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75章
關於在民間辦報一事, 張羨齡在坐月子的時候就琢磨出一個大致思路。
現在市面上流通的邸報以政治新聞為主,若是民間小報再以此為主題,肯定是拼不過的, 必要另辟蹊徑。
張羨齡向宋持盈說:“這個報紙,就叫做《燕京小報》, 和邸報的內容不同, 燕京小報的內容要以市井新聞,小說傳奇, 吃喝玩樂消息為主。”
“設報坊印刷報紙自然是沒問題,妾身陪嫁裏就有兩座書坊,紙匠印刷匠都是現成的。”宋持盈道,“只是, 妾身觀娘娘意思, 並不是將小報發行即刻,而是希望有更多人看,是麽?”
“沒錯。”張羨齡答得很痛快,“既然要辦報, 自然要力爭上游。”
時間急, 她也只能長話短說, 吩咐梅香將準備好的宮報以及其他寫有辦報心得的紙張交給宋持盈。
張羨齡提點道:“總而言之, 你要記住,這燕京小報的辦報目標, 就是要做成百姓喜聞樂見的報紙。”
宋持盈提出一個問題:“可是,現在尋常百姓能認字的,著實太少了些。”
這個問題張羨齡也曾想過,雖然大部分百姓不認字,但這並不妨礙他們聽戲聽傳奇, 只要換種方式即可。
“民間有說書人,那以後也可以有說報人。”張羨齡笑盈盈道,“字雖不認識,話卻能聽得懂,所以咱們的小報,務必要用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語言,像打油詩,順口溜、兒歌之類的也能登報。”
聽了張羨齡一番話,宋持盈豁然開朗,的確,縱然大多數百姓不能讀報,但可以聽報呀。
她忽然有了許多念頭,道:“如此,咱們印報紙的紙張也不需要用太好,用黃色土紙即可,這樣,價錢也可以壓低。”
“沒錯,連裝幀都不需要。”張羨齡抖開一張宮報,“就像這樣大開本,對折即可。”
兩人說了一會兒,梅香上前續茶,輕聲向張羨齡道:“該往清寧宮給老娘娘請安去了。”
若是再晚,讓其他人都等中宮娘娘一個,也不好。
張羨齡只得起身道:“反正你多想一想,對了,秋菊你叫宮人拿一碟烤包子來,給宋夫人嘗一嘗。”
宋持盈忙道:“多謝娘娘賞賜,妾身帶回家吃便是。”
“你不知道,這才出爐的烤包子吃著才痛快,拎回家去,就沒那個味了。再說已近午時,想來你也餓了,吃點東西墊墊肚子,你就在坤寧宮裏吃了再走,也沒事。”
盛情難卻,宋持盈便在坤寧宮裏留了一會兒。
等宮人上膳的時候,她瞧見有幾個內侍或擡或提著好些東西往內殿去,看模樣,大概都是給小皇子的玩具。
中宮娘娘一定很疼愛小皇子,宋持盈心想。
烤包子送上來,卻與尋常吃的白嫩嫩的蒸包完全不一樣,烤過的包子外皮看著微微有些硬,略帶焦黃色,特別香。
咬一口,裏面滿滿的都是羊肉,料理的很鮮美,沒有半點膻氣,吃起來極為可口。
宋持盈吃著烤包子,忽然想,其實也可以將這種容易做又獨特的美食刊登在小報上,專門做一個燕京小食品欄目,想來也能吸引百姓的註意力。
離宮的時候,有一個大宮女拿了一包銀子,塞給宋持盈,又說:“印刷上的事無需擔心,宮中如今有一種金屬活字印刷機,印刷東西很方便。”
尊者賜,不可辭,雖說宋持盈並不缺錢,但還是接下了銀兩。
回到家中,宋持盈便開始張羅報社的事。
她的陪嫁裏有兩座書坊,一名日升書坊,一名月恒書坊。日升書坊在揚州老家,經營多年,來來往往買書看書的江南士林很多。月恒書坊則在京城,雖然店面大,足足有四間房,但因在京中開設的時間不長,論名聲,不如老牌書坊杜記、集文。
如今要印燕京小報,自然是要依托月恒書坊。
正值年節,沒過幾日,月恒書坊的掌櫃娘子杜娘子提了節禮來府上拜訪。
過大年,杜娘子一身新衣新鞋,連竹胎狄髻上所戴的頭面也是新打的。
向後門的門房遞了拜帖,杜娘子便在角門前的一條長板凳上坐著等候。杜娘子的夫君是月恒書坊的掌櫃,月恒書坊又是宋氏的陪嫁,是以杜娘子一直以宋氏的娘家老家人自居,不稱夫人,倒稱大姑奶奶。
杜娘子給大姑奶奶拜年,也不是一回兩回了,若是按往年的光景,多半是一個小丫鬟出來,引她到大姑奶奶陪房居住的屋裏去,坐著喝盞茶,聊聊天。運氣好,她能給大姑奶奶磕個頭,若是遇上大姑奶奶忙,便只能口頭上請個安。
她原以為今日也是如此,不料少頃,大姑奶奶的陪房竟然親自出門相迎。
杜娘子忙站起來:“過年好嫂子,怎敢勞累你來相迎。”
那陪房笑著引她進府,邊走邊道:“可巧你來了,不然我還得跑一趟,大姑奶奶指明了要見你吶。”
杜娘子又驚又喜,問:“不知是為了什麽事。”
“似乎是與書坊有關,旁的我也不知。”
等見了宋持盈,聽了她一番言語之後,杜娘子方才明白了,原來是要借書坊的底子,辦一個燕京小報。
本朝文風鼎盛,辦報印書不是什麽稀罕事。杜娘子平時也幫著夫君料理些櫃上的事,從前也有老儒生捧了自己寫的書到月恒書坊來,請他們刊印數次,好贈送親友。
杜娘子便以為大姑奶奶也是如此打算,問道:“那這燕京小報是印多少張?一百張?兩百張?”
宋持盈搖搖頭:“先印一千張。”
一千張!杜娘子嘖舌,大姑奶奶平常也不是不通世務,怎麽忽然開口這麽大的口氣?
她勸道:“會不會有些多了?再有,若像大姑奶奶所言,在元宵節前就要印出一千張燕京小報,便是把現有的工匠召集起來,日夜趕制,時間怕是也來不及,畢竟印刷也不能憑空印啊。”
“這個你別急,我新得了一架印刷機,印刷速度比平常的要強上不少,再者,我會額外聘請人,幫忙加急趕制,不過是多使些銀錢。”
宋持盈將自己連夜所做的計劃拿給杜娘子看:“這內容呢,傳奇小說我已經尋好了,但市井新聞等還需要填充。我想,月恒書坊也有交好的寒門儒生罷?”
“是有的,一些書因買的人不多,所以沒用雕版印刷也沒用活字,雇書生抄書倒節約成本些。”
“這便是了,請他們仿照這些成例寫市井新聞便好。”
杜娘子低頭一看,只見那些成例的標題格外與眾不同:《最好吃的十種元宵,你可能一生都沒嘗過》、《老農做了這件事,麥田竟然大豐收》、《手把手教你十二歲考中秀才》……
別說,這些標題古裏古怪的,但當真勾得杜娘子心裏癢癢,忍不住想要往下看。
在大姑奶奶面前,杜娘子也不好埋頭只看文章,只能把心思收回來。她想了想,問:“那一些市井新聞,是不是也要雇人走街串巷去打聽?”
“得有一些專門的通訊員,比如一人負責抓南城的新聞,一人負責抓北城的新聞。”宋持盈道,“但是為了節省,前期可以用糖什麽的,讓半大小子幫忙探聽。真探聽到有意思的事兒,再由通訊員出馬也不遲。”
為不負中宮娘娘的重托,事無巨細,宋持盈都一項一項的親自過問。
月恒書坊的眾人起先是看在雙倍銀錢的份上趕工,可當燕京小報日益成形,大家的心態慢慢有了變化,這樣一份燕京小報,說不定真能轟動一時呢!
錢掌櫃與杜娘子更是將燕京小報視作一舉越過杜記書坊與集文書坊的登天梯,全身心地撲在上頭,忙得連元宵都來不及準備。
緊趕慢趕,元宵節前夜,燕京小報終於面世了。
***
話說正陽門裏,有一條唐神仙胡同。
唐神仙胡同盡頭,有一小門小戶,家主人姓白,名曰白冬。白冬開了一家小小的豆腐坊,平日裏以做豆腐為生,他家的豆腐用料紮實,不散也不渣,味道好不說,價格還便宜,是以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白家夫妻兩個是極勤勞的人,不論嚴寒酷暑,必定早起。白冬準備鹵水,白家媳婦則給拉磨的驢子餵食,清晨做好了豆腐,喝口水,擦擦汗,便在胡同口擺了一個小攤,出去賣豆腐,日日如此。
一年到頭,白家只有在過年時能歇一歇,能休息小半個月,直到正月二十才重新做豆腐。
正月十九,清晨,白冬領著媳婦女兒上街閑逛。走到西門書場時,只見茶肆裏坐滿了客,甚至連滴水檐下都臨時擺了好幾條板凳。
白冬向媳婦道:“一定是說書先生講了什麽新本子,走,咱們也去聽一聽。”
一家人朝茶肆走去,搭著白毛巾的小二立刻過來,笑著迎客:“過年好,幾位貴客是來喝茶聽報的罷?五分銀一個人,小孩子抱在腿上不用錢。”
“五分銀一個人?上一回還是四分銀呢。”白冬嘟囔道。
“這位爺,咱們過年,也掙些辛苦錢不是。”小二陪著笑,拾掇過來一條長凳,“何況,今日可新鮮,不是說書,是說報,燕京小報,如今滿京城的都難尋見一張報,可咱們有,還有說書人將報紙上的內容講給諸位爺聽。”
“什麽報紙?都沒聽過。”
白冬還在猶豫,卻見另有兩個穿道袍的儒生過來,問小二還有座沒有。
小二把眼睛看白冬:“只有最後兩個座兒,這位爺先來的。”
一見有人搶,白冬立刻掏錢,占住了最後兩個座。
他們坐下不久,說書人,或者該叫說報人,就笑容可掬的出場了。
聽醒木一拍,說報人將燕京小報的內容娓娓道來。
白冬原本還在心疼花出去的一錢銀子,但漸漸的,註意力完全被引開了。
說報人講到元宵,他便想回家試著做一做炸元宵。說報人講到如何給孩子開蒙,他聽得一楞一楞的,打算回頭說給兄長聽,他的侄兒正好到了要開蒙的年紀。
到最後,說報人講起小說之時,白冬已經完全沈迷進去了。
從書場走出來,白冬心裏只有一個念頭,這一錢銀子,花得真值!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關於在民間辦報一事, 張羨齡在坐月子的時候就琢磨出一個大致思路。
現在市面上流通的邸報以政治新聞為主,若是民間小報再以此為主題,肯定是拼不過的, 必要另辟蹊徑。
張羨齡向宋持盈說:“這個報紙,就叫做《燕京小報》, 和邸報的內容不同, 燕京小報的內容要以市井新聞,小說傳奇, 吃喝玩樂消息為主。”
“設報坊印刷報紙自然是沒問題,妾身陪嫁裏就有兩座書坊,紙匠印刷匠都是現成的。”宋持盈道,“只是, 妾身觀娘娘意思, 並不是將小報發行即刻,而是希望有更多人看,是麽?”
“沒錯。”張羨齡答得很痛快,“既然要辦報, 自然要力爭上游。”
時間急, 她也只能長話短說, 吩咐梅香將準備好的宮報以及其他寫有辦報心得的紙張交給宋持盈。
張羨齡提點道:“總而言之, 你要記住,這燕京小報的辦報目標, 就是要做成百姓喜聞樂見的報紙。”
宋持盈提出一個問題:“可是,現在尋常百姓能認字的,著實太少了些。”
這個問題張羨齡也曾想過,雖然大部分百姓不認字,但這並不妨礙他們聽戲聽傳奇, 只要換種方式即可。
“民間有說書人,那以後也可以有說報人。”張羨齡笑盈盈道,“字雖不認識,話卻能聽得懂,所以咱們的小報,務必要用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語言,像打油詩,順口溜、兒歌之類的也能登報。”
聽了張羨齡一番話,宋持盈豁然開朗,的確,縱然大多數百姓不能讀報,但可以聽報呀。
她忽然有了許多念頭,道:“如此,咱們印報紙的紙張也不需要用太好,用黃色土紙即可,這樣,價錢也可以壓低。”
“沒錯,連裝幀都不需要。”張羨齡抖開一張宮報,“就像這樣大開本,對折即可。”
兩人說了一會兒,梅香上前續茶,輕聲向張羨齡道:“該往清寧宮給老娘娘請安去了。”
若是再晚,讓其他人都等中宮娘娘一個,也不好。
張羨齡只得起身道:“反正你多想一想,對了,秋菊你叫宮人拿一碟烤包子來,給宋夫人嘗一嘗。”
宋持盈忙道:“多謝娘娘賞賜,妾身帶回家吃便是。”
“你不知道,這才出爐的烤包子吃著才痛快,拎回家去,就沒那個味了。再說已近午時,想來你也餓了,吃點東西墊墊肚子,你就在坤寧宮裏吃了再走,也沒事。”
盛情難卻,宋持盈便在坤寧宮裏留了一會兒。
等宮人上膳的時候,她瞧見有幾個內侍或擡或提著好些東西往內殿去,看模樣,大概都是給小皇子的玩具。
中宮娘娘一定很疼愛小皇子,宋持盈心想。
烤包子送上來,卻與尋常吃的白嫩嫩的蒸包完全不一樣,烤過的包子外皮看著微微有些硬,略帶焦黃色,特別香。
咬一口,裏面滿滿的都是羊肉,料理的很鮮美,沒有半點膻氣,吃起來極為可口。
宋持盈吃著烤包子,忽然想,其實也可以將這種容易做又獨特的美食刊登在小報上,專門做一個燕京小食品欄目,想來也能吸引百姓的註意力。
離宮的時候,有一個大宮女拿了一包銀子,塞給宋持盈,又說:“印刷上的事無需擔心,宮中如今有一種金屬活字印刷機,印刷東西很方便。”
尊者賜,不可辭,雖說宋持盈並不缺錢,但還是接下了銀兩。
回到家中,宋持盈便開始張羅報社的事。
她的陪嫁裏有兩座書坊,一名日升書坊,一名月恒書坊。日升書坊在揚州老家,經營多年,來來往往買書看書的江南士林很多。月恒書坊則在京城,雖然店面大,足足有四間房,但因在京中開設的時間不長,論名聲,不如老牌書坊杜記、集文。
如今要印燕京小報,自然是要依托月恒書坊。
正值年節,沒過幾日,月恒書坊的掌櫃娘子杜娘子提了節禮來府上拜訪。
過大年,杜娘子一身新衣新鞋,連竹胎狄髻上所戴的頭面也是新打的。
向後門的門房遞了拜帖,杜娘子便在角門前的一條長板凳上坐著等候。杜娘子的夫君是月恒書坊的掌櫃,月恒書坊又是宋氏的陪嫁,是以杜娘子一直以宋氏的娘家老家人自居,不稱夫人,倒稱大姑奶奶。
杜娘子給大姑奶奶拜年,也不是一回兩回了,若是按往年的光景,多半是一個小丫鬟出來,引她到大姑奶奶陪房居住的屋裏去,坐著喝盞茶,聊聊天。運氣好,她能給大姑奶奶磕個頭,若是遇上大姑奶奶忙,便只能口頭上請個安。
她原以為今日也是如此,不料少頃,大姑奶奶的陪房竟然親自出門相迎。
杜娘子忙站起來:“過年好嫂子,怎敢勞累你來相迎。”
那陪房笑著引她進府,邊走邊道:“可巧你來了,不然我還得跑一趟,大姑奶奶指明了要見你吶。”
杜娘子又驚又喜,問:“不知是為了什麽事。”
“似乎是與書坊有關,旁的我也不知。”
等見了宋持盈,聽了她一番言語之後,杜娘子方才明白了,原來是要借書坊的底子,辦一個燕京小報。
本朝文風鼎盛,辦報印書不是什麽稀罕事。杜娘子平時也幫著夫君料理些櫃上的事,從前也有老儒生捧了自己寫的書到月恒書坊來,請他們刊印數次,好贈送親友。
杜娘子便以為大姑奶奶也是如此打算,問道:“那這燕京小報是印多少張?一百張?兩百張?”
宋持盈搖搖頭:“先印一千張。”
一千張!杜娘子嘖舌,大姑奶奶平常也不是不通世務,怎麽忽然開口這麽大的口氣?
她勸道:“會不會有些多了?再有,若像大姑奶奶所言,在元宵節前就要印出一千張燕京小報,便是把現有的工匠召集起來,日夜趕制,時間怕是也來不及,畢竟印刷也不能憑空印啊。”
“這個你別急,我新得了一架印刷機,印刷速度比平常的要強上不少,再者,我會額外聘請人,幫忙加急趕制,不過是多使些銀錢。”
宋持盈將自己連夜所做的計劃拿給杜娘子看:“這內容呢,傳奇小說我已經尋好了,但市井新聞等還需要填充。我想,月恒書坊也有交好的寒門儒生罷?”
“是有的,一些書因買的人不多,所以沒用雕版印刷也沒用活字,雇書生抄書倒節約成本些。”
“這便是了,請他們仿照這些成例寫市井新聞便好。”
杜娘子低頭一看,只見那些成例的標題格外與眾不同:《最好吃的十種元宵,你可能一生都沒嘗過》、《老農做了這件事,麥田竟然大豐收》、《手把手教你十二歲考中秀才》……
別說,這些標題古裏古怪的,但當真勾得杜娘子心裏癢癢,忍不住想要往下看。
在大姑奶奶面前,杜娘子也不好埋頭只看文章,只能把心思收回來。她想了想,問:“那一些市井新聞,是不是也要雇人走街串巷去打聽?”
“得有一些專門的通訊員,比如一人負責抓南城的新聞,一人負責抓北城的新聞。”宋持盈道,“但是為了節省,前期可以用糖什麽的,讓半大小子幫忙探聽。真探聽到有意思的事兒,再由通訊員出馬也不遲。”
為不負中宮娘娘的重托,事無巨細,宋持盈都一項一項的親自過問。
月恒書坊的眾人起先是看在雙倍銀錢的份上趕工,可當燕京小報日益成形,大家的心態慢慢有了變化,這樣一份燕京小報,說不定真能轟動一時呢!
錢掌櫃與杜娘子更是將燕京小報視作一舉越過杜記書坊與集文書坊的登天梯,全身心地撲在上頭,忙得連元宵都來不及準備。
緊趕慢趕,元宵節前夜,燕京小報終於面世了。
***
話說正陽門裏,有一條唐神仙胡同。
唐神仙胡同盡頭,有一小門小戶,家主人姓白,名曰白冬。白冬開了一家小小的豆腐坊,平日裏以做豆腐為生,他家的豆腐用料紮實,不散也不渣,味道好不說,價格還便宜,是以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白家夫妻兩個是極勤勞的人,不論嚴寒酷暑,必定早起。白冬準備鹵水,白家媳婦則給拉磨的驢子餵食,清晨做好了豆腐,喝口水,擦擦汗,便在胡同口擺了一個小攤,出去賣豆腐,日日如此。
一年到頭,白家只有在過年時能歇一歇,能休息小半個月,直到正月二十才重新做豆腐。
正月十九,清晨,白冬領著媳婦女兒上街閑逛。走到西門書場時,只見茶肆裏坐滿了客,甚至連滴水檐下都臨時擺了好幾條板凳。
白冬向媳婦道:“一定是說書先生講了什麽新本子,走,咱們也去聽一聽。”
一家人朝茶肆走去,搭著白毛巾的小二立刻過來,笑著迎客:“過年好,幾位貴客是來喝茶聽報的罷?五分銀一個人,小孩子抱在腿上不用錢。”
“五分銀一個人?上一回還是四分銀呢。”白冬嘟囔道。
“這位爺,咱們過年,也掙些辛苦錢不是。”小二陪著笑,拾掇過來一條長凳,“何況,今日可新鮮,不是說書,是說報,燕京小報,如今滿京城的都難尋見一張報,可咱們有,還有說書人將報紙上的內容講給諸位爺聽。”
“什麽報紙?都沒聽過。”
白冬還在猶豫,卻見另有兩個穿道袍的儒生過來,問小二還有座沒有。
小二把眼睛看白冬:“只有最後兩個座兒,這位爺先來的。”
一見有人搶,白冬立刻掏錢,占住了最後兩個座。
他們坐下不久,說書人,或者該叫說報人,就笑容可掬的出場了。
聽醒木一拍,說報人將燕京小報的內容娓娓道來。
白冬原本還在心疼花出去的一錢銀子,但漸漸的,註意力完全被引開了。
說報人講到元宵,他便想回家試著做一做炸元宵。說報人講到如何給孩子開蒙,他聽得一楞一楞的,打算回頭說給兄長聽,他的侄兒正好到了要開蒙的年紀。
到最後,說報人講起小說之時,白冬已經完全沈迷進去了。
從書場走出來,白冬心裏只有一個念頭,這一錢銀子,花得真值!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