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陸氏叔侄
關燈
小
中
大
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張則君令行。
——《管子》
◇
興平元年,袁術準備進攻徐州,要求廬江郡太守陸康提供三萬斛米,陸康不給。袁術大怒,派孫策前去進攻陸康。陸康率領軍隊固守,手下士兵之前有休假外出的,聽到消息以後全部返回廬江,乘夜攀爬城墻,到城中幫助守衛家鄉,報答陸康的恩情。
陸康一直堅守了兩年,廬江才陷落,之後月餘,陸康病逝,時年七十歲。陸康宗族百餘人,逢此戰亂及饑荒,死者將近一半。
陸議十歲喪父,前往依附從祖父陸康,在其任所廬江讀書。袁術唆使孫策進攻廬江,陸康提前將陸議與幼子陸績等親屬送往老家吳郡。陸議雖然比陸績小了一輩,年齡卻長於陸績數歲,廬江失陷,陸康病逝,陸績才剛滿八歲,年僅十二歲的陸議便擔起支撐家族的責任,為陸家綱紀門戶。[1]
“伯言,我們終於是同硯了。”[2]
現在是建安元年,陸績十歲,堪堪到達學業堂的入學年齡。
吳郡四姓,顧陸朱張,其中又以顧、陸兩家為首,世代通好。孫策攻陷廬江,陸氏宗族死者近半,兩家結下死仇,若非別無選擇,陸氏並不願意歸順孫策。與陸家親近的顧雍於是前往勸說陸議,效仿潁川荀氏的做法,狡兔三窟,分散風險。
潁川荀氏最出眾的三人,荀彧投兗州曹操,荀諶投冀州袁紹,荀攸投王瑯,三者雖為近親,但各為其主。而因為三人分別投靠目前勢力最大的三方,無論哪一方取得最終勢力,荀氏的地位都可以保全,這也是當時世家分散風險的常見做法,比如諸葛氏的諸葛玄帶著諸葛亮一起投奔荊州,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則留在江東,各方諸侯對此不以為怪,非常寬容。只不過一般世家沒有那麽多優秀人才可以分散,只能看準目標下註,把自家最優秀的子弟派往己方最看好的諸侯。
顧雍年幼時師從蔡邕,深受蔡邕喜愛,將自己的名送給了顧雍,也就是與“邕”同音的“雍”。蔡邕如今客居荊州、占荊州學界的泰鬥地位。顧雍因此勸陸議帶陸績離開江東,投奔蔡邕,其餘族人托付給陸俊、陸尚,顧家也會從旁幫扶照看。這樣陸家與孫氏有深仇的一支分到荊州,仇恨較淺的一支留在江東,相互呼應,分散風險。
陸議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接受顧雍的好意。
陸家是吳郡四姓之一,在當地名望極高。孫策要平定江東,安撫江東人心,必然要與陸氏修好。如果陸氏不再強硬,再有顧氏從中斡旋,雙方應該可以共處。但孫、陸兩家畢竟結下血海深仇,自己帶著從祖父陸康的幼子陸績投奔荊州則不失為一條兩全之法。
首先荊州富足穩定,荊州牧劉表在境內愛民養士,興辦學校,襄陽城外的學業堂更是洛陽太學被毀之後的最大官學,各地士子慕名求學者不計其數。自己與阿績年齡尚少,如果能在學風蔚然的學業堂進學,自然大有裨益。昔日孟母三次搬遷,不就是為了讓小孟子能夠在一個好環境中生活嗎?
其次劉表不熱心武事,卻有一個明主之姿的厲害女兒,官至平南將軍,施政、治軍皆能,在荊州大得人心,僅憑一郡之力便輕輕巧巧取下有天險地形作為屏障的益州,領兵以來尚無敗績,南陽名士如韓暨,潁川名士如趙儼、杜襲,亦皆歸心於之,為之效力。更為重要的是,劉表喜歡任用襄陽本土士人,平南卻是不拘一格,唯才是舉的路子,所啟用如魏延、杜畿、徐庶,要麽拔於行伍,要麽舉於寒微,都能得到重用,各展才華,這份識人之明與用人魄力當真令天下士人為之神往。
最有意思的是,收取益州、潁川、汝南之後,平南連糧草也不需要借助荊州,只利用荊州作為轉運中介。現在荊州西部是已經平定的益州,南部是掀不起風浪的貧瘠交州,東部是平南掌控的潁川、汝南,北部有平南在南陽頂著,州牧劉表又善於安撫百姓,喜歡厚遇士人,荊州便成為天下人心目中最安全穩定的神仙樂土,匯聚了一大批為躲避戰火前來避難的士人百姓。
而如果想要博取功名,建功立業,直接北上投靠與荊州一脈相承的平西就好,完全不需要承擔任何指責。劉表在襄陽傾註大量心血籌辦的學業堂便是一座溝通襄陽、南陽兩地的橋梁,很多士子都是打著先在襄陽求學,再到南陽做官的心思拜入學業堂進學。平南也會不定期到學業堂拜訪,打聽學業堂中的出色士子,發出邀請,當真應了學而優則仕這句古話。
所以,投奔荊州,退可以安享富足和平,進可以施展才華抱負,況且時下士人都有外出游學的習慣,如果能拜在當世大儒蔡邕門下,得到他的讚許,立刻聲望百倍,脫胎換骨,成為州郡皆知的名士。
自己在讀書上的天分不差,經綸事務更有心德,可以在襄陽進學一段時間後設法投奔南陽,建功立業,振興家聲。
阿績年齡雖小,聰明孝順的天性已經得到顯露。當年袁、陸兩家尚未交惡之時,六歲的阿績到九江拜見袁術。袁術在席上招待客人的橘子舍不得吃完,在懷中藏了三枚,臨行告辭、躬身行禮時橘子落地,袁術問:“陸郎作賓客怎麽還藏著橘子?”阿績跪而回答:“留三只橘子,想要帶回去送給母親品嘗。”令袁術驚奇不已,與北海孔融四歲讓梨一起傳為佳話。
自己和阿績一起讀書,知道阿績閱讀廣博,對星歷算數天賦極高,適合留在襄陽治學。
主意已定,陸議又向顧雍請教劉表、蔡邕、平南的性格,請他提點自己行事上一些需要註意的地方。顧雍顯然早有準備,告訴他大可安心:“劉牧清流儒士,看重經學禮儀,尤其重《易》。阿績有姿容風儀,又有孝順父母的名聲,所學所長,皆為劉牧所喜,必得重視。蔡公喜愛獎掖晚輩,提攜後進,以伯言之才學人品,前往依之,亦有所得。平南明主之姿,知人善任,推心置腹,只要有真才實學,不愁她不重視。”
吳郡四姓,同氣連枝,陸議、陸績若能在荊州站穩腳跟,對顧氏也有好處,這也是顧雍盡力促成的原因之一。
實際情況一如顧雍所料。以游學名義來到襄陽後,他拜在蔡邕門下學習,阿績被劉表收入門墻,親自教導,襄陽人認為他有孔融、荀悅的早慧與天分,嘖嘖稱奇。
學業堂大儒雲集,名士薈萃,師長一般都鼓勵自家弟子到學業堂旁聽其它大儒講課,他是兩年前得到入學業堂的資格,今年阿績也到年齡,可以入學業堂了。
“公紀這般高興,應當不止是為了入學業堂罷。交了新朋友?”
有劉表為師,入學業堂只是時間問題,沒什麽可稀奇的,陸議知道一定有別的原因。
“伯言料事如神。龐德公之侄龐統龐士元,伯言可曾聽聞?”
龐德公,襄陽人,劉表數次邀請他出仕做官,皆推辭不就。家住峴山之南,與徐庶、司馬徽、諸葛亮過從甚密,是荊州有名的隱士。
陸議在蔡邕門下兩年,一方面是讀書進學,一方面是積攢人脈,有自己的消息渠道:“德公重之,孔明友之,名雖未顯,料來不差。”
陸績有些驚訝地“咦”了一聲,奇道:“諸葛孔明與其為友麽?我卻不知。”
在學業堂求學的士子有數百,各有各的小圈子,其中最出名、最頂尖的,要數諸葛亮、徐庶、石韜、孟公威、崔州平組成的朋友圈。雖然徐庶、石韜均在南陽出仕,離開學業堂數年,但這反倒令留下的幾人聲名更震。
諸葛亮是這個小圈子中的魁首人物,在王瑯手下屢次建功、深受信任的徐庶對他推崇備至,認為他的才能遠在自己之上。因為不與俗人來往,不喜出風頭的原因,一般人並不知道他的名聲,但對跟隨劉表進學兩年的陸績而言,諸葛亮這個名字可謂是如雷貫耳了。
陸議笑了笑,一派清雅:“豈能以友人為自己顯名?”
陸績也是一笑:“士元外質內傲,確實不是這類人。”
順著這個話題,叔侄兩人一邊談些見聞,一邊在熙熙攘攘的襄陽城散步,出眾的容姿風儀引來路人頻頻駐足回望。
“聽說劉小鎮南已經穩定關中局勢,正在安排關中百姓回遷。”
鎮南將軍是王瑯現在的將軍官號,但她的父親劉表先前擔任過這一職位,荊州人因此在鎮南之前加了一個小字,以示區別。
陸議對此事一直關註,了解得反倒比師從州牧劉表的陸績更清晰些:
“不聞王仲宣的《關中行》麽?如今的長安白骨遍野,幾成死地,將軍擔心貿然遷徙會引起疫情爆發,特意發書趙伯然,讓他延請涅陽張仲景前往關中相見,咨詢防疫之事。‘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張仲景建議避開冬、春二季,最好能在夏季完成遷移,避寒取暖的屋舍、柴薪、藥物也要備齊,因此目前還只在籌備階段。”
與吳郡毗鄰的會稽郡常常是疫情爆發的重災區,陸績雖然沒有經歷過大疫,但也從父親陸康以及一些年老的族人處聽說過當時的慘象,不由悚然動容:
“會發疫麽?”
“這等事只有上天方知,將軍未雨綢繆而已。”看陸績仍在蹙眉,陸議心思微轉,改說起學業堂的一樁逸事,“將軍日前遣人請孔明出山,孔明以學業未精為由婉拒了。”
聽他提起此事,陸績忍不住莞爾笑了:“是因為《錢荒論》麽?”
陸議微微點頭,也是一笑:“正是《錢荒論》惹的禍。”
作者有話要說: 【註1】陸遜本名陸議,改名時間未知,推測晚於夷陵之戰後。
【註2】《漢書·張安世傳》:“彭祖又小與上同席研書。”研,通“硯”。後因稱同學為同硯。同窗的說法見於宋朝,漢朝尚無。
陸家叔侄一起出,於是賈詡只能和法正一起出了_(:з」∠)_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管子》
◇
興平元年,袁術準備進攻徐州,要求廬江郡太守陸康提供三萬斛米,陸康不給。袁術大怒,派孫策前去進攻陸康。陸康率領軍隊固守,手下士兵之前有休假外出的,聽到消息以後全部返回廬江,乘夜攀爬城墻,到城中幫助守衛家鄉,報答陸康的恩情。
陸康一直堅守了兩年,廬江才陷落,之後月餘,陸康病逝,時年七十歲。陸康宗族百餘人,逢此戰亂及饑荒,死者將近一半。
陸議十歲喪父,前往依附從祖父陸康,在其任所廬江讀書。袁術唆使孫策進攻廬江,陸康提前將陸議與幼子陸績等親屬送往老家吳郡。陸議雖然比陸績小了一輩,年齡卻長於陸績數歲,廬江失陷,陸康病逝,陸績才剛滿八歲,年僅十二歲的陸議便擔起支撐家族的責任,為陸家綱紀門戶。[1]
“伯言,我們終於是同硯了。”[2]
現在是建安元年,陸績十歲,堪堪到達學業堂的入學年齡。
吳郡四姓,顧陸朱張,其中又以顧、陸兩家為首,世代通好。孫策攻陷廬江,陸氏宗族死者近半,兩家結下死仇,若非別無選擇,陸氏並不願意歸順孫策。與陸家親近的顧雍於是前往勸說陸議,效仿潁川荀氏的做法,狡兔三窟,分散風險。
潁川荀氏最出眾的三人,荀彧投兗州曹操,荀諶投冀州袁紹,荀攸投王瑯,三者雖為近親,但各為其主。而因為三人分別投靠目前勢力最大的三方,無論哪一方取得最終勢力,荀氏的地位都可以保全,這也是當時世家分散風險的常見做法,比如諸葛氏的諸葛玄帶著諸葛亮一起投奔荊州,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則留在江東,各方諸侯對此不以為怪,非常寬容。只不過一般世家沒有那麽多優秀人才可以分散,只能看準目標下註,把自家最優秀的子弟派往己方最看好的諸侯。
顧雍年幼時師從蔡邕,深受蔡邕喜愛,將自己的名送給了顧雍,也就是與“邕”同音的“雍”。蔡邕如今客居荊州、占荊州學界的泰鬥地位。顧雍因此勸陸議帶陸績離開江東,投奔蔡邕,其餘族人托付給陸俊、陸尚,顧家也會從旁幫扶照看。這樣陸家與孫氏有深仇的一支分到荊州,仇恨較淺的一支留在江東,相互呼應,分散風險。
陸議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接受顧雍的好意。
陸家是吳郡四姓之一,在當地名望極高。孫策要平定江東,安撫江東人心,必然要與陸氏修好。如果陸氏不再強硬,再有顧氏從中斡旋,雙方應該可以共處。但孫、陸兩家畢竟結下血海深仇,自己帶著從祖父陸康的幼子陸績投奔荊州則不失為一條兩全之法。
首先荊州富足穩定,荊州牧劉表在境內愛民養士,興辦學校,襄陽城外的學業堂更是洛陽太學被毀之後的最大官學,各地士子慕名求學者不計其數。自己與阿績年齡尚少,如果能在學風蔚然的學業堂進學,自然大有裨益。昔日孟母三次搬遷,不就是為了讓小孟子能夠在一個好環境中生活嗎?
其次劉表不熱心武事,卻有一個明主之姿的厲害女兒,官至平南將軍,施政、治軍皆能,在荊州大得人心,僅憑一郡之力便輕輕巧巧取下有天險地形作為屏障的益州,領兵以來尚無敗績,南陽名士如韓暨,潁川名士如趙儼、杜襲,亦皆歸心於之,為之效力。更為重要的是,劉表喜歡任用襄陽本土士人,平南卻是不拘一格,唯才是舉的路子,所啟用如魏延、杜畿、徐庶,要麽拔於行伍,要麽舉於寒微,都能得到重用,各展才華,這份識人之明與用人魄力當真令天下士人為之神往。
最有意思的是,收取益州、潁川、汝南之後,平南連糧草也不需要借助荊州,只利用荊州作為轉運中介。現在荊州西部是已經平定的益州,南部是掀不起風浪的貧瘠交州,東部是平南掌控的潁川、汝南,北部有平南在南陽頂著,州牧劉表又善於安撫百姓,喜歡厚遇士人,荊州便成為天下人心目中最安全穩定的神仙樂土,匯聚了一大批為躲避戰火前來避難的士人百姓。
而如果想要博取功名,建功立業,直接北上投靠與荊州一脈相承的平西就好,完全不需要承擔任何指責。劉表在襄陽傾註大量心血籌辦的學業堂便是一座溝通襄陽、南陽兩地的橋梁,很多士子都是打著先在襄陽求學,再到南陽做官的心思拜入學業堂進學。平南也會不定期到學業堂拜訪,打聽學業堂中的出色士子,發出邀請,當真應了學而優則仕這句古話。
所以,投奔荊州,退可以安享富足和平,進可以施展才華抱負,況且時下士人都有外出游學的習慣,如果能拜在當世大儒蔡邕門下,得到他的讚許,立刻聲望百倍,脫胎換骨,成為州郡皆知的名士。
自己在讀書上的天分不差,經綸事務更有心德,可以在襄陽進學一段時間後設法投奔南陽,建功立業,振興家聲。
阿績年齡雖小,聰明孝順的天性已經得到顯露。當年袁、陸兩家尚未交惡之時,六歲的阿績到九江拜見袁術。袁術在席上招待客人的橘子舍不得吃完,在懷中藏了三枚,臨行告辭、躬身行禮時橘子落地,袁術問:“陸郎作賓客怎麽還藏著橘子?”阿績跪而回答:“留三只橘子,想要帶回去送給母親品嘗。”令袁術驚奇不已,與北海孔融四歲讓梨一起傳為佳話。
自己和阿績一起讀書,知道阿績閱讀廣博,對星歷算數天賦極高,適合留在襄陽治學。
主意已定,陸議又向顧雍請教劉表、蔡邕、平南的性格,請他提點自己行事上一些需要註意的地方。顧雍顯然早有準備,告訴他大可安心:“劉牧清流儒士,看重經學禮儀,尤其重《易》。阿績有姿容風儀,又有孝順父母的名聲,所學所長,皆為劉牧所喜,必得重視。蔡公喜愛獎掖晚輩,提攜後進,以伯言之才學人品,前往依之,亦有所得。平南明主之姿,知人善任,推心置腹,只要有真才實學,不愁她不重視。”
吳郡四姓,同氣連枝,陸議、陸績若能在荊州站穩腳跟,對顧氏也有好處,這也是顧雍盡力促成的原因之一。
實際情況一如顧雍所料。以游學名義來到襄陽後,他拜在蔡邕門下學習,阿績被劉表收入門墻,親自教導,襄陽人認為他有孔融、荀悅的早慧與天分,嘖嘖稱奇。
學業堂大儒雲集,名士薈萃,師長一般都鼓勵自家弟子到學業堂旁聽其它大儒講課,他是兩年前得到入學業堂的資格,今年阿績也到年齡,可以入學業堂了。
“公紀這般高興,應當不止是為了入學業堂罷。交了新朋友?”
有劉表為師,入學業堂只是時間問題,沒什麽可稀奇的,陸議知道一定有別的原因。
“伯言料事如神。龐德公之侄龐統龐士元,伯言可曾聽聞?”
龐德公,襄陽人,劉表數次邀請他出仕做官,皆推辭不就。家住峴山之南,與徐庶、司馬徽、諸葛亮過從甚密,是荊州有名的隱士。
陸議在蔡邕門下兩年,一方面是讀書進學,一方面是積攢人脈,有自己的消息渠道:“德公重之,孔明友之,名雖未顯,料來不差。”
陸績有些驚訝地“咦”了一聲,奇道:“諸葛孔明與其為友麽?我卻不知。”
在學業堂求學的士子有數百,各有各的小圈子,其中最出名、最頂尖的,要數諸葛亮、徐庶、石韜、孟公威、崔州平組成的朋友圈。雖然徐庶、石韜均在南陽出仕,離開學業堂數年,但這反倒令留下的幾人聲名更震。
諸葛亮是這個小圈子中的魁首人物,在王瑯手下屢次建功、深受信任的徐庶對他推崇備至,認為他的才能遠在自己之上。因為不與俗人來往,不喜出風頭的原因,一般人並不知道他的名聲,但對跟隨劉表進學兩年的陸績而言,諸葛亮這個名字可謂是如雷貫耳了。
陸議笑了笑,一派清雅:“豈能以友人為自己顯名?”
陸績也是一笑:“士元外質內傲,確實不是這類人。”
順著這個話題,叔侄兩人一邊談些見聞,一邊在熙熙攘攘的襄陽城散步,出眾的容姿風儀引來路人頻頻駐足回望。
“聽說劉小鎮南已經穩定關中局勢,正在安排關中百姓回遷。”
鎮南將軍是王瑯現在的將軍官號,但她的父親劉表先前擔任過這一職位,荊州人因此在鎮南之前加了一個小字,以示區別。
陸議對此事一直關註,了解得反倒比師從州牧劉表的陸績更清晰些:
“不聞王仲宣的《關中行》麽?如今的長安白骨遍野,幾成死地,將軍擔心貿然遷徙會引起疫情爆發,特意發書趙伯然,讓他延請涅陽張仲景前往關中相見,咨詢防疫之事。‘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張仲景建議避開冬、春二季,最好能在夏季完成遷移,避寒取暖的屋舍、柴薪、藥物也要備齊,因此目前還只在籌備階段。”
與吳郡毗鄰的會稽郡常常是疫情爆發的重災區,陸績雖然沒有經歷過大疫,但也從父親陸康以及一些年老的族人處聽說過當時的慘象,不由悚然動容:
“會發疫麽?”
“這等事只有上天方知,將軍未雨綢繆而已。”看陸績仍在蹙眉,陸議心思微轉,改說起學業堂的一樁逸事,“將軍日前遣人請孔明出山,孔明以學業未精為由婉拒了。”
聽他提起此事,陸績忍不住莞爾笑了:“是因為《錢荒論》麽?”
陸議微微點頭,也是一笑:“正是《錢荒論》惹的禍。”
作者有話要說: 【註1】陸遜本名陸議,改名時間未知,推測晚於夷陵之戰後。
【註2】《漢書·張安世傳》:“彭祖又小與上同席研書。”研,通“硯”。後因稱同學為同硯。同窗的說法見於宋朝,漢朝尚無。
陸家叔侄一起出,於是賈詡只能和法正一起出了_(:з」∠)_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