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1)
關燈
小
中
大
大司農府中已有三日不聞笑語聲。
士孫瑞將自己鎖在書房中, 面前案上擺著王節信(王符字)的《潛夫論》,正攤開在《救邊》這一章。
王符這人,士孫瑞從前似乎聽大儒馬融提起過, 但並未放在心上。這人原是庶子, 又宦途不得志, 是以隱居著書。周邊人偶有稱頌此人的, 士孫瑞都不曾當真——果真有才學, 又怎會退隱山林?倒是後來度遼將軍皇甫規病歸故土, 連當地的太守都不願意見,卻很願意同這王符交談,以至於有“徒見兩千石,不如一縫腋”的話兒傳出來。
這話傳到士孫瑞耳朵裏,他才好奇起王符此人,命人抄錄了王符所著的《潛夫論》來, 只是他終日忙於政事,下朝之後又是不停地見人,慢慢就把這事兒擱置了, 直到今日未央殿中被皇帝呵斥奪官,這才將王符的著作翻出來, 擺在書房中已是連看了三日。
這王符將畢生所學灌註在這三十六篇內容中, 皆是針砭時事之作, 並不欲彰顯他本人的名聲。
士孫瑞相見恨晚, 若早幾年讀到此書, 對他在政事上的處理都大有裨益。可他為什麽偏就錯過了呢?
他呆坐在書房中, 回顧自己這一生。他也算是名門之後,舉孝廉出身,初為鷹鷂都尉, 跟隨蓋勳平定漢陽王國之叛,後任執金吾,王允時引他為尚書仆射,他也參與謀誅董卓的壯舉,可謂大漢忠臣,連楊彪、皇甫嵩都禮讓他三分,皇帝也請他做了大司農,當真榮寵已極。這幾年是發生了什麽?他殿上所出的諫言,原是出自本心,並無私心的。他希望車駕東歸,於他本人並無益處,他本是右扶風人士,皇帝若在長安,離他故鄉還更近些。至於暫時拋下涼州、雍州等地的話,雖然聽起來刺耳,但他是大司農,不得不考慮國家財政。
難道是他老了的緣故?老者總是保守的,與正當少年的陛下,往往意見相左。
士孫瑞如此安慰自己,可內心深處卻知道並不是的,這不是能推給年齡的事情。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他難道比廉頗更老了嗎?是他的志氣消磨了。
在他於官場上已到了頂峰之後,他身後有了太多羈絆,他不再是少年時那個震動三輔的鷹鷂都尉,而是世家中的領頭羊,他要為子孫計,為族人計,為文臣計……他不是沒有私心,而是私心太深,連自己都騙過了。
如今陛下奪了他的官職,他要忍羞回鄉,受故老指指點點嗎?
士孫瑞老眼含了濁淚,他已活了太久,與其回鄉受這等侮辱,不如……真就一根麻繩吊死在這大司農府中。
書房外的廳堂內,士孫瑞的兒子士孫萌正與好友王粲交談。
王粲已故的爺爺王暢,曾任司空之職。這王粲也是世家子弟,少有才名,很得蔡邕喜愛。從前王粲去蔡府,蔡邕都是倒履相迎,還曾經說過,只要王粲想要,可以把藏書都送給王粲這種話。
王粲與士孫萌年歲相仿,家世相仿,脾氣興味也相投,乃是極好的朋友。
“伯父還把自己關在書房裏呢?這都第幾天了?”
士孫萌伸出三根手指頭來,搖了一搖,嘆氣道:“遞進去的東西不吃也不喝,這下是真傷心了。”
王粲陪著嘆了一回氣,忽然道:“文始(士孫萌字),你有沒有想過走?”
“走?”士孫萌一楞,看著好友神色,“仲宣(王粲字)你要走?往哪裏走?”
王粲顯然是考慮多日了,這才第一次對好友吐露,低聲道:“實不相瞞,我在這長安城中等得著實氣悶。你也知道蔡伯父欣賞我的才學,也已經數次向陛下推薦了我,我也用心寫了幾篇文章,送呈進去,只是從不得陛下征召,看來是入不得陛下眼睛。我這二年在長安看著,陛下亂世重武將,重民生,但忌憚世家,如非必要,是不肯用世家子弟的。旬月前,陛下又派人往河東郡和南陽郡遴選寒門良才。如此一來,更沒有我們用武之地了。況且眼下陛下派二十萬大軍攻打益州,城中糧草兵馬都空虛了。聽這意思,陛下還要同時對西羌用兵。這長安城中,危險已極。若陛下用我,我自然肝腦塗地,盡吐胸中文章。可陛下既然不用我,有道是君子不立於危墻之下,我也該自謀生路。從前見伯父在朝中做得大司農,這些話也不好對你說,可如今伯父見黜,料想文始你再留在長安也是無益,才將這些話告訴你。”
士孫萌認真聽著,有意動之色,道:“聽仲宣這麽說來,你籌謀既久,要去的地方也早已選好了吧?”
“荊州牧劉景升(劉表字),既是宗室之後,又乃‘八俊’之一。他當初單騎入境,幾年來,恩威並施,竟叫當地賊黨豪強都對他服服帖帖。如今荊州萬裏肅清,眾人心悅誠服。曹操、袁術征戰擄掠,自兗州、豫州奔逃入荊州的學者不下千人。凡是來投奔的學者,劉景升都加以資助。他這樣愛民養士,如今又開立了學官,正四方博求儒士,要請學者編寫《五經章書》。這等人物,又在安定之所,正合你我前去,不知文始意下如何?”
劉表愛才之名,士孫萌也有所耳聞。
而且長安離羌人、匈奴實在太近了,皇帝又要大興兵戈,比起來安定的荊州,自然是更有吸引力的。況且他父親被罷黜,士孫一族想要在長安城中再出頭,短時間內是不好辦了。
士孫萌打定主意,握著王粲的手,懇切道:“我與仲宣同去。”
王粲大喜,笑道:“我這便回府中打點行囊,備酒以待文始。”
士孫萌起身相送,低聲道:“只等我父親心情平覆之後,我送他還鄉,便去見仲宣……”
“這是自然。”王粲也知老人遭此打擊,需要子侄輩照料,眼見皇帝如此對待老臣,更叫他覺得離開長安是正確的決定。
王粲了了一樁心事,出了府門,只覺神清氣爽,解了拴在府門石獅子上的驢繩,扯一扯那驢的耳朵,聽它拉長音調叫了兩聲,這便哈哈一笑,正待翻身上驢離去,忽見對面路上竟來了皇帝乘輿。
王粲一楞,心跳竟快了幾分,立在驢旁,正有幾分不知所措,卻見那乘輿上下來一個十三四歲的青衣少年。
那少年相貌清俊,雙眸黑亮,快步走過他身邊,在幾名宮人跟隨下,直往士孫府中去了。
王粲知道當今皇帝已有十七歲,眼前這人絕非皇帝,但卻是坐著乘輿而來。他也當真大膽,就扯過最末的宮人,問道:“前面那位公子是何人?”
那宮人見他穿綢佩玉,想來是府上公子,便道:“那是盧毓盧公子。”
竟然是他。
王粲自然也聽說了,那日未央殿中,皇帝召來不足十四歲的盧毓,要盧毓當眾背誦《救邊》篇,打了文武百官的臉。盧毓所受的榮光,可以說是天下讀書人都向往的。以十四歲的年紀,在帝王面前,借名篇駁斥百官,這是何等的榮耀。這盧毓自十歲起便養在皇帝身邊,情分自是不同尋常。有人十四歲便在未央殿中大放異彩,能坐皇帝乘輿出入重臣府邸;有人雖飽讀詩書,同為世家子弟,且癡長數歲,卻不見君王,只能往他鄉另謀出路。
王粲楞在驢邊,方才的欣然都化作了滿心酸澀苦楚。
“你這樣不中。”
忽然,他面前不知何時站了一個五十如許的清瘦男士。那男士身後,有個拎著醫箱的醫工。
清瘦男士的目光落在他眉毛上,用帶著濃厚豫州口音的話語嚴肅道:“你這樣不中。你現在已經病了,得及時治療。要不然,等你到了四十歲,你這眉毛就會一點一點掉光。等你眉毛掉光了,最多再過半年,你就沒命了。”
任誰大街上忽然被人說只能活四十多歲,都不會太開心的。
王粲年方二十二歲,又是世家子弟,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自覺健康得很,因惱道:“你誰啊?”
那男士身後的醫工大約是見慣了這等場面,忙道:“這位是陛下征召來長安的醫師,張機張仲景,此來是奉陛下之命,來給府上士孫老大人請平安脈的。”
張仲景已撕了一頁紙出來,就在那醫箱之上,用炭筆寫起東西來,寫好了遞給王粲,道:“我這裏給你開一劑五石湯,你現在回去就照方抓藥,好好吃藥,那麽你還有救。”他說完了,也不看王粲什麽反應,對那醫工道:“咱們走吧。”就一前一後進了士孫府。
王粲捏著那薄薄一頁藥方,哭笑不得,揉作一團要扔又止住,最後塞在袖子裏,翻身上驢,邊走邊嘟囔道:“這長安城裏,都是些什麽神經病……”
大司農府中,士孫瑞面對突然而來的盧毓,心知必然是皇帝又有旨意。
看著盧毓,那日殿上的羞惱又襲上心頭,士孫瑞衣袖輕擺,遮住了方才要奴仆送來的那根麻繩,端坐不動,凜然道:“盧小公子又有何見教?”
盧毓上前行子侄禮,一笑露出腮上的小酒窩,極為稚氣可愛。
他站定道:“士孫伯父誤會了,我今日來,是陛下有一道恩旨給您。”
士孫瑞見他態度和緩,面上冰封之色稍減,卻不敢相信,道:“恩旨嗎?”他攥緊了衣袖下那節麻繩,道:“我與你父親也算舊友,你看在他的份上,坦白告訴我。若果是恩旨也就罷了,若不是……你告訴我一聲,別叫我活著接了這旨意,辱沒門楣。”他以為皇帝年少氣盛,這是此前當面沒發洩夠,又追到府中來。
“伯父想到哪裏去了?”盧毓笑道:“陛下說,‘君榮一生為國,當初誅殺董卓,也曾參與籌劃;任尚書仆射多年,又做大司農,都兢兢業業,頗有政績。如今雖然病老辭官,但朝廷總不能無所表示。’因此派我前來,傳恩旨,封您做澹津亭侯呢!”又道,“那日殿上的事情,您也別放在心上。陛下說,他是要警告朝中綏靖茍安之人,拿旁人做筏子都不夠分量,這才借了老大人的名望一用。陛下心裏清楚,您是忠於漢室的。”
士孫瑞望著虛空發楞。
皇帝原來一直記著他的功勞,如今不提他的罪過,還要封他亭侯。這般他告老還鄉,外人不知內情,便只當他是榮歸。
盧毓見他不動也不言語,正有些奇怪,猶豫要不要把詔書遞過去,忽然就見面前的老人眼中淌出兩行熱淚來。
士孫瑞接了詔書,看到起首“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一生光景從眼前掠過,再忍耐不住,伏案慟哭起來。
盧毓雖然年幼,但大略也能明白老人此刻的心情必然是極為覆雜的,因此悄悄退了出去,與等候在廳堂中的士孫萌坐下來。
士孫萌一面擔心父親情形,一面又恐怕怠慢了傳旨的盧毓,不禁面色焦灼。
盧毓倒是通曉人情,道:“老大人此刻心情激蕩,待平覆了,便請張仲景醫官來診一診脈——這也是陛下吩咐的。”
張仲景已攜醫工入內,便在下首坐著等候。
士孫萌松了口氣,又有些拿不住皇帝的心思,父親這究竟是失了上意,還是未失上意呢?
一時書房內士孫瑞慟哭過後,由張仲景請了平安脈,出來對盧毓謝過皇帝,又親自送盧毓出府。
眼見盧毓登上天子乘輿,士孫萌同為文士,不禁也有些艷羨,嘆道:“陛下年少,對喜愛之人,真是不加掩飾,拔擢既快,又不相疑,前有曹子脩、蘇危,如今又有盧毓。他還這般年少,日後造化,更是不可限量。”
士孫瑞老成持重,打心眼裏不讚同這等破格提拔官員的作風,凡事還是應該有制度的。但他此刻才接了皇帝恩旨,雖然明知皇帝要盧毓來傳的那些話半真半假,但還是把往日裏的攻訐之語都咽了回去,最後只搖一搖頭,嘆道:“終非長久之道。”
未央殿中,劉協放下曹昂從河東郡寫來的密信,擡頭見盧毓從外面進來,小少年靴子上還沾著未徹底融化的雪片。
雖已是初春時節,長安城中仍有飄雪天氣。
“給他換雙布履。”
汪雨躬身便要去辦差。
盧毓笑道:“不用了,我等下還要跟著子柏(淳於陽字)兄去北軍巡營,這靴子還是要濕的。”
“那便等下再換回靴子。”劉協卻是不容置疑,隨手將插在案幾上花瓶中的撣子抽出來,扔到他身前,“自己撣一撣這滿頭滿臉的雪。”又笑道:“就是你自己不冷,難道也不顧禦前失儀了?”
盧毓走入這溫暖的殿中,脖頸裏的雪一化,也覺出涼來,一面自己拍打著身上雪花,一面委屈道:“那臣不是心裏著急麽?既怕您等久了,又怕子柏兄在北軍等久了。子柏兄的脾氣,陛下您也清楚。臣若是去遲了,又得挨罰。”
劉協聽他抱怨般的小孩撒嬌,微微一笑,道:“要你去士孫府傳旨,又沒要你出長安城,怎得去了這麽久?”
盧毓換上溫暖舒適的布履,在下首坐了,捧著宮人呈上來的熱湯,舒服的嘆了口氣,道:“臣真沒想到士孫老大人會哭成那樣,只好等他哭完……”於是細細將士孫府中情形講來。
士孫瑞想的沒錯,劉協要盧毓去傳的那些話的確是半真半假。
劉協記得士孫瑞這一生的功績,但的確已無意再用他。都說老小孩,老小孩,士孫瑞的年紀也的確到了犯小孩脾氣的時候。有些人老了,會老而彌堅,如盧植一般,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做為國為民之事。而有些人老了,卻越老越軟弱,躺在過去的功績上指點江山。很不幸的,士孫瑞是後者。
聽說士孫瑞回府後把自己鎖在書房裏不吃不喝,劉協並不想讓他搞出人命來,否則影響太壞。所以他要盧毓去傳這一道旨意,給士孫瑞一點最後的體面,也是給士孫瑞一條活路,同時也是撫慰朝中一眾老臣之心。
“老年人心情起伏劇烈,也對身體不好。”劉協平靜道:“既然如此,便讓張仲景隔幾日去給他請一次平安脈,直到他平安歸鄉。”
盧毓咋舌。
“作什麽怪模樣?”劉協笑他。
盧毓擠個鬼臉,笑道:“仲景先生開的藥,那真不是一般的苦。士孫老大人可是有福了。”他身體不算康健,時常傷風感冒,從小到大,沒少喝藥。
“你這半年來,喝仲景開的藥,身子骨不是比從前好多了?”
盧毓笑道:“那是臣這半年勤於習武,鍛煉出了好筋骨。”
君臣二人說話的這會兒,殿外的雪花已成了一坨一坨的雪花片,正如鵝毛一般,飄飄蕩蕩往地面上落去。
“汪雨,你遣人告訴子柏一聲,今日毓兒先不往北軍去了。”
盧毓一聽便急了,忙起身道:“汪雨,你別走。陛下,這點雪花不算什麽,我不怕冷了。”
“誰說你怕冷了?”劉協慢悠悠道:“朕今日奏章批閱多了,這會兒手腕酸。朕口述,你捉筆,替朕寫幾封回信。”
盧毓清淩淩的目光往皇帝面上一轉,分不出皇帝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只得上前來,鋪紙磨墨,餘光中見皇帝果真轉動著右腕活動,心中的猜測便也煙消雲散,主動道:“臣寫字快,陛下這幾日若是不便,便都由臣來寫吧。”頓了頓,想著皇帝每日要給那麽些奏章寫意見,也著實辛苦,又道:“其實若不是那頂要緊的文書,非得陛下親筆來寫。旁的臣都能代勞。”
劉協見他老實了,揉著一切如常的右腕,腹中暗笑。當初盧植故去,長子次子都病故,只留下一個不滿十歲的幼子盧毓。這四年來,他可謂是將盧毓帶在身邊養大的。盧毓幼時文弱,身子骨並不算康健,十一歲與十二歲時,分別染了兩次風寒,昏沈數日,險些救不過來。當時張仲景等人還未入長安,全靠宮中醫工診脈開藥。盧毓病中昏沈,有幾次已不能下咽,旁人都不敢硬灌,最後還是劉協親手來的。等病好了,這孩子倒是活蹦亂跳,渾然不知自己在生死線上走了兩遭,倒是看顧著他的劉協著實心累。
經張仲景調理了大半年後,盧毓身體素質比從前好了許多,跟皇帝軟磨硬泡著在北軍討了一個小職位,每日跟著淳於陽去巡營。盧毓很當成一回事兒,不管是酷暑還是嚴冬,不管是淩晨還是半夜,從不叫苦叫累,有些頭痛腦熱的,也自己硬撐著不說,後來有一次誦書時高燒,雖然背誦的內容毫無遺漏,人也口齒清楚,但臉都已經燒得通紅了,還是被皇帝看出了端倪。君臣二人,就盧毓在軍中的這樁差事上鬥智鬥勇,已有一段時日。
劉協此刻腹中暗笑,口中卻道:“你要代朕把奏章都批了?朕可算知道從前的權宦是怎麽來的了。”
這話若是旁人聽了,早要離席謝罪,惶恐不安了。
盧毓卻只是清俊雙眉微蹙,大約覺得自己跟權宦八竿子打不著關系,給皇帝調侃一句也沒什麽,只將筆尖蘸飽了墨汁,一臉認真道:“陛下要寫什麽回信?”
“先寫給子脩,”劉協一面想著,一面道:“你此前的來信,朕已收到。張繡已到長安。朕要他做了段煨的副將。這家夥現在看起來是老實些了。你上一封信中說張楊找你探聽長安情況。這是很正常的,你不用為朕擔心。不只是張楊這一處,冀州袁紹,壽春袁術,乃至天南海北,異族雜種,都在等著長安的消息,看大軍南下後,朕與羌人這一戰,究竟是誰輸誰贏。若是長安不能一舉鎮住西北,那這些豺狗便要群起而攻。所以對西北這一戰,不容有失……”
盧毓耳中聽著,筆下寫著,小臉上神色漸漸端凝起來。
一時未央殿中,伴著皇帝低沈的話語聲,唯有毛筆擦過紙面時輕微的沙沙聲,與偶爾一陣的遙遠風聲——至於那鵝毛般的大雪,落下時是悄然無聲的。
而張仲景接了皇帝的命令,每隔幾日便往士孫府中給老大人看診,這日在府外卻又遇見了那位站在驢邊的矮小文士。
“你吃藥了嗎?”張仲景徑直問道。
王粲見又是這晦氣醫官,待要避開已來不及,到底是皇帝派來的人,王粲也不想得罪他,便敷衍道:“已吃過了。”
張仲景走到他面前來,仔細看他面色,俄而搖頭,嘆氣道:“你這個人,怎麽諱疾忌醫,沒吃藥還要騙我說吃了。你這樣下去,真要四十歲便落眉而死嗎?趕緊聽我的勸,回家好好吃藥,再晚了可真就沒救了。”
王粲被他說得心中發毛,一時囁嚅,看他走入士孫府中,自己楞了回神兒,扯一扯驢耳朵,聽著那嗓子驢叫,才又高興起來,牽著驢走在初春雪化後泥濘的路上,低聲道:“過幾日士孫老大人回了鄉,我便同文始(士孫萌字)一同去往荊州,再不見長安這些神經病了……”
涼州金城,鎮西將軍韓遂在溫暖的大帳中,觀賞兩名光著膀子的力士比武,一圈武將都圍在帳中,時而齊聲叫好,時而又惋惜嘆氣。
韓遂居中坐了,手中拎著一根啃了幾口肉的流油羊腿,來一口烈酒,正覺渾身火辣辣得舒服,忽然見大帳簾幕被掀開一道縫隙,閃身進來一名親兵。
“將軍,征西將軍馬騰來了。”
韓遂興致被打斷,有些不悅,嘟囔道:“他不好好在漢陽待著,跑我這裏來做什麽?”話雖如此,但聽到帳外腳步聲匆匆,知道馬騰就要進來,韓遂還是換了一副笑臉,起身相迎道:“老弟來得正巧,看這一局是誰輸誰贏。來人,給客人上酒!”
馬騰快步而入,面上憂色不加遮掩,苦笑道:“文約(韓遂字)兄好興致,兵臨城下,面不改色。老弟我卻做不到,連夜來投奔你了。”
兩人雖然同在涼州,但馬騰在漢陽,距離長安更近,有什麽事兒也自然是馬騰先受著。
韓遂已經聽說了長安要對西羌用兵之事,但總覺得離自己還遠,因倒了酒,塞在馬騰手中,笑道:“壽成(馬騰字)老弟這是慌了?怕他什麽!長安城中大軍都從漢中往益州去了,就剩下那萬餘守城的兵,能成什麽氣候?我不信小皇帝敢把守城的兵也都全派出來。那段煨雖說是段颎同族,但到底不是一個人,領著幾千兵馬,來涼州能做成什麽事情?你不要慌,且坐下來吃酒。”
馬騰無奈,見韓遂沒有屏退左右之意,只能低聲道:“事情不對。”頓了頓,輕聲道:“漢陽城,破了。”
韓遂一楞,反應過來後,這才瞇起醉眼,仔細打量馬騰。只見這位老弟風塵仆仆,發間還有枯黃的草屑,雙唇幹裂,面色惶急——他不是謙虛,這是真來投奔的。
韓遂高聲道:“都出去!”待眾人都退出去了,才反身問道:“究竟是怎麽回事兒?你有兩萬兵馬,漢陽城怎麽會被破了?”
“來的人不對——人數不對。”馬騰深吸一口氣,雙手到此時還在輕顫,“朝廷放出來的消息絕對有問題。我親自上了城墻,朝廷兵馬射來的箭雨,叫我們城墻的士卒根本擡不起頭來。這些人裝備精良,絕非倉促而來,竟然有與我漢陽城墻一般高的耬車……說來慚愧,老弟我夜半驚醒,便聽得城外喊殺聲震天,親自督戰不到兩個時辰,便已然城破。若非部下拼死相護,我恐怕都難以來見兄長,妻兒如今還都陷落在城中。”
“這怎麽可能?”韓遂不能相信。
自古以來守城容易,攻城卻難,若不得不攻城,最終常常陷入圍城一兩年,逼得城內糧食斷絕不得不投降。但這需要攻城一方有強大的後勤支援能力,還要有數倍於對方的兵力。
長安——如今的長安怎麽會有能力,在兩個時辰之內就拿下漢陽城呢?
韓遂不敢相信,但漢陽城的征西將軍馬騰本人就坐在他對面,親口告訴他這一切。
馬騰現下也是震驚又痛苦,又道:“來人絕不止區區數千人。只壓得我們城墻擡不起頭來的箭雨之勢,恐怕來人騎兵數目比我們守城的兵還要多。”
“兩萬騎兵?”韓遂又是一驚,“老弟,你可知道你在說什麽?”
騎兵金貴,而且不像步兵三個月就能訓練出來,好的騎兵從練習騎馬開始,到馬上開弓射箭,沒個幾年是打磨不出來的。天下這等光景,什麽人能養得起兩萬騎兵?
“除非……”馬騰卻像是醒過神來,“長安城中的大軍全往我們這裏來了。你算一算,小皇帝親政到如今有幾年了?是不是剛好訓得出一批騎兵?”
“不可能!長安城中的大軍明明是往益州去了!經漢中往益州去了!”韓遂怒道:“你怕是吃了敗仗,精神恍惚了吧?還是先下去歇息片刻,再來同我說話。”他不願意相信馬騰所說的這種情況。
“我的斥候也告訴我長安大軍是往漢中去了。”馬騰沈痛道:“但我親眼所見,來者不下十萬兵,其中騎兵即便是不足兩萬之數,也絕對不會少於一萬。這必然是長安大軍來了。斥候傳送假的消息,從前也不是沒有過。文約兄莫要生氣,還是想想怎麽辦吧。否則等兵臨城下,就什麽都晚了。”
“小皇帝為什麽要對你我動兵?為何要選在此時?”
“自長安要對益州用兵的消息傳開之後,涼州羌族雜種便心思浮動,至少有七八個部族曾東進擄掠。說句掏心窩子的話,你我二人是樂見其成的,非但沒有約束,甚至還準備趁勢賺些好處,興許是這點惹怒了小皇帝。又或者……”馬騰的臉色徹底沈了下去,“又或者……小皇帝從一開始就是沖著涼州來的。”
“此話怎講?”
“你想,小皇帝為人如何?他當初殺李傕、郭汜,後來借呂布之手除掉王允,不但收回朝中大權,還留住了呂布那批精良騎兵。這小皇帝為人狡詐,他若果然要打益州,怎麽會先嚷嚷得全天下都知道?除非他真正的意圖並不在益州!”
“你的意思是……”韓遂只覺心臟猛地一縮,便對帳外親兵高聲道:“速傳羌族各部族長來金城見我!”
如果果真是朝廷意圖滅掉他們的勢力,那他們唯有團結羌人,才能求得生機。
韓遂話音未落,忽覺地面震動,隱然有驚雷之聲。
韓遂與馬騰相顧驚疑。
韓遂看力士相搏取樂,大帳就設在城墻邊,此處感到地面震動,那便是大批騎兵已奔襲而來,兵臨城下!
“老弟,你城破之時,快馬來奔——這些兵馬怎來得如此快?”韓遂快步上城墻一看,卻見底下百米開外,盡是黑壓壓望不到邊的齊整步兵,至於步兵之後,是否還有騎兵,卻非人眼所能望見的了。
馬騰與韓遂對視一眼,心裏都劃過一個念頭:除非攻破漢陽的,與此刻襲來金城的,不是一批人馬!
韓遂正命各級軍官緊急布防,就見那黑壓壓的步兵之中,出來一隊打旗的騎兵,為首的那小將馭馬前行,直到城墻下二十步之處,仰頭朗聲道:“末將馬超,請韓伯父出城一見!”
馬騰楞住,“馬超吾兒……”
韓遂這才想起當初與馬騰出兵至灞橋,馬騰掉了一個兒子在長安。
“他這是……”韓遂瞇起了眼睛,“代表長安朝廷來的?”他想了一想,“我為一城主將,不好出城。你們父子也久未見面了,何妨一敘?我讓人為老弟備馬!”
馬超沒想到出城來的會是自己父親。
此刻父子倆城下相見,卻是敵軍。
“超兒,”馬騰澀然道:“你要替皇帝來殺自己父親嗎?”
“父親何出此言?”馬超仍坐在馬上,道:“孩兒此來,正是為了救您,也救韓伯父。”
“漢陽城破,你的母親弟弟們都還在城中。”
“當日未央殿中陛下要我選擇,是我選擇了避開漢陽城,來了金城。”
“你知道陛下要對我們用兵?”
“西羌為患已深,陛下這是要平定羌人作亂,肅清涼州。只要父親說服韓伯父,讓出金城,徹底歸順朝廷,陛下必然便會開恩。”
“我是朝廷封的征西將軍,你韓伯父是朝廷封的鎮西將軍,還要如何才算徹底歸順朝廷?”
“陛下的原話,至少要朝貢納稅,約束轄區亂狀。這場禍事,皆是因為你們不能約束涼州羌人,頻頻放縱他們東進擄掠的緣故。陛下說,既然你們管教不了羌人,他便來代你們管教。”
馬騰一噎,望著兩年來陌生了許多的兒子,一時無話。
馬超一臉肅然,又道:“孩兒說這些話,乃是為了父親著想。實不相瞞,長安城中的二十萬大軍,如今都在涼州。兒子為副將,跟隨段煨將軍、皇甫將軍,為一路,自長安西出,經南安郡、隴西郡直抵金城。而破了漢陽的那一路,該是蘇危大將軍親自領兵,從陳倉,過天水,溯渭水而上。父親,罷手吧。如今兵臨城下,就已有十萬之眾。漢陽城既破,蘇危大將軍領十萬兵,不過一兩日便至。到時候二十萬大軍齊聚城下,韓伯父這城中能征戰者幾何?”
“我不明白,這二十萬大軍是如何悄無聲息入了涼州?”馬騰幾乎懷疑身在夢中。
馬超終於收回平視前方城門的視線,看了一眼闊別兩年的父親,淡漠道:“二十萬大軍過境,自然不可能悄無聲息。只是你的斥候全都被朝廷吃透了。”他頓了頓,又道:“我在朝中,為陛下出了不少力。”
馬騰聞言,幾乎栽下馬去。
“父親,請速與韓伯父相商。看在咱們父子情分上,我向兩位將軍求肯,等你們到天黑時分。”馬超撥轉馬頭而去。
十萬大軍嚴陣以待,當日最後一縷天光收束的剎那,皇甫穎與段煨對視一眼,正要下令進攻,就見百步外厚重的城門緩緩開啟,披甲的老將軍單騎而出。
韓遂降了!
朝廷一日之內,連破漢陽、金城,隨後數日又剿滅了作亂的幾十個羌人部族,暫時平定了涼州,將雍州、三輔等地都從羌人時不時的侵擾中解救出來。韓遂送了一個兒子入長安為質子。朝廷倒是沒有更為難韓遂、馬騰,仍叫他們做著將軍,但是將他們手下的兵換走了——以等量的步兵留在漢陽與金城,卻帶走了原本屬於韓遂和馬騰的嫡系兵馬。
此一戰,朝廷共換得涼州兵馬近四萬,其中精兵兩萬,都編入原本的大軍之中。
大軍仍為二十萬之數,稍作休整,便再度南下,只不知是要經漢中入益州,還是直接南下益州。
朝廷平定涼州的消息傳開,原本等著長安用兵後,趁勢侵擾的各方勢力都大為震驚。南匈奴婉拒了袁紹的邀約,劉表回信勸誡袁術好自為之,就連袁紹勢力內部,也有謀士諫言,“主公何必著急?且等朝廷真與益州打起來,再做定奪。否則便如涼州韓遂、馬騰一般,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士孫瑞將自己鎖在書房中, 面前案上擺著王節信(王符字)的《潛夫論》,正攤開在《救邊》這一章。
王符這人,士孫瑞從前似乎聽大儒馬融提起過, 但並未放在心上。這人原是庶子, 又宦途不得志, 是以隱居著書。周邊人偶有稱頌此人的, 士孫瑞都不曾當真——果真有才學, 又怎會退隱山林?倒是後來度遼將軍皇甫規病歸故土, 連當地的太守都不願意見,卻很願意同這王符交談,以至於有“徒見兩千石,不如一縫腋”的話兒傳出來。
這話傳到士孫瑞耳朵裏,他才好奇起王符此人,命人抄錄了王符所著的《潛夫論》來, 只是他終日忙於政事,下朝之後又是不停地見人,慢慢就把這事兒擱置了, 直到今日未央殿中被皇帝呵斥奪官,這才將王符的著作翻出來, 擺在書房中已是連看了三日。
這王符將畢生所學灌註在這三十六篇內容中, 皆是針砭時事之作, 並不欲彰顯他本人的名聲。
士孫瑞相見恨晚, 若早幾年讀到此書, 對他在政事上的處理都大有裨益。可他為什麽偏就錯過了呢?
他呆坐在書房中, 回顧自己這一生。他也算是名門之後,舉孝廉出身,初為鷹鷂都尉, 跟隨蓋勳平定漢陽王國之叛,後任執金吾,王允時引他為尚書仆射,他也參與謀誅董卓的壯舉,可謂大漢忠臣,連楊彪、皇甫嵩都禮讓他三分,皇帝也請他做了大司農,當真榮寵已極。這幾年是發生了什麽?他殿上所出的諫言,原是出自本心,並無私心的。他希望車駕東歸,於他本人並無益處,他本是右扶風人士,皇帝若在長安,離他故鄉還更近些。至於暫時拋下涼州、雍州等地的話,雖然聽起來刺耳,但他是大司農,不得不考慮國家財政。
難道是他老了的緣故?老者總是保守的,與正當少年的陛下,往往意見相左。
士孫瑞如此安慰自己,可內心深處卻知道並不是的,這不是能推給年齡的事情。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他難道比廉頗更老了嗎?是他的志氣消磨了。
在他於官場上已到了頂峰之後,他身後有了太多羈絆,他不再是少年時那個震動三輔的鷹鷂都尉,而是世家中的領頭羊,他要為子孫計,為族人計,為文臣計……他不是沒有私心,而是私心太深,連自己都騙過了。
如今陛下奪了他的官職,他要忍羞回鄉,受故老指指點點嗎?
士孫瑞老眼含了濁淚,他已活了太久,與其回鄉受這等侮辱,不如……真就一根麻繩吊死在這大司農府中。
書房外的廳堂內,士孫瑞的兒子士孫萌正與好友王粲交談。
王粲已故的爺爺王暢,曾任司空之職。這王粲也是世家子弟,少有才名,很得蔡邕喜愛。從前王粲去蔡府,蔡邕都是倒履相迎,還曾經說過,只要王粲想要,可以把藏書都送給王粲這種話。
王粲與士孫萌年歲相仿,家世相仿,脾氣興味也相投,乃是極好的朋友。
“伯父還把自己關在書房裏呢?這都第幾天了?”
士孫萌伸出三根手指頭來,搖了一搖,嘆氣道:“遞進去的東西不吃也不喝,這下是真傷心了。”
王粲陪著嘆了一回氣,忽然道:“文始(士孫萌字),你有沒有想過走?”
“走?”士孫萌一楞,看著好友神色,“仲宣(王粲字)你要走?往哪裏走?”
王粲顯然是考慮多日了,這才第一次對好友吐露,低聲道:“實不相瞞,我在這長安城中等得著實氣悶。你也知道蔡伯父欣賞我的才學,也已經數次向陛下推薦了我,我也用心寫了幾篇文章,送呈進去,只是從不得陛下征召,看來是入不得陛下眼睛。我這二年在長安看著,陛下亂世重武將,重民生,但忌憚世家,如非必要,是不肯用世家子弟的。旬月前,陛下又派人往河東郡和南陽郡遴選寒門良才。如此一來,更沒有我們用武之地了。況且眼下陛下派二十萬大軍攻打益州,城中糧草兵馬都空虛了。聽這意思,陛下還要同時對西羌用兵。這長安城中,危險已極。若陛下用我,我自然肝腦塗地,盡吐胸中文章。可陛下既然不用我,有道是君子不立於危墻之下,我也該自謀生路。從前見伯父在朝中做得大司農,這些話也不好對你說,可如今伯父見黜,料想文始你再留在長安也是無益,才將這些話告訴你。”
士孫萌認真聽著,有意動之色,道:“聽仲宣這麽說來,你籌謀既久,要去的地方也早已選好了吧?”
“荊州牧劉景升(劉表字),既是宗室之後,又乃‘八俊’之一。他當初單騎入境,幾年來,恩威並施,竟叫當地賊黨豪強都對他服服帖帖。如今荊州萬裏肅清,眾人心悅誠服。曹操、袁術征戰擄掠,自兗州、豫州奔逃入荊州的學者不下千人。凡是來投奔的學者,劉景升都加以資助。他這樣愛民養士,如今又開立了學官,正四方博求儒士,要請學者編寫《五經章書》。這等人物,又在安定之所,正合你我前去,不知文始意下如何?”
劉表愛才之名,士孫萌也有所耳聞。
而且長安離羌人、匈奴實在太近了,皇帝又要大興兵戈,比起來安定的荊州,自然是更有吸引力的。況且他父親被罷黜,士孫一族想要在長安城中再出頭,短時間內是不好辦了。
士孫萌打定主意,握著王粲的手,懇切道:“我與仲宣同去。”
王粲大喜,笑道:“我這便回府中打點行囊,備酒以待文始。”
士孫萌起身相送,低聲道:“只等我父親心情平覆之後,我送他還鄉,便去見仲宣……”
“這是自然。”王粲也知老人遭此打擊,需要子侄輩照料,眼見皇帝如此對待老臣,更叫他覺得離開長安是正確的決定。
王粲了了一樁心事,出了府門,只覺神清氣爽,解了拴在府門石獅子上的驢繩,扯一扯那驢的耳朵,聽它拉長音調叫了兩聲,這便哈哈一笑,正待翻身上驢離去,忽見對面路上竟來了皇帝乘輿。
王粲一楞,心跳竟快了幾分,立在驢旁,正有幾分不知所措,卻見那乘輿上下來一個十三四歲的青衣少年。
那少年相貌清俊,雙眸黑亮,快步走過他身邊,在幾名宮人跟隨下,直往士孫府中去了。
王粲知道當今皇帝已有十七歲,眼前這人絕非皇帝,但卻是坐著乘輿而來。他也當真大膽,就扯過最末的宮人,問道:“前面那位公子是何人?”
那宮人見他穿綢佩玉,想來是府上公子,便道:“那是盧毓盧公子。”
竟然是他。
王粲自然也聽說了,那日未央殿中,皇帝召來不足十四歲的盧毓,要盧毓當眾背誦《救邊》篇,打了文武百官的臉。盧毓所受的榮光,可以說是天下讀書人都向往的。以十四歲的年紀,在帝王面前,借名篇駁斥百官,這是何等的榮耀。這盧毓自十歲起便養在皇帝身邊,情分自是不同尋常。有人十四歲便在未央殿中大放異彩,能坐皇帝乘輿出入重臣府邸;有人雖飽讀詩書,同為世家子弟,且癡長數歲,卻不見君王,只能往他鄉另謀出路。
王粲楞在驢邊,方才的欣然都化作了滿心酸澀苦楚。
“你這樣不中。”
忽然,他面前不知何時站了一個五十如許的清瘦男士。那男士身後,有個拎著醫箱的醫工。
清瘦男士的目光落在他眉毛上,用帶著濃厚豫州口音的話語嚴肅道:“你這樣不中。你現在已經病了,得及時治療。要不然,等你到了四十歲,你這眉毛就會一點一點掉光。等你眉毛掉光了,最多再過半年,你就沒命了。”
任誰大街上忽然被人說只能活四十多歲,都不會太開心的。
王粲年方二十二歲,又是世家子弟,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自覺健康得很,因惱道:“你誰啊?”
那男士身後的醫工大約是見慣了這等場面,忙道:“這位是陛下征召來長安的醫師,張機張仲景,此來是奉陛下之命,來給府上士孫老大人請平安脈的。”
張仲景已撕了一頁紙出來,就在那醫箱之上,用炭筆寫起東西來,寫好了遞給王粲,道:“我這裏給你開一劑五石湯,你現在回去就照方抓藥,好好吃藥,那麽你還有救。”他說完了,也不看王粲什麽反應,對那醫工道:“咱們走吧。”就一前一後進了士孫府。
王粲捏著那薄薄一頁藥方,哭笑不得,揉作一團要扔又止住,最後塞在袖子裏,翻身上驢,邊走邊嘟囔道:“這長安城裏,都是些什麽神經病……”
大司農府中,士孫瑞面對突然而來的盧毓,心知必然是皇帝又有旨意。
看著盧毓,那日殿上的羞惱又襲上心頭,士孫瑞衣袖輕擺,遮住了方才要奴仆送來的那根麻繩,端坐不動,凜然道:“盧小公子又有何見教?”
盧毓上前行子侄禮,一笑露出腮上的小酒窩,極為稚氣可愛。
他站定道:“士孫伯父誤會了,我今日來,是陛下有一道恩旨給您。”
士孫瑞見他態度和緩,面上冰封之色稍減,卻不敢相信,道:“恩旨嗎?”他攥緊了衣袖下那節麻繩,道:“我與你父親也算舊友,你看在他的份上,坦白告訴我。若果是恩旨也就罷了,若不是……你告訴我一聲,別叫我活著接了這旨意,辱沒門楣。”他以為皇帝年少氣盛,這是此前當面沒發洩夠,又追到府中來。
“伯父想到哪裏去了?”盧毓笑道:“陛下說,‘君榮一生為國,當初誅殺董卓,也曾參與籌劃;任尚書仆射多年,又做大司農,都兢兢業業,頗有政績。如今雖然病老辭官,但朝廷總不能無所表示。’因此派我前來,傳恩旨,封您做澹津亭侯呢!”又道,“那日殿上的事情,您也別放在心上。陛下說,他是要警告朝中綏靖茍安之人,拿旁人做筏子都不夠分量,這才借了老大人的名望一用。陛下心裏清楚,您是忠於漢室的。”
士孫瑞望著虛空發楞。
皇帝原來一直記著他的功勞,如今不提他的罪過,還要封他亭侯。這般他告老還鄉,外人不知內情,便只當他是榮歸。
盧毓見他不動也不言語,正有些奇怪,猶豫要不要把詔書遞過去,忽然就見面前的老人眼中淌出兩行熱淚來。
士孫瑞接了詔書,看到起首“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一生光景從眼前掠過,再忍耐不住,伏案慟哭起來。
盧毓雖然年幼,但大略也能明白老人此刻的心情必然是極為覆雜的,因此悄悄退了出去,與等候在廳堂中的士孫萌坐下來。
士孫萌一面擔心父親情形,一面又恐怕怠慢了傳旨的盧毓,不禁面色焦灼。
盧毓倒是通曉人情,道:“老大人此刻心情激蕩,待平覆了,便請張仲景醫官來診一診脈——這也是陛下吩咐的。”
張仲景已攜醫工入內,便在下首坐著等候。
士孫萌松了口氣,又有些拿不住皇帝的心思,父親這究竟是失了上意,還是未失上意呢?
一時書房內士孫瑞慟哭過後,由張仲景請了平安脈,出來對盧毓謝過皇帝,又親自送盧毓出府。
眼見盧毓登上天子乘輿,士孫萌同為文士,不禁也有些艷羨,嘆道:“陛下年少,對喜愛之人,真是不加掩飾,拔擢既快,又不相疑,前有曹子脩、蘇危,如今又有盧毓。他還這般年少,日後造化,更是不可限量。”
士孫瑞老成持重,打心眼裏不讚同這等破格提拔官員的作風,凡事還是應該有制度的。但他此刻才接了皇帝恩旨,雖然明知皇帝要盧毓來傳的那些話半真半假,但還是把往日裏的攻訐之語都咽了回去,最後只搖一搖頭,嘆道:“終非長久之道。”
未央殿中,劉協放下曹昂從河東郡寫來的密信,擡頭見盧毓從外面進來,小少年靴子上還沾著未徹底融化的雪片。
雖已是初春時節,長安城中仍有飄雪天氣。
“給他換雙布履。”
汪雨躬身便要去辦差。
盧毓笑道:“不用了,我等下還要跟著子柏(淳於陽字)兄去北軍巡營,這靴子還是要濕的。”
“那便等下再換回靴子。”劉協卻是不容置疑,隨手將插在案幾上花瓶中的撣子抽出來,扔到他身前,“自己撣一撣這滿頭滿臉的雪。”又笑道:“就是你自己不冷,難道也不顧禦前失儀了?”
盧毓走入這溫暖的殿中,脖頸裏的雪一化,也覺出涼來,一面自己拍打著身上雪花,一面委屈道:“那臣不是心裏著急麽?既怕您等久了,又怕子柏兄在北軍等久了。子柏兄的脾氣,陛下您也清楚。臣若是去遲了,又得挨罰。”
劉協聽他抱怨般的小孩撒嬌,微微一笑,道:“要你去士孫府傳旨,又沒要你出長安城,怎得去了這麽久?”
盧毓換上溫暖舒適的布履,在下首坐了,捧著宮人呈上來的熱湯,舒服的嘆了口氣,道:“臣真沒想到士孫老大人會哭成那樣,只好等他哭完……”於是細細將士孫府中情形講來。
士孫瑞想的沒錯,劉協要盧毓去傳的那些話的確是半真半假。
劉協記得士孫瑞這一生的功績,但的確已無意再用他。都說老小孩,老小孩,士孫瑞的年紀也的確到了犯小孩脾氣的時候。有些人老了,會老而彌堅,如盧植一般,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做為國為民之事。而有些人老了,卻越老越軟弱,躺在過去的功績上指點江山。很不幸的,士孫瑞是後者。
聽說士孫瑞回府後把自己鎖在書房裏不吃不喝,劉協並不想讓他搞出人命來,否則影響太壞。所以他要盧毓去傳這一道旨意,給士孫瑞一點最後的體面,也是給士孫瑞一條活路,同時也是撫慰朝中一眾老臣之心。
“老年人心情起伏劇烈,也對身體不好。”劉協平靜道:“既然如此,便讓張仲景隔幾日去給他請一次平安脈,直到他平安歸鄉。”
盧毓咋舌。
“作什麽怪模樣?”劉協笑他。
盧毓擠個鬼臉,笑道:“仲景先生開的藥,那真不是一般的苦。士孫老大人可是有福了。”他身體不算康健,時常傷風感冒,從小到大,沒少喝藥。
“你這半年來,喝仲景開的藥,身子骨不是比從前好多了?”
盧毓笑道:“那是臣這半年勤於習武,鍛煉出了好筋骨。”
君臣二人說話的這會兒,殿外的雪花已成了一坨一坨的雪花片,正如鵝毛一般,飄飄蕩蕩往地面上落去。
“汪雨,你遣人告訴子柏一聲,今日毓兒先不往北軍去了。”
盧毓一聽便急了,忙起身道:“汪雨,你別走。陛下,這點雪花不算什麽,我不怕冷了。”
“誰說你怕冷了?”劉協慢悠悠道:“朕今日奏章批閱多了,這會兒手腕酸。朕口述,你捉筆,替朕寫幾封回信。”
盧毓清淩淩的目光往皇帝面上一轉,分不出皇帝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只得上前來,鋪紙磨墨,餘光中見皇帝果真轉動著右腕活動,心中的猜測便也煙消雲散,主動道:“臣寫字快,陛下這幾日若是不便,便都由臣來寫吧。”頓了頓,想著皇帝每日要給那麽些奏章寫意見,也著實辛苦,又道:“其實若不是那頂要緊的文書,非得陛下親筆來寫。旁的臣都能代勞。”
劉協見他老實了,揉著一切如常的右腕,腹中暗笑。當初盧植故去,長子次子都病故,只留下一個不滿十歲的幼子盧毓。這四年來,他可謂是將盧毓帶在身邊養大的。盧毓幼時文弱,身子骨並不算康健,十一歲與十二歲時,分別染了兩次風寒,昏沈數日,險些救不過來。當時張仲景等人還未入長安,全靠宮中醫工診脈開藥。盧毓病中昏沈,有幾次已不能下咽,旁人都不敢硬灌,最後還是劉協親手來的。等病好了,這孩子倒是活蹦亂跳,渾然不知自己在生死線上走了兩遭,倒是看顧著他的劉協著實心累。
經張仲景調理了大半年後,盧毓身體素質比從前好了許多,跟皇帝軟磨硬泡著在北軍討了一個小職位,每日跟著淳於陽去巡營。盧毓很當成一回事兒,不管是酷暑還是嚴冬,不管是淩晨還是半夜,從不叫苦叫累,有些頭痛腦熱的,也自己硬撐著不說,後來有一次誦書時高燒,雖然背誦的內容毫無遺漏,人也口齒清楚,但臉都已經燒得通紅了,還是被皇帝看出了端倪。君臣二人,就盧毓在軍中的這樁差事上鬥智鬥勇,已有一段時日。
劉協此刻腹中暗笑,口中卻道:“你要代朕把奏章都批了?朕可算知道從前的權宦是怎麽來的了。”
這話若是旁人聽了,早要離席謝罪,惶恐不安了。
盧毓卻只是清俊雙眉微蹙,大約覺得自己跟權宦八竿子打不著關系,給皇帝調侃一句也沒什麽,只將筆尖蘸飽了墨汁,一臉認真道:“陛下要寫什麽回信?”
“先寫給子脩,”劉協一面想著,一面道:“你此前的來信,朕已收到。張繡已到長安。朕要他做了段煨的副將。這家夥現在看起來是老實些了。你上一封信中說張楊找你探聽長安情況。這是很正常的,你不用為朕擔心。不只是張楊這一處,冀州袁紹,壽春袁術,乃至天南海北,異族雜種,都在等著長安的消息,看大軍南下後,朕與羌人這一戰,究竟是誰輸誰贏。若是長安不能一舉鎮住西北,那這些豺狗便要群起而攻。所以對西北這一戰,不容有失……”
盧毓耳中聽著,筆下寫著,小臉上神色漸漸端凝起來。
一時未央殿中,伴著皇帝低沈的話語聲,唯有毛筆擦過紙面時輕微的沙沙聲,與偶爾一陣的遙遠風聲——至於那鵝毛般的大雪,落下時是悄然無聲的。
而張仲景接了皇帝的命令,每隔幾日便往士孫府中給老大人看診,這日在府外卻又遇見了那位站在驢邊的矮小文士。
“你吃藥了嗎?”張仲景徑直問道。
王粲見又是這晦氣醫官,待要避開已來不及,到底是皇帝派來的人,王粲也不想得罪他,便敷衍道:“已吃過了。”
張仲景走到他面前來,仔細看他面色,俄而搖頭,嘆氣道:“你這個人,怎麽諱疾忌醫,沒吃藥還要騙我說吃了。你這樣下去,真要四十歲便落眉而死嗎?趕緊聽我的勸,回家好好吃藥,再晚了可真就沒救了。”
王粲被他說得心中發毛,一時囁嚅,看他走入士孫府中,自己楞了回神兒,扯一扯驢耳朵,聽著那嗓子驢叫,才又高興起來,牽著驢走在初春雪化後泥濘的路上,低聲道:“過幾日士孫老大人回了鄉,我便同文始(士孫萌字)一同去往荊州,再不見長安這些神經病了……”
涼州金城,鎮西將軍韓遂在溫暖的大帳中,觀賞兩名光著膀子的力士比武,一圈武將都圍在帳中,時而齊聲叫好,時而又惋惜嘆氣。
韓遂居中坐了,手中拎著一根啃了幾口肉的流油羊腿,來一口烈酒,正覺渾身火辣辣得舒服,忽然見大帳簾幕被掀開一道縫隙,閃身進來一名親兵。
“將軍,征西將軍馬騰來了。”
韓遂興致被打斷,有些不悅,嘟囔道:“他不好好在漢陽待著,跑我這裏來做什麽?”話雖如此,但聽到帳外腳步聲匆匆,知道馬騰就要進來,韓遂還是換了一副笑臉,起身相迎道:“老弟來得正巧,看這一局是誰輸誰贏。來人,給客人上酒!”
馬騰快步而入,面上憂色不加遮掩,苦笑道:“文約(韓遂字)兄好興致,兵臨城下,面不改色。老弟我卻做不到,連夜來投奔你了。”
兩人雖然同在涼州,但馬騰在漢陽,距離長安更近,有什麽事兒也自然是馬騰先受著。
韓遂已經聽說了長安要對西羌用兵之事,但總覺得離自己還遠,因倒了酒,塞在馬騰手中,笑道:“壽成(馬騰字)老弟這是慌了?怕他什麽!長安城中大軍都從漢中往益州去了,就剩下那萬餘守城的兵,能成什麽氣候?我不信小皇帝敢把守城的兵也都全派出來。那段煨雖說是段颎同族,但到底不是一個人,領著幾千兵馬,來涼州能做成什麽事情?你不要慌,且坐下來吃酒。”
馬騰無奈,見韓遂沒有屏退左右之意,只能低聲道:“事情不對。”頓了頓,輕聲道:“漢陽城,破了。”
韓遂一楞,反應過來後,這才瞇起醉眼,仔細打量馬騰。只見這位老弟風塵仆仆,發間還有枯黃的草屑,雙唇幹裂,面色惶急——他不是謙虛,這是真來投奔的。
韓遂高聲道:“都出去!”待眾人都退出去了,才反身問道:“究竟是怎麽回事兒?你有兩萬兵馬,漢陽城怎麽會被破了?”
“來的人不對——人數不對。”馬騰深吸一口氣,雙手到此時還在輕顫,“朝廷放出來的消息絕對有問題。我親自上了城墻,朝廷兵馬射來的箭雨,叫我們城墻的士卒根本擡不起頭來。這些人裝備精良,絕非倉促而來,竟然有與我漢陽城墻一般高的耬車……說來慚愧,老弟我夜半驚醒,便聽得城外喊殺聲震天,親自督戰不到兩個時辰,便已然城破。若非部下拼死相護,我恐怕都難以來見兄長,妻兒如今還都陷落在城中。”
“這怎麽可能?”韓遂不能相信。
自古以來守城容易,攻城卻難,若不得不攻城,最終常常陷入圍城一兩年,逼得城內糧食斷絕不得不投降。但這需要攻城一方有強大的後勤支援能力,還要有數倍於對方的兵力。
長安——如今的長安怎麽會有能力,在兩個時辰之內就拿下漢陽城呢?
韓遂不敢相信,但漢陽城的征西將軍馬騰本人就坐在他對面,親口告訴他這一切。
馬騰現下也是震驚又痛苦,又道:“來人絕不止區區數千人。只壓得我們城墻擡不起頭來的箭雨之勢,恐怕來人騎兵數目比我們守城的兵還要多。”
“兩萬騎兵?”韓遂又是一驚,“老弟,你可知道你在說什麽?”
騎兵金貴,而且不像步兵三個月就能訓練出來,好的騎兵從練習騎馬開始,到馬上開弓射箭,沒個幾年是打磨不出來的。天下這等光景,什麽人能養得起兩萬騎兵?
“除非……”馬騰卻像是醒過神來,“長安城中的大軍全往我們這裏來了。你算一算,小皇帝親政到如今有幾年了?是不是剛好訓得出一批騎兵?”
“不可能!長安城中的大軍明明是往益州去了!經漢中往益州去了!”韓遂怒道:“你怕是吃了敗仗,精神恍惚了吧?還是先下去歇息片刻,再來同我說話。”他不願意相信馬騰所說的這種情況。
“我的斥候也告訴我長安大軍是往漢中去了。”馬騰沈痛道:“但我親眼所見,來者不下十萬兵,其中騎兵即便是不足兩萬之數,也絕對不會少於一萬。這必然是長安大軍來了。斥候傳送假的消息,從前也不是沒有過。文約兄莫要生氣,還是想想怎麽辦吧。否則等兵臨城下,就什麽都晚了。”
“小皇帝為什麽要對你我動兵?為何要選在此時?”
“自長安要對益州用兵的消息傳開之後,涼州羌族雜種便心思浮動,至少有七八個部族曾東進擄掠。說句掏心窩子的話,你我二人是樂見其成的,非但沒有約束,甚至還準備趁勢賺些好處,興許是這點惹怒了小皇帝。又或者……”馬騰的臉色徹底沈了下去,“又或者……小皇帝從一開始就是沖著涼州來的。”
“此話怎講?”
“你想,小皇帝為人如何?他當初殺李傕、郭汜,後來借呂布之手除掉王允,不但收回朝中大權,還留住了呂布那批精良騎兵。這小皇帝為人狡詐,他若果然要打益州,怎麽會先嚷嚷得全天下都知道?除非他真正的意圖並不在益州!”
“你的意思是……”韓遂只覺心臟猛地一縮,便對帳外親兵高聲道:“速傳羌族各部族長來金城見我!”
如果果真是朝廷意圖滅掉他們的勢力,那他們唯有團結羌人,才能求得生機。
韓遂話音未落,忽覺地面震動,隱然有驚雷之聲。
韓遂與馬騰相顧驚疑。
韓遂看力士相搏取樂,大帳就設在城墻邊,此處感到地面震動,那便是大批騎兵已奔襲而來,兵臨城下!
“老弟,你城破之時,快馬來奔——這些兵馬怎來得如此快?”韓遂快步上城墻一看,卻見底下百米開外,盡是黑壓壓望不到邊的齊整步兵,至於步兵之後,是否還有騎兵,卻非人眼所能望見的了。
馬騰與韓遂對視一眼,心裏都劃過一個念頭:除非攻破漢陽的,與此刻襲來金城的,不是一批人馬!
韓遂正命各級軍官緊急布防,就見那黑壓壓的步兵之中,出來一隊打旗的騎兵,為首的那小將馭馬前行,直到城墻下二十步之處,仰頭朗聲道:“末將馬超,請韓伯父出城一見!”
馬騰楞住,“馬超吾兒……”
韓遂這才想起當初與馬騰出兵至灞橋,馬騰掉了一個兒子在長安。
“他這是……”韓遂瞇起了眼睛,“代表長安朝廷來的?”他想了一想,“我為一城主將,不好出城。你們父子也久未見面了,何妨一敘?我讓人為老弟備馬!”
馬超沒想到出城來的會是自己父親。
此刻父子倆城下相見,卻是敵軍。
“超兒,”馬騰澀然道:“你要替皇帝來殺自己父親嗎?”
“父親何出此言?”馬超仍坐在馬上,道:“孩兒此來,正是為了救您,也救韓伯父。”
“漢陽城破,你的母親弟弟們都還在城中。”
“當日未央殿中陛下要我選擇,是我選擇了避開漢陽城,來了金城。”
“你知道陛下要對我們用兵?”
“西羌為患已深,陛下這是要平定羌人作亂,肅清涼州。只要父親說服韓伯父,讓出金城,徹底歸順朝廷,陛下必然便會開恩。”
“我是朝廷封的征西將軍,你韓伯父是朝廷封的鎮西將軍,還要如何才算徹底歸順朝廷?”
“陛下的原話,至少要朝貢納稅,約束轄區亂狀。這場禍事,皆是因為你們不能約束涼州羌人,頻頻放縱他們東進擄掠的緣故。陛下說,既然你們管教不了羌人,他便來代你們管教。”
馬騰一噎,望著兩年來陌生了許多的兒子,一時無話。
馬超一臉肅然,又道:“孩兒說這些話,乃是為了父親著想。實不相瞞,長安城中的二十萬大軍,如今都在涼州。兒子為副將,跟隨段煨將軍、皇甫將軍,為一路,自長安西出,經南安郡、隴西郡直抵金城。而破了漢陽的那一路,該是蘇危大將軍親自領兵,從陳倉,過天水,溯渭水而上。父親,罷手吧。如今兵臨城下,就已有十萬之眾。漢陽城既破,蘇危大將軍領十萬兵,不過一兩日便至。到時候二十萬大軍齊聚城下,韓伯父這城中能征戰者幾何?”
“我不明白,這二十萬大軍是如何悄無聲息入了涼州?”馬騰幾乎懷疑身在夢中。
馬超終於收回平視前方城門的視線,看了一眼闊別兩年的父親,淡漠道:“二十萬大軍過境,自然不可能悄無聲息。只是你的斥候全都被朝廷吃透了。”他頓了頓,又道:“我在朝中,為陛下出了不少力。”
馬騰聞言,幾乎栽下馬去。
“父親,請速與韓伯父相商。看在咱們父子情分上,我向兩位將軍求肯,等你們到天黑時分。”馬超撥轉馬頭而去。
十萬大軍嚴陣以待,當日最後一縷天光收束的剎那,皇甫穎與段煨對視一眼,正要下令進攻,就見百步外厚重的城門緩緩開啟,披甲的老將軍單騎而出。
韓遂降了!
朝廷一日之內,連破漢陽、金城,隨後數日又剿滅了作亂的幾十個羌人部族,暫時平定了涼州,將雍州、三輔等地都從羌人時不時的侵擾中解救出來。韓遂送了一個兒子入長安為質子。朝廷倒是沒有更為難韓遂、馬騰,仍叫他們做著將軍,但是將他們手下的兵換走了——以等量的步兵留在漢陽與金城,卻帶走了原本屬於韓遂和馬騰的嫡系兵馬。
此一戰,朝廷共換得涼州兵馬近四萬,其中精兵兩萬,都編入原本的大軍之中。
大軍仍為二十萬之數,稍作休整,便再度南下,只不知是要經漢中入益州,還是直接南下益州。
朝廷平定涼州的消息傳開,原本等著長安用兵後,趁勢侵擾的各方勢力都大為震驚。南匈奴婉拒了袁紹的邀約,劉表回信勸誡袁術好自為之,就連袁紹勢力內部,也有謀士諫言,“主公何必著急?且等朝廷真與益州打起來,再做定奪。否則便如涼州韓遂、馬騰一般,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