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二章德蘇戰爭(19)
關燈
小
中
大
第六百六十二章 德蘇戰爭(19)
“殿下,我們的導彈項目很順利,已經研制成功射程均超過1000公裏的艦對地,地對地,空對地巡航導彈。”
“不錯,這些導彈的精度怎麽樣?”雖然問是這麽問了,不過雅尼克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後世的巡航導彈通常采用慣導、地形匹配、GPS和數字式景象匹配等組合制導方式;命中精度可達10—30米,有的高精度導彈甚至能達到1米以下;且可實現隱蔽飛行、繞障飛行,有效攻擊目標。
而此時的巡航導彈只有慣性制導這一種制導方式,且飛行方式也是直線飛行,並沒有繞障飛行等先進功能,精度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非常抱歉,殿下。”布勞恩博士的臉上閃過一絲尷尬之色。“這幾款巡航導彈的命中精度達不到300米,我們正在加緊研制光纖陀螺儀。”這些巡航導裝載500到700公斤重彈頭。即使700公斤彈頭的裝藥量殺傷半徑也達不到300米,也就是說這些巡航導彈不可能精確摧毀某個指定目標。
機械陀螺儀的精度也不是不能提高,後世美國發明了名為AIRS的慣性制導系統。這套系統極為覆雜,僅其最核心的機械陀螺儀就由19000個零部件組成,堪稱機械陀螺儀時代的頂峰。這套慣性制導系統可使美軍“和平衛士”洲際導彈圓概率誤差小於40米,絲毫不比早期的衛星制導遜色。
可這玩意的價造價也是天文數字,AIRS有3個加速度計,1個加速度計的造價就高達30萬美元,需要耗時6個月才制造完成,整個AIRS的研制費用可想而知。如此昂貴的裝備令美軍也難以承受,蘇聯解體後“和平衛士”立即下馬。之後發展起了光纖陀螺儀,激光諧振陀螺儀等先進陀螺儀。而AIRS研制中技術的覆雜度、先進性、高精度卻堪稱人類科技史上的一大奇跡。
而雅尼克壓根就沒打算研究這種做到極致的陀螺儀,也就對這些導彈精度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只要能命中一座城市算是成功了,精度可以慢慢改進,彈道導彈呢?”
既然已經發射了衛星火箭,哪怕是洲際導彈也不是什麽大問題。
就火箭而言,它即可以作為武器,也可以用於航天發射,區別只在於火箭上面的有效載荷。如果火箭搭載的是戰鬥部,那麽它就是彈道導彈;如果它搭載的是衛星或飛船,那麽它就是一次航天發射。一個國家如果具備了發射衛星的能力,也就相當於擁有了中程以上的彈道導彈。
只不過彈道導彈在進入太空之後還要重返大氣層,因此它在制導控制程序上和彈頭耐高溫方面與航天器有所不同。
正因為火箭與彈道導彈之間存在著極強的通用關系,早期的火箭與彈道導彈都是相通的,很多航天運載火箭都脫胎於彈道導彈。比如蘇聯同一種火箭分別在1957年8月和10月將洲際導彈和人造衛星送上天,蘇聯的第一枚洲際導彈SS-6因為作戰效能低下,很快就退役改用於航天發射;發射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丘比特C型運載火箭源自“紅石”中程導彈,“雷神”、“大力神”、“宇宙神”等導彈退役後都變成了運載火箭,用於發射各種航天器。
後來隨著彈道導彈開始采用更便捷作戰效能更好的固體推進劑,早期火箭軍民不分軍民通用的情況也發生了變化。航天發射因為更註重推力,所以繼續使用液體推進劑。
“殿下,我們已經研制成功射程達500公裏的短程彈道導彈,射程1500公裏的中程導彈,5000公裏的遠程導彈和12000公裏的洲際導彈。”
後世按照射程將彈道導彈分為洲際、遠程、中程和近程彈道導彈。國際上的通行慣例是:射程8000km以上屬洲際彈道導彈;射程在3000到8000km屬於遠程彈道導彈;射程在1000到3000km屬於中程彈道導彈;射程在1000KM以下屬於短程彈道導彈。
“不過5000公裏的遠程導彈和12000公裏的洲際導彈暫時不具備實戰價值。它們的造價過於昂貴不說,精度誤差能達到幾公裏。”
這也在雅尼克的預料之中,慣性制導受陀螺儀精度影響,其工作時間越長誤差越大。
這時安妮走過來稟報了一件事。“殿下,東線克魯格司令來電,包圍圈裏的俄羅斯族部隊要投降,問您要怎麽處置?”
“這些俄羅斯人要投降?”雅尼克不禁陷入了沈思。
二戰時期對於英法美的戰俘,德軍基本能按照日內瓦公約進行對待,給吃給喝。只要沒有遇到德軍看守是個心理存在問題的變態,那麽一般不會有事。而且對於軍官戰俘德軍也給與優待,他們不用去強制勞動,即使是普通的軍官也是如此。不過到了二戰後期,德國受到盟軍的轟炸各種資源變得很緊張,自己沒有多少食物供應,更不可能讓戰俘們吃飽吃好了。
但在東線德軍就是另一個態度,蘇德雙方都殺紅了眼,對待對方的戰俘更是如此。德國以蘇聯沒有簽訂日內瓦公約為理由,根本就沒打算養他們,蘇軍的待遇可不是差了一個檔次。英美戰俘對德軍折磨蘇聯戰俘也看不下去了,為此提出抗議,結果被德軍軍官反嗆。誰叫他們不加入日內瓦公約?
事實上斯大林對待德軍戰俘也好不到哪去,僅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就任由十幾萬德軍戰俘凍死、俄死大半後,才將剩餘戰俘送到西伯利亞集中營去做苦力。
說不定這也是德軍折磨蘇軍戰俘的動因之一: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或戰友被俘後的命運,才會報覆性地對待蘇軍戰俘。
可以說二戰中的蘇軍作戰英勇,很大程度上源於“沒有退路”。蘇軍戰士明白被俘後不但有國內的一些政策做懲罰,就算落到敵人手裏也不會善終,只能選擇拼命抵抗。嚴苛的環境激發了蘇軍將士的戰鬥力,這是蘇聯反敗為勝的一大保障。
如果能給他們正常的戰俘待遇,會不會有所不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殿下,我們的導彈項目很順利,已經研制成功射程均超過1000公裏的艦對地,地對地,空對地巡航導彈。”
“不錯,這些導彈的精度怎麽樣?”雖然問是這麽問了,不過雅尼克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後世的巡航導彈通常采用慣導、地形匹配、GPS和數字式景象匹配等組合制導方式;命中精度可達10—30米,有的高精度導彈甚至能達到1米以下;且可實現隱蔽飛行、繞障飛行,有效攻擊目標。
而此時的巡航導彈只有慣性制導這一種制導方式,且飛行方式也是直線飛行,並沒有繞障飛行等先進功能,精度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非常抱歉,殿下。”布勞恩博士的臉上閃過一絲尷尬之色。“這幾款巡航導彈的命中精度達不到300米,我們正在加緊研制光纖陀螺儀。”這些巡航導裝載500到700公斤重彈頭。即使700公斤彈頭的裝藥量殺傷半徑也達不到300米,也就是說這些巡航導彈不可能精確摧毀某個指定目標。
機械陀螺儀的精度也不是不能提高,後世美國發明了名為AIRS的慣性制導系統。這套系統極為覆雜,僅其最核心的機械陀螺儀就由19000個零部件組成,堪稱機械陀螺儀時代的頂峰。這套慣性制導系統可使美軍“和平衛士”洲際導彈圓概率誤差小於40米,絲毫不比早期的衛星制導遜色。
可這玩意的價造價也是天文數字,AIRS有3個加速度計,1個加速度計的造價就高達30萬美元,需要耗時6個月才制造完成,整個AIRS的研制費用可想而知。如此昂貴的裝備令美軍也難以承受,蘇聯解體後“和平衛士”立即下馬。之後發展起了光纖陀螺儀,激光諧振陀螺儀等先進陀螺儀。而AIRS研制中技術的覆雜度、先進性、高精度卻堪稱人類科技史上的一大奇跡。
而雅尼克壓根就沒打算研究這種做到極致的陀螺儀,也就對這些導彈精度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只要能命中一座城市算是成功了,精度可以慢慢改進,彈道導彈呢?”
既然已經發射了衛星火箭,哪怕是洲際導彈也不是什麽大問題。
就火箭而言,它即可以作為武器,也可以用於航天發射,區別只在於火箭上面的有效載荷。如果火箭搭載的是戰鬥部,那麽它就是彈道導彈;如果它搭載的是衛星或飛船,那麽它就是一次航天發射。一個國家如果具備了發射衛星的能力,也就相當於擁有了中程以上的彈道導彈。
只不過彈道導彈在進入太空之後還要重返大氣層,因此它在制導控制程序上和彈頭耐高溫方面與航天器有所不同。
正因為火箭與彈道導彈之間存在著極強的通用關系,早期的火箭與彈道導彈都是相通的,很多航天運載火箭都脫胎於彈道導彈。比如蘇聯同一種火箭分別在1957年8月和10月將洲際導彈和人造衛星送上天,蘇聯的第一枚洲際導彈SS-6因為作戰效能低下,很快就退役改用於航天發射;發射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丘比特C型運載火箭源自“紅石”中程導彈,“雷神”、“大力神”、“宇宙神”等導彈退役後都變成了運載火箭,用於發射各種航天器。
後來隨著彈道導彈開始采用更便捷作戰效能更好的固體推進劑,早期火箭軍民不分軍民通用的情況也發生了變化。航天發射因為更註重推力,所以繼續使用液體推進劑。
“殿下,我們已經研制成功射程達500公裏的短程彈道導彈,射程1500公裏的中程導彈,5000公裏的遠程導彈和12000公裏的洲際導彈。”
後世按照射程將彈道導彈分為洲際、遠程、中程和近程彈道導彈。國際上的通行慣例是:射程8000km以上屬洲際彈道導彈;射程在3000到8000km屬於遠程彈道導彈;射程在1000到3000km屬於中程彈道導彈;射程在1000KM以下屬於短程彈道導彈。
“不過5000公裏的遠程導彈和12000公裏的洲際導彈暫時不具備實戰價值。它們的造價過於昂貴不說,精度誤差能達到幾公裏。”
這也在雅尼克的預料之中,慣性制導受陀螺儀精度影響,其工作時間越長誤差越大。
這時安妮走過來稟報了一件事。“殿下,東線克魯格司令來電,包圍圈裏的俄羅斯族部隊要投降,問您要怎麽處置?”
“這些俄羅斯人要投降?”雅尼克不禁陷入了沈思。
二戰時期對於英法美的戰俘,德軍基本能按照日內瓦公約進行對待,給吃給喝。只要沒有遇到德軍看守是個心理存在問題的變態,那麽一般不會有事。而且對於軍官戰俘德軍也給與優待,他們不用去強制勞動,即使是普通的軍官也是如此。不過到了二戰後期,德國受到盟軍的轟炸各種資源變得很緊張,自己沒有多少食物供應,更不可能讓戰俘們吃飽吃好了。
但在東線德軍就是另一個態度,蘇德雙方都殺紅了眼,對待對方的戰俘更是如此。德國以蘇聯沒有簽訂日內瓦公約為理由,根本就沒打算養他們,蘇軍的待遇可不是差了一個檔次。英美戰俘對德軍折磨蘇聯戰俘也看不下去了,為此提出抗議,結果被德軍軍官反嗆。誰叫他們不加入日內瓦公約?
事實上斯大林對待德軍戰俘也好不到哪去,僅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就任由十幾萬德軍戰俘凍死、俄死大半後,才將剩餘戰俘送到西伯利亞集中營去做苦力。
說不定這也是德軍折磨蘇軍戰俘的動因之一: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或戰友被俘後的命運,才會報覆性地對待蘇軍戰俘。
可以說二戰中的蘇軍作戰英勇,很大程度上源於“沒有退路”。蘇軍戰士明白被俘後不但有國內的一些政策做懲罰,就算落到敵人手裏也不會善終,只能選擇拼命抵抗。嚴苛的環境激發了蘇軍將士的戰鬥力,這是蘇聯反敗為勝的一大保障。
如果能給他們正常的戰俘待遇,會不會有所不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