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03章 殘月西流(2)A

關燈
更新時間2013-10-2 21:46:16 字數:2127

在一個月黑風高夜、天陰下雨日,屋主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條飛龍翹首東望,遲遲不肯離去。忽然,電閃雷鳴,狂風大作,1893年12月26日一代偉人誕生了。

1914年春天的一個下午,一個黃毛小丫頭正在房中看書,忽聽見父親在外面屋子裏連聲叫好,趕緊放下書本,從內房輕輕走了出來,只見父親手裏拿著一本學生的筆記,坐在那兒,邊看邊讚不絕口。她輕輕走到父親身邊,驚訝地問:“爸爸,這是誰寫的呀?”

父親合上筆記本,遞給女兒說:“你看看,你好好看看!”

她接過筆記本一看,只見上面題著“講堂錄”三個大字,下面並有署名。

於是,她坐在父親身旁,打開《講堂錄》。誰知她一看就被裏面的內容吸引住了。這本《講堂錄》是一些聽課筆記和讀書筆記,共1萬多字。筆記所及,有外國的人和事,如拿破侖、愷撒、福澤渝吉、牛頓、富蘭克林等,但大部分是中國的歷史人物和歷史典籍記載的人物,從殷周的伊尹、周公、孫武、孔子、孟軻,秦漢的張良、司馬遷、嚴光,唐宋的李白、杜甫、範仲淹、朱熹、程顥、程頤、張載、周敦頤、鄭樵等,到明清的王船山、侯朝宗、魏禧等共百餘人;涉及的古文典籍有先秦哲學、楚辭、漢賦、史記、漢書、唐宋古文、宋明理學及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文學家的言論和著作。

她仔細閱讀《講堂錄》,她看著這厚厚的筆記,文字謄寫工整,對人對事的看法十分深刻,既欽佩他的學習態度,又被他深刻的思想所吸引。看完這本日記,她便對他產生了一種敬佩之情,心裏暗暗希望能見到他。

一個星期天,朝霧還沒有散盡,太陽剛剛露出頭,他同蔡和森、陳昌、羅學瓚、張昆弟等幾位好友一起來到了板倉楊寓——即她的家。他們是應她的父親之約,前來楊家一起討論有關讀書和哲學問題的。

眾人一到,她的父親滿面笑容地將他們迎進客房。她正在房內看書,聽到說笑聲,也從裏面出來。這時客廳裏熱熱鬧鬧的。她看見其中有一位一米八多的青年,格外顯眼:他身材高大,蓄著稍長的頭發,穿著洗舊了的灰布長衫,十分樸實大方。她的父親見她進來,馬上向學生們介紹:“哦,這是小女,正在家裏自修。”

然後,父親又向她逐個介紹青年們的名字。這時,她才知道這位高個子青年正是《講堂錄》的作者。他、蔡和森、陳昌、張昆弟都熱情地與她打招呼。他說:“同學,聽你爸講,你在家發憤自修,已經讀了很多書了。”

她人雖小,卻在父親的學生們面前一點也不拘束,調皮地回答說:“‘閉門求學,其學無用’呀!”

“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正是他的主張,他一怔,馬上問道:“你怎麽也知道我說過這句話?”

“我看過你的《講堂錄》呢!”她笑著回答說。

大家一見她用他的話回答他,頓時都笑了起來。這時她的父親對大家說:“讓她也參加你們的討論吧,學點見識!”

“歡迎,歡迎,我們正好沒有女同學呢!”陳昌說。

他話音未落,突然門“吱呀”一聲開了。“怎麽沒有女同學?還有我們兩個哩!”

原來,是在第一女子師範學校讀書的向俊賢、陶毅也來到了楊家。

向俊賢出生於湘西漵浦一個富商之家。她自幼聰明好學,排行老九,幾個兄長曾留學日本,大哥向仙鉞是湘西同盟會負責人,向俊賢自幼受其兄的影響,追求新知識。1912年秋,從常德女子速成師範學校轉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

陶毅,字斯詠,湘潭人,也是富家出身,家裏很有錢,此時也在第一女子師範讀書,她與向俊賢既是同學又是好友。向俊賢和陶毅都是她的父親的學生,並且經常來楊家。1914年5月13日她的父親曾在自己的《達化齋日記》中記載了自己19歲的女學生向俊賢:昨至第一女子師範學校,見本班二年生向俊賢之日記頗有抱負,可謂是教育界中之人才。

她見她們來了,連忙上前:“俊賢姐,斯詠姐,你們來啦!”

“我們也是趕來參加討論的。”向俊賢說,因為昨日楊先生已告訴了她們今日他他們來家討論的事情。

大家圍坐在她的父親身旁。

這是一群豪情洋溢、奮發有為的青年學生,他們滿懷改造社會的雄心壯志,急切地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大家放眼世界,縱情暢談,從治學的方法,談到做人的道理,從國家的興亡,談到自己的理想。

她坐在凳子上,兩手撐住下巴,靜靜地聽著他們的發言,生怕漏掉了一句話,一個字。她聽著大家的討論,仿佛步入了一個嶄新的、從未見識過的世界裏。

大家發言暢談之後,她的父親開始給大家講《達化齋讀書錄》。這時,她才悄悄離開客房,協助媽媽向振熙為大家準備中飯。青年們暢談了一整天。

傍晚,他、蔡和森和向俊賢他們走後,她立即打開筆記本,興奮地記下這一天的心得。

以後,他和好友蔡和森、陳昌、張昆弟等,經常到她的父親家聚會。

不久,他們的聚會又吸引了一個老秀才。此人名叫何叔衡,號瞻岵,寧鄉人,1902年考中秀才,但“感時局之洶洶,人情之憤憤”,拒不到縣衙門任職,寧願在鄉下種地、教書。辛亥革命爆發時,他熱烈響應。革命失敗後,他又毅然辭掉在雲山高等小學堂的教職,赴省會長沙尋找新的出路。1913年春,37歲的他和他同時考入四師,後又一起並入一師,與他成為摯友,都是她的父親的門生。

他、蔡和森等人在楊家暢談治學之道,縱論天下大事,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一談就是一整天。他們的座談和聚會,吸引著她,也吸引著楊開智和柳直荀。此時,她哥哥楊開智和柳直荀已考入了長郡中學,兩人成為同班同學。他們都主動參加這些聚會。

楊家充滿著青春的活力,也使她的自修學習發生了新的變化。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