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90章 遷府 繁華

關燈
李淳奕是從清平府賑災官的位置上升上來的, 他比清平府的上一任知府更清楚清平府的發展薄弱點在哪裏,故而他上任之後,完全就是‘補短’來的。

原先的清平府是以府城為中心串起來的, 府城裏最為繁華,各地次之, 鄉下最為貧瘠,有官道縱橫於府城與各縣之間。

可是經過這次的雪災後,清平府內的格局已經完全變了——各地為了更方便地買到煤石、玲瓏火塔以及其它的物資,都將路修到了臨江縣,臨江縣所在之地的交通便利程度要超過通往清平府城的交通。

李淳奕升任清平府知府後, 做的第一件事便很大膽, 他直接上書一封, 陳明臨江縣比原清平府府城更適合做府城的緣由, 奏請朝廷批準清平府城遷至臨江縣。

臨江縣的交通何止是超過遠清平府城啊,這裏的交通已經超過了東魯之地絕大多數的城池,僅僅是比汴京城差一些,但若說東魯之地哪個地方同外界聯系最緊密,同盛唐、南明、大元的交易往來更多,汴京城都要比臨江縣差一點。

有漁民算過, 臨江縣緊鄰著的那條江上每天要經過的船只將近七百艘, 雪災期間建設的海棠港每天都有四五百艘的船只靠岸或離開,無骨魚、錦鯉等水產早已遠銷南明與盛唐,棉花、棉布以及少數海外來的糧食也成為了臨江縣的特色。

臨江縣城內行走的外邦人要遠超過汴京城,有難以計數的文人騷客趕來,親眼目睹了臨江縣城內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距離海棠港最近的夏家莊、李家莊為中心,客棧開了二十餘處,而且一房難訂, 很多來得晚的游商訂不到房間,只能跑去臨江縣城內住店打尖,李家莊的豆腐很有名氣,往來的商人提到李家莊李氏兄弟做的豆腐,無不豎起大拇指的,更是傳出了‘海棠港必食’的美名。

李淳奕要將清平府城遷至臨江縣,這可不是小事,朝廷內的文官們這個說行那個說不行,來來回回討論了個底兒朝天,文官們就差擼起袖子打個面紅脖子粗了,最終是皇帝下的令——準奏!

宋帝才不會在乎清平府的府城在哪兒,只要李淳奕能夠將清平府經營好,每天多多地為朝廷國庫貢獻銀兩,那就是好事。除此之外,清平府還不能屯私兵,這是大忌,但宋帝派了自己的心腹武將帶著兩萬精兵駐紮在了清平府,建設了清平大營,同清平大營一並紮根清平府的,還有宋帝的無數爪牙。

宋帝可以聽信李淳奕在奏折中寫的東西,可以放任李淳奕在清平府這塊土地上施展拳腳大力施為,但他必須確保清平府還是皇室的清平府。

若是遇到其它在朝廷中摸爬滾打多年的官兒,看到這樣的陣仗,鐵定會束手束腳,但李淳奕不會。他自問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一心為民,想著真正幫助到清平府的父老鄉親,哪裏會管駐軍不駐軍?

駐軍還好呢,不用擔心倭寇從臨海縣那邊沖過來,壞了大好的形勢,好不容易養起來的元氣可經不起折騰。

至於說宋帝的那些爪牙,只要不幹涉地方上的事,那便能相安無事,說不準還能帶動清平府這邊的經濟形勢,他們多吃幾斤豆腐,做豆腐的老百姓就能多賺點銅板。若是那些爪牙不安分,在清平府四處為非作歹,他就上奏折去參一本!

-------------------------------------

清平府城要搬遷,這事可大可小。

對於朝廷來說,就是一道聖旨,允了便允了,對於清平府衙來說,也只是臨江縣縣衙轉府衙,清平府府衙轉縣衙,府官們一並遷至臨江縣,其實沒什麽。這個年代的官員多數都是一個任期舉家搬遷一次,大家早都習慣了,更別提從清平府城到臨江縣的路那麽好走……

最難受的是那些清平府城內的大戶人家以及商人店家。

清平府在那地方都幾百年沒挪窩了,有道是‘春江水暖鴨先知’,清平府城作為一府之地內的權力中心,自然備受富人們的追捧,可如今清平府權力中心要移走,這些富人們能不跟著搬遷嗎?

沒人逼著他們搬,他們可以選擇不搬,但若是不跟著權力中心走,指不定什麽時候就被踢出了清平府權貴的圈子,屆時各種麻煩事都會接踵而來。

商人店家們更是憂思重重,不論大老板還是小攤小販。

住在清平府城內的小攤小販多數都是家中沒有地皮的,就靠著每天出攤賣點兒東西賺錢,賺得還多是大戶人家的錢,如今滿城權貴都打算搬走,他們往後賺誰的錢去?若是賺不到錢,一家老小都得喝西北風!

清平府城內的大老板更是急得都快哭出來了,譬如說清平府內最大的酒樓仙客來,他們做的就是權貴的買賣,如今權貴們都要搬走,他總不能把仙客來也跟著搬去臨江縣。

不是他不想搬,是不值得搬。

近幾年,臨江縣內的外來游商極多,早就開啟了打尖住店一條街,比仙客來稀奇、好吃、裝潢養眼的酒樓比比皆是,仙客來在清平府城之所以能夠獨占鰲頭,靠的是經營出來的百年名聲,還有就是掌櫃的手中拿捏的人脈。

哪家的老太太打算過壽,哪幾個權貴有什麽興趣愛好,喜歡吃什麽玩什麽……這種最原始的‘大數據’,都牢牢記在了仙客來掌櫃的腦子裏。他若是搬去了臨江縣,優勢十不存一,拿什麽同那些菜式比仙客來新穎、房間裝飾得比仙客來好、價格還比仙客來低廉的酒樓比?

怕是他費勁功夫把仙客來搬到臨江縣,卻無人會再買賬啊!

這些不想清平府城搬遷的人想盡辦法地給李淳奕遞化,甚至有人許以重金,拿出了一年三千兩雪花銀的承諾,可惜這些對李淳奕的誘惑並不大。

朝廷發的俸祿足夠一家支出,夏晚棠還有自己的買賣,家中的農場、牧場、魚塘、礦場等都是日進鬥金的買賣,三千兩雪花銀哪裏會被李淳奕放在眼裏?

他一不愛文人字畫二不愛古玩串串,全身上下都沒什麽奢侈的愛好,根本用不著花錢,也沒有三品官的架子,一件衣服穿個三四年都不會想著要換,還是夏晚棠催著攆著給他添的新衣。

上門游說的人跑爛鞋底子磨破嘴皮子,也沒能讓李淳奕回心轉意,清平府府城最終還是搬到了臨江縣的縣城北郊。

臨江縣城更名為新清平府城,同舊清平府遙遙相對。

李淳奕在新清平府搞了三件大事,一是興建臨江港,徹底將水脈打通,為往來游商提供了便利,二是在沿江一帶劃出地方來,築好拱壩,建起了三十裏清江水市,沿江兩岸三十裏盡數被規劃為酒樓、茶肆、書院等,三是在臨江縣中確定了工人的身份,允許工人通過繳納稅銀來抵農稅,再由清平府府庫中的囤糧來將稅銀兌為農稅,上繳國庫。

前兩件大事是為了讓外地游商來清平府,最後一件大事則是讓清平府內的老百姓可這勁兒造!

以棉花種植業為首的產棉業、紡織業儼然已經成為了清平府的標志性經濟支柱之一,大片大片的土地被開墾出來用於種植棉花,若不是剛吃過家中沒有囤糧的虧,怕是老百姓都會只種夠自家吃一年的糧食,餘下的田地都用來種植棉花。

如果老百姓種的糧食只夠自家吃,那些縣城中住著的家中沒有田地的人該吃什麽?

為了保證充足的糧食供應,李淳奕有意地讓清平府城內的糧店適當擡高了收糧價格,而且清平府的府庫中也連年囤糧,每年新糧換舊糧,確保抵禦天災的能力。

-------------------------------------

清平府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原先從□□盛唐那邊來的游商們總是在臨江縣吹噓□□盛唐有多麽多麽好,吹噓長安城有多麽多麽繁華,可自打那次天災過後,那些長安來的游商們就很少吹噓盛唐的好了。

因為盛唐那邊比宋地要偏北許多,聽聞那次雪災降世時,盛唐受災相當嚴峻,有許多百姓凍死或餓死在家中,流民四起,整個盛唐都跟著動蕩了起來,戰火紛紛,若非那唐皇手段強硬,唐兵勇武非常,怕是高高在上的盛唐都能被那些亂臣義軍所顛覆。

雖然唐皇帶領李氏皇族在動亂中撐了下來,平定了各地的賊寇義軍,但盛唐□□也因此而元氣大傷。

盛唐在衰落,宋地的清平府卻在飛速發展,哪怕是長安城來的商人,在見到清平府那沿江水市時,往往都會情不自禁地看迷了眼。

商業是新清平府城的第一旋律,往來最多的一直都是操著各地口音的游商,第二旋律是李淳奕始料未及的——文人騷客們不知道從哪兒聽說了清平府城發展極快,有許許多多新奇的東西,都紮堆兒來新清平府城游玩,留下不少有名的詩作與文章,這些詩作與文章被那些游商們帶去了各地,轉頭就吸引了更多的人慕名而來。

三十裏清江水市變成東魯之地‘網紅打卡點’的事,夏晚棠始料未及,不過這並不妨礙她搭著這趟春風搞錢。

精品棉布這等東西已然不算是什麽稀奇物了,這個時代還沒傳到東魯之地的各種水果都被夏晚棠買了果苗回來,調快生長速度,種到了農場中……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