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7章兵棋推演(3)
關燈
小
中
大
第1217章 兵棋推演(3)
薛剛有戰術和軍事裝備的巨大優勢,薛剛是騎兵突擊,只要短時內迅速突破,就能打垮和瓦解東部地區的諸國。
而且發動戰爭的時間是春天,沒有冬季因素影響,而東歐地區主要是平原,南歐和中南歐是丘陵和高山,沈雲卿相信薛剛在攻克東歐南歐,發現前方地形不利於騎兵突擊後,會聽從關歆岳的建議,采取外交策略。
此行是關歆岳作為隨軍的外交全權大使,原本是為南線外交談判做準備,現在發生根本性變化,以關歆岳的性格,會見好就收。而薛剛是一個理智型的統帥,因此關鍵就在於能否聽從關歆岳的建議,但周樞就很難說了。
所以北線的關鍵在於突擊速度,和一次能否給予聖光騎士會聯盟沈重打擊,迫使他們感到恐懼,並迅速妥協。
兵部方面擔心西進中後期,遭到地形、要塞和諸國動員影響,薛剛的軍事突擊會受阻,乃至停滯,最後受到彈藥後勤影響喪失繼續突擊的能力,北線陷入僵持。
同時聖光騎士會聯盟在南線死戰不退,局面就會被動。
但這一切有一個前提,就是這次的兵棋推演和全部假設,其實都是建立在東方思維認知上的推演,而不是西方思維認知。
而沈雲卿是站在歐洲思維認知上進行的政治決策,而兵部和軍機司方面覺得不合邏輯。
於是問題就來了,東西方文化和歷史背景帶來的認知思維差異,讓兵部和軍機司都不認為沈雲卿的“軍事壓力迫使妥協”的邏輯能夠成立。
因為以岐帝國的戰略性格,不可能短短打了兩三個月被別人胖揍之後,就草草妥協收場,肯定是要進行長期的持久戰和消耗戰。
但是西方不會,一旦軍事上受到重大挫折,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外交調停。
“諸位大人、將軍,此番推演是以我朝的想法推演敵國,而不是以敵國的想法推演敵國的外交、軍事,因此諸位大人對聯盟軍的假設,都是我朝的假設,而非聯盟軍自己的假設,因此並不準確。”
“那海郡王又如何知道,聯盟軍一定會按海郡王的想法行事。”陸爭質問。
“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本王與西夷諸國打過交代,雖然並未與聖光騎士會聯盟打過交道,但西夷諸國的想法大都相似。就像周照寧與朝廷,都是中原教化熏陶下長大,想法也是類似的。而西夷是西夷教化熏陶下的人,他們的想法也是類似的。”
要完全給兵部詳細說清楚“歷史文化背景”、“地域文明形態”不同,帶來不同的認識和思維的不同很困難。
因為任何一個文明形態,第一主觀選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思考別人的想法。
這就好比中國人,都喜歡先入為主的代入仁義禮智信,構建這個世界的行為準則。
可歐洲人,是先入為主的代入弱肉強食武力強權的思維邏輯,構建這個世界的行為準則。
一旦兩個文明正面遭遇,就會出現戲劇性的結果,西方如果碰上強大的東方,就不敢動手,但如果碰上的是軟弱的東方,西方一定動手。
而如果是東方碰上西方,就一定不會動手,而是溫文爾雅你好我好大家好。
西歐、中歐、東歐的文化背景受到宗教和歷史的影響,他們內部有些一些差異,但是宏觀的思維差異不大,基本上都是弱肉強食,甚至東歐比西歐還要兇殘,沙皇俄國就是典型代表,幹的臟事和貪婪,比西歐有過之無不及。
但是歐洲諸國多數時期都有一個通病,就是一旦吃了巨虧,發現短時內無法招架,都喜歡私下媾和,甚至全面媾和,以維持自己的最大利益,尤其是聯盟團體內,發現別的柴雞被菜之後,那些沒有受到巨大損失的聯盟國,極有可能選擇政治妥協。
其實這是一種殺雞儆猴的效果,其他國家發現打不過,然後就會開始打自己的算盤。
幾次反法戰爭失敗,其實就是各國各自都各懷鬼胎,英國琢磨著要禍水東引,去禍害奧地利和俄國,俄國琢磨著要禍水在西歐發酵,好吞並中西歐,所以出工不出力。
而奧地利當時理想主義者,拿破侖暴起的時候,覺得小菜一碟,結果自己成了拿破侖的小菜。
至於普魯士,當時還很弱小,德國地區都是城邦,普魯士的想法其實是多方都利用,所以普魯士經常跳碼頭、騎墻派,哪邊風大往哪兒倒。
西班牙則是既要做婊子,也要樹牌坊,還在做著西班牙帝國的春秋大夢。
於是在拿破侖開掛吊打了西班牙、奧地利後,普魯士、俄國迅速服軟,但這種服軟還是各懷鬼胎的服軟,事實證明,他們服軟只是因為拳頭不夠硬。
岐軍這次對聖光騎士會聯盟的打擊如果取得巨大勝利,結果一定是以聖光騎士會聯盟的妥協而結束,這點絲毫不用懷疑。
但是要兵部的這些老爺們相信這一點很困難,因為他們都是殺身成仁的英雄主義者。
這個問題其實最好讓戶部、吏部這幫子文官換位思考,他們肯定會采取和歐洲相同的思維,因為這幫子文官是利己主義者,是政治投機主義者。
兵推在爭議聲中一直進行到深夜,薛伯充多數時間保持沈默,說的越多,兵部的聲音就越大。
“諸位,今日所做推演雖然都是紙上談兵,但我等都應該相信薛將軍的統兵才能,一定能在軍事上取得重大勝利,只要北線能取得勝利,剩下的外交和談判,都有可能水到渠成。
開弓沒有回頭箭,即便此時此刻叫停,也無法改變薛剛已經北上的事實。依本王之見,還是靜待前線消息拭目以待,因此結果出來之前,諸位繼續爭論也無濟於事,不會有任何結果。陸大人意下如何。”
最後的態度還得看陸爭,只有陸爭表態,爭論才會結束。
“既然事實已成,那就依海郡王之言,靜候前線消息。但仍要做最壞打算,決不能掉以輕心。”
“陸大人所言極是,本王也讚成做好最壞打算,以防不測。”
陸爭的最壞打算是岐軍遭到重創,造成人員重大傷亡,同時喪失領土,造成國家的政治和外交被動。
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但概率不大。因為現在主要的危害在南線,北線薛剛統帥岐軍作戰,只要殺入聯盟軍本土,造成的戰爭傷害肯定比聯盟軍攻入達爾翰更大,因為西亞都護不是岐帝國本土,而索拉斯是聯盟軍本土。
而且岐軍報覆心很強,如果聯盟軍在西亞都護做的太絕,以薛剛和周樞的性格,肯定會把所到之處全部犁平化為焦土白地,十幾年寸草不生。
同時岐軍攻入聯盟軍本土,財富量和物質儲備很高,而聯盟軍攻入的西亞都護,除了金銀礦產,地方上的貴族、老百姓和富人財富其實不多,掠奪潛力少得多。
所以即便出現重大人員損失,岐軍能造成的傷害,比聯盟軍多得多。
現在最大的變數來自烏茲曼,如果烏茲曼繃不住,南線就會惡化,只要烏茲曼挺住三個月,其實就是到這個月,只要他們能堅持到本月,薛剛就能在北線得手,甚至這個時候已經取得戰略勝利,進入邊打邊談的局面。
結束軍機會,時間已是十點多,兵部還要留下繼續開會,討論如何善後。
走出兵部,沈雲卿隨即問薛伯充:
“薛將軍,令郎會否及時收手穩住戰果。”
“以剛兒性格,不會魯莽用兵,如西進途中苗頭不對,定會及時收兵。但西夷諸國不同於以往任何敵人,因此如何收兵,關鍵在於因敵而異拿捏分寸。”
薛剛改為北線用兵,最終的結果其實不完全取決於聯盟軍的軍事和政治反應,也不完全取決於薛剛的軍火補給,而取決於薛剛準備打到什麽程度,如何收兵。
而薛伯充對薛剛性格了如指掌,因此這個問題只能薛伯充來回答,如果薛伯充可以肯定薛剛能見好就收,那麽這場戰爭的贏面就極大。
但薛伯充也提到了關鍵問題,就是戰爭對象發生了根本改變,導致衡量戰爭的標準也發生了改變。
岐帝國之前主要的作戰對象是游牧軍團,和大平原步兵集團作戰,熱兵器集群作戰經驗不是很多。
而薛剛是冷兵器直接過渡到熱兵器作戰,因此薛剛如果要衡量戰爭的止損,很可能建立在冷兵器的標準之上,來衡量熱兵器的戰爭模式,這就帶來戰爭因為敵人和技術兵器的改變,導致戰爭評估出現扭曲。
這就好比冷兵器一場戰役,己方死傷了兩三萬人,就已經是重大傷亡,但是對於熱兵器而言,一場戰役死傷二三十萬人都是小意思,這就很難進行平行比較。
而對於戰爭順利的一方而言,戰爭尺度的把握,往往是根據敵我交換比進行衡量。
也就是說,如果距離戰爭終點仍然較遠,同時我軍傷亡極少,而敵方傷亡極大,己方將領就可能繼續乘勝追擊擴大戰果。
而朱賀、陸文虎一戰以微不足道的傷亡,殲敵俘虜四萬五千多萬,就是典型的交換比失衡的戰役,容易讓將領盲目樂觀。
所以沈雲卿擔心薛剛一路西進都是平原,較為順利,而聯盟軍退入中歐和南歐巴爾幹之後,會利用山地對岐軍進行作戰。如此一來,就縮小了兵器性能的優勢,同時火炮作用也會被嚴重削弱。
因此現在只能寄希望於薛剛能見好就收,不要過於追求殺敵戰果,而是追求政治戰果。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薛剛有戰術和軍事裝備的巨大優勢,薛剛是騎兵突擊,只要短時內迅速突破,就能打垮和瓦解東部地區的諸國。
而且發動戰爭的時間是春天,沒有冬季因素影響,而東歐地區主要是平原,南歐和中南歐是丘陵和高山,沈雲卿相信薛剛在攻克東歐南歐,發現前方地形不利於騎兵突擊後,會聽從關歆岳的建議,采取外交策略。
此行是關歆岳作為隨軍的外交全權大使,原本是為南線外交談判做準備,現在發生根本性變化,以關歆岳的性格,會見好就收。而薛剛是一個理智型的統帥,因此關鍵就在於能否聽從關歆岳的建議,但周樞就很難說了。
所以北線的關鍵在於突擊速度,和一次能否給予聖光騎士會聯盟沈重打擊,迫使他們感到恐懼,並迅速妥協。
兵部方面擔心西進中後期,遭到地形、要塞和諸國動員影響,薛剛的軍事突擊會受阻,乃至停滯,最後受到彈藥後勤影響喪失繼續突擊的能力,北線陷入僵持。
同時聖光騎士會聯盟在南線死戰不退,局面就會被動。
但這一切有一個前提,就是這次的兵棋推演和全部假設,其實都是建立在東方思維認知上的推演,而不是西方思維認知。
而沈雲卿是站在歐洲思維認知上進行的政治決策,而兵部和軍機司方面覺得不合邏輯。
於是問題就來了,東西方文化和歷史背景帶來的認知思維差異,讓兵部和軍機司都不認為沈雲卿的“軍事壓力迫使妥協”的邏輯能夠成立。
因為以岐帝國的戰略性格,不可能短短打了兩三個月被別人胖揍之後,就草草妥協收場,肯定是要進行長期的持久戰和消耗戰。
但是西方不會,一旦軍事上受到重大挫折,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外交調停。
“諸位大人、將軍,此番推演是以我朝的想法推演敵國,而不是以敵國的想法推演敵國的外交、軍事,因此諸位大人對聯盟軍的假設,都是我朝的假設,而非聯盟軍自己的假設,因此並不準確。”
“那海郡王又如何知道,聯盟軍一定會按海郡王的想法行事。”陸爭質問。
“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本王與西夷諸國打過交代,雖然並未與聖光騎士會聯盟打過交道,但西夷諸國的想法大都相似。就像周照寧與朝廷,都是中原教化熏陶下長大,想法也是類似的。而西夷是西夷教化熏陶下的人,他們的想法也是類似的。”
要完全給兵部詳細說清楚“歷史文化背景”、“地域文明形態”不同,帶來不同的認識和思維的不同很困難。
因為任何一個文明形態,第一主觀選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思考別人的想法。
這就好比中國人,都喜歡先入為主的代入仁義禮智信,構建這個世界的行為準則。
可歐洲人,是先入為主的代入弱肉強食武力強權的思維邏輯,構建這個世界的行為準則。
一旦兩個文明正面遭遇,就會出現戲劇性的結果,西方如果碰上強大的東方,就不敢動手,但如果碰上的是軟弱的東方,西方一定動手。
而如果是東方碰上西方,就一定不會動手,而是溫文爾雅你好我好大家好。
西歐、中歐、東歐的文化背景受到宗教和歷史的影響,他們內部有些一些差異,但是宏觀的思維差異不大,基本上都是弱肉強食,甚至東歐比西歐還要兇殘,沙皇俄國就是典型代表,幹的臟事和貪婪,比西歐有過之無不及。
但是歐洲諸國多數時期都有一個通病,就是一旦吃了巨虧,發現短時內無法招架,都喜歡私下媾和,甚至全面媾和,以維持自己的最大利益,尤其是聯盟團體內,發現別的柴雞被菜之後,那些沒有受到巨大損失的聯盟國,極有可能選擇政治妥協。
其實這是一種殺雞儆猴的效果,其他國家發現打不過,然後就會開始打自己的算盤。
幾次反法戰爭失敗,其實就是各國各自都各懷鬼胎,英國琢磨著要禍水東引,去禍害奧地利和俄國,俄國琢磨著要禍水在西歐發酵,好吞並中西歐,所以出工不出力。
而奧地利當時理想主義者,拿破侖暴起的時候,覺得小菜一碟,結果自己成了拿破侖的小菜。
至於普魯士,當時還很弱小,德國地區都是城邦,普魯士的想法其實是多方都利用,所以普魯士經常跳碼頭、騎墻派,哪邊風大往哪兒倒。
西班牙則是既要做婊子,也要樹牌坊,還在做著西班牙帝國的春秋大夢。
於是在拿破侖開掛吊打了西班牙、奧地利後,普魯士、俄國迅速服軟,但這種服軟還是各懷鬼胎的服軟,事實證明,他們服軟只是因為拳頭不夠硬。
岐軍這次對聖光騎士會聯盟的打擊如果取得巨大勝利,結果一定是以聖光騎士會聯盟的妥協而結束,這點絲毫不用懷疑。
但是要兵部的這些老爺們相信這一點很困難,因為他們都是殺身成仁的英雄主義者。
這個問題其實最好讓戶部、吏部這幫子文官換位思考,他們肯定會采取和歐洲相同的思維,因為這幫子文官是利己主義者,是政治投機主義者。
兵推在爭議聲中一直進行到深夜,薛伯充多數時間保持沈默,說的越多,兵部的聲音就越大。
“諸位,今日所做推演雖然都是紙上談兵,但我等都應該相信薛將軍的統兵才能,一定能在軍事上取得重大勝利,只要北線能取得勝利,剩下的外交和談判,都有可能水到渠成。
開弓沒有回頭箭,即便此時此刻叫停,也無法改變薛剛已經北上的事實。依本王之見,還是靜待前線消息拭目以待,因此結果出來之前,諸位繼續爭論也無濟於事,不會有任何結果。陸大人意下如何。”
最後的態度還得看陸爭,只有陸爭表態,爭論才會結束。
“既然事實已成,那就依海郡王之言,靜候前線消息。但仍要做最壞打算,決不能掉以輕心。”
“陸大人所言極是,本王也讚成做好最壞打算,以防不測。”
陸爭的最壞打算是岐軍遭到重創,造成人員重大傷亡,同時喪失領土,造成國家的政治和外交被動。
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但概率不大。因為現在主要的危害在南線,北線薛剛統帥岐軍作戰,只要殺入聯盟軍本土,造成的戰爭傷害肯定比聯盟軍攻入達爾翰更大,因為西亞都護不是岐帝國本土,而索拉斯是聯盟軍本土。
而且岐軍報覆心很強,如果聯盟軍在西亞都護做的太絕,以薛剛和周樞的性格,肯定會把所到之處全部犁平化為焦土白地,十幾年寸草不生。
同時岐軍攻入聯盟軍本土,財富量和物質儲備很高,而聯盟軍攻入的西亞都護,除了金銀礦產,地方上的貴族、老百姓和富人財富其實不多,掠奪潛力少得多。
所以即便出現重大人員損失,岐軍能造成的傷害,比聯盟軍多得多。
現在最大的變數來自烏茲曼,如果烏茲曼繃不住,南線就會惡化,只要烏茲曼挺住三個月,其實就是到這個月,只要他們能堅持到本月,薛剛就能在北線得手,甚至這個時候已經取得戰略勝利,進入邊打邊談的局面。
結束軍機會,時間已是十點多,兵部還要留下繼續開會,討論如何善後。
走出兵部,沈雲卿隨即問薛伯充:
“薛將軍,令郎會否及時收手穩住戰果。”
“以剛兒性格,不會魯莽用兵,如西進途中苗頭不對,定會及時收兵。但西夷諸國不同於以往任何敵人,因此如何收兵,關鍵在於因敵而異拿捏分寸。”
薛剛改為北線用兵,最終的結果其實不完全取決於聯盟軍的軍事和政治反應,也不完全取決於薛剛的軍火補給,而取決於薛剛準備打到什麽程度,如何收兵。
而薛伯充對薛剛性格了如指掌,因此這個問題只能薛伯充來回答,如果薛伯充可以肯定薛剛能見好就收,那麽這場戰爭的贏面就極大。
但薛伯充也提到了關鍵問題,就是戰爭對象發生了根本改變,導致衡量戰爭的標準也發生了改變。
岐帝國之前主要的作戰對象是游牧軍團,和大平原步兵集團作戰,熱兵器集群作戰經驗不是很多。
而薛剛是冷兵器直接過渡到熱兵器作戰,因此薛剛如果要衡量戰爭的止損,很可能建立在冷兵器的標準之上,來衡量熱兵器的戰爭模式,這就帶來戰爭因為敵人和技術兵器的改變,導致戰爭評估出現扭曲。
這就好比冷兵器一場戰役,己方死傷了兩三萬人,就已經是重大傷亡,但是對於熱兵器而言,一場戰役死傷二三十萬人都是小意思,這就很難進行平行比較。
而對於戰爭順利的一方而言,戰爭尺度的把握,往往是根據敵我交換比進行衡量。
也就是說,如果距離戰爭終點仍然較遠,同時我軍傷亡極少,而敵方傷亡極大,己方將領就可能繼續乘勝追擊擴大戰果。
而朱賀、陸文虎一戰以微不足道的傷亡,殲敵俘虜四萬五千多萬,就是典型的交換比失衡的戰役,容易讓將領盲目樂觀。
所以沈雲卿擔心薛剛一路西進都是平原,較為順利,而聯盟軍退入中歐和南歐巴爾幹之後,會利用山地對岐軍進行作戰。如此一來,就縮小了兵器性能的優勢,同時火炮作用也會被嚴重削弱。
因此現在只能寄希望於薛剛能見好就收,不要過於追求殺敵戰果,而是追求政治戰果。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