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說說歷史上朱元璋
關燈
小
中
大
第119章 說說歷史上朱元璋
歷史上,朱元璋打天下很困難的。
攻克集慶,也就是現在南京後,以南京為中心,占據了十幾個城池,有了三十萬部隊,可向東發展遇到張士誠,向南遇到方國珍,陳友定,向西遇到陳友諒,北邊是劉福通。
朱元璋處在四戰之地,局勢很危險,連續種田六年。
為什麽要種田,因為北邊不能打,東邊的張士誠啃不動,西邊的陳友諒也是啃不動,四周的敵人都是啃不動。
只能呆在原地種田。
這裏又沒有險要地形,朱元璋只能不斷修城墻,提升城防,還有不斷積累糧食,發展火器,發展水利。
在局勢上,有些類似於五代十國時代,吳越國。
在後來,紅巾軍三路北伐,皆是被元朝剿滅,只剩下山東的益都。
那時,朱元璋還打算當宋江,接受詔安。
當時,朱元璋局勢很不好,沒有人看好他,可能下一刻就是被元朝滅掉,或是被其他勢力滅掉。
直到後來,陳友諒與朱元璋發生兩次大戰,第一次陳友諒占據著安慶,從安慶出發,打到南京城。
朱元璋利用陳友諒,對水文的不不熟悉,誘導陳友諒進入淺水區,在落潮之後,淺水區水面下面,大船擱淺。
朱元璋成功勝利,並奪取了安慶,還威逼著武漢,可後來又是被陳友諒擊退了,還占據了安慶。
朱元璋又是落入下風。
可這時,陳友諒上位前清洗一些將領,導致安慶地區人心不穩,於是有人當了帶路黨,朱元璋成功攻占安慶。
這次,陳友諒失敗,主要是過於急躁。
第二次交戰,陳友諒打算穩站穩打,水陸一起出擊,攻擊洪都,也就是南昌,然後沿路進攻,不斷沿路拔釘子。
這次,陳友諒沒有犯錯誤。
至於攻打洪都,兩個月沒有攻克,不算什麽。古代一些險要城池,只要城池堅固,糧食充足,器械足夠,堅持兩三年沒有問題。
在潘陽湖大戰的時刻,朱元璋用火器取得一些上分,可陳友諒也是不落下風。
至於一些人說,陳友諒錯誤在進攻洪都,花費了太多時間,應該舍棄洪都,直接進攻金陵……事實上根本不可能。
沒有攻克南昌,沒有攻克安慶,就是順流直下,進攻南京,一旦被斷掉後路,可能全軍覆滅。
結果在交戰當中,陳友諒被射死了。
可以說很僥幸。
在戰場上,元帥有著親衛保護,很是安全。一般而言,只有在全軍潰敗之後,元帥才可能被擊殺。
可在交戰當中,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刻,元帥被擊殺了,也會導致全軍潰敗,甚至是覆滅。
鄱陽湖大戰,本質就是這樣。
於是陳友諒大軍,敗退。
只是一年後,陳友諒的兒子太小,鎮壓不住局面,最後敗亡。朱元璋吞並了陳友諒底盤,實力提升了一倍多,然後開始進攻張士誠。
後世,很多人評價張士誠,主要是說他不應該坐山觀虎鬥,應該與陳友諒聯手,進攻應天府……說這些的,往往是不仔細思考。
那時,陳友諒實力第一,朱元璋實力第二,張士誠實力第三。
在交戰當中,老大與老二血拼,作為老三幫助老大,滅掉老二後,這是何等的傻。
張士誠不傻,自然不會幫助老大滅掉老二。
在老大與老二交鋒的時刻,會放棄進攻老二,甚至給老二一定的支持。
最好是兩人交戰數年後,兩敗俱傷後,分出勝負,那時他再出手,可能吞掉兩人。
計劃很好,可惜趕不上變化。
陳友諒滅亡太快,朱元璋損失不大,反而地盤擴大,兵馬膨脹,很快在進攻張士誠當中,取得了絕對優勢。
在進攻張士誠的過程當中,先是南北夾擊,掃清兩翼,最後合圍蘇州。
歷史上,張士誠很厲害,高郵之戰打出威風,尤其是切斷運河,差點讓元朝失血而死。只可惜,張士誠有一個致命的確定,喜歡投機。
或者說,很多商人都喜歡投機。
先是反元,後來看到元朝壓力大,又是接受詔安,成為元朝太尉。
投機者,可以當政客,可當不了政治家。
當朱元璋統一了南方的時刻,元朝也不把朱元璋放在心上,只是把其當成南宋。
對於北伐,朱元璋也是信心不足。
所謂北伐,更多是為稱帝作鋪墊。
在北伐路線上,主要是沿著運河,黃河作戰,這樣有著水運,可保證糧食運輸安全,背靠著水師,也能防備騎兵沖擊。
在路線上,抄襲劉裕。
在北伐前,明軍主要是步兵為主,南方兵為主,而元朝軍隊,騎兵為主,北方兵為主,
不論是體格,還是作戰能力上,都是遜色與元朝。
明朝有了火器,可威力有限,對騎兵威懾小。
尤其是進攻元朝大都,朱元璋信心不足,多次提醒將領謹慎,小心。
古代,攻城很困難的,圍困一個城池兩年多,未能攻克也是很正常。
朱元璋擔心大軍攻擊大都不順利,短期無法攻克大都,陷入圍困戰,又是被元朝騎兵切斷運河運輸,北伐大軍很可能潰敗,甚至是全軍覆滅。
結果,大軍剛剛到大都,元順帝就北逃而去,輕松占領了大都,勝利的難以想象。
有著大量糧食,順著運河,進入大都。
北伐軍以大都為支撐點,開始剿滅關內的元軍,草原的元軍,連續打了二十年,才打崩了元朝,北方才徹底安穩。
後世,對明朝初期的歷史,都是一筆帶過。
最難打的鄱陽湖大戰,至於後面的北伐打的很容易。
看到這裏,有些無語了。
偉人評價歷代君王軍事水平,李世民第一,明太祖第二。
朱元璋能成為第二,靠的就是北伐勝利,在歷代的歷史上,很多北伐都是失敗了,可唯有朱元璋是唯一一次勝利。
這樣的成就,在偉人眼中很了不起。
北伐之難,絕對不是史書上那樣輕描淡寫,那樣容易。
潘陽湖大戰,朱元璋勝利靠的是僥幸,運氣;可後面的好幾次,靠的是實力,堅定意志。
不多說了,這一章算是科普吧!
最近數據有些疲軟,求支持!
(本章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歷史上,朱元璋打天下很困難的。
攻克集慶,也就是現在南京後,以南京為中心,占據了十幾個城池,有了三十萬部隊,可向東發展遇到張士誠,向南遇到方國珍,陳友定,向西遇到陳友諒,北邊是劉福通。
朱元璋處在四戰之地,局勢很危險,連續種田六年。
為什麽要種田,因為北邊不能打,東邊的張士誠啃不動,西邊的陳友諒也是啃不動,四周的敵人都是啃不動。
只能呆在原地種田。
這裏又沒有險要地形,朱元璋只能不斷修城墻,提升城防,還有不斷積累糧食,發展火器,發展水利。
在局勢上,有些類似於五代十國時代,吳越國。
在後來,紅巾軍三路北伐,皆是被元朝剿滅,只剩下山東的益都。
那時,朱元璋還打算當宋江,接受詔安。
當時,朱元璋局勢很不好,沒有人看好他,可能下一刻就是被元朝滅掉,或是被其他勢力滅掉。
直到後來,陳友諒與朱元璋發生兩次大戰,第一次陳友諒占據著安慶,從安慶出發,打到南京城。
朱元璋利用陳友諒,對水文的不不熟悉,誘導陳友諒進入淺水區,在落潮之後,淺水區水面下面,大船擱淺。
朱元璋成功勝利,並奪取了安慶,還威逼著武漢,可後來又是被陳友諒擊退了,還占據了安慶。
朱元璋又是落入下風。
可這時,陳友諒上位前清洗一些將領,導致安慶地區人心不穩,於是有人當了帶路黨,朱元璋成功攻占安慶。
這次,陳友諒失敗,主要是過於急躁。
第二次交戰,陳友諒打算穩站穩打,水陸一起出擊,攻擊洪都,也就是南昌,然後沿路進攻,不斷沿路拔釘子。
這次,陳友諒沒有犯錯誤。
至於攻打洪都,兩個月沒有攻克,不算什麽。古代一些險要城池,只要城池堅固,糧食充足,器械足夠,堅持兩三年沒有問題。
在潘陽湖大戰的時刻,朱元璋用火器取得一些上分,可陳友諒也是不落下風。
至於一些人說,陳友諒錯誤在進攻洪都,花費了太多時間,應該舍棄洪都,直接進攻金陵……事實上根本不可能。
沒有攻克南昌,沒有攻克安慶,就是順流直下,進攻南京,一旦被斷掉後路,可能全軍覆滅。
結果在交戰當中,陳友諒被射死了。
可以說很僥幸。
在戰場上,元帥有著親衛保護,很是安全。一般而言,只有在全軍潰敗之後,元帥才可能被擊殺。
可在交戰當中,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刻,元帥被擊殺了,也會導致全軍潰敗,甚至是覆滅。
鄱陽湖大戰,本質就是這樣。
於是陳友諒大軍,敗退。
只是一年後,陳友諒的兒子太小,鎮壓不住局面,最後敗亡。朱元璋吞並了陳友諒底盤,實力提升了一倍多,然後開始進攻張士誠。
後世,很多人評價張士誠,主要是說他不應該坐山觀虎鬥,應該與陳友諒聯手,進攻應天府……說這些的,往往是不仔細思考。
那時,陳友諒實力第一,朱元璋實力第二,張士誠實力第三。
在交戰當中,老大與老二血拼,作為老三幫助老大,滅掉老二後,這是何等的傻。
張士誠不傻,自然不會幫助老大滅掉老二。
在老大與老二交鋒的時刻,會放棄進攻老二,甚至給老二一定的支持。
最好是兩人交戰數年後,兩敗俱傷後,分出勝負,那時他再出手,可能吞掉兩人。
計劃很好,可惜趕不上變化。
陳友諒滅亡太快,朱元璋損失不大,反而地盤擴大,兵馬膨脹,很快在進攻張士誠當中,取得了絕對優勢。
在進攻張士誠的過程當中,先是南北夾擊,掃清兩翼,最後合圍蘇州。
歷史上,張士誠很厲害,高郵之戰打出威風,尤其是切斷運河,差點讓元朝失血而死。只可惜,張士誠有一個致命的確定,喜歡投機。
或者說,很多商人都喜歡投機。
先是反元,後來看到元朝壓力大,又是接受詔安,成為元朝太尉。
投機者,可以當政客,可當不了政治家。
當朱元璋統一了南方的時刻,元朝也不把朱元璋放在心上,只是把其當成南宋。
對於北伐,朱元璋也是信心不足。
所謂北伐,更多是為稱帝作鋪墊。
在北伐路線上,主要是沿著運河,黃河作戰,這樣有著水運,可保證糧食運輸安全,背靠著水師,也能防備騎兵沖擊。
在路線上,抄襲劉裕。
在北伐前,明軍主要是步兵為主,南方兵為主,而元朝軍隊,騎兵為主,北方兵為主,
不論是體格,還是作戰能力上,都是遜色與元朝。
明朝有了火器,可威力有限,對騎兵威懾小。
尤其是進攻元朝大都,朱元璋信心不足,多次提醒將領謹慎,小心。
古代,攻城很困難的,圍困一個城池兩年多,未能攻克也是很正常。
朱元璋擔心大軍攻擊大都不順利,短期無法攻克大都,陷入圍困戰,又是被元朝騎兵切斷運河運輸,北伐大軍很可能潰敗,甚至是全軍覆滅。
結果,大軍剛剛到大都,元順帝就北逃而去,輕松占領了大都,勝利的難以想象。
有著大量糧食,順著運河,進入大都。
北伐軍以大都為支撐點,開始剿滅關內的元軍,草原的元軍,連續打了二十年,才打崩了元朝,北方才徹底安穩。
後世,對明朝初期的歷史,都是一筆帶過。
最難打的鄱陽湖大戰,至於後面的北伐打的很容易。
看到這裏,有些無語了。
偉人評價歷代君王軍事水平,李世民第一,明太祖第二。
朱元璋能成為第二,靠的就是北伐勝利,在歷代的歷史上,很多北伐都是失敗了,可唯有朱元璋是唯一一次勝利。
這樣的成就,在偉人眼中很了不起。
北伐之難,絕對不是史書上那樣輕描淡寫,那樣容易。
潘陽湖大戰,朱元璋勝利靠的是僥幸,運氣;可後面的好幾次,靠的是實力,堅定意志。
不多說了,這一章算是科普吧!
最近數據有些疲軟,求支持!
(本章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