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58章腦洞疑雲

關燈
第158章 腦洞疑雲

而與此同時,沈雲卿回到寧陽後,沒急著去外阜贖人。

由於海通缺乏化驗所需的化學藥劑,前翻張祥提供的烏茲曼火槍燃油、火棒無法獲知到底是什麽成分。

此外張祥提供的火槍卷管攤開之後,沈雲卿鑒別了許久,幾乎可以能確定不是人工捶打鍛造出的均勻薄板,而是某種工業化生產的結果。

而他相信,在當下技術條件下,不用軋鋼機、拉伸機,要獲取厚度不到一毫米左右的大幅面均勻薄鐵板,著實難以置信。

觀察許久,他在已經發黑的卷板表面,發現了細微零星的銀白色的細末顆粒,由於尺寸太小,一時間無法判斷成分,遂而一並帶回寧陽化驗。

最終的化驗結果令人大為意外,站在現代技術角度,放在當下,無疑是一種極為先進理念。

燃油化驗的結果顯示,這種淡褐色的粘性燃料液體是凝析油。

凝析油是天然氣田或油田開采過程中,氣體含有的一種油性物質,此外也有凝析油田出產凝析油。

而凝析油有個特點,在地下受到巨大壓力的作用,是氣體狀態,一旦噴出地面,由於壓力驟減,會形成液態,所以這就解釋了烏茲曼(阿拉伯)人如何弄到的凝析油。

有鑒於中東盛產石油和天然氣,不排除是人為自然活動,或是軍事活動中意外發現了淺表石油和燃氣資源,凝析油被燃氣壓出地面後迅速液化。

凝析油與石油在提煉燃油的技術層面而言,凝析油優於石油,因此凝析油是極好的石化原料,同時能提供更多的苯、甲苯、二甲苯,因此凝析油的燃點低,比石油還低,可燃性好,流動性、滲透性更好。

由於凝析油的一系列特性,決定了凝析油點燃後難以熄滅,即便是暴雨也不會熄滅的神奇特性。正是有了凝析油,才有了烏茲曼火槍的可靠性。

但有了凝析油並沒解決一切問題,還得有火棒。

經過化驗和手感、目視的聯檢,最終可以確定火棒由天然橡膠、棉花、硫磺,少量粘度很強的重質石油制成。

換而言之,棉花能吸收儲存燃油,硫磺能改善天然橡膠的性能,重質石油的又提供了固態燃料,同時棉花、橡膠、硫磺都是低溫可燃物,在橡膠和重質石油的助力下,讓火棒燃燒的特別緩慢。

當火棒與裝有凝析油的錫瓶組合後,其原理就像是酒精燈,棉纖維不斷吸取錫瓶中的凝析油,同時天然橡膠和重質原油讓火棒燃燒緩慢。

而獲得天然橡膠的途徑,只有烏茲曼商人經由海上,在東南亞貿易過程中,發現了天然橡膠可燃的特性。

甚至不排除東南亞的土著,發現橡膠樹流出的白膠汁具有可燃性,從而拿天然橡膠做燃料,進而又被中東商人所發現,帶回了中東。

如果發現凝析油和天然橡膠是一種偶然,並將兩者組合到一起是小聰明的話,卷管鐵板的生產制造工藝,無疑很能說明這個時空下的阿拉伯工匠具有的技術認知。

沈雲卿通過化驗,銀色細末顆粒的成分是銀元素,這就很耐人尋味了。

單純在一件武器上,出現零星粘附的銀顆粒很難說明什麽,但據張祥回憶,此番購入的這批烏茲曼火槍有四十桿,拆解的有七桿,每一桿或多或少都隱有這種銀白色細末斑點,都只有沙粒大小,無法確定到底是什麽。

但卻能排除作戰中因為劫掠,白銀與火槍碰擦留下的粘附痕跡,而是在生產加工鐵板時需要用到銀元素。

起初沈雲卿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去蕪蕩山中安排調度玻璃生產,方才恍然大悟。

早期生產玻璃,由於工藝和理念制約,無法生產大幅面的平板玻璃,因為會變形,進而應力不均而碎裂。

直到“錫池”的出現,使用“浮法工藝”徹底解決了大幅面平板玻璃的生產。

浮法玻璃的原理是利用二氧化矽熔點、融程比錫金屬高得多,而密度比錫小的多的特點,獲取平板玻璃的工藝

將熔化的二氧化矽倒入熔化的錫水池中,由於錫的熔點比二氧化矽低,二氧化矽的密度比錫低,因此熔化後的二氧化矽會浮在錫水表面,而且是均勻浮在錫水表面。

由於錫的溫度低,即便是熔化狀態,熔化的玻璃也會凝固,因此在玻璃迅速降溫的過程中,逐漸冷卻成型,由此得到平整的大幅面平板玻璃。

最後經過裁剪和修正,得到符合尺寸的平面玻璃。

但浮法工藝不是萬能的,首先作為載體的金屬密度,必須比產品高得多,其次是載體熔點要低。

最後是兩種物質常規冶煉環境下,親和力要差,無法形成和金,因此會產生液面分離的現象。

而錫的密度是7.2克每立方厘米,二氧化矽的密度是2.2克每立方厘米,因此玻璃浮在錫水上。

同時錫的熔點是232度,二氧化矽的熔點是1650度,但二氧化矽的融程是600到800度。

所謂融程,是指物質熔化過程中塑性變化的過程,既可塑性最好階段。

玻璃的熔點和融程決定了進入錫水後浮在表面,同時又因為錫的溫度低而冷卻。

最後是兩種物質無親和力,無法在常規高溫下形成合金。

二氧化矽和錫由於彼此化學價和物理特性,在沒有冶煉劑與特殊工藝設備情況下,無法形成合金,因而產生液面分離現象,而不是團成一塊。

由於浮法工藝的三點特殊性,阿拉伯人很可能將此法用在了獲取均勻薄鐵板上,因為銀恰好都具備浮法工藝的三個要求。

銀的熔點是962度,鐵熔點1538度,銀的密度是10.5克每立方厘米,鐵是7.9克每立方厘米,更重要的是鐵和銀在常規高溫冶煉下不會形成和金,而需要添加冶煉劑,才能實現銀鐵合金化。

結果就是,烏茲曼人成功的利用浮法工藝,實現了規模批量,並且標準較為一致的大幅面薄鐵板生產,由此解決了卷管的獲取方式。

但浮法獲取鐵板法最大的弊端需要用銀池,鐵板面積越大,用銀越多。

鐵與銀雖然常規條件下無法形成合金,但兩者都是金屬,銀依然會因為高溫而黏在鐵的表面,形成一層鍍膜。

因此在鐵板冷卻後,一部分銀膜會因為受力而脫落,一部分繼續黏在表面,這就需要用砂紙砂掉,並回收這些被砂掉的銀粉末,最後重新回爐提取。

盡管能實現銀的回收,但不可否認會有損耗,同時砂紙打磨不到位,就可能留下細微的銀顆粒附著在鐵板表面,最終被沈雲卿窺得玄機。

最終得到這麽個結果,意外的同時,沈雲卿不免擔心起來。

浮法工藝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卷管薄板的規模生產和標準化,盡管有消耗白銀的弊端,但畢竟量少,需要日積月累。

同時中東、北非地區又是貴金屬富集地,白銀的獲取比岐帝國相對容易,且成本低。

這就意味著烏茲曼火槍具備了大量生產的基礎,大量生產意味著普遍裝備,或者說,白銀的消耗讓大量裝備存在不確定性,但是裝備給幾萬人卻綽綽有餘。這幾萬人要是拉到岐帝國,那簡直就是開掛。

此外也不難看出,從呼延秦提供的消息判斷,歐洲聯軍跟阿拉伯人死磕了幾十年不落下風,這就意味著歐洲也可能得到了阿拉伯人的火器和制造工藝,否則以阿拉伯人的技術,歐洲聯軍不具備長期進攻中東的軍事實力。

當然,阿拉伯人自身有一盤散沙各自為政的特點,但一個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國,其早期的凝聚力和軍事實力依然是不可小覷的。

有鑒於此,不排除現在的歐洲和中東,都已經大量裝備了這種相對可靠和“廉價”的火器。

相比於早期的鑄造和鍛造槍管,浮法薄板的生產成本其實要低得多。

早期的火繩槍、燧發槍,在無縫鋼管出現之前,都是有縫鋼管,用鐵板擠壓合縫成型,最早的槍管都需要鐵匠用整塊的鋼錠,先錘成薄板,整形後再合攏加熱,再捶打整形,制成有縫鋼管。

因此勞動力和體能消耗巨大,需要數個鐵匠工作十數日,最終獲得一根鐵管,而且還是口徑二三十毫米的鐵管,尚且不能保證尺寸公差和槍膛內的光滑。

現在浮法工藝解決了一系列問題,讓火器集中裝備一兩個重點軍團成為可能。

別說是一兩個軍團,就是一萬人的火繩槍,就已經能橫掃整個南北美洲,簡直無法想象一整支幾十萬人的阿拉伯大軍,裝備五萬支如此的火器出現在中亞,會是何等後果,其結果無疑是災難性的。

好不容易理出了頭緒,解開了謎團,沈雲卿拿著李義清的“介紹信”又緊鑼密鼓趕赴臨清、錢塘、濰州、泊陽等地,提走役囚,召集流民,組織起來遷往海通。

而消息很快傳到揚州汪晨貴耳中,前番他已嚴令各地州縣不得遷民,張祥在從淮河兩岸遷走兩萬三千多人後遇阻,此番沈雲卿又從江南召集役囚和流民回遷江淮,無疑給江淮再添新亂。

由於土地兼並嚴重,江淮道的流民進入河南、江南兩地之後,汪晨貴對遣返工作並不積極,因為遣返後仍然在當地形成流民,沒有公田可供安置。

當然,有是有,淮河兩岸的荒地多得是,要的話管夠,再養幾百萬人都夠,但問題是十年九澇,一瀉就是幾十上百裏地,安置了也沒用。

所以寧可讓流民在外省流竄任其自生自滅,最好不要弄回老家,增加本地負擔。

現如今沈雲卿把江南的流民、役囚連人帶一家老小都弄回江淮,這得要多少地才能安置。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