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關燈
小
中
大
建安元年, 四月,漢中之東新修築的潼關處,一隊人馬立於萬仞峭壁之上, 俯視著底下靜靜流淌的河水。夕陽曬得河水瑟瑟, 也曬得人身上暖了。
“陛下, 仔細腳下。”伏德在旁小心道:“恐怕有松動的石頭。”
劉協不語,默然望著西來的渭河,至此與北來的黃河相匯,又一同往東逝去。隔江遠眺,那望不清的對岸平原上, 便該是鼎鼎大名的風陵渡。這一處關口, 乃是守住關中的“四關”之一。
西邊的大散關, 南邊的武關, 北邊的蕭關,還有如今新修的這東邊的潼關, 四關守住,關中便是百萬雄師都難以攻占之地。
而這東邊的關口, 原是距離此處以東百裏的函谷關。
“函谷關。”劉協想到此處,喃喃念了一聲。
伏德笑道:“陛下還想往函谷關巡視?照著朝廷這二年的旨意, 函谷關如今只派幾百人守著, 怕是陳舊了。陛下若要去, 得叫他們先派人過去打理。”
劉協無奈搖頭,遙想秦時的函谷關是何等重要,隔弘農河與關東諸國相拒, 只一條羊腸般的崤函古道能通秦嶺。逼得高祖劉邦只能繞行南陽,扣武關而入。如今數百年過去,黃河起起落落, 河床高高低低,函谷關也為潼關取代。不知再百年而後,今時的潼關又將為何處關口所取代;彼時立於峭壁上觀河之人,又將是何人。
伏德見皇帝陷入了深思,而且有一時半會兒醒不過來的趨勢,但是按照原定行程,今日便該起駕回宮了,若是入夜再行,這峭壁之上可就太危險了。想到此處,伏德便沖一旁的張繡使個眼色。
張繡會意,在旁笑道:“陛下,此處再往東數裏,便是潼關暗門,寬不足一丈。於暗門往下望去,峭壁間有一僅能容一車通行的孔道,當真是設伏兵的好地方。您可要一觀?”
劉協回過神來,意識到自己沈默了太久,使得身邊從人不安了。
他笑道:“倒也不必了。”
張繡忙笑道:“是末將糊塗了。這原本都是照著陛下所畫圖紙修築的,一草一木都在陛下胸中呢。又何必煩擾前去查看。說來也真是奇了,陛下久居宮中,倒於這數百裏外的山河之勢也清楚明白。陛下之能,真非末將這等庸才所能領會的。”
劉協微笑著聽他拍馬屁,溫和道:“朕不過是個想法,那是畫圖紙的匠人技藝高超,也是你勤勤懇懇督辦,否則豈有三個月便起一座新關之理?”他和煦得看著張繡,道:“你放心,你的功勞苦勞,朕都記在心裏。將你派出來這三個月,皇姐不知念了朕幾次,長樂宮中的公子小姐,驟然失了師父,也掛念得很,得知朕要來巡潼關,都托到皇姐跟前,差隨行之人帶了禮物來給你。朕原想著這一趟來,便帶你回長安去……”
張繡的心提了起來。
皇帝這樣說,簡直像是半承認了他與長公主劉清之事。
“誰知去歲義真(皇甫嵩)老將軍病逝,朕原本屬意之人,只能先填都城的窟窿。這潼關倒一時騰不出人手來了。”劉協微一踟躕,道:“你放心,朕此來,另帶了兩千士卒,原就是備著留給你守關用的。這潼關乃是要緊之處,此時可以拒關東戰亂,日後朝廷收覆了關東,又可扼西北異族。你這是為朕守住了門戶。”
張繡一代降將,能得委托守都城乃至一國門戶這等重任,那真是超乎想象的。
他自是沒有想到,此時口唇微張,一時心中糊塗,可恨賈詡不曾伴駕前來,找不到磋商之人。
如此一來,他在潼關,手中便有五千兵馬。
想到手中兵馬,張繡激動的心情平覆了些。
這五千兵馬,卻已非當初跟隨他的西涼兵,而是關中兵。
皇帝換兵之時,倒也冠冕堂皇,說是西涼兵征戰已久,疲敝不堪,於是叫他們解甲歸田,也是稍作休憩。以關中原有的士兵頂替,生力軍總比老兵頂用。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是這些守關的兵既然是關中生長,背後就是家鄉父老,那自然是不肯跟隨張繡這個主將棄關通敵的。
如今皇帝又以長公主駙馬這頂胡蘿蔔掛在前面作為誘惑。
敵軍要開出怎樣的條件,才能使張繡願意拋在已經在朝廷謀下的前程地位,開關相迎呢?
這些利害關系,張繡其實並沒有想得很清楚,只是當他謝恩完起身時,已經模模糊糊感覺到,他的確是想要好好守住潼關的。
他正低頭思索,就聽皇帝問伴駕的羽林郎,“孫權,你在南邊長大,可曾見過黃河?這北地景色,比之江南如何?”
就見皇帝身後,一位方臉大口的少年出列笑道:“臣入長安路上已經見過一次了。不過再見一次,仍覺震撼。”
這少年便是孫堅第二嫡子,孫策弟弟,歷史上東吳後來的掌權者孫權。
如今他虛歲也才十五歲,與皇帝乃是同歲。
去歲皇帝下詔,要天下名門之子,挑選勇健忠誠者,輸送長安未央宮,為羽林郎。孫權所在,乃是帝國東南,路途遙遠,是以今春方至。
“朕記得,你是在吳郡長大的?”
孫權喜笑道:“陛下真好記性,臣乃吳郡富陽人。”
劉協看向張繡,笑道:“你還沒見過朕身邊這位好兒郎吧?他的父親你當知曉,乃是從前的討逆將軍孫文臺(孫堅)。當初就是這孫文臺,嚇得董卓棄守洛陽城。他入城之後,祭祀漢室宗廟,清掃宮殿,修葺陵墓,是個難得忠勇的好將軍。可惜天不假年。”
孫權的父親孫堅,其實當初跟隨了袁術,後來追擊黃祖,又死於暗箭之下。
劉協這樣說,顯然是避諱了不妥之處,為孫權做面子。
張繡忙道久仰,又讚當真是虎父無犬子。
孫權卻想到當初接了朝廷詔令,即將啟程前往長安之前那一夜,兄長孫策與他私下裏說的話。
那時候兄長孫策已從袁術手中求回了一千原屬父親的兵馬,渡長江攻破揚州刺史劉繇,派人將他與弟弟妹妹還有母親接回來。他後來跟同伴在吳郡讀書,突然得知朝廷發了詔令給兄長,卻是要他往長安去做羽林郎,陪伴在剛剛親政的皇帝身邊。
兄弟兩人私下說話,孫權奇道:“朝廷發詔之時,長兄恐怕還未取勝,既無兵馬又無土地,朝廷怎麽會想起咱們來?你看這詔書上寫的,都是如袁紹之子這等著姓大族出身的少年。”
孫家雖然發跡之後,往上攀扯了孫武一脈的血統。但是直到孫堅十七八歲時,還在船上做力氣活,與袁紹這等四世三公的大族比起來,根本不可能入了朝廷的眼。
孫策握著他的手,低聲道:“這正是我要告訴你的事情。從前你年紀小,不好叫你知道。如今既然皇帝要你去長安,那就是沒有忘了父親。我也是在父親死後,才從母親口中聽聞父親入洛陽後的事情……”
“當初父親入洛陽之後,曾在一口井中找到皇帝留下來的書信和信物。”孫策沒有把“玉璽”兩個字說出口,畢竟孫權年紀還小,此去長安,一入宮廷,身邊又都是聰明人,恐怕他露了痕跡。
孫權一楞,道:“就是如今這個皇帝?”
孫策道:“就是當今陛下。”
“可當初他才幾歲?”孫權想了一想,父親入洛陽,他雖未曾親見,卻從母親口中聽說了無數次,“陛下那時候就知道父親?特意給父親留下的書信和信物?”
孫策搖頭,道:“這些都是父親身邊的親信轉述給母親,母親待我長大後又告訴我的。據說當時皇帝並不知道第一個入洛陽的將軍會是誰,那時候車駕已然西行,洛陽城早已空了。但是皇帝留了兩個信重之人下來,要他們暗中觀察,若是入城的將軍尊崇漢室,祭拜漢室陵墓,便叫他二人引來人取得書信與信物。否則,若是再來一個如當初董卓一般的逆賊,這信物貴重,自然不能落入賊人之手。”
孫權道:“究竟是什麽信物?”
“茲事體大,如今卻還不能告訴你。待你到了長安,皇帝若覺得你該知道,自會同你提起。”孫策道:“你只需記著,咱們家與皇帝原還有這樣一番淵源。父親原本看了書信,大為動容,意圖蕩清洛陽周邊,迎皇帝回去的。誰知道後來為袁術驅使,父親用糧受其節制,最後在林中死於黃祖部將暗箭之下……”他攥緊了拳頭,“袁術不思為咱們父親報仇,這些年來蠶食父親舊部,占據了父親打下來的地盤。當初我往袁術處借兵,受了多少磋磨。他給我這不足一千人,原是打量著我不能成事的,只當是打發了乞兒。”他冷笑一聲,“這卻是小瞧了我。”
孫權仰頭望著兄長。
孫策收起冷笑,頓了頓又道:“所以你去長安,輔佐皇帝,也算是圓了父親的夙願。況且有此淵源在,想來陛下不至薄待於你。再者這詔書上寫明了只是兩年。待你回來,且看哥哥給你打下的地盤——吳郡是咱們老家,是非占不可的。另有會稽與丹陽,也是緊要的地方。這等亂世之中,若是沒有自家的一塊地盤,終日奔逃,如何使得?”他與孫權雖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但是相貌卻大不相同。
孫策生得俊美異常,本就躊躇滿志,少年得意,言談間殺氣將出,更是美得動人心魄。
有了這一番與兄長的夜談,得知了亡父與皇帝的故事,孫權心中定下來,待到來到長安後,見皇帝待他,果然與別人不同,雖未曾言明,但確知乃是因兄長那夜所言舊事的緣故。他只在心中猜想,要到何時皇帝才認為可以告知他當初信物一事了。
想到亡父曾被皇帝委以懲奸除惡、興覆漢室的重任,孫權再看皇帝,也多了幾分親近之意,日常亦肯用功,不論是書本功課還是騎射功夫,都拔得頭籌。這次新春過後,皇帝出行巡視潼關,便也點了他同行。出行路上,比之在宮中,與皇帝的接觸更多了幾分。而皇帝也時不時叫他到身邊說話,便如此時這般。
“回去了。”笑過之後,劉協望著峭壁下寬廣的江水,嘆道:“該回去了。朕這一趟出來兩個月,不知長安城中是何等樣情形了。”
眾人上馬,待過了山間崎嶇處,往東便是一條雨水沖刷出來的坡道,足有十丈只寬,沿坡道過秦嶺,下去便是一望無際的關中平原了。
張繡在此辭別,因要留守潼關。
他下馬相送,身後高大威猛的胡車兒一如往日那般守著,山林層層,直到再望不見皇帝車駕,張繡才嘆了口氣,回身往潼關暗門走去。
胡車兒跟在他身後,見狀道:“將軍為何不樂?可是這潼關有什麽不妥?”
張繡看他一眼,見他眼中閃著忠誠魯直的光,卻無法同他言說胸中的百般情緒,只能勉強一笑,道:“陛下委以重任,我只擔心守關有所閃失。”
胡車兒笑道:“這有什麽好擔心的?若敵軍來了,將軍只派我一人站在暗門孔道之上,便能抵千軍萬馬。”
張繡只好一笑。
而下山路上,劉協在馬上回首,卻已然望不見峭壁之上那小小的關口,但見山勢巍峨,而江水雄壯,後世元代張養浩的一曲《山坡羊》不期然湧上心頭: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詞中此時最觸動劉協的,卻並非寫潼關之險峻,也並非感嘆百姓之苦,反倒是那一句“傷心秦漢經行處”。
秦,他早已經歷一生;漢,乃是他正在經歷的。
然而這一切終將歸於塵土。
孫權就騎馬護衛在劉協身旁,此刻見了年輕皇帝面上神色,不禁一楞。
孫權尚是年輕不識愁滋味,更不懂什麽叫悵惘,可是此刻望著皇帝的神色,忽然間在吳郡讀書時看過的古往今來那些意氣消沈的詞句都往胸中灌來,一時只覺良駒寶刀都再不能叫他快活了。
不妨趙泰在另一側笑道:“陛下,咱們出來倆月,不知城中子脩哥哥如何了——恐怕要給朝中那些老頭子咬下塊肉來。”
劉協回過神來,不禁一笑。
他出長安巡視潼關,既是出於關中防護的軍事需求,也是為了給曹昂騰出地方,好叫他施展拳腳。轉過年來之後,眼見關中越發幹旱,恐怕又是一個欠收的年景,雖然朝廷已在開鑿新的渠道,以為灌溉之用,但終於無法改變大局。自靈帝末年起,凡是旱年,多半還有蝗災,這些年更有愈演愈烈之勢。
這種情況下,糧食安全就成了國之根本大事。
長安城中大族豪強,盤根錯節,豪商巨賈,接通權貴。劉協令曹昂徹查各族資產,嚴令禁止私人囤積糧食,然而屢禁不止。正如《西游記》中所寫,人間的小妖怪小魔頭,亮出真身,哪個不是真神身邊伺候的?棍子還沒打到這些豪強身上,請托的官員早已堵住了曹昂辦差的衙門。
就連劉協的未央殿中,也有董承與陽安大長公主踏過幾次門檻。要知道前者乃是劉協表叔,後者乃是劉協姑母,兩家的女兒都還養在長樂宮中,都是正經的皇親國戚。兩者前來,也都有些苦口婆心,無非是物議沸騰,皇帝剛剛親政改元,實在不合於此時生事,縱有宏圖大志、百年大計,也當立足眼下。
劉協繼續留在長安,兩方都能問到宮中來,成事之前便要矛盾激化。因此劉協便借著巡視新修築的潼關一事,避出長安。如此一來,在長安城中的豪族便覺此事皇帝還未有定奪,事情有了回轉的餘地。但是另一方面,曹昂獨自留在長安,暫時失去了皇帝這最大的依仗,面對的壓力卻是不可想象的。
曹昂要面對的壓力,不只來自於反抗的豪強,還來自於在旁盯著的新任尚書令楊彪。楊彪當然明白皇帝的用意,但是他也絕不會寬容於曹昂。若是曹昂行事時有偏差之處,楊彪是斷然不會放過的。
楊彪出身士族,當初滅宦官,他曾出力。如今打豪強,雖然符合清貧士族的利益,但是對於四世三公這樣的楊氏大族來說,卻就並非好事了。豪強原是與權貴連著的。而如今以曹昂為代表的朝中新生力量,更是與楊彪所代表的舊臣集團成犄角之勢,雖然這些只在暗中洶湧,因當前還有興覆漢室這一大任務、這一共同的理想懸在頭上。
但兩派之間,不甚融洽,卻是不爭的事實。
想到此處,劉協道:“將德祖喚來。”
德祖,楊德祖,楊修。
楊修乃是楊彪之子,是年剛滿二十,於是舉孝廉入仕。他的父親乃是當今尚書令,家族又樹大根深,起點自然不同凡響,一出仕,就做了郎中,常伴皇帝身邊,以備差遣顧問。待到這郎中做滿一年,那便可以稱一聲尚書郎了。
一出仕就在尚書臺掛了名,又常伴帝王身邊,加之楊修本人確是聰慧無比,在他的年紀算得學識淵博,想來大好前程便在眼前,如無意外,來日他也會是家族中又一位列於三公之位的大佬。
可惜真實歷史上,楊彪看不順眼曹操,曹操初時對楊氏也心中忌憚。待到楊修以楊氏子身份參與曹丕、曹植奪嫡之爭,卻站錯了隊伍,犯了大忌。曹操下定決心後,為了鏟除可能存在的奪位隱患,下令將楊修誅殺。否則以楊修之才,想來歷史上還能多幾則美文名篇。
劉協最喜年輕人有才進取,因此見楊修雖然因聰慧且出自高門、難免有些飛揚恣肆,但他又豈會因少年性情而苛責於楊修,仍是常常帶在身邊,愛他言談有趣。
一時楊修驅馬上前,只見青年峨冠博帶,廣袖寬大,胯下白馬,手中短鞭,含笑而來,當真名士風流,叫人見之忘憂。
劉協一見,便也笑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陛下, 仔細腳下。”伏德在旁小心道:“恐怕有松動的石頭。”
劉協不語,默然望著西來的渭河,至此與北來的黃河相匯,又一同往東逝去。隔江遠眺,那望不清的對岸平原上, 便該是鼎鼎大名的風陵渡。這一處關口, 乃是守住關中的“四關”之一。
西邊的大散關, 南邊的武關, 北邊的蕭關,還有如今新修的這東邊的潼關, 四關守住,關中便是百萬雄師都難以攻占之地。
而這東邊的關口, 原是距離此處以東百裏的函谷關。
“函谷關。”劉協想到此處,喃喃念了一聲。
伏德笑道:“陛下還想往函谷關巡視?照著朝廷這二年的旨意, 函谷關如今只派幾百人守著, 怕是陳舊了。陛下若要去, 得叫他們先派人過去打理。”
劉協無奈搖頭,遙想秦時的函谷關是何等重要,隔弘農河與關東諸國相拒, 只一條羊腸般的崤函古道能通秦嶺。逼得高祖劉邦只能繞行南陽,扣武關而入。如今數百年過去,黃河起起落落, 河床高高低低,函谷關也為潼關取代。不知再百年而後,今時的潼關又將為何處關口所取代;彼時立於峭壁上觀河之人,又將是何人。
伏德見皇帝陷入了深思,而且有一時半會兒醒不過來的趨勢,但是按照原定行程,今日便該起駕回宮了,若是入夜再行,這峭壁之上可就太危險了。想到此處,伏德便沖一旁的張繡使個眼色。
張繡會意,在旁笑道:“陛下,此處再往東數裏,便是潼關暗門,寬不足一丈。於暗門往下望去,峭壁間有一僅能容一車通行的孔道,當真是設伏兵的好地方。您可要一觀?”
劉協回過神來,意識到自己沈默了太久,使得身邊從人不安了。
他笑道:“倒也不必了。”
張繡忙笑道:“是末將糊塗了。這原本都是照著陛下所畫圖紙修築的,一草一木都在陛下胸中呢。又何必煩擾前去查看。說來也真是奇了,陛下久居宮中,倒於這數百裏外的山河之勢也清楚明白。陛下之能,真非末將這等庸才所能領會的。”
劉協微笑著聽他拍馬屁,溫和道:“朕不過是個想法,那是畫圖紙的匠人技藝高超,也是你勤勤懇懇督辦,否則豈有三個月便起一座新關之理?”他和煦得看著張繡,道:“你放心,你的功勞苦勞,朕都記在心裏。將你派出來這三個月,皇姐不知念了朕幾次,長樂宮中的公子小姐,驟然失了師父,也掛念得很,得知朕要來巡潼關,都托到皇姐跟前,差隨行之人帶了禮物來給你。朕原想著這一趟來,便帶你回長安去……”
張繡的心提了起來。
皇帝這樣說,簡直像是半承認了他與長公主劉清之事。
“誰知去歲義真(皇甫嵩)老將軍病逝,朕原本屬意之人,只能先填都城的窟窿。這潼關倒一時騰不出人手來了。”劉協微一踟躕,道:“你放心,朕此來,另帶了兩千士卒,原就是備著留給你守關用的。這潼關乃是要緊之處,此時可以拒關東戰亂,日後朝廷收覆了關東,又可扼西北異族。你這是為朕守住了門戶。”
張繡一代降將,能得委托守都城乃至一國門戶這等重任,那真是超乎想象的。
他自是沒有想到,此時口唇微張,一時心中糊塗,可恨賈詡不曾伴駕前來,找不到磋商之人。
如此一來,他在潼關,手中便有五千兵馬。
想到手中兵馬,張繡激動的心情平覆了些。
這五千兵馬,卻已非當初跟隨他的西涼兵,而是關中兵。
皇帝換兵之時,倒也冠冕堂皇,說是西涼兵征戰已久,疲敝不堪,於是叫他們解甲歸田,也是稍作休憩。以關中原有的士兵頂替,生力軍總比老兵頂用。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是這些守關的兵既然是關中生長,背後就是家鄉父老,那自然是不肯跟隨張繡這個主將棄關通敵的。
如今皇帝又以長公主駙馬這頂胡蘿蔔掛在前面作為誘惑。
敵軍要開出怎樣的條件,才能使張繡願意拋在已經在朝廷謀下的前程地位,開關相迎呢?
這些利害關系,張繡其實並沒有想得很清楚,只是當他謝恩完起身時,已經模模糊糊感覺到,他的確是想要好好守住潼關的。
他正低頭思索,就聽皇帝問伴駕的羽林郎,“孫權,你在南邊長大,可曾見過黃河?這北地景色,比之江南如何?”
就見皇帝身後,一位方臉大口的少年出列笑道:“臣入長安路上已經見過一次了。不過再見一次,仍覺震撼。”
這少年便是孫堅第二嫡子,孫策弟弟,歷史上東吳後來的掌權者孫權。
如今他虛歲也才十五歲,與皇帝乃是同歲。
去歲皇帝下詔,要天下名門之子,挑選勇健忠誠者,輸送長安未央宮,為羽林郎。孫權所在,乃是帝國東南,路途遙遠,是以今春方至。
“朕記得,你是在吳郡長大的?”
孫權喜笑道:“陛下真好記性,臣乃吳郡富陽人。”
劉協看向張繡,笑道:“你還沒見過朕身邊這位好兒郎吧?他的父親你當知曉,乃是從前的討逆將軍孫文臺(孫堅)。當初就是這孫文臺,嚇得董卓棄守洛陽城。他入城之後,祭祀漢室宗廟,清掃宮殿,修葺陵墓,是個難得忠勇的好將軍。可惜天不假年。”
孫權的父親孫堅,其實當初跟隨了袁術,後來追擊黃祖,又死於暗箭之下。
劉協這樣說,顯然是避諱了不妥之處,為孫權做面子。
張繡忙道久仰,又讚當真是虎父無犬子。
孫權卻想到當初接了朝廷詔令,即將啟程前往長安之前那一夜,兄長孫策與他私下裏說的話。
那時候兄長孫策已從袁術手中求回了一千原屬父親的兵馬,渡長江攻破揚州刺史劉繇,派人將他與弟弟妹妹還有母親接回來。他後來跟同伴在吳郡讀書,突然得知朝廷發了詔令給兄長,卻是要他往長安去做羽林郎,陪伴在剛剛親政的皇帝身邊。
兄弟兩人私下說話,孫權奇道:“朝廷發詔之時,長兄恐怕還未取勝,既無兵馬又無土地,朝廷怎麽會想起咱們來?你看這詔書上寫的,都是如袁紹之子這等著姓大族出身的少年。”
孫家雖然發跡之後,往上攀扯了孫武一脈的血統。但是直到孫堅十七八歲時,還在船上做力氣活,與袁紹這等四世三公的大族比起來,根本不可能入了朝廷的眼。
孫策握著他的手,低聲道:“這正是我要告訴你的事情。從前你年紀小,不好叫你知道。如今既然皇帝要你去長安,那就是沒有忘了父親。我也是在父親死後,才從母親口中聽聞父親入洛陽後的事情……”
“當初父親入洛陽之後,曾在一口井中找到皇帝留下來的書信和信物。”孫策沒有把“玉璽”兩個字說出口,畢竟孫權年紀還小,此去長安,一入宮廷,身邊又都是聰明人,恐怕他露了痕跡。
孫權一楞,道:“就是如今這個皇帝?”
孫策道:“就是當今陛下。”
“可當初他才幾歲?”孫權想了一想,父親入洛陽,他雖未曾親見,卻從母親口中聽說了無數次,“陛下那時候就知道父親?特意給父親留下的書信和信物?”
孫策搖頭,道:“這些都是父親身邊的親信轉述給母親,母親待我長大後又告訴我的。據說當時皇帝並不知道第一個入洛陽的將軍會是誰,那時候車駕已然西行,洛陽城早已空了。但是皇帝留了兩個信重之人下來,要他們暗中觀察,若是入城的將軍尊崇漢室,祭拜漢室陵墓,便叫他二人引來人取得書信與信物。否則,若是再來一個如當初董卓一般的逆賊,這信物貴重,自然不能落入賊人之手。”
孫權道:“究竟是什麽信物?”
“茲事體大,如今卻還不能告訴你。待你到了長安,皇帝若覺得你該知道,自會同你提起。”孫策道:“你只需記著,咱們家與皇帝原還有這樣一番淵源。父親原本看了書信,大為動容,意圖蕩清洛陽周邊,迎皇帝回去的。誰知道後來為袁術驅使,父親用糧受其節制,最後在林中死於黃祖部將暗箭之下……”他攥緊了拳頭,“袁術不思為咱們父親報仇,這些年來蠶食父親舊部,占據了父親打下來的地盤。當初我往袁術處借兵,受了多少磋磨。他給我這不足一千人,原是打量著我不能成事的,只當是打發了乞兒。”他冷笑一聲,“這卻是小瞧了我。”
孫權仰頭望著兄長。
孫策收起冷笑,頓了頓又道:“所以你去長安,輔佐皇帝,也算是圓了父親的夙願。況且有此淵源在,想來陛下不至薄待於你。再者這詔書上寫明了只是兩年。待你回來,且看哥哥給你打下的地盤——吳郡是咱們老家,是非占不可的。另有會稽與丹陽,也是緊要的地方。這等亂世之中,若是沒有自家的一塊地盤,終日奔逃,如何使得?”他與孫權雖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但是相貌卻大不相同。
孫策生得俊美異常,本就躊躇滿志,少年得意,言談間殺氣將出,更是美得動人心魄。
有了這一番與兄長的夜談,得知了亡父與皇帝的故事,孫權心中定下來,待到來到長安後,見皇帝待他,果然與別人不同,雖未曾言明,但確知乃是因兄長那夜所言舊事的緣故。他只在心中猜想,要到何時皇帝才認為可以告知他當初信物一事了。
想到亡父曾被皇帝委以懲奸除惡、興覆漢室的重任,孫權再看皇帝,也多了幾分親近之意,日常亦肯用功,不論是書本功課還是騎射功夫,都拔得頭籌。這次新春過後,皇帝出行巡視潼關,便也點了他同行。出行路上,比之在宮中,與皇帝的接觸更多了幾分。而皇帝也時不時叫他到身邊說話,便如此時這般。
“回去了。”笑過之後,劉協望著峭壁下寬廣的江水,嘆道:“該回去了。朕這一趟出來兩個月,不知長安城中是何等樣情形了。”
眾人上馬,待過了山間崎嶇處,往東便是一條雨水沖刷出來的坡道,足有十丈只寬,沿坡道過秦嶺,下去便是一望無際的關中平原了。
張繡在此辭別,因要留守潼關。
他下馬相送,身後高大威猛的胡車兒一如往日那般守著,山林層層,直到再望不見皇帝車駕,張繡才嘆了口氣,回身往潼關暗門走去。
胡車兒跟在他身後,見狀道:“將軍為何不樂?可是這潼關有什麽不妥?”
張繡看他一眼,見他眼中閃著忠誠魯直的光,卻無法同他言說胸中的百般情緒,只能勉強一笑,道:“陛下委以重任,我只擔心守關有所閃失。”
胡車兒笑道:“這有什麽好擔心的?若敵軍來了,將軍只派我一人站在暗門孔道之上,便能抵千軍萬馬。”
張繡只好一笑。
而下山路上,劉協在馬上回首,卻已然望不見峭壁之上那小小的關口,但見山勢巍峨,而江水雄壯,後世元代張養浩的一曲《山坡羊》不期然湧上心頭: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詞中此時最觸動劉協的,卻並非寫潼關之險峻,也並非感嘆百姓之苦,反倒是那一句“傷心秦漢經行處”。
秦,他早已經歷一生;漢,乃是他正在經歷的。
然而這一切終將歸於塵土。
孫權就騎馬護衛在劉協身旁,此刻見了年輕皇帝面上神色,不禁一楞。
孫權尚是年輕不識愁滋味,更不懂什麽叫悵惘,可是此刻望著皇帝的神色,忽然間在吳郡讀書時看過的古往今來那些意氣消沈的詞句都往胸中灌來,一時只覺良駒寶刀都再不能叫他快活了。
不妨趙泰在另一側笑道:“陛下,咱們出來倆月,不知城中子脩哥哥如何了——恐怕要給朝中那些老頭子咬下塊肉來。”
劉協回過神來,不禁一笑。
他出長安巡視潼關,既是出於關中防護的軍事需求,也是為了給曹昂騰出地方,好叫他施展拳腳。轉過年來之後,眼見關中越發幹旱,恐怕又是一個欠收的年景,雖然朝廷已在開鑿新的渠道,以為灌溉之用,但終於無法改變大局。自靈帝末年起,凡是旱年,多半還有蝗災,這些年更有愈演愈烈之勢。
這種情況下,糧食安全就成了國之根本大事。
長安城中大族豪強,盤根錯節,豪商巨賈,接通權貴。劉協令曹昂徹查各族資產,嚴令禁止私人囤積糧食,然而屢禁不止。正如《西游記》中所寫,人間的小妖怪小魔頭,亮出真身,哪個不是真神身邊伺候的?棍子還沒打到這些豪強身上,請托的官員早已堵住了曹昂辦差的衙門。
就連劉協的未央殿中,也有董承與陽安大長公主踏過幾次門檻。要知道前者乃是劉協表叔,後者乃是劉協姑母,兩家的女兒都還養在長樂宮中,都是正經的皇親國戚。兩者前來,也都有些苦口婆心,無非是物議沸騰,皇帝剛剛親政改元,實在不合於此時生事,縱有宏圖大志、百年大計,也當立足眼下。
劉協繼續留在長安,兩方都能問到宮中來,成事之前便要矛盾激化。因此劉協便借著巡視新修築的潼關一事,避出長安。如此一來,在長安城中的豪族便覺此事皇帝還未有定奪,事情有了回轉的餘地。但是另一方面,曹昂獨自留在長安,暫時失去了皇帝這最大的依仗,面對的壓力卻是不可想象的。
曹昂要面對的壓力,不只來自於反抗的豪強,還來自於在旁盯著的新任尚書令楊彪。楊彪當然明白皇帝的用意,但是他也絕不會寬容於曹昂。若是曹昂行事時有偏差之處,楊彪是斷然不會放過的。
楊彪出身士族,當初滅宦官,他曾出力。如今打豪強,雖然符合清貧士族的利益,但是對於四世三公這樣的楊氏大族來說,卻就並非好事了。豪強原是與權貴連著的。而如今以曹昂為代表的朝中新生力量,更是與楊彪所代表的舊臣集團成犄角之勢,雖然這些只在暗中洶湧,因當前還有興覆漢室這一大任務、這一共同的理想懸在頭上。
但兩派之間,不甚融洽,卻是不爭的事實。
想到此處,劉協道:“將德祖喚來。”
德祖,楊德祖,楊修。
楊修乃是楊彪之子,是年剛滿二十,於是舉孝廉入仕。他的父親乃是當今尚書令,家族又樹大根深,起點自然不同凡響,一出仕,就做了郎中,常伴皇帝身邊,以備差遣顧問。待到這郎中做滿一年,那便可以稱一聲尚書郎了。
一出仕就在尚書臺掛了名,又常伴帝王身邊,加之楊修本人確是聰慧無比,在他的年紀算得學識淵博,想來大好前程便在眼前,如無意外,來日他也會是家族中又一位列於三公之位的大佬。
可惜真實歷史上,楊彪看不順眼曹操,曹操初時對楊氏也心中忌憚。待到楊修以楊氏子身份參與曹丕、曹植奪嫡之爭,卻站錯了隊伍,犯了大忌。曹操下定決心後,為了鏟除可能存在的奪位隱患,下令將楊修誅殺。否則以楊修之才,想來歷史上還能多幾則美文名篇。
劉協最喜年輕人有才進取,因此見楊修雖然因聰慧且出自高門、難免有些飛揚恣肆,但他又豈會因少年性情而苛責於楊修,仍是常常帶在身邊,愛他言談有趣。
一時楊修驅馬上前,只見青年峨冠博帶,廣袖寬大,胯下白馬,手中短鞭,含笑而來,當真名士風流,叫人見之忘憂。
劉協一見,便也笑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