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46章收割機

關燈
第146章 收割機

“張大人,您大老遠的來海通,應該不只是是為了送三千件耬車吧。”

“你如此奸詐,本官來意你還能不知道?我問你,那烏茲曼(阿拉伯)的拉弦炸天雷你準備如何?”

“張大人放心,關乎軍機大事,沈某自當雙手奉上。”

沈雲卿口氣輕佻,張祥果斷沈下臉,他說:

“你莫不是還有什麽不可告人的條件?”

“有,當然有,怎能沒有。”

沈雲卿毫無顧忌,張祥厲色說:

“何條件?”

“沈某要硝石和硫磺,朝廷得敞開供沈某買。”

張祥聞訊詫異,他忙問:

“你要這麽多硝石、硫磺做什麽?莫不是想配火藥。”

“張大人放心,沈某就是有一萬個腦袋也不敢。”

“那你要硝石、硫磺做什麽?”

“自然能賺大錢。”

三酸兩堿是一切化學的根源,沒有三酸兩堿,就沒有現代基礎化工。眼下硝還不是管制物品,但硫磺是朝廷管制的礦物。

其一是硝在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其二是硝能天然獲取,如墻硝、鹽硝等等,管不住。

其三是中國自古硫礦就少,古代開采量受到勘探、采集和運輸制約,產量有限,尤其在軍事消耗中占了多數,火藥出現後,硫磺變得更為緊俏。

現在秀州已經開了鹽場,鹽的大量供應不成問題,有了鹽能制取鹽酸,有了穩定且大量的三酸,一系列的基礎和覆雜化學反將變得得心應手。

許是條件出乎張祥意外,他沒急著回覆。其一是這道口子工部好開,但刑部未必通過的,得找一個由頭。其二是量太大,他做不了主,還得回去請示皇帝批覆。

壟上步行許久,看到遍地的荒草,沈雲卿再次想起收割機一事。

“張大人,沈某最近謀劃了一物,此物若能成,一人一頭耕牛,一日可收七八畝地,全天下的荒地變為沃野阡陌,也將指日可待。”

張、王二人交換了目光驚詫之餘,頓多了幾分期待,張祥忙是問道:

“你此話當真?”

“沈某可不包十成把握,且此物制造覆雜只能是鐵器,天下間唯有工部能造,圖稿沈某已經畫出,並讓木匠制成了放樣,可供參詳。我等不妨回海通,一探究竟如何。”

“那好,回城吧。”

收割機沈雲卿沒見過,想來即便見過,以當下的制造水平,難以加工出結構,即便制造出來,其成本將相當驚人,超越時代的技術,是必要付出相同的代價,轉換成現實能量,就是金錢和人力、物力的堆積和消耗。

於是只能退而求其次,放低了指標和技術門檻,設計制造一種既能適當提高生產效率,又能滿足當下制造能力的收割設備。

回到海通已是黃昏,張祥、王曦照跟隨沈雲卿來到下榻客棧,看到了圖紙和模型。

木匠永遠是一個時代的脊梁,無論什麽工種,其最早可追述的原型都是木匠。

沈雲卿展示了畜力收割機的工作原理和設想。設計之初,他想的很簡單,一天少說收二三十畝,才能趕得上耬車播種的面積。

實際按圖制成樣品後的測算數據,還不到八畝,這還是無障礙,無縫銜接的模擬數據,實際的田間作業,情況可能還要低。但哪怕只有五畝每天,那也比人工勞動力強。

“此物果然精妙,若是能造出廣為使用,天下百姓將無憂亦。”

張祥很樂觀,純粹是建立在紙面數據上的樂觀,所以沈雲卿說:

“張大人,現在還言之過早,且不說實物尚未造出,這收割機需得耗鐵,絕非普通百姓所能買得起。

其二,每天日收幾畝,仍舊太少,日後還有待改進。其三,工部若要大量制造,怕是以現在工部的機械,難以廣造。需得改進,制造鐵制機械,方能降低制造價格,廣造收割機。”

“嗯,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只是制造鐵質機械靡費鐵材甚多,怕是不好辦吶。”

去年沈雲卿曾去工部機械司參觀過,設計畜力收割機之初,正是基於工部機械司的制造能力,盡可能避免金屬切削加工的結構,采用人力鍛打、青銅切削、鉆孔件,因為青銅用淬火鋼做刀具切削,還是能加工的。

如果用鋼,當下只能用人工用鑿子鑿,用銼刀銼,那未免太勞命傷財,且成本高,效率低。

工部的機械設備基本具備了車、銑兩種切削設備,但停留在是木制結構的層面,刨、磨、鉆、插還以手工作業完成,僅能用於加工木材和銅件。

鋼件能加工,但效率低,代價大,即便有切削刀具,也會因為鋼件的切削阻力更大,而導致扭力增大,讓木質機械設備打滑。

要提高收割機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必須改善生產設備,但這需要一個積累過程,尤其是人才培養的積累過程,鋼鐵產能也很重要,一時半會急不來。

敲定了收割機一事,張祥令人取來了烏茲曼火槍使用的火棒和燃油樣品,還有一根拆解的卷管,以供沈雲卿研究。

工部急於仿制,但關鍵技術仍在於如何生產卷管和油料。

當晚,沈雲卿做東,在海通城中的酒樓擺了一桌。

由於正兒八經當官收入微薄,一個清官正常基本也就夠府裏幾十口人的開銷。

以沈雲卿自己為例,七品散官的俸祿是每年十二兩白銀,折合銅錢是八十多貫,三百五十文一石稻米,能買小兩百五十石稻米。

此外還有俸料,也就是口糧補貼四十石稻米,職田三百五十畝,這個收入應該說是不錯了,一年怎麽也有七八百石糧食的收入。

但宦官人家都養家丁丫鬟,吃穿用度少不了,如果再取兩房姨太太,一個太太兩個丫鬟,三房夫人就是六個丫鬟,家裏還要四五個夥計,爹媽還要人伺候,十二個傭人還都夠嗆,這還是最低標準。

如日後三個太太再生養孩子,孩子要人照顧,長大後還要安排伴讀,這還是七品官兒的最低配置。當然,如果只娶一房,可以砍掉一半。

但有甚者還要再顧兩三個武士看家護院,平均下來一個人的俸祿要養二十口人,這麽一分,七八百石稻米,也就夠讓二十口人吃的好一些,穿的一般些。

如果要體面些,還要穿戴綾羅綢緞,配一些首飾,一個七品官兒的俸祿基本能應付。

但這只是理論上的開銷,理論外的灰色開銷,官員的俸祿根本不夠應付。如最簡單的打點一二,衙門裏差人用人,辦一些模棱兩可難辦的事,需要花錢。

如碰上贓官,你要辦事,還得孝敬一些。要是碰上個巨貪,就是一年的俸祿都不夠他塞牙縫。

當整個系統出現一個兩個的梗阻,就會像病毒一樣感染整個系統,並蔓延,最後上行下效成風,一窩一窩的貪官就是這麽出來的。

所以但凡是還算幹凈的官吏,平日裏很少外出下館子,王曦照兩袖清風,只有一房正室,用人倒是不多,出任刺史後,俸祿大幅增加,手頭還闊綽了不少。

張祥的情況較為普遍,本就是世家出身,家裏有生意,有田土,所以用不著貪,這也是士族出身官宦的一大優勢,只要有理想有抱負,他們沒有急迫的經濟需求。

但如果向壞的方向發展,士族出身的官吏又會變成門閥,利用權力之便謀取經濟利益。

翌日,張、王、沈三人分頭行動,王曦照起草告示,貼往各縣各村,張祥差人持書去調漕運船舶,將淮河兩岸的災民分批接往通州。

漕運有兩個口子,其一歸戶部官,專司運輸糧食、鹽鐵、錢款、對外海上貿易等朝廷大宗貨物的運輸,這個口子由轉運使管轄,戰時戶部與兵部協調,抽調船只或民夫,經由陸路、水路運輸補給

第二個口子是工部,規模小得多,專司治水所需的土方、石方、人力的轉運。

六年前江淮洪泛,災民都往淮河南北逃命,洪水退後,各地州縣要把屬地的災民回遷,但回遷之後就撒手不管了,任憑災民自生自滅。

按說洪泛把肥沃的淤泥覆蓋在原有的土地上,使之富有營養,農業收獲應該更多,老百姓回遷後,地方衙門再混賬,總不能一點收成都沒有吧。

但現實是,淮河水患自古是中華地上的一個頑疾,洪水頻發十年九澇,即便是洪泛退走後的最近三年,每到夏天,兩岸洪水照發不誤,只在於洪水的規模和強度。

能造成大範圍災害的叫洪泛,這種漫過河岸的只能叫小洪水,秋冬季又會退走,持續性差。淮河的根治,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幾十萬人治淮,才從根本上扭轉了淮河水患。

由於技術、歷史環境等原因,淮河的治理不善,導致十年九年澇。

每逢洪澇,淮河兩岸的農田淹沒十之七八,而地主豪強的地都遠離淮河,普通老百姓的地,卻挨著淮河,一發水,先沖毀的是老百姓的地。

更缺德還在於,由於地主豪強的土地離著遠,引水灌溉的河道水量不足,於是把淮河兩岸低窪處給扒開,人為將水引入窪地,再從窪地挖掘溝渠通往小河,增加供水。

於是又加劇了江河改道,擴大了洪澇範圍,淹沒更多良田。

如此惡性循環,加上國庫入不敷出,治水的資金不到位,淮河發一次大水,就像錘子狠狠砸向鋼釘,釘入這個腐朽的帝國,揭開新一層的瘡疤,直到有一天真民不聊生了,只要一個火星,就能燃起燎原大火。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