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去印度
關燈
小
中
大
第623章 去印度
中東地區的權力轉移和中原王朝很不一樣,既不是早期的長子制度,也不是皇帝出於國家大局和人品考慮,亦或者完全是憑喜好,皇位想傳誰就傳誰。
中東地區的權力轉移繼承很大程度上看宗教和娘家,娘家強,兒子的地位就強大,哪怕當權者再不喜歡,娘家人會幹政,尤其是娘家強勢往往體現在部族人口眾多這點上,人口一多,當兵的人也就多,就憑這一點就能決定權力移交。
此外宗教也幹涉,但宗教幹涉往往釀成內亂,一會兒支持這個娘家,一會兒支持那個王子,加之教派教義的覆雜化,最後變成教派沖突。
這是今天中東不同教派的早期成型原因,追根溯源就是默罕默德沒有明確大位傳給誰,然後內部又對教義進行不同解讀,擁戴不同繼承人,最後一直撕了一千五六多年。
隨著談話的深入,涉及的內容更加廣泛,大到國內的法律、政治、經濟、人文,小到基本的吃穿住行和教育。
讓沈雲卿驚訝的是,按說這個時期的阿拉伯文明高度燦爛發達,竟然沒有做人口方面的基本統計。
中原王朝好歹還有以戶口為單位的統計制度,好歹也能粗略統計人口,但中東地區連基本的人口統計也沒有,所以無從知道烏茲曼人基數總量,無從推算他們的經濟規模。
軍隊的數量也沒有明確的信息,按西斯法赫的說法,最多時能號眾百萬,最少也有三十多萬。
沈雲卿重點詢問了烏茲曼海軍建設問題和歐洲的情況。
與之前的猜測基本吻合,烏茲曼已經為其海軍軍艦裝備火炮,少則十多門,多的有三十多門。並且商船隊正在從傳統的幾艘十幾艘,開始向組織大型商隊和武裝護航發展。
雖然結束了與歐洲在中東陸地的戰爭,但是雙方還在地中海打,尤其是這個時期的西歐還是海上強國,歐洲擔烏茲曼人報覆歐洲,從海上入侵,所以西歐和南歐地中海有強大的艦隊,而且陸續裝備有零星火炮。
烏茲曼不甘示弱,也大量發展海上艦炮,時間一長就成了海軍標配。
也就是說,歷史劇本非但沒按劇本走,而且還是亞洲的技術樹沒按劇本走,但是亞洲的歷史劇本大體沿著歷史軌跡在發展,而中東和西方完全是脫軌發展,已經一定程度上領先岐帝國。
談話一直持續到黃昏,之前一直不曾掌握的信息,到此基本有了明確清晰的輪廓。
“你是我見過最富有智慧的貴族,天朝的王爺都和你一樣嗎?”
“或許是吧。你準備在這裏呆多久?”
“等賣完了貨物,籌到更多的黃金和貴重貨物,我就會離開,但還會回來。”
“你如果想賺黃金,我可以給你提供一個地方。”
“什麽地方?”
“你可以去天彌(印度),那裏有很多的黃金。”
“我知道,可以沿著波茲津的海岸一直航行到天彌,但是海上的航線對我而言並不安全。”
“你可以走陸路,從我朝的西域都護南境前往天彌,我朝的絲綢在那裏非常受歡迎。”
在兩美和非洲開發之前,世界最大黃金出產地主要集中在印度、波斯、中東、埃及,其中印度是個大戶,否則歷史上也不會被外來人胖揍那麽多次,就是因為印度的富庶和黃金。
由於政策緣故,中原王朝的商人其實很少出境,出境的中原商隊非常少,最多也就是到岐軍控制的西域地區,再往西或者往南非常少。
能向呼延秦這樣跑陸路絲綢之路全程的商人,基本上都有語言優勢和家族傳統,而且呼延秦父親是庫兀圖族的商人。
多數情況下都是外商進入中國交易,然後再從中國轉走貨物。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攜帶貴金屬入境中國的絕大多數都是外商,一旦受到地緣政治影響,國外商人就會銳減,導致貴金屬流入減少。
同時烏茲曼的貿易政策,造成了陸路貿易開始出現梗阻,並傳導至岐帝國,加劇了陸路絲綢之路的貴金屬流入減少。
所以有必要開辟新的南向貿易路線,就是去印度,當前的天彌諸邦。
古印度的貿易主要從海上走,通過海上貿易往來,陸路貿易量很小,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地理和地緣政治。
首先是地理障礙,首先得要明確一個問題,就是印度從來就不是一個統一國家,從來不是。現代的印度也不統一,他連度量衡都沒法給統一。直到英國入侵殖民印度,印度才名義上被統一。
所以古印度是個支離破碎城邦林立的地方,說是有五百個地方割據的城邦也不為過。
這麽個完全破碎的地緣政治,要搞路上貿易,其實根本不現實,因為遍地草頭王,每過一地都要收稅,出了印度勢力範圍,進入今天的巴基斯坦,再進入中亞到新疆,多數時期這些個地方還有雞毛一樣多的地方割據勢力,一路再收稅,根本就談不上什麽路上貿易。
而且進入西印度之後,地貌迅速隆起,嚴重影響商業運輸。
同時中原王朝並非所有時期都能有效震懾中亞地區,導致這些地方山頭林立藩閥如毛,也帶來貿易成本和風險的增加。
就看看唐三藏從長安出發去天竺取經就知道,路上是何等的艱苦和危險,所以印度人更多進行海上貿易。
而眼下岐帝國版圖達到唐朝鼎盛時期最大,中亞多數在岐帝國的疆域範圍之內,岐帝國在中亞南部的疆域更是到了今天巴基斯坦北部和整個阿富汗地區,版圖空前巨大,這就減少了一系列地緣政府風險。
但即便這樣,也很少有印度商隊從陸路進入岐帝國,仍然喜歡走海上,因為長期的貿易路線是政治慣性延續造成的。
岐帝國能控制中亞,不等於日後的王朝還能控制中亞,如兩宋這樣丟了唐朝七八百萬平方公裏國土的王朝,就沒能力保障絲綢之路的控制權。
沈雲卿有意讓西斯法赫去印度,替岐帝國經營印度的商業通道。
一來是印度的黃金質好量足。
二是印度陸路離著岐帝國要近一些
三是岐帝國需要黃金,印度離著這麽近,不主動去撈金就是天理不容。
四是西斯法赫一定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和人脈關系,數量雖然不一定多,但是作為商隊使用絕對夠了。
五是扶持西斯法赫,通過讓他經營印度商路,從當地招兵買馬。
六是岐帝國中亞最南端的勢力範圍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區,但只是勢力範圍,嚴格意義上而言不是疆土,更不是領土,只是當地的領主承認岐帝國上國地位,接受岐帝國的軍事保護,定期交一些朝貢。
所以岐帝國在這裏的統治力極其弱,而且還沒有駐軍,西域主要的駐軍都在中亞北部地區,用於提防忽喇和羅哈諾。
因此岐帝國在中亞南部地區沒有駐軍,只是象征性的收取貢金,並提供軍事保護。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中東地區的權力轉移和中原王朝很不一樣,既不是早期的長子制度,也不是皇帝出於國家大局和人品考慮,亦或者完全是憑喜好,皇位想傳誰就傳誰。
中東地區的權力轉移繼承很大程度上看宗教和娘家,娘家強,兒子的地位就強大,哪怕當權者再不喜歡,娘家人會幹政,尤其是娘家強勢往往體現在部族人口眾多這點上,人口一多,當兵的人也就多,就憑這一點就能決定權力移交。
此外宗教也幹涉,但宗教幹涉往往釀成內亂,一會兒支持這個娘家,一會兒支持那個王子,加之教派教義的覆雜化,最後變成教派沖突。
這是今天中東不同教派的早期成型原因,追根溯源就是默罕默德沒有明確大位傳給誰,然後內部又對教義進行不同解讀,擁戴不同繼承人,最後一直撕了一千五六多年。
隨著談話的深入,涉及的內容更加廣泛,大到國內的法律、政治、經濟、人文,小到基本的吃穿住行和教育。
讓沈雲卿驚訝的是,按說這個時期的阿拉伯文明高度燦爛發達,竟然沒有做人口方面的基本統計。
中原王朝好歹還有以戶口為單位的統計制度,好歹也能粗略統計人口,但中東地區連基本的人口統計也沒有,所以無從知道烏茲曼人基數總量,無從推算他們的經濟規模。
軍隊的數量也沒有明確的信息,按西斯法赫的說法,最多時能號眾百萬,最少也有三十多萬。
沈雲卿重點詢問了烏茲曼海軍建設問題和歐洲的情況。
與之前的猜測基本吻合,烏茲曼已經為其海軍軍艦裝備火炮,少則十多門,多的有三十多門。並且商船隊正在從傳統的幾艘十幾艘,開始向組織大型商隊和武裝護航發展。
雖然結束了與歐洲在中東陸地的戰爭,但是雙方還在地中海打,尤其是這個時期的西歐還是海上強國,歐洲擔烏茲曼人報覆歐洲,從海上入侵,所以西歐和南歐地中海有強大的艦隊,而且陸續裝備有零星火炮。
烏茲曼不甘示弱,也大量發展海上艦炮,時間一長就成了海軍標配。
也就是說,歷史劇本非但沒按劇本走,而且還是亞洲的技術樹沒按劇本走,但是亞洲的歷史劇本大體沿著歷史軌跡在發展,而中東和西方完全是脫軌發展,已經一定程度上領先岐帝國。
談話一直持續到黃昏,之前一直不曾掌握的信息,到此基本有了明確清晰的輪廓。
“你是我見過最富有智慧的貴族,天朝的王爺都和你一樣嗎?”
“或許是吧。你準備在這裏呆多久?”
“等賣完了貨物,籌到更多的黃金和貴重貨物,我就會離開,但還會回來。”
“你如果想賺黃金,我可以給你提供一個地方。”
“什麽地方?”
“你可以去天彌(印度),那裏有很多的黃金。”
“我知道,可以沿著波茲津的海岸一直航行到天彌,但是海上的航線對我而言並不安全。”
“你可以走陸路,從我朝的西域都護南境前往天彌,我朝的絲綢在那裏非常受歡迎。”
在兩美和非洲開發之前,世界最大黃金出產地主要集中在印度、波斯、中東、埃及,其中印度是個大戶,否則歷史上也不會被外來人胖揍那麽多次,就是因為印度的富庶和黃金。
由於政策緣故,中原王朝的商人其實很少出境,出境的中原商隊非常少,最多也就是到岐軍控制的西域地區,再往西或者往南非常少。
能向呼延秦這樣跑陸路絲綢之路全程的商人,基本上都有語言優勢和家族傳統,而且呼延秦父親是庫兀圖族的商人。
多數情況下都是外商進入中國交易,然後再從中國轉走貨物。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攜帶貴金屬入境中國的絕大多數都是外商,一旦受到地緣政治影響,國外商人就會銳減,導致貴金屬流入減少。
同時烏茲曼的貿易政策,造成了陸路貿易開始出現梗阻,並傳導至岐帝國,加劇了陸路絲綢之路的貴金屬流入減少。
所以有必要開辟新的南向貿易路線,就是去印度,當前的天彌諸邦。
古印度的貿易主要從海上走,通過海上貿易往來,陸路貿易量很小,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地理和地緣政治。
首先是地理障礙,首先得要明確一個問題,就是印度從來就不是一個統一國家,從來不是。現代的印度也不統一,他連度量衡都沒法給統一。直到英國入侵殖民印度,印度才名義上被統一。
所以古印度是個支離破碎城邦林立的地方,說是有五百個地方割據的城邦也不為過。
這麽個完全破碎的地緣政治,要搞路上貿易,其實根本不現實,因為遍地草頭王,每過一地都要收稅,出了印度勢力範圍,進入今天的巴基斯坦,再進入中亞到新疆,多數時期這些個地方還有雞毛一樣多的地方割據勢力,一路再收稅,根本就談不上什麽路上貿易。
而且進入西印度之後,地貌迅速隆起,嚴重影響商業運輸。
同時中原王朝並非所有時期都能有效震懾中亞地區,導致這些地方山頭林立藩閥如毛,也帶來貿易成本和風險的增加。
就看看唐三藏從長安出發去天竺取經就知道,路上是何等的艱苦和危險,所以印度人更多進行海上貿易。
而眼下岐帝國版圖達到唐朝鼎盛時期最大,中亞多數在岐帝國的疆域範圍之內,岐帝國在中亞南部的疆域更是到了今天巴基斯坦北部和整個阿富汗地區,版圖空前巨大,這就減少了一系列地緣政府風險。
但即便這樣,也很少有印度商隊從陸路進入岐帝國,仍然喜歡走海上,因為長期的貿易路線是政治慣性延續造成的。
岐帝國能控制中亞,不等於日後的王朝還能控制中亞,如兩宋這樣丟了唐朝七八百萬平方公裏國土的王朝,就沒能力保障絲綢之路的控制權。
沈雲卿有意讓西斯法赫去印度,替岐帝國經營印度的商業通道。
一來是印度的黃金質好量足。
二是印度陸路離著岐帝國要近一些
三是岐帝國需要黃金,印度離著這麽近,不主動去撈金就是天理不容。
四是西斯法赫一定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和人脈關系,數量雖然不一定多,但是作為商隊使用絕對夠了。
五是扶持西斯法赫,通過讓他經營印度商路,從當地招兵買馬。
六是岐帝國中亞最南端的勢力範圍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區,但只是勢力範圍,嚴格意義上而言不是疆土,更不是領土,只是當地的領主承認岐帝國上國地位,接受岐帝國的軍事保護,定期交一些朝貢。
所以岐帝國在這裏的統治力極其弱,而且還沒有駐軍,西域主要的駐軍都在中亞北部地區,用於提防忽喇和羅哈諾。
因此岐帝國在中亞南部地區沒有駐軍,只是象征性的收取貢金,並提供軍事保護。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