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872章南海

關燈
第872章 南海

夷洲逗留期間,會見了當地士紳和夷洲的官吏、金戔寺的雇員,還有島上的一些部落頭人、酋長,視察了夷洲的農業和經濟開發情況。

夷洲現在是全國最大的木料和蔗糖產出基地之一,此外受到農業技術輸入和政策扶持,島內的大米產出激增,尤其是島內少數民族也開始使用良種和大量耕牛耕地後,幾年前開始大量跨海賣到閩東。

而且島上土地肥沃,畝產都是兩石以上,梯田可能少一點。

隨著近些年化工和國內消費的需求猛增,夷洲的蔗糖已經成為島內重要經濟資源。糖雖然是常見的甜味劑,但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鹽一樣,都是工業必需品。

朱公成、皮小五、郭友東等人十幾年間因為蔗糖和木材賺的盆滿缽滿,但是錢再多,沒地方消費也白搭。

當年因為庒縣民變遷入夷洲的人戶發家致富後,日子其實比大陸好過,每家每戶都是四五個孩子,十六年過去,有些後生的孩子都已經十三四歲,再有幾年也能傳宗接代。

楊思茅這些年還是在當地開私塾教書育人,朝廷開始在夷洲種基礎書院普及讀書認字後,楊思茅的私塾被劃入合並對象,現在是夷洲城內最大書院的院長。

書院不僅接收岐民子弟,也接收少數民族子弟,而且無論岐民子弟,還是少數民族子弟,教育費用一律全免費,還提供每天兩餐,也是目前除臘婆潮甌、瓦甌、交趾、西南四地之外,第五個有免費教育的地方。

當然,也僅限於讀書識字和傳統的士人教育,所以學制不是很長,五到六年左右,一般招收十歲以上,十六歲以下的孩子。

如果表現優異,書院院長可以直接寫信舉薦給金戔寺,金戔寺有專門的部門該項事務。

被保送的學生送往軒禾書院深造學習,書院專門開設有對口的政策學制培養他們農業、經濟、技術、教育等技術技能。

畢業後可以推薦到一些衙門,或者金戔寺門店、工廠進行基層鍛煉,若幹年後視情況繼續任用,或者派回原籍地發展經濟或者技術、教育,發展自己的家鄉。

再有幾年,第一批保送受訓的孩子就會陸續返鄉,朱公成等人的孩子也會受到一些關照,讓他們去軒禾書院留學,一些會繼續留在中原生根,而一些回到夷洲島上繼承家業繼續發展。

也算是這麽多年開發夷洲,沈雲卿給他們的一點補償。

夷洲停靠的期間,沈雲卿給當地補了大量的貨物,主要是布匹、水泥、植物染料、煤炭、鐵料、工具、藥品、草藥、農具、牲畜苗、草藥苗株、種子、相機、農業技術書籍,以及一些小型的蒸汽動力設備和機械,五十名技術人員、郎中、軍事人員與隨行遷入家眷。

此外還有一批二十門十二斤的岸防火炮,二十門十八斤的陸軍步兵炮,用於增強夷洲城對海防禦,主要是防備烏茲曼武裝商船隊迷航,或者惡意穿過海上來到夷洲,以無主之地為由占了夷洲。

而之前夷洲並無火炮,此番運來四十門火炮和若幹軍事人員,就是為了增強當地對海防禦。

但人比貨精貴,願意來夷洲的人並不多,技術人員和畢業生就更少了,為了湊齊農、工、商、醫、軍這五十個人,沈雲卿費了很大功夫。

原本還想在夷洲再多待兩日,去附近的部落領地看看,恰逢趕上連綿的大雨,進山的道路不暢,只好作罷。

楊賢禮、楊賢良兄弟二人還要繼續帶上一段時間,沈雲卿給他們留下了一艘苗家的貨船,他們想什麽時候走就什麽時候走,直到呆膩了。

登船離開夷洲後,船隊沒沿著東南沿海航行,而是直奔東沙群島。

東沙群島一直是東南沿海漁民經常登島落腳的地點,但當地沒有常駐居民,屬於無人常駐島嶼,但一直是岐帝國疆域之內的島嶼。而且東沙群島眼下是岐帝國出產海珠和珊瑚的重要海域。

之前由於海禁,漁民和民間商船多數時期無法到達這裏,近些年開禁後,漁民和商船經常往來東沙群島,采摘當地的海珠和珊瑚。

沈雲卿從此走一遭,就是要去島上看看張翀種的主權碑。

過去幾年間,張翀和呂暮然多次出海,在大大小小的礁石、島礁、淺談和海島上種了不下兩千四百對主權碑,明碑一塊,暗碑一塊,東沙島是東南沿海較遠的外島,順路正好上島查看石碑留影。

礁石、島礁、淺談和海島之外的飛地,前前後後還種了一萬三千多對。

離開東沙後,改道前往廣州,比大隊晚了四天抵達廣州。

抵達廣州後空船裝貨,同時卸載一批從北方和秀州、夷洲裝運的貨物,卸空的船只再次從廣州補貨裝滿。

這些都要提前按計劃安排,絕不可能登船到了廣州,再臨時組織貨源,根本來不及,而且也會打亂當地的市場價格秩序,造成瞬間的極度缺貨。

廣州停留期間,陸續會見了當地官吏、外藩寺與當地金戔司官吏及負責人,了解最近廣州外商和當地行市。

塞耶特和侯賽因已經進入嶺南,但還得有半個月才到廣州,因為只能走陸路,不讓走水路,否則完全可以走湘江入、靈渠、漓江再入珠江水系直達廣州。

現在只能走陸路,就必須在江西的路上不斷轉悠。

不讓走水路,其一就是防著烏茲曼摸清珠江進入內河的水路通道。

其二是讓烏茲曼知道,從廣州到神都這段路上都他媽的是山區,所以之前塞耶特從廣州上岸走陸路,就沒安排去江南和浙北,而是從廣東上岸一直走山路去江西,再從江西去湖南、湖北進入河南道。

就是不讓他們看到岐帝國華北、華東、華南廣大的平原耕地,只讓他們看幾千裏地的山區都是窮地方。

要不然路太好走,看到的盡是廣大平原和耕地,他們就想法越多。

廣州停留四日後,船隊啟程前往振州,振州還有十幾艘張翀的船只在此停泊,並入艦隊之後轉向東南前往絮濱、西洛兩國。

振州這些年因為海禁開放和遠洋艦隊建設,經濟和對外交流起色不少,加上郝仁這位振州的老父母官在臘婆巴望著,振州這些年的發展一直很不錯。

振州停靠翌日,卸貨後船隊迅速啟程開始正式行程第一站,訪問絮濱與西洛兩國。

途徑中沙、西沙群島,登島查看了主權碑和水源情況。

南海島礁、礁盤、淺灘、島嶼是沈雲卿重點關註種碑的海域,不光要種碑,還建立了雨水收集設施,以便於出國的海船臨時停靠補水。

凡事有淡水資源的島嶼,都要修建保護設施,如水池、圍堰等等,沒有淡水資源的大小島嶼,只要島上面積足夠,都要建造集水塔。

“集水塔”是一種高一到兩丈的圓柱形水塔,直徑七尺或者更大,視島嶼面積而定。

集水塔頂端是一個錐形漏鬥塔頂扣在水塔上,漏鬥直徑最大處與集水塔直徑相同,至今最小處兩尺,全部使用防水水泥澆築,通過海上的下雨收集雨水。

集水塔一側有磚石堆砌的臺階,通過臺階登上集水塔頂端可以用水桶打水,十分方便。

張翀每次出海,船隊都要攜帶水泥和磚塊,用於沿途修建這種集水塔。

通過前期陸續修建這種集水塔,既能方便往船只停靠補水,同時也為日後島礁建設和駐紮提供基礎。

離開西沙不久,船隊最先抵達絮濱。

絮濱、西洛這兩國分別位於呂宋島的北部和中部地區,與岐帝國一直有貿易,他們販賣的大都是辛香料、海產品、海珠、珊瑚、椰油等商品,然後從岐帝國購買布匹、鐵器、工具、原料、陶器、瓷器等等,對絲綢需求幾乎很少,戶部每次出海,也會途徑兩國進行貿易。

總體來說,他們賣的都是價格較高的貨物,岐帝國賣給他們的都是大量生產的廉價生活產品。

這些年民間出海日趨頻繁,到絮濱、西洛兩國貿易和謀生的民間船幫和百姓也漸多,沿途海上和靠港都能看見岐民在當地交易,甚至還有臘婆來的商船。

絮濱和西洛兩國都是港口都城,其國都都在西部沿海,其實很多南洲百夷幫過都是港口都城。

原因也很簡單,這些國家都不大,而港口又是重要的稅收來源,首都安置在港口,有利於控制全國最大的經濟資源點,有了經濟資源點在手中,就能控制行政和政權。

這是南洲百夷諸國重要的一個特征,也是西方殖民者入侵東南亞,一打一個準的致命硬傷,就因為國都在沿海,人家一頓大炮一轟,一個國家都屈服了。

絮濱和西洛兩國都在岐軍討伐臘婆戰爭的後期都派了兵,也沒發揮什麽大作用,最後還給遣返了。

此番出使,沈雲卿帶來了女帝的國書和優惠貿易政策與廉價的商品。

不過絮濱和西洛兩國都沒自己的文字,只有說的沒有寫的,所以他們的國王基本上都是文盲。

不過這不要緊,這些年沈雲卿讓張翀出海,順帶鼓勵他們派遣留學生前往岐帝國留學,安排到軒禾東院學習語言文化和技術,所以隨行帶回了一些留學生、書籍和農業技術。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