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62章長城戰略

關燈
第162章 長城戰略

岐帝國建國初期走的是唐朝路線,是不修長城的,因為那個時候軍力強盛,尤其是河套、雲中、關外、呼延河西走廊,都在岐帝國控制之下,有極為廣大的草原作為養馬的馬場。

當時北方忽喇尚未崛起,游牧各部處於一盤散撒狀態,人口並不多,不足以對岐帝國產生軍事上的威脅,相反岐帝國以強大的國力追著吊打他們。

因此開國近兩百年時間,岐帝國未曾修過長城。

從戰略角度而言,不修長城能節省大筆的財政開支,讓民力修生養息,迅速繁衍,從而繼續發展社會生產力、人力。如能將其轉化為國防力量,對外進行擴張,進攻往往是最好的防禦。

但兩百多年前忽喇崛起後,岐帝國患上更年期綜合征,國力有些下滑,南北大打出手幾十年,雖然最終是壓服了忽喇,岐帝國也差點為此破產。

同時由於國力和領土的過度消耗和擴張,攻取西域、天山兩地後財政上的投入,進一步加速了國力的消耗,岐帝國的戰略最終由對外擴張,轉入全面守勢。

這個時候就凸顯出長城的重要性。

長城這個設施,很多人都說是防禦武器,其實恰恰相反,秦始皇修長城,蒙恬拒匈奴於長城塞外數百裏,恰恰是以長城為前進基地,保障了關內的生產安全,為大軍提供源源不絕的軍事給養。

漢朝以長城為根基,出塞吊打匈奴數千裏,將之幾乎趕盡殺絕,一口氣趕到了一萬公裏外的東羅馬家門口。

唐朝不修長城,疆域卻達中國漢政權之巔峰。

然後看宋朝,宋朝丟了燕雲十六州,丟了雲中,丟了河西走廊,就只能修長城,勉強維持河套南方的草場,尚且還能養馬,武裝一些騎兵。

明朝後期丟了河套、河西走廊,土木堡一戰差點給攻入關內,丟了遼寧長城,直接被懟在山海關外憋死。

可見長城作為大後方,是對外擴張的前進基地,保障了大後方的農業生產安全,保證了人口的繁育和政治穩定。

長城將農耕文明下,所能耕種的優質平原盡數納入了長城之內,讓游牧民族喪失了南下放牧,威脅家門口的前進基地。

同時農業帝國將草原變平原,平原變成耕地,源源不斷生產糧食,便利了前線的駐屯和對外軍事活動。

因此歷史上的長城都把平原框進來,將能夠納入中原版圖的可耕種平原納入帝國的範圍。

相反,如果喪失了關內平原,其後果就是宋、明兩朝被活活憋死在關內,苦練“上乘官場內家功法”,自己把坑死。

中國最北端的長城,位於今外蒙古境內,最西段的長城一直修到了新疆,最東端的長城位於黑龍江、吉林境內,幾乎將過去兩千年多年中,四百毫米降水線曾經光顧過的可耕種的平原,盡數納入了中原王朝版圖之內。

由於地球氣候的極端變化,四百毫米降水線的南移,當這些北方可耕種土地變成無法耕種,只能放牧時,無疑會加重農耕帝國的財政負擔。

尤其是放牧無法提供足夠的糧食,人口增加緩慢,在糧食減少的初期,將造成北方大範圍的人口生育放緩和銳減。

人口的銳減,地方游牧民族的崛起,又填補了勢力真空,最後被鳩占鵲巢,中原王朝就此喪失了部分北方長城內的草原和耕地,給日後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當帝國由盛轉衰,長城防火墻的功能日益凸顯,暫時將游牧民族擋在長城之外,為騰挪戰略空間,爭取了喘息時間,保障了內地的暫時安全。

如西漢朝憋在長城內,韜光養晦七十年,修煉上乘武功秘籍,反殺匈奴的成功案例。再如北宋、明朝懟在長城下,苦練上乘官場內家功法,活活把自己折騰死的也有。

關鍵仍在於帝國的內部,以及君主的意志和決心。

現如今岐帝國步入晚期,屋漏偏逢連夜雨,國力日衰,公孫蕓惠剛剛騰出手來,有餘力整頓財政,要在修長城與治內傷之間做出選擇,壓力非比尋常。

沈寂了足有兩刻鐘,公孫蕓惠緩緩說:

“工部的意見呢?”

“啟稟陛下,臣建議立即修繕西遼長城,同時巡查各處,對損毀長城加以修繕。”

“眼下國庫空虛,西遼人丁不旺,修長城勢必靡費國力徒增民怨,依朕看,長城暫緩修繕,著令各地邊關詳查境內長城,損毀處即刻報於朝廷,待日後再修。”

這時範勇說道:

“陛下,肅汝收服北胡、北狄之後,羽翼日漸豐滿,霧凇關長城塌毀不修,勢必被其視為我朝已外強中幹。長此以往,必被其所趁,還望陛下慎重。”

“既然範尚書要修,那就修,此事就由兵部與戶部商議,若戶部無異議,報於朕便是。”

“這……”範勇啞口無言,說來說去還是錢。

見範勇不語,女帝果斷冷下了臉說:

“都退下吧。”

“臣等告退……”

待範勇、林毅賢離去,歐陽羽接著剛才話說:

“陛下,西遼無險可守,範尚書所言不虛,肅汝覬覦我朝西遼、河北已久,不能不防。”

“朕豈能不知。”女帝幾多無奈,下刻又說:“西遼人丁稀少,不堪重任,若從中原征集勞役,動則十萬計,所需錢糧難以計數。如今戶部一毛不拔,如何能修長城。

朕思來想去,忽喇威脅日盛,正面交鋒我朝必敗,故而需得給以其顏色,令其收斂。如肅汝敢於犯境,朕必予重擊。”

女帝思來想去,最後得出一個結論。

首先,現在的長城已經千瘡百孔,以戶部的財力,短時內要修好根本不可能,所以與其花費巨資修長城,還連帶得罪老百姓,不如不修,把錢剩下來。

當然,剩下來不是存著。

其二,現在女帝手裏闊綽了,也算有點小資,更重要的是這種闊綽有經濟連續性的保障,不是時有時無。

其三,今夏的銅錢升值,女帝能大撈一筆,有了這筆錢,能辦許多事情。

其四,高粱今年若能種植成功,河北道、河南道、江淮道、江南道四道人口重鎮,一夜平添幾千萬畝糧田,藉此為新的根本養民、養軍,可謂是一劑強心針。

最後,女帝一算成本,覺得養兵比修長城劃算。

長城修繕動則十幾年二三十年,錢款數以千萬計,而眼下的危機是迫在眉睫,也就是最近四五年內可能能要有一仗,國內根本沒有時間組織民力、財力、後勤去修長城,單單組織勞動力,就得半年多。

而且抽調的民夫不僅需要錢糧養著,脫離農業生產的民夫,又喪失農業產出,一來一去就是雙倍的財政和時間損失,根本不劃算。

相反只要保障新開辟糧區的稅收能進入皇帝手裏,皇帝便能用來擴軍,而且速度快,見效快,適合三到五年內迅速武裝軍隊。

跟忽喇幹一仗還不夠本,但是去撩撥撩撥肅汝這個硬茬子,以岐帝國現在的軍隊狀態,還是綽綽有餘的,尤其是只要有糧和土地,就能解決軍餉和補給,戰爭就能持續。

於是轉念一想,忽喇不好惹,但殺雞駭猴,先把你唬住,爭取十年十五年的時間修生養息,把國內的攤子理順了,再騰出手來解決忽喇問題。

最後,女帝不打算在自己家裏動手,要動手就出關,去肅汝家裏亂揍一通,順道把黑龍江、吉林,連帶遠東、庫頁島,肅汝、北胡、北狄盤踞的地盤一起打下來。

這塊地盤雖然天寒地凍,但是有松遼大平原和無盡的森林,每年能種小麥,廣種薄收能養人。

就是要修長城,也得把松花江平原拿下了,沿著蒙古草原以東由南向北修。修完長城後,這些個從腹地拉出去的民夫也甭回來了,朝廷給你拖家帶口一起遷走,那些個關外的胡人遷入內地。

待等打殘了肅汝,趁著木可烈還在汗位,忽喇見肅汝這慘狀,指不定回心轉意,繼續維持現狀。

當然,如此宏偉設想,要的還是錢。

就眼前而言,一兩年內理順了高粱和新增耕地武裝起來,至於修長城和遷民,那是十年十五年後的偉業,但現在意淫一下,找點心理安慰總是可以的。

五月下旬,沈雲卿趕回秀州巖灘鹽場,暫停鹽池修築,將半數去年在此安家落戶的流民遷回海通安置。

蔡生廉利用人力、物力的優勢,曬鹽場規模遠遠甩開巖灘鹽場,即便是錢塘的高如清,鹽場規模也不小。繼續發展下去,僅蔡生廉、高如清二人的鹽場,明年能能壓過全國煮鹽半數的產量。

盡管照葫蘆畫瓢,照貓畫虎,但蔡生廉和高如清的海鹽卻不是什麽問題都沒有。

沈雲卿曬鹽,往沈澱池裏投了東西,讓鈣、鎂等元素沈澱中和,然後再把沈澱後的海水引入曬鹽池,所以最後得到的海鹽口感基本是可以的。

不僅色澤白亮,口感還要優於熬煮的添加石灰、稻草灰的熬青鹽。

但蔡生廉、高如清的鹽就大打折扣了,只知道曬鹽,卻不知道沈雲卿往沈澱池裏投了什麽,於是去年十月至近年二月份曬出的鹽反響惡劣。

反倒是沈雲卿的鹽,同樣的終端售價,卻賣的比所有鹽都火。

而且細算下來,一升兩百四十文的鹽,沈雲卿的一升鹽,相當於一點五升的熬鹽和蔡生廉、高如清的曬鹽,因為沈雲卿的含鹽量高,所以老百姓買到手,實際的價格只要一百六十文一升細鹽。

待等鹽價漲到三百文沒升,沈雲卿一升鹽,僅相當於兩百文,老百姓買沈雲卿的鹽仍然劃算。

於是就成了變相貼水,比價格都一樣,比質量,同樣都是一升,我含量比你純,你就是賣的沒我好。

蔡生廉發現這一情況後,處心積慮想知道巖灘鹽池裏到底投了什麽,可就是弄到了樣品,蔡生廉壓根不清楚海水的成分和原理,也沒地方給他去弄。

但是說簡單了,其實就是利用生產水泥的過程,獲取的副產品,投入海水,讓鎂、鈣等離子中和反應然後沈澱,說簡單也簡單,幾乎沒有什麽覆雜的化學工藝,說難也難,連初中化學都沒學過的蔡生廉,想要弄明白,那是做夢。

由於始終不得沈雲卿的“秘方”,蔡生廉只能繼續土法,往海水裏投少量石灰和稻草灰,中和鈣、鎂元素,但結果就是口感奇差。

因為缺少了高溫加熱這個環節,石灰、稻草灰與鈣鎂元素反應不充分,結果就是中不中,洋不洋,價格死貴,質量下滑,吃口奇差,還挨老百姓罵。

有鑒於拋磚引玉的目的已經達到,繼續擴巖灘的鹽場已無必要,這把火已經點著,沈雲卿琢磨著,他這個縱火犯子也該急流勇退,轉移陣地繼續打去游擊。

至於曬鹽的工藝,帶等日後江南消停了再收拾也不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