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烹飪學
關燈
小
中
大
第630章 烹飪學
禮部有一個職能是負責教育的監管和推廣發展,所以建設府學或者官辦的教育資產,都由禮部負責組織承辦修建,錢也是禮部出。既涉及到管轄問題,也涉及到政治遺產問題。
如果工部出工出力,就涉及到日後校舍的產權和人才培養出來之後的派系問題。
這些問題在現代社會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在中原王朝體制下就會存在。
禮部辦學的目的是為朝廷培養人才,更是為禮部自己培養人才,所以禮部辦學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自己先篩一遍,拉攏培養自己人。
現在工部插手禮部事,顯然有些說不過去。
其次是司天監,司天監本來既不管教育,也不管教育固定資產,但是司天監其實也從事土木工程營造,但範圍相對狹窄一些。
如都城的選址建造、陵寢的選址建造,需要司天監和工部一起出動進行勘測。
此外司天監還有一項特殊任務,就是負責都城的城市規劃,所以又兼任“首都城市規劃局”的角色。
神都的大體布局都由司天監負責規劃,哪兒能建什麽,哪兒不能建,都有迷信說法,就好比神都的中軸線上,那是絕對不能建房的,否則就擋住了龍脈和氣運。
而興辦教育往往又和傳統文化中的“天命”論有關,所以新學的選址關系到神都的城市規劃和王朝天命,這也需要司天監出馬。
與高鴻商量無果,沈雲卿不打算深入交涉,高鴻應該都會告知歐陽羽,然後又會傳到女帝耳中,而不是先和禮部商量,再和歐陽羽通氣。
這就是皇權政治,能先和皇帝說的,盡量先和皇帝通氣,得到皇帝首肯之後,再和自己的主官商量,推動起來就不需要再走程序,要容易得多。
二人說了許久,天色已經昏沈,沈雲卿讓人去買了些菜,親自下廚做了幾道菜。
甭看高鴻在基層呆了好多年,但他跟多數的富家文人知識分子差不多,煮個飯,煮個稀飯可以,讓他燒菜根本幹不了。
所以高鴻出門在外,身邊如果沒有仆役隨從,他都住客棧吃現成的,反正他家有錢。
如果單獨居住,他肯定得要帶著仆役,或者雇一些人照顧自己的飲食起居。說句難聽話,屬於典型的生活自理困難的某種人。
而且中原王朝許多時期,任用的都是這一類有著顯赫家庭背景的知識分子,有甚者連基層工作經驗都沒有,就直接提拔到朝廷中樞,國家不出事才奇怪。
沈雲卿燒了三葷四素一道湯,岐帝國雖然沒有明清時期對官員和勳貴用餐等級的明確規定,但是有一個葷菜的尺度。
皇帝自不用說,女皇帝一般都比較節制,因為女皇帝往往更註重自己的形象和健康,不敢大肆毫無顧忌的敞開了吃,所以也長壽。
然後是一級王、國公、二級郡王,原則上一頓飯的葷菜不能超過六道或者六個品種,素菜隨便你。
當然,如果是一天早中晚三頓飯,其實可以有十八個葷菜花樣,這就很多了,而且六個葷菜花樣已經相當豐富。
然後是從一品到七品官,都有葷菜的相應規定,不過從五品開始到七品,葷菜數量其實一樣。
從七品奔下開始,基本不做規定,因為從七品奔下的俸祿決定了你鋪張不了。
雖然朝廷有一定的尺度界定,但這是開國時期的規定,當時國內剛剛平息戰亂,需要修生養息,所以要求勤儉約束。
隨著社會和時代發展,物質產出增加,這些規定也就不怎麽頂用了。
反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想要胡吃海喝的辦法多的就是。大可以讓富人請客做東,然後胡吃海喝一頓,想怎麽吃都行。
看著一桌誘人佳肴,高鴻很是羨慕,他說:
“表弟的廚藝真是越來越精進了。”
“出門在外,難免要自己料理。”
“聽說軒禾書院高級部生員都需學習烹飪,莫不是你的怪癖。”
“並非人人都要學習烹飪,只是讓他們選學而已,並不強求。但烹飪對人才有諸多好處,調和五味煙火,不亞於做官辦事,能養人心性,故而在高級部開設廚藝烹飪,讓他們自選。”
軒禾書院開設之初,就在傳統六藝的基礎上,重新調整內容,改為射、騎、技擊、蹴鞠、對弈、烹飪。
其中射、騎、蹴鞠三藝是必修課,技擊、對弈、烹飪任選其一或可多選。
烹飪雖然是個小事,但很能考驗一個人的協調籌劃能力,在煙熏火燎和食材高溫下有限的操作時間內,要決定先放什麽,後擱什麽,多少的量合適,十分考驗一個人的協調能力。
而且中餐的性質決定了無法向西餐那樣標準化,所以如何讓同一種菜色,每次烹飪的時候都保持大致一樣的水準,同時還要滿足多數人的口味需求,這就很考驗一個人。
所以開設烹飪選修課,學習烹飪技巧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陶冶心性,同時也不至於讓一個人太過低能,無法生活自理。
不過沈雲卿也發現,當下多數文人知識分子都不怎麽重註吃的品質,能將就就將就,所以即便下廚,也很少做出什麽花樣,所以態度很不積極,選擇烹飪課程的人很少。
為此,沈雲卿重新調整了課程,專門搞了一套有食欲的菜譜,通過食物誘惑力,促進生員更多選修烹飪,讓他們自己動手做給自己吃,而不是坐等現成。
所以這些年來,沈府其實推出了不少當下沒有的新菜品,都是沈雲卿搞出來的。
品嘗著沈雲卿廚藝,高鴻讚不絕口滿嘴的奉承。
“這菊花魚甜酸鮮美,竟也能做的如此精致,你不去膳尚監做個領廚,都可惜了。”
“其實這道菜菊花魚用烏梅淋汁太酸,最好是用西紅柿番茄。”
“西紅柿番茄?那是何物。”
“這你不知道,西紅柿番茄是海外的一種紅果,有些酸,但是非常可口,適合調汁做這道菊花魚。”
早在西紅柿傳入中國之前,其實就有菊花魚這道菜,只不過當時用的是烏梅汁做的澆頭,但烏梅汁太酸,調和糖醋之後味道還很重,而且顏色搭配不太合調,後來西紅柿傳入中國,就有了改良進化版的菊花魚。
西紅柿原產南美洲,眼下岐帝國無法前往美洲,自然也就談不上熬番茄醬。
生在江南,江南人特別愛吃魚,和現代江南人的飲食習慣有很大不同。
高鴻特別愛吃魚,尤其是當下生態特好,金陵城挨在長江邊,每到季節少不了刀魚、回魚、鱸魚,那可不是現在的三兩刀魚賣五千,眼下生態好,一條大刀魚至少也得兩斤朝外,大的得有三五斤一條。
海通靠海,他赴任海通之後,又好上海鮮這口,所以在海通官場他又得了個“魚鮮”這個雅號。於是經年之後,坊間都喚“魚鮮公”
菜過五味,邊吃邊聊,話題又從辦學扯到了議和。
“眼下朝廷大勢向好,此番議和若能成功,後福可期呀。”
“議和豈是那麽容易,不是我說你,你們這些個文官,凡事都只出一張嘴,說的都容易,真要身體力行去辦事,一個主意也拿不出來。”
“你這話我不讚同,林大人、張大人、田大人都是有為之官,禮部的官員也不遜色,按你這說法,滿朝文武豈不都成了草包,只你這個郡王是棟梁?”
“我可沒說我是棟梁,也沒說所有官吏都是草包,而是用人不在其位,謀錯了政務。此番議和,一定兇險萬分,絕不是郭蕭逸人等所想那般。我看弄得不好,他們還得翻船。”
“那真要是翻船,又該如何?”
“當然是再翻過來扶正,總不能沈了。就目前而言,朝廷與忽喇都在一條船上,還沒有第二條船,這條船翻了,大家都跟著遭殃。但議和忽喇之後,朝廷遠沒有萬事大吉,東有瀕國覬覦,西有羅哈諾虎視眈眈,南面還有臘婆的攤子要收拾,東北是肅汝的地盤要接收,哪有那麽的後福可期。”
“按你這麽說,朝廷議和之後還不能喘息?”
“得看怎麽喘,還走老路子當然是不行的。這次財商大會金戔寺開禁,工部機械開禁,發行新幣、公債,就是新路子。忽喇議和之後只要穩住局面熬過五六年,朝廷就能轉危為安。而且這五六年間,新學至關重要,所以你的擔子也不輕。”
治理國家關鍵還是在用人,而且光有人才還不行,還得把人用對了地方。
岐帝國目前的官僚體系既有昏官貪官,更有用人不當,而用人不當是目前科舉和官僚任命選拔制度共同造成的結果。
用過飯後,二人一直聊到了上半夜,當晚在府上過了一宿,翌日繼續忙著安排生產,當天邱繼匡被兵部調往隴西,實則是去了同州,而兩日後李義清也被派出神都,前往河北。
第五日,神都下了第一場雪,雪很大,也比往年來的更早,只一夜就積起了半尺雪,氣溫已是很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禮部有一個職能是負責教育的監管和推廣發展,所以建設府學或者官辦的教育資產,都由禮部負責組織承辦修建,錢也是禮部出。既涉及到管轄問題,也涉及到政治遺產問題。
如果工部出工出力,就涉及到日後校舍的產權和人才培養出來之後的派系問題。
這些問題在現代社會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在中原王朝體制下就會存在。
禮部辦學的目的是為朝廷培養人才,更是為禮部自己培養人才,所以禮部辦學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自己先篩一遍,拉攏培養自己人。
現在工部插手禮部事,顯然有些說不過去。
其次是司天監,司天監本來既不管教育,也不管教育固定資產,但是司天監其實也從事土木工程營造,但範圍相對狹窄一些。
如都城的選址建造、陵寢的選址建造,需要司天監和工部一起出動進行勘測。
此外司天監還有一項特殊任務,就是負責都城的城市規劃,所以又兼任“首都城市規劃局”的角色。
神都的大體布局都由司天監負責規劃,哪兒能建什麽,哪兒不能建,都有迷信說法,就好比神都的中軸線上,那是絕對不能建房的,否則就擋住了龍脈和氣運。
而興辦教育往往又和傳統文化中的“天命”論有關,所以新學的選址關系到神都的城市規劃和王朝天命,這也需要司天監出馬。
與高鴻商量無果,沈雲卿不打算深入交涉,高鴻應該都會告知歐陽羽,然後又會傳到女帝耳中,而不是先和禮部商量,再和歐陽羽通氣。
這就是皇權政治,能先和皇帝說的,盡量先和皇帝通氣,得到皇帝首肯之後,再和自己的主官商量,推動起來就不需要再走程序,要容易得多。
二人說了許久,天色已經昏沈,沈雲卿讓人去買了些菜,親自下廚做了幾道菜。
甭看高鴻在基層呆了好多年,但他跟多數的富家文人知識分子差不多,煮個飯,煮個稀飯可以,讓他燒菜根本幹不了。
所以高鴻出門在外,身邊如果沒有仆役隨從,他都住客棧吃現成的,反正他家有錢。
如果單獨居住,他肯定得要帶著仆役,或者雇一些人照顧自己的飲食起居。說句難聽話,屬於典型的生活自理困難的某種人。
而且中原王朝許多時期,任用的都是這一類有著顯赫家庭背景的知識分子,有甚者連基層工作經驗都沒有,就直接提拔到朝廷中樞,國家不出事才奇怪。
沈雲卿燒了三葷四素一道湯,岐帝國雖然沒有明清時期對官員和勳貴用餐等級的明確規定,但是有一個葷菜的尺度。
皇帝自不用說,女皇帝一般都比較節制,因為女皇帝往往更註重自己的形象和健康,不敢大肆毫無顧忌的敞開了吃,所以也長壽。
然後是一級王、國公、二級郡王,原則上一頓飯的葷菜不能超過六道或者六個品種,素菜隨便你。
當然,如果是一天早中晚三頓飯,其實可以有十八個葷菜花樣,這就很多了,而且六個葷菜花樣已經相當豐富。
然後是從一品到七品官,都有葷菜的相應規定,不過從五品開始到七品,葷菜數量其實一樣。
從七品奔下開始,基本不做規定,因為從七品奔下的俸祿決定了你鋪張不了。
雖然朝廷有一定的尺度界定,但這是開國時期的規定,當時國內剛剛平息戰亂,需要修生養息,所以要求勤儉約束。
隨著社會和時代發展,物質產出增加,這些規定也就不怎麽頂用了。
反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想要胡吃海喝的辦法多的就是。大可以讓富人請客做東,然後胡吃海喝一頓,想怎麽吃都行。
看著一桌誘人佳肴,高鴻很是羨慕,他說:
“表弟的廚藝真是越來越精進了。”
“出門在外,難免要自己料理。”
“聽說軒禾書院高級部生員都需學習烹飪,莫不是你的怪癖。”
“並非人人都要學習烹飪,只是讓他們選學而已,並不強求。但烹飪對人才有諸多好處,調和五味煙火,不亞於做官辦事,能養人心性,故而在高級部開設廚藝烹飪,讓他們自選。”
軒禾書院開設之初,就在傳統六藝的基礎上,重新調整內容,改為射、騎、技擊、蹴鞠、對弈、烹飪。
其中射、騎、蹴鞠三藝是必修課,技擊、對弈、烹飪任選其一或可多選。
烹飪雖然是個小事,但很能考驗一個人的協調籌劃能力,在煙熏火燎和食材高溫下有限的操作時間內,要決定先放什麽,後擱什麽,多少的量合適,十分考驗一個人的協調能力。
而且中餐的性質決定了無法向西餐那樣標準化,所以如何讓同一種菜色,每次烹飪的時候都保持大致一樣的水準,同時還要滿足多數人的口味需求,這就很考驗一個人。
所以開設烹飪選修課,學習烹飪技巧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陶冶心性,同時也不至於讓一個人太過低能,無法生活自理。
不過沈雲卿也發現,當下多數文人知識分子都不怎麽重註吃的品質,能將就就將就,所以即便下廚,也很少做出什麽花樣,所以態度很不積極,選擇烹飪課程的人很少。
為此,沈雲卿重新調整了課程,專門搞了一套有食欲的菜譜,通過食物誘惑力,促進生員更多選修烹飪,讓他們自己動手做給自己吃,而不是坐等現成。
所以這些年來,沈府其實推出了不少當下沒有的新菜品,都是沈雲卿搞出來的。
品嘗著沈雲卿廚藝,高鴻讚不絕口滿嘴的奉承。
“這菊花魚甜酸鮮美,竟也能做的如此精致,你不去膳尚監做個領廚,都可惜了。”
“其實這道菜菊花魚用烏梅淋汁太酸,最好是用西紅柿番茄。”
“西紅柿番茄?那是何物。”
“這你不知道,西紅柿番茄是海外的一種紅果,有些酸,但是非常可口,適合調汁做這道菊花魚。”
早在西紅柿傳入中國之前,其實就有菊花魚這道菜,只不過當時用的是烏梅汁做的澆頭,但烏梅汁太酸,調和糖醋之後味道還很重,而且顏色搭配不太合調,後來西紅柿傳入中國,就有了改良進化版的菊花魚。
西紅柿原產南美洲,眼下岐帝國無法前往美洲,自然也就談不上熬番茄醬。
生在江南,江南人特別愛吃魚,和現代江南人的飲食習慣有很大不同。
高鴻特別愛吃魚,尤其是當下生態特好,金陵城挨在長江邊,每到季節少不了刀魚、回魚、鱸魚,那可不是現在的三兩刀魚賣五千,眼下生態好,一條大刀魚至少也得兩斤朝外,大的得有三五斤一條。
海通靠海,他赴任海通之後,又好上海鮮這口,所以在海通官場他又得了個“魚鮮”這個雅號。於是經年之後,坊間都喚“魚鮮公”
菜過五味,邊吃邊聊,話題又從辦學扯到了議和。
“眼下朝廷大勢向好,此番議和若能成功,後福可期呀。”
“議和豈是那麽容易,不是我說你,你們這些個文官,凡事都只出一張嘴,說的都容易,真要身體力行去辦事,一個主意也拿不出來。”
“你這話我不讚同,林大人、張大人、田大人都是有為之官,禮部的官員也不遜色,按你這說法,滿朝文武豈不都成了草包,只你這個郡王是棟梁?”
“我可沒說我是棟梁,也沒說所有官吏都是草包,而是用人不在其位,謀錯了政務。此番議和,一定兇險萬分,絕不是郭蕭逸人等所想那般。我看弄得不好,他們還得翻船。”
“那真要是翻船,又該如何?”
“當然是再翻過來扶正,總不能沈了。就目前而言,朝廷與忽喇都在一條船上,還沒有第二條船,這條船翻了,大家都跟著遭殃。但議和忽喇之後,朝廷遠沒有萬事大吉,東有瀕國覬覦,西有羅哈諾虎視眈眈,南面還有臘婆的攤子要收拾,東北是肅汝的地盤要接收,哪有那麽的後福可期。”
“按你這麽說,朝廷議和之後還不能喘息?”
“得看怎麽喘,還走老路子當然是不行的。這次財商大會金戔寺開禁,工部機械開禁,發行新幣、公債,就是新路子。忽喇議和之後只要穩住局面熬過五六年,朝廷就能轉危為安。而且這五六年間,新學至關重要,所以你的擔子也不輕。”
治理國家關鍵還是在用人,而且光有人才還不行,還得把人用對了地方。
岐帝國目前的官僚體系既有昏官貪官,更有用人不當,而用人不當是目前科舉和官僚任命選拔制度共同造成的結果。
用過飯後,二人一直聊到了上半夜,當晚在府上過了一宿,翌日繼續忙著安排生產,當天邱繼匡被兵部調往隴西,實則是去了同州,而兩日後李義清也被派出神都,前往河北。
第五日,神都下了第一場雪,雪很大,也比往年來的更早,只一夜就積起了半尺雪,氣溫已是很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