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絲路(1)
關燈
小
中
大
第272章 絲路(1)
中原陷入動蕩,絲綢之路必然陷入枯竭,藉此為生的沿途小城邦喪失了經濟動力和資本流通,加之地理環境惡劣,農業產出低,就只能爭奪其他城邦的地盤,進而撬動整個沿途的政治格局。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中原王朝穩定,世界格局基本穩定,不會發生自東向西的經濟傳導中斷。
如果中原王朝衰敗,這股政治能量將通過經濟鏈條,一路傳導擴散,盡管傳導至西方。
雖然能量已經大幅削弱,但不可否認,沿途一連串的地緣政治、軍事反應,最強烈的節點恰好是在中東和波斯。
由於技術的制約,商隊馬匹規模再大,運力依然有限,同時隨行需要攜帶的護衛、隨從越多,安保成本越高,經濟成本壓力越大,利潤越少。
沈雲卿無疑占了地利和技術的優勢,得以大量運輸貨物,同時雇傭更多人力,從整體提高了利潤,稀釋了成本。換做是常態貿易路線,一趟賺取四五千兩的利潤已經極為豐厚。
聽取了財務報告,沈雲卿繼續又問:
“呼延兄,此去烏茲曼情勢比之兩年前可有變化?”
“變化大得多,西秦諸國與烏茲曼停戰後,各自罷兵,西秦的消息已經很難打聽,但是烏茲曼消息遍地都是。”
“哦,都有些什麽消息?”
“過去兩年烏茲曼頒發了十多道‘阿蘇令’其中有四道都跟貿易有關。”
“先把這四道阿蘇令細說給我,其他的逐一慢慢說。”
烏茲曼和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還不太一樣,無論是阿拉伯帝國還是奧斯曼帝國,都是****。而烏茲曼國是政教分離,國家元首為國王伊薩德氏,而宗教領袖也不稱謂哈裏發,稱之為智者、聖者、先賢,但是比先知差了一等。
而“阿蘇令”是烏茲曼最高行政決策命令,相當於皇帝頒布的詔書檄文,昭告天下的形式。
通過音譯,沈雲卿倒是覺得,“阿蘇令”應該是“最高哈裏發蘇丹”的意思。
傳統絲路從長安出發前往中東,往返一趟短則一年半,多則可能兩年,正常線路要一年兩三個月。這得看去什麽地方,走什麽貿易路線和節點。
如果只到巴格達,中途站站順利沒有太多滯留,往返一趟一年兩三個足夠了,如果是去大馬士革或者耶路撒冷,往返一趟可能得一年半年,如果中途不順利,就得兩年。
呼延秦走北疆繞道,全程增加了三分之一,為節約時間,沈雲卿多次囑咐,出長安到波茲津這段路,沿途不做交易,進入波茲津後再行交易,直到達馬格全部出貨,也就是今天的大馬士革。
全程不做停留好處是節約了時間,繞行北疆一路無需過多停留和打聽當地行情,全程順利一年半可以往返。
弊端也很明顯,喪失了大量易貨交易節點市場,不能增加貨物附加值,交易更多商品,運往外地市場交易。同時北線缺乏大型人口城鎮,沿途易貨的機會也不是很多。
以模型為例,從A點出發攜帶商品甲,前往終點D,出售商品甲,購入商品丁,中途需要經過貿易節點B、C,B點擁有商品乙,C點擁有商品丙,如果B、C兩點只做停留不做貿易交易,則可避免打聽行情,約見買家,談判交割,裝貨卸貨,甚至還有季節因素帶來的行情等待期,等等一系列滯留時間。
不做交易的意味著不能將B站的貨物運往C站交易,也不能將B、C站點的貨物運往D點,中途一系列站點的貿易機會白白放棄,貿易利潤勢必減少。
但好處是縮短了沿途時間,利於盡快抵達貿易重點,而且減少沿途交易環節,意味著更少的安全風險,畢竟是在鞭長莫及的化外之地,打著交易名義行打劫之實的披肩客不在少數,加之呼延秦運貨物數量可觀,中途流失的貿易利潤大可以不去計較。
從長安出發,繞行北疆、中亞至中東大馬士革,全程增加三分之一,但往返一趟仍只需十八個月至二十個月,雖然放棄了沿途多數易貨節點,但在沈雲卿眼裏,錢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中東局勢和情報。
有鑒於當下歷史劇本不按點走,中東和西歐的局勢變化,讓沈雲卿顧慮重重。
呼延秦提到的四項重要行政命令,與經濟有關不假。
但當下,經濟的目的是為軍事和政治服務,而現代政治是為經濟利益服務,所以當下的經濟政策的調整,意味著政治和軍事政策全面調整。
第一條重大舉措無疑應驗了沈雲卿此前猜測,烏茲曼全面上調了境內貿易節點的關稅,並且細化了商品目錄,對來自東方的羊毛毯、絲綢、茶葉、香料、陶瓷、蜂蜜、糖、蜜餞、布匹等等商品全面征稅,稅率有此前交易價格的兩倍,增加至六倍。
換而言之,成交價價格是一百塊,要交六百塊的稅,二道販子的入手成本就是七百塊。
所以結果必然導致長安出產十塊錢的東西,在進入波斯之前,沿途一路收稅收到了五十塊,進入波斯後再收一倍的稅,商品成本價格變成一百,這還是看在波斯和岐帝國有重大交情的份上。
然後進入阿拉伯後,稅率直接增加六倍,成本變成七百。然後再賣到西方,中間西方城邦再收稅,最終就變成長安十塊錢的東西,在西方賣一千,一百倍的價格。
中間的九千九的利潤,都被沿途土皇帝和大帝國瓜分,所以絲綢之路本質上,中國得到的貿易好處不是最大的,最大的贏家是靠著吸絲綢之路血的阿拉伯帝國,和後來的奧斯曼帝國。
正是因為東西方貿易在中東發生梗阻,給奧斯曼帝國帶來巨大的經濟好處,奧斯曼帝國才有了一路登陸巴爾幹,打進奧地利的軍事實力,因為有絲綢之路這條錢泵給他送鈔票。
不過弊端也很嚴重,由於坐吃貿易資源,造成奧斯曼帝國迅速腐敗,喪失了改革動力,最後淪為歐洲病夫,乃至分崩離析。
同時迫使西方和東方,為避免貿易征稅,開啟了海上絲綢之路,加速了奧斯曼帝國中期的財力流失,進而再度喪失經濟改革的資本。
此番烏茲曼大幅提高稅率,尚不清楚是短期措施還是長期措施,但征稅無疑是盡快扭轉財政,恢覆戰後生產的主要措施,這無可厚非。
中東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陸上貿易繞不開中東,而東歐俄羅斯平原現在無主,路途上和貿易節點都不劃算,所以只要有需求,就一定有生產和貿易,坐在路上吃拿卡要無疑是來錢最快的行業。
但如果長期化,就不得不考慮啟動海上貿易航線,繞過中東。
長期高額征稅,不僅削弱貿易積極性,同時盤剝了沿途其他土皇帝盈利空間,造成一連串貿易路線的經濟衰退,讓貿易兩端的城邦陷入貿易滯漲帶來的經濟動蕩,進而變成政治動蕩和軍事沖突。
同時對於目前繼續輸出商品,輸出通脹,換取貴金屬保值的岐帝國而言,同樣是致命一擊,啟動海上貿易已經迫在眉睫。
第二條政令是對女人征稅,但凡是年滿十六歲還沒出嫁的女子,都要征收獨身稅,年紀增長一年,稅率一高一層,迫使女人盡快出嫁,繁殖人口。同時鼓勵一夫多妻,加速人口擴張,以彌補過去百年間戰爭帶來的人口損失。
對於農耕時代而言,在技術和農業增長預期見頂情況下,人口增長是主要增加國力和經濟規模的手段,這條政令無疑是根本扭轉烏茲曼戰後國力的有效措施。
第三條政令要求烏茲曼商人回國,向國家獻納一定比例的貢金,以換取稅率特赦,但凡是烏茲曼商人繳納相應貢金,可以得到相應的免稅政策。
在沈雲卿看來,這條政令無疑是花錢買關稅特赦,如果其他商人交易稅率是六倍,你只要五倍,你的價格無疑具有絕對競爭力。
尤其是烏茲曼商人的主要目的地終點是岐帝國的廣州,這裏集中了僅次於長安、洛城的商品,質量上沒有太多差別,而且由於海路貿易量大,價格要比北方便宜不少,同時海上征稅環節少,政治安全相對穩定,海上貿易無疑成本最低。
這樣一來,必然導致從海上出口進入中東的商品,要比路上貿易便宜得多,即便同等征稅,中間的利潤依然要比路上貿易多,而烏茲曼讓商人回國繳納貢金,實質就是讓商人把海上節省的成本讓利給國家,國家給予免稅優惠。
所以外人看來,烏茲曼商人似乎是吃虧的,但是海上貨運量大得多,一旦烏茲曼商人拿到免稅特赦,意味著他們將獲得價格上的絕對優勢,會將陸路貿易和海上貿易的其他競爭者全部淘汰。
如此無異於坐斷了整個東西貿易路線的全部生意,岐帝國就成了只生產血汗商品的世界工廠,縱然絲綢在國內的利潤似乎很高,但是卻鮮有人真正清楚,絲綢賣到西方後會是一百倍的價格。
相比第三條政令需要經過兩輪,甚至更長的經濟周期才能反映到經濟鏈條,影響世界格局,第四條政令無疑是最具殺傷力的軟措施。
烏茲曼將在紅海、波斯灣、地中海、達馬格四大貿易節點開設集貿市場,帝國境內主要國內生產商品將進入四個貿易點進行競價交易,其中達馬格的集市擁有定價權。
換而言之,對進口商品征收高額關稅,對國內出口商品進行競價銷售,擠壓國外商人的利潤空間。
烏茲曼出口商品往往都是東西方需求的商品,東西方出口的商品往往東西方和中東需求的商品,加征關稅意味著利潤大都進入烏茲曼口袋,而競價出口商品,無疑是讓東西方商人在烏茲曼本土先行血拼競價,價高者得,而最終的成交價,卻都被烏茲曼供貨方和烏茲曼稅收拿去。
最終販賣到東西方各地,價格將高的的離譜,而且說起來是自由買賣,實際上是榨幹了外來交易者的購買力。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中原陷入動蕩,絲綢之路必然陷入枯竭,藉此為生的沿途小城邦喪失了經濟動力和資本流通,加之地理環境惡劣,農業產出低,就只能爭奪其他城邦的地盤,進而撬動整個沿途的政治格局。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中原王朝穩定,世界格局基本穩定,不會發生自東向西的經濟傳導中斷。
如果中原王朝衰敗,這股政治能量將通過經濟鏈條,一路傳導擴散,盡管傳導至西方。
雖然能量已經大幅削弱,但不可否認,沿途一連串的地緣政治、軍事反應,最強烈的節點恰好是在中東和波斯。
由於技術的制約,商隊馬匹規模再大,運力依然有限,同時隨行需要攜帶的護衛、隨從越多,安保成本越高,經濟成本壓力越大,利潤越少。
沈雲卿無疑占了地利和技術的優勢,得以大量運輸貨物,同時雇傭更多人力,從整體提高了利潤,稀釋了成本。換做是常態貿易路線,一趟賺取四五千兩的利潤已經極為豐厚。
聽取了財務報告,沈雲卿繼續又問:
“呼延兄,此去烏茲曼情勢比之兩年前可有變化?”
“變化大得多,西秦諸國與烏茲曼停戰後,各自罷兵,西秦的消息已經很難打聽,但是烏茲曼消息遍地都是。”
“哦,都有些什麽消息?”
“過去兩年烏茲曼頒發了十多道‘阿蘇令’其中有四道都跟貿易有關。”
“先把這四道阿蘇令細說給我,其他的逐一慢慢說。”
烏茲曼和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還不太一樣,無論是阿拉伯帝國還是奧斯曼帝國,都是****。而烏茲曼國是政教分離,國家元首為國王伊薩德氏,而宗教領袖也不稱謂哈裏發,稱之為智者、聖者、先賢,但是比先知差了一等。
而“阿蘇令”是烏茲曼最高行政決策命令,相當於皇帝頒布的詔書檄文,昭告天下的形式。
通過音譯,沈雲卿倒是覺得,“阿蘇令”應該是“最高哈裏發蘇丹”的意思。
傳統絲路從長安出發前往中東,往返一趟短則一年半,多則可能兩年,正常線路要一年兩三個月。這得看去什麽地方,走什麽貿易路線和節點。
如果只到巴格達,中途站站順利沒有太多滯留,往返一趟一年兩三個足夠了,如果是去大馬士革或者耶路撒冷,往返一趟可能得一年半年,如果中途不順利,就得兩年。
呼延秦走北疆繞道,全程增加了三分之一,為節約時間,沈雲卿多次囑咐,出長安到波茲津這段路,沿途不做交易,進入波茲津後再行交易,直到達馬格全部出貨,也就是今天的大馬士革。
全程不做停留好處是節約了時間,繞行北疆一路無需過多停留和打聽當地行情,全程順利一年半可以往返。
弊端也很明顯,喪失了大量易貨交易節點市場,不能增加貨物附加值,交易更多商品,運往外地市場交易。同時北線缺乏大型人口城鎮,沿途易貨的機會也不是很多。
以模型為例,從A點出發攜帶商品甲,前往終點D,出售商品甲,購入商品丁,中途需要經過貿易節點B、C,B點擁有商品乙,C點擁有商品丙,如果B、C兩點只做停留不做貿易交易,則可避免打聽行情,約見買家,談判交割,裝貨卸貨,甚至還有季節因素帶來的行情等待期,等等一系列滯留時間。
不做交易的意味著不能將B站的貨物運往C站交易,也不能將B、C站點的貨物運往D點,中途一系列站點的貿易機會白白放棄,貿易利潤勢必減少。
但好處是縮短了沿途時間,利於盡快抵達貿易重點,而且減少沿途交易環節,意味著更少的安全風險,畢竟是在鞭長莫及的化外之地,打著交易名義行打劫之實的披肩客不在少數,加之呼延秦運貨物數量可觀,中途流失的貿易利潤大可以不去計較。
從長安出發,繞行北疆、中亞至中東大馬士革,全程增加三分之一,但往返一趟仍只需十八個月至二十個月,雖然放棄了沿途多數易貨節點,但在沈雲卿眼裏,錢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中東局勢和情報。
有鑒於當下歷史劇本不按點走,中東和西歐的局勢變化,讓沈雲卿顧慮重重。
呼延秦提到的四項重要行政命令,與經濟有關不假。
但當下,經濟的目的是為軍事和政治服務,而現代政治是為經濟利益服務,所以當下的經濟政策的調整,意味著政治和軍事政策全面調整。
第一條重大舉措無疑應驗了沈雲卿此前猜測,烏茲曼全面上調了境內貿易節點的關稅,並且細化了商品目錄,對來自東方的羊毛毯、絲綢、茶葉、香料、陶瓷、蜂蜜、糖、蜜餞、布匹等等商品全面征稅,稅率有此前交易價格的兩倍,增加至六倍。
換而言之,成交價價格是一百塊,要交六百塊的稅,二道販子的入手成本就是七百塊。
所以結果必然導致長安出產十塊錢的東西,在進入波斯之前,沿途一路收稅收到了五十塊,進入波斯後再收一倍的稅,商品成本價格變成一百,這還是看在波斯和岐帝國有重大交情的份上。
然後進入阿拉伯後,稅率直接增加六倍,成本變成七百。然後再賣到西方,中間西方城邦再收稅,最終就變成長安十塊錢的東西,在西方賣一千,一百倍的價格。
中間的九千九的利潤,都被沿途土皇帝和大帝國瓜分,所以絲綢之路本質上,中國得到的貿易好處不是最大的,最大的贏家是靠著吸絲綢之路血的阿拉伯帝國,和後來的奧斯曼帝國。
正是因為東西方貿易在中東發生梗阻,給奧斯曼帝國帶來巨大的經濟好處,奧斯曼帝國才有了一路登陸巴爾幹,打進奧地利的軍事實力,因為有絲綢之路這條錢泵給他送鈔票。
不過弊端也很嚴重,由於坐吃貿易資源,造成奧斯曼帝國迅速腐敗,喪失了改革動力,最後淪為歐洲病夫,乃至分崩離析。
同時迫使西方和東方,為避免貿易征稅,開啟了海上絲綢之路,加速了奧斯曼帝國中期的財力流失,進而再度喪失經濟改革的資本。
此番烏茲曼大幅提高稅率,尚不清楚是短期措施還是長期措施,但征稅無疑是盡快扭轉財政,恢覆戰後生產的主要措施,這無可厚非。
中東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陸上貿易繞不開中東,而東歐俄羅斯平原現在無主,路途上和貿易節點都不劃算,所以只要有需求,就一定有生產和貿易,坐在路上吃拿卡要無疑是來錢最快的行業。
但如果長期化,就不得不考慮啟動海上貿易航線,繞過中東。
長期高額征稅,不僅削弱貿易積極性,同時盤剝了沿途其他土皇帝盈利空間,造成一連串貿易路線的經濟衰退,讓貿易兩端的城邦陷入貿易滯漲帶來的經濟動蕩,進而變成政治動蕩和軍事沖突。
同時對於目前繼續輸出商品,輸出通脹,換取貴金屬保值的岐帝國而言,同樣是致命一擊,啟動海上貿易已經迫在眉睫。
第二條政令是對女人征稅,但凡是年滿十六歲還沒出嫁的女子,都要征收獨身稅,年紀增長一年,稅率一高一層,迫使女人盡快出嫁,繁殖人口。同時鼓勵一夫多妻,加速人口擴張,以彌補過去百年間戰爭帶來的人口損失。
對於農耕時代而言,在技術和農業增長預期見頂情況下,人口增長是主要增加國力和經濟規模的手段,這條政令無疑是根本扭轉烏茲曼戰後國力的有效措施。
第三條政令要求烏茲曼商人回國,向國家獻納一定比例的貢金,以換取稅率特赦,但凡是烏茲曼商人繳納相應貢金,可以得到相應的免稅政策。
在沈雲卿看來,這條政令無疑是花錢買關稅特赦,如果其他商人交易稅率是六倍,你只要五倍,你的價格無疑具有絕對競爭力。
尤其是烏茲曼商人的主要目的地終點是岐帝國的廣州,這裏集中了僅次於長安、洛城的商品,質量上沒有太多差別,而且由於海路貿易量大,價格要比北方便宜不少,同時海上征稅環節少,政治安全相對穩定,海上貿易無疑成本最低。
這樣一來,必然導致從海上出口進入中東的商品,要比路上貿易便宜得多,即便同等征稅,中間的利潤依然要比路上貿易多,而烏茲曼讓商人回國繳納貢金,實質就是讓商人把海上節省的成本讓利給國家,國家給予免稅優惠。
所以外人看來,烏茲曼商人似乎是吃虧的,但是海上貨運量大得多,一旦烏茲曼商人拿到免稅特赦,意味著他們將獲得價格上的絕對優勢,會將陸路貿易和海上貿易的其他競爭者全部淘汰。
如此無異於坐斷了整個東西貿易路線的全部生意,岐帝國就成了只生產血汗商品的世界工廠,縱然絲綢在國內的利潤似乎很高,但是卻鮮有人真正清楚,絲綢賣到西方後會是一百倍的價格。
相比第三條政令需要經過兩輪,甚至更長的經濟周期才能反映到經濟鏈條,影響世界格局,第四條政令無疑是最具殺傷力的軟措施。
烏茲曼將在紅海、波斯灣、地中海、達馬格四大貿易節點開設集貿市場,帝國境內主要國內生產商品將進入四個貿易點進行競價交易,其中達馬格的集市擁有定價權。
換而言之,對進口商品征收高額關稅,對國內出口商品進行競價銷售,擠壓國外商人的利潤空間。
烏茲曼出口商品往往都是東西方需求的商品,東西方出口的商品往往東西方和中東需求的商品,加征關稅意味著利潤大都進入烏茲曼口袋,而競價出口商品,無疑是讓東西方商人在烏茲曼本土先行血拼競價,價高者得,而最終的成交價,卻都被烏茲曼供貨方和烏茲曼稅收拿去。
最終販賣到東西方各地,價格將高的的離譜,而且說起來是自由買賣,實際上是榨幹了外來交易者的購買力。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