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224章雞同鴨講

關燈
第224章 雞同鴨講

從洛陽到南京,即便是走直線,也得小七百公裏,岐帝國的一裏大概四百五十到四百六十米,但直道、馳道實際上並非全程直線,直道以縣城和州府為中轉樞紐,連接修築,因此實際上需要繞路,還要渡河。

田誠發往金陵的公文用的是八百裏加急,不可能再快,而林奇坤先於肖炳光一天出逃,只能說明他事先得到了消息,巧合的概率不大。

藉此推測,在朝廷之外,一定還有另一路人給江南發送消息。考慮到驛卒過河過江,沿途休息,天氣因素可能耽誤的時間,這另一路人的只能用更好的馬。

這意味著走同樣的路徑,朝廷的驛卒拿到了最差的馬,而另一人冒充朝廷驛卒,拿到了最好的馬,提前一天趕到金陵。

據各方反饋的消息,林奇坤身高一米六略多,揚州人稱“菇米”

菇米是茭白的結出的谷物,當下仍在糧食中占有一席之地。菇米色黑,煮熟後口感類似於大米,但是吃在嘴裏像粗糧。而且菇米比大米長得多,而且色黑,藉此反襯林奇坤黑瘦矮小。

盡管中原人中不乏有身高一米六以上的成年男子,尤其是西南少數民族,大都只有一米五、一米六,但有鑒於倭寇和瀕國流民進入國內,林奇坤很可能是雜二代雜三代,潛伏在國內的暗樁。

當然,其本意仍然是謀取財富,但歷史證明,所謂的友好商人,絕大多數都是披著友好外衣,從事破壞活動的罪魁分子。

一旦瀕國統一,這些個雜二代、雜三代轉眼將被收編,成為潛伏在帝國內的不穩定因素。

翌日,歐陽羽考慮一夜,傾向於沈雲卿的辦法,盡管她的品階和官職遠不如汪晨貴,但離著皇帝近自然有挨著近的好處。

“汪大人,陛下希望盡速平息海通民變,明年春能恢覆至今年初,汪大人何不從宣德郎之法,先判後議。”

“如此敗壞超綱踐踏法度,有違公理,汪某以為不妥。”

汪晨貴態度仍無松動,此時沈雲卿說:

“法度也好,公理也罷,若不能解決問題,重樹朝廷公信,縱然是維護了朝廷的威嚴和綱紀,敗壞的卻是朝廷的信譽,孰輕孰重,汪大人難道還看不出來嗎。”

“哼,向亂民讓步,今後將如何治理天下,人人皆可如此,豈還有法度可言。”

“民反必為所迫,不查糾官吏之過,先定民罪,這是何道理,這就是朝廷的法度。”

“沈雲卿,你說話要註意分寸。”

汪晨貴厲色道,額頭青筋暴跳,沈雲卿收斂怒意,壓著口氣說:

“汪大人,現在朝廷所謂之威嚴朝綱,在百姓眼中不過是一紙空文,百姓所需不過一日三餐衣食住行,柴米油鹽醬醋茶,足其欲者方為父母。何來威嚴,何談朝綱,與百姓談論朝綱,與對牛彈琴何異,朝綱是能當飯吃,還是能避寒解暑!”

“你放肆!”

汪晨貴拍桌瞪眼怒不可遏,此時歐陽羽也說:

“宣德郎,此話言過了。”

“歐陽大人,沈某所言不妥之處還望大人海涵,但沈某所言皆乃當下之困局。百姓所求與朝堂所遑論,乃風馬牛不相及,無助於解決百姓困境。百姓三餐不定,豈能不反。

現如今民變尚未平息,非但不體恤民情,還一味維護所謂的朝廷法度與威嚴,這天下豈有食不果腹欲死不能,還要百姓維護朝廷的道理,這是不講理。”

“沈雲卿,你公然誹謗朝廷,該當何罪!”

汪晨貴疾言厲色惱羞成怒,歐陽羽擺了擺手說:

“汪大人,左一句朝廷威嚴,有一句朝廷法度,然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讓百姓有如何擁戴朝廷,擁戴陛下,百姓尚且如此,朝廷威嚴又何在。

威嚴既是朝廷法度所至,亦是朝廷臉面所在,百姓如此窘境,縱然維護了朝廷法度,臉面何存,道義又何在。”

“歐陽大人,一旦開動此例,日後恐難再約束其他亂民,還請歐陽大人慎重。”

汪晨貴之言不得沈雲卿認同,他說:

“汪大人此言差矣,百姓如若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何來那麽些亂民謀反之徒,即便有,也是心懷叵測之輩,屆時依法懲處何須向其退讓。

其既無理造反,又滋擾天下,朝廷當有理有據依法懲處,與此番海通民變豈能混為一談。”

“哼,你沈大人如此想,天下的刁民未必如此,未免一廂情願了吧。”

其實汪晨貴說的並非全無道理,這裏涉及到理念認知和法律滯後問題。

理論上,老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司法機關公正嚴明,不應該有造反。但問題就在不同時代的衡量標準不一樣,理念的差異也導致衡量標準的不同。

現代社會,治安再好,物質生活在豐富,仍然有生活在底層的人群,以及一些快活的沒地方撓癢,尋求精神刺激的一撮人,這挫人往往為了尋找刺激和謀生,幹一些違法的事。

再如,網絡化信息社會,光一天三頓吃飽,有狗窩住,但是沒電腦、沒手機、沒網絡、沒教育、沒交通系統、沒網購、沒超市,甚至沒水電氣,一個現代人能適應嗎,肯定要怨聲載道。

但在古代,就不存在這些問題。因為古代的基本社會需求,就是衣食住行安居樂業國泰民安。

所以不同的理念認知,需要社會體系、生產力、技術的配套。如黑社會聚眾鬥毆,為了生意殺人等等,放當下就是造反。

再如極大行業巨頭,聯手秘密開個會議,把價格定死,擱現代叫做壟斷,屬於經濟違法,但是在當下,可能也會是密謀造反,或者十惡不赦的大罪。

同時古代法律以修修補補為主,大範圍的重新訂立法律體系幾乎是罕見的。

對新生事物大都抱著“無為而治”的思想,讓民間自己約束,尤其更依賴抽象的道德約束,這就讓中國古代法律體系,從根本上不同於西方契約性質的法律體系。

中國王朝通常都是開國一本法律,一直用到改朝換代,甚至後朝還在使用。

這其中既有社會變遷緩慢,技術不發達,新生事物疊代緩慢的結果,也有中國自古以來的王朝弊端,尤其是中後期,統治階層漠視技術發展和新生事物加快更新,這就導致法律跟不上新生事物的變化,出現漏洞和不適應。

一旦出現這種問題,往往強勢的官權利壓倒一切,但凡是不符合主觀想法和保守道德的現象一概都是壞的,為了達到震懾的目的,往往都重判。

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貪官墨吏和昏官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本質上仍是認知和司法滯後造成的結果。

這些問題不是沈雲卿沒有考慮,根本問題其實仍然出在官場。

大環境下,老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社會動蕩的概率一定是最低的,至於社會的陰暗面,不能去放大他,但也不能否認。

而當下為官,往往把片面的問題給覆雜化,放大化,因為官府的公信力下降,甚至已經蕩然無存,要維持體系的運轉,讓老百姓服從不公平的體系,就只有殺雞儆猴。

由此必然讓原本無關痛癢的問題,變成普遍性問題,時長日久形成條件反射,即便是打個噴嚏,也給當流行性病毒感冒治,給下猛藥。

久而久之形成普遍的規則,當這種規則淩駕於權力之上,其結果必然是系統性改變現有的主觀思維邏輯。

汪晨貴的死硬既是刻板保守,同時是對自身官權利架子的維護,一旦他的立場松動,總以為日後弱勢群體就會得寸進尺。

當然,事實上沈雲卿的做派,就是某從意義上的得寸進尺,這又加劇了汪晨貴的主觀邏輯。

沈雲卿越是標榜的高尚,汪晨貴越抵觸,所以現在就是雞同鴨講,你說你的,他做他的。

歐陽羽著實看不下去,至少她從沒感覺過下一個決斷,竟然要比皇帝還困難,她果斷說:

“既然兩位大人各有道理,本官看,此事還是交由陛下聖裁,汪大人意下如何。”

“既然歐陽大人開口,本官無異議。”

“那好,你我三人各自上書朝廷,由陛下決斷。另外,還勞煩宣德郎安撫朱公成、楊思茅等人,不可再生事端。”

“下官明白。”

當天上午汪晨貴、沈雲卿各自寫奏本,交由歐陽羽一同發出。下午沈雲卿派人前往朱公成營地,約他前來再議散夥。

此前談判的地點位於兩軍之間,海通城外六裏地,恰好位於兩軍之間,這次也不例外。

“沈公子,朝廷一直這麽拖拖拉拉的,哪有朝廷的樣子。欺壓咱們平頭百姓倒是又快有恨,怎到了講理的時候,一個個都跟個娘們兒一樣,不會有變吧。”

“朱兄,朝廷剛剛經過一場變故,林奇坤逃走,江淮道還在抓人,此事要想徹底平息,朝廷仍有顧慮。”

“得得得,你甭跟我說這些,我這些弟兄們不懂那一套,你就說吧,朝廷要怎麽處置咱們。”

沒文化吃虧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農民的思維裏,有的只有那幾十畝地,和老婆孩子父母爹娘,而當官的思維邏輯要廣得多,跟農民討論他們思維邏輯之外的東西,他聽不懂,也接受不了,因為他們沒有這個認知。

朝堂和官僚體系的覆雜,遠要比農民的一生覆雜得多。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