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415章技術在進步,時代在發展(1)

關燈
第415章 技術在進步,時代在發展(1)

這個世界上,但凡是只要扯到錢,就是沒問題也有問題。縱然施君亦的報賬有水分,每門六千兩百貫的造價也著實驚到了女帝,遂即忙不疊問林毅賢:

“林愛卿,施愛卿所言可屬實?”

“回陛下,施大人所言屬實,但錢卻不是戶部掏的。”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嘩然,明顯可見施君亦老臉掛不住抽動了兩下,他說:

“林大人,戶部是未調撥錢款不假,但那三萬多斤的銅料難道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裏外可就是價值六萬斤銅料的錢款。”

“銅料是戶部調撥的不假,但此後一應熔煉澆鑄生產制造均由工部與兵部負責,戶部並未撥付一文錢。”

“哼,工部每年截留鐵料數以萬石,所得甚巨,熔煉制造所需錢款理應由你工部承擔。”

“那戶部的支出應該是每尊三千斤大炮就是三千三百貫,而非六千兩百貫。”

“是又如何,難道日後所有鑄炮都由工部出資不成!”

去年鑄炮,由於花費驚人,戶部只給了銅料,沒給加工費,原因是工部每年沒有把全數冶煉的鐵料給戶部,而是截留了六萬石,變成了機器,然後再用機器搞銷售,去搞生產。

由此產生的一系列經濟利益,分文沒進戶部的賬,戶部以此為由說工部有錢,撥付銅料後就沒了下文。

生產和資源配置又是兩碼事,有沒有原料和能不能生產又是兩碼事。

工部就好比是來料加工,有人、有技術有設備,而工資是吊在國庫口袋上的,因此不存在過多的資金支出,因為所有消耗理論上都有國庫出,消耗的人力和智力因素又與國庫對接,因此只要有原料,就能生產。

但是生產三千斤銅炮需要消耗技術價值,為此工部、兵部、軒禾書院動用工匠人力與先進理念無數,所以這筆賬是很難用錢來衡量的,因此技術理論上是值錢的。

於是林毅賢便折價去找施君亦要說法,施君亦當時則說工部並沒有其他損耗支出,不承認技術價值說法,但是卻把工部的技術價值折合在戶部支出銅料的成本之內。

所以事情發展到這裏,就很清楚了。

工部每年訛了那六萬石鋼鐵生鐵,拿去搞技術設備生產,戶部一分錢好處也沒有,出了三千斤銅炮事件後,工部要戶部支付火炮技術費用,戶部不承認,但是戶部日後再要調撥銅料,卻要將工部的技術價值費用折合在內給戶部。

於是轉了一大圈,是戶部仍不買工部訛走那麽多鐵料搞創造發明生財的賬,故而藉此為由頭撈回些油水。

戶部、工部如此相互扯皮,頗讓女帝惱火,縱然再砍掉一半價格,三千三百貫一門大炮那也太貴了。

“林愛卿,即便只有三千三百貫一尊,如此也太貴,就別無他法了嗎?”

“啟稟陛下,有他法,但戶部堅持己見,故而已經拖延一年未能實施。”

林毅賢矛頭直指戶部,施君亦頓覺莫名其妙,他忙說:

“林大人如此說,本官可就不明白了,戶部何事妨礙過工部,更何況若能降低銅料價格,我戶部怎能不知。”

“隆元十七年,我工部欲修建一百五十石煉爐,以擴大鐵料生產,而戶部未準,若是去年建成一百五十石煉爐,至明年底,鐵產可達六十至七十萬萬石。日後大可使用鋼鐵鑄炮,而無需用銅,而價錢卻只有銅價的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林大人,如今全國冶鐵年產二十四萬石,還不夠啊。十年前,二十年前,全國鐵產不過十二三萬石,如今五年翻了一倍還多,現在又要增至六七十萬石,工部用的了嗎!”

“施大人,去年孟津縣戶部也是看到了,若要生產更快更好更多,便只有多造機器,制造機器需得鐵料,沒有鐵料何來這些機械。

而且如今京畿各地鐵礦、煤礦大都得以改善,開采數量大幅增加,此前三年開采的量,如今只需八月便能完成,何等之快利,但京畿道卻鮮有銅礦,故而無法改善開采。

如能大量開采礦石,廣泛使用機械代以人力,不僅僅是鐵料價格逐年降低,銅價也會降低,屆時無論是銅材鑄炮,還是鋼材鑄炮都更為便宜。”

“林大人,你說得倒容易。銅料開采增加,銅錢也將變得一文不值。到時鐵價在大幅下跌,天下豈能受益。”

“當初鹽價最高時三百文一升,如今只需五分之一,卻也沒見鹽鐵司關門歇業,相反每年鹽利比以往更多,難道鹽價便宜了,百姓與朝廷就吃虧了?”

林毅賢據理力爭,鹽鐵司出身的桑勁川當即反駁說:

“林大人此言差矣,鹽是鹽,鐵是鐵,銅歸銅,銅幹系全國貨價,鐵關乎天下安寧,豈能輕動。”

這是技術、經濟發展,與現實需求的矛盾對立。

由於中原王朝歷來以銅鑄錢,因此銅的產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幣值。正如貴金屬產能,間接影響貴金屬與紙幣的匯價,其道理是一樣的。

如果黃金比水還多,想必也就不存在保值和儲備的價值,充其量是一種較為親民,且普遍的裝飾金屬,甚至是廣泛流通的硬幣,因為常態下不易生銹氧化。

而銅與銅錢的性質也一樣,當下,或者說古代受到開采、勘探、技術的制約,加之銅資源占比少,淺層地表銅資源相對更少,因此銅、錫、鉛的產出其實遠不能與近現代相比。

擱今天,哪怕是個小縣城的地條鋼小作坊,一年的產量也抵得上建國初,更何況是古代。

因此銅在中原王朝經濟體系中,占有極大經濟比重,尤其是貴金屬沒有成為主流貨幣時,銅資源具備有一定貴金屬的特性和價值。

如果銅被大量開采並冶煉,勢必導致幣值的貶值下挫,給經濟帶來嚴重災難。

當然,鑄幣權在官方手中,理論上可以通過控制鑄幣規模,實現貨幣供應的總量,但這是理論上。

一旦民間的銅料出現與銅錢價格的倒掛,經濟問題會迅速發酵。

假如一貫銅錢含有兩斤的銅,但是卻能買到四斤的純銅,看起來只是價格與貨品的關系,但問題是貨幣是沒有價值的,貨幣的價值在於便利貨物價值的交換,因此貨幣的交易,得到的是貨物的使用權價值。

如果能用兩斤銅買四斤銅,換個說法可能更直觀,如果用兩斤銅錢,能買八斤銅錢,這筆交易誰虧誰賺?

但這邏輯似乎是錯了,買一貫錢買四斤銅,買銅錢能劃等號?

對,在近現代,這個問題並不存在,但擱當下,就是嚴重問題。

因為鑄幣技術的門檻低,無法像紙幣那樣得到有效控制和監管,更要命在於,這年頭造反的成本和門檻也低,一旦被人用以謀反,朝廷的經濟將迅速崩潰。

尤其是軍閥割據時期,中央貨幣瓦解,各地軍閥頭目都有自己貨幣,而經濟的成功與否,除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貨幣的供應也決定了經濟的穩定。

一旦銅被限制,便能控制貨幣的發行,進而遏制了造反勢力。但如果銅不受控制,在當下等同於開啟了印鈔機。

而且這年頭想當皇帝,而有些心的,其實不在少數,但都受制於銅的門檻過高,經濟成本大,想造反的只能積蓄財力,很難自行鑄幣,一旦銅價大幅下挫,低過了銅錢,那就是鼓勵假幣。

安史之亂前,唐朝爆發的劣幣驅逐良幣危機,之所以能度過,其根本仍然是安祿山手中無銅,只能用含鉛、錫較高,但成本更低的劣幣,爭奪經濟主導權,最終是架不住唐玄宗錢多人善,給全民發福利。

而且當時安祿山是有鑄幣權的,所以能合理發行貨幣,已解決邊軍的軍費問題。

至於鐵產能,青銅後,農耕時代占所有工具的主流,因此是造反的重要工具,控制鐵,等同於控制造反的能力。

除此之外,鐵還是農耕時期控制經濟比重,和朝廷收入的重要經濟杠桿。

朝廷通過控制鐵和鹽的價格,能迅速從民間獲取暴利,但不同於鹽是消耗品,鐵器的消耗周期太長,戶部擔心一旦鐵價放開,價格迅速下跌,導致鐵價崩盤,最終引發兵器泛濫。

同時鐵也鑄錢,如南宋時期,北方經濟產業重鎮喪失殆盡,銅資源初期匱乏,年只能用鑄鐵錢流入市場交易,因此南宋中早期鐵錢占很大流通比例,而兩宋成功的冶金產業,提供了鐵錢大量發行的基礎。

因而冶鐵規模的擴張,仍然涉及鑄幣、國家安全,與消費市場習慣,產業原料結構性問題。

鐵不同於鹽,鹽的消費範圍較廣,需求量大,鐵在當下就是兵器、工具、農具三大樣,還不是消耗品,鋼鐵大量生產,是實惠了老百姓,但同時由於缺乏消耗和市場,也能因為價格暴跌崩盤。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