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賑災
關燈
小
中
大
在這場災荒中, 有些黑心商人便會借機擡高糧食價格,想法設法發災難財,賺人命錢。
潞城這邊雖說沒鬧出災情, 人們生活仍然安靜平和。
可市井之間, 卻總有別的地方的糧食漲價的傳言傳來。
後來就連潞城這邊,有些商人也開始蠢蠢欲動。甚至想從潞城運一批糧食, 到外省去,高價賣掉。
這些舉動在陳寧寧看來, 不止是喪天良, 簡直就是無法容忍。
在現代社會, 哪個地方鬧災了, 不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就算因為疫情, 暫時封城,也有其他兄弟省市會無償運送大量糧食物資送過去。
就連普通民眾也會想盡辦法捐款捐物。
到了古代可好,這些人還真打算賺人命錢, 也不怕沒命花。
好在寧寧在潞城如今也算小有地位。自然不可能對此事視若無睹。
更何況,她已然攢下了百萬家資, 也能做出點事情來。
寧寧很快便找到厲琰, 商量此事。
厲琰聽了寧寧的來意, 整個人都有些發懵。從來只聽說過, 個人只掃門前雪, 哪管他人瓦上霜。
他家這小山大王可倒好, 總能幹出點出人意料的事情來。如今, 她竟然還想在這災情中鬧上一鬧。
剛好兄長那裏,也在為災情深深發愁。再這樣下去,就不止逃荒災民這一大難題了。
旱災過後, 便會因饑成疫。
歷史上曾出現過很多次,災民死傷無數,只能人吃人。處理不好,便會造成數百萬人的傷亡。
一旦受災地區被掏空了,再想恢覆,便不是幾年的事了。
更可怕的是,人民無法吃飽肚子,便會揭竿而起。
往往大規模的災難,便會引發反叛。
鎮壓不得當,便會朝廷更替。
當今皇上癡心於權勢,實際上並沒有很好的治國才能。
厲琰也怕災情處理不好,等不到兄長順利登基,便會醞釀出諸多麻煩來。
於是,他連忙抓住寧寧的手,問道:“依你之見,該如何是好?當然也不是要你拿出自家的錢,跑去賑災。”
說著,他緊握了寧寧的手掌一下,到底沒有再裝下去,而是略帶陰狠地說道:
“你方才也說了,如今很多黑心商人,正打算發災難財,賺人命錢。可有辦法把那些肥羊,拉出來先祭了刀,你看如何?”
寧寧早就知道,這人慣會在自己面前,裝模作樣。
其實,很多時候,他都是故作忠厚善良。實際上,還是惡狼一匹。
如今聽他如此狠戾地說話,寧寧倒也不覺得奇怪。只是略帶無奈地說道:“此事實在有些難了。也只能請太子殿下,下令不許商販哄擡米價。此事還需得當地官府清廉,才能辦成。若是官商勾結,百姓只會更加淒慘。就連朝廷發下來的賑災糧,或許都被貪汙了。”
厲琰聽了這話,咬牙說道:“那些人他們敢?”
寧寧卻搖頭說道:“潞城這一代,有你們軍隊坐鎮,那些人自然不敢,只是遠處,你卻鞭長莫及了。”
厲琰聽了這話,眼中頓時出現了一片寒芒。
寧寧又說道:“如今我還有一個辦法,不知可行不可行,不如你幫我想想。”
厲琰便道:“說來我聽聽。”
寧寧嘆了口氣,看向厲琰說道:“如今我們半山莊在這一代也算小有薄名。之前我便已經加入到了潞城商會之中。如今,我打算號召大家,絕不哄擡米價,給那些災民留下一線生機。”
“這倒是也可行,只怕那些人不願意。”厲琰垂著眸子說道。到底不是所有人都像他家山大王這般樂善好施。
寧寧卻又說道:“不知官府有沒有辦法,能讓大家捐糧,換取一些名譽。之前,咱們便說起過,若我推廣番薯做出成績,知縣老爺就會把這事上表朝廷。我們陳家便會受到皇上的嘉獎。若是捐款救災之人表現突出的,能否同樣上表朝廷?”
厲琰聽了這話,頓時便楞住了。過了一會兒,這才連忙起身說道:“此事可行,我這就去想辦法。你那邊看著辦就好。”
說著,他便先一步離開了。
陳寧寧看著他那匆匆遠去的背影,忍不住直嘆氣。
果然有了厲琰,她想做什麽都能辦成。因為他會幫她。
—
很快,寧寧便按照自己的計劃,在潞城商會中,訂立了不惡意擡高糧價的契書。
商人重利,一看見賺錢的機會,就如同見了血的兇獸一般。自然有些米商不願意簽訂這個契書。
有些人甚至口出狂言,罵陳寧寧這個女人,自己不願意吃肉,也不叫別人喝湯。實在可惡至極。
只可惜,商會裏許多大財主都跟著陳寧寧賺了不少錢。陳寧寧背後又站著個九王爺,自然能收到一些別人沒聽到的風聲。
況且,他們也不差錢,更想要個好名聲。因而,商會裏很多人都支持陳寧寧,很快便簽下了契書。
那些反對的人被氣得半死,甚至賭氣似的,打算離開商會。
也就在這時,朝廷突然頒下急令,惡意擡高糧價者,從重處理。嚴重者抄家,問斬。
甚至災區那些見利忘義,哄擡米價的奸商,當真被斬了,就連人頭也被懸掛在城門上。
這樣一來,那些反對者都被嚇得半死,自然也就沒了聲息。
陳寧寧又提出了想把自己莊上庫存的一部分番薯糧食,無償捐獻給災民。甚至還願意捐獻一些銀兩。
陳寧寧當老總的時候,就擅長忽悠人,進行員工動員。
只是到了這種民族大義的事,她也不好空口說白話,信口胡說。
虧得以前推廣做多了,厲琰那邊倒是養了許多寫書人。
那些人跟陳寧寧合作了許多次,也知道陳莊主點子多,下手狠,對人性了解得非常透徹。況且她也相當務實。一點花俏的東西都不要。
這次寧寧想寫《勸捐賑荒書》,那些寫書人聽了之後,也都熱血沸騰。於是不再互相攀比,反而集思廣益,取各家之長,楞是寫出一份很正統的《勸捐書》來。
寧寧熬了一通宵,才把《勸捐書》背誦下來。
第二日,便在商會進了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講。
聽了這次演講之後,很多有氣節的仁商,紛紛站起來說道:“我願意跟著陳莊主捐糧。”
“想不到陳莊主一女子,竟比我等更加有民族大義。”
這樣一來,短時間內,潞城商會這邊就先一步籌集了不少糧食和捐款,又去見了知府老爺,打算把這批民賑送往災區。
老爺拉著這些商人的手,狠狠地把他們誇讚一通。同時也說道:“朝廷如今除了由官方打開糧倉,開始賑濟災民,也推出了一些鼓勵民間義士賑災的舉措。
所有參與賑災的民間義士,有功者都可以寫入縣志裏,突出者朝廷甚至會給其立碑註書。還有其他獎勵。”
聽了這話,這些義商,越發熱血沸騰。
就這樣,由潞城而起,很多沒有遭災的城鎮也出現了大批有氣節的義商,進行了無償捐款。
與此同時,也有大批災民不再逃往北方,反而回到了南方富裕的城鎮。
當地官員也像早有安排一般,很快就做好了賑災,接受災民的工作。
—
另一邊,原本慶皇以為自己專權,這些年做了不少壞事,如今招惹天怒,這才降下大規模的旱災來。
他甚至已經寫下了罪己詔,又準備把皇位傳給太子。
慶皇嘴上說著:“我老了,也該頤養天年享些輕福了。太子如今身體也養好了,又正直壯年,不如由他繼位。我在一旁幫襯他看著就是。”
誰成想,他逃難似的,把鍋甩給了太子。
太子雖然身體病弱,卻強撐著,接連發布了好幾項法令。
一是開常平倉,放糧賑災;二是用近乎苛責的手段,嚴懲那些提高糧價的糧商。就算如今沒查出來,事後查出,刑法加倍。有官商勾結者,罪上加罪。
此令一發,朝廷上下皆是駭然。原本把賑災當作肥差的官員也不敢再輕舉妄動。
卻不想,太子緊接著又發下了第三條令,鼓勵民賑。
三條法令一出,南方又有九王所在的殷家軍壓陣。一時間,很快便扭轉了局勢。
再加上,也不知是不是太子一心為民,感動了蒼天,南方受災地區居然下雨了。
這場旱災出人意料地平覆下來。
慶皇算是退了個寂寞,只是他當初逃跑了,再想反悔回來,也已經來不及了。
如今滿朝文武,皆是認定了太子的才幹,只等著他登基帝位,開創大慶盛世。
慶皇沒辦法,只得屈居太上皇之位,卻又不甘心,就此放下手中權利。
好在太子夠孝順,也了解他的心思。但凡朝堂之上,大小政物,都要拿來與他商量。
還經常以身體不好為由,把奏折給他批。
太上皇握著玉璽,這才安下心來。果然這兒子沒有選錯。
另一邊,當初太子頒布了諸多法令,鼓勵民間義賑的仁義之士。縣志也寫了,名牌也立了。許多仁商都與有榮焉。
太子卻覺得還不夠。
陳寧寧當初說得簡單,厲琰快馬加鞭報了上來。太子與謀士多番商量,便想把民間義賑這件事做到底。
於是趁著太上皇60歲生辰,太子便想著把那些在義賑中表現突出的仁義之士,統統招進宮中,給太上皇祝壽。
名義上說是為了太上皇祈福。實際上,是鼓舞那些民間義士。
用陳寧寧的話,給足他們顏面,讓他們為祖上增光。
這樣一來,下次再有災情,定會有更多義士,願意義捐。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潞城這邊雖說沒鬧出災情, 人們生活仍然安靜平和。
可市井之間, 卻總有別的地方的糧食漲價的傳言傳來。
後來就連潞城這邊,有些商人也開始蠢蠢欲動。甚至想從潞城運一批糧食, 到外省去,高價賣掉。
這些舉動在陳寧寧看來, 不止是喪天良, 簡直就是無法容忍。
在現代社會, 哪個地方鬧災了, 不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就算因為疫情, 暫時封城,也有其他兄弟省市會無償運送大量糧食物資送過去。
就連普通民眾也會想盡辦法捐款捐物。
到了古代可好,這些人還真打算賺人命錢, 也不怕沒命花。
好在寧寧在潞城如今也算小有地位。自然不可能對此事視若無睹。
更何況,她已然攢下了百萬家資, 也能做出點事情來。
寧寧很快便找到厲琰, 商量此事。
厲琰聽了寧寧的來意, 整個人都有些發懵。從來只聽說過, 個人只掃門前雪, 哪管他人瓦上霜。
他家這小山大王可倒好, 總能幹出點出人意料的事情來。如今, 她竟然還想在這災情中鬧上一鬧。
剛好兄長那裏,也在為災情深深發愁。再這樣下去,就不止逃荒災民這一大難題了。
旱災過後, 便會因饑成疫。
歷史上曾出現過很多次,災民死傷無數,只能人吃人。處理不好,便會造成數百萬人的傷亡。
一旦受災地區被掏空了,再想恢覆,便不是幾年的事了。
更可怕的是,人民無法吃飽肚子,便會揭竿而起。
往往大規模的災難,便會引發反叛。
鎮壓不得當,便會朝廷更替。
當今皇上癡心於權勢,實際上並沒有很好的治國才能。
厲琰也怕災情處理不好,等不到兄長順利登基,便會醞釀出諸多麻煩來。
於是,他連忙抓住寧寧的手,問道:“依你之見,該如何是好?當然也不是要你拿出自家的錢,跑去賑災。”
說著,他緊握了寧寧的手掌一下,到底沒有再裝下去,而是略帶陰狠地說道:
“你方才也說了,如今很多黑心商人,正打算發災難財,賺人命錢。可有辦法把那些肥羊,拉出來先祭了刀,你看如何?”
寧寧早就知道,這人慣會在自己面前,裝模作樣。
其實,很多時候,他都是故作忠厚善良。實際上,還是惡狼一匹。
如今聽他如此狠戾地說話,寧寧倒也不覺得奇怪。只是略帶無奈地說道:“此事實在有些難了。也只能請太子殿下,下令不許商販哄擡米價。此事還需得當地官府清廉,才能辦成。若是官商勾結,百姓只會更加淒慘。就連朝廷發下來的賑災糧,或許都被貪汙了。”
厲琰聽了這話,咬牙說道:“那些人他們敢?”
寧寧卻搖頭說道:“潞城這一代,有你們軍隊坐鎮,那些人自然不敢,只是遠處,你卻鞭長莫及了。”
厲琰聽了這話,眼中頓時出現了一片寒芒。
寧寧又說道:“如今我還有一個辦法,不知可行不可行,不如你幫我想想。”
厲琰便道:“說來我聽聽。”
寧寧嘆了口氣,看向厲琰說道:“如今我們半山莊在這一代也算小有薄名。之前我便已經加入到了潞城商會之中。如今,我打算號召大家,絕不哄擡米價,給那些災民留下一線生機。”
“這倒是也可行,只怕那些人不願意。”厲琰垂著眸子說道。到底不是所有人都像他家山大王這般樂善好施。
寧寧卻又說道:“不知官府有沒有辦法,能讓大家捐糧,換取一些名譽。之前,咱們便說起過,若我推廣番薯做出成績,知縣老爺就會把這事上表朝廷。我們陳家便會受到皇上的嘉獎。若是捐款救災之人表現突出的,能否同樣上表朝廷?”
厲琰聽了這話,頓時便楞住了。過了一會兒,這才連忙起身說道:“此事可行,我這就去想辦法。你那邊看著辦就好。”
說著,他便先一步離開了。
陳寧寧看著他那匆匆遠去的背影,忍不住直嘆氣。
果然有了厲琰,她想做什麽都能辦成。因為他會幫她。
—
很快,寧寧便按照自己的計劃,在潞城商會中,訂立了不惡意擡高糧價的契書。
商人重利,一看見賺錢的機會,就如同見了血的兇獸一般。自然有些米商不願意簽訂這個契書。
有些人甚至口出狂言,罵陳寧寧這個女人,自己不願意吃肉,也不叫別人喝湯。實在可惡至極。
只可惜,商會裏許多大財主都跟著陳寧寧賺了不少錢。陳寧寧背後又站著個九王爺,自然能收到一些別人沒聽到的風聲。
況且,他們也不差錢,更想要個好名聲。因而,商會裏很多人都支持陳寧寧,很快便簽下了契書。
那些反對的人被氣得半死,甚至賭氣似的,打算離開商會。
也就在這時,朝廷突然頒下急令,惡意擡高糧價者,從重處理。嚴重者抄家,問斬。
甚至災區那些見利忘義,哄擡米價的奸商,當真被斬了,就連人頭也被懸掛在城門上。
這樣一來,那些反對者都被嚇得半死,自然也就沒了聲息。
陳寧寧又提出了想把自己莊上庫存的一部分番薯糧食,無償捐獻給災民。甚至還願意捐獻一些銀兩。
陳寧寧當老總的時候,就擅長忽悠人,進行員工動員。
只是到了這種民族大義的事,她也不好空口說白話,信口胡說。
虧得以前推廣做多了,厲琰那邊倒是養了許多寫書人。
那些人跟陳寧寧合作了許多次,也知道陳莊主點子多,下手狠,對人性了解得非常透徹。況且她也相當務實。一點花俏的東西都不要。
這次寧寧想寫《勸捐賑荒書》,那些寫書人聽了之後,也都熱血沸騰。於是不再互相攀比,反而集思廣益,取各家之長,楞是寫出一份很正統的《勸捐書》來。
寧寧熬了一通宵,才把《勸捐書》背誦下來。
第二日,便在商會進了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講。
聽了這次演講之後,很多有氣節的仁商,紛紛站起來說道:“我願意跟著陳莊主捐糧。”
“想不到陳莊主一女子,竟比我等更加有民族大義。”
這樣一來,短時間內,潞城商會這邊就先一步籌集了不少糧食和捐款,又去見了知府老爺,打算把這批民賑送往災區。
老爺拉著這些商人的手,狠狠地把他們誇讚一通。同時也說道:“朝廷如今除了由官方打開糧倉,開始賑濟災民,也推出了一些鼓勵民間義士賑災的舉措。
所有參與賑災的民間義士,有功者都可以寫入縣志裏,突出者朝廷甚至會給其立碑註書。還有其他獎勵。”
聽了這話,這些義商,越發熱血沸騰。
就這樣,由潞城而起,很多沒有遭災的城鎮也出現了大批有氣節的義商,進行了無償捐款。
與此同時,也有大批災民不再逃往北方,反而回到了南方富裕的城鎮。
當地官員也像早有安排一般,很快就做好了賑災,接受災民的工作。
—
另一邊,原本慶皇以為自己專權,這些年做了不少壞事,如今招惹天怒,這才降下大規模的旱災來。
他甚至已經寫下了罪己詔,又準備把皇位傳給太子。
慶皇嘴上說著:“我老了,也該頤養天年享些輕福了。太子如今身體也養好了,又正直壯年,不如由他繼位。我在一旁幫襯他看著就是。”
誰成想,他逃難似的,把鍋甩給了太子。
太子雖然身體病弱,卻強撐著,接連發布了好幾項法令。
一是開常平倉,放糧賑災;二是用近乎苛責的手段,嚴懲那些提高糧價的糧商。就算如今沒查出來,事後查出,刑法加倍。有官商勾結者,罪上加罪。
此令一發,朝廷上下皆是駭然。原本把賑災當作肥差的官員也不敢再輕舉妄動。
卻不想,太子緊接著又發下了第三條令,鼓勵民賑。
三條法令一出,南方又有九王所在的殷家軍壓陣。一時間,很快便扭轉了局勢。
再加上,也不知是不是太子一心為民,感動了蒼天,南方受災地區居然下雨了。
這場旱災出人意料地平覆下來。
慶皇算是退了個寂寞,只是他當初逃跑了,再想反悔回來,也已經來不及了。
如今滿朝文武,皆是認定了太子的才幹,只等著他登基帝位,開創大慶盛世。
慶皇沒辦法,只得屈居太上皇之位,卻又不甘心,就此放下手中權利。
好在太子夠孝順,也了解他的心思。但凡朝堂之上,大小政物,都要拿來與他商量。
還經常以身體不好為由,把奏折給他批。
太上皇握著玉璽,這才安下心來。果然這兒子沒有選錯。
另一邊,當初太子頒布了諸多法令,鼓勵民間義賑的仁義之士。縣志也寫了,名牌也立了。許多仁商都與有榮焉。
太子卻覺得還不夠。
陳寧寧當初說得簡單,厲琰快馬加鞭報了上來。太子與謀士多番商量,便想把民間義賑這件事做到底。
於是趁著太上皇60歲生辰,太子便想著把那些在義賑中表現突出的仁義之士,統統招進宮中,給太上皇祝壽。
名義上說是為了太上皇祈福。實際上,是鼓舞那些民間義士。
用陳寧寧的話,給足他們顏面,讓他們為祖上增光。
這樣一來,下次再有災情,定會有更多義士,願意義捐。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