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朝貢之痛
關燈
小
中
大
第121章 朝貢之痛
幾日後,以沃臘舒達為首的第二批忽喇使團抵達神都,覲見天朝皇帝,並且帶來了豐厚的禮物,向天朝求親。
忽喇可汗木可烈的長子沃臘舒達,正是天朝公主與木可烈生養的兒子,可汗木可烈也是忽喇與岐帝國的混血可汗,而次子都勒闊,至少有一半忽喇人的血統。
盡管是一次政治聯姻,忽喇的禮品也很豐厚,但女帝卻輕松不起來。
天朝一貫秉承了“薄來厚往”的外交慣例,也就是後世一直為人詬病的“朝貢”制度。
中原王朝的朝貢制度由來已久,是中國人為人處世和諧共生的生存態度。
由於古代交通的不便,萬邦來潮無不遠涉千山萬水極為辛苦,只為送一些“土特產”,中原王朝念在他們辛苦勞累來一趟很不容易的份上,更重要的是對大天朝的敬服,讓皇帝極為感動。
因此但凡外邦朝貢,無論是多是少,一律都以超過朝貢的數量和質量,反賜給外邦使節,以彰顯我大天朝的氣度和魄力。
同時通過這種朝貢活動,穩定了周邊政治局勢,團結了一大批天朝外圍的邦國的粉絲,但凡有矛盾沖突,都在天朝進行調解和仲裁,如果誰蠻不講理,搞地區霸權主義,天朝還會發兵。
而對於那些不朝貢的,大天朝心胸寬廣,不與你一般見識,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
所以自古外邦朝貢,朝貢國收獲遠大於付出,並且能得到天朝的軍事保護。
至於西方描黑的天朝朝貢制度,那純粹是選擇性失明。
另外還有一個極端情況,就是這古代大都是君主制度,外交活動大都局限於權力階層,所以外邦國王派出使團來朝貢,最終收獲的天朝饋贈遠比他們朝貢的土特產多得多。
所以,這些饋贈大都被外邦的統治階層所瓜分,而老百姓得不到什麽實惠好處。
而這些外邦由於國力有限,生產力有限,說實在的,基本上拿不出什麽太好的東西,所以只能盡可能搜刮民間,這就讓朝貢國的老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最極端的現象如高麗,這個窮鄉僻壤的彈丸之地,最開始是三年一次朝貢,後來為討朱元璋歡心,幹脆還把國名改成了朝鮮,美其名曰朝日鮮明。
朱元璋一高興,把原本屬於大明朝的平壤以北,鴨綠江以南的土地,一擡手都送給了朝鮮。
(當然,話說一萬億年前長江以北都是高麗人的天下,長江以南木棉花開處都是越南人的江山,兩國相親相愛彼此團結,直到有天天降大天朝毀天滅地,這些理論就不做贅述了。)
這還不說,每三年一次的朝貢,在高麗國方面強烈的要求下,改為一年,最多的一次一年來了五趟。
為啥改一年?真難道是朱元璋逼你了?那個時候大元帝國還沒完蛋,明帝國忙都忙不過來,還去逼你了?
這要是沒有利益可圖,你不來好了,盡可以囂張到底,聯合大元朝反明覆元好了,更何況您當時還是元帝國的一個省吧,獨立了還賣乖。
再說了,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養自己都困難,金銀礦產幾乎沒有,大天朝還缺你這一口?你也不想想,你的糧食還沒運到大天朝,自己路上都吃光了,我要你那一口,等著餓死呢。
當然,有人會說榨取高麗的金銀財寶,真要這麽說,我也只能呵呵了。
對不起,那年頭,銀子在明朝初年還不是硬通貨,金銀貴金屬消費市場狹窄,銀子成為主流貨幣,還是明中期之後的事。
即便是經濟超人南宋,白銀大量流入,但白銀的數量仍然有限,還不是主流貨幣,銅錢才是。
原因也很簡單,銅錢能隨便鑄,而且當時只有貫鈔,銀票少之又少。
所以即便南宋後期濫發貫鈔紙幣,銅錢依然能大規模鑄造以兌付紙幣。但銀子不行啊,銀子大都靠外來輸入,不是憑空變出來的。
所以可見外國朝貢大天朝,因為有利可圖,所以才會朝貢。
但問題是這些個外邦朝貢搜刮的都是民脂民膏,不是正當合法所得,這就惹毛了老百姓。待等天朝饋贈更多禮品,又被外邦的統治階層瓜分,老百姓沒落下好處。
結果就是朝鮮老百姓原本是三年被自己人搜刮一次,現在一年被朝鮮統治階層搜刮一次,最後就好像成了大天朝要搜刮你們的一樣。
其實這就是選擇性失明,歷代王朝的官方史料文獻,但凡沒毀於戰火的,文獻中都明確記載了外邦來朝,和大天朝饋贈禮品的名錄,朝鮮官方也有。
還有,不要說咱們的數量沒你們多,當時一粒珍珠就得要好幾百上千兩白銀,結果你送幾根野蘿蔔,這玩意兒撐死了也就值幾十兩上百兩銀子,咱們送你的珍珠都是幾十斛幾十斛的送。
當年大明朝可還沒有養殖珍珠,這些珍珠可都是要幾萬幾十萬老百姓在兩淮和江南地區上山下鄉的找,你拿回去後反手就是幾百倍的利潤,你咋不說呢。
此番忽喇使團來朝,讓公孫蕓惠棘手的正是如何回禮。
禦書房中,禮部尚書陳錦檀,戶部尚書盧希彭,工部尚書林毅賢,兵部尚書範勇悉數到場,君臣五人正為此事發愁。
“陛下,忽喇索要六百萬石面粉,簡直是獅子大開口啊,江南、兩湖旱情剛有好轉,哪裏還能騰挪六百萬石面粉給忽喇呀。”
盧希彭態度非常明確,兵部尚書範勇卻說:
“兩年前邊關便有來報,草原持續大旱,牛羊饑渴而死不計其數,今年更是尤為嚴重,而眼下我朝國本堪憂,若不能滿足忽喇所求,日後其必生內亂,忽喇內亂勢必向南蔓延,我朝邊軍數十萬,要鎮守延綿數萬裏邊防,將難以為繼。”
“可眼下我朝哪裏去弄六百萬石面粉,一石面粉最少得一石三鬥的小麥,六百萬石面粉,那可是七百五十萬石小麥,加之運往北方所需花費錢糧,少說得八百三十萬石小麥,現如今哪裏去弄八百萬石麥子。”
(一斤小麥大約能出八兩的80號面粉,或七兩的70面粉,號數越小,小麥品質越高,反之小麥粗纖維越多。)
盧希彭話音未落,禮部尚書陳錦檀哪壺不開提哪壺:
“河南道不是囤著幾百萬石的稻米嗎,近些年江淮、江南、兩湖賑災都沒用上,想來河南道這幾年風調雨順。盧尚書,囤了這些年,應該不止三百五十萬石稻米了吧,拿稻米去換小麥,不說全夠吧,至少能解決七八成不是嗎。”
陳錦檀邊說邊笑,盧希彭又惱又緊張,他說:
“河南道庫糧乃備河北道、西遼道不時之需,若是都給了忽喇,其若出爾反爾發兵來攻,河北、西遼兩地邊軍將無糧可用,屆時奈何。”
盧希彭振振有詞,女帝已是聽得不耐煩,她當然清楚河南道囤糧早已蕩然無存,陳錦檀無非是想搬弄是非而已。她打斷盧希彭說:
“夠了,朕要爾等為朝廷分憂,爾等卻在此處推三阻四喋喋不休,真是太讓朕失望了。”
“臣等無能……”
四尚書異口同聲俯首請罪,公孫蕓惠陰沈著聖容不悅說:
“盧尚書,忽喇此番朝貢之物折價幾何?”
“回陛下,粗略算來約值一百四五十萬貫吧,但我朝僅僅面粉一項,恐怕就得要五百多萬貫,即便忽喇能用牲畜和馬匹抵償,但現在朝廷也拿不出這麽多錢去買面粉,除非從官倉中調撥,但最終仍得劃入戶部的損失。
這僅僅是小麥,鹽、鐵、布匹、茶葉等物所需甚大,加之路途遙遠,運費甚為巨大,恐怕一千萬貫也擋不住啊。”
聽到要一千萬貫,公孫蕓惠惱火不已,頗有一種給盧希彭來一腳的沖動,但她臉上仍無聲色,繼續陰沈著臉說:
“範尚書,呼延、天山、西域三都護可有積麥?”
“有,雖然積麥較廣,但天山、呼延兩地氣候難測,並非年年風調雨順,歉收十之四五,雖然三地人口稀少,可廣種薄收,但三地小麥來得卻是不易,也是數代屯兵屯田所積累,為的也是減輕朝廷稅賦,以防糧草斷絕後維持生計。如果調撥給忽喇,怕是日後有變,再從中原發糧,只會徒增國力。”
“那三地都護可調多少小麥?”
“回陛下,若要維持三地都護之糧草安全,臣只能拿出一百至一百二十萬石小麥,運往邊關榷市,大抵也就是八十到一百萬石面粉。若是再多,萬一忽喇生亂,三地都護府恐將難以久持。”
“那就從三地都護調運一百二十萬石小麥。”
公孫蕓惠拍板調出軍糧,遂即又問盧希彭:
“盧尚書,關中、京畿、河南、河北四道可調官倉小麥幾何?”
“啟稟陛下,六年前四地旱澇並發,官倉賑濟甚多,加之連年用兵,南方大旱,四道官倉尚未補足,恐怕是調不出多少小麥。”
“那究竟可調多少?”
“也就,就兩百萬石吧。”
盧希彭說的小心謹慎,憋出兩百萬石,範勇聽著急的跳腳:
“盧大人,天山、呼延、西域三地都護府尚且拿出一百二十萬石小麥,你四道數千萬人,只拿得出兩百萬石小麥?你吃的完嗎!”
“範大人何出此言,朝廷積糧以稻米為主,小麥只占三成,最近七八年間各地災害頻發,又逢連年用兵,官倉難以為繼,兩百萬石小麥已經很多啦。”
“那也不能只有兩百萬石小麥,用稻米去換!”
範勇直言不諱,盧希彭斷然拒絕:
“都用稻米去換,天下若再生亂,何來米糧賑濟災民供應大軍,斷然不可。”
“那就兩百萬石吧。”女帝認下了盧希彭的賬,接著又說:“現在還差著至少五百萬石小麥,這又從何出?”
“啟稟陛下,國庫恐難以應付這五百萬石小麥的征購錢款,臣以為應增加明年的賦稅,今年先借以支度,待等忽喇的牲畜、馬匹、皮買交易完成後,再運往各地販賣。”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幾日後,以沃臘舒達為首的第二批忽喇使團抵達神都,覲見天朝皇帝,並且帶來了豐厚的禮物,向天朝求親。
忽喇可汗木可烈的長子沃臘舒達,正是天朝公主與木可烈生養的兒子,可汗木可烈也是忽喇與岐帝國的混血可汗,而次子都勒闊,至少有一半忽喇人的血統。
盡管是一次政治聯姻,忽喇的禮品也很豐厚,但女帝卻輕松不起來。
天朝一貫秉承了“薄來厚往”的外交慣例,也就是後世一直為人詬病的“朝貢”制度。
中原王朝的朝貢制度由來已久,是中國人為人處世和諧共生的生存態度。
由於古代交通的不便,萬邦來潮無不遠涉千山萬水極為辛苦,只為送一些“土特產”,中原王朝念在他們辛苦勞累來一趟很不容易的份上,更重要的是對大天朝的敬服,讓皇帝極為感動。
因此但凡外邦朝貢,無論是多是少,一律都以超過朝貢的數量和質量,反賜給外邦使節,以彰顯我大天朝的氣度和魄力。
同時通過這種朝貢活動,穩定了周邊政治局勢,團結了一大批天朝外圍的邦國的粉絲,但凡有矛盾沖突,都在天朝進行調解和仲裁,如果誰蠻不講理,搞地區霸權主義,天朝還會發兵。
而對於那些不朝貢的,大天朝心胸寬廣,不與你一般見識,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
所以自古外邦朝貢,朝貢國收獲遠大於付出,並且能得到天朝的軍事保護。
至於西方描黑的天朝朝貢制度,那純粹是選擇性失明。
另外還有一個極端情況,就是這古代大都是君主制度,外交活動大都局限於權力階層,所以外邦國王派出使團來朝貢,最終收獲的天朝饋贈遠比他們朝貢的土特產多得多。
所以,這些饋贈大都被外邦的統治階層所瓜分,而老百姓得不到什麽實惠好處。
而這些外邦由於國力有限,生產力有限,說實在的,基本上拿不出什麽太好的東西,所以只能盡可能搜刮民間,這就讓朝貢國的老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最極端的現象如高麗,這個窮鄉僻壤的彈丸之地,最開始是三年一次朝貢,後來為討朱元璋歡心,幹脆還把國名改成了朝鮮,美其名曰朝日鮮明。
朱元璋一高興,把原本屬於大明朝的平壤以北,鴨綠江以南的土地,一擡手都送給了朝鮮。
(當然,話說一萬億年前長江以北都是高麗人的天下,長江以南木棉花開處都是越南人的江山,兩國相親相愛彼此團結,直到有天天降大天朝毀天滅地,這些理論就不做贅述了。)
這還不說,每三年一次的朝貢,在高麗國方面強烈的要求下,改為一年,最多的一次一年來了五趟。
為啥改一年?真難道是朱元璋逼你了?那個時候大元帝國還沒完蛋,明帝國忙都忙不過來,還去逼你了?
這要是沒有利益可圖,你不來好了,盡可以囂張到底,聯合大元朝反明覆元好了,更何況您當時還是元帝國的一個省吧,獨立了還賣乖。
再說了,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養自己都困難,金銀礦產幾乎沒有,大天朝還缺你這一口?你也不想想,你的糧食還沒運到大天朝,自己路上都吃光了,我要你那一口,等著餓死呢。
當然,有人會說榨取高麗的金銀財寶,真要這麽說,我也只能呵呵了。
對不起,那年頭,銀子在明朝初年還不是硬通貨,金銀貴金屬消費市場狹窄,銀子成為主流貨幣,還是明中期之後的事。
即便是經濟超人南宋,白銀大量流入,但白銀的數量仍然有限,還不是主流貨幣,銅錢才是。
原因也很簡單,銅錢能隨便鑄,而且當時只有貫鈔,銀票少之又少。
所以即便南宋後期濫發貫鈔紙幣,銅錢依然能大規模鑄造以兌付紙幣。但銀子不行啊,銀子大都靠外來輸入,不是憑空變出來的。
所以可見外國朝貢大天朝,因為有利可圖,所以才會朝貢。
但問題是這些個外邦朝貢搜刮的都是民脂民膏,不是正當合法所得,這就惹毛了老百姓。待等天朝饋贈更多禮品,又被外邦的統治階層瓜分,老百姓沒落下好處。
結果就是朝鮮老百姓原本是三年被自己人搜刮一次,現在一年被朝鮮統治階層搜刮一次,最後就好像成了大天朝要搜刮你們的一樣。
其實這就是選擇性失明,歷代王朝的官方史料文獻,但凡沒毀於戰火的,文獻中都明確記載了外邦來朝,和大天朝饋贈禮品的名錄,朝鮮官方也有。
還有,不要說咱們的數量沒你們多,當時一粒珍珠就得要好幾百上千兩白銀,結果你送幾根野蘿蔔,這玩意兒撐死了也就值幾十兩上百兩銀子,咱們送你的珍珠都是幾十斛幾十斛的送。
當年大明朝可還沒有養殖珍珠,這些珍珠可都是要幾萬幾十萬老百姓在兩淮和江南地區上山下鄉的找,你拿回去後反手就是幾百倍的利潤,你咋不說呢。
此番忽喇使團來朝,讓公孫蕓惠棘手的正是如何回禮。
禦書房中,禮部尚書陳錦檀,戶部尚書盧希彭,工部尚書林毅賢,兵部尚書範勇悉數到場,君臣五人正為此事發愁。
“陛下,忽喇索要六百萬石面粉,簡直是獅子大開口啊,江南、兩湖旱情剛有好轉,哪裏還能騰挪六百萬石面粉給忽喇呀。”
盧希彭態度非常明確,兵部尚書範勇卻說:
“兩年前邊關便有來報,草原持續大旱,牛羊饑渴而死不計其數,今年更是尤為嚴重,而眼下我朝國本堪憂,若不能滿足忽喇所求,日後其必生內亂,忽喇內亂勢必向南蔓延,我朝邊軍數十萬,要鎮守延綿數萬裏邊防,將難以為繼。”
“可眼下我朝哪裏去弄六百萬石面粉,一石面粉最少得一石三鬥的小麥,六百萬石面粉,那可是七百五十萬石小麥,加之運往北方所需花費錢糧,少說得八百三十萬石小麥,現如今哪裏去弄八百萬石麥子。”
(一斤小麥大約能出八兩的80號面粉,或七兩的70面粉,號數越小,小麥品質越高,反之小麥粗纖維越多。)
盧希彭話音未落,禮部尚書陳錦檀哪壺不開提哪壺:
“河南道不是囤著幾百萬石的稻米嗎,近些年江淮、江南、兩湖賑災都沒用上,想來河南道這幾年風調雨順。盧尚書,囤了這些年,應該不止三百五十萬石稻米了吧,拿稻米去換小麥,不說全夠吧,至少能解決七八成不是嗎。”
陳錦檀邊說邊笑,盧希彭又惱又緊張,他說:
“河南道庫糧乃備河北道、西遼道不時之需,若是都給了忽喇,其若出爾反爾發兵來攻,河北、西遼兩地邊軍將無糧可用,屆時奈何。”
盧希彭振振有詞,女帝已是聽得不耐煩,她當然清楚河南道囤糧早已蕩然無存,陳錦檀無非是想搬弄是非而已。她打斷盧希彭說:
“夠了,朕要爾等為朝廷分憂,爾等卻在此處推三阻四喋喋不休,真是太讓朕失望了。”
“臣等無能……”
四尚書異口同聲俯首請罪,公孫蕓惠陰沈著聖容不悅說:
“盧尚書,忽喇此番朝貢之物折價幾何?”
“回陛下,粗略算來約值一百四五十萬貫吧,但我朝僅僅面粉一項,恐怕就得要五百多萬貫,即便忽喇能用牲畜和馬匹抵償,但現在朝廷也拿不出這麽多錢去買面粉,除非從官倉中調撥,但最終仍得劃入戶部的損失。
這僅僅是小麥,鹽、鐵、布匹、茶葉等物所需甚大,加之路途遙遠,運費甚為巨大,恐怕一千萬貫也擋不住啊。”
聽到要一千萬貫,公孫蕓惠惱火不已,頗有一種給盧希彭來一腳的沖動,但她臉上仍無聲色,繼續陰沈著臉說:
“範尚書,呼延、天山、西域三都護可有積麥?”
“有,雖然積麥較廣,但天山、呼延兩地氣候難測,並非年年風調雨順,歉收十之四五,雖然三地人口稀少,可廣種薄收,但三地小麥來得卻是不易,也是數代屯兵屯田所積累,為的也是減輕朝廷稅賦,以防糧草斷絕後維持生計。如果調撥給忽喇,怕是日後有變,再從中原發糧,只會徒增國力。”
“那三地都護可調多少小麥?”
“回陛下,若要維持三地都護之糧草安全,臣只能拿出一百至一百二十萬石小麥,運往邊關榷市,大抵也就是八十到一百萬石面粉。若是再多,萬一忽喇生亂,三地都護府恐將難以久持。”
“那就從三地都護調運一百二十萬石小麥。”
公孫蕓惠拍板調出軍糧,遂即又問盧希彭:
“盧尚書,關中、京畿、河南、河北四道可調官倉小麥幾何?”
“啟稟陛下,六年前四地旱澇並發,官倉賑濟甚多,加之連年用兵,南方大旱,四道官倉尚未補足,恐怕是調不出多少小麥。”
“那究竟可調多少?”
“也就,就兩百萬石吧。”
盧希彭說的小心謹慎,憋出兩百萬石,範勇聽著急的跳腳:
“盧大人,天山、呼延、西域三地都護府尚且拿出一百二十萬石小麥,你四道數千萬人,只拿得出兩百萬石小麥?你吃的完嗎!”
“範大人何出此言,朝廷積糧以稻米為主,小麥只占三成,最近七八年間各地災害頻發,又逢連年用兵,官倉難以為繼,兩百萬石小麥已經很多啦。”
“那也不能只有兩百萬石小麥,用稻米去換!”
範勇直言不諱,盧希彭斷然拒絕:
“都用稻米去換,天下若再生亂,何來米糧賑濟災民供應大軍,斷然不可。”
“那就兩百萬石吧。”女帝認下了盧希彭的賬,接著又說:“現在還差著至少五百萬石小麥,這又從何出?”
“啟稟陛下,國庫恐難以應付這五百萬石小麥的征購錢款,臣以為應增加明年的賦稅,今年先借以支度,待等忽喇的牲畜、馬匹、皮買交易完成後,再運往各地販賣。”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