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大魏(1)
關燈
小
中
大
第453章 大魏(1)
兩日後,三月十三清晨,沈雲卿正準備入城,繼續前兩日的密集會見,聯絡各部頭人感情,為接下來的游說出兵尋找機會。
就在準備離營時,岐軍兵士追上前來向其稟報:
“啟稟海郡王,張翀先生率船隊反港,現已到後營。”
“哦,快,引我前去。”
“是。”
張翀一月中旬率船出海,掐算起來,已快兩月。單純從潮甌前往巴拉望島,一個往返也用不了兩個月,即便碰上風浪,也不至於,多半是去了其他地方順道種碑。
趕到後營時,氣氛明顯有些不對,岐軍正在向後營調動。馬文修、鐘墨俞二人先行一步趕到後營,但卻不見張翀等人。
“馬總管,出了何事!”
沈雲卿忙問,由於背對著,尚沒看見其臉色。待等馬文修轉過身來,只見其面色陰沈臉色鐵青。但實在想不出,張翀做出了什麽大逆不道之事,能惹馬文修這般動怒。
“海郡王,你可來了。”馬文修開口不善,楞是嚇沈雲卿一跳,此時就是張翀在國外自立,也不可能讓馬文修如此動怒,而且那也只會能是個笑話。
“馬總管,到底出了何事,張翀呢?”
“海郡王可知張翀此去帶回了什麽!”
“不知,到底發生了何事。”
“張翀此行,本應該奉你我之命,前去偵查魏朝遺民。卻是不想,此去非但發現了魏朝遺民,他們竟膽大包天,向我朝派遣使者。”
“什麽啊,遣使!”沈雲卿自己都嚇一跳。
這魏朝遺民非但不懼岐帝國算賬追殺,竟然還敢派遣使者通信。
“然後呢?”
“海郡王自己看吧。”
馬文修橫手一指港口,沈雲卿循跡望去楞也是吃了一驚。
只見港口外停泊有二十餘艘從未見過的大船,而且每一艘至少也是三千多石,還有四千石的大船。
看到這裏,沈雲卿意識到,一個嚴重問題。
這魏朝遺民潛逃海外之後,文明非但保存了下來,還得到了發展,至少他們的航海技術,已經超過了岐帝國,因為他們要涉海生存,就必須發展海上技術。
此外還得有人口基數,支撐起足夠的農業形態社會,以及足夠的人才規模,才能建造這麽大的船只,保有技術儲備。
而且,這些船只還只是他們出使的船只,不可能是全部主力。簡而言之,人家隨隨便便派出的船隊,就足以抵消岐軍海船的規模。
而馬文修考慮的,正是這些魏朝遺民突然提出通使,還派出如此大船,這不是來通使,是來示威,是要討個說法。
盡管是幾百年前的舊賬,但當朝最敏感的問題,無疑是前朝的舊賬。如宋朝,就很在乎唐朝遺留的問題,南宋更糾結北宋遺留的問題,清朝是典型糾結明朝舊賬的王朝。
想到這些,沈雲卿心頭不免一陣雞皮疙瘩。很顯然,眼下的歷史劇本脫軌的有些嚴重。
“馬總管,現如今這魏朝移民如何自稱?”
“其自稱大魏國。”
“大魏!”
聽到“大”字,沈雲卿迅速意識到,魏朝遺民來自中原,其對幅員遼闊的中原應該有地理和空間面積的認知,因此不太可能發生占著小島,還自稱“大”
如“大”日本帝國,“大”韓帝國,而東南亞也沒這麽大的無主島嶼給這些魏朝遺民,提供足夠的生存空間,更不可能發展出如此巨大的船舶技術。
唯一的可能,也是最離譜的可能,這四百多年,魏朝遺民不僅成功的活了下來,還發現了大洋洲。
現在加裏曼丹島東北,與巴拉望島登陸,建立前沿根據基地,然後穿越走巴拉克海峽,再經由蘇拉威西海,向棉蘭老、托吉安群島、新幾內亞群島發展,最後一路南下發現東帝汶,從東帝汶再南下,很近就是大洋洲。
要說四百多年,花費一兩百年經營大型島嶼,建立農耕體系,形成海洋型文明,進而再用兩百多年發育拓展,不是沒有可能。
馬文修顯然還沒意識到,也不可能意識到,“大魏國”的背後,很可能是已經得到了一塊幅員遼闊,遠比中原覆地更加富饒遼闊的土地。否則他們怎能有如此的底氣,北上要求通使,顯然是不懼怕岐帝國出兵,甚至岐帝國也沒這個能力。
迅速見到張翀,他仍在後營之中,與魏國使節交涉。
乍見到魏人,沈雲卿第一反應是混血兒,盡管也是黃皮膚,但樣貌與中原人有明顯的差異,也不是嶺南的少數民族,而是魏朝遺民與土部原住民的混血兒。
而且明顯有毛利人的鼻部特征,這意味著魏人真可能發現了大洋洲,在大洋洲發展出了明文。
他們的服飾已經完全淡化中原服飾的樣式,充滿了異域風格,但仍能看出右衽寬袖,下擺邊幅,保留束發衣冠的中原遺風。
發髻也較為獨特,明顯已經發展出獨立的形態。但發髻大體上仍然與中原樣式接近,就是看著有些別扭。
而且魏朝敗亡時,整體的衣著風格與今天岐帝國有很大差異,尤其是頭冠。
岐帝國如今已經不流行高立豎木冠,更流行小皮冠,紗冠,因為更輕便,也是因為當下生產力高,紗織品、絲織品、皮制品產量多。而木冠,尤其是高立豎冠純粹是實木,太沈,四百五十多年前較為普及,是當時的生產力,決定社會習慣。
這些魏人繼續使用木冠,既可能是保存民族獨特性,同時也是其境內沒有絲織品,發展不起來。
迅速觀察來人,沈雲卿將令翀前來說話:
“張翀,到底是何情況。”
“回郡王,屬下率船抵達大島後(巴拉望島)奉命登陸,不久便遭遇當地土人,但土人卻使用我朝文字,屬下便是懷疑魏人可能已經占據此地。”
據張翀所言,其登陸巴拉望島不久,發現當地土著能熟練使用漢字,但是發音與說話迥然不同,無法通過語言溝通,只能通過書面文字。
就在張翀登到探索之際,魏國船隊突然抵達巴拉望島東南洋面。張翀本想逃走,但探索隊遠離船只,身在內陸,逃走已是來不及。待等與船隊匯合,魏國船隊已經將他包圍,然後裹挾著張翀前往岐帝國通使。
半道上張翀耍了個心眼,將魏國出使船隊個拐到了潮甌。
“大致經過便是如此,屬下擔心有詐,故而不敢引他們前去我朝。”
“真是好險,倘若魏人真到了我朝,當真要天下震動。”
陸續轉來的朝廷公文與女帝密信,都有言及“前朝餘孽”暫未傳開,消息眼下還只有女帝與歐陽羽兩人知道,但不用多久,戶部也會經由戶部官船得到消息。
但不管怎樣,只要沒有確鑿的消息,這件事也就是捕風捉影,還不至於引起軒然大波。
但現在,不僅消息確鑿,人家還底氣十足,打著“大魏”的旗號,強壓著要通使。這要是魏朝使臣出現在朝殿上,是皇帝的難堪,文武百官的難堪,更是天下,是周氏的難堪。
這個孽,橫豎都是開國皇帝種下的禍根。
眼下還只是通使,日後要是動手,怕是以女帝為首的集團,以及那些蠢蠢欲動篡奪江山的集團,就能名正言順的廢除周氏一脈。而且裏外說起來都是周家的不是,最近幾十年的苦難,都是周家皇帝沒當好。
來不及詢問更多細節,沈雲卿遂即與馬文修交換意見:
“馬總管,眼下該當如何?”
“陛下知道此事之前,決不能放其離岸,否則是陛下與皇室的難堪!”
這一點,馬文修與沈雲卿想到了一起,這也是馬文修剛開始黑著臉了的主要原因之一。
“既不能放其離岸邊,但倘若來使強行要走,或是多日沒有音訊傳回其國內,本王只擔心他們經由海上派遣船隊前來討說法。”
“那海郡王有何計策?”
“暫且容我與之交涉,探探他們深淺與來意。”
由於無法以語言交流,雙方交流只能以漢字書面溝通。
當然,張翀與之會面之後,雙方都互派了人員,以文字為載體,建立語言上的溝通,但時間短,尚且無法以口語交流。
於是現場的畫風就很奇特,雙方都在桌上寫,一邊些,一邊口語肢體語言筆畫。
此來出使的魏國正使名為胡炎,副使的名字就很奇怪,叫賈巴勒卡,姓賈,名巴勒卡。
沈雲卿估摸著,這位叫賈巴勒卡的應該是被同化的原住民。
沈雲卿親自執筆,通報了身份,姓名,地位,以及爵位與隨身印信。
對方顯然對中原,確切的說,是岐帝國之前的歷史有所了解,甚至了如指掌,因為當年他們搬走了大量典藏書籍,其中就有史書。
而郡王這一爵位,在魏朝之前是沒有的,正是魏朝設置的爵位。
盡管魏朝的郡王與岐帝國的郡王,在職權上有很大差異,但大致的政治待遇是差不多的。如果他們至今仍然沿用當時的官職,應該清楚郡王是什麽分量。
而且他們也不清楚岐帝國內部的權力架構,因此他們應該將岐帝國的郡王,與他們的郡王爵位定位相當。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兩日後,三月十三清晨,沈雲卿正準備入城,繼續前兩日的密集會見,聯絡各部頭人感情,為接下來的游說出兵尋找機會。
就在準備離營時,岐軍兵士追上前來向其稟報:
“啟稟海郡王,張翀先生率船隊反港,現已到後營。”
“哦,快,引我前去。”
“是。”
張翀一月中旬率船出海,掐算起來,已快兩月。單純從潮甌前往巴拉望島,一個往返也用不了兩個月,即便碰上風浪,也不至於,多半是去了其他地方順道種碑。
趕到後營時,氣氛明顯有些不對,岐軍正在向後營調動。馬文修、鐘墨俞二人先行一步趕到後營,但卻不見張翀等人。
“馬總管,出了何事!”
沈雲卿忙問,由於背對著,尚沒看見其臉色。待等馬文修轉過身來,只見其面色陰沈臉色鐵青。但實在想不出,張翀做出了什麽大逆不道之事,能惹馬文修這般動怒。
“海郡王,你可來了。”馬文修開口不善,楞是嚇沈雲卿一跳,此時就是張翀在國外自立,也不可能讓馬文修如此動怒,而且那也只會能是個笑話。
“馬總管,到底出了何事,張翀呢?”
“海郡王可知張翀此去帶回了什麽!”
“不知,到底發生了何事。”
“張翀此行,本應該奉你我之命,前去偵查魏朝遺民。卻是不想,此去非但發現了魏朝遺民,他們竟膽大包天,向我朝派遣使者。”
“什麽啊,遣使!”沈雲卿自己都嚇一跳。
這魏朝遺民非但不懼岐帝國算賬追殺,竟然還敢派遣使者通信。
“然後呢?”
“海郡王自己看吧。”
馬文修橫手一指港口,沈雲卿循跡望去楞也是吃了一驚。
只見港口外停泊有二十餘艘從未見過的大船,而且每一艘至少也是三千多石,還有四千石的大船。
看到這裏,沈雲卿意識到,一個嚴重問題。
這魏朝遺民潛逃海外之後,文明非但保存了下來,還得到了發展,至少他們的航海技術,已經超過了岐帝國,因為他們要涉海生存,就必須發展海上技術。
此外還得有人口基數,支撐起足夠的農業形態社會,以及足夠的人才規模,才能建造這麽大的船只,保有技術儲備。
而且,這些船只還只是他們出使的船只,不可能是全部主力。簡而言之,人家隨隨便便派出的船隊,就足以抵消岐軍海船的規模。
而馬文修考慮的,正是這些魏朝遺民突然提出通使,還派出如此大船,這不是來通使,是來示威,是要討個說法。
盡管是幾百年前的舊賬,但當朝最敏感的問題,無疑是前朝的舊賬。如宋朝,就很在乎唐朝遺留的問題,南宋更糾結北宋遺留的問題,清朝是典型糾結明朝舊賬的王朝。
想到這些,沈雲卿心頭不免一陣雞皮疙瘩。很顯然,眼下的歷史劇本脫軌的有些嚴重。
“馬總管,現如今這魏朝移民如何自稱?”
“其自稱大魏國。”
“大魏!”
聽到“大”字,沈雲卿迅速意識到,魏朝遺民來自中原,其對幅員遼闊的中原應該有地理和空間面積的認知,因此不太可能發生占著小島,還自稱“大”
如“大”日本帝國,“大”韓帝國,而東南亞也沒這麽大的無主島嶼給這些魏朝遺民,提供足夠的生存空間,更不可能發展出如此巨大的船舶技術。
唯一的可能,也是最離譜的可能,這四百多年,魏朝遺民不僅成功的活了下來,還發現了大洋洲。
現在加裏曼丹島東北,與巴拉望島登陸,建立前沿根據基地,然後穿越走巴拉克海峽,再經由蘇拉威西海,向棉蘭老、托吉安群島、新幾內亞群島發展,最後一路南下發現東帝汶,從東帝汶再南下,很近就是大洋洲。
要說四百多年,花費一兩百年經營大型島嶼,建立農耕體系,形成海洋型文明,進而再用兩百多年發育拓展,不是沒有可能。
馬文修顯然還沒意識到,也不可能意識到,“大魏國”的背後,很可能是已經得到了一塊幅員遼闊,遠比中原覆地更加富饒遼闊的土地。否則他們怎能有如此的底氣,北上要求通使,顯然是不懼怕岐帝國出兵,甚至岐帝國也沒這個能力。
迅速見到張翀,他仍在後營之中,與魏國使節交涉。
乍見到魏人,沈雲卿第一反應是混血兒,盡管也是黃皮膚,但樣貌與中原人有明顯的差異,也不是嶺南的少數民族,而是魏朝遺民與土部原住民的混血兒。
而且明顯有毛利人的鼻部特征,這意味著魏人真可能發現了大洋洲,在大洋洲發展出了明文。
他們的服飾已經完全淡化中原服飾的樣式,充滿了異域風格,但仍能看出右衽寬袖,下擺邊幅,保留束發衣冠的中原遺風。
發髻也較為獨特,明顯已經發展出獨立的形態。但發髻大體上仍然與中原樣式接近,就是看著有些別扭。
而且魏朝敗亡時,整體的衣著風格與今天岐帝國有很大差異,尤其是頭冠。
岐帝國如今已經不流行高立豎木冠,更流行小皮冠,紗冠,因為更輕便,也是因為當下生產力高,紗織品、絲織品、皮制品產量多。而木冠,尤其是高立豎冠純粹是實木,太沈,四百五十多年前較為普及,是當時的生產力,決定社會習慣。
這些魏人繼續使用木冠,既可能是保存民族獨特性,同時也是其境內沒有絲織品,發展不起來。
迅速觀察來人,沈雲卿將令翀前來說話:
“張翀,到底是何情況。”
“回郡王,屬下率船抵達大島後(巴拉望島)奉命登陸,不久便遭遇當地土人,但土人卻使用我朝文字,屬下便是懷疑魏人可能已經占據此地。”
據張翀所言,其登陸巴拉望島不久,發現當地土著能熟練使用漢字,但是發音與說話迥然不同,無法通過語言溝通,只能通過書面文字。
就在張翀登到探索之際,魏國船隊突然抵達巴拉望島東南洋面。張翀本想逃走,但探索隊遠離船只,身在內陸,逃走已是來不及。待等與船隊匯合,魏國船隊已經將他包圍,然後裹挾著張翀前往岐帝國通使。
半道上張翀耍了個心眼,將魏國出使船隊個拐到了潮甌。
“大致經過便是如此,屬下擔心有詐,故而不敢引他們前去我朝。”
“真是好險,倘若魏人真到了我朝,當真要天下震動。”
陸續轉來的朝廷公文與女帝密信,都有言及“前朝餘孽”暫未傳開,消息眼下還只有女帝與歐陽羽兩人知道,但不用多久,戶部也會經由戶部官船得到消息。
但不管怎樣,只要沒有確鑿的消息,這件事也就是捕風捉影,還不至於引起軒然大波。
但現在,不僅消息確鑿,人家還底氣十足,打著“大魏”的旗號,強壓著要通使。這要是魏朝使臣出現在朝殿上,是皇帝的難堪,文武百官的難堪,更是天下,是周氏的難堪。
這個孽,橫豎都是開國皇帝種下的禍根。
眼下還只是通使,日後要是動手,怕是以女帝為首的集團,以及那些蠢蠢欲動篡奪江山的集團,就能名正言順的廢除周氏一脈。而且裏外說起來都是周家的不是,最近幾十年的苦難,都是周家皇帝沒當好。
來不及詢問更多細節,沈雲卿遂即與馬文修交換意見:
“馬總管,眼下該當如何?”
“陛下知道此事之前,決不能放其離岸,否則是陛下與皇室的難堪!”
這一點,馬文修與沈雲卿想到了一起,這也是馬文修剛開始黑著臉了的主要原因之一。
“既不能放其離岸邊,但倘若來使強行要走,或是多日沒有音訊傳回其國內,本王只擔心他們經由海上派遣船隊前來討說法。”
“那海郡王有何計策?”
“暫且容我與之交涉,探探他們深淺與來意。”
由於無法以語言交流,雙方交流只能以漢字書面溝通。
當然,張翀與之會面之後,雙方都互派了人員,以文字為載體,建立語言上的溝通,但時間短,尚且無法以口語交流。
於是現場的畫風就很奇特,雙方都在桌上寫,一邊些,一邊口語肢體語言筆畫。
此來出使的魏國正使名為胡炎,副使的名字就很奇怪,叫賈巴勒卡,姓賈,名巴勒卡。
沈雲卿估摸著,這位叫賈巴勒卡的應該是被同化的原住民。
沈雲卿親自執筆,通報了身份,姓名,地位,以及爵位與隨身印信。
對方顯然對中原,確切的說,是岐帝國之前的歷史有所了解,甚至了如指掌,因為當年他們搬走了大量典藏書籍,其中就有史書。
而郡王這一爵位,在魏朝之前是沒有的,正是魏朝設置的爵位。
盡管魏朝的郡王與岐帝國的郡王,在職權上有很大差異,但大致的政治待遇是差不多的。如果他們至今仍然沿用當時的官職,應該清楚郡王是什麽分量。
而且他們也不清楚岐帝國內部的權力架構,因此他們應該將岐帝國的郡王,與他們的郡王爵位定位相當。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