遭遇了德國封鎖的國度。
異國他鄉,語言不通。
楚書銘、鄭婉清遇到了好心的奧地利人收留和幫助,依然沒有辦法離開。
1943年,民國早已撤回了駐奧大使、領事,整個奧地利籠罩在戰爭與屠殺的血色之中。
即使他們保持沈默,也因為特殊的黑發黑眼,遭到難以想象的盤問與刁難。
他將這些書信拿給樊成雲,師父也是陣陣嘆息。
“楚家還存著幾個遠房親戚,鄭家卻是一個人都不在了。”
樊成雲看了看鄭家兄長最後的信件,視線落在郵戳時間,“這恐怕也是他們家發出的最後詢問。”
七十六年時間,戰爭動蕩,足夠兩個大家族分崩離析、銷聲匿跡。
樊成雲也無比理解,為什麽鄭婉清失去了國內的聯絡,更加堅定的留了下來。
因為,楚書銘不在中國,他就在這裏。
照片中年輕優雅的旗袍女人,獨自一人撫養女兒。
她學習德語,外出打工,偶爾教授中文、音樂的空隙,在奧地利寫下了厚厚一摞漢樂府琵琶曲拾遺。
楚慕理得整整齊齊的《木蘭辭》《芳樹曲》《烏生》,比遺音雅社最初的研究資料,多了幾分鄭婉清後期的思考。
她清秀筆跡寫道“木蘭灼灼,忠孝兩全”,為《木蘭辭》新錄了一段琵琶譜。
又於《芳樹曲》的二十譜字旁,留下感慨:“芳樹日月,勿愁勿妒勿悵矣。”
唯獨那一首《烏生》,字字譜譜,反覆訂正。
黑紅藍三色鋼筆圈改的痕跡,占滿了手稿的空隙,偏偏在“烏死魂魄飛揚上天”的詩句旁,幹凈篤定落下了一句——
“死生無常,但求魂魄歸兮,與我話情長。”
鐘應手中的拾遺稿,沒有半句提到楚書銘,他卻能夠感受到這句話深藏的悲傷悵惘。
恐怕年歲漸長的鄭婉清,已然知道楚書銘不在人世。
他若是活著,也該回來了。
深深的悲傷,彌漫在安靜昏暗的機艙。
鐘應頭頂的溫暖明黃的燈,照亮了一箱關於鄭婉清和楚書銘的回憶。
他翻完了手稿最後一頁,在箱底見到了一張清晰的彩色合影。
那是一張普通的全家福,眼熟的公寓前坐著一位神色慈祥的老太太。
她頭發花白,容顏憔悴,笑出一臉皺紋,懷抱著小小的嬰孩。
站在她身邊的,不再是恩愛的丈夫楚書銘,而是身姿挺拔的楚芝雅和一位笑容天真爛漫的小女孩。
這也許是楚家人最後的完整合影,被漫不經心的楚慕小心翼翼的放進了箱子。
像是在虔誠的完成,外婆最後的遺願。
不再年輕的鄭婉清,留在照片上的字跡一如從前——
“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