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854章都護方略

關燈
第854章 都護方略

“臣參見陛下。”

“與長孫奉談完了?”

“是的,西北都護的情況基本有了了解。”

“以愛卿之見,西北豪族會否危害朝廷在西北的長治久安。”

“啟稟陛下,就長孫奉此人來看,其為人淳樸,都護豪族的情況與關內豪強、財閥、地主有本質不同。關內的豪強、財閥、地主無一例外都是地主,在地主基礎之上從事其他營生。

而西北兩都護耕地少,放牧多,且田制與關內有些不同,加之周邊土民、部落林立,因此西北豪族最大不同就是並非地主,非地主豪族對朝廷的威脅小得多。相反他們對朝廷的經濟依賴和安全保障更多,因此他們只能選擇依附朝廷,否則就是被當地土民、部落所同化吞並。”

天山、呼延、雲中三都護的豪族和關內豪族最大的不同在於耕地。

關內財閥、豪族、世家、士族、地主,無一例外都有一個特征,就是手中保有大量的土地,這才是威脅到農耕王朝的致命問題。

皇帝本質上是“地主”,全國所有土地的主人,但皇帝一個人顯然無法控制這麽多的土地,而且要保證自己權利的鞏固,就必須給老百姓土地,然後就會出現地主階層。

當地主兼並土地達到一定規模,超過朝廷和皇帝控制的土地時,農耕王朝就會變得不穩定,因為地主的地越多,擠壓老百姓生存空間就越多,加上天災人禍,就會逼反農民。

而西北兩都護屬於部落雜居,岐帝國名義上統治這裏,但是沒有基礎行政,因此遷入此地的岐民占有的面積並不大,而其中的有效耕地就更少,同時還要放牧,因此西北都護的豪族保有的土地量很少。

加之當地屬於都護體制,土地政策與關內不一樣,軍隊掌握授田權利,軍隊又要屯田,對授田十分謹慎,甚至軍隊需要做生意,而控制更多田畝可以產出糧草和牲畜,有利於維持軍隊的經濟保障,因此西北都護土地制度和關內不一樣。

由於西北兩都護的耕地少,生存環境惡劣,因此物價比關內高得多,為了地方長治久安和相對穩定,岐軍甚至嚴格控制了糧市、糧價,長期壓制物價,只維持在不虧損的狀態,幾乎無利可圖。一旦糧市、糧價被控制,你有再多地也沒用。

因此西北都護豪族,幾乎就沒有大規模占田的現象,即便家族保有的耕地,和關內動則上千畝地的小地主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

都護豪族持有的耕地,主要是為了保障自己家族和豢養人口的吃飯問題,降低生存成本,並非用於牟利。

而且西北都護土地不夠肥沃,水資源稀少,只能種小麥、燕麥,畝產其實低得多,加之人少,你土地再多,沒人種,畝產低,也沒用。

只要沒有土地問題,當前的豪族都不足為慮,因為他們的經濟來源只能是土地之外的東西,一旦脫離土地,參與其他項目經營,就能用市場經濟手段約束他們,引導和規範起來,甚至讓他們破產。

而土地屬於自願買賣,只要他持有產權,哪怕不種地就荒在哪兒,你也拿他沒辦法,但如果用來養兵,那麻煩更大。

因此農耕王朝土地問題是首要致命問題,現在都護豪強財力並非來自耕地,而是農牧業、貿易、奢侈品、寶石玉石等收入,這就很容易從商業上解決問題,而不需要使用行政力處理土地問題,避免了矛盾激化。

女帝擔心天高皇帝遠,都護豪族在地方上都是一家獨大,而不像關內一個地方有多個豪強、財閥和地主並存,相互之間有制約,而在都護沒有其他勢力制約,又和駐軍關系緊密,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局面,影響朝廷對西域和羅哈諾的控制。

要說之前這種擔憂其實還不大,因為岐帝國的勢力範圍也就到西域,現在攻克了羅哈諾,如果天山、呼延出問題,朝廷會喪失上千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這種政治沖擊足以抹掉女帝積累的全部政治資本。

“陛下,都護豪強就目前而言不足以形成地方割據,同時朝廷只要加大對都護的經濟建設,並且盡快打通鐵路,就能在十五年內向天山大舉遷徙百姓鞏固當地執政。”

“話雖如此,還是小心些的好。朕看,都護駐軍的制度得改改了,將卒必須輪換,以免地方豪族與將卒過於緊密。”

“只是都護將領之中不少都是當地出身,熟悉當地民情與地形,且能征慣戰,如果調動回關內,將會削弱都護戰力。兵卒可以輪替回關內,但將領恐怕難以多數輪替入關。

臣建議就在都護內輪替,暫不做調回入關,同時都護出身的將領輪替調換,允許其遷族,如此可以往其他豪族地盤上打入其他豪族的勢力,以做牽制。”

“嗯,這個辦法好,朕看可行。”

西域、天山、呼延都護雖然遠離關內,但是兵員絕大多數來自關內征集和移防,只有少數來自都護本地。

一來是降低都護本地人口參軍占比,由於都護的情況特殊,需要豪族和岐民實行全民皆兵制度,因此當地人口都是武裝狀態,即便是婦女,戰時狀態也要武裝起來。

因此為防止豪族滲透軍隊基層,形成地方割據,不會讓他們大規模參軍,除非戰爭到了無人可用地步,會迅速轉化他們編入正規軍。

二來是早期都護作戰頻繁,為避免第一時間消耗當地岐民人口,因此兵員都從關內出,消耗也是消耗關內人口,而當地人口負責聚居區的防備,相當於地方民兵性質。

三來都護的駐軍制度和關內也不同,都護的駐軍很少輪替,加之之前沒有服役期這個概念,當兵基本都當到死,很少輪替回內地。

因此若非服役後主動選擇退伍還鄉,基本上就一輩子都留在都護,生老病死軍隊全包。

加之條件艱苦,人的壽命短,很多當兵的不其實到了四十五歲,如果不選擇還鄉,基本上就地編入軍屯長期勞作,很少有人活過六十。

而且當地女人少,當地駐軍的人口繁殖速度很低。

其四是每年岐軍調往都護補充的新兵,一定都是十六到二十歲之間的青年兵,因為服役時間可以更長,至少十年十五年,而都護當地岐人少,青壯年規模不可能很大,從當地征兵不利於當地人口繁殖。

其五是成本問題,由於距離遙遠,路上後勤保障困難,現實條件和朝廷困難時期,財力上不允許頻繁大規模的調動都護駐軍。

哪怕是三萬人返回關內,從中亞走到河南,對於農耕時期的王朝而言,都是一筆巨額後勤開銷,幾個都護十幾萬人四五年調動一次,國庫根本吃不消。

最後是人的問題,由於衛生醫療條件差,醫學認知淺,會帶來環境適應問題。

關內兵到了關外之後,至少需要適應三年,才能習慣當地的氣候、飲食和保障條件。

四五年輪替一次,就會導致大量適應環境條件體魄強健的兵員從關外調回,輪替上去的兵員短期內無法適應惡劣條件,戰鬥力會出現一個空窗期,對於早期頻繁作戰的岐軍而言非常危險。

因此岐軍取得呼延、天山、西域之後,除了個別將領和有功戰卒,駐軍主體很少發生整建制回關輪替的情況,都是當兵到死,或者服役滿一定年限後選擇退伍還鄉。

而軍閥割據,往往就是駐屯軍長期將卒不輪換,將領和軍卒混熟了,同時又有地方財力支撐,碰上朝廷用人不當,或者將領有野心,就容易發展成軍閥割據,中央政府鞭長莫及的情況。

安祿山之亂,很大程度就是唐玄宗用人不當看走眼,和唐朝軍事制度的問題,但主要還是唐玄宗用人不當,安祿山野心太大,又是個戲精,各種因素綜合到一起,結果擦燃了火花。

女帝的擔心,站在政治層面而言無疑是有道理的,但就目前而言,西北都護的條件,不足以引發大規模的地方割據和朝廷作對。

首先西北都護的人口太少,經濟盤面太小,都護駐軍主要的軍餉和物資保障來自關內,天山、呼延、西域三都護兵馬總數過十萬,馬匹數十萬,但是當地有效征稅的人口其實也就兩百多萬。

兩百多萬人要保障十萬兵馬,還是輕騎兵和重騎兵,財力、物力,尤其是口糧供應根本吃不消。

其次是安祿山之亂,是唐玄宗用人不當,岐帝國的體制和唐朝完全不同,現在兵部和沈雲卿都是能吏當政,絕不可能發生這種情況。

其三是安祿山叛亂距離關內較近,如果不是高仙芝被殺,安祿山斷然不可能攻入關內人口覆地。

而呼延、天山都護距離關內太遠,後勤保障很成問題,難以威脅到關內。

其四是都護人口情況覆雜,沒有出現完全主體化的民族,相互之間有制約。尤其是庫兀圖人,在呼延有上百萬人口基數,足以制衡當地岐人豪族,盡管庫兀圖族戰力不怎麽樣,但是不可否認可以穩定民情。

其五是這次西征羅哈諾,天山、呼延、西域三都護抽兵過半以上,去年前去輪替西征軍的岐軍都是關內兵,三都護的西征兵馬損耗後調回都護休整,朝廷需要重新補充。

同時還要允許他們放假探親,而西征有功的將領戰卒還要調動升遷和賞賜,很大程度上給駐軍進行了換血和輪替。

最後是武器,現如今已經是熱兵器時代,都護駐軍和豪族沒有“槍”這個玩意兒。

雖然西征岐軍和都護駐軍配備了大炮,但是早期火炮的危害沒槍大,而且關內岐軍也有大炮,還有槍,關內對關外形成了絕對武裝碾壓。

更何況現在已經有了更先進的後膛定裝步槍,即便關外發生叛亂,出關蕩平將很容易,出兵的時間也更短。

因此總體上關外的割據勢頭很弱,一旦日後鐵路打通,地方割據將徹底打破。

但女帝要輪替駐軍和調動將領,顯然又是合理訴求,尤其是現在經濟繁榮,歲入比二十年前翻了幾倍,輪替都護駐軍完全具備條件。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