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上善若水
關燈
小
中
大
《時代周刊》原先最擔心的是他們選出來的這位代表時代女性的東方企業家能不能寫出書來, 可別拉低了整體的層次。
後來再電話中確認過,這位東方企業家是一位很有影響力的作者,經常在華夏最大的報紙上刊發文章, 《時代周刊》編輯部的人就有了新的擔憂——假設文筆很好, 翻譯不出靈魂, 那豈不是很遺憾?
陶嬌杏又給這些人展示了一下她的英文功底,並不比她的法語水平差, 看一些英文詩歌都能會意, 直接用雙語寫書……對陶嬌杏來說不算難。
《時代周刊》編輯部心頭壓著的秤砣一輕,高高興興就搭乘飛機來到了華夏。
飛機降落的地方是在上-海。
在來之前, 《時代周刊》編輯部的所有人對華夏的了解都僅限於那些時政類的報紙, 他們想象中的華夏是一個又臟又亂又差的地方。
他們是抱著上刀山下火海的勇氣來的。
然而,當他們走下飛機時, 直接被充滿現代氣息的機場給驚呆了。
“OMG,這比紐約的機場還要大,還要幹凈, 還要漂亮!”
一群人在機場裏‘OMG’個不停,也算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陶嬌杏帶著自己準備好的書稿在東方美學的大樓會見的《時代周刊》編輯部。
東方美學立足於護膚品, 產品逐漸蔓延浸潤到奢侈品、日用品、服裝鞋帽、藝術擺件、家居家裝等, 哪怕只是單獨把東方美學拎出來,在國內都算是首屈一指的大企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不低。
上-海市批給東方美學的園區占地面積達到七千畝, 建設風格都是陶嬌杏親自操刀設計的, 顏色張揚而不喧囂, 建築大氣又不失靈動, 雖然無法做到蘇州園林那樣一步一景, 但也達到了拿著相機隨手一拍就是一張精美照片的水平。
黃浦江就在園區旁邊, 景色自然沒得挑剔。
《時代周刊》編輯部來的人感覺三觀都被顛倒了,見到陶嬌杏之後,主編已經同陶嬌杏客套了,後面來的幾個編輯還在嘀咕。
“華夏的建設是真的好啊,同我在報紙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樣。”
“誰說不是呢,原來報紙一直都是在騙人。”
“可能是他們不想讓我們看到華夏的好,畢竟這還不是華夏最好的城市,就建設得比紐約還漂亮了……”
陶嬌杏聽著這兩位編輯嘀嘀咕咕的話,插了一句來表達謙虛,“其實華夏還有很多需要發展的地方,你們看到上-海比紐約新,是因為紐約已經建設了幾十年,而上-海最新的那些建築都是這十年內建的。”
想想當年滿清王朝派人去美利堅訪問時,看到那高樓大廈,看到那車水馬龍,估計也是和《時代周刊》編輯部的人來到華夏一樣,恍恍惚惚了一整路吧。
明明只是出了個國,卻感覺進入到了一片新的世界。
《時代周刊》的主編對自家這麽沒見識的員工有些無語,回頭看了一眼,滿臉微笑地同陶嬌杏說,“陶,我們進入正題吧。”
陶嬌杏自無不可。
她讓人把提前準備好的書稿拿了進來,挨個兒分發給《時代周刊》的編輯。
這些人原先以為會是每人一本,沒想到居然是每人一摞,足足十二本。
陶嬌杏在這一套《探索人與自然的神合》中,以故事性的文筆摻雜勵志雞湯以及人生感悟的手法,將自己的自傳與回憶錄寫的無比詩情畫意。
有些內容寫得沈重而深刻,就如同夏天的雷雨,有些內容又寫得輕松寫意,好像過盡千山的春風,以一種不緊不慢的調子將讀者的胃口穩穩當當地吊住,直到看完一本書再打開另外一本……
陶嬌杏也不急,她早就做好了等《時代周刊》編輯部的人看三天的準備。
她拿出叫宋紅琴提早準備好的紙筆來,構思‘助農’產業的一環。
——————
‘助農’產業已經穩步推進開來,單單是食品加工廠,萬物集團旗下就添了七百多家。
這些食品加工廠均是靠近食品產地的,經過或簡單、或覆雜的制作工序後,能夠長途運輸的食品靠著供銷總社的渠道,流通向全國各地。
這會兒就彰顯出了陶嬌杏當初收購供銷總社的遠見。
供銷總社在萬物集團進行了徹徹底底的改革,去除了那些臃腫的部分,刪繁就簡地處理成了三塊業務——從原產地收購、途中轉運郵寄、銷往全國各地。
這三塊業務給萬物集團帶來的收益不是最多的,但業務量卻是最大的,也切切實實地盤活了鄉鎮的經濟。
通過食品廠這種聽起來沒多少技術含量的工廠,將鄉鎮也鏈接到了全國的經濟版圖中去。
而且萬物集團旗下的食品加工廠在設置時都選取了就近原則,哪裏離食品原產地近,就把廠子開在哪裏,就近采集,就近收購,就近招工,就近推動優質品種的培育與種植……食品廠的稅收交到了當地政-府的錢袋子裏,當地政-府手頭有了錢,自然就有了修橋修路的資金。
老百姓不僅能靠賣自家種植的經濟作物賺錢,還能進廠打工掙工資,每一份收益都不低,口袋自然是一天比一天鼓了起來。
存款多了,自然就有錢消費了。
消費的人多了,各種產品運過來也都能賣得動了,小商店也就跟著開了起來。
城市與鄉鎮的差異就在這一日一日的靠近中逐漸消弭。
……
陶嬌杏這會兒著手設計的,是圍繞那些已經辦起來的加工廠去建設家屬住宅區以及匹配的教育、醫療資源等等。
她深思過城市與鄉鎮的差異,衣食住行上都有差異,但最直觀的表現是‘住’,鄉鎮人口住的普遍比不上城市。
住的地方分散了,供暖方面耗損就多了,原本燒一個大鍋爐就能供應一整片的暖氣需求,分散到農村需要家家戶戶都燒煤炭,黑煙從天亮冒到天黑……
陶嬌杏打算圍繞著食品加工廠設計一批家屬住宅區,這樣不僅方便員工上下班,而且也能采用集中供暖等方式,員工日常出行也不用走那麽長的土路了,能走食品加工廠自費續到公路上的柏油馬路。
這事兒推行起來很有意義,更關鍵的是,陶嬌杏還打算滿足一下自己的需求。
她想在華夏大地上重現出五千年文明的積澱,不希望這片土地上的文明都被幾乎一模一樣的高樓大廈給吞沒。
放眼上-海、首都、大-連、沈市,這些城市中現如今最發達的片區,幾乎都是歐美建築風格的翻版,看起來確實時髦與科技版並存,但未免略顯單調了些,而且居民居住的房子,本身就是天地間的一道風景。
陶嬌杏之前收集過各地的風土人情和地方志,見過各地曾經最輝煌的文明,唐風、宋風、元風、明風、清風,甚至還有魏晉南北朝風、三國風……雖說不能完全覆制這些歷史中的璀璨,但想要在外觀設計上做一些還原,還是不難的。
而且文化的傳承,並不僅僅意味著一成不變的墨守成規,還意味著不斷結合當下人的審美去在原先的基礎上不斷演變,追尋更符合當下習慣的美。
讓現在的人都學古代人去住茅草屋,那不是傳承文化,那是文明的退步。
——————
《時代周刊》編輯部的人看書挺快,第三天上午的時候就看完了陶嬌杏提供的那十二本書。
原先,他們給陶嬌杏貼的標簽是關註到了女性的美,幫女性重振自行、找回自我價值等。
在看完這十二本《探索人與自然的神合》後,他們看到的是女性在社會進化中的思考與努力,是有別於男性奮鬥史的女性奮鬥史。
步伐不算激進,但每一步都走得很穩。
沒有男性奮鬥史中的忍痛切割,有的是女性與生俱來的人文關懷與柔性智慧。
就像是水一樣,一點一點浸潤到深處,潤物無聲,滋養了無數的生命。
尤其是在看到陶嬌杏從事‘助農事業’的那些篇章,《時代周刊》的主編目光越來越凝重,因為在他的認知中,這些事情應當是政-府去考慮的,而很多政-府都沒有做到這一步——去幫助貧窮的人找回價值。
多數政-府要麽是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群視而不見,要麽是發放一定的救濟金,讓那些社會底層的人像是寄生蟲一樣沒有尊嚴的活著。
陶嬌杏做的‘助農’,是帶領那些生活在苦難中的人重新找尋生活裏的陽光與愛,找回自身的價值與意義。
每一張照片上那閃著光的眼睛與笑容,都給了《時代周刊》編輯部這些人無與倫比的震撼。
《時代周刊》的主編原先還想著從十二本《探索人與自然的神合》中選一本出來刊登出去,可是在全部看完之後,他內心的震撼無時無刻不在告訴著他,如果不將這十二本書呈現給全世界的讀者,那將是他從業生涯中最大的敗筆,也會是他用一生的愧疚來洗刷的遺憾。
主編親自執筆,極盡他能想到的所有問題,與陶嬌杏一一交流完畢,記了滿滿三個本子的素材,這才回返美利堅。
臨走前還給陶嬌杏承諾,《時代周刊》發型這些訪談與書籍時賺取到的資金一分都不會留著,會全部匯入陶嬌杏的賬戶。
同時他們還PUA了陶嬌杏一把——之前獲得年度人物榮譽的人都是把這些所得資金捐助出去的。
陶嬌杏心思一轉,覺得自個兒也沒必要盯著那點出版費,略微斟酌過後便與《時代周刊》成立了一項基金——專門資助世界範圍內的頂尖科技成果。
至於評選專家,當然是邀請各個領域的頂尖人物了,不求華人占據全部席位,因為這本身就代表著不公平與不公正,只求華人能夠公平公正地參與到這些屏評比、評選中去,能與全球精英人士同臺競爭。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後來再電話中確認過,這位東方企業家是一位很有影響力的作者,經常在華夏最大的報紙上刊發文章, 《時代周刊》編輯部的人就有了新的擔憂——假設文筆很好, 翻譯不出靈魂, 那豈不是很遺憾?
陶嬌杏又給這些人展示了一下她的英文功底,並不比她的法語水平差, 看一些英文詩歌都能會意, 直接用雙語寫書……對陶嬌杏來說不算難。
《時代周刊》編輯部心頭壓著的秤砣一輕,高高興興就搭乘飛機來到了華夏。
飛機降落的地方是在上-海。
在來之前, 《時代周刊》編輯部的所有人對華夏的了解都僅限於那些時政類的報紙, 他們想象中的華夏是一個又臟又亂又差的地方。
他們是抱著上刀山下火海的勇氣來的。
然而,當他們走下飛機時, 直接被充滿現代氣息的機場給驚呆了。
“OMG,這比紐約的機場還要大,還要幹凈, 還要漂亮!”
一群人在機場裏‘OMG’個不停,也算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陶嬌杏帶著自己準備好的書稿在東方美學的大樓會見的《時代周刊》編輯部。
東方美學立足於護膚品, 產品逐漸蔓延浸潤到奢侈品、日用品、服裝鞋帽、藝術擺件、家居家裝等, 哪怕只是單獨把東方美學拎出來,在國內都算是首屈一指的大企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不低。
上-海市批給東方美學的園區占地面積達到七千畝, 建設風格都是陶嬌杏親自操刀設計的, 顏色張揚而不喧囂, 建築大氣又不失靈動, 雖然無法做到蘇州園林那樣一步一景, 但也達到了拿著相機隨手一拍就是一張精美照片的水平。
黃浦江就在園區旁邊, 景色自然沒得挑剔。
《時代周刊》編輯部來的人感覺三觀都被顛倒了,見到陶嬌杏之後,主編已經同陶嬌杏客套了,後面來的幾個編輯還在嘀咕。
“華夏的建設是真的好啊,同我在報紙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樣。”
“誰說不是呢,原來報紙一直都是在騙人。”
“可能是他們不想讓我們看到華夏的好,畢竟這還不是華夏最好的城市,就建設得比紐約還漂亮了……”
陶嬌杏聽著這兩位編輯嘀嘀咕咕的話,插了一句來表達謙虛,“其實華夏還有很多需要發展的地方,你們看到上-海比紐約新,是因為紐約已經建設了幾十年,而上-海最新的那些建築都是這十年內建的。”
想想當年滿清王朝派人去美利堅訪問時,看到那高樓大廈,看到那車水馬龍,估計也是和《時代周刊》編輯部的人來到華夏一樣,恍恍惚惚了一整路吧。
明明只是出了個國,卻感覺進入到了一片新的世界。
《時代周刊》的主編對自家這麽沒見識的員工有些無語,回頭看了一眼,滿臉微笑地同陶嬌杏說,“陶,我們進入正題吧。”
陶嬌杏自無不可。
她讓人把提前準備好的書稿拿了進來,挨個兒分發給《時代周刊》的編輯。
這些人原先以為會是每人一本,沒想到居然是每人一摞,足足十二本。
陶嬌杏在這一套《探索人與自然的神合》中,以故事性的文筆摻雜勵志雞湯以及人生感悟的手法,將自己的自傳與回憶錄寫的無比詩情畫意。
有些內容寫得沈重而深刻,就如同夏天的雷雨,有些內容又寫得輕松寫意,好像過盡千山的春風,以一種不緊不慢的調子將讀者的胃口穩穩當當地吊住,直到看完一本書再打開另外一本……
陶嬌杏也不急,她早就做好了等《時代周刊》編輯部的人看三天的準備。
她拿出叫宋紅琴提早準備好的紙筆來,構思‘助農’產業的一環。
——————
‘助農’產業已經穩步推進開來,單單是食品加工廠,萬物集團旗下就添了七百多家。
這些食品加工廠均是靠近食品產地的,經過或簡單、或覆雜的制作工序後,能夠長途運輸的食品靠著供銷總社的渠道,流通向全國各地。
這會兒就彰顯出了陶嬌杏當初收購供銷總社的遠見。
供銷總社在萬物集團進行了徹徹底底的改革,去除了那些臃腫的部分,刪繁就簡地處理成了三塊業務——從原產地收購、途中轉運郵寄、銷往全國各地。
這三塊業務給萬物集團帶來的收益不是最多的,但業務量卻是最大的,也切切實實地盤活了鄉鎮的經濟。
通過食品廠這種聽起來沒多少技術含量的工廠,將鄉鎮也鏈接到了全國的經濟版圖中去。
而且萬物集團旗下的食品加工廠在設置時都選取了就近原則,哪裏離食品原產地近,就把廠子開在哪裏,就近采集,就近收購,就近招工,就近推動優質品種的培育與種植……食品廠的稅收交到了當地政-府的錢袋子裏,當地政-府手頭有了錢,自然就有了修橋修路的資金。
老百姓不僅能靠賣自家種植的經濟作物賺錢,還能進廠打工掙工資,每一份收益都不低,口袋自然是一天比一天鼓了起來。
存款多了,自然就有錢消費了。
消費的人多了,各種產品運過來也都能賣得動了,小商店也就跟著開了起來。
城市與鄉鎮的差異就在這一日一日的靠近中逐漸消弭。
……
陶嬌杏這會兒著手設計的,是圍繞那些已經辦起來的加工廠去建設家屬住宅區以及匹配的教育、醫療資源等等。
她深思過城市與鄉鎮的差異,衣食住行上都有差異,但最直觀的表現是‘住’,鄉鎮人口住的普遍比不上城市。
住的地方分散了,供暖方面耗損就多了,原本燒一個大鍋爐就能供應一整片的暖氣需求,分散到農村需要家家戶戶都燒煤炭,黑煙從天亮冒到天黑……
陶嬌杏打算圍繞著食品加工廠設計一批家屬住宅區,這樣不僅方便員工上下班,而且也能采用集中供暖等方式,員工日常出行也不用走那麽長的土路了,能走食品加工廠自費續到公路上的柏油馬路。
這事兒推行起來很有意義,更關鍵的是,陶嬌杏還打算滿足一下自己的需求。
她想在華夏大地上重現出五千年文明的積澱,不希望這片土地上的文明都被幾乎一模一樣的高樓大廈給吞沒。
放眼上-海、首都、大-連、沈市,這些城市中現如今最發達的片區,幾乎都是歐美建築風格的翻版,看起來確實時髦與科技版並存,但未免略顯單調了些,而且居民居住的房子,本身就是天地間的一道風景。
陶嬌杏之前收集過各地的風土人情和地方志,見過各地曾經最輝煌的文明,唐風、宋風、元風、明風、清風,甚至還有魏晉南北朝風、三國風……雖說不能完全覆制這些歷史中的璀璨,但想要在外觀設計上做一些還原,還是不難的。
而且文化的傳承,並不僅僅意味著一成不變的墨守成規,還意味著不斷結合當下人的審美去在原先的基礎上不斷演變,追尋更符合當下習慣的美。
讓現在的人都學古代人去住茅草屋,那不是傳承文化,那是文明的退步。
——————
《時代周刊》編輯部的人看書挺快,第三天上午的時候就看完了陶嬌杏提供的那十二本書。
原先,他們給陶嬌杏貼的標簽是關註到了女性的美,幫女性重振自行、找回自我價值等。
在看完這十二本《探索人與自然的神合》後,他們看到的是女性在社會進化中的思考與努力,是有別於男性奮鬥史的女性奮鬥史。
步伐不算激進,但每一步都走得很穩。
沒有男性奮鬥史中的忍痛切割,有的是女性與生俱來的人文關懷與柔性智慧。
就像是水一樣,一點一點浸潤到深處,潤物無聲,滋養了無數的生命。
尤其是在看到陶嬌杏從事‘助農事業’的那些篇章,《時代周刊》的主編目光越來越凝重,因為在他的認知中,這些事情應當是政-府去考慮的,而很多政-府都沒有做到這一步——去幫助貧窮的人找回價值。
多數政-府要麽是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群視而不見,要麽是發放一定的救濟金,讓那些社會底層的人像是寄生蟲一樣沒有尊嚴的活著。
陶嬌杏做的‘助農’,是帶領那些生活在苦難中的人重新找尋生活裏的陽光與愛,找回自身的價值與意義。
每一張照片上那閃著光的眼睛與笑容,都給了《時代周刊》編輯部這些人無與倫比的震撼。
《時代周刊》的主編原先還想著從十二本《探索人與自然的神合》中選一本出來刊登出去,可是在全部看完之後,他內心的震撼無時無刻不在告訴著他,如果不將這十二本書呈現給全世界的讀者,那將是他從業生涯中最大的敗筆,也會是他用一生的愧疚來洗刷的遺憾。
主編親自執筆,極盡他能想到的所有問題,與陶嬌杏一一交流完畢,記了滿滿三個本子的素材,這才回返美利堅。
臨走前還給陶嬌杏承諾,《時代周刊》發型這些訪談與書籍時賺取到的資金一分都不會留著,會全部匯入陶嬌杏的賬戶。
同時他們還PUA了陶嬌杏一把——之前獲得年度人物榮譽的人都是把這些所得資金捐助出去的。
陶嬌杏心思一轉,覺得自個兒也沒必要盯著那點出版費,略微斟酌過後便與《時代周刊》成立了一項基金——專門資助世界範圍內的頂尖科技成果。
至於評選專家,當然是邀請各個領域的頂尖人物了,不求華人占據全部席位,因為這本身就代表著不公平與不公正,只求華人能夠公平公正地參與到這些屏評比、評選中去,能與全球精英人士同臺競爭。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