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作品相關 (2)

關燈
右丞相監未央宮,居宮中侍太後。

宮中事無鉅細皆屬焉。

辟陽侯追怨惠帝,於孝惠皇後服用起居飲食,裁抑過半。

又以後少艾,欲蠱之以報惠帝,乃賂後侍女,問後燕私之事甚悉。

一侍女嘗言曰:“我事皇後最久,知之頗詳。”

皇後立不跛倚,坐無惰容,起居有常時,行止有常處,飲食之量,亦中人以上。

服玩之好,與時俗不同。

咳唾在地,每生芝草,芳澤不禦,若有蘭香。

雖盛暑無微汗,糞無微臭,寐無鼾聲,待吾輩整肅而和藹,未嘗以疾聲相加,然稍有戲言,則正色呵止之。

……

跋曰:孝惠皇後外傳,凡有兩篇,此其前篇也。

得諸傳鈔,不傳作者姓氏,但知為東晉時人所撰,旁搜博采,為班史翻案,為阿嫣雪冤,洋洋千言,洵大觀焉。

合後篇觀之,殆為一人手筆,可並讀也。

漢惠帝劉盈

關於這個章節,只是我個人的看法。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歷史的解讀也都是不一樣的。

以這樣的解讀打底,我寫了這篇小說,自然,我不認為我的解讀一定是正確的,不過我認為,關於小說,裏面的理念只要自己能夠圓的過來,也就可以了。

漢惠帝劉盈,在位七年,公元前188年終,年僅二十有四歲。他死後,群臣為他上謚號為“惠”,“惠”字意為“仁慈、柔順”,這個謚號概括了他的生平。

他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嫡長子,即位為帝,名正言順。他是大漢第二任皇帝,他的母親,就是中國史上第一個掌握大權的奇女子——呂後。

惠帝是西漢史上一個奇怪的空白地帶。他之前,是“雄才大略”的開國皇帝劉邦,之後,是女主擅權,再往後呢,有文景之治,再往後是西漢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漢武時期。在往後,昭宣中興。

再往後……我就不了了。

總之,在這一串串輝煌璀璨的名字中間,他的名字,被遮掩的黯淡無光。

就連史家,都有意無意的弱化了他。司馬遷寫史記,甚至沒有為其立世家,而且評價中有意無意的用了“仁弱”這樣一個似乎算不上褒義的形容詞。而漢書雖有《惠帝紀》獨立成篇,事跡卻簡陋,最後謂之寬仁之主,卻為呂太後虧損至德。

我只是覺得,他是一個很好的人。

他只是很悲哀,他致命的對手,是他的母親。

劉盈並不是一個在錦衣玉食中長大的太子。他出生的時候,劉邦還沒有過於發家,他隨著母親和姐姐,在豐沛故裏生活。母親和姐姐忙於農活的時候,將他放在田埂。

那個曾經被放置在田埂之上的嬰孩,後來成了一國之君。命運顛覆,很多時候都很奇怪。

劉盈也不是一個不識人間風雨的太子,楚漢之爭的時候,劉邦曾經很長時間裏處於劣勢,漢二年,楚漢大戰期間,項羽遣人往豐沛拿劉邦家眷,六歲的劉盈和姐姐逃亡之中,偶遇父親,上了父親的馬車。然後,在追兵漸漸迫近的時候,劉邦為了活命,將他們踹下飛馳的馬車。幸有忠誠下屬庇護,最後不得落於敵手。但其時可謂生死之交。

他的父親,是一個沒有太多良心的無賴。

她的母親,是一個堅毅狠辣的令人色變的婦人。

偏偏,他們生下的兒子,奇跡般的有一顆善良的靈魂。

但凡起於微末的帝王之家,最初的時候,感情多半是真摯的。李淵起兵之前,李氏三兄弟也曾有過兄友弟恭的年華,最後卻釀成玄武門的慘變。

好在,劉盈是唯一的嫡子,他的母家,在劉邦稱帝的過程中立過很多功勞,他的母親,是群臣認定的主母,如是,他的儲位,似乎是穩如泰山。

偏偏敵不過一個父親的偏心。

數年征戰,母親色衰而愛馳。年紀漸大,父親便喜歡上一個年輕的妾侍。

戚懿。

戚懿有子如意,人稱老來疼幼子。父親老來過分,將如意疼的無與尋常,竟生了易儲於如意的心思。

劉盈自然也是不甘的。可是他的不甘和母親比起來,是多麽的蒼白無力。

因為,母親更有憤恨的理由。

我為你嫡妻,我多年來顧你吃喝行止,我為你持家,為你生兒育女,為你提心吊膽,為你受盡苦難,到頭來,我得到我該得到的,你居然要將這一切拱手送給那個什麽也不曾做過,坐享其成的小妖精。

那其實是一場女人之間的戰爭。

戚懿並不聰明,她依靠的只有劉邦的寵愛,但就算是帝王,也不是什麽事情都隨心所欲的。

就與劉邦共同打下天下的群臣而言,他們當然更希望擁有一個和他們共同走過苦難的太子,而不是一生下來就安享太平,和他們隔得遠遠的並不親近的孩子。

太子至少可以看的見寬仁,而如意,只是一個什麽都沒有定形的孩子。

呂後是名正言順的主母,共過患難,而戚懿是什麽,她只是劉邦路邊得到的一個小妾,深宮裏養著的菟絲花。

而太子已經長成,可以獨立處事。若扶持如意,將來少不得戚懿要為他打理。他們是水裏火裏滾過的漢子,如何肯折腰聽命於什麽都沒有經歷過,只在後宮邀寵的戚懿?

在群臣之下,在民心面前,劉邦只得讓步。

然後,他只好和他的美人跳舞和歌。

那個時候,劉邦已經看到了戚懿的最終結局。

小的時候,聽人說起史官,頗有敬佩之意,據說,一個皇帝謀反以後,召來史官,問他將如何記錄此事。該史官義正言辭直書,某年某月某日,某人謀反。皇帝大怒,殺了這個史官。並召來他的弟弟。這個弟弟史官依舊書道,某人謀反。皇帝極怒,又殺了他。一連殺了幾個史官,問起最後一個史官。那個史官還是一字不差的寫道:某年某月某日,某人謀反。

到最後,皇帝也沒轍了。只能抹抹鼻子,算了。

那個時候,我對歷史是抱以很崇高的敬意的。

可是越長大,越發現不是那麽回事。

也許史官不會可以將某事黑的顛倒成白的,但史官完全可以漏寫某事,略寫某事,詳寫某事,並發表一通議論來引導讀者的判斷。尤其是官修的史書,當書寫本朝史時,是非常註意文過飾非的。就算沒有出於文過飾非的考慮,而撰史者本人的政治立場政治態度,也會導致他偏向或者排斥這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並在筆下體現出來。

如此說來,我們面對歷史的時候,又如何能相信它就是真正的歷史?

看別的女孩子對這段歷史的解讀,《不如不遇傾城色》裏這樣寫:喜歡惠帝貼身相護如意,以及那個早晨不忍叫醒弟弟的這點點人情,“即使江山是自己的卻無力去行,也不忍去看,步步都踏著親人的血,不如就立定於此藍橋之上,憑欄看罷。把這用親人的血潑就的江山扔給想要的女人罷,她要的都給她,是對自己的救贖。”

啞然失笑,女孩子就是這樣,很溫柔的解構著歷史,縱然荒唐如周幽王,也可以從烽火戲諸侯的調亮底色裏,窺出一點點真心。

作為一個皇帝,這樣做自然是不合格的。於是司馬光指責惠帝:“棄國家而不恤……可謂篤於小仁而未知大誼也”(《資治通鑒》卷一二。)

可是,其實,我也喜歡這樣的一點點人情。因為不管怎麽樣,知大誼而放棄了小仁的皇帝已經有太多,所以能夠篤於小仁的皇帝,也是很珍貴的。

更親近於煙火人間。

每個人都知道,大誼重於小仁,可是,站在凡夫俗子的立場上說,我覺得,把握住更實在的小仁,作為一個人,會更幸福一點。

以惠帝一朝而言,司馬遷只寫呂後本紀而未為惠帝單列一傳,其中,關於惠帝的事情,也是極少的。其中,借高祖口評價惠帝“仁弱,不類我。”又記載惠帝在觀人彘後,“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使人請太後曰:‘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後子,終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飲為淫樂,不聽政,故有病也。”最後讚曰,孝惠皇帝、高後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史記》在史書中有著極崇高的地位,因此,極大的影響了後人對惠帝的印象,呂後人彘固然慘絕人寰,但以一個皇帝而言,因此灰心喪氣,“日飲為淫樂,不聽政。”也並不是什麽值得誇讚的事情吧。好賴司馬遷最後給了一個垂拱而治的評價,雖然只是附帶附帶。《漢書》班固倒是對惠帝抱著憐惜的態度的,讚曰:孝惠內修親親,外禮宰相,優寵齊悼、趙隱,恩敬篤矣。聞叔孫通之諫則懼然,納曹相國之對而心說,可謂寬仁之主。曹呂太後虧損至德,悲夫!

越往後世,離漢朝越遙遠,當時之事,越遙不可及,真相亦越發渺茫。大漢皇朝覆滅,劉氏尊榮不再,人們對劉漢的畏懼淡去,說話也越發不客氣起來。

僅讀史記惠帝觀人彘這段記述,我們得到的印象是:惠帝在遭受重大心理創傷後自暴自棄、無所作為。後世根據史書,司馬光指責惠帝“棄國家而不恤……可謂篤於小仁而未知大誼也”(《資治通鑒》卷一二。),也有人指責他“輕社稷,斯誠漢家之庸主,高祖之逆子”(《論呂後專政與諸呂事件》,《政治大學學報》第20期,1969年。)有些學者也因而認為這是司馬遷不為他立紀的原因。

但惠帝真的此後日飲為淫樂,不理政了麽?

同樣根據史記記載,第二年七月相國蕭何去世前,惠帝親臨探視並詢問繼任人選,這說明他並未在觀人彘後即不問政事。後來,曹參日夜飲酒而不問政務,惠帝亦責怪他說:“君為相,日飲,無所請事,何以憂天下乎?”這哪裏像是不理政的樣子?

我尊敬司馬遷,但我越讀史記,越覺得這其實像是偏紀實性的小說,真實性……同樣,關於呂後欲賜齊王肥毒酒的記錄,據史記記載,惠帝不知所持的是毒酒,只是堅持以“家人之禮”對待齊王,忤逆其母的意涵並不明顯。然而,依據劉向記載,惠帝知道呂後欲毒死齊王後堅持要替齊王飲下毒酒,意欲死諫,呂後因而作罷。(註:《新序·善謀下》。劉向是皇族人,楚元王的四世孫,生年大約晚於司馬遷四五十年。)關於劉家家事,總覺得,劉向的記載較可信一些吧。嘆息。而且,“垂拱”不是“不聽政”,不是“輕社稷”,也不是“棄國家而不恤”,而是“無為而治”。在漢初百姓十室九空,民生雕敝的情況下,高祖以及往後的惠帝,呂後,文帝,景帝,采用的都是黃老治國,無為而治,為什麽對別人都是讚譽,到了惠帝這裏,卻是指責呢。

西漢初年劉呂之爭,慘烈異常,兩個大漢最尊貴的姓氏,都死了很多人,呂後死後,呂氏形同滅族。但是這些皇族內部的爭鬥,對百姓民生的影響不大,大漢國力,在幾代皇帝堅持的休養生息中,漸漸發展,終於迎來了武帝的巔峰時代。

惠帝從來沒有棄國家於不恤,他的存在,對呂後的鉗制作用是極大的。至少,惠帝在時,除了母親的兩個哥哥,呂後不能為呂家爭取到更多的侯爵之位。如果惠帝真的不管不顧國事,國事盡在呂後之手,呂後需要等到惠帝死後,才能大封呂姓諸侯麽?

大漢初年,講究的是家天下,在國事上,惠帝是名正言順的皇帝,而且年紀成年,呂後並不能過多的鉗制,但是在家事上,呂後身為母親,是有著很大的權威的。畢竟,劉盈是個很孝順的人,而他並不是沒有經過憂患的從太子位步為天子,他經歷過和母姐豐沛民間相守,他經歷過楚漢戰爭中生死一線的逃亡,呂後身為母親,沒有對不起他,甚至母親在戰爭中吃了太多太多的苦,成為皇後後,為了保住自己的儲位,也花了太多太多的心思,以惠帝對威脅自己的異母弟弟尚貼身相護的情分來看,他又如何可能不孝順愛戴自己的母親呢?

這才是惠帝受制呂後的原因。

處置戚夫人,是家事,是主母處理侍妾。趙王如意與齊王劉肥,是呂後的庶子,惠帝娶妻,更要遵從父母之命,這些,統統都算是家事。……丫呂後在惠帝在位期間,到底處理過什麽國事啊?左翻翻,右翻翻,米翻出來。

那麽,惠帝是否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呢?

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至少可以這麽說,他具備在當時時代中擔當一個合格皇帝的能力。

在民生雕敝的漢初時代,宜采取休養生息的國策方針,這是史學界現在公認的吧?在這種時代背景中,合格的皇帝,需要具備的條件是寬仁和能聽得進去下屬的意見,或者還有,發掘人才的能力。這三個條件,除了第三個因為惠帝在位時間太短沒有太體現出來,前面兩條,我覺得惠帝做的很好啊。人家文帝景帝都能夠弄出個文景之治,為什麽劉盈做不到?至少,如果把漢武帝扔到漢初這個時候來,我估計丫就會禍國殃民。幾代皇帝積累下來的國力就被他給敗家光了。不然的話為什麽後面會有昭宣中興?需要中興的話,意思就是昭宣以前西漢國力被武帝弄敗落下去了,弄得要他兒子和曾孫子收拾殘局。

惠帝只是,命太短,和母親矛盾鬧的太深刻。

事實上,呂後到底想要什麽東西呢?

武則天將自己的兒子殺了,至少她曾經踐位至尊,不枉此生。而且最後匡覆唐朝的,還是她的子孫後代。

呂後呢?

她一意為呂氏爭,將劉氏殺了那麽多人,到最後,她一身死,呂氏幾乎全部覆滅,連她的孫子,都被人以非惠帝子的強掰的理由全部誅殺。

張嫣亡於北宮。

張偃,結局似乎也不好。

如果這樣的話,幾乎可以說,她死後,傳承她血脈的娘家呂氏,帶有她血脈的後代全部死絕。

天地悠悠。

中國人最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尤其是女性,她們對子嗣的執著比男性更大。

呂後想要的是這樣麽?

天地悠悠,若有魂魄,她還能看到世界上屬於她的痕跡?

這個代價太慘烈。

我覺得,很不值得。

不知道呂後地下有知,可會後悔?

還是,只為了,那八年的權傾天下,幕後君王?

又或者,夫家和娘家,真的有那麽多放不開的矛盾?

為人處世,最重要的是站對立場。作為一個母親,對呂後而言,最重要的,應該是子女的福祉。娘家重要還是兒子重要,大多數人會選擇兒子,我不知道呂後心中怎麽選,反正就我個人而言,在一個母親心中,能夠和兒子相抗衡地位的,只有兩樣東西,一是正義真理,二,是自己。

正義真理談不上,她如果要爭,說的通為了自己。那麽對自己什麽是最重要的呢,嗯,除了自己,就是兒子和娘家。暈,又回去了。兒子和娘家誰更重要呢?兒子。

所以,何必和惠帝鬧的那麽僵呢?

當了皇後甚至太後,自然要為娘家考慮,在一定程度內,給娘家一個尊榮,也是無可厚非的。但這個一定程度,從來都要掌握好。弄到最後,娘家實力操過兒子,到底算是什麽回事呢?又或者,惠帝死後,少帝年幼,要做就做到底,自己登基或者將皇朝該改為呂氏。但自己登基,要傳承的還是自己的子孫。而給了娘家,可曾見過哪家祠堂裏供奉了自家姑姑的?

這絕對是一個悖論。西漢初年慘烈的劉呂之爭,很大程度上是呂後的立場問題。

呂後也許做錯了,但惠帝呢?他做錯了什麽,需要斷子絕孫來懲罰?

這個結果太殘忍。

事實上,呂後死後,劉姓皇族中屬於劉盈一脈的,就沒有了。

文帝以後,史家修史,高皇帝是共同的先祖,呂後好歹算是文帝的嫡母,不能明文踐踏,但惠帝呢。他是被皇帝一脈撇出去的一個。

孤零零的一根樹枝。

海外孤子。

值得麽?自己懲罰自己,自己作踐自己,二十四歲年輕之齡,身體毀於飲酒作樂,放蕩宮廷。

你活著,人家念你的面子。你死了,什麽都沒有了。

高祖嫡系,從此斷絕。

千年之後,我查網絡之上劉氏宗族傳承族譜資料,人家也寫著,惠帝,才能平庸。

孝惠皇後張嫣

註:本文針對史上的孝惠皇後,與小說無關。

※※※

在《古今宮闈秘記孝惠張皇後外傳》中,記載著漢孝惠張皇後的一首詩,全文如下:系餘童稚兮入椒房,默默待年兮遠先皇。

命不辰兮先皇逝,抱完璞兮守空床。

徂良宵兮華燭,羨飛鴻兮雙翔。

嗟富貴兮奚足娛,不如氓庶之糟糠。

長夜漫漫兮何時旦,照弱影兮明月涼。

聊支頤兮念往昔,若吾舅之在旁。

飄風回而驚覺兮,意忽忽若有亡。

搴羅帳兮拭淚,蹤履起兮仿徨。

群雞雜唱而報曙兮,思吾舅兮裂肝腸。

冀死後之同穴兮,儻覲地下之清光。

公元前163年,她默默地死去,年僅36歲。她沒有葬禮,沒有墓志碑文,連封號也沒有,只是被習慣性地稱為孝惠皇後,就連她的墳墓也是簡陋而粗鄙的。

詩歌有很大可能是後人托張嫣名所作,但在感性程度上我願意相信它所描寫的那段感情是真正存在過的。透過遙遠的時空,想象那個十五歲守寡的少女皇後,是如何在華麗而空洞的椒房殿中,支頤不睡,思念安陵裏沈睡著的夫君。

漢做未央,為帝宮。殿椒房,為後殿。

她是這座華麗宮殿的第一個主人。

而這座宮殿,沒有迎來真正的男主人。

野史記載,漢文皇帝後元年春三月,張嫣於北宮安靜的死去,年三十餘,死後,宮女們殮裝她的軀體,驚訝的發現,做了四年皇後的張嫣,居然還是一個處女。

中國史上有數個“處女皇後”,孝惠皇後張嫣,是可信度最高的一個。

想起這個女孩,我經常會不由自主的想起一句詩: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綽墮渠溝。

她曾也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女孩。

她的父親是趙王張敖,母親是高祖嫡長女魯元公主,外婆是中國史上大名赫赫的女主呂後。

多麽高貴的身世。

皇帝做外公,皇帝做舅舅,皇帝做夫君。西漢往後唯一可以和她匹敵的便是孝武皇後阿嬌,張嫣可能要更好一些,畢竟,她的父親,曾經是真正的諸侯王。

偏偏,這兩個女孩,最後的結局都是幽禁至死,那麽的不幸。

阿嬌的不幸,在於,她遭逢的是那麽一個狠心絕情的男子。

張嫣呢,她的不幸,在於,她的舅舅,和她的夫君,竟是同一個人。

我不知道呂後是出於什麽樣的心思,撮合了這樣一段婚姻。世人眼中不可顛覆的倫常,她一點都沒有放在心上,堂而皇之,在天下人耳目之前,導演了這樣一場鬧劇,以駿馬十二匹,黃金兩萬斤的聘征,讓自己的兒子迎娶了自己的外孫女。

她是否真的篤信,這樣的婚姻,能結縭出幸福之花?

在政治上,呂後無疑是心如鐵石的,但是在面對自己的子女的時候,她無疑是慈愛的。我想,不會有人懷疑,她愛她的兒子,愛她的外孫女吧。

可是,她偏偏這麽做了,導致自己最愛的兩個人相互折磨了一生,都不幸福。

劉盈其實是一個好人。對曾經直接威脅過自己的儲位的異母弟弟趙王如意,他都曾經貼身相護數月之久,其情真摯。他與魯元同胞姐弟,共同走過微末患難生死,走到繁華巔峰的未央,姐弟之情深厚,他也曾真心喜愛過這個乖巧可愛的外甥女。

可是,對外甥女的喜愛,和對妻子的喜愛,是不一樣的。

劉盈的痛苦在於,他無法把他的這個外甥女,當作他的妻子。

這樣的痛苦,纏繞了他最後的四年生命。

十二歲的時候,張嫣嫁入未央,入主椒房,成為大漢的第二任皇後。

獨守一生空房的皇後。

她嫁給他的時候,她還太小。不識情愛,也不懂得,他們之間,是怎樣一條一生都無法逾越的鴻溝。

她長成的時候他已死去,留她一個人孤孤零零的在這座大的無邊無際的未央宮。

長夜漫漫兮何時旦,照弱影兮明月涼。

她想好好的找一個人愛一場的時候,那個可以愛的人已經不在她的身邊了。

聊支頤兮念往昔,若吾舅之在旁。

只好一遍一遍的思念,思念他的眉眼,他的氣息,仿若,他還在她的身邊。

我想,張嫣其實分不清,那個人,究竟是她的舅舅,還是她的夫君。

女孩子對這些東西在心中的分量,沒有男人心中壁壘分明。

不是說倫常這東西對女孩的約束力沒有對男子那麽大,而是女孩子更看重相處時候的細節,時光的力量滴水穿石,思念可以折磨瘋一個人。

她始終都是柔弱的接受著,接受著這段荒唐的婚姻,接受著劉盈消極的抗拒,接受著夫君的逝去,接受著義子的背叛,接受著外祖母的擅權,接受著代王的覆辟,接受著……

北宮幽禁的命運。

一切都塵埃落定的時候,那隔絕在記憶之外的,五光十色,語笑嫣然的未央生活,豁然映在心頭。

劉盈逝去的往後數十年裏,她一遍一遍思念著的,是他們共存的那四年,每一絲歡聲,每一道笑語。縱然底色是灰的,但是在生命中占的分量那麽重,重到,想忘都忘不掉。他逝去之後,皇後的身份於她就是枷鎖,綁著她輕盈的步子,強做出端莊貴重來,十裏未央,繁華如斯,是她的囚籠。

回想那共同生活的四年,他固然不曾拿她當妻子看,卻對她殷殷關懷。

只是當時的她不知道,這關懷,幾分是他給妻子的,幾分是她給甥女的。

他荒淫放浪於後宮,只是獨獨不碰她。

他是她名義上的夫君,是她事實上的舅舅。

但是,當她懂了世事的時候,他已經是她的夫君的。

這個事實的力量,比所有的倫常都更為有力。

張嫣其實是恨的。

你們都說,他和我的婚姻,是不對的。是泯亂倫常的。可是,當呂後詔告天下的時候,當曹參下聘的時候,當惠帝迎親的時候,你們都到哪裏去了。怎麽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說一聲,這是不對的,這場婚姻,不要繼續下去了。

你們都不敢站出來,只是在漫長的歲月裏,心中腹誹。

百姓的接受能力有時候超出人的想象。所有人都覺得不對的東西,看著看著很多年,竟也漸漸習慣,覺得正常了。

可是,這個檻,在他的心中,過不去。

於是他放蕩於後宮之中,於是她獨守椒房。

於是,這個天下人眼睜睜看著發生的天大的錯誤,苦果,最後,只由她一個人吞。

劉盈去世的時候,張嫣一定是哭了。

縱然他們一生都不親近,只要他還在未央,還在那裏,她就是安心的。

但是他悄悄的死去了,於是她四顧茫然,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他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男人。

當一個男人把你生命中舅舅和夫君兩個最重要的男性角色占盡了,你說,這個世界上,還有誰比他更重要?

更何況,他是那麽好,那麽好的一個人。

她知道她不該愛他,依賴他,因為他不僅是她的夫君,還是她的舅舅,這樣的關系太尷尬。可是在繁華空洞的未央,她唯一熟悉的男子只有他。他總是溫柔的笑,眉眼間卻藏著憂郁,清俊的容顏皺著眉,好看的像一陣風。

可她總是懷念,夢中的那個朗聲大笑的,將她拋起在空中,在接住的舅舅。

那時候,她還很小很小。

他還不是她夫君,他只是她舅舅。

年歲漸長,他們卻再也回不去了。

沒關系,我們還有未來。她安慰自己。

等我長的足夠大了,……舅舅,你肯不肯回過頭來看我。

人們總是抱怨,和九重宮闕裏的貴人太遙遠,不熟悉。我卻抱怨,我和你太熟悉,走不出一條新的路。

她將長成未長成的時候,外祖母為了她能產下有呂氏血脈的嫡皇子,逼著惠帝於她同房,那時候,他總是讓她先睡下,然後獨自一人坐在帳中,清醒著坐到天亮。

但那已經是他們最接近的時候了。

心的親近其實有時候不一定非要肌膚相接。有時候一直守在身邊就好。

那時候,她心中一定是寧靜安心的了。

她十六歲的時候,惠帝逝世,時年二十四。

那實在是一個太年輕的年紀。

知道什麽叫萬念俱灰麽?

這便叫萬念俱灰了。

無論之前他們是多麽的為難,幸福是多麽渺茫,只要他還活著,未來就有無限可能。可是,他不在了,一切就都蒼白無力了。

她愛劉盈麽?

自然是愛的。

只是這愛裏,摻雜了太多成分。多年之後,她也不知道,她到底是怎樣的愛著他。

幼年的時候,她仰望著他,覺得舅舅是天底下除了父親之外最偉大的人。

十二歲的時候,她嫁給了他,困惑著不了解這樣身份的改變。

四年的時間裏,他們是這天底下,距離最近又最遠的人。

是天下最溫馨又最無望的夫妻。

最繁華又最貧瘠的兩個人。

她甚至不能真正去恨他,雖然他放浪形骸。因為倫常是一座彼此都無力面對的山。

誰都越不過去。

她十六歲的時候,他死了。

山崩了,以她最不願意看到的形式。

於是,在心裏某個旁人看不見的角落,有一部分的她,也跟著死去。

從此後,她是這個世界上最尊貴的寡婦。

再尊貴,也是可憐人。

他死後,她默默無聞,依照外祖母的意思,做椒房殿裏傀儡的皇後。

八年裏,她一次又一次的救下了劉姓諸人。八年後,劉姓諸人都或有或無的忘記了她。

她眼睜睜看著他的孩子被屠戮,卻無法相救。她救遍了親近的不親近的劉姓諸子,卻無法救他的子孫,她想,不如你們把我也給殺了吧。可是偏偏沒有,她被遷往北宮,不再是太後,連皇後名分都不被承認。

她一次次中夜驚醒,輾轉難免,思念著從前的時光,和那段時光裏陪著她的人,她的夫君,她的……舅舅。

他死後,舅舅或者夫君的意義都已經被淡化,這才能無所顧忌的回憶。

回憶歡暢淋漓的幼年,以及華美困惑的少女時光,孤寂而無望的青年,以及冷落憂郁的北宮生涯。

未央宮中,此起彼伏,那關我什麽事情呢?

她只想靜靜的思念他,思考,他和她,到底是什麽關系。

北宮之中,樹木森森。她死去的時候她的眼角一定是有淚的了。那時候,她可想起了她的舅舅?她在心裏喚的,是她的舅舅,還是她的夫君?

淚下嫣然。

出場人物介紹

宣平侯府:

張嫣:本書女主角。是宣平侯張敖與魯元長公主劉滿華的長女,出生於漢四年,惠帝四年冬,與惠帝劉盈大婚,世稱孝惠皇後。

張敖:女主的父親。趙王張耳之子,漢初與張良,陳平齊名的美男子,貌姣好若女子。漢三年正月,尚魯元長公主。四年,得女嫣,五年七月,繼承趙王。漢九年,趙相貫高謀反,高帝遷怒張敖,將他拿入廷尉治罪。後黜為宣平侯。性格沈穩保守,但在阿嫣立後之事上,表現出極度的熱情。

劉滿華:女主的母親,她是高帝劉邦與皇後呂雉唯一的女兒,受封魯元長公主。溫良恭儉,純愨婉然,在長安權貴之中素有賢名。深愛自己的丈夫,以及,膝下所出一對子女。

張偃:張嫣同母弟,自幼與姐張嫣極度親近。

夏姬,沈姬:張敖的姬妾,魯元懷張嫣之時,特意為張敖所納。

張侈:夏姬之子,行二,性魯莽。

張壽:沈姬之子,行三,斯文,自幼愛讀書。

趙姬折杞:少年張敖侍女,一女夭折,因踏青之時遭遇山匪,用簪子劃傷了半邊臉頰,多年無寵。只居於府中小隅。

漢皇室:

太上皇劉昂:字執嘉,號顯初。

高帝劉邦之父,妻王氏,李氏(帝母),一世平庸,臨老成為大漢開國皇帝的父親,他不習慣皇宮富貴但寂寞的生活,於是高帝為他在長安附近營造出一座與老家豐邑相似的城邑,後來改名新豐。

漢二年楚漢之戰中,受俘於楚軍之手,兒媳呂氏在楚營中周到伺候,因此感念呂雉,喜愛自幼在自己身邊長大的嫡孫劉盈。高祖十年五月亡,終年75歲。

(長子伯早殤,次子合陽侯仲,三子高帝邦,四子楚王交)

高帝劉邦:字季。

大漢開國皇帝,初為沛縣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