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賴晚-農婦日常4
關燈
小
中
大
賴晚問了兩句,沒再說話,又讓秋香送了糖水餵秋明吃了幾口,糖水不敢太甜,怕糖了孩子的胃。
秋香道:“娘,爹說要買下人,上午出的門,都這個時辰還不見回來。”
“他那麽大的人,哪需你問,又走不丟。”
“娘,他腦子不好使,要犯糊塗病,你……不擔心嗎?”秋香看看周圍,突地說了句:“娘是不是拿到戶籍文書了?”
賴晚未理睬。
秋香還待說第二句,秋燕立在布簾後頭,“我只認他是爹,你們要走,我是不走,沒的瞎折騰。”
這個爹好,走不動時,會背她;她想吃東西了,還給她買吃的。
賴晚惱道:“就你們倆事多,他什麽都想起來了,原來早前的兩個閨女,也不是他的種,他不在乎呢。秋明可是他親兒子,為了他兒子,也不會趕我們。放心過日子,可莫胡鬧瞎說,就像他說的,我視他為夫君,你們當他是親爹。不許再提!”
想起來了!
是為了秋明才留下她們。
秋香、秋燕交換了眼神,他的病怎麽就好了,幾時的事,為何沒聽說。
賴晚道:“你們是馬秋香、馬秋燕,是鎮上馬掌櫃的親閨女,以後少胡說八道。”
二女的面上變了又變。
秋香是不懼的,賴晚能拿命護她,是拿她當親閨女。
可秋燕是高進從秦樓買回的美人所生,親娘生下她不久就沒了,據說是被壽春郡主給折騰沒的,誰讓她那時太得寵,礙了壽春郡主的眼。
半下午時,秋香、秋燕又給賴晚煮了一回紅糖雞蛋。
入夜用了暮食,秋燕給馬鐵柱留了飯蓋在鍋裏,鋪子上的門板已經合上了,秋燕悶悶不樂,生怕馬鐵柱出門就不回來一般。
直至二更天,聽到外頭傳來馬車聲響。
秋燕奔出門張望,大著聲兒道:“爹啊,天黑都不著家,你是想急死人啦!你餓了吧,晚上做的湯面吃,我給你留了一大缽溫在鍋裏……”
她劈哩叭啦地將馬鐵柱給抱怨了一通。
馬鐵柱覺得心裏暖暖的,以前的女兒可不會這麽關心他。
“王牙婆說縣城有合適的仆婦、下人,我就和她去縣城了,當時走得急,沒與你們說。是我聽她說,這次的下人是極好的,說是皇城那邊有幾個奸人挑駁皇帝與太子的父子情,被皇帝拉出去砍了頭……”
秋燕嚇得立時啞火,該不會把高家下人給買回來了吧?
我的個天,這是要嚇死她。
秋香的臉亦白了。
就怕再遇故人,到時候弄不好就要被認出來,她們可不想做罪臣女眷,被貶為軍伎啊。
王牙婆從馬車上跳下來,笑道:“馬家姑娘,這可是頂頂好的,說是……早前寧遠候府候家的下人,男人是莊頭,妻子服侍過候夫人,帶了一對兒女。一家四口才三十兩銀子,最是合算。”
秋香松了一口氣。
秋燕一聽是候家的人,她們是庶女,又不到年紀,外頭都沒見過,當即伸著脖子望了一眼,便見一個男人抱了個三歲來的小娃兒出來,她立時跳了腳,“我的爹啊,你這是幫人養孩子,就這麽點大,能幹什麽事啊?”
王牙婆笑呵呵地道:“人家是一家子,總不能拆散了,你們家養大能當家生子呢。”
男人生得老實,中等個頭,模樣看著像是本份人。
婦人收拾得幹凈,眉眼目秀,像是很懂事的模樣。
只是那小娃也太小了。
最後下來的姑娘約莫八九歲,生得黑瘦,眼神怯怯,一下車就躲到她爹娘後面,伸著腦袋打量人。
馬鐵柱道:“你們一家的屋子已拾掇好,都進去罷,孩子還小,與你們住一屋,待再大些,另再分屋子。”
馬鐵柱謝了王牙婆,另包了一個封紅給她。
王牙婆掂了掂,足有五分碎銀子,笑道:“馬掌櫃,你家眼瞧著就富貴了,你娘子人真不錯。現在知縣夫人都知道她是服侍過太後的人呢,誰不高看兩眼。”
馬鐵柱笑著道:“今兒麻煩你了,下次有事還找你幫忙。”
秋燕在那兒急吼吼地一陣亂叫,“爹,你添下人,為什麽要小孩子……”
“你弟將來要做讀書人,現在買了,將來就不用再添書僮,一起長大的情分,就和兄弟手足一般。還有那丫頭給你們姐妹當服侍丫頭,跑跑腿也使得。
你們亦一日日大了,不好去鋪面上,旁人要說道。往後我和丁貴招呼鋪子,後院有丁貴嫂陪你娘。”
秋香不說話,想著既然馬鐵柱病好了,他定能考量,說不得是和娘商量好的。
秋燕看了看秋香,“我還小,我喜歡看鋪子,看到銀子、銅錢放進我家錢箱子,我心頭歡喜。”
馬鐵柱道:“往後你姐和你每月都有零使錢,你們只管做耕讀人家的千金,家裏有我和你娘,哪需你們操心。”他又道:“將留的飯給他們一家四口吃罷。”
“爹,那是給你留的。”
“我再另外吃些,他們這些日子沒吃好,往後兩家成一家,彼此照應些。”
馬鐵柱是從戰場回來的,他人講義氣,覺得生活一起就應該像一家人。
新買的一家四口姓丁,男人二十六七歲模樣,女人有二十二三歲,瞧著倒是得體的。
秋香帶著秋燕在廚房裏給馬鐵柱做吃的。
那一家四口進了西廂房準備好的屋子裏,吃著原是給馬鐵柱留的面片湯,足有一大缽,馬鐵柱胃口大,一頓就能吃好些。
馬鐵柱進了賴晚的內室,坐在榻前,看兒子睡得沈,低聲道:“是一家四口,不願分開,在縣裏的牙行開雜活,大牙頭應了他們,若是有人買便賣,若沒人要,就留在牙行裏幹雜活。我瞧是極不錯的,村長的三兒子在縣衙當捕快,他也說好,我就給買了。
丁貴嫂人勤快,話不多,幹活也麻俐,不麻俐也不能看入大牙頭的眼。
若不是馬三說情,他們還不舍得給我呢。
倒有那些厲害的仆婦、丫頭,可這種不能要,還是這一家四口的好。
丁貴夫婦說了,他們兒女小,每月不要月錢,只求給碗飯吃。”
賴晚道:“都是拖家帶口的,月錢還是要給,他們夫婦一個月給一百八十紋罷,每年兩套新裳。”
馬鐵柱見她心善,心中更是歡喜,“路上的時候,我許了他們一月九十紋,你倒比我還大方。”
“那……一百二十紋罷,九十紋太少,雖說他家孩子小,誰沒個難處的時候。”
“好,明兒我與他們說,一月給他們夫婦一百二十紋月例。”
丁貴一家四口進了馬宅,原本是官奴,只能有功名的官宦人家能買,可因馬鐵柱在戰場立過功,睜只眼、閉只眼也就辦成了。
翌日,丁貴進了馬記雜貨鋪,這鋪面足有三家店面大小,裏頭的貨亦是五花八門,引他註目的便是手繪燈籠、花油傘、手繪團扇等,而今還擺了屏風、帕子等,明碼標價,比尋常的人要高。
丁貴看著燈籠,全是手繪的,油傘上的花紋飾樣亦很雅致。
馬鐵柱道:“逢節時,鋪子裏生意好。縣城有鋪子從我們這裏拿貨。”
這些燈籠上的畫、字都是極不錯的,丁貴心生敬意。
丁貴抱拳一揖,“原來老爺還是讀書人。”
馬鐵柱笑道:“我可沒這本事,這是我娘子與大閨女弄的,說是一家鋪子沒有一點長處,很難經營。燈籠、花油傘、團扇是我家買了材料回來,自己繪制、制作的。年節時,有些人來問屏風,便增了屏風。
帕子是大閨女描的女紅樣圖,給了馬家莊那些姑娘、媳婦,她們照了圖樣繡了放我們鋪子寄賣。縣城和府城的太太、姑娘可喜歡了,只說雅致好看,他們鋪子都從我這裏拿貨。”
丁貴亦不好多打聽,時間一長,就聽說賴晚(杜春花)是宮裏出來的,服侍過高祖皇後,還得過馮女賢指點,學會了工筆畫法,練出了顏派書法等,心中更是高看幾分。
端午節時,下了一場大雨。
薯苗下地了,中原大地一派生機勃勃。
馮昭戴著紗帷帽,行走在仁和鎮,她站在馬記雜貨鋪外,今兒一早,馬鐵柱又去了一趟縣城,從有往來的那家雜貨鋪進了一些貨,又將自家鋪子上的花傘、屏風、團扇與帕子送了一些去。
他們的花傘、團扇、帕子賣得最好,早前是畫團扇,繪好之後再裝裱,後來便是繡團扇,賴晚亦不藏私,若是附近的媳婦、姑娘來求教,她會指點一二。馬家莊裏有好幾個年輕媳婦、姑娘拜了她為師父,學習刺繡手藝。
每每繡得帕子,就放在馬記雜貨鋪寄賣,馬記從中賺二至三紋的報酬,如今在仁和鎮,馬記雜貨鋪頗有些美名。
知縣夫人想請賴晚去教自己的女兒禮儀規矩,賴晚以兒子尚小為由謝絕,但說若是她們來仁和鎮,她是樂意指點的。
知縣夫人引以為憾,尤其發現賴晚的花傘、手繪團扇在府城都頗受歡喜,又想到有人傳言,說馬太太得過馮女賢指點,更加敬重,索性帶著兩個女兒來了仁和鎮長住,這一住便是一年。每日會將她們送到馬宅,與賴晚學規矩,兩個女兒看賴晚寫字、繪畫,引以為奇,哭著鬧著,纏著知縣夫人求了賴晚,硬是拜了賴晚為師,學習字畫、刺繡。
賴晚放棄了過往,重新做人,年逾四十方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餘生初心不改,始終以馮昭為明燈,磊落做人,與人為善,造福鄉鄰,更傳授刺繡技藝。
若幹年後,開封府人皆知,有個叫仁和鎮的地方,這裏的姑娘、媳婦擅長刺繡,且繡技非凡。
馮昭行在前,蕭旦走在後頭,出了鎮子,他終究開口問道:“你不是厭棄她,要離開了,卻又放不下。”
馮昭道:“我厭棄的是貪得無厭,卑劣無恥的人。她已改了,不再是我厭惡之人。年少之時,我一直以為她是我妹妹,我們姐妹相處得極好,少有爭執、口角。後來,母親仙逝,我回太原守孝,陛下為了拿捏我,以她年幼喪母為命,扣在宮中……”
“那三年,她變了許多,再後來曝出了她的身世,即便她是殺父仇人之女,我沒有恨過她。惡人是她的親父,與她有何幹系。只是她行事太過,與人合謀算計我,我方答應南安王曝出她身世。
經歷這麽多,也沒有什麽放下和不放心,若是全然不顧,是對過去、曾經的否認。我很珍惜那段姐妹情,但曾經在凡塵俗界的一切,都如前世、似昨夢,姐妹、母子都只有今生無來世,我既盡力珍惜過,不當有恨,亦無遺憾。
來走這一招,只是想確認她現在過得很好,亦是告訴自己,我們都不曾辜負那一世姐妹情分。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天涯。
這樣,其實很不錯……”
賴晚的兒子雖不算最優秀,卻極不錯,馬秋明將來會是舉人老爺,既習了馬家的武功,還得了賴晚的教導,因資質有限,二十三歲得中舉人,連考了兩次會試,便放棄了,一心教導子孫。
馬秋明的兒子、孫子裏,都有人入仕為官。
若幹年後,馬家成了本縣首屈一指的大戶。
馬家的祠堂裏,有“馬鐵柱夫婦雙靈位”,卻沒有記錄賴晚的姓氏名諱,但她卻得仁和鎮的婦人們贈送了雅號“巧善夫人”,意為巧手善心,頗得全鎮百姓的愛戴。她所傳授的刺繡技藝也是後來一鎮女人們可以賺取零使、嫁妝最重要的技藝。
後來賴晚活到八十又二的高齡,那時候已有曾孫,待她逝後,鎮子上的百姓出錢建了一座“巧善夫人”廟。在當地的傳說裏,這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婦人巧善乃是沈太後身邊的宮娥,得過馮女賢指點字畫、刺繡,師從馮女賢,是馮女賢的半個弟子。
碧煙的庶幼女高十一得嫁耕讀門第的年輕舉人為婦,一生安寧幸福;高十二嫁了一位知縣嫡次公子為婦,隨父赴任,做了官太太,丈夫做到了知州之職。
高十一夫妻和睦,丈夫一生只她一妻;高十二雖為官太太,可丈夫卻是三妻四妾,雖有不盡人意處,還算一生安寧。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秋香道:“娘,爹說要買下人,上午出的門,都這個時辰還不見回來。”
“他那麽大的人,哪需你問,又走不丟。”
“娘,他腦子不好使,要犯糊塗病,你……不擔心嗎?”秋香看看周圍,突地說了句:“娘是不是拿到戶籍文書了?”
賴晚未理睬。
秋香還待說第二句,秋燕立在布簾後頭,“我只認他是爹,你們要走,我是不走,沒的瞎折騰。”
這個爹好,走不動時,會背她;她想吃東西了,還給她買吃的。
賴晚惱道:“就你們倆事多,他什麽都想起來了,原來早前的兩個閨女,也不是他的種,他不在乎呢。秋明可是他親兒子,為了他兒子,也不會趕我們。放心過日子,可莫胡鬧瞎說,就像他說的,我視他為夫君,你們當他是親爹。不許再提!”
想起來了!
是為了秋明才留下她們。
秋香、秋燕交換了眼神,他的病怎麽就好了,幾時的事,為何沒聽說。
賴晚道:“你們是馬秋香、馬秋燕,是鎮上馬掌櫃的親閨女,以後少胡說八道。”
二女的面上變了又變。
秋香是不懼的,賴晚能拿命護她,是拿她當親閨女。
可秋燕是高進從秦樓買回的美人所生,親娘生下她不久就沒了,據說是被壽春郡主給折騰沒的,誰讓她那時太得寵,礙了壽春郡主的眼。
半下午時,秋香、秋燕又給賴晚煮了一回紅糖雞蛋。
入夜用了暮食,秋燕給馬鐵柱留了飯蓋在鍋裏,鋪子上的門板已經合上了,秋燕悶悶不樂,生怕馬鐵柱出門就不回來一般。
直至二更天,聽到外頭傳來馬車聲響。
秋燕奔出門張望,大著聲兒道:“爹啊,天黑都不著家,你是想急死人啦!你餓了吧,晚上做的湯面吃,我給你留了一大缽溫在鍋裏……”
她劈哩叭啦地將馬鐵柱給抱怨了一通。
馬鐵柱覺得心裏暖暖的,以前的女兒可不會這麽關心他。
“王牙婆說縣城有合適的仆婦、下人,我就和她去縣城了,當時走得急,沒與你們說。是我聽她說,這次的下人是極好的,說是皇城那邊有幾個奸人挑駁皇帝與太子的父子情,被皇帝拉出去砍了頭……”
秋燕嚇得立時啞火,該不會把高家下人給買回來了吧?
我的個天,這是要嚇死她。
秋香的臉亦白了。
就怕再遇故人,到時候弄不好就要被認出來,她們可不想做罪臣女眷,被貶為軍伎啊。
王牙婆從馬車上跳下來,笑道:“馬家姑娘,這可是頂頂好的,說是……早前寧遠候府候家的下人,男人是莊頭,妻子服侍過候夫人,帶了一對兒女。一家四口才三十兩銀子,最是合算。”
秋香松了一口氣。
秋燕一聽是候家的人,她們是庶女,又不到年紀,外頭都沒見過,當即伸著脖子望了一眼,便見一個男人抱了個三歲來的小娃兒出來,她立時跳了腳,“我的爹啊,你這是幫人養孩子,就這麽點大,能幹什麽事啊?”
王牙婆笑呵呵地道:“人家是一家子,總不能拆散了,你們家養大能當家生子呢。”
男人生得老實,中等個頭,模樣看著像是本份人。
婦人收拾得幹凈,眉眼目秀,像是很懂事的模樣。
只是那小娃也太小了。
最後下來的姑娘約莫八九歲,生得黑瘦,眼神怯怯,一下車就躲到她爹娘後面,伸著腦袋打量人。
馬鐵柱道:“你們一家的屋子已拾掇好,都進去罷,孩子還小,與你們住一屋,待再大些,另再分屋子。”
馬鐵柱謝了王牙婆,另包了一個封紅給她。
王牙婆掂了掂,足有五分碎銀子,笑道:“馬掌櫃,你家眼瞧著就富貴了,你娘子人真不錯。現在知縣夫人都知道她是服侍過太後的人呢,誰不高看兩眼。”
馬鐵柱笑著道:“今兒麻煩你了,下次有事還找你幫忙。”
秋燕在那兒急吼吼地一陣亂叫,“爹,你添下人,為什麽要小孩子……”
“你弟將來要做讀書人,現在買了,將來就不用再添書僮,一起長大的情分,就和兄弟手足一般。還有那丫頭給你們姐妹當服侍丫頭,跑跑腿也使得。
你們亦一日日大了,不好去鋪面上,旁人要說道。往後我和丁貴招呼鋪子,後院有丁貴嫂陪你娘。”
秋香不說話,想著既然馬鐵柱病好了,他定能考量,說不得是和娘商量好的。
秋燕看了看秋香,“我還小,我喜歡看鋪子,看到銀子、銅錢放進我家錢箱子,我心頭歡喜。”
馬鐵柱道:“往後你姐和你每月都有零使錢,你們只管做耕讀人家的千金,家裏有我和你娘,哪需你們操心。”他又道:“將留的飯給他們一家四口吃罷。”
“爹,那是給你留的。”
“我再另外吃些,他們這些日子沒吃好,往後兩家成一家,彼此照應些。”
馬鐵柱是從戰場回來的,他人講義氣,覺得生活一起就應該像一家人。
新買的一家四口姓丁,男人二十六七歲模樣,女人有二十二三歲,瞧著倒是得體的。
秋香帶著秋燕在廚房裏給馬鐵柱做吃的。
那一家四口進了西廂房準備好的屋子裏,吃著原是給馬鐵柱留的面片湯,足有一大缽,馬鐵柱胃口大,一頓就能吃好些。
馬鐵柱進了賴晚的內室,坐在榻前,看兒子睡得沈,低聲道:“是一家四口,不願分開,在縣裏的牙行開雜活,大牙頭應了他們,若是有人買便賣,若沒人要,就留在牙行裏幹雜活。我瞧是極不錯的,村長的三兒子在縣衙當捕快,他也說好,我就給買了。
丁貴嫂人勤快,話不多,幹活也麻俐,不麻俐也不能看入大牙頭的眼。
若不是馬三說情,他們還不舍得給我呢。
倒有那些厲害的仆婦、丫頭,可這種不能要,還是這一家四口的好。
丁貴夫婦說了,他們兒女小,每月不要月錢,只求給碗飯吃。”
賴晚道:“都是拖家帶口的,月錢還是要給,他們夫婦一個月給一百八十紋罷,每年兩套新裳。”
馬鐵柱見她心善,心中更是歡喜,“路上的時候,我許了他們一月九十紋,你倒比我還大方。”
“那……一百二十紋罷,九十紋太少,雖說他家孩子小,誰沒個難處的時候。”
“好,明兒我與他們說,一月給他們夫婦一百二十紋月例。”
丁貴一家四口進了馬宅,原本是官奴,只能有功名的官宦人家能買,可因馬鐵柱在戰場立過功,睜只眼、閉只眼也就辦成了。
翌日,丁貴進了馬記雜貨鋪,這鋪面足有三家店面大小,裏頭的貨亦是五花八門,引他註目的便是手繪燈籠、花油傘、手繪團扇等,而今還擺了屏風、帕子等,明碼標價,比尋常的人要高。
丁貴看著燈籠,全是手繪的,油傘上的花紋飾樣亦很雅致。
馬鐵柱道:“逢節時,鋪子裏生意好。縣城有鋪子從我們這裏拿貨。”
這些燈籠上的畫、字都是極不錯的,丁貴心生敬意。
丁貴抱拳一揖,“原來老爺還是讀書人。”
馬鐵柱笑道:“我可沒這本事,這是我娘子與大閨女弄的,說是一家鋪子沒有一點長處,很難經營。燈籠、花油傘、團扇是我家買了材料回來,自己繪制、制作的。年節時,有些人來問屏風,便增了屏風。
帕子是大閨女描的女紅樣圖,給了馬家莊那些姑娘、媳婦,她們照了圖樣繡了放我們鋪子寄賣。縣城和府城的太太、姑娘可喜歡了,只說雅致好看,他們鋪子都從我這裏拿貨。”
丁貴亦不好多打聽,時間一長,就聽說賴晚(杜春花)是宮裏出來的,服侍過高祖皇後,還得過馮女賢指點,學會了工筆畫法,練出了顏派書法等,心中更是高看幾分。
端午節時,下了一場大雨。
薯苗下地了,中原大地一派生機勃勃。
馮昭戴著紗帷帽,行走在仁和鎮,她站在馬記雜貨鋪外,今兒一早,馬鐵柱又去了一趟縣城,從有往來的那家雜貨鋪進了一些貨,又將自家鋪子上的花傘、屏風、團扇與帕子送了一些去。
他們的花傘、團扇、帕子賣得最好,早前是畫團扇,繪好之後再裝裱,後來便是繡團扇,賴晚亦不藏私,若是附近的媳婦、姑娘來求教,她會指點一二。馬家莊裏有好幾個年輕媳婦、姑娘拜了她為師父,學習刺繡手藝。
每每繡得帕子,就放在馬記雜貨鋪寄賣,馬記從中賺二至三紋的報酬,如今在仁和鎮,馬記雜貨鋪頗有些美名。
知縣夫人想請賴晚去教自己的女兒禮儀規矩,賴晚以兒子尚小為由謝絕,但說若是她們來仁和鎮,她是樂意指點的。
知縣夫人引以為憾,尤其發現賴晚的花傘、手繪團扇在府城都頗受歡喜,又想到有人傳言,說馬太太得過馮女賢指點,更加敬重,索性帶著兩個女兒來了仁和鎮長住,這一住便是一年。每日會將她們送到馬宅,與賴晚學規矩,兩個女兒看賴晚寫字、繪畫,引以為奇,哭著鬧著,纏著知縣夫人求了賴晚,硬是拜了賴晚為師,學習字畫、刺繡。
賴晚放棄了過往,重新做人,年逾四十方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餘生初心不改,始終以馮昭為明燈,磊落做人,與人為善,造福鄉鄰,更傳授刺繡技藝。
若幹年後,開封府人皆知,有個叫仁和鎮的地方,這裏的姑娘、媳婦擅長刺繡,且繡技非凡。
馮昭行在前,蕭旦走在後頭,出了鎮子,他終究開口問道:“你不是厭棄她,要離開了,卻又放不下。”
馮昭道:“我厭棄的是貪得無厭,卑劣無恥的人。她已改了,不再是我厭惡之人。年少之時,我一直以為她是我妹妹,我們姐妹相處得極好,少有爭執、口角。後來,母親仙逝,我回太原守孝,陛下為了拿捏我,以她年幼喪母為命,扣在宮中……”
“那三年,她變了許多,再後來曝出了她的身世,即便她是殺父仇人之女,我沒有恨過她。惡人是她的親父,與她有何幹系。只是她行事太過,與人合謀算計我,我方答應南安王曝出她身世。
經歷這麽多,也沒有什麽放下和不放心,若是全然不顧,是對過去、曾經的否認。我很珍惜那段姐妹情,但曾經在凡塵俗界的一切,都如前世、似昨夢,姐妹、母子都只有今生無來世,我既盡力珍惜過,不當有恨,亦無遺憾。
來走這一招,只是想確認她現在過得很好,亦是告訴自己,我們都不曾辜負那一世姐妹情分。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天涯。
這樣,其實很不錯……”
賴晚的兒子雖不算最優秀,卻極不錯,馬秋明將來會是舉人老爺,既習了馬家的武功,還得了賴晚的教導,因資質有限,二十三歲得中舉人,連考了兩次會試,便放棄了,一心教導子孫。
馬秋明的兒子、孫子裏,都有人入仕為官。
若幹年後,馬家成了本縣首屈一指的大戶。
馬家的祠堂裏,有“馬鐵柱夫婦雙靈位”,卻沒有記錄賴晚的姓氏名諱,但她卻得仁和鎮的婦人們贈送了雅號“巧善夫人”,意為巧手善心,頗得全鎮百姓的愛戴。她所傳授的刺繡技藝也是後來一鎮女人們可以賺取零使、嫁妝最重要的技藝。
後來賴晚活到八十又二的高齡,那時候已有曾孫,待她逝後,鎮子上的百姓出錢建了一座“巧善夫人”廟。在當地的傳說裏,這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婦人巧善乃是沈太後身邊的宮娥,得過馮女賢指點字畫、刺繡,師從馮女賢,是馮女賢的半個弟子。
碧煙的庶幼女高十一得嫁耕讀門第的年輕舉人為婦,一生安寧幸福;高十二嫁了一位知縣嫡次公子為婦,隨父赴任,做了官太太,丈夫做到了知州之職。
高十一夫妻和睦,丈夫一生只她一妻;高十二雖為官太太,可丈夫卻是三妻四妾,雖有不盡人意處,還算一生安寧。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