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23章扶桑

關燈
第123章 扶桑

世民在驪山溫泉行宮屬於休養,宴會歌舞自然也要比平時多些。宜詠坊自然繁忙,根據不同的宴會而安排不同的歌舞,一派祥和景象。《柘枝舞》是這次的主題,明快歡樂,前前後後一共上演了三次,頗受歡迎。

突厥留在京城的將軍與高官們看到《柘枝舞》,都非常高興,上陳世民,認為突厥樂舞能被大唐皇帝認可,並納入宮廷樂舞,彰顯了大唐的對待西域少數民族的誠意。說要將此套舞曲帶回突厥,加以改編,以稱頌天可汗的功勞。其它西域各族也表達了喜悅之情,眼見大唐皇帝心胸開闊,懷柔天下,紛紛擁戴。《柘枝舞》又回到民間,在長安酒肆之中演出,雙人作舞,也是風靡一時。

素夕因《柘枝舞》而獲得恩寵。她很快發現,身為寶林,境遇確實比宮女樂伎有些改進,但新的麻煩也是多的很。寶林只是六品,也穿不得上好的絲緞錦衣,更何況近日連連作舞,唯有《柘枝舞》上演之夜,陛下才會想起她來。但也不過時一朝雲雨,不到天明便只在腦後。

但無論如何,也算是進入正軌,她便享受幾日做宮妃的生活。

韋貴妃與陰妃常在一處。一日見到素夕,韋氏便出言道,“這位胡姬,便是陛下新封的寶林了?”素夕向她們二人行禮後,陰妃便調笑說道,“這位妹妹穿上襦裙,怎麽看都不相配,倒少了一支金項圈呢。”

素夕聽到陰妃諷刺她只配《柘枝舞》中的胡服胡飾,有些尷尬,但也不能不吭聲,便陪笑道,“兩位娘娘說得是。聽聞陛下過幾日要宴請新羅、倭國的使節,臣妾再獻《柘枝舞》,必束腰裹胸,更少不了這金項圈呢。”

兩人聽了暗笑,再怎麽也不過是低品級的舞伎,遲早也是被扔在一旁,這些寶林禦女,她們根本是瞧不上眼。便帶著宮女轉頭走了,留下素夕在原地默默流淚。盈盈在遠處遙遙一見,這本就是必然的結果,素夕自己的選擇,也只有承受罷了。

一日,世民正在行宮之中處理政事,聽聞倭國派了使節,入長安朝覲。世民非常高興,便吩咐道,“倭國第一次派了使節前來,著鴻臚寺卿唐儉派專人自長安相迎,至驪山行宮覲見。”

倭國使節一路飽覽長安和驪山的秀麗風光,來到行宮正殿。禮畢之後,便啟奏道,“陛下,除剛才說到的貢品之外,我們還帶來一件特別的禮物,希望能夠獻給陛下。”

世民很感興趣,說道,“你們頭一次入我大唐,還如此客氣。不知這特別的禮物是什麽?”

倭國使節上前奏陳,“臣等聞聽大唐曾在晉陽、河東一帶流行《秦王破陣樂》,宮廷之內又作《破陣樂》樂舞大曲,此曲傳出宮廷,東渡扶桑,很受倭國百姓的喜愛。故而特別讓樂師加以學習,修改,現在倭國將修改之後的《秦王破陣樂》進獻大唐皇帝,以表達我扶桑子民對陛下的敬愛和擁戴,請陛下笑納”。

世民聞之大喜,於是大排筵席,歡迎扶桑使節,幾乎溫泉行宮之中所有的文武官員、嬪妃、親眷、宮人,都來到此觀賞扶桑進獻世民的樂舞,盈盈也在其中奉旨觀看。

行宮張燈結彩,一片祥和,盛大的宴會開始。扶桑人排演的《秦王破陣樂》在大殿之中上演。只見扶桑之人用六十四人的陣法開篇演繹,舞曲短小,只有破陣一段,並另加上收尾的頌歌。舞者也著盔甲,但融入了扶桑民族服裝的幾分元素,也是模仿三變四陣,用舞者手持的劍戟與整齊劃一的陣型變換突出破陣之妙。樂曲則更增添些東洋曲調,與盈盈和呂才所制的樂聲有所不同,但那一段曾經在晉陽一帶流傳過的基調,卻仿佛《秦王破陣樂》的靈魂,無論怎麽修改也揮之不去。

由於舞伎少了一半,無法顯示出宮廷《秦王破陣樂》的恢弘氣勢,但在頌歌一段卻大肆著墨,渲染扶桑百姓對世民的心悅誠服,以及對大唐繁榮的向往與喜愛,倒是十分附和藩國“獻舞”的初衷。

曲畢,世民很是高興,舉杯道,“朕自登基以來,修文德以治天下,四方誠服,共享太平。樂舞既為禮樂,又與民同樂,這份心意朕收下。希望扶桑與大唐的永遠友好。”

臣下眾人看了扶桑《秦王破陣樂》,沒想到此舞竟獲得如此喜愛,廣為流傳,又見大唐是真正的恩服四方,想到多年跟隨世民打下江山,如今也是值得了,更是發自內心的山呼萬歲。

扶桑使節說道,“陛下,臣等從《秦王破陣樂》中感受到此樂舞技藝精湛,立意高妙,對大唐文化深深的羨慕,非常想有機會拜見《秦王破陣樂》的作者,切磋交流。也很想派遣倭國樂工來長安學習,不知陛下可否同意?”

世民說道,“你們若有此意,這有何不可?。”於是傳旨祖孝孫、呂才和盈盈一起來見。三人向世民行禮之後,世民便說道,“這就是《秦王破陣樂》的作者,太常寺卿祖孝孫、太常丞呂才,這位是朕的內宮教坊“宜詠坊”司樂盈盈。”說到盈盈的時候,世民真是一臉的驕傲,高興的合不攏嘴。

倭國使節一看竟然有個女子,他大吃一驚,滿心崇拜的說道,“真是不可想象,如此宏偉、氣勢磅礴的樂舞竟然出自一個女子之手”。

盈盈很謙虛地笑道,“《秦王破陣樂》是在陛下地授意和指點之下才完成的,還有諸位先生教導之功,奴婢又何敢妄言是《秦王破陣樂》的作者。”

使節上上下下打量著盈盈,大聲讚道,“司樂大才,不必謙虛,《秦王破陣樂》樂舞實在是令人驚嘆啊”。

盈盈也很是高興,她露出了發自內心的笑容,她清麗自然,落落大方,目光悠遠,所有的使節、大臣都是她的背景,所有的樂聽、舞場都只做她的聲息。她與此情此景融為一體。仿佛面對的是耕種數年豐收的果園,是水到渠成後又臨大江大海。

她望著世民,世民也在來往歡笑之間望著她,兩人互相饋贈著喜悅。世民下旨,準許倭國每年派樂工舞伎各十人進入長安太常寺和宜詠坊學習,致力於兩國樂舞的互通交流。這日後成為定例。

龜茲、高昌、康國、吐谷渾、新羅等藩國外邦紛紛派遣樂工來到太常寺學習,大唐樂舞不僅影響四方,還廣泛吸收了各國樂舞特色,發揚光大。西域各族也對這位大唐皇帝更加崇拜不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