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660章變花樣

關燈
第660章 變花樣

戰爭最大的好處是國家權力可以暴力化,可以用一切集權手段達到戰爭和國家建設目的,做一些和平時期無法完成的建設工作。

如戰爭時期的工程建設,一定是以最高標準,最高速度,不惜一切代價和資源進行的項目,目的是為了保證國防和戰略安全。

中間發生死人、事故乃至重特大險情,都是被允許和容忍的,而在和平時期,三年的工期壓縮大一年完成,期間死了二十個人,發生險情數百起,相關責任人肯定是要被生產安全部門和司法部門送進監獄的。

但戰爭期間,一切以大局利益為重,不惜一切代價完成目標,個人必須無條件服從於政權最高意志。

如今為填補薛伯充主力東進遼東的兵力空虛,從關外向關外調集了二十萬新編岐軍,同時為保障這二十萬人的吃喝拉撒,朝廷已經完成了供應後勤的調整,所以這二十萬人的背後存在著一條上百萬民夫供應的後勤保障網絡。

議和後如果遣散二十萬新編岐軍,一同遣散的還有背後一百多萬民夫組建的後勤運輸系統,朝廷為了維持這個龐大系統,已經花費的無數錢糧就會隨著議和的結束而打了水票。

當然,不可否認這二十萬新編岐軍在戰略上起到了震懾作用,迫使忽喇不敢放手侵略,但沒有投入戰爭,而戰後遣散,依然是一筆巨大損失。

有鑒於此,既然人都已經出了關,後勤保障延伸到了關外,沈雲卿打算延長這批二十萬岐軍的役期年限,同時從中先抽一批人,向北紮幾個居民點,同時從關內調集收割車、農具,讓二十萬人屯田。

同時期讓忽喇出人,替岐軍在塞外尋找林地伐木,岐軍用木材修建屋舍和冬季取暖。

而且蒙古高原有大量煤炭,儲量相當豐富,只要派人找,即便當前勘探技術低下,但總能找到一些。有了煤炭,冬季就能取暖,解決林木較少帶來的供暖問題。

戰爭永遠充斥著極端和暴力,任何王朝開疆拓土要想穩固邊境,從國內暴力遷徙人口難度大得多,利用軍隊的組織力和絕對服從力化軍為民是常態措施。

“關外的二十萬新卒役期可以先延長三年,期間以每年遷六千岐軍及其家眷的規模,以五十到八十裏為一個縣的距離,一個縣兩千戶人的數量,自南向北往塞外紮營。三年可以紮九個縣,岐軍一萬八千,以一戶五人計,就是九萬人,每戶由朝廷發放補貼錢款,和牛羊馬匹若幹,收割車一輛,免除賦稅五年,這筆錢由國庫與金戔寺一起承擔。”

“三年九個縣,每戶還要給牛羊馬匹若幹,收割車一輛,川資與安家費少許,這可不是一筆小錢啊。”

邱繼匡有些吃驚,但沈雲卿說:

“短期之內是虧本的,但只要熬過五到八年,日後大有利可圖。”

現在只要聽到虧本有利可圖,李義清就想扯根白綾自己了斷,他說:

“遷民耗費巨大,即便見效,也得四五十年後,五到八年豈能收回本錢。”

“這就得看如何經營,此事就無需二位大人操心了,既然本王提出此議就一定有辦法牟利。”

“那剩下的岐軍三年期滿之後何去何從?”邱繼匡追問道。

“三年期滿之前,但凡願意在關外種地者,可在三年之內舉家前來關外,舉族者可以給予更多安家費。而三年間關外的二十萬岐軍可以屯田,修建屋舍,家眷遷到之後也就地參與屯田,工部將制造更多收割車用於關外,朝廷應該減免邊屯岐軍及其家眷田賦勞役,因此屯田的三年間可以解決糧草的大頭,剩下不足之處再從關內運。同時將部分庫兀圖族編入屯邊,加強朝廷實邊。

至於三年之後,自願遷徙戍邊岐軍兵士與家眷就地安置在關外,然後以每年兩千戶的規模,繼續向北紮縣城。其餘新軍役期屆滿之後,解散還鄉。”

“遷民就要築城或是修堡,還需委派官吏或堡長,所需人力無以計數,海郡王可曾想過。”

“那邱大人可曾想過,忽喇豈能容我朝一邊塞外遷民,一邊塞外築城,而且還是用忽喇的人力替咱們築城,他們有這麽傻?”

“郡王的意思是,忽喇能允許我朝遷民,但絕不會允許修城。”

“那是自然,多修一座城池,就是多一次攻城,多一些死傷,忽喇豈能自己找苦吃。所以本王也不打算築城。”

“哈啊!”邱繼匡大吃一驚,連忙又說:“遷民不築城,這可是大忌啊,塞外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四十餘萬人遷往塞外豈不成了忽喇口中之食。”

“那邱大人可曾想過城墻就一定得是城墻?”

“郡王何意?”

“眼下塞外遷民,新修的屋舍只能是木材修建的木屋,但日後可以修建一些兩層樓高的水泥屋舍,把縣城圍起來,朝外的一側墻面加厚,平日用於住人,戰時便是城墻。

而且十年十五年後,可以給塞外百姓配發槍炮用於自衛,忽喇騎兵何足為慮。”

“嘶……”

遷徙人口與築城或者修堡子,一般情況下兩者是配套政策,既遷徙人口實邊,就一定要修防禦性功能的設施,否則冷兵器時代沒有城墻的保護,很容易遭到襲擾和攻滅。尤其是鄰居是游牧民族,修建城墻和堡子是必備硬件設施。

但岐軍一邊往塞外遷民,一邊修築城池,忽喇他不是傻子,他能容許你給他種糧,但決不允許你在他臥榻之側修建城墻,否則他今後找你麻煩,不就成了找自己麻煩。

所以沈雲卿判斷,如果朝廷提出向關外遷民,尤其是越靠近忽喇的地區,忽喇絕不會允許修建城池。

同時修建城池和堡子耗時費力消耗國力,在塞外荒無人煙之地修建城池,需要耗費的民力和物力是內地的幾十倍,因為許多原料,尤其是糧食,要保障幾萬人甚至十幾萬修城大軍的吃喝拉撒,只能從關內運,因此塞外修築防禦設施是一筆驚人支出。

現在沈雲卿不打算修防禦設施,忽喇方面就能接受而且很樂意,同時也為朝廷剩下了一筆錢。

但不修城墻和防禦設施,不意味著我不能變著花樣的修啊。

塞外遷徙人口,得先解決吃、住兩件事。

吃,可以考收割車和鄉屯制度解決,住,優先尋找有林地的地區,同時最好兼顧水源的地區,就地伐木建房,避免都靠後方運輸。

一個實邊縣,要解決這兩件事,少說兩三年,兩三年之後進入恢覆期和人口增長繁育期,至少需要五年。

八年之後定居局面成形,朝廷再重新規劃塞外居民點,在實邊縣興辦磚窯和水泥廠,每年連片修建一些兩層樓或者三層樓的磚混水泥建築,年年修一些積少成多,把居民點給圍起來,用功能建築代替城墻功能。

同期朝廷冶鐵能力大幅增加,工業技術進步,槍械生產增加,實邊縣居民半軍事化、民兵化,挨家挨戶發一桿槍,就地武裝起來,利用水泥磚混建築防禦抵抗,忽喇哪裏能攻的動。

而且不讓修城墻,我修碉堡,每年農閑挖些地道積少成多總可以吧。

退一步說,成熟熱兵器出現之後,城墻的作用已經大大削弱,存心要破城,炮轟、爆破什麽手段不行。

二十年心血建起來的城墻,說不定兩天就能給你炸平。

此外十年之後鐵路火車技術肯定已經出現,勢必要修鐵路,向關外修鐵路也是早晚的事。一旦實現向關外修建鐵路,忽喇也就沒戲了。

所以沈雲卿算的賬,和邱繼匡、李義清、忽喇算的賬完全不一樣,但這些和他們說,他們沒有那個認知,只能用權威讓他們被動接受。

由此可見資歷這個東西關鍵時刻還是有些用的,資歷往往代表了成功率和權威性,如果你有足夠的資歷,哪怕某件事上做出超乎反常的決定,其他人也會顧及你的權威而在心理上和行動上妥協

“此議計在長遠,二位大人若還想不通,也請二位鼎力支持本王,一應後果由本王承擔。”

“既然郡王有十足把握,本官也無話可說,那此事就此定下。”

邱繼匡的認同出於信任,而不是理解,要讓他理解沈雲卿的宏偉設想,當前是不可能的,非得等到十年,十五年後才能見效。

“李大人呢?”

“本官也不反對,不過錢糧與減免賦稅之事,海郡王可得與桑大人商量,本官無能為力。”

“此事李大人放心。”

得到邱繼匡、李義清配合,沈雲卿繼續就明日的談判細節進行了布置和調整。

由於忽喇方面出現的變化,之前的一些預案準備的數據必須做出調整。

談判按忽喇的習慣,只要見天亮,就開始當天的談判工作。

忽喇人平日都以天亮為信號,開始一天的活動,他們沒有歷法和時間觀念,只有冬季和春夏概念,沒有秋天的說法。

談判按之前約定雙方各派正副使一人,將軍一人,通譯兩人,衛士兩人,各方七人。

朝廷方面是邱繼匡、李義清、武澤三人,忽喇方面是魯古圖、赫努,與都勒闊衛隊首領烏布亞哥。

其中邱繼匡、李義清二人並不會忽喇語,武澤精通忽喇話。魯古圖與赫努都能說漢話,烏布亞哥不會說漢話,雙方大使的語言條件基本對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