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此去通途25
關燈
小
中
大
第59章 此去通途25
六百米的方案,怎麽能不引起轟動和議論?
十年前以前,華國只有數座百米以下的斜拉橋。
十年的時間,盡管斜拉橋技術飛速在進步,但在滬江首座跨江大橋修建之前,華國嘗試的斜拉橋朱跨度不超過三百米。
四百米,已然是華國第一的創舉。
為什麽無論是加國的安娜島橋,還是滬城首座跨江大橋,跨度都只在四百多米打轉?
原因很簡單,修橋,就要考慮到拉索、橋體,以及各處各部位相互結合的穩定性,穩定性不夠高,橋就會出問題。
為了穩定,橋的跨度就必須在技術掌握的範圍內。
覆合型斜拉橋的確是斜拉橋的未來,但這項最新的橋梁技術,卻因為缺少經驗和相關理論知識,導致一旦出問題,就會和加國的橋一樣,跨度做到了世界第一,卻沒撐過兩年。
滬城的首座跨江大橋,開通之前經受過了車輛測試,直到現在也沒有出現裂縫。
“做大跨徑斜拉橋,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空間穩定性。”
謝雁曾經和林鑄江討論過一種建築空間的結構理論,而橋梁,也是建築的一種。
對於這個理論,她更多是從林鑄江那裏得到的啟發。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她天天有一半的時間和謝郁一起紮堆在資料和理論裏,從工程力學,結構力學到各個學科,能找到的方法和理論,全都設計和計算了一遍。
方案做完的最後一天,謝郁差不多自學完了三門專業課。
謝雁闡述完對空間結構理論的想法後,繼續往下介紹——
“做一個最簡單的算數題,在修建首座跨江大橋之前,設計者先在西南嘉陵江上建造了一座單塔斜拉橋,以證明我們的單塔主跨二百三十米的技術沒有問題,那麽雙塔就可以做到四百六十米。”
首座跨江大橋有兩座h形的橋塔,分別落在兩岸。
“如果要做到六百多米的跨度,至少是三個橋塔。那麽,這中間的橋塔要落在哪裏?”
這成了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
要麽落在江中,要麽離近點,緊靠在岸邊。
然而,這兩種選擇都不是什麽好選擇。
岸邊的地形覆雜,且和落在江中一樣,江中的泥沙太多,河床松軟。
橋塔能否穩固,江面上的通航會不會受到影響,船會不會撞到橋塔上——每個問題,都讓六百米的跨度成為一個無法克服的難題。
“方案在設計上,依然采用兩個橋塔。”
謝雁道,“在計算橋梁內力方面,傳統的橋梁計算理論不能滿足這樣的跨度設計,但通過前面提到的空間結構穩定理論,可以嘗試進行挑戰!”
張學書一楞,湊近林鑄江耳邊,“她說的,不是你前陣子經常提的理論嗎?這個方案,不會是你幫她設計的吧?”
林鑄江喝了杯茶,“我還以為是你帶的隊,連你都不知道她怎麽折騰出來的?”
他笑了一聲,“看來,你對這個學生,也不是很上心啊,當初死活都要我幫忙騙進來的人,你就是這麽教的?”
張學書像是聽見什麽離譜的言論,“她還需要我教?我直接把教材和考卷發給她,她第二天就能畢業,你信不信?”
他反應過來,“還有,什麽叫做騙,這裏難道不是他們學習的天堂嗎!”
林鑄江笑而不語。
他的確和謝雁討論過這種理論,但第一座跨江大橋占據了他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以至於一直沒有機會將它和新橋梁設計結合在一起,謝雁方案裏的這些觀點,倒是很有進展,將理論和實際結合的更緊密了些。
而她,在第一座跨江大橋成功的技術上,進行更大膽的嘗試和挑戰。
“在構型上,我們對橋體進行了三種方案的調整,經過初步測試和計算,得出的數據表明,最後一種方案更穩定。”
謝雁將細節數據展示出來,道,“首先,主梁的形狀選擇箱形,橋塔采取倒y型。和h型不同,y型的橋塔會讓拉索的索面,從垂直變為傾斜。這樣的設計,會使整個橋體會呈現輕微的弧度,如同一道彩虹,飛躍兩岸。”
滬城已有的過江隧道是雙向四車道,而這個橋型的設計方案中為雙向六車道,解決兩岸高架之間的車輛過江問題。
闡述完整個方案後,教室裏極其安靜。
這最後一個方案,擁有極其大膽的構想,挑戰世界第一的勇氣,也將會面臨各種技術難題。
如果能成功,那就是新的世界第一,斜拉橋技術的突破,從此,四百米將不會是斜拉橋的終點,而只是開始。
如果失敗了,那就是一次異想天開的幻想,並且,沒有一個人能夠承擔失敗的代價。
第一個說話的,是林鑄江。
“空間結構性穩定理論在橋梁工程上的應用,只是理論上成立,具有創新性,實踐上並沒有人證明能成功。”
謝雁回答,“沒錯,但任何創新的工程,都是先從理論開始的。”
她相信林鑄江比任何人都了解這個理論,剛才的方案介紹,她也簡單論述了相關理論,因此,謝雁沒有進行過多的覆述。
“按照你的闡述,修改橋塔的塔型,改變斜拉面——這對拉索的要求很高,你應該知道,在一年前,斜拉橋的專用拉索技術還只掌握在少數幾個國家手裏。”
“但首座滬江跨江大橋的拉索,是華國人自己生產的,不是嗎?而且,用的時間非常短!”
謝雁繼續道,“我們已經聯系過用進口鋼絲和聚乙烯材料自己‘編索’的科研人員,的確,這樣的橋梁結構大挑戰,需要拉索也進行技術突破——拉索生產工廠這幾天正在進行實體結構加載實驗。”
“只要實驗能夠成功,那麽,我們就能有能力生產符合方案要求的拉索,這種直接錨定在混凝土塔柱上的拉索可以保證橋塔的穩固,而不會產生裂縫!”
林鑄江深深看了她一眼。
臺上的女孩只有十五歲,但她的每句話,都說的清晰有力,沒有半點猶豫和害怕。
提問結束,評委們開始打分。
下面也議論起來。
蘇擎抓住方斯聞的手臂,“完了完了,提問的是林鑄江!還有這麽多問題,小孩一會下來要是抱著我哭怎麽辦?”
方斯聞把他的手拍開,“我覺得你想的可能有點多。”
謝雁怎麽看都不像是會抱著人哭的類型,反而蘇擎更有可能。
想到這裏,他自覺離蘇擎又遠了一點。
宋修竹的組員們也在討論。
“沒想到她會提出這樣的方案。”
“如果我們也選橋梁,在這個方案面前恐怕連競爭的資格都沒有。”
“沒錯,”
組員看了眼宋修竹,這才感受到自己選題的優勢,“她太厲害了,十五歲?我十五歲的時候,還在提前補高中課吧?”
“宋修竹,你覺得她這個方案能不能過?”
宋修竹想了想,道,“這個方案只可能有兩個成績。”
他對謝雁提出的新理論並不熟悉,在僅有的數據面前,無法立刻判斷這個方案的可行性,但他依然根據自己的直覺猜測了結果。
“第一種結果,因為理論不成立,而直接成為廢方案。”
組員好奇問,“第二種呢?”
少年眼神微動,看著臺上鎮定自若的女孩,他輕輕松了口氣,道,“一個挑戰超出世界第一斜拉橋跨度近兩百米的方案,一個世界斜拉橋從未構想過的主跨徑,如果能成立,第二種可能,顯而易見。”
它會打破斜拉橋的技術瓶頸,推進斜拉橋技術突飛猛進,同時,讓世界第一的斜拉橋——
出現在華國!
這個方案,如果被評審判斷具有可行性,就不是設計方案比賽第一,而是華國第一,世界第一!
而宋修竹和謝雁兩個小組的方案,讓在場的每個人都忘記了,這只是個方案設計大賽。
如果是正式的橋梁設計方案,必然會更加謹慎,小心,保守,求穩不求勝,且將每一個現實因素都考慮在其中。
但方案設計比賽,比的是一種概念,一種想法,一種挑戰和一種技術。
謝雁的方案,毫無疑問,這些全都符合。
它唯一的缺點,就是過於的大膽。
林鑄江所問的每個問題,看似並不看好這個方案,不是在挑問題,就是在打壓設計者的積極性,甚至他自己在整理的理論,也沒有站在讚許的角度,而是站在懷疑的角度。
沒有別的原因——
他對謝雁的要求,並不是要誇讚她的想法多麽天才,設想多麽聰明。
他提問題,挑難題,潑冷水,是因為他把這個方案,當做真正可行的橋梁方案去考慮。
而這種考慮,他早就設想過了,只是一直因為工作原因,沒有進一步地花時間去研究。
以林鑄江的眼光,怎麽看不出這個方案的潛力和冒險?
但在過去的數年工作生涯裏,他冒著風險,挑戰過無數的不可能!
這幾個問題,謝雁回答的很自信,但他也從她的回答和態度中,看出來一點——謝雁是知道這個方案的風險和困難的。
他問出的幾個問題,她都早有準備。
但是,她也有克服這些困難的決心。
這幾天,他也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滬城要修建第二條跨江大橋,該選在什麽樣的地方,是否采取和以前一樣的橋型和技術。
得出的結論是——
寧缺毋濫!
第一條跨江大橋修建時,加國的橋出現了裂縫,他晚上睡不著覺,房間裏貼滿了裂縫的照片,一張一張,每一條裂縫的模樣和數據,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那個時候難嗎?
難,也要上!
新方案若能成功,以後六百米的跨度就不再是問題,浦江上任何一個合適的地方,都可以架橋,都可以直通兩岸。
這座橋若能成功建造出來,將在未來的數十年內都領先國際的斜拉橋水平。
橋柱不會落在江裏,船只不會有撞柱的危險,這對於經常起霧的浦江來說,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優勢。
評分結果出來,按照方案設計大賽的標準——
蘇擎組的六百米跨江大橋設計方案,毫無懸念地奪得了第一!
第二名,是宋修竹的跨江隧道,第三名,也是橋梁設計方案。
顯然,在最後的評比中,更多考慮的是創意、想法、觀點和理論優勢。
蘇擎組的橋梁設計方案距離滿分只差了三分。
這三分,都是林鑄江扣的。
“這個方案還有一些風險和困難點沒有現實數據作為依據來解決,斜拉索的實驗數據也等待補充。”林鑄江說完自己的扣分理由,最後道,“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個敢想,敢寫,敢造的方案!”
而華國的橋梁,正需要這樣的方案。
方案設計比賽的前三名,都送去了有關部門,謝雁估計,這個項目不出意外會由林鑄江來負責。
因為整個滬城,找不出第二個比他更了解空間結構性理論在橋梁上應用的人!
方案設計賽結束,三人組卻沒有解散。
蘇擎和方斯聞快畢業了,這一兩年,其實他們已經在參與滬城的各個橋梁的設計當中,等斜拉索的實驗數據出來,確保可行,林鑄江又將這個方案提了出來。
滬城經過審查和驗證之後,決定采取它作為第二座跨江大橋的方案雛形!
與此同時,這個方案也報上了全國橋梁設計方案大賽中,作為同舟大學的參賽項目,最後奪得了第一的名次。
成績倒不是謝雁關註的,她最留意的是同時參加比賽的其他設計方案。
第二名,是南邊一座大橋的設計方案。
這座大橋,預想中將連接港城和珠城。
隨著華國的開放,南邊的城市紛紛發展起來,滬城的gdp不斷下跌,這也是滬城想要盡快開發東岸的原因——華國的南邊,已經有了新的繁榮趨勢。
這個方案之所以能夠獲獎,是因為符合整個珠城的發展規劃需求,
在滬城修建跨江大橋的時候,南邊的珠城也開始了修橋開放的想法,可以說,在此刻的珠城,修建一座跨過經濟新城和另一座經濟城市之間的通道,是一件全民熱情高漲的大事。
這個方案,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脫穎而出。
方案的設計者還曾經參加珠城組織的考察隊,赴國外考察跨海大橋,海底隧道,學習國外的經驗和技術。
滬城修橋開發,打的是十六字方針——
“開發浦東,振興滬城,服務全國,面向世界”。
顯而易見,浦東的開發涉及到滬城能夠在經濟發展中追趕上南方城市,繼續穩住經濟龍頭的位置,同時,滬城對於整個華國都十分重要,戰略目標,最終是要面向世界。
而珠城建橋的想法也一樣——打開對外開放的通道,從建設大橋開始!
如果說謝雁的方案,是理論和實際的結合,最有可能實現,最有挑戰性,最有技術意義,且面臨困難最多的方案,那麽第二名的方案,則更多在於政策和發展意義上。
而全國第三名的方案,以暢想元素居多,以內陸高山橋梁為設計主題。
毫無疑問,三個方案中,第一名的方案可行性是最高的,二三名的更註重創意,畢竟只是橋梁方案的設計大賽。
這三個方案,從跨江大橋,跨海大橋到跨山大橋,正好是華國此刻橋梁飛速發展的幾個縮影。
華國的橋梁技術和數量,正在以井噴式的速度發展著。
這是最艱難的起步時間,他們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技術難題,經驗難題和全世界都少見的覆雜地形地勢。
但這也是最精彩的時間。
因為華國的設計師們、工程隊們,將會用自己的雙手,從無到有,搭建出一座座震驚世界的橋梁!
不出意料,在少年班三個學生埋頭學業的時候,兩個組的組員已經進入了第二座滬江跨江大橋的設計組當中,負責數據收集,實驗測算和方案設計等各個方面的工作。
宋修竹的隧洞工程需要的時間更長,因此滬城並沒有立刻開工,反而是近在咫尺的跨江大橋很快被提上了日程。
林鑄江點名讓謝雁參加了部分的理論計算工作,但讓宋修竹佩服的是,盡管如此,她也沒有落下功課。
按照他們的學習速度,兩人可以在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內,完成大學的學業。
蘇擎還是經常來找她。
起初是送資料,後面設計組的工作輕松了一些,工程進入正軌之後,他才說出了藏了不知道多久的想法。
“餵,你之前不是說,”
蘇擎問她,“要讓橋像彩虹一樣飛過江面嗎?”
謝雁點頭,“我們的方案設計構型,他們也沒有大的改動,如果第二座跨江橋能成功,不就成了?”
“不不不,”
蘇擎搖頭,“我認為,這還不算是真正的彩虹橋,那天我和你一起看見彩虹的時候,我就在想,如果真能把橋修成彩虹的樣子,那走在上面——”
“都可以直接飛升了是吧?”
謝雁轉頭問旁邊的方斯聞,“他出現這種癥狀多久了?”
方斯聞:“從我認識他開始就沒好過。”
蘇擎:“??”
蘇擎看了他們兩幾眼,“我就不信,你們對這個想法不動心。”
“馬上就要畢業了,不搞個大點的動作怎麽行?”
他轉頭,眼巴巴地看著謝雁,像只可憐的大狗趴在課桌上,“橋梁工程的三張王牌在一起,沒什麽做不到的,咱們這麽厲害,方案不是說來就來了。”
末了,補了句,“就當是幫我,行不行?”
謝雁坐直了身體,盯著他。
“你想好用什麽橋型了嗎?”
蘇擎一笑,知道她是答應了,眼裏閃著光,“你肯定知道。”
“拱橋。”
“拱橋!”
兩個人異口同聲。
作者有話要說:謝雁:花裏胡哨
蘇擎:你參不參加?好妹妹,求你了,幫幫我吧。
謝雁:……
蘇擎:好耶!方哥呢?
方斯聞(扶眼鏡):不耽誤我每天買菜就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六百米的方案,怎麽能不引起轟動和議論?
十年前以前,華國只有數座百米以下的斜拉橋。
十年的時間,盡管斜拉橋技術飛速在進步,但在滬江首座跨江大橋修建之前,華國嘗試的斜拉橋朱跨度不超過三百米。
四百米,已然是華國第一的創舉。
為什麽無論是加國的安娜島橋,還是滬城首座跨江大橋,跨度都只在四百多米打轉?
原因很簡單,修橋,就要考慮到拉索、橋體,以及各處各部位相互結合的穩定性,穩定性不夠高,橋就會出問題。
為了穩定,橋的跨度就必須在技術掌握的範圍內。
覆合型斜拉橋的確是斜拉橋的未來,但這項最新的橋梁技術,卻因為缺少經驗和相關理論知識,導致一旦出問題,就會和加國的橋一樣,跨度做到了世界第一,卻沒撐過兩年。
滬城的首座跨江大橋,開通之前經受過了車輛測試,直到現在也沒有出現裂縫。
“做大跨徑斜拉橋,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空間穩定性。”
謝雁曾經和林鑄江討論過一種建築空間的結構理論,而橋梁,也是建築的一種。
對於這個理論,她更多是從林鑄江那裏得到的啟發。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她天天有一半的時間和謝郁一起紮堆在資料和理論裏,從工程力學,結構力學到各個學科,能找到的方法和理論,全都設計和計算了一遍。
方案做完的最後一天,謝郁差不多自學完了三門專業課。
謝雁闡述完對空間結構理論的想法後,繼續往下介紹——
“做一個最簡單的算數題,在修建首座跨江大橋之前,設計者先在西南嘉陵江上建造了一座單塔斜拉橋,以證明我們的單塔主跨二百三十米的技術沒有問題,那麽雙塔就可以做到四百六十米。”
首座跨江大橋有兩座h形的橋塔,分別落在兩岸。
“如果要做到六百多米的跨度,至少是三個橋塔。那麽,這中間的橋塔要落在哪裏?”
這成了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
要麽落在江中,要麽離近點,緊靠在岸邊。
然而,這兩種選擇都不是什麽好選擇。
岸邊的地形覆雜,且和落在江中一樣,江中的泥沙太多,河床松軟。
橋塔能否穩固,江面上的通航會不會受到影響,船會不會撞到橋塔上——每個問題,都讓六百米的跨度成為一個無法克服的難題。
“方案在設計上,依然采用兩個橋塔。”
謝雁道,“在計算橋梁內力方面,傳統的橋梁計算理論不能滿足這樣的跨度設計,但通過前面提到的空間結構穩定理論,可以嘗試進行挑戰!”
張學書一楞,湊近林鑄江耳邊,“她說的,不是你前陣子經常提的理論嗎?這個方案,不會是你幫她設計的吧?”
林鑄江喝了杯茶,“我還以為是你帶的隊,連你都不知道她怎麽折騰出來的?”
他笑了一聲,“看來,你對這個學生,也不是很上心啊,當初死活都要我幫忙騙進來的人,你就是這麽教的?”
張學書像是聽見什麽離譜的言論,“她還需要我教?我直接把教材和考卷發給她,她第二天就能畢業,你信不信?”
他反應過來,“還有,什麽叫做騙,這裏難道不是他們學習的天堂嗎!”
林鑄江笑而不語。
他的確和謝雁討論過這種理論,但第一座跨江大橋占據了他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以至於一直沒有機會將它和新橋梁設計結合在一起,謝雁方案裏的這些觀點,倒是很有進展,將理論和實際結合的更緊密了些。
而她,在第一座跨江大橋成功的技術上,進行更大膽的嘗試和挑戰。
“在構型上,我們對橋體進行了三種方案的調整,經過初步測試和計算,得出的數據表明,最後一種方案更穩定。”
謝雁將細節數據展示出來,道,“首先,主梁的形狀選擇箱形,橋塔采取倒y型。和h型不同,y型的橋塔會讓拉索的索面,從垂直變為傾斜。這樣的設計,會使整個橋體會呈現輕微的弧度,如同一道彩虹,飛躍兩岸。”
滬城已有的過江隧道是雙向四車道,而這個橋型的設計方案中為雙向六車道,解決兩岸高架之間的車輛過江問題。
闡述完整個方案後,教室裏極其安靜。
這最後一個方案,擁有極其大膽的構想,挑戰世界第一的勇氣,也將會面臨各種技術難題。
如果能成功,那就是新的世界第一,斜拉橋技術的突破,從此,四百米將不會是斜拉橋的終點,而只是開始。
如果失敗了,那就是一次異想天開的幻想,並且,沒有一個人能夠承擔失敗的代價。
第一個說話的,是林鑄江。
“空間結構性穩定理論在橋梁工程上的應用,只是理論上成立,具有創新性,實踐上並沒有人證明能成功。”
謝雁回答,“沒錯,但任何創新的工程,都是先從理論開始的。”
她相信林鑄江比任何人都了解這個理論,剛才的方案介紹,她也簡單論述了相關理論,因此,謝雁沒有進行過多的覆述。
“按照你的闡述,修改橋塔的塔型,改變斜拉面——這對拉索的要求很高,你應該知道,在一年前,斜拉橋的專用拉索技術還只掌握在少數幾個國家手裏。”
“但首座滬江跨江大橋的拉索,是華國人自己生產的,不是嗎?而且,用的時間非常短!”
謝雁繼續道,“我們已經聯系過用進口鋼絲和聚乙烯材料自己‘編索’的科研人員,的確,這樣的橋梁結構大挑戰,需要拉索也進行技術突破——拉索生產工廠這幾天正在進行實體結構加載實驗。”
“只要實驗能夠成功,那麽,我們就能有能力生產符合方案要求的拉索,這種直接錨定在混凝土塔柱上的拉索可以保證橋塔的穩固,而不會產生裂縫!”
林鑄江深深看了她一眼。
臺上的女孩只有十五歲,但她的每句話,都說的清晰有力,沒有半點猶豫和害怕。
提問結束,評委們開始打分。
下面也議論起來。
蘇擎抓住方斯聞的手臂,“完了完了,提問的是林鑄江!還有這麽多問題,小孩一會下來要是抱著我哭怎麽辦?”
方斯聞把他的手拍開,“我覺得你想的可能有點多。”
謝雁怎麽看都不像是會抱著人哭的類型,反而蘇擎更有可能。
想到這裏,他自覺離蘇擎又遠了一點。
宋修竹的組員們也在討論。
“沒想到她會提出這樣的方案。”
“如果我們也選橋梁,在這個方案面前恐怕連競爭的資格都沒有。”
“沒錯,”
組員看了眼宋修竹,這才感受到自己選題的優勢,“她太厲害了,十五歲?我十五歲的時候,還在提前補高中課吧?”
“宋修竹,你覺得她這個方案能不能過?”
宋修竹想了想,道,“這個方案只可能有兩個成績。”
他對謝雁提出的新理論並不熟悉,在僅有的數據面前,無法立刻判斷這個方案的可行性,但他依然根據自己的直覺猜測了結果。
“第一種結果,因為理論不成立,而直接成為廢方案。”
組員好奇問,“第二種呢?”
少年眼神微動,看著臺上鎮定自若的女孩,他輕輕松了口氣,道,“一個挑戰超出世界第一斜拉橋跨度近兩百米的方案,一個世界斜拉橋從未構想過的主跨徑,如果能成立,第二種可能,顯而易見。”
它會打破斜拉橋的技術瓶頸,推進斜拉橋技術突飛猛進,同時,讓世界第一的斜拉橋——
出現在華國!
這個方案,如果被評審判斷具有可行性,就不是設計方案比賽第一,而是華國第一,世界第一!
而宋修竹和謝雁兩個小組的方案,讓在場的每個人都忘記了,這只是個方案設計大賽。
如果是正式的橋梁設計方案,必然會更加謹慎,小心,保守,求穩不求勝,且將每一個現實因素都考慮在其中。
但方案設計比賽,比的是一種概念,一種想法,一種挑戰和一種技術。
謝雁的方案,毫無疑問,這些全都符合。
它唯一的缺點,就是過於的大膽。
林鑄江所問的每個問題,看似並不看好這個方案,不是在挑問題,就是在打壓設計者的積極性,甚至他自己在整理的理論,也沒有站在讚許的角度,而是站在懷疑的角度。
沒有別的原因——
他對謝雁的要求,並不是要誇讚她的想法多麽天才,設想多麽聰明。
他提問題,挑難題,潑冷水,是因為他把這個方案,當做真正可行的橋梁方案去考慮。
而這種考慮,他早就設想過了,只是一直因為工作原因,沒有進一步地花時間去研究。
以林鑄江的眼光,怎麽看不出這個方案的潛力和冒險?
但在過去的數年工作生涯裏,他冒著風險,挑戰過無數的不可能!
這幾個問題,謝雁回答的很自信,但他也從她的回答和態度中,看出來一點——謝雁是知道這個方案的風險和困難的。
他問出的幾個問題,她都早有準備。
但是,她也有克服這些困難的決心。
這幾天,他也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滬城要修建第二條跨江大橋,該選在什麽樣的地方,是否采取和以前一樣的橋型和技術。
得出的結論是——
寧缺毋濫!
第一條跨江大橋修建時,加國的橋出現了裂縫,他晚上睡不著覺,房間裏貼滿了裂縫的照片,一張一張,每一條裂縫的模樣和數據,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那個時候難嗎?
難,也要上!
新方案若能成功,以後六百米的跨度就不再是問題,浦江上任何一個合適的地方,都可以架橋,都可以直通兩岸。
這座橋若能成功建造出來,將在未來的數十年內都領先國際的斜拉橋水平。
橋柱不會落在江裏,船只不會有撞柱的危險,這對於經常起霧的浦江來說,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優勢。
評分結果出來,按照方案設計大賽的標準——
蘇擎組的六百米跨江大橋設計方案,毫無懸念地奪得了第一!
第二名,是宋修竹的跨江隧道,第三名,也是橋梁設計方案。
顯然,在最後的評比中,更多考慮的是創意、想法、觀點和理論優勢。
蘇擎組的橋梁設計方案距離滿分只差了三分。
這三分,都是林鑄江扣的。
“這個方案還有一些風險和困難點沒有現實數據作為依據來解決,斜拉索的實驗數據也等待補充。”林鑄江說完自己的扣分理由,最後道,“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個敢想,敢寫,敢造的方案!”
而華國的橋梁,正需要這樣的方案。
方案設計比賽的前三名,都送去了有關部門,謝雁估計,這個項目不出意外會由林鑄江來負責。
因為整個滬城,找不出第二個比他更了解空間結構性理論在橋梁上應用的人!
方案設計賽結束,三人組卻沒有解散。
蘇擎和方斯聞快畢業了,這一兩年,其實他們已經在參與滬城的各個橋梁的設計當中,等斜拉索的實驗數據出來,確保可行,林鑄江又將這個方案提了出來。
滬城經過審查和驗證之後,決定采取它作為第二座跨江大橋的方案雛形!
與此同時,這個方案也報上了全國橋梁設計方案大賽中,作為同舟大學的參賽項目,最後奪得了第一的名次。
成績倒不是謝雁關註的,她最留意的是同時參加比賽的其他設計方案。
第二名,是南邊一座大橋的設計方案。
這座大橋,預想中將連接港城和珠城。
隨著華國的開放,南邊的城市紛紛發展起來,滬城的gdp不斷下跌,這也是滬城想要盡快開發東岸的原因——華國的南邊,已經有了新的繁榮趨勢。
這個方案之所以能夠獲獎,是因為符合整個珠城的發展規劃需求,
在滬城修建跨江大橋的時候,南邊的珠城也開始了修橋開放的想法,可以說,在此刻的珠城,修建一座跨過經濟新城和另一座經濟城市之間的通道,是一件全民熱情高漲的大事。
這個方案,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脫穎而出。
方案的設計者還曾經參加珠城組織的考察隊,赴國外考察跨海大橋,海底隧道,學習國外的經驗和技術。
滬城修橋開發,打的是十六字方針——
“開發浦東,振興滬城,服務全國,面向世界”。
顯而易見,浦東的開發涉及到滬城能夠在經濟發展中追趕上南方城市,繼續穩住經濟龍頭的位置,同時,滬城對於整個華國都十分重要,戰略目標,最終是要面向世界。
而珠城建橋的想法也一樣——打開對外開放的通道,從建設大橋開始!
如果說謝雁的方案,是理論和實際的結合,最有可能實現,最有挑戰性,最有技術意義,且面臨困難最多的方案,那麽第二名的方案,則更多在於政策和發展意義上。
而全國第三名的方案,以暢想元素居多,以內陸高山橋梁為設計主題。
毫無疑問,三個方案中,第一名的方案可行性是最高的,二三名的更註重創意,畢竟只是橋梁方案的設計大賽。
這三個方案,從跨江大橋,跨海大橋到跨山大橋,正好是華國此刻橋梁飛速發展的幾個縮影。
華國的橋梁技術和數量,正在以井噴式的速度發展著。
這是最艱難的起步時間,他們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技術難題,經驗難題和全世界都少見的覆雜地形地勢。
但這也是最精彩的時間。
因為華國的設計師們、工程隊們,將會用自己的雙手,從無到有,搭建出一座座震驚世界的橋梁!
不出意料,在少年班三個學生埋頭學業的時候,兩個組的組員已經進入了第二座滬江跨江大橋的設計組當中,負責數據收集,實驗測算和方案設計等各個方面的工作。
宋修竹的隧洞工程需要的時間更長,因此滬城並沒有立刻開工,反而是近在咫尺的跨江大橋很快被提上了日程。
林鑄江點名讓謝雁參加了部分的理論計算工作,但讓宋修竹佩服的是,盡管如此,她也沒有落下功課。
按照他們的學習速度,兩人可以在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內,完成大學的學業。
蘇擎還是經常來找她。
起初是送資料,後面設計組的工作輕松了一些,工程進入正軌之後,他才說出了藏了不知道多久的想法。
“餵,你之前不是說,”
蘇擎問她,“要讓橋像彩虹一樣飛過江面嗎?”
謝雁點頭,“我們的方案設計構型,他們也沒有大的改動,如果第二座跨江橋能成功,不就成了?”
“不不不,”
蘇擎搖頭,“我認為,這還不算是真正的彩虹橋,那天我和你一起看見彩虹的時候,我就在想,如果真能把橋修成彩虹的樣子,那走在上面——”
“都可以直接飛升了是吧?”
謝雁轉頭問旁邊的方斯聞,“他出現這種癥狀多久了?”
方斯聞:“從我認識他開始就沒好過。”
蘇擎:“??”
蘇擎看了他們兩幾眼,“我就不信,你們對這個想法不動心。”
“馬上就要畢業了,不搞個大點的動作怎麽行?”
他轉頭,眼巴巴地看著謝雁,像只可憐的大狗趴在課桌上,“橋梁工程的三張王牌在一起,沒什麽做不到的,咱們這麽厲害,方案不是說來就來了。”
末了,補了句,“就當是幫我,行不行?”
謝雁坐直了身體,盯著他。
“你想好用什麽橋型了嗎?”
蘇擎一笑,知道她是答應了,眼裏閃著光,“你肯定知道。”
“拱橋。”
“拱橋!”
兩個人異口同聲。
作者有話要說:謝雁:花裏胡哨
蘇擎:你參不參加?好妹妹,求你了,幫幫我吧。
謝雁:……
蘇擎:好耶!方哥呢?
方斯聞(扶眼鏡):不耽誤我每天買菜就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