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修野史,算明賬
關燈
小
中
大
第407章 修野史,算明賬
約莫半個時辰後,典學孟呈宏進殿。
“臣孟呈宏參見陛下。”
“孟典學平身。”
“謝陛下。”
待等孟呈宏收起禮數,女帝收斂神色徐徐說:
“今日朕突有所想,想聽聽當年魏朝末年之事,孟典學鉆研魏史多年,想來應該難不倒孟典學。”
“都是臣分內之事,陛下過獎了,但不知陛下想聽魏朝末年哪一帝那一朝的舊事。”
“魏朝末帝,朕記得應是哀帝許世祿,許世祿與我朝太祖交兵長達十數年,朕聽聞,當年魏朝魯王、豫王、肇王、兗王,丞相王烈,工部尚書陸秋意、侍郎高銘,還有吏部、禮部多數官員最終都去向不明,可有此事?”
“回陛下,這等傳聞皆乃出自野史,臣也有所耳聞,我朝目前所載魏史乃恒帝時期所修,距魏滅約八十載,因此較為準確,其中並未有明確記載。”
正所謂歷史,都由勝利者書寫,歷代王朝皆如此,因此正史寫的東西,但凡涉及王朝臉面和皇室內情的內容,尤其是陰暗面,一般情況下都不見於正史,因此往往多見於野史。
由於歷代王朝開國早期致力於恢覆天下民生,修生養息積蓄國力,同時推翻前朝諸多內幕,親歷者大都健在,涉及較廣,因此太祖、聖祖時期不太會修編上代王朝的歷史,大都在孫子輩,從孫輩開始修,恒帝恰是從孫輩。
恒帝登基第一件事便是著手修魏史,一修就是十多年,最後修成距離魏滅八十年整,按說距離前朝八十年和距離前朝四百三十多年,肯定是距離八十年更準,沒誰敢說後來的比先來的更清楚之前發生的事。
但問題就在,恒帝時期修編的魏史中,關於末代皇帝許世祿及其他餘孽的記載,或是寫明了誅首,或是遁去山野蹤跡不明。換而言之說,跟沈雲卿反應的情況和野史對不上。
而野史的版本就多了去了,一說是許氏遁走了中南半島,來到了現在涅佛羅,也有說死在了深山老林裏,但就沒有一條說是遠渡重洋去開荒的。
孟呈宏簡明扼要說了一個多時辰,公孫蕓惠最終也沒能得到與沈雲卿秘奏吻合的丁點準確消息,就好像魏朝最後的那一撥人都人間蒸發了,最不可思議的是幾位封王,直接一筆帶過,或是死於山野或是死於非命,總而言之就是死了。
堂堂幾個王爺,拐跑了十幾萬人,和幾百艘海船,能都死了?
“孟典學,正史之外,坊間野史都有哪些傳聞?”
“回陛下,野史大都為民間百姓道聽途說不足為信,不過,關於魯王、豫王、肇王、兗王等人最終去向,坊間的傳聞說法極多,有說去了南洲百夷,有說去了雲滇,也有說去了西域塞外,諸多說法自相矛盾無法相互驗證。”
此時女帝著實有些惱火,口氣頗為不悅說:
“那可有說涉海去了遠方自立為王的?”
“呃……沒有。以當時情況來看,似乎並無此種可能。”
“哦,這是為何?”
“據臣所知,許世祿長江一戰,其水軍盡數覆沒,故而要出海,似乎不太可能。”
聽到這裏,女帝與歐陽羽目光交錯,下刻繼續又說:
“正史也好,野史也罷,都是前朝留給後朝的教訓。今日起,由孟典學主持修編本朝之前各朝野史,先修魏朝末代史。”
“陛下,修史關系重大,尤其是野史,大都已經不可考,而且修史應由史館過問,還應禮部、吏部派員參與,恐非太學所能勝任。”
“史館”是岐帝國專司修編歷史的機構,也負責管理史官。當下由於沒有翰林院,因此修編史料有禮部、吏部和史館三方共同主持。
而野史這種事情正如孟呈宏所言,年代久遠已經不可考,而且歷朝歷代只有官方修正史的說法,斷沒有官方修野史的。
當然,近現代那就另說了,近現代甚至能給五千年前修野史,尤其是國外機構給中國修的一萬年前野史,比中國國內考古成果還驚人。
即便是修野史,民間閑得慌的個人修野史,官方修野史,哪怕是本朝修前朝野史,都太敏感,因為有些毛病都是人性的通病,野史之所以是野史,就是因為不好明說。
因此野史修著修著,就可能修到現任的頭上,變成捕風捉影,影射當今聖上,要是發展出文字獄來,那是還要了不得。
因此歷朝歷代修的正史中缺失的部分,以及前後自相矛盾的地方,都是因為歷史這個大邏輯下,為了掩蓋陰暗面,沒法兒自圓其說產生的邏輯障礙。
所以歷朝歷代很少修野史,就因為有些事情不可名狀。
孟呈宏拒絕牽頭修野史,女帝轉而改換策略,她說:
“那就先由孟典學自行先修編,一應支用與隨員由內司府支出,先修魏末史。”
“臣領旨。”
不能興師動眾修,不意味著不能變著法兒的繞過制度辦事,人還能給規矩憋死嘍?
待等孟呈宏退走,女帝起身負手背後,來回踱了幾步突然又是停下,耐人尋味說道:
“當年之事,朕總覺得另有緣由。”
“奴婢也以為此事蹊蹺,想來海郡王與鴻臚寺隨行官吏不會有誤,那便是當年太祖時期有所隱瞞。而且太祖竟能容忍此事,想來其中定有為人不知的重大秘密。”
“嗯。歐陽,即刻令人去查當年史料與所有庫檔。”
“是。”
當晚,林毅賢出宮後第一時間先去了外甥周晟王府,說起孟呈宏之事。
“母後怎突然想起魏末帝之事。”
“聖心難測,我朝開國至今歷四百三十餘年,魏朝開國至國滅,國祚兩百八十五年,我朝乃歷代王朝之最,恐是如今局勢波詭雲譎,已有亡國之兆,故而陛下突然詢問此事還不加掩蓋,顯然是想給文武百官以告誡,莫要步前朝後塵。”
“如今南征順利,沈雲卿半年之內三戰三捷,國威大振,據從戶部打探的消息,今年歲入比之去年竟還要多七十萬貫,這還是今年幾番用兵之下的財稅增額,倘若無戰事,財稅還有增長餘地。”
“嗯,這也確實有些奇怪。凡戰火一起,無不是民不聊生,若是速戰,朝廷打的都是多年積攢的錢糧,若是曠日持久,必會天下征稅,如今朝廷不僅未征,還有所減免,稅賦不減反增,確實有些弄不明白。
此事不妨去找海通公主,也許能有些眉目。”
“舅舅的意思是,讓雪琳去問歐陽大人?”
“嗯,戶部是本糊塗賬,他們自個兒未必說得清楚。倒是金戔寺那邊,與戶部大不一樣,沈雲卿之法在於養民,民有餘力才會多納稅賦,無餘力,就是榨幹了,也不能有這麽多。
另外,高鴻那裏我讓張大人去信多次,從高鴻來函所述,江南與江淮的情勢極為喜人,兩江稅賦算不得重,但也算不得輕,當地百姓已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民情比之十年前好轉數倍,由此來看,沈雲卿治國還是有其獨到之處。”
按沈雲卿的預計,今年國庫歲入應該比去年增長一百萬至一百五十萬貫,至一千七百萬貫收入,新增稅收的主要來源是農業增產、手工業擴張、商業發展,其中農業增產影響排最後。
而受益於岐帝國的稅賦形式,確切的說,歷代中原王朝的稅收形式與岐帝國大同小異,實行現貨與現金雙規稅收制度。
既納稅人的繳稅分為實物與現金兩塊,糧食、布匹是實物繳稅的兩大塊,現金以銅錢為主,實行雙規征稅制度。
由於過去數年減稅的主要群體農業領域,減稅之下,無論現金稅收,還是實物稅收都應該減少,然卻不減反增。
究其原因,得益於高產種與田間精耕細作管理帶來的增產,抵消了減稅帶來的稅收減少,虎屯營屯田與高粱鹽堿地政策加持下,朝廷在農業領域的減稅,非但沒有減少收入,實際上還在大幅增加。
工部技術升級,使得朝廷官辦織坊效率提高,而孟津縣的棉紗產量受益於蒸汽紡紗機,棉紗供應急速攀升,令官辦的織布坊產量大幅增加,質量還上了一個當次,由此減少了實物繳稅的需求。
同時大量廉價優質棉紗在京畿道、關中道、河南道迅速上市,進一步降低了以農務自紡的小農經濟成本,農戶婦女自紡的布料價格下降,而工部同時下放朝廷織坊淘汰的織機技術,大量進入民間。
為維持民間的價格穩定,讓利於民,朝廷得益於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跌,通過提高售價,達到朝廷出貨價格比民間高,但質量優於民間,形成朝廷布匹質優價格略高,民間布匹品質略低,但價格相對也低一些的格局,形成高中低消費市場。
農業技術與手工技術進步帶來的效率增加,朝廷減少征稅的同時,稅收不減反增,是因為基本盤做大,基數增長,即便稅賦比例有所下降,但基數增長速率高於減稅,稅收不減反增是必然結果。
而真正占新創收入的部分是手工業與商業,手工業又分中小手工業擴張,與農業轉移兩塊。
工部技術升級帶來兩個直接結果,其一是官辦工坊的生產效率增加,朝廷國營企業產出提高,彌補了稅收對民間的依賴。
其二是朝廷工坊技術升級,此前朝廷掌握的技術勢必得要向下轉移給民間,民間也能因此受惠。
同時中小手工業借助金戔寺貸款與朝廷轉移次級技術,規模得以迅速擴張,完成生產資料與資金的積累。
而農業轉移是以農民完成原始小農積累,通過金戔寺貸款,利用土地資源與自身技術,從單純種植轉變為半加工生產。
手工業作為早期工業的雛形,其產出的效率、利潤遠比農業高得多,中小行業增多,必然稅賦的增加。
而且,這還是在沒有打擊貪汙腐敗的情況下,實現的歲入增長,實際的增長產值要高得多。
手工業發展,農業產值大幅增加,老百姓手裏有了錢,才會消費,消費增加,產能消耗,進一步刺激生產擴張,進而良性循環,促使商業與區域貿易繁榮。
同時金戔寺不遺餘力利開拓商業渠道,盡可能打通市場信息壁壘,向各地市場提供更為準確的供需信息,通過一定程度的的調控市場,重配資源,令市場始終處於合理動態流動,而非一潭死水。
此外還有三塊收入並未計入戶部歲入中,對經濟影響同樣舉足輕重,其一是皇帝的內司府。
皇帝內司府,基本在男帝時期都是虧空項目,但凡女帝,都有內司府變成企業小金庫的特殊現象。
多半能上位稱帝的女人心計都不是一般的深,需要花錢的地方往往比男人都多,加之女人都有攢錢的習慣,女帝時期的內司府的性質,往往以收支平衡為主要經營目的
到了公孫蕓惠這一帝,內司府已經不是小金庫,而是大金庫,高粱、曬鹽、金戔寺三稅都由內司府直管,僅此三項收入,就抵得上一兩個省,此外玻璃、珍珠帶來的貴金屬收入,不比國庫給的少。
其二是皇室成員產業,這一塊既不上稅,也不查賬,沒人清楚家底有多厚。
其三,沈雲卿雖貴為郡王,但他這個郡王卻是例外,沈家在孟津的產業不單單是交稅問題,而是一應收入都得與內司府拆賬,誰讓是皇帝罩著的生意,真以為特權是這麽好用的?不給點辛苦費,那也說不過去。
三塊經濟黑洞盡管不計入國庫歲入,但實際上卻參與經濟運作,由此直接產生的直接效應與邊際效應,都作用於經濟環節中,因此朝廷的實際收入應該超過兩千一百萬貫。
按計劃,隆元二十一年開始,國庫賬面歲入將進入增長高峰期,金戔寺的宏觀調控,與微觀資源配置效果逐漸顯現,至隆元二十五年,歲入增長至兩千八百萬貫,比去年增加一千萬貫有餘。
如能打擊官僚貪腐,重塑稅法,規範皇室產業,增長空間還將進一步增加,但前提是國家基本平穩。
去年先是討伐周照寧,後是南征,全國動員,緊接著木可烈汗駕崩,朝廷賠了一大現貨用於安撫忽喇各部,然後周照寧伸手要援助,雲藏伸手要援助,西南諸部來哭窮,幾番一伸手,消耗都是國力,去年的增長也就大打折扣。
明年若不能結束南征,明年的戰爭消耗將徹底抵消經濟增長與國庫收入,後年開始,朝廷在不擴大征稅情況下,歲入將持續減少萎縮。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約莫半個時辰後,典學孟呈宏進殿。
“臣孟呈宏參見陛下。”
“孟典學平身。”
“謝陛下。”
待等孟呈宏收起禮數,女帝收斂神色徐徐說:
“今日朕突有所想,想聽聽當年魏朝末年之事,孟典學鉆研魏史多年,想來應該難不倒孟典學。”
“都是臣分內之事,陛下過獎了,但不知陛下想聽魏朝末年哪一帝那一朝的舊事。”
“魏朝末帝,朕記得應是哀帝許世祿,許世祿與我朝太祖交兵長達十數年,朕聽聞,當年魏朝魯王、豫王、肇王、兗王,丞相王烈,工部尚書陸秋意、侍郎高銘,還有吏部、禮部多數官員最終都去向不明,可有此事?”
“回陛下,這等傳聞皆乃出自野史,臣也有所耳聞,我朝目前所載魏史乃恒帝時期所修,距魏滅約八十載,因此較為準確,其中並未有明確記載。”
正所謂歷史,都由勝利者書寫,歷代王朝皆如此,因此正史寫的東西,但凡涉及王朝臉面和皇室內情的內容,尤其是陰暗面,一般情況下都不見於正史,因此往往多見於野史。
由於歷代王朝開國早期致力於恢覆天下民生,修生養息積蓄國力,同時推翻前朝諸多內幕,親歷者大都健在,涉及較廣,因此太祖、聖祖時期不太會修編上代王朝的歷史,大都在孫子輩,從孫輩開始修,恒帝恰是從孫輩。
恒帝登基第一件事便是著手修魏史,一修就是十多年,最後修成距離魏滅八十年整,按說距離前朝八十年和距離前朝四百三十多年,肯定是距離八十年更準,沒誰敢說後來的比先來的更清楚之前發生的事。
但問題就在,恒帝時期修編的魏史中,關於末代皇帝許世祿及其他餘孽的記載,或是寫明了誅首,或是遁去山野蹤跡不明。換而言之說,跟沈雲卿反應的情況和野史對不上。
而野史的版本就多了去了,一說是許氏遁走了中南半島,來到了現在涅佛羅,也有說死在了深山老林裏,但就沒有一條說是遠渡重洋去開荒的。
孟呈宏簡明扼要說了一個多時辰,公孫蕓惠最終也沒能得到與沈雲卿秘奏吻合的丁點準確消息,就好像魏朝最後的那一撥人都人間蒸發了,最不可思議的是幾位封王,直接一筆帶過,或是死於山野或是死於非命,總而言之就是死了。
堂堂幾個王爺,拐跑了十幾萬人,和幾百艘海船,能都死了?
“孟典學,正史之外,坊間野史都有哪些傳聞?”
“回陛下,野史大都為民間百姓道聽途說不足為信,不過,關於魯王、豫王、肇王、兗王等人最終去向,坊間的傳聞說法極多,有說去了南洲百夷,有說去了雲滇,也有說去了西域塞外,諸多說法自相矛盾無法相互驗證。”
此時女帝著實有些惱火,口氣頗為不悅說:
“那可有說涉海去了遠方自立為王的?”
“呃……沒有。以當時情況來看,似乎並無此種可能。”
“哦,這是為何?”
“據臣所知,許世祿長江一戰,其水軍盡數覆沒,故而要出海,似乎不太可能。”
聽到這裏,女帝與歐陽羽目光交錯,下刻繼續又說:
“正史也好,野史也罷,都是前朝留給後朝的教訓。今日起,由孟典學主持修編本朝之前各朝野史,先修魏朝末代史。”
“陛下,修史關系重大,尤其是野史,大都已經不可考,而且修史應由史館過問,還應禮部、吏部派員參與,恐非太學所能勝任。”
“史館”是岐帝國專司修編歷史的機構,也負責管理史官。當下由於沒有翰林院,因此修編史料有禮部、吏部和史館三方共同主持。
而野史這種事情正如孟呈宏所言,年代久遠已經不可考,而且歷朝歷代只有官方修正史的說法,斷沒有官方修野史的。
當然,近現代那就另說了,近現代甚至能給五千年前修野史,尤其是國外機構給中國修的一萬年前野史,比中國國內考古成果還驚人。
即便是修野史,民間閑得慌的個人修野史,官方修野史,哪怕是本朝修前朝野史,都太敏感,因為有些毛病都是人性的通病,野史之所以是野史,就是因為不好明說。
因此野史修著修著,就可能修到現任的頭上,變成捕風捉影,影射當今聖上,要是發展出文字獄來,那是還要了不得。
因此歷朝歷代修的正史中缺失的部分,以及前後自相矛盾的地方,都是因為歷史這個大邏輯下,為了掩蓋陰暗面,沒法兒自圓其說產生的邏輯障礙。
所以歷朝歷代很少修野史,就因為有些事情不可名狀。
孟呈宏拒絕牽頭修野史,女帝轉而改換策略,她說:
“那就先由孟典學自行先修編,一應支用與隨員由內司府支出,先修魏末史。”
“臣領旨。”
不能興師動眾修,不意味著不能變著法兒的繞過制度辦事,人還能給規矩憋死嘍?
待等孟呈宏退走,女帝起身負手背後,來回踱了幾步突然又是停下,耐人尋味說道:
“當年之事,朕總覺得另有緣由。”
“奴婢也以為此事蹊蹺,想來海郡王與鴻臚寺隨行官吏不會有誤,那便是當年太祖時期有所隱瞞。而且太祖竟能容忍此事,想來其中定有為人不知的重大秘密。”
“嗯。歐陽,即刻令人去查當年史料與所有庫檔。”
“是。”
當晚,林毅賢出宮後第一時間先去了外甥周晟王府,說起孟呈宏之事。
“母後怎突然想起魏末帝之事。”
“聖心難測,我朝開國至今歷四百三十餘年,魏朝開國至國滅,國祚兩百八十五年,我朝乃歷代王朝之最,恐是如今局勢波詭雲譎,已有亡國之兆,故而陛下突然詢問此事還不加掩蓋,顯然是想給文武百官以告誡,莫要步前朝後塵。”
“如今南征順利,沈雲卿半年之內三戰三捷,國威大振,據從戶部打探的消息,今年歲入比之去年竟還要多七十萬貫,這還是今年幾番用兵之下的財稅增額,倘若無戰事,財稅還有增長餘地。”
“嗯,這也確實有些奇怪。凡戰火一起,無不是民不聊生,若是速戰,朝廷打的都是多年積攢的錢糧,若是曠日持久,必會天下征稅,如今朝廷不僅未征,還有所減免,稅賦不減反增,確實有些弄不明白。
此事不妨去找海通公主,也許能有些眉目。”
“舅舅的意思是,讓雪琳去問歐陽大人?”
“嗯,戶部是本糊塗賬,他們自個兒未必說得清楚。倒是金戔寺那邊,與戶部大不一樣,沈雲卿之法在於養民,民有餘力才會多納稅賦,無餘力,就是榨幹了,也不能有這麽多。
另外,高鴻那裏我讓張大人去信多次,從高鴻來函所述,江南與江淮的情勢極為喜人,兩江稅賦算不得重,但也算不得輕,當地百姓已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民情比之十年前好轉數倍,由此來看,沈雲卿治國還是有其獨到之處。”
按沈雲卿的預計,今年國庫歲入應該比去年增長一百萬至一百五十萬貫,至一千七百萬貫收入,新增稅收的主要來源是農業增產、手工業擴張、商業發展,其中農業增產影響排最後。
而受益於岐帝國的稅賦形式,確切的說,歷代中原王朝的稅收形式與岐帝國大同小異,實行現貨與現金雙規稅收制度。
既納稅人的繳稅分為實物與現金兩塊,糧食、布匹是實物繳稅的兩大塊,現金以銅錢為主,實行雙規征稅制度。
由於過去數年減稅的主要群體農業領域,減稅之下,無論現金稅收,還是實物稅收都應該減少,然卻不減反增。
究其原因,得益於高產種與田間精耕細作管理帶來的增產,抵消了減稅帶來的稅收減少,虎屯營屯田與高粱鹽堿地政策加持下,朝廷在農業領域的減稅,非但沒有減少收入,實際上還在大幅增加。
工部技術升級,使得朝廷官辦織坊效率提高,而孟津縣的棉紗產量受益於蒸汽紡紗機,棉紗供應急速攀升,令官辦的織布坊產量大幅增加,質量還上了一個當次,由此減少了實物繳稅的需求。
同時大量廉價優質棉紗在京畿道、關中道、河南道迅速上市,進一步降低了以農務自紡的小農經濟成本,農戶婦女自紡的布料價格下降,而工部同時下放朝廷織坊淘汰的織機技術,大量進入民間。
為維持民間的價格穩定,讓利於民,朝廷得益於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跌,通過提高售價,達到朝廷出貨價格比民間高,但質量優於民間,形成朝廷布匹質優價格略高,民間布匹品質略低,但價格相對也低一些的格局,形成高中低消費市場。
農業技術與手工技術進步帶來的效率增加,朝廷減少征稅的同時,稅收不減反增,是因為基本盤做大,基數增長,即便稅賦比例有所下降,但基數增長速率高於減稅,稅收不減反增是必然結果。
而真正占新創收入的部分是手工業與商業,手工業又分中小手工業擴張,與農業轉移兩塊。
工部技術升級帶來兩個直接結果,其一是官辦工坊的生產效率增加,朝廷國營企業產出提高,彌補了稅收對民間的依賴。
其二是朝廷工坊技術升級,此前朝廷掌握的技術勢必得要向下轉移給民間,民間也能因此受惠。
同時中小手工業借助金戔寺貸款與朝廷轉移次級技術,規模得以迅速擴張,完成生產資料與資金的積累。
而農業轉移是以農民完成原始小農積累,通過金戔寺貸款,利用土地資源與自身技術,從單純種植轉變為半加工生產。
手工業作為早期工業的雛形,其產出的效率、利潤遠比農業高得多,中小行業增多,必然稅賦的增加。
而且,這還是在沒有打擊貪汙腐敗的情況下,實現的歲入增長,實際的增長產值要高得多。
手工業發展,農業產值大幅增加,老百姓手裏有了錢,才會消費,消費增加,產能消耗,進一步刺激生產擴張,進而良性循環,促使商業與區域貿易繁榮。
同時金戔寺不遺餘力利開拓商業渠道,盡可能打通市場信息壁壘,向各地市場提供更為準確的供需信息,通過一定程度的的調控市場,重配資源,令市場始終處於合理動態流動,而非一潭死水。
此外還有三塊收入並未計入戶部歲入中,對經濟影響同樣舉足輕重,其一是皇帝的內司府。
皇帝內司府,基本在男帝時期都是虧空項目,但凡女帝,都有內司府變成企業小金庫的特殊現象。
多半能上位稱帝的女人心計都不是一般的深,需要花錢的地方往往比男人都多,加之女人都有攢錢的習慣,女帝時期的內司府的性質,往往以收支平衡為主要經營目的
到了公孫蕓惠這一帝,內司府已經不是小金庫,而是大金庫,高粱、曬鹽、金戔寺三稅都由內司府直管,僅此三項收入,就抵得上一兩個省,此外玻璃、珍珠帶來的貴金屬收入,不比國庫給的少。
其二是皇室成員產業,這一塊既不上稅,也不查賬,沒人清楚家底有多厚。
其三,沈雲卿雖貴為郡王,但他這個郡王卻是例外,沈家在孟津的產業不單單是交稅問題,而是一應收入都得與內司府拆賬,誰讓是皇帝罩著的生意,真以為特權是這麽好用的?不給點辛苦費,那也說不過去。
三塊經濟黑洞盡管不計入國庫歲入,但實際上卻參與經濟運作,由此直接產生的直接效應與邊際效應,都作用於經濟環節中,因此朝廷的實際收入應該超過兩千一百萬貫。
按計劃,隆元二十一年開始,國庫賬面歲入將進入增長高峰期,金戔寺的宏觀調控,與微觀資源配置效果逐漸顯現,至隆元二十五年,歲入增長至兩千八百萬貫,比去年增加一千萬貫有餘。
如能打擊官僚貪腐,重塑稅法,規範皇室產業,增長空間還將進一步增加,但前提是國家基本平穩。
去年先是討伐周照寧,後是南征,全國動員,緊接著木可烈汗駕崩,朝廷賠了一大現貨用於安撫忽喇各部,然後周照寧伸手要援助,雲藏伸手要援助,西南諸部來哭窮,幾番一伸手,消耗都是國力,去年的增長也就大打折扣。
明年若不能結束南征,明年的戰爭消耗將徹底抵消經濟增長與國庫收入,後年開始,朝廷在不擴大征稅情況下,歲入將持續減少萎縮。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