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番外一 太平盛世
關燈
小
中
大
餘敏程覺得自己命有點苦。
朝廷打安南的時候,他在西北。朝廷打扶桑的時候,他在江南。朝廷在北邊全線開戰的時候,他又跑到了西南。
從采風使的角度來說沒毛病,因為他的目標就是要跑遍整個大秦。但是點兒背到他這種程度,什麽大事不是提前錯過了就是去晚了沒趕上,也是苦逼得不知道該怎麽說。
不過也許是因為次數太多,到後來他也就慢慢習慣了。
轉念想想,就算他還在京城又如何?皇帝不想起用他,就是天天戳在皇城裏,也沒有任何用處。倒不如先把自己手裏的差事辦好,讓皇帝始終能夠記得他。
尤其是在聽說顏弘得到重用之後,餘敏程對自己將來的道路再無疑慮。皇帝的心胸也許沒有山海般寬廣,卻也不是氣量狹窄之人,王相離朝這件事,說到底是神仙打架,他一個小鬼遭了秧。只要自己真有才能,難道陛下還能一輩子丟開不用?
這麽一想,便也安穩下來了。
雖然皇帝要求他走遍全天下,記錄山川地理、風土民情,但餘敏程自己心裏也有計較:真要是沿著大秦的土地一寸不落的走過去,那他就算把一輩子都耗上,也不見得夠用。所以只能挑緊要之處。
什麽是緊要之處?或是南來北往,商埠繁華;或是地勢險峻,兵家必爭;或是沃野千裏,物產豐富……這些地方都是朝廷所重之地,自然也是他首要的觀察目標。
而在既定目標之中,位於中原要沖之地的那些,早就被古往今來無數人記錄過,有著反豐富而翔實的記載和數據,不需要他錦上添花。所以餘敏程將自己的目標定在了不那麽引人註目的幾個地方。
餘敏程出身不低,少年時代就嶄露頭角,成為京中有名的神童,並沒有出外游學的經歷。不到二十即高中進士,入朝後在翰林院讀了三年的書,第一人官便進了禦史臺,也不曾外放過。
所以這一路走來,雖說是在辦差,但他自己也頗有所得。
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天地萬物,便盡在其中。
許多從前只是紙上談兵的內容,結合現實之後,又會生出新的東西來。他將自己的這些想法也都一一記下,一邊走一邊記錄,整理成奏折的形式遞送回朝廷,表示自己並沒有懈怠,一直在忙著呢。
一開始還盼著皇帝傳召自己回京的聖旨,到後來反倒漸漸灑脫了,只是這種習慣卻被保留了下來。
而根據他收到的消息來看,皇帝雖然沒有給過他任何回覆,但他的奏折應該是看過的。其中一封講東南漁業的,甚至還被皇帝拿出來示諸廷臣,認為頗有見地。
但餘敏程恐怕想破腦袋也沒有想到,最終讓自己還京的,不是那些山川水文地貌的記錄,而是一篇散文。
這篇文章寫的是他在西南時,聽說某地夜間頻頻出現鬼火,十分嚇人,然後親自前去考證了一番。證明應該是當地土壤之中含有某種易燃的物質,因此才會有此等奇景。
有頭有尾,有理有據,又解決了一個封建迷信的問題,這篇短小精幹的文章他本來是送給朋友品評,結果在京城的傳播度竟是不低,成了膾炙人口的絕妙好文。
然後這名聲傳進了宮裏。
之後不久,農事部派駐西南的官員帶著技術人員和經驗豐富的老農趕來,開始在那鬼火燒過的地面上試種糧食。而原因是皇後看了他的文章之後,認為他對鬼火出現的地面的描寫很符合“土地肥沃”的特征。
餘敏程並未將此事放在心上。據他所知,農事部在全國各地都有這樣的“試驗田”,主要是為了測試不同的種子在不同土地上的生長情況,以便培育出更好的糧種。現在再增加一個,也很尋常。
然而這一年年底,這片無心插柳的土地獲得了大豐收。而後根據農事部的研究,這裏的土壤之中的確含有一種物質,它能夠使糧食增產!
工部隨之派人前往,探測並開采出了這種被命名為“磷”的礦物。
雖然如何用它制造出能夠增加土壤肥力的肥料,令全天下的糧食都增加產量,這一點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但是作為發現者,餘敏程的功勞卻是毋庸置疑。
他被召回京城,官職連升三品,跨過了五品這個坎,邁進了朝廷的核心。
但是隨著各項研究的展開,卻越來越發現,最初對磷礦的各種功用,估計得還不是很準確。越來越多的用法被發現,而餘敏程的名字,也自然被所有人記住。他的那篇文章,更是遍傳天下,就連不讀書的百姓,也能隨口說出一兩句。
榮耀來得如此快,而且如此輕易,又是在自己從未想過的領域,餘敏程居然覺得有些不習慣。
於是,在回到京城的第二年,他又上了一本奏折給皇帝,表示自己在外面懶散慣了,就算回到京城也不習慣這裏的生活,還是希望能繼續出去,把作為采風使的工作完成。
皇帝沈吟良久,最終批了“準奏”二字,又叮囑他到了其他地方,也要細心觀察不同之處,爭取發現更多利國利民的東西。
餘敏程:“……”
又過了幾年,成熟的磷肥被制作出來。只需要將一點點肥料化入水中,澆在農作物周圍,便可以大大增強土壤肥力,令作物豐產。
在這種肥料可以穩定批量生產之後,整個大秦的糧食產量便又上了一個新臺階。風調雨順之年,土壤肥沃的良田甚至可以達到產量翻番的程度。
然後李定宸驚訝的發現,大秦的糧食快吃不完了。
即使還要供給整個北方草原民族,也完全足夠。畢竟除了本地所產之外,安南等地每年同樣能夠出產無數糧食。
李定宸可不是剛富起來的土財主,坐在自家糧倉裏,睡著都能笑醒,卻不知道這些糧食該怎麽用法。有了足夠多的出產,朝廷就顯得更加游刃有餘。
釀酒業興起,除糧食之外的其他種植業同樣也開始興盛,絲綢、茶葉、桑麻、瓜果蔬菜……一片土地能養活的人多了,自然也有一部分人離開土地,去學手藝或是經商,市面上的商品越來越豐富,百姓們的生活需求自然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農家有了多餘的糧食,養殖業也開始興盛。在院子裏餵養些雞鴨鵝之類,不但可以增加收入,也可改善生活。更有人專門以此為生,擴大規模,做成遠近聞名的大戶。
這些變化,都一一看在餘敏程的眼中。
直到現在他也不覺得自己做了多了不起的事,但親眼見證了這一切的發生,心中還是不免激蕩起幾分情緒。
這天餘敏程途徑一座小鎮,停下來在路邊的茶棚裏喝茶,卻見這主人家只有一個待客的老婦人和一個看火的小丫頭,不由心生惻隱,出聲詢問。卻得知這戶人家的男人都去參了軍,結果留在西北沒能回來,只留下家中老少三個女子支撐門戶。媳婦年輕守不住,再嫁了,便只有老婦人帶著孫女過活。就在路邊支起攤子,擺個茶棚營生。
這麽一說,聽起來日子淒慘得很。但等餘敏程細細問完,卻發現自己那一點同情心卻是全無必要。
家中雖然沒有男子,但官府給了撫恤,又優免了所有徭役賦稅,周圍的鄰居也肯多照顧。這茶攤擺出來,一日也有幾十個銅錢的進項,足夠兩人過活。
看這老婦人的言談舉止,雖然目不識丁,卻自有一套禮節。面上不見風霜愁苦之色,言笑晏晏,十分健談。再細看兩人衣著,雖然顏色不那麽鮮亮還洗得發白,卻也是幹幹凈凈,也不見補丁。
再聽老婦人言談,不但日子過得下去,就連孫女兒的嫁妝她都攢了不少,就等著尋摸個好人家了。
因為兩人說得上話,她老人家還送了一盤子紅薯幹,讓餘敏程嚼著打發時間。他不肯收,便佯作發怒,嗔笑間依稀可辨年輕時的美麗。
無論經歷過什麽樣的艱難困苦,都能支撐著百姓們從中自愈,努力過上更好的生活。
所謂太平盛世,大抵便是這般了吧?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少年時讀過的詩歌裏所寫的景象,也不過如此了。
何其有幸,生於這樣一個年代,親眼看著它從無到有締造而成。更幸運的是,在這其中竟也有自己的一分力氣。
餘敏程在閑談中喝了一壺茶,頓覺疲憊盡消。發付了茶錢,將最後一塊紅薯幹塞進嘴裏,那甘甜的滋味似乎要從口中一直流到心底去。
他辭別老婦人,翻身上馬,開始了自己下一段征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朝廷打安南的時候,他在西北。朝廷打扶桑的時候,他在江南。朝廷在北邊全線開戰的時候,他又跑到了西南。
從采風使的角度來說沒毛病,因為他的目標就是要跑遍整個大秦。但是點兒背到他這種程度,什麽大事不是提前錯過了就是去晚了沒趕上,也是苦逼得不知道該怎麽說。
不過也許是因為次數太多,到後來他也就慢慢習慣了。
轉念想想,就算他還在京城又如何?皇帝不想起用他,就是天天戳在皇城裏,也沒有任何用處。倒不如先把自己手裏的差事辦好,讓皇帝始終能夠記得他。
尤其是在聽說顏弘得到重用之後,餘敏程對自己將來的道路再無疑慮。皇帝的心胸也許沒有山海般寬廣,卻也不是氣量狹窄之人,王相離朝這件事,說到底是神仙打架,他一個小鬼遭了秧。只要自己真有才能,難道陛下還能一輩子丟開不用?
這麽一想,便也安穩下來了。
雖然皇帝要求他走遍全天下,記錄山川地理、風土民情,但餘敏程自己心裏也有計較:真要是沿著大秦的土地一寸不落的走過去,那他就算把一輩子都耗上,也不見得夠用。所以只能挑緊要之處。
什麽是緊要之處?或是南來北往,商埠繁華;或是地勢險峻,兵家必爭;或是沃野千裏,物產豐富……這些地方都是朝廷所重之地,自然也是他首要的觀察目標。
而在既定目標之中,位於中原要沖之地的那些,早就被古往今來無數人記錄過,有著反豐富而翔實的記載和數據,不需要他錦上添花。所以餘敏程將自己的目標定在了不那麽引人註目的幾個地方。
餘敏程出身不低,少年時代就嶄露頭角,成為京中有名的神童,並沒有出外游學的經歷。不到二十即高中進士,入朝後在翰林院讀了三年的書,第一人官便進了禦史臺,也不曾外放過。
所以這一路走來,雖說是在辦差,但他自己也頗有所得。
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天地萬物,便盡在其中。
許多從前只是紙上談兵的內容,結合現實之後,又會生出新的東西來。他將自己的這些想法也都一一記下,一邊走一邊記錄,整理成奏折的形式遞送回朝廷,表示自己並沒有懈怠,一直在忙著呢。
一開始還盼著皇帝傳召自己回京的聖旨,到後來反倒漸漸灑脫了,只是這種習慣卻被保留了下來。
而根據他收到的消息來看,皇帝雖然沒有給過他任何回覆,但他的奏折應該是看過的。其中一封講東南漁業的,甚至還被皇帝拿出來示諸廷臣,認為頗有見地。
但餘敏程恐怕想破腦袋也沒有想到,最終讓自己還京的,不是那些山川水文地貌的記錄,而是一篇散文。
這篇文章寫的是他在西南時,聽說某地夜間頻頻出現鬼火,十分嚇人,然後親自前去考證了一番。證明應該是當地土壤之中含有某種易燃的物質,因此才會有此等奇景。
有頭有尾,有理有據,又解決了一個封建迷信的問題,這篇短小精幹的文章他本來是送給朋友品評,結果在京城的傳播度竟是不低,成了膾炙人口的絕妙好文。
然後這名聲傳進了宮裏。
之後不久,農事部派駐西南的官員帶著技術人員和經驗豐富的老農趕來,開始在那鬼火燒過的地面上試種糧食。而原因是皇後看了他的文章之後,認為他對鬼火出現的地面的描寫很符合“土地肥沃”的特征。
餘敏程並未將此事放在心上。據他所知,農事部在全國各地都有這樣的“試驗田”,主要是為了測試不同的種子在不同土地上的生長情況,以便培育出更好的糧種。現在再增加一個,也很尋常。
然而這一年年底,這片無心插柳的土地獲得了大豐收。而後根據農事部的研究,這裏的土壤之中的確含有一種物質,它能夠使糧食增產!
工部隨之派人前往,探測並開采出了這種被命名為“磷”的礦物。
雖然如何用它制造出能夠增加土壤肥力的肥料,令全天下的糧食都增加產量,這一點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但是作為發現者,餘敏程的功勞卻是毋庸置疑。
他被召回京城,官職連升三品,跨過了五品這個坎,邁進了朝廷的核心。
但是隨著各項研究的展開,卻越來越發現,最初對磷礦的各種功用,估計得還不是很準確。越來越多的用法被發現,而餘敏程的名字,也自然被所有人記住。他的那篇文章,更是遍傳天下,就連不讀書的百姓,也能隨口說出一兩句。
榮耀來得如此快,而且如此輕易,又是在自己從未想過的領域,餘敏程居然覺得有些不習慣。
於是,在回到京城的第二年,他又上了一本奏折給皇帝,表示自己在外面懶散慣了,就算回到京城也不習慣這裏的生活,還是希望能繼續出去,把作為采風使的工作完成。
皇帝沈吟良久,最終批了“準奏”二字,又叮囑他到了其他地方,也要細心觀察不同之處,爭取發現更多利國利民的東西。
餘敏程:“……”
又過了幾年,成熟的磷肥被制作出來。只需要將一點點肥料化入水中,澆在農作物周圍,便可以大大增強土壤肥力,令作物豐產。
在這種肥料可以穩定批量生產之後,整個大秦的糧食產量便又上了一個新臺階。風調雨順之年,土壤肥沃的良田甚至可以達到產量翻番的程度。
然後李定宸驚訝的發現,大秦的糧食快吃不完了。
即使還要供給整個北方草原民族,也完全足夠。畢竟除了本地所產之外,安南等地每年同樣能夠出產無數糧食。
李定宸可不是剛富起來的土財主,坐在自家糧倉裏,睡著都能笑醒,卻不知道這些糧食該怎麽用法。有了足夠多的出產,朝廷就顯得更加游刃有餘。
釀酒業興起,除糧食之外的其他種植業同樣也開始興盛,絲綢、茶葉、桑麻、瓜果蔬菜……一片土地能養活的人多了,自然也有一部分人離開土地,去學手藝或是經商,市面上的商品越來越豐富,百姓們的生活需求自然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農家有了多餘的糧食,養殖業也開始興盛。在院子裏餵養些雞鴨鵝之類,不但可以增加收入,也可改善生活。更有人專門以此為生,擴大規模,做成遠近聞名的大戶。
這些變化,都一一看在餘敏程的眼中。
直到現在他也不覺得自己做了多了不起的事,但親眼見證了這一切的發生,心中還是不免激蕩起幾分情緒。
這天餘敏程途徑一座小鎮,停下來在路邊的茶棚裏喝茶,卻見這主人家只有一個待客的老婦人和一個看火的小丫頭,不由心生惻隱,出聲詢問。卻得知這戶人家的男人都去參了軍,結果留在西北沒能回來,只留下家中老少三個女子支撐門戶。媳婦年輕守不住,再嫁了,便只有老婦人帶著孫女過活。就在路邊支起攤子,擺個茶棚營生。
這麽一說,聽起來日子淒慘得很。但等餘敏程細細問完,卻發現自己那一點同情心卻是全無必要。
家中雖然沒有男子,但官府給了撫恤,又優免了所有徭役賦稅,周圍的鄰居也肯多照顧。這茶攤擺出來,一日也有幾十個銅錢的進項,足夠兩人過活。
看這老婦人的言談舉止,雖然目不識丁,卻自有一套禮節。面上不見風霜愁苦之色,言笑晏晏,十分健談。再細看兩人衣著,雖然顏色不那麽鮮亮還洗得發白,卻也是幹幹凈凈,也不見補丁。
再聽老婦人言談,不但日子過得下去,就連孫女兒的嫁妝她都攢了不少,就等著尋摸個好人家了。
因為兩人說得上話,她老人家還送了一盤子紅薯幹,讓餘敏程嚼著打發時間。他不肯收,便佯作發怒,嗔笑間依稀可辨年輕時的美麗。
無論經歷過什麽樣的艱難困苦,都能支撐著百姓們從中自愈,努力過上更好的生活。
所謂太平盛世,大抵便是這般了吧?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少年時讀過的詩歌裏所寫的景象,也不過如此了。
何其有幸,生於這樣一個年代,親眼看著它從無到有締造而成。更幸運的是,在這其中竟也有自己的一分力氣。
餘敏程在閑談中喝了一壺茶,頓覺疲憊盡消。發付了茶錢,將最後一塊紅薯幹塞進嘴裏,那甘甜的滋味似乎要從口中一直流到心底去。
他辭別老婦人,翻身上馬,開始了自己下一段征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