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烽火南疆(7)
關燈
小
中
大
第283章 烽火南疆(7)
縱然心裏高度讚同武衛忠,但卻不能宣之於口,能做但不能說。
事情發展到這裏,眾人迅速分為三派,一派以武衛忠為首,越海登陸屠城法,一派以範勇為首的不出海不屠城,另一派以陸爭為首的中間道路,越海登陸不屠城,迫使臘婆南下。
至於工部方面,畢竟是文官,或是支持範勇,或是支持陸爭,沒人支持武衛忠,而沈雲卿不表態,因為他是讚同的,否則楞是他有逆轉乾坤的本事,也沒本事讓臘婆從交趾撤兵。不屠城,不讓臘婆知道疼,不破壞其後方生產,消滅戰爭潛力,臘婆絕不會撤兵。
屠城盡管是殘忍的,但卻是從根本上消滅敵方戰爭潛力的最好手段。
由於武衛忠的建議,開辟了目前條件下經濟廉價的方案,出兵開始圍繞北方施壓,南方登陸的雙軌方案。
北方嶺南以防禦壓境為主,以減輕後勤壓力,南方以海上登陸和襲擾為主,給臘婆造成更大難以彌合損失,整套組合方略,經濟代價最小,傷亡也最低,無疑符合了當下國力和戰略需求。
兵部不敢輕易否決,除此之外,很難再有其他廉價,而見效快的方略可供選擇。
由於爭執不下,沈雲卿建議就兩套方略展開討論,無論是主力南征,還是海陸並舉雙管齊下,先核算成本,但戰略目的都建立在達到奪回交趾,懲罰臘婆的大原則下。
而與此同時,金律園的皇室會議持續至黃昏,主旋律只有兩個,要求皇室成員動員自身影響力,為大軍南征提供便利保障,其次要求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站在女帝角度,通過戰爭和對外轉移焦點,無疑削弱權貴勢力和戶部的最好時機,當此國難當頭,誰敢說個不字,不想出小血,公孫蕓惠就讓你出大血,鹽商就是前車之鑒。
散會後,薛仲安先行出宮回府,薛伯充馬不停蹄趕赴兵部,就用兵臘婆細節詢問兵部,待等了解詳情,薛伯充卻沒急著表態,甚至態度十分暧昧。
沈雲卿迅速意識到,薛伯充恐怕不僅僅是讚同武衛忠,而且日後可能要用來對付忽喇。
但是這個惡人總得有人做,武衛忠勞苦功高,兵略了得,但官場智商低下,正合適推出去做出頭鳥,即便日後出了事,武衛忠功高蓋世,頂多是剝奪上將軍,罷黜兵權,提前致仕退休,善終還是有的。
但沒人挑這個頭,不解決問題,相較於損失了武衛忠一世英名,換取整個大局的穩定,這個付出還是值得的。
在薛伯充推動下,方案最終報到女帝面前,此時天色已黑,女帝仍在為南下用兵急的上火。
此番不比七王之亂是內戰,岐帝國開國至今有過四次對外作戰,第一次開國初期,為打通河西走廊與西域,出兵西征,也是唯一一次長期收益至今的對外用兵。
最近三次都發生在一百五十年內,先是與忽喇戰爭,雖然最終議和,但結果是把分裂的忽喇打成了實體,還令其壯大,讓天朝背上了幾百萬人口的經濟負擔。
第二次是打肅汝,攻掠了西遼,但至今還沒經營起來,最後一次是出兵波茲津,抵禦烏茲曼,盡管得到了波茲津王送來的好處,但也得罪了烏茲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到特別的貿易關照。
此番烏茲曼經濟政策的調整,顯然也是戰爭的後遺癥的延續,正因為岐帝國這個絲綢商富得流油,長期貿易順差,大舉征稅,實際上主要打擊的是岐帝國。
所以最近三次對外遠征,岐帝國都沒落下什麽好處,相反國力有此為轉折,開始走上下坡路。
此番雖是收覆失地,難度比遠征更大,經由昨晚與今日朝會和皇室內部會議,女帝態度越發謹慎,對兵部的常規用兵方略持極為謹慎態度。
尤其是女帝向來都要少花錢見效快,的短平快方略,相較於武衛忠海陸並進,把事做絕的方案,女帝態度上已經傾向於武衛忠。
但是說到要屠城,女帝又緘口不言避而不談。很顯然,這種事情是不能由一國之君說出口的,於是結論開始趨向侍郎陸爭的“海陸並舉不屠城”方略。
“既然海陸並舉可行,有利於我朝國本,朕以為此議可行。範尚書,我朝水軍可否一戰?”
“啟稟陛下,眼下可遠涉重洋的水軍只登州刺史馬文修一部,共計三府,約一萬五千人可以一戰,但馬文修部正於海上剿賊,同時肩負海上協防遼南,運送河南兵入西遼軍務,故而若是全抽馬文修部,恐怕不利遼南兵備。若是只調半數,區區數千人恐怕又很難震懾臘婆。
此外若是海上用兵過甚,恐怕兵部、工部無更多海船可供涉海轉運輜重,故而眼下涉海遠征,缺乏遠洋船只。若是動用戶部遠洋官船,恐怕不太容易。”
由於長期忽視遠海艦隊建設,岐帝國既沒有像樣的內河水軍,也沒有規模化的遠洋海軍,水軍更多是以漕運、漁民和習慣水性的步兵構成。
眼下能夠出海遠洋作戰的水軍力量,僅有登州刺史馬文修一部一萬五千人,主要任務還不是遠海作戰,而是負責將河南道番軍,通過山東半島運往遼東半島,實施輜重和兵力的投送。
這還是在當年北伐肅汝路上吃了虧,才匆忙組建的海軍,而且還不夠專業。
多數時間從事山東半島到遼東半島的海上運輸,嚴重缺乏搶灘登陸作戰的經驗,更別說裝具。
此外由於長期忽視遠海建設,馬文修部主要擔負運輸和打擊海寇任務,所以編制一萬五千人三個府,實際上是把船上塞滿了一萬五千人的近距離航行,所以根本不適合遠洋作戰。
更何況是氣候幻化莫測的南海,因此全國嚴重缺乏足夠遠洋涉海的船只,要保障一萬五千人後顧無憂,光靠登州水軍根本不切實際,只有把戶部遠洋的貿易船只調入水軍,才能勉強維持遠征。
但前翻沈雲卿建議調遠洋官船入長江運輸輜重補給,現在再調往南海,李文寶部入川後後勤供應將只能依靠民夫,南下大軍又要民夫,戰略資源就這麽多,不可能掰成兩半。
對此,女帝看向沈雲卿問:
“海郡王精於治政,範尚書所慮可有應對方略。”
“啟稟陛下,據臣縝密估算,登州海船與戶部海船供李文修部一萬五千人綽綽有餘,癥結在於嶺南道除廣州外,人煙稀少,不足以供應大軍開銷。
而且一萬五千人,也未必能令臘婆從交趾抽兵,故而我軍涉海遠征所需供應,只能從東嶺道與江東轉運,因此關鍵就在如果動用遠洋船舶轉運大軍所需,船隊就必須離開臘婆海岸,一個往返至少兩月,期間將無任何外援,如果遭遇風浪,可能還會拖延。
如果不動用遠洋船舶返回東嶺、江南兩地運輸輜重,嶺南道又無力供養南征的兩路大軍。因此臣以為,只能借用江東與東嶺道船幫運力,將所需補給,經由江東與東嶺道,運往嶺南崖州或是雷州,而後再由遠洋船舶前往雷州、崖州運輸輜重。
但如此一來,勢必影響江東、東嶺兩地運轉,故而難以兩全,只在於陛下如何取舍。”
“若是征調江東、東嶺兩地船力,涉及將有多廣?”
“回陛下,初步核算,戶部財政一年至少損失七十至八十萬貫,這是可見損失,不可見損失可能更大。但好處是減輕了嶺南對南征大軍陸路運力所需民力,若能指揮得當,此戰或可速戰速決。
臘婆畢竟是蠻夷,遠不及我朝之國力,長期消耗對峙,只要我朝應對得當,臘婆絕非我朝敵手。故而海上進兵可收奇效,關鍵仍在於如何謀略。”
由於船只數量和技術制約,從中南半島南部,航行至江南地區,一個往返即便順利也要四十多天,不順利就是五十多天,如果碰上大風大浪,就得兩個月。
期間遠征軍將沒有退路可循,船只多數都將返回江東運輸寄養,這無疑是兵家之大忌,也是範勇不主張海上進兵的焦點。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只能讓遠洋船舶伴隨遠征岐軍長期駐留近海,同時從其他方向調動運力。
而交趾丟失後,朝廷喪失了南下前進基地,嶺南道單獨無法供養六萬大軍和上百萬民夫,更不可能給遠征外海的岐軍提供更多額外軍需。
所以就近解決軍需無法實現,就只能從資源更為發達的江東、東嶺兩地調運。但隨軍船只又無法脫身,就只能動員兩地船幫運力。
這些個船幫並非都裝備有涉海船只,由於朝廷的禁令,船幫的船只大都只能在內河航行,如蔡生廉這般為數不多的大船幫,才有近海航行的海船。
此番動員的正是這批可以近海航行的海船,經由蘇南、浙江、福建沿海,將軍需物資運往雷州半島,遠征臘婆的岐軍船隊,則往返於雷州半島與臘婆之間接力運輸,而且只需出動部分,無需全部。
而這麽好的辦法,當然不可能十全十美,由於技術條件的制約,當下漕運極為發達,漕運運力的下降,勢必帶來國內物流的降低,尤其是當下缺乏大型橋梁,陸路跨河都靠船,船只的減少勢必影響經濟,所以戶部肯定有損失。
兩害相權取其輕,相較於損失一些經濟,減輕前線負擔,迅速達成戰爭目的所避免的經濟損失遠遠高得多,這筆賬怎麽算都是劃算的,癥結在於誰會受損。
沈雲卿此議一出,薛伯充神色明顯有所起伏,他並非擔心戶部,而是他只能讚成,但顯然會加劇他與戶部的裂痕。
如果他反對,戶部的損失只會更大,交趾丟了,盡管每年的稅賦占比不大,但長期影響是可見的,此番用兵,若不能速戰速決,對財政沖擊會更大。
可他這麽想,戶部的這些守財奴可不會這麽想。
沈雲卿已經誇下海口,金戔寺獨立承擔費用,現在又要征用民間船力,對依附於戶部的財閥影響很大。
至於兵部,顧慮沒這麽多,要說真有顧慮,就是武衛忠提議屠城,皇帝避而不談不表態,本身就是一種態度,只不過不想承擔這個罪名的暗示而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縱然心裏高度讚同武衛忠,但卻不能宣之於口,能做但不能說。
事情發展到這裏,眾人迅速分為三派,一派以武衛忠為首,越海登陸屠城法,一派以範勇為首的不出海不屠城,另一派以陸爭為首的中間道路,越海登陸不屠城,迫使臘婆南下。
至於工部方面,畢竟是文官,或是支持範勇,或是支持陸爭,沒人支持武衛忠,而沈雲卿不表態,因為他是讚同的,否則楞是他有逆轉乾坤的本事,也沒本事讓臘婆從交趾撤兵。不屠城,不讓臘婆知道疼,不破壞其後方生產,消滅戰爭潛力,臘婆絕不會撤兵。
屠城盡管是殘忍的,但卻是從根本上消滅敵方戰爭潛力的最好手段。
由於武衛忠的建議,開辟了目前條件下經濟廉價的方案,出兵開始圍繞北方施壓,南方登陸的雙軌方案。
北方嶺南以防禦壓境為主,以減輕後勤壓力,南方以海上登陸和襲擾為主,給臘婆造成更大難以彌合損失,整套組合方略,經濟代價最小,傷亡也最低,無疑符合了當下國力和戰略需求。
兵部不敢輕易否決,除此之外,很難再有其他廉價,而見效快的方略可供選擇。
由於爭執不下,沈雲卿建議就兩套方略展開討論,無論是主力南征,還是海陸並舉雙管齊下,先核算成本,但戰略目的都建立在達到奪回交趾,懲罰臘婆的大原則下。
而與此同時,金律園的皇室會議持續至黃昏,主旋律只有兩個,要求皇室成員動員自身影響力,為大軍南征提供便利保障,其次要求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站在女帝角度,通過戰爭和對外轉移焦點,無疑削弱權貴勢力和戶部的最好時機,當此國難當頭,誰敢說個不字,不想出小血,公孫蕓惠就讓你出大血,鹽商就是前車之鑒。
散會後,薛仲安先行出宮回府,薛伯充馬不停蹄趕赴兵部,就用兵臘婆細節詢問兵部,待等了解詳情,薛伯充卻沒急著表態,甚至態度十分暧昧。
沈雲卿迅速意識到,薛伯充恐怕不僅僅是讚同武衛忠,而且日後可能要用來對付忽喇。
但是這個惡人總得有人做,武衛忠勞苦功高,兵略了得,但官場智商低下,正合適推出去做出頭鳥,即便日後出了事,武衛忠功高蓋世,頂多是剝奪上將軍,罷黜兵權,提前致仕退休,善終還是有的。
但沒人挑這個頭,不解決問題,相較於損失了武衛忠一世英名,換取整個大局的穩定,這個付出還是值得的。
在薛伯充推動下,方案最終報到女帝面前,此時天色已黑,女帝仍在為南下用兵急的上火。
此番不比七王之亂是內戰,岐帝國開國至今有過四次對外作戰,第一次開國初期,為打通河西走廊與西域,出兵西征,也是唯一一次長期收益至今的對外用兵。
最近三次都發生在一百五十年內,先是與忽喇戰爭,雖然最終議和,但結果是把分裂的忽喇打成了實體,還令其壯大,讓天朝背上了幾百萬人口的經濟負擔。
第二次是打肅汝,攻掠了西遼,但至今還沒經營起來,最後一次是出兵波茲津,抵禦烏茲曼,盡管得到了波茲津王送來的好處,但也得罪了烏茲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到特別的貿易關照。
此番烏茲曼經濟政策的調整,顯然也是戰爭的後遺癥的延續,正因為岐帝國這個絲綢商富得流油,長期貿易順差,大舉征稅,實際上主要打擊的是岐帝國。
所以最近三次對外遠征,岐帝國都沒落下什麽好處,相反國力有此為轉折,開始走上下坡路。
此番雖是收覆失地,難度比遠征更大,經由昨晚與今日朝會和皇室內部會議,女帝態度越發謹慎,對兵部的常規用兵方略持極為謹慎態度。
尤其是女帝向來都要少花錢見效快,的短平快方略,相較於武衛忠海陸並進,把事做絕的方案,女帝態度上已經傾向於武衛忠。
但是說到要屠城,女帝又緘口不言避而不談。很顯然,這種事情是不能由一國之君說出口的,於是結論開始趨向侍郎陸爭的“海陸並舉不屠城”方略。
“既然海陸並舉可行,有利於我朝國本,朕以為此議可行。範尚書,我朝水軍可否一戰?”
“啟稟陛下,眼下可遠涉重洋的水軍只登州刺史馬文修一部,共計三府,約一萬五千人可以一戰,但馬文修部正於海上剿賊,同時肩負海上協防遼南,運送河南兵入西遼軍務,故而若是全抽馬文修部,恐怕不利遼南兵備。若是只調半數,區區數千人恐怕又很難震懾臘婆。
此外若是海上用兵過甚,恐怕兵部、工部無更多海船可供涉海轉運輜重,故而眼下涉海遠征,缺乏遠洋船只。若是動用戶部遠洋官船,恐怕不太容易。”
由於長期忽視遠海艦隊建設,岐帝國既沒有像樣的內河水軍,也沒有規模化的遠洋海軍,水軍更多是以漕運、漁民和習慣水性的步兵構成。
眼下能夠出海遠洋作戰的水軍力量,僅有登州刺史馬文修一部一萬五千人,主要任務還不是遠海作戰,而是負責將河南道番軍,通過山東半島運往遼東半島,實施輜重和兵力的投送。
這還是在當年北伐肅汝路上吃了虧,才匆忙組建的海軍,而且還不夠專業。
多數時間從事山東半島到遼東半島的海上運輸,嚴重缺乏搶灘登陸作戰的經驗,更別說裝具。
此外由於長期忽視遠海建設,馬文修部主要擔負運輸和打擊海寇任務,所以編制一萬五千人三個府,實際上是把船上塞滿了一萬五千人的近距離航行,所以根本不適合遠洋作戰。
更何況是氣候幻化莫測的南海,因此全國嚴重缺乏足夠遠洋涉海的船只,要保障一萬五千人後顧無憂,光靠登州水軍根本不切實際,只有把戶部遠洋的貿易船只調入水軍,才能勉強維持遠征。
但前翻沈雲卿建議調遠洋官船入長江運輸輜重補給,現在再調往南海,李文寶部入川後後勤供應將只能依靠民夫,南下大軍又要民夫,戰略資源就這麽多,不可能掰成兩半。
對此,女帝看向沈雲卿問:
“海郡王精於治政,範尚書所慮可有應對方略。”
“啟稟陛下,據臣縝密估算,登州海船與戶部海船供李文修部一萬五千人綽綽有餘,癥結在於嶺南道除廣州外,人煙稀少,不足以供應大軍開銷。
而且一萬五千人,也未必能令臘婆從交趾抽兵,故而我軍涉海遠征所需供應,只能從東嶺道與江東轉運,因此關鍵就在如果動用遠洋船舶轉運大軍所需,船隊就必須離開臘婆海岸,一個往返至少兩月,期間將無任何外援,如果遭遇風浪,可能還會拖延。
如果不動用遠洋船舶返回東嶺、江南兩地運輸輜重,嶺南道又無力供養南征的兩路大軍。因此臣以為,只能借用江東與東嶺道船幫運力,將所需補給,經由江東與東嶺道,運往嶺南崖州或是雷州,而後再由遠洋船舶前往雷州、崖州運輸輜重。
但如此一來,勢必影響江東、東嶺兩地運轉,故而難以兩全,只在於陛下如何取舍。”
“若是征調江東、東嶺兩地船力,涉及將有多廣?”
“回陛下,初步核算,戶部財政一年至少損失七十至八十萬貫,這是可見損失,不可見損失可能更大。但好處是減輕了嶺南對南征大軍陸路運力所需民力,若能指揮得當,此戰或可速戰速決。
臘婆畢竟是蠻夷,遠不及我朝之國力,長期消耗對峙,只要我朝應對得當,臘婆絕非我朝敵手。故而海上進兵可收奇效,關鍵仍在於如何謀略。”
由於船只數量和技術制約,從中南半島南部,航行至江南地區,一個往返即便順利也要四十多天,不順利就是五十多天,如果碰上大風大浪,就得兩個月。
期間遠征軍將沒有退路可循,船只多數都將返回江東運輸寄養,這無疑是兵家之大忌,也是範勇不主張海上進兵的焦點。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只能讓遠洋船舶伴隨遠征岐軍長期駐留近海,同時從其他方向調動運力。
而交趾丟失後,朝廷喪失了南下前進基地,嶺南道單獨無法供養六萬大軍和上百萬民夫,更不可能給遠征外海的岐軍提供更多額外軍需。
所以就近解決軍需無法實現,就只能從資源更為發達的江東、東嶺兩地調運。但隨軍船只又無法脫身,就只能動員兩地船幫運力。
這些個船幫並非都裝備有涉海船只,由於朝廷的禁令,船幫的船只大都只能在內河航行,如蔡生廉這般為數不多的大船幫,才有近海航行的海船。
此番動員的正是這批可以近海航行的海船,經由蘇南、浙江、福建沿海,將軍需物資運往雷州半島,遠征臘婆的岐軍船隊,則往返於雷州半島與臘婆之間接力運輸,而且只需出動部分,無需全部。
而這麽好的辦法,當然不可能十全十美,由於技術條件的制約,當下漕運極為發達,漕運運力的下降,勢必帶來國內物流的降低,尤其是當下缺乏大型橋梁,陸路跨河都靠船,船只的減少勢必影響經濟,所以戶部肯定有損失。
兩害相權取其輕,相較於損失一些經濟,減輕前線負擔,迅速達成戰爭目的所避免的經濟損失遠遠高得多,這筆賬怎麽算都是劃算的,癥結在於誰會受損。
沈雲卿此議一出,薛伯充神色明顯有所起伏,他並非擔心戶部,而是他只能讚成,但顯然會加劇他與戶部的裂痕。
如果他反對,戶部的損失只會更大,交趾丟了,盡管每年的稅賦占比不大,但長期影響是可見的,此番用兵,若不能速戰速決,對財政沖擊會更大。
可他這麽想,戶部的這些守財奴可不會這麽想。
沈雲卿已經誇下海口,金戔寺獨立承擔費用,現在又要征用民間船力,對依附於戶部的財閥影響很大。
至於兵部,顧慮沒這麽多,要說真有顧慮,就是武衛忠提議屠城,皇帝避而不談不表態,本身就是一種態度,只不過不想承擔這個罪名的暗示而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