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愛爾蘭
關燈
小
中
大
第四百三十四章 愛爾蘭
聽著德國人的廣播,丘吉爾臉色煞白,渾身直哆嗦。“叛國,這是赤果果的叛國!!”
他們在這裏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的抵抗德軍,可這些混蛋竟然與虎謀皮引狼入室?!
真是可惡至極!!
“立刻派兵圍剿他們!!”
就在丘吉爾怒不可遏的拍打著桌子怒吼時,收音機裏的廣播並沒有就此結束。“德意志同樣歡迎愛爾蘭和威爾士人民高舉抵抗英國的偉大旗幟。雅尼克殿下承諾,打敗英國後,蘇格蘭、愛爾蘭、威爾士人民可以自由選擇獨立建國或加入德意志大聯邦。”
在場的眾人臉色變得難看之極,這招真是夠損的。
威爾士人與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一樣,祖先都是來自歐洲大陸的凱爾特人,威爾士的祖先布立吞人最早於公元前1000年登陸不列顛島,後被羅馬帝國征服。
羅馬帝國崩盤之後,歐洲大陸的日耳曼人開始進入不列顛島,其中兩個屬於日耳曼人的部落盎格魯人和薩克遜人登陸不列顛島,這些人就是今天英格蘭人的祖先。此後英格蘭人不斷壯大,到公元9世紀時阿爾弗雷德大帝建立了英格蘭王國,威爾士逐漸成為英格蘭的附庸。
1277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入侵威爾士。面對英格蘭的大軍臨近,威爾士人表示同意臣服於愛德華一世,但前提是由一位在威爾士出生,不會講英語,並且生下來的第一句話必須講威爾士語的親王來管理威爾士人。
愛德華一世很痛快的答應了這個請求,並迅速將臨近分娩的王後接到威爾士,讓王後在威爾士後生下長子愛德華二世。
愛德華二世在威爾士出生,出生時也不會講英語,滿足了威爾士人的所有條件,後來愛德華二世被父親封為威爾士親王,而這個爵位也成為日後英國儲君的頭銜。到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簽署了英國歷史上最早的《聯合法案》,威爾士正式並入英國。
在並入英國之後,由於與英格蘭直接挨著,大量英格蘭人進入威爾士,而且威爾士被英國控制超過800年了,正式並入英國也快500年了,大部分威爾士人對英國還是挺認同的,少數威爾士獨立分子也只不過是想從中央多撈點好處而已。
因此丘吉爾並不太擔心威爾士能鬧出什麽事來,大英帝國真正的心腹大患是愛爾蘭!
丘吉爾哆哆嗦嗦的點了根雪茄,皺起眉頭沈默了一會兒。“你們說愛爾蘭人會安分嗎?”問完這句話連他自己都覺得好笑,相信愛爾蘭人安分,還不如相信上帝降臨拯救大英帝國呢。“如果我們以保護的名義往北愛爾蘭增派兵力,愛爾蘭肯定會有所動作吧?”
“那是百分之百的!”帝國總參謀長苦笑道。
人人都知道大部分愛爾蘭人都憎恨英國,雖然目前愛爾蘭表示中立,可誰都能看得出來愛爾蘭正蠢蠢欲動!
畢竟這是他們擺脫英國獨立的好機會,甚至還能搶回北愛爾蘭。他們之所以高喊什麽“中立”,都是說給英國人聽的。一旦英國往北愛爾蘭增派兵力,說不定愛爾蘭會率先動手。
可他們就是對愛爾蘭束手無策,畢竟要有辦法,愛爾蘭就不會變成現在這樣一個有總統的自由邦了雖然名義上還是英聯邦的成員,但實際上卻是一個獨立國家。
“首相閣下,我覺得現在往北愛爾蘭增派兵力是不明智的決定。這只會給愛爾蘭動兵的借口,如果我們來硬的,那只會便宜了德國人。”
丘吉爾皺著眉頭問道。“可萬一愛爾蘭人勾結德國人,德國人在愛爾蘭登陸呢?”
帝國總參謀長聳聳肩。“那到時候只能撤回北愛爾蘭的兵力,全力守衛英格蘭了。”
丘吉爾思索了一下,有些不死心的問道。“沒有別的辦法?”
“是的,沒有別的辦法。”帝國總參謀長深深的嘆了口氣。就算他們現在全力進攻愛爾蘭,也不可能在幾天之內就控制住愛爾蘭島。到時候愛爾蘭人就該載歌載舞歡迎德軍登陸了……
就在眾人唉聲嘆氣時收音機裏的廣播依舊在繼續著,而內容則是英國高層都不願提及的愛爾蘭與英格蘭的恩怨情仇。
1845-1849年,愛爾蘭爆發了席卷全國的“馬鈴薯瘟疫”。愛爾蘭人賴以為生的食物馬鈴薯嚴重減產,很多地方甚至絕收,愛爾蘭人遭遇了嚴重的饑荒。
1845年的愛爾蘭只依賴一種作物:馬鈴薯。150多萬農業工人沒有其他收入來源養家糊口,300萬小耕種者主要都靠馬鈴薯維持生計,而有產階級對馬鈴薯的消費也要比英國多得多。當歉收時,當然也是那些農村的窮人們承擔的風險最大。
1845年收到真菌災害的收成是10月-11月,國家東部較為富庶的地區遭受的打擊最為嚴重,從那裏,病害向西部蔓延。整株整株的幼苗還沒等到收獲就腐爛了,家家戶戶一年的儲備喪失殆盡。
19世紀40年代的歐洲依然篤信宗教,在那裏,人們試圖使天主教和地質學、植物學或經濟學等新興科學統一起來,像馬鈴薯病這樣的災害,反映了《聖經》中的饑荒觀,只能引起帶有宗教色彩的歧視言論。大部分的英國輿論都戴著宗教的有色眼鏡去考慮問題:襲擊愛爾蘭的“災害”是對奢侈和無憂無慮的生活的警告。更加極端的言論,把愛爾蘭人正在遭受的災難同他們的宗教“錯誤”聯系到一起。對許多人而言,教訓很明顯:為了食用更富有營養的以谷物為主的食品,應當結束這種對馬鈴薯的“反常”依賴。
1846年夏,馬鈴薯的匱乏超過了最悲觀的預測。300萬人到400萬人因現代歐洲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收成被摧毀而遭受死亡的威脅。只有英國具備足夠的資源來應對災難,對這些資源的正確使用卻需要管理上的明智和政治上的誠意。
1847年夏天,人們收獲到了無病害的馬鈴薯。許多觀察家總結道,饑荒結束了,愛爾蘭應該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興。但是,由於植株不多,收成仍然少得可憐。實際上,島上的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季節並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覆蘇,饑餓和疾病依然肆虐。
1848年,霜黴病的再次襲擊徹底抹殺了人們的幻想。更為殘酷的是,霜黴病集中發生在那些已經沒有能力經受第四次饑荒的地區。如果說那些不很貧困的地區的狀況有了少許改善,西部和南部卻經歷了一次與1847年這一“黑暗之年”同樣深重的災難。1849年和1850年,疾病再度來襲,使得一些地區奄奄一息。
在“黑色的1847年”,愛爾蘭科克郡地方官員尼古拉斯.康明斯有這樣一段描述:“我走進了一間農家小屋,其場景令我瞠目結舌。6個因饑餓而骨瘦如柴、形同鬼魅的人躺在小屋角落的一堆臟稻草上。我以為他們已經死了,但當我靠近他們時,耳畔卻傳來了一聲聲低吟。這些‘人’還活著……”
當時的英國正處於其頂峰的維多利亞時期,並且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是公認的世界工廠。英國無論在殖民地、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等各方面都領世界潮流之先,是一個擁有地球近四分之一陸地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龐大殖民帝國。英國就是那個時代繁榮、發達和文明的象征,其國力居世界翹楚。
然而,面對愛爾蘭的史無前例的大饑荒卻無動於衷,任災情蔓延和愛爾蘭人民拋屍遍野。甚至後來災情危重,當第一艘運糧船達到愛爾蘭時,運送的救災玉米卻無法食用,即使無法食用的玉米,申請也需要極其覆雜的程序。甚至英國政府對自發的出於人道主義的救助也橫加阻攔。
最後連當時的奧斯曼帝國蘇丹阿蔔杜默西德在英國報紙上讀到愛爾蘭饑荒的報道後,惻隱之心大動,宣布他將向愛爾蘭饑民捐資1萬英鎊。不過,維多利亞女王要求蘇丹捐資1000英鎊即可,因為女王本人不過捐資2000英鎊。於是蘇丹在捐資1000英鎊之後,又“悄悄”將三船糧食運到愛爾蘭,援助饑民。
英國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在大饑荒期間即1846年廢除了《谷物法》,破壞了愛爾蘭糧食自由輸入英國的權利,使愛爾蘭的小麥失去了它在英國市場的壟斷地位,從而反過來破壞了愛爾蘭的農業經濟。在愛爾蘭的英國地主,自《谷物法》廢除後,無視愛爾蘭的饑荒,多半由種植小麥改為經營畜牧業。大大減弱了抵抗饑荒的能力,從而相當程度的加重了饑荒的發展。
在饑荒最嚴重的幾年間,愛爾蘭仍然向英國本土出口糧食。而且整個饑荒期間愛爾蘭都是糧食凈出口。這種趁火打劫、釜底抽薪不顧愛爾蘭人民死活毫無人性的做法,使得這場自然災害迅速演變成人禍。
最終,這次饑荒讓愛爾蘭人數銳減1/4(150萬人死亡),迫使200萬人移居海外。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聽著德國人的廣播,丘吉爾臉色煞白,渾身直哆嗦。“叛國,這是赤果果的叛國!!”
他們在這裏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的抵抗德軍,可這些混蛋竟然與虎謀皮引狼入室?!
真是可惡至極!!
“立刻派兵圍剿他們!!”
就在丘吉爾怒不可遏的拍打著桌子怒吼時,收音機裏的廣播並沒有就此結束。“德意志同樣歡迎愛爾蘭和威爾士人民高舉抵抗英國的偉大旗幟。雅尼克殿下承諾,打敗英國後,蘇格蘭、愛爾蘭、威爾士人民可以自由選擇獨立建國或加入德意志大聯邦。”
在場的眾人臉色變得難看之極,這招真是夠損的。
威爾士人與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一樣,祖先都是來自歐洲大陸的凱爾特人,威爾士的祖先布立吞人最早於公元前1000年登陸不列顛島,後被羅馬帝國征服。
羅馬帝國崩盤之後,歐洲大陸的日耳曼人開始進入不列顛島,其中兩個屬於日耳曼人的部落盎格魯人和薩克遜人登陸不列顛島,這些人就是今天英格蘭人的祖先。此後英格蘭人不斷壯大,到公元9世紀時阿爾弗雷德大帝建立了英格蘭王國,威爾士逐漸成為英格蘭的附庸。
1277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入侵威爾士。面對英格蘭的大軍臨近,威爾士人表示同意臣服於愛德華一世,但前提是由一位在威爾士出生,不會講英語,並且生下來的第一句話必須講威爾士語的親王來管理威爾士人。
愛德華一世很痛快的答應了這個請求,並迅速將臨近分娩的王後接到威爾士,讓王後在威爾士後生下長子愛德華二世。
愛德華二世在威爾士出生,出生時也不會講英語,滿足了威爾士人的所有條件,後來愛德華二世被父親封為威爾士親王,而這個爵位也成為日後英國儲君的頭銜。到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簽署了英國歷史上最早的《聯合法案》,威爾士正式並入英國。
在並入英國之後,由於與英格蘭直接挨著,大量英格蘭人進入威爾士,而且威爾士被英國控制超過800年了,正式並入英國也快500年了,大部分威爾士人對英國還是挺認同的,少數威爾士獨立分子也只不過是想從中央多撈點好處而已。
因此丘吉爾並不太擔心威爾士能鬧出什麽事來,大英帝國真正的心腹大患是愛爾蘭!
丘吉爾哆哆嗦嗦的點了根雪茄,皺起眉頭沈默了一會兒。“你們說愛爾蘭人會安分嗎?”問完這句話連他自己都覺得好笑,相信愛爾蘭人安分,還不如相信上帝降臨拯救大英帝國呢。“如果我們以保護的名義往北愛爾蘭增派兵力,愛爾蘭肯定會有所動作吧?”
“那是百分之百的!”帝國總參謀長苦笑道。
人人都知道大部分愛爾蘭人都憎恨英國,雖然目前愛爾蘭表示中立,可誰都能看得出來愛爾蘭正蠢蠢欲動!
畢竟這是他們擺脫英國獨立的好機會,甚至還能搶回北愛爾蘭。他們之所以高喊什麽“中立”,都是說給英國人聽的。一旦英國往北愛爾蘭增派兵力,說不定愛爾蘭會率先動手。
可他們就是對愛爾蘭束手無策,畢竟要有辦法,愛爾蘭就不會變成現在這樣一個有總統的自由邦了雖然名義上還是英聯邦的成員,但實際上卻是一個獨立國家。
“首相閣下,我覺得現在往北愛爾蘭增派兵力是不明智的決定。這只會給愛爾蘭動兵的借口,如果我們來硬的,那只會便宜了德國人。”
丘吉爾皺著眉頭問道。“可萬一愛爾蘭人勾結德國人,德國人在愛爾蘭登陸呢?”
帝國總參謀長聳聳肩。“那到時候只能撤回北愛爾蘭的兵力,全力守衛英格蘭了。”
丘吉爾思索了一下,有些不死心的問道。“沒有別的辦法?”
“是的,沒有別的辦法。”帝國總參謀長深深的嘆了口氣。就算他們現在全力進攻愛爾蘭,也不可能在幾天之內就控制住愛爾蘭島。到時候愛爾蘭人就該載歌載舞歡迎德軍登陸了……
就在眾人唉聲嘆氣時收音機裏的廣播依舊在繼續著,而內容則是英國高層都不願提及的愛爾蘭與英格蘭的恩怨情仇。
1845-1849年,愛爾蘭爆發了席卷全國的“馬鈴薯瘟疫”。愛爾蘭人賴以為生的食物馬鈴薯嚴重減產,很多地方甚至絕收,愛爾蘭人遭遇了嚴重的饑荒。
1845年的愛爾蘭只依賴一種作物:馬鈴薯。150多萬農業工人沒有其他收入來源養家糊口,300萬小耕種者主要都靠馬鈴薯維持生計,而有產階級對馬鈴薯的消費也要比英國多得多。當歉收時,當然也是那些農村的窮人們承擔的風險最大。
1845年收到真菌災害的收成是10月-11月,國家東部較為富庶的地區遭受的打擊最為嚴重,從那裏,病害向西部蔓延。整株整株的幼苗還沒等到收獲就腐爛了,家家戶戶一年的儲備喪失殆盡。
19世紀40年代的歐洲依然篤信宗教,在那裏,人們試圖使天主教和地質學、植物學或經濟學等新興科學統一起來,像馬鈴薯病這樣的災害,反映了《聖經》中的饑荒觀,只能引起帶有宗教色彩的歧視言論。大部分的英國輿論都戴著宗教的有色眼鏡去考慮問題:襲擊愛爾蘭的“災害”是對奢侈和無憂無慮的生活的警告。更加極端的言論,把愛爾蘭人正在遭受的災難同他們的宗教“錯誤”聯系到一起。對許多人而言,教訓很明顯:為了食用更富有營養的以谷物為主的食品,應當結束這種對馬鈴薯的“反常”依賴。
1846年夏,馬鈴薯的匱乏超過了最悲觀的預測。300萬人到400萬人因現代歐洲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收成被摧毀而遭受死亡的威脅。只有英國具備足夠的資源來應對災難,對這些資源的正確使用卻需要管理上的明智和政治上的誠意。
1847年夏天,人們收獲到了無病害的馬鈴薯。許多觀察家總結道,饑荒結束了,愛爾蘭應該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興。但是,由於植株不多,收成仍然少得可憐。實際上,島上的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季節並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覆蘇,饑餓和疾病依然肆虐。
1848年,霜黴病的再次襲擊徹底抹殺了人們的幻想。更為殘酷的是,霜黴病集中發生在那些已經沒有能力經受第四次饑荒的地區。如果說那些不很貧困的地區的狀況有了少許改善,西部和南部卻經歷了一次與1847年這一“黑暗之年”同樣深重的災難。1849年和1850年,疾病再度來襲,使得一些地區奄奄一息。
在“黑色的1847年”,愛爾蘭科克郡地方官員尼古拉斯.康明斯有這樣一段描述:“我走進了一間農家小屋,其場景令我瞠目結舌。6個因饑餓而骨瘦如柴、形同鬼魅的人躺在小屋角落的一堆臟稻草上。我以為他們已經死了,但當我靠近他們時,耳畔卻傳來了一聲聲低吟。這些‘人’還活著……”
當時的英國正處於其頂峰的維多利亞時期,並且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是公認的世界工廠。英國無論在殖民地、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等各方面都領世界潮流之先,是一個擁有地球近四分之一陸地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龐大殖民帝國。英國就是那個時代繁榮、發達和文明的象征,其國力居世界翹楚。
然而,面對愛爾蘭的史無前例的大饑荒卻無動於衷,任災情蔓延和愛爾蘭人民拋屍遍野。甚至後來災情危重,當第一艘運糧船達到愛爾蘭時,運送的救災玉米卻無法食用,即使無法食用的玉米,申請也需要極其覆雜的程序。甚至英國政府對自發的出於人道主義的救助也橫加阻攔。
最後連當時的奧斯曼帝國蘇丹阿蔔杜默西德在英國報紙上讀到愛爾蘭饑荒的報道後,惻隱之心大動,宣布他將向愛爾蘭饑民捐資1萬英鎊。不過,維多利亞女王要求蘇丹捐資1000英鎊即可,因為女王本人不過捐資2000英鎊。於是蘇丹在捐資1000英鎊之後,又“悄悄”將三船糧食運到愛爾蘭,援助饑民。
英國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在大饑荒期間即1846年廢除了《谷物法》,破壞了愛爾蘭糧食自由輸入英國的權利,使愛爾蘭的小麥失去了它在英國市場的壟斷地位,從而反過來破壞了愛爾蘭的農業經濟。在愛爾蘭的英國地主,自《谷物法》廢除後,無視愛爾蘭的饑荒,多半由種植小麥改為經營畜牧業。大大減弱了抵抗饑荒的能力,從而相當程度的加重了饑荒的發展。
在饑荒最嚴重的幾年間,愛爾蘭仍然向英國本土出口糧食。而且整個饑荒期間愛爾蘭都是糧食凈出口。這種趁火打劫、釜底抽薪不顧愛爾蘭人民死活毫無人性的做法,使得這場自然災害迅速演變成人禍。
最終,這次饑荒讓愛爾蘭人數銳減1/4(150萬人死亡),迫使200萬人移居海外。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