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前朝餘孽(2)
關燈
小
中
大
第371章 前朝餘孽(2)
片刻後,馬文修來到帳中,詳情已從歐陽龍菲口中得知,但馬文修似乎了解的更多,因為他是南方人。
“馬總管對魏朝餘孽之事了解幾何?”
“說多也不多,說少也有些話可說。”
“哦,此話怎講?”
“本將早年長期駐守廣州,對嶺南的往事倒是有些了解,嶺南各地一直有所傳言,當年魏朝末代君王許世祿兵敗南逃後,長江天險被太祖率兵攻破,自知無望久存的許世祿,便開始做最壞打算,其中就有傳言,許世祿在長江天險失守之後,調集了所有船只南下廣州,為日後逃往海外而備。”
“然後呢,真能逃走?可據本王所致,許世祿最後是自刎死在廣州行轅的。”
“不錯,但是魯王、豫王、肇王、兗王等人最終下落不明,丞相王烈,工部尚書陸秋意、侍郎高銘,還有吏部、禮部多數官員最終都去向不明。更重要的是,當年的水軍大都督陳雄,隨同大量船只也最終不翼而飛。
平定嶺南前後攻殺足有七八年之久,按說男丁損失巨大,但戰後清查丁口,竟發現當地在籍的三十歲之下女丁,連同少女、女嬰在內,少了七萬之多,但同時從北方南逃嶺南的人丁也不在少數,因此到底少了多少並不好說。
平定交趾後,也發現當地女丁有所減少,南逃的工匠、小朝廷大都不知蹤跡。若是都死於戰亂、饑荒、疾病,也不應比男丁更多,現在來看,應該是平定嶺南與交趾的十三年中,陸續逃亡了海外。”
“嘶……這倒是新鮮吶,自古只有保男丁一說,還從沒有保女丁的說法。但是女丁能生養,男丁卻不能!見鬼了,是十幾萬女丁與數萬男丁逃出帝國四百餘年,縱然因海上翻覆,海外水土不服死亡了一些,可四百餘年間,十幾萬人要生息繁衍多少人!”
岐帝國的前身是魏朝,魏朝的滅亡原因較為簡單,軍隊要求漲工資,皇帝不同意,導致嘩變,進而蔓延至全天下。
之所以不同意軍隊漲工資,是因為軍隊已經形成軍閥,尾大不掉,漲工資實際上是變相的讓渡財政權,最終的結果仍然是軍人集團控制政權,皇帝的橡皮圖章,隨時可能易主,因此結果都一樣,只不過矛盾提前爆發了。
這也導致了岐帝國建立後,依賴於文官集團和資本集團對政權的控制,同時因為北方的特殊外部環境,以及岐帝國太祖,本身就是軍人集團性質,導致既未發生宋朝的杯酒釋兵權,極端重文抑武,也沒有走上軍人集團道路,因為庫兀圖族和當時北方的現實威脅,決定了現實政治基礎。
但為抑制軍人集團的威脅,由太祖皇帝為首的軍人集團,建立了大禁軍與番軍制度,番軍將由各道兵丁組建千人府,再由不同道的千人府,組建番軍,形成番軍當中有天南地北的兵員和將領,不易形成窩軍。
同時以皇帝禁軍為精銳骨幹,從全軍每年抽選老卒,實行制度化輪替,輪替的禁軍兵卒和將官,下到地方州郡出任縣尉甚、司馬,乃至州兵的基層武官,也下到軍中出任中級武官,形成了禁軍監視與制衡番軍,皇帝控制州兵的局面,實際上始終被皇帝嚴密監控。
此外戶部的資本化,也加劇了軍隊與文官集團的矛盾,並長期壓制兵部的作用,致使兵部處於中立狀態。
所以現在的帝國體制,很大程度上吸取了前朝的教訓,但也帶來了資本綁架政治的弊端。
魏朝本質上不弱,人口鼎盛時期也達到了四千多萬,其不是敗在政治、經濟和軍事失敗,而是敗在過於軍事化,讓軍隊權重過大。
而岐帝國的航海技術繼承於魏朝,因此四百多年前的魏朝航海技術於今天大致一致,除了船不夠大,基本沒有海上航行的困難。
而且魏朝實行對外開禁政策,其海船數量規模很大,船不夠大,用量來湊,十多年間轉移十數萬人口遠赴海外不是沒有可能,而且很可能不止十數萬。
巴拉望島地處熱帶,風景旖旎,雖然說不上氣候宜人,但絕對適合農業耕作,一年能收三四季的稻米。
於是問題就來了,這十幾萬人逃到巴拉望島,即便當初有因為還難、疾病、意外死亡,生息繁衍至今,得有多少人。
一個巴拉望島必然是容不下這麽多人,而周邊的島嶼又沒有確切的消息,在沈雲卿看來,前朝的餘孽就只能向遠離中原大陸的方向發展,才會更安全,不排除巴拉望島東南的乃班島、內格羅斯、宿務、棉蘭老、加裏曼丹東南,都有魏朝餘孽的蹤跡,甚至更遠。
組織安排逃亡的人也聰明絕頂,帶走了能生育的女人。因為只有女人才能生孩子,而男人卻不能。
十幾萬女人數萬男丁,以一男二女計,三口人平均生養六個孩子,以巴拉望島的氣候條件足以養活,二十年就能增加人口七倍,三十五年人口逾兩百萬綽綽有餘。
盡管是理論上的人均配給,但人口二十年增加三倍沒有問題。
哪怕因為急病與自然條件惡劣人口死亡率高,但只要生育率遠高於死亡率,人口的繁殖基數就能不斷增加。
此外當年一同消失的還有工部、吏部、太醫院的附屬工匠、太醫、生員數千人下落不明,他們的價值遠比普通人高得多,魏朝文明流亡海外,其文明繼續延續的機會極大。
有鑒於還可能收編當地的土著,魏朝餘孽逃到海外修生養息數十年,極有可能向南擴張發展。
唯一讓沈雲卿費解的是,這四百多年間縱然因為地理隔絕帶來消息的阻隔,但巴拉望島並不是太平洋上的小島,周圍有邦國,雖然這些邦國的航海技術並不發達,可能無法抵達,也不在岐帝國的海上航線之內,但是要說一點消息都沒有,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首先魏朝的航海技術在當時相當發達,其隨行攜帶的大量海船,不可能沒有一點海洋活動的行為,其只要出海,就必須與周圍交流往來。
其二,不可能保證所有流亡的個人,不會背叛集體與中原取得聯絡。
其三,這十幾萬人雖然是分由十多年分批送出海,但巴拉望島有土著,遍布雨林,開發和地方土著的沖突怎麽解決。
最後,現在的魏朝餘孽究竟發展到了何種程度,竟然隔著個南海,能四百多年沒有一點消息,那魏朝是否還在關註岐帝國。或者說,他們一直躲在角落裏窺探岐帝國。
“馬總管,您在嶺南、東嶺兩地多年,難道就一點跡象也不曾有?”
“確實極為奇怪,本將任職期間沒有任何消息。眼下此事尚不能確定,本將建議,應該即刻派遣戰船巡視此地,確定是否為前朝遺民,同時盡快稟報朝廷。”
“也好,此事孤盡快安排。另外,最近城中跡象表明,反間之計已起作用,本王建議擇機給以顏色,促其內部生變。”
“嗯,本將即刻準備。”
反間計不可能坐等形勢變化,反間計的第一要義是疑中之疑,第二要義是得讓離間的受害,讓反間的目標感到威脅,因此既需要內因調撥離間,同時需要外部力量拉偏架,光靠一張嘴皮子,就反間,現實案例還真不多。
所有的廣義力量轉移,都以一切形勢的利益的改變而轉移,當內因無法轉移更多力量使之失衡,就必須通過外力改變這一內在力量對比。
之後沈雲卿、馬文修二人陸續陸續召見了同行船員與鴻臚寺官員,並做詳細記錄,呈送神都。
稍晚時,沈雲卿散步在外,眉頭緊鎖心事重重,歐陽龍菲看出端倪小心說道:
“郡王是擔心魏朝遺民?”
“也不完全是,以陛下的心胸,以我朝目前之國力,均不會出兵討伐,所以我並不擔心魏朝遺民。”
“那郡王為何如此憂心?”
“是有些奇怪,偌大的一支遺民,藏在我朝眼皮底下四百餘年未有消息,想來實在奇怪,當年太祖就沒有派兵出海尋找嗎?”
“說來也奇怪,發現此事後,曾有人上書派兵出海搜剿,但太祖未準,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而且當年百廢待興,也無力出海。”
“那也說不通,太祖時期國力貧弱情有可原,但聖祖時期國力大有好轉,也才時過三十多年,也不曾派兵搜尋,不免有些說不通。”
說道此處,沈雲卿突然瞳孔一凝猛然停下腳步,歐陽龍菲頓有些詫異,不知何意遂問:
“郡王?”
“我想……也許有一個解釋能說得通?”
“郡王何意?”
“歐陽大人,你說有無可能,是太祖有意放走了魏朝皇室?”
“可自古最大忌諱便是斬草不除根,郡王怎會有此想法?”
“不,不是沒有可能。魏朝並非因為民不聊生而亡國,魏朝亡國時,天下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倉儲豐足財政充沛,若非魏軍尾大不掉篡權奪位,絕不會一夜分崩離析。”
“可太祖放走前朝皇室,就不怕其有朝一日在起反幟?”
“這就不好說了,恐怕只有從《魏史》與《太祖實錄》去找答案了,我想當年之事,定有隱情。”
除非岐太祖擡手放過魏朝皇室,否則絕無被其逃走,還不派兵搜索的道理。
歷史大局之中看未來,如同行走在迷霧中,你不知明日會是何種面貌。
而今人再看歷史,抽絲剝繭掀開的面紗也許只是冰山一角,歷代王朝總有自己的秘密,岐帝國的建立一樣充滿了尚未解開的答案。
戶部的資本化,除了特殊歷史背景下的動力,其有太多不符合中國歷史皇權和文化思想的元素,現在又出了前朝遺民,這個帝國,有著太多讓人無法理解的秘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片刻後,馬文修來到帳中,詳情已從歐陽龍菲口中得知,但馬文修似乎了解的更多,因為他是南方人。
“馬總管對魏朝餘孽之事了解幾何?”
“說多也不多,說少也有些話可說。”
“哦,此話怎講?”
“本將早年長期駐守廣州,對嶺南的往事倒是有些了解,嶺南各地一直有所傳言,當年魏朝末代君王許世祿兵敗南逃後,長江天險被太祖率兵攻破,自知無望久存的許世祿,便開始做最壞打算,其中就有傳言,許世祿在長江天險失守之後,調集了所有船只南下廣州,為日後逃往海外而備。”
“然後呢,真能逃走?可據本王所致,許世祿最後是自刎死在廣州行轅的。”
“不錯,但是魯王、豫王、肇王、兗王等人最終下落不明,丞相王烈,工部尚書陸秋意、侍郎高銘,還有吏部、禮部多數官員最終都去向不明。更重要的是,當年的水軍大都督陳雄,隨同大量船只也最終不翼而飛。
平定嶺南前後攻殺足有七八年之久,按說男丁損失巨大,但戰後清查丁口,竟發現當地在籍的三十歲之下女丁,連同少女、女嬰在內,少了七萬之多,但同時從北方南逃嶺南的人丁也不在少數,因此到底少了多少並不好說。
平定交趾後,也發現當地女丁有所減少,南逃的工匠、小朝廷大都不知蹤跡。若是都死於戰亂、饑荒、疾病,也不應比男丁更多,現在來看,應該是平定嶺南與交趾的十三年中,陸續逃亡了海外。”
“嘶……這倒是新鮮吶,自古只有保男丁一說,還從沒有保女丁的說法。但是女丁能生養,男丁卻不能!見鬼了,是十幾萬女丁與數萬男丁逃出帝國四百餘年,縱然因海上翻覆,海外水土不服死亡了一些,可四百餘年間,十幾萬人要生息繁衍多少人!”
岐帝國的前身是魏朝,魏朝的滅亡原因較為簡單,軍隊要求漲工資,皇帝不同意,導致嘩變,進而蔓延至全天下。
之所以不同意軍隊漲工資,是因為軍隊已經形成軍閥,尾大不掉,漲工資實際上是變相的讓渡財政權,最終的結果仍然是軍人集團控制政權,皇帝的橡皮圖章,隨時可能易主,因此結果都一樣,只不過矛盾提前爆發了。
這也導致了岐帝國建立後,依賴於文官集團和資本集團對政權的控制,同時因為北方的特殊外部環境,以及岐帝國太祖,本身就是軍人集團性質,導致既未發生宋朝的杯酒釋兵權,極端重文抑武,也沒有走上軍人集團道路,因為庫兀圖族和當時北方的現實威脅,決定了現實政治基礎。
但為抑制軍人集團的威脅,由太祖皇帝為首的軍人集團,建立了大禁軍與番軍制度,番軍將由各道兵丁組建千人府,再由不同道的千人府,組建番軍,形成番軍當中有天南地北的兵員和將領,不易形成窩軍。
同時以皇帝禁軍為精銳骨幹,從全軍每年抽選老卒,實行制度化輪替,輪替的禁軍兵卒和將官,下到地方州郡出任縣尉甚、司馬,乃至州兵的基層武官,也下到軍中出任中級武官,形成了禁軍監視與制衡番軍,皇帝控制州兵的局面,實際上始終被皇帝嚴密監控。
此外戶部的資本化,也加劇了軍隊與文官集團的矛盾,並長期壓制兵部的作用,致使兵部處於中立狀態。
所以現在的帝國體制,很大程度上吸取了前朝的教訓,但也帶來了資本綁架政治的弊端。
魏朝本質上不弱,人口鼎盛時期也達到了四千多萬,其不是敗在政治、經濟和軍事失敗,而是敗在過於軍事化,讓軍隊權重過大。
而岐帝國的航海技術繼承於魏朝,因此四百多年前的魏朝航海技術於今天大致一致,除了船不夠大,基本沒有海上航行的困難。
而且魏朝實行對外開禁政策,其海船數量規模很大,船不夠大,用量來湊,十多年間轉移十數萬人口遠赴海外不是沒有可能,而且很可能不止十數萬。
巴拉望島地處熱帶,風景旖旎,雖然說不上氣候宜人,但絕對適合農業耕作,一年能收三四季的稻米。
於是問題就來了,這十幾萬人逃到巴拉望島,即便當初有因為還難、疾病、意外死亡,生息繁衍至今,得有多少人。
一個巴拉望島必然是容不下這麽多人,而周邊的島嶼又沒有確切的消息,在沈雲卿看來,前朝的餘孽就只能向遠離中原大陸的方向發展,才會更安全,不排除巴拉望島東南的乃班島、內格羅斯、宿務、棉蘭老、加裏曼丹東南,都有魏朝餘孽的蹤跡,甚至更遠。
組織安排逃亡的人也聰明絕頂,帶走了能生育的女人。因為只有女人才能生孩子,而男人卻不能。
十幾萬女人數萬男丁,以一男二女計,三口人平均生養六個孩子,以巴拉望島的氣候條件足以養活,二十年就能增加人口七倍,三十五年人口逾兩百萬綽綽有餘。
盡管是理論上的人均配給,但人口二十年增加三倍沒有問題。
哪怕因為急病與自然條件惡劣人口死亡率高,但只要生育率遠高於死亡率,人口的繁殖基數就能不斷增加。
此外當年一同消失的還有工部、吏部、太醫院的附屬工匠、太醫、生員數千人下落不明,他們的價值遠比普通人高得多,魏朝文明流亡海外,其文明繼續延續的機會極大。
有鑒於還可能收編當地的土著,魏朝餘孽逃到海外修生養息數十年,極有可能向南擴張發展。
唯一讓沈雲卿費解的是,這四百多年間縱然因為地理隔絕帶來消息的阻隔,但巴拉望島並不是太平洋上的小島,周圍有邦國,雖然這些邦國的航海技術並不發達,可能無法抵達,也不在岐帝國的海上航線之內,但是要說一點消息都沒有,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首先魏朝的航海技術在當時相當發達,其隨行攜帶的大量海船,不可能沒有一點海洋活動的行為,其只要出海,就必須與周圍交流往來。
其二,不可能保證所有流亡的個人,不會背叛集體與中原取得聯絡。
其三,這十幾萬人雖然是分由十多年分批送出海,但巴拉望島有土著,遍布雨林,開發和地方土著的沖突怎麽解決。
最後,現在的魏朝餘孽究竟發展到了何種程度,竟然隔著個南海,能四百多年沒有一點消息,那魏朝是否還在關註岐帝國。或者說,他們一直躲在角落裏窺探岐帝國。
“馬總管,您在嶺南、東嶺兩地多年,難道就一點跡象也不曾有?”
“確實極為奇怪,本將任職期間沒有任何消息。眼下此事尚不能確定,本將建議,應該即刻派遣戰船巡視此地,確定是否為前朝遺民,同時盡快稟報朝廷。”
“也好,此事孤盡快安排。另外,最近城中跡象表明,反間之計已起作用,本王建議擇機給以顏色,促其內部生變。”
“嗯,本將即刻準備。”
反間計不可能坐等形勢變化,反間計的第一要義是疑中之疑,第二要義是得讓離間的受害,讓反間的目標感到威脅,因此既需要內因調撥離間,同時需要外部力量拉偏架,光靠一張嘴皮子,就反間,現實案例還真不多。
所有的廣義力量轉移,都以一切形勢的利益的改變而轉移,當內因無法轉移更多力量使之失衡,就必須通過外力改變這一內在力量對比。
之後沈雲卿、馬文修二人陸續陸續召見了同行船員與鴻臚寺官員,並做詳細記錄,呈送神都。
稍晚時,沈雲卿散步在外,眉頭緊鎖心事重重,歐陽龍菲看出端倪小心說道:
“郡王是擔心魏朝遺民?”
“也不完全是,以陛下的心胸,以我朝目前之國力,均不會出兵討伐,所以我並不擔心魏朝遺民。”
“那郡王為何如此憂心?”
“是有些奇怪,偌大的一支遺民,藏在我朝眼皮底下四百餘年未有消息,想來實在奇怪,當年太祖就沒有派兵出海尋找嗎?”
“說來也奇怪,發現此事後,曾有人上書派兵出海搜剿,但太祖未準,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而且當年百廢待興,也無力出海。”
“那也說不通,太祖時期國力貧弱情有可原,但聖祖時期國力大有好轉,也才時過三十多年,也不曾派兵搜尋,不免有些說不通。”
說道此處,沈雲卿突然瞳孔一凝猛然停下腳步,歐陽龍菲頓有些詫異,不知何意遂問:
“郡王?”
“我想……也許有一個解釋能說得通?”
“郡王何意?”
“歐陽大人,你說有無可能,是太祖有意放走了魏朝皇室?”
“可自古最大忌諱便是斬草不除根,郡王怎會有此想法?”
“不,不是沒有可能。魏朝並非因為民不聊生而亡國,魏朝亡國時,天下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倉儲豐足財政充沛,若非魏軍尾大不掉篡權奪位,絕不會一夜分崩離析。”
“可太祖放走前朝皇室,就不怕其有朝一日在起反幟?”
“這就不好說了,恐怕只有從《魏史》與《太祖實錄》去找答案了,我想當年之事,定有隱情。”
除非岐太祖擡手放過魏朝皇室,否則絕無被其逃走,還不派兵搜索的道理。
歷史大局之中看未來,如同行走在迷霧中,你不知明日會是何種面貌。
而今人再看歷史,抽絲剝繭掀開的面紗也許只是冰山一角,歷代王朝總有自己的秘密,岐帝國的建立一樣充滿了尚未解開的答案。
戶部的資本化,除了特殊歷史背景下的動力,其有太多不符合中國歷史皇權和文化思想的元素,現在又出了前朝遺民,這個帝國,有著太多讓人無法理解的秘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