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洋涇浜
關燈
小
中
大
第602章 洋涇浜
首先,中亞那塊地方不是忽喇主力所在,所以一時半刻還影響不大,相反岐軍駐紮中亞的三萬多人,都是重裝騎兵兼重裝步兵,岐軍自己還放牧搞屯田,因此堅持一年問題不大。
而羅哈諾的生產力、技術等級遠不如岐軍,他們憑什麽膽氣敢跟岐軍的三萬重裝騎兵對抗。
而且西域都護府已經裝備了拉弦炸天雷,岐軍取守勢有絕對取勝的把握,當然,這一點羅哈諾未必知道,但在岐帝國看來,軍事上的威脅短時內不是很大。
因為羅哈諾的主力都被吸引在波茲津,其本身人口就不多,能夠動員的兵力和戰爭潛力相對有限。
他們發了什麽瘋,敢於挑戰岐帝國。沈雲卿寧願相信是鴻臚寺、太學院的這些個洋涇浜的翻譯出了問題。
看過來函,交還女帝,沈雲卿沈默了許久,思考著可能的情況。
公孫蕓惠耐心等了片刻,但遲遲不見沈雲卿開口,她的耐心漸失。
“海郡王如何看待目前西域情勢。”
“回陛下,臣不建議立即做出判斷,應該再等顧通軍報。”
“羅哈諾宣戰國書都已送到,難道還不能說明賊子野心。”
“回陛下,臣懷疑鴻臚寺與太學院通譯是否翻譯有誤。”
話音未落,尚書陳錦檀就說:
“雖然我朝與羅哈諾並無邦交來往,但是並不影響兩國文書往來,所譯內容並無不妥。”
沈雲卿不認為陳錦檀的話有問題,但同樣不認為他講的就正確,因為中國文明和外部文明的思維邏輯有本質上的不同。對於這封宣戰國書,沈雲卿更傾向於最後通牒,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宣戰。
在中國其實有最後通牒這一現象,但從來沒有被正視過,因為已經習以為常,所以會感覺這一過程不存在。
如某地叛亂,朝廷不會立即用兵,因為朝廷要調集平叛大軍需要時間,地方的州兵民團組織度低,人數分散,不具備第一時間剿滅大規模叛亂的條件。
所以朝廷得到消息之後,往往第一選項是派人去恐嚇,或者安撫,爭取調兵調糧時間,絕不是電視劇上演的,發生叛亂立馬神兵天降。
所以中原王朝也有最後通牒的習慣,只是很少以官方的正式文書的形式對外發布,甚至連對外宣戰,也僅僅是在國內發天下檄文,讓國內老百姓知道,很少直接把戰書送到國外。
同時當下還沒有系統性的語言翻譯,只有純粹的學習和模仿,這種學習掌握沒有近現代語言翻譯的系統性和專業性,也缺乏全面性,存在翻譯尺度上的模糊。
即便是近現代,翻譯不準的現象仍然存在,尤其是外國人很難理解中文,往往只能生搬硬套,有些概念外國根本就沒有。
就比如中國人的“經絡”概念、“氣”的概念、“陰陽”概念、“風水”概念、朝代概念、朝廷概念,都沒法兒翻譯,朝代往往翻譯成“國”的代際興亡,“朝廷”給翻譯成政府,所以西方就汙蔑說中國只有皇帝史,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其實都是放屁。
所以沈雲卿高度懷疑是不是鴻臚寺、太學院沒給翻譯準確,之所以要等顧通下一封急報,就是要確定羅哈諾有無大規模越界入侵。
西域都護離著洛陽太遠,消息傳遞和朝廷做出決策需要很長時間,羅哈諾多少應該清楚這一點,而且這個時候中亞已經入冬,不利於大規模作戰,所以如果是最後通牒,他們應該會等待一段時間,同時調集兵力。
如果是宣戰,這個時候應該已經開打,今早或者明天應該會有第二封、第三封八百裏加急,所以要等。
但女帝覺得鴻臚寺、太學院翻譯的就是宣戰國書,被人打了臉,不做反應有損君威。而且當初為了收覆西域,朝廷差點垮掉,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後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公孫蕓惠豈能甘心。
陳錦檀確定翻譯沒問題,沈雲卿無法反駁他,因為當下就這個水準,你不能用現代標準衡量一千年的水平,這是不講理。
迅速思考拿捏了分寸,沈雲卿說:
“陛下,兵部現在是何意見?”
“上將軍(武衛忠)認為西域此時已經入冬,不久將下大雪,不利於兩軍作戰,故而尚可保一時太平。”
“臣還是堅持剛才建議,應該再等顧通軍報。同時臣猜測羅哈諾國書,應該不完全是向我朝宣戰。”
“哦,何為不完全?軍國大事豈能如此兒戲。”
“臣猜測也許是最後通牒,只不過我朝此前都是以口頭與公函威脅,極少使用國書威脅。此番我朝被外邦以國書威脅,以我朝慣例屬於宣戰。此外兩國往來生疏,文書翻譯或多或少有所出入,臣在臘婆期間也曾多次發生翻譯出入,因此臣判斷羅哈諾國書應是最後通牒。”
話音剛落,武衛忠說道:
“即便是最後通牒,與宣戰又有何異!”
“既是最後通牒,敵方會給與我方消息傳遞與思考時間。同時羅哈諾此時送來國書,他們也要調兵遣將轉運糧草與牧群,而且眼下西域已經入冬,不利於大規模作戰,羅哈諾作為強國,應該清楚這一點。”
“不利於敵,同樣不利於我軍,而且如今忽喇數十萬大軍壓境,我軍百萬大軍都在北線,無力西顧,若是羅哈諾知曉我朝形勢惡劣,就是等到明年開春又何妨,難道我朝能有援兵西去馳援。”
眼下最大的困境是岐軍主力被吸引在長城一線,同時西域路程過於遙遠,無法大量投送軍力,因此現在是既無兵可調,也沒有能力增援。即便能拖上五六個月,明年的現在還是一樣的困境,朝廷無能為力。
兵部的結論是攻守都不利,攻則兵力太少,地方太大,三萬精銳重騎雖然戰鬥力兇悍,但是你讓他在四五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作戰,根本就不現實。
同時朝廷核心本土距離太過遙遠,國力鞭長莫及,距離永遠是農耕文明的最大災難,所以能夠輸送的援軍和補給極其有限。即便使用游牧戰術,趕著牛羊隨軍出征,岐帝國也吃不消長期的消耗。
而羅哈諾就在自己家門口用兵作戰,有距離和後勤投送的絕對優勢,所以羅哈諾方面是吃定了岐帝國,無論是否交出波茲津使團,他都能取得絕對的軍事勝利。
如果采取守勢,就不得不面對一個嚴峻問題,岐帝國在中亞地區只有三個據點,其中西域都護治所“遠翰城”是最大據點。
也就是說,中亞四五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岐軍只有三個城池,其他都是各地的少數民族和領主。而那些領主大都是哪邊風大往哪邊倒的墻頭草,今天岐朝皇帝來,他們拜岐朝皇帝,明天羅哈諾國王來,他們也能認賬。
所以岐帝岐軍實際的控制區就只有三處,如果羅哈諾圍困三處據點,也就幾十平方公裏,那剩下的幾百萬平方公裏完全可實際占領。
這樣一來,堅守西域還有什麽意義。
人家把百分之九十九的土地給占了,你就占百分之零點一的三座城,在地圖上就是個點,你說中亞是你的,誰相信。
沈雲卿判斷,羅哈諾攻取中亞地區,根本動機很可能是為了絲綢之路上的關稅和貿易節點,而且是趁著岐帝國與忽喇翻臉的當口上,否則無法解釋羅哈諾發了什麽瘋,敢於挑釁岐帝國。
此前忽喇與羅哈諾長期有邊界沖突,而木可烈時期忽喇與岐帝國又是親戚關系,西域的穩定很大程度上依賴忽喇在西部邊境的武裝震懾,同時岐帝國的重騎兵也不好惹,羅哈諾安分守己是攝於忽喇與岐帝國的雙重威脅。
現在忽喇和岐帝國翻臉,當初的雙重威脅就蕩然無存,羅哈諾完全可以毫無顧忌的攻取中亞,在忽喇攻取西域之前,拿下中亞地區,趁機擴張勢力做大地盤。
同時忽喇與岐帝國陷入長期戰爭,最終無論誰贏了,也都是輸了,羅哈諾將徹底消化中亞地區,並贏得喘息之機。
以目前的戰略態勢和岐帝國的國力,兵部得出悲觀結論也就順理成章並不意外。
沈雲卿猜測,兵部現在心裏想的不是怎麽對付羅哈諾,而是開始考慮暫時放棄西域,抽回那三萬重騎兵和幾萬岐民,加強天山都護的防禦力量。
所以兵部現在心裏想的是棄是保,而不是戰和問題。
但這話顯然不能宣之於口,以女帝的秉性,吞下去的難道還能吐出來?更何況本就是老娘的東西,要老娘割肉,老娘先拿你人頭。
此時天色已經大亮,氣氛僵持不下,遲遲無人拿出辦法,素來以計囊著稱的沈雲卿,也束手無策,無疑讓形勢更為嚴峻。
“陛下,今日是否早朝?”歐陽羽小聲問道,寄希望於轉移話題,緩和氣氛。
“今日不朝。”
“是。”
言畢,歐陽吩咐王素琴前去章臺宣旨。這時沈雲卿上前說道:
“陛下,臣有事向陛下私下陳述,望陛下容稟。”
“隨朕過來。”
“是。”
此時眾人目光紛紛投向沈雲卿,心情無不覆雜糾結。
戶部擔心花錢,兵部則不看好沈雲卿能有什麽好主意,禮部則怕沈雲卿打小報告,指責是禮部翻譯工作沒做好,誤國誤民,大搞緊張氣氛。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首先,中亞那塊地方不是忽喇主力所在,所以一時半刻還影響不大,相反岐軍駐紮中亞的三萬多人,都是重裝騎兵兼重裝步兵,岐軍自己還放牧搞屯田,因此堅持一年問題不大。
而羅哈諾的生產力、技術等級遠不如岐軍,他們憑什麽膽氣敢跟岐軍的三萬重裝騎兵對抗。
而且西域都護府已經裝備了拉弦炸天雷,岐軍取守勢有絕對取勝的把握,當然,這一點羅哈諾未必知道,但在岐帝國看來,軍事上的威脅短時內不是很大。
因為羅哈諾的主力都被吸引在波茲津,其本身人口就不多,能夠動員的兵力和戰爭潛力相對有限。
他們發了什麽瘋,敢於挑戰岐帝國。沈雲卿寧願相信是鴻臚寺、太學院的這些個洋涇浜的翻譯出了問題。
看過來函,交還女帝,沈雲卿沈默了許久,思考著可能的情況。
公孫蕓惠耐心等了片刻,但遲遲不見沈雲卿開口,她的耐心漸失。
“海郡王如何看待目前西域情勢。”
“回陛下,臣不建議立即做出判斷,應該再等顧通軍報。”
“羅哈諾宣戰國書都已送到,難道還不能說明賊子野心。”
“回陛下,臣懷疑鴻臚寺與太學院通譯是否翻譯有誤。”
話音未落,尚書陳錦檀就說:
“雖然我朝與羅哈諾並無邦交來往,但是並不影響兩國文書往來,所譯內容並無不妥。”
沈雲卿不認為陳錦檀的話有問題,但同樣不認為他講的就正確,因為中國文明和外部文明的思維邏輯有本質上的不同。對於這封宣戰國書,沈雲卿更傾向於最後通牒,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宣戰。
在中國其實有最後通牒這一現象,但從來沒有被正視過,因為已經習以為常,所以會感覺這一過程不存在。
如某地叛亂,朝廷不會立即用兵,因為朝廷要調集平叛大軍需要時間,地方的州兵民團組織度低,人數分散,不具備第一時間剿滅大規模叛亂的條件。
所以朝廷得到消息之後,往往第一選項是派人去恐嚇,或者安撫,爭取調兵調糧時間,絕不是電視劇上演的,發生叛亂立馬神兵天降。
所以中原王朝也有最後通牒的習慣,只是很少以官方的正式文書的形式對外發布,甚至連對外宣戰,也僅僅是在國內發天下檄文,讓國內老百姓知道,很少直接把戰書送到國外。
同時當下還沒有系統性的語言翻譯,只有純粹的學習和模仿,這種學習掌握沒有近現代語言翻譯的系統性和專業性,也缺乏全面性,存在翻譯尺度上的模糊。
即便是近現代,翻譯不準的現象仍然存在,尤其是外國人很難理解中文,往往只能生搬硬套,有些概念外國根本就沒有。
就比如中國人的“經絡”概念、“氣”的概念、“陰陽”概念、“風水”概念、朝代概念、朝廷概念,都沒法兒翻譯,朝代往往翻譯成“國”的代際興亡,“朝廷”給翻譯成政府,所以西方就汙蔑說中國只有皇帝史,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其實都是放屁。
所以沈雲卿高度懷疑是不是鴻臚寺、太學院沒給翻譯準確,之所以要等顧通下一封急報,就是要確定羅哈諾有無大規模越界入侵。
西域都護離著洛陽太遠,消息傳遞和朝廷做出決策需要很長時間,羅哈諾多少應該清楚這一點,而且這個時候中亞已經入冬,不利於大規模作戰,所以如果是最後通牒,他們應該會等待一段時間,同時調集兵力。
如果是宣戰,這個時候應該已經開打,今早或者明天應該會有第二封、第三封八百裏加急,所以要等。
但女帝覺得鴻臚寺、太學院翻譯的就是宣戰國書,被人打了臉,不做反應有損君威。而且當初為了收覆西域,朝廷差點垮掉,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後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公孫蕓惠豈能甘心。
陳錦檀確定翻譯沒問題,沈雲卿無法反駁他,因為當下就這個水準,你不能用現代標準衡量一千年的水平,這是不講理。
迅速思考拿捏了分寸,沈雲卿說:
“陛下,兵部現在是何意見?”
“上將軍(武衛忠)認為西域此時已經入冬,不久將下大雪,不利於兩軍作戰,故而尚可保一時太平。”
“臣還是堅持剛才建議,應該再等顧通軍報。同時臣猜測羅哈諾國書,應該不完全是向我朝宣戰。”
“哦,何為不完全?軍國大事豈能如此兒戲。”
“臣猜測也許是最後通牒,只不過我朝此前都是以口頭與公函威脅,極少使用國書威脅。此番我朝被外邦以國書威脅,以我朝慣例屬於宣戰。此外兩國往來生疏,文書翻譯或多或少有所出入,臣在臘婆期間也曾多次發生翻譯出入,因此臣判斷羅哈諾國書應是最後通牒。”
話音剛落,武衛忠說道:
“即便是最後通牒,與宣戰又有何異!”
“既是最後通牒,敵方會給與我方消息傳遞與思考時間。同時羅哈諾此時送來國書,他們也要調兵遣將轉運糧草與牧群,而且眼下西域已經入冬,不利於大規模作戰,羅哈諾作為強國,應該清楚這一點。”
“不利於敵,同樣不利於我軍,而且如今忽喇數十萬大軍壓境,我軍百萬大軍都在北線,無力西顧,若是羅哈諾知曉我朝形勢惡劣,就是等到明年開春又何妨,難道我朝能有援兵西去馳援。”
眼下最大的困境是岐軍主力被吸引在長城一線,同時西域路程過於遙遠,無法大量投送軍力,因此現在是既無兵可調,也沒有能力增援。即便能拖上五六個月,明年的現在還是一樣的困境,朝廷無能為力。
兵部的結論是攻守都不利,攻則兵力太少,地方太大,三萬精銳重騎雖然戰鬥力兇悍,但是你讓他在四五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作戰,根本就不現實。
同時朝廷核心本土距離太過遙遠,國力鞭長莫及,距離永遠是農耕文明的最大災難,所以能夠輸送的援軍和補給極其有限。即便使用游牧戰術,趕著牛羊隨軍出征,岐帝國也吃不消長期的消耗。
而羅哈諾就在自己家門口用兵作戰,有距離和後勤投送的絕對優勢,所以羅哈諾方面是吃定了岐帝國,無論是否交出波茲津使團,他都能取得絕對的軍事勝利。
如果采取守勢,就不得不面對一個嚴峻問題,岐帝國在中亞地區只有三個據點,其中西域都護治所“遠翰城”是最大據點。
也就是說,中亞四五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岐軍只有三個城池,其他都是各地的少數民族和領主。而那些領主大都是哪邊風大往哪邊倒的墻頭草,今天岐朝皇帝來,他們拜岐朝皇帝,明天羅哈諾國王來,他們也能認賬。
所以岐帝岐軍實際的控制區就只有三處,如果羅哈諾圍困三處據點,也就幾十平方公裏,那剩下的幾百萬平方公裏完全可實際占領。
這樣一來,堅守西域還有什麽意義。
人家把百分之九十九的土地給占了,你就占百分之零點一的三座城,在地圖上就是個點,你說中亞是你的,誰相信。
沈雲卿判斷,羅哈諾攻取中亞地區,根本動機很可能是為了絲綢之路上的關稅和貿易節點,而且是趁著岐帝國與忽喇翻臉的當口上,否則無法解釋羅哈諾發了什麽瘋,敢於挑釁岐帝國。
此前忽喇與羅哈諾長期有邊界沖突,而木可烈時期忽喇與岐帝國又是親戚關系,西域的穩定很大程度上依賴忽喇在西部邊境的武裝震懾,同時岐帝國的重騎兵也不好惹,羅哈諾安分守己是攝於忽喇與岐帝國的雙重威脅。
現在忽喇和岐帝國翻臉,當初的雙重威脅就蕩然無存,羅哈諾完全可以毫無顧忌的攻取中亞,在忽喇攻取西域之前,拿下中亞地區,趁機擴張勢力做大地盤。
同時忽喇與岐帝國陷入長期戰爭,最終無論誰贏了,也都是輸了,羅哈諾將徹底消化中亞地區,並贏得喘息之機。
以目前的戰略態勢和岐帝國的國力,兵部得出悲觀結論也就順理成章並不意外。
沈雲卿猜測,兵部現在心裏想的不是怎麽對付羅哈諾,而是開始考慮暫時放棄西域,抽回那三萬重騎兵和幾萬岐民,加強天山都護的防禦力量。
所以兵部現在心裏想的是棄是保,而不是戰和問題。
但這話顯然不能宣之於口,以女帝的秉性,吞下去的難道還能吐出來?更何況本就是老娘的東西,要老娘割肉,老娘先拿你人頭。
此時天色已經大亮,氣氛僵持不下,遲遲無人拿出辦法,素來以計囊著稱的沈雲卿,也束手無策,無疑讓形勢更為嚴峻。
“陛下,今日是否早朝?”歐陽羽小聲問道,寄希望於轉移話題,緩和氣氛。
“今日不朝。”
“是。”
言畢,歐陽吩咐王素琴前去章臺宣旨。這時沈雲卿上前說道:
“陛下,臣有事向陛下私下陳述,望陛下容稟。”
“隨朕過來。”
“是。”
此時眾人目光紛紛投向沈雲卿,心情無不覆雜糾結。
戶部擔心花錢,兵部則不看好沈雲卿能有什麽好主意,禮部則怕沈雲卿打小報告,指責是禮部翻譯工作沒做好,誤國誤民,大搞緊張氣氛。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